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明小公爷 > 第342章 相互算计,相互妥协

第342章 相互算计,相互妥协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当听李云睿说出自己的打算后,让李景隆转变了转念。李云睿之所以撺掇李景隆这样做,就是想打乱朱棣的计划,顺便给朱棣添点堵。

迁都是板上钉钉的事,这一点谁都挡不住,魂穿而来的李云睿,对此深信不疑。

永乐四年,朱棣下旨营建北平行在,很多文官反对,朱棣杀了很多官员祭天,才消除了反对意见。由此可见,朱棣态度之坚决,行动之果断。

但为什么直到永乐四年,朱棣才这么干?李云睿分析了一下,原因很简单,还是朱棣对朝局的掌握力度不够,一些政敌还没有打扫完全。

从洪武三十五年六月到现在,朱棣上台两年不到,朝堂之上有建文余党跟他唱反调,京城之外还有数百卫所,这些卫所的主要将领,都是洪武、建文朝的臣子,将领们是否跟朱棣一条心,还未可知?

有人会说,为什么不统统换掉?

朱棣敢吗?

以卫所将领为例,他们都是在军队中深耕了几年、几十年的人,可谓根深蒂固。

万一他们不爽,鼓动军队哗变怎么办?派大军镇压吗?大明有多少军队,可以派出去镇压叛军?朝廷财政受得了吗?文官会不会使绊子?会不会造成星火燎原之势?

管理一个国家,不是看爽文,帝王一个命令下去,浮尸千里,血流漂橹。

政治,是一门妥协的艺术,越是掌握核心决定权的人,越要学会妥协,最后力争达到利益均沾,彼此平衡;想吃独食、贪心过重的人,往往死的比较惨。

比如朱允炆一上台,自己的位置还没巩固好,就朝着藩王下死手,这种做法肯定会让人忌惮,从而失去一些潜在的支持者。

朱棣是只老狐狸,他深得其中三昧,有些事只能徐徐图之。

现在朝廷六部和的主官中,兵部尚书金忠是朱棣的心腹;礼部尚书李至刚曾被建文帝下狱,才被朱棣看中擢升为礼部尚郑赐曾与朱棣共事,靖难时郑赐曾带兵抵抗过朱棣;除此之外,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工部尚书黄福都是建文帝重用过的人,都官居左侍郎。

朱棣甘心吗?当然不甘心!但他没得选……

因为朱棣手上没文人,没文官!

靖难之役,朱棣以北平一地抵大明全域,那些心思玲珑地文人士子,都不看好朱棣,为身家前程计,没有人愿意投奔到朱棣手下效力。

纪纲,一个穷途末路的秀才,跑到大营里投奔朱棣,都能成为正三品的锦衣卫指挥使,可以想象一下,朱棣有多缺人?

所以,李云睿分析,朱棣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缺少让众臣心悦诚服的时间,如果再给两年时间,原本忠于朱允炆的人,也知道大势所趋了,就会扭转心意。

因为时间是最好的分辨仪,它能帮人分辨出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岁月是最真的过滤器,它能帮人过滤出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是官位真?还是忠君真?是枷锁好?还是当贰臣好?

随着时间的流逝,聪明人都会做出选择,尤其是朝堂的官员,他们会给自己找无数的理由,说服自己,背叛原来的信念。屠龙少年,最终会成为恶龙,人终会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李云睿就是不想给朱棣这个时间!

李景隆在朝堂上,正式提出迁都的建议,无论怎么样都会搅动朝局,朝局一乱起来,朱棣就要分心,开始权衡利弊得失,或安抚朝臣,或强行推进,或隔岸观火。

无论哪种结果,都会牵扯朱棣的精力,他就不会将注意力落在打击李家身上。

除此之外,李云睿还给朱棣和朱橚挖了个大坑。

李景隆陈述的三大条理由中,提出必须改变诸王靖边制度,背后的含义就是让朱棣削藩!

诸王靖边制度,也叫塞王制度。太祖朱元璋建大明后,效仿春秋时,诸侯尊崇周室天子的做法,封自己十三个儿子为塞王,分别是韩王、沈王、辽王、宁王、齐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安王、秦王、庆王、肃王,让他们统辖漠南诸卫所,东至辽海,西至酒泉,延袤万里。

塞王的权力很大,每个王府配备三个护卫指挥使司、二个围子手所、一个仪卫司,约有万余人。除此之外,战争时期可以调动地方部队,任命王府官吏。

这些塞王参与了多次北征蒙元的行动,手里的兵,都是百战余生的老兵,战斗力极其恐怖。

这也就是朱允炆为什么削藩的原因!

朱棣想不想削藩,当然想!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他自己造反起家,当然会担心其他藩王有样学样,哪一天气不顺了,举兵造反!

但朱棣可不是朱允炆那种菜鸟,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登基之初,立刻恢复被建文帝废掉的周、代、齐、岷四个藩王的王位,以示好天下藩王,想让诸藩王对朱棣失去警惕心。

同时,朱棣将帮自己靖难的宁王,从大宁府改封到南昌府,打得旗号很简单,关外苦寒。等宁王去了南昌封地,朱棣又以内地无外敌之患,收回了宁王朱权的兵权。

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后来朱棣就不断用这种方式,让诸王内迁,削去了诸王的兵权,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宣德皇帝朱瞻基上台之后,才完成。

李云睿让李景隆在朝堂上,明晃晃地说出,诸王靖边的政策已经不合时宜,就是在挑拨朱棣和塞王的关系,至于能不能挑拨成功,李云睿并不关心,能给朱棣添堵就可以了。

谁说臣子不能算计皇帝的?

自古以来,哪有什么君臣相得?都是相互算计,相互妥协而已。

《韩非子?饰邪》中有句话,“君臣异心,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君臣之交,计也!害身而利国,臣弗为也;害国而利臣,君不为也。臣之情,害身无利;君之情,害国无亲。君臣也者,以计合者也。”

这话的大致意思是,君臣之间各怀心思,君主想按自己的算计蓄养臣子,臣子则按照自己的规划来侍奉君主。损害自己的利益让国家得利,臣子不干;损害国家的利益让臣子得利,君主不干。

所以,君臣之间就会有博弈,寻找一个平衡点,不损害臣子的利益,不伤害国家的大计,大家彼此妥协。

这就好比某些部门天天嚷着改革,但一直推行不下去一样,为啥?要改革,就要动某些人的利益,反对的声音就会此起彼伏,就会有各种使绊子、撩阴招,让发起者难堪,打击发起者的威信,改革就会不了了之。

道理都是一样的!

皇帝也知道臣子们天天算计自己,但他改变不了这种状况。

以一人之智敌万人之力,或许可为;但以一人之智敌万人之智,基本上都被坑的很惨!皇帝就属于以一人之智敌万人之智。

当然,皇帝有个优势,臣子之间也是互不统属,各自有各自的盘算,各自有各自的利益,也会相互拆台,也会相互攻讦,皇帝就可以居中协调,平衡朝局,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出最优于国家的选择。

但有一个情况,会打破这种状态,那就是臣子之间相互勾连,也就是所谓的结党,一旦臣子之间达成一致,一起合伙坑皇帝,那么皇帝就悲催了!因此历朝历代,皇帝们都对结党抱有戒心,一旦发现,就是杀杀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