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大闹国营饭店
穆镇长今天到的晚,众人顾着谈事吃的也慢。这会已经过了饭点,饭店大厅里坐桌的客人寥寥无几。
伙计们大多在后厨忙活涮洗餐具、清理打扫。
马婆子领着儿子杨文山进了饭店。
开始还没人注意,后来小木见她东逛西瞅的不像是来吃饭的样子,就走过去询问。
“我来找你们饭店的周广才。你把他给我叫出来。”
小木说周师傅正在陪着客人吃饭,让他们坐着等会,自己去通报一下。
马婆子却当他是要去报信,好让老周躲着不见。一把推开小木,在大堂里边蹿边嚷嚷了起来。
“周广才,你给我出来!你把我儿媳妇藏哪了?”
小木急忙拦着不让她硬闯。
“大娘,这里面都是有身份的领导正吃饭呢。
周师傅在作陪,您有事先到招待室侯着,我一会进去给您把人叫出来。”
杨文山跟在马婆子身后。
二十来岁,个头不高不矮,戴着眼镜,穿着衬衫,一副机关单位员工的打扮。
听见里面有领导吃饭,又想着门口的轿车看着有些眼熟,连忙拉着母亲的胳膊劝道:“是啊妈,咱上外面等会。别找人看笑话。”
马婆子本就是那种越劝越上火的性子,这会见都拦着她,不就是摆明了心虚嘛。
“我怕啥呀?他姓周的都不怕让人家知道,我有啥好怕的。
领导在这更好,让他领导评评理,看看他手底下这姓周的老货,都是啥家风,养出个不知好歹,不敬公婆的闺女来。”
小木着人端了杯水过来。
“大娘,您喝点水上外头坐坐,我保证一会周师傅就过去了。您在这堵着,领导出来看见不好。”
“喝啥喝?你跟姓周的说,要是今天不让儿媳妇跟我回去,我就让文山休了她。”
周璐在休息室听见这边动静,敞开门挺着肚子跑出来。
“不用问我爸了!我不会跟你们回去的,杨文山,你要离婚就离吧!反正我早就过够了。”
……
穆镇长正在屋里跟赵恒川谈收购玉米的事。
“这几年国家正大力开设粮食储备计划,旨在居安思危……前两年灾年的时候,死的人太多。
咱们石河镇这边,土地贫瘠,粮食产量方面一直上不去。如今别的镇已经实现的供给平衡,对我们而言,还任重道远。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只是以我一人之力,又怎么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乡镇的这种落后局面。一想到这些,我是夜不能寐。”
周叔深有感触的点点头。
“镇长的苦处我们也都理解。”
“多亏上次的机缘巧合,才让我看到了这次改变的机会。”
穆镇长握着老周的手拍了拍,又对赵恒川道:“上次林同志的玉米,我厚着脸皮拿走你周叔截留的半根,找粮食检测站那边做了个质量检测。
得出的数据十分喜人,远远超出了一等精粮的品质。
如果能保证咱们今年生产出来的粮食,跟上次的玉米质检标准一致。
那咱们石河镇,想要争取市里粮食计划的扶持政策,就能多出一倍的机会。”
“现在大范围种植是不是有点晚?而且春耕刚过,地里基本上都种了粮食,现在再想把玉米种下,也没有那么多地。”
穆镇长畅然一笑。
“这件事倒不用担心,我跟土地管理所的同志们商量了一下。
如果林同志这边,能够拿出足够数量的高品质粮种,那么我们可以尝试在村里搞一下试验田。
等今年秋收,玉米下来,只要能做到同等水准的保质保量,我敢保证,咱们石河镇今年一定会有一次整体的大翻身。”
赵恒川听完,心里很佩服他的眼光和觉悟。
前世哪怕是在如此恶劣艰苦的条件下,穆镇长也在几年后也带领石河镇打了个经济战的翻身仗。
凭心而言,除了对子女的管教上让人颇有诟病,穆镇长也算得上是为国为民的好干部了。
“良种种植方面应该没有问题。不过,关于试验田的分配和管理,不知道穆镇长有什么安排。”
穆镇长敲了敲桌子,笑道:“我打算直接从村里就近划几亩荒地,交给林同志管理。
人手方面可以由她自行指定安排,其他的一应设备条件,我们也可以尽量满足。”
又调侃道:“只不过听说,过几日林同志就要从匡山村嫁到你们赵家村。不知道这地从哪里划更方便呀?”
赵恒川道:“她刚从匡山村分了套宅基地,正好临着两个村子的边界,边上正好有一块五亩大小的荒地,应该合适。”
穆镇长原以为他会申请在赵家村划地,毕竟那边的水土比匡山村要好的多。不过他这么说自然有他的道理。
“这也可行,一会等林同志回来问问,如果同意的话,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到时候清河跟你们对接有关试验田的所有事宜。”
“好的,爸。”
穆清河在镇上的粮食站当副站长,正负责粮食的开发与收购。这也是今日带他过来的缘由。
赵恒川觉得问题不大,林娇娇应该会明白自己的安排。
“关于你们五好青年的奖励,我是这样考虑的……”
穆镇长正说着,一阵吵吵嚷嚷的声音从门外传进来。
老周神色一变,手里的水杯抖了抖。
赵恒川听了只言片语,眉心一皱。
穆镇长转头问他:“外面是怎么回事?”
赵恒川低声跟他耳语了几句。
穆镇长生气的拍了下桌子,碗碟震颤。
“岂有此理!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老周,我记得当初你还为了这小子的工作求到我头上?就养出这么个白眼狼来?”
“都怪我老眼昏花,识人不明啊。”
老周摇摇头,愧疚不已。
本不想跟那婆子照面掰扯,这会听外面越说越难听,到底坐不住。
“我出去看看。”
穆镇长也跟着起身
“我跟你一同过去,会会这些宵小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