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公子威武 > 第0623章 要大修零渠

第0623章 要大修零渠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赵玉林听出来了,老爷子还是有区域观念,已是退休在家颐养天年的老人,他也不再理论,寒暄过后告辞离去。

回到驿馆,诸公都已入睡,两口子沐浴更衣相拥到天明。醒来,陈宸还紧紧的缩在他怀里说都江堰比成都还冷呐,都不想起床。

他说还有正事儿要办呐。

两口子穿戴整齐出去,诸公用过膳后都在等他们啦。

杨志善笑呵呵的说曹公钦点了白光华副使接任都江堰正使,今日咱们就听白主事讲治水。

一行人过河朝安澜桥走去,跨过安澜桥直抵鱼嘴。

白光华口似悬河的介绍都江堰的各项引水功能,指着工匠正在修复的外江河堤说:只需要装上两匹笼兜就能加大内江的进水量。

但是,都江堰的分水功能不仅仅是简单的分水,还有飞沙和泄洪的作用,还要拓宽、筑高引水渠的堤坝保证安全引水进内河,这就需要细细谋划。

而且,所有这些都要在冬季农田不用水的时候一口气干完,那就必须在短时间内限时做好。

赵玉林当然晓得这里面的道理,对着杨志善颔首说:如何做,就靠诸位啦。他指着正在修复鱼嘴的工匠让大家好好瞧瞧,局部地方肯定还有水毁,又轮到大修都江堰啦,咱们正好借此很好的改造都江堰,造福川蜀百姓。

老曹问:上半年谋划筹措,下半年密集施工,赶在明年用水之前完成改造,没问题嘛?

白光华自信的说他参加了上一次都江堰的维修,有信心做好这次改造。

老曹乐呵呵的说大善,主事的有信心,咱们就安心啦。

陈宸指着停在大江两岸的车马人群请诸公看,她认为来往的商旅和行人多了,安澜桥的通行就像引水的宝瓶口成了制约通行的瓶颈,咱们可以在上游再建一座索桥,叫西去保宁的走新桥,东来成都的走安澜桥。

如此,便不叫百姓拥挤等待啦。

白光华连说如此甚好,大善呐。平日里他就发现了这一难题,今天因为诸位大人巡视鱼嘴,守备的戒严后显得尤为突出,若是再不设法改变,日后安澜桥上必致人满为患。

诸公都是颔首,认为再造一座新桥很有必要。

回去,丁公他们就要离开,陈宸却说她得留下来办差,昨日查处了都江堰的前任主事,牵连出导江县的官员,她得留下好生梳理。

赵玉林和陈宸作别,坐上丁公的马车一同回去。

都江堰的主使犯法,杨志善哪敢一拍屁股就走,也留下来陪着陈宸办差。他歉意的说自己御下不严,叫大小姐操心了。

陈宸摇摇头,感叹导江县的的繁华,都是得力于李冰父子修了这个都江堰,功劳巨大了,老百姓自发的去崇德庙烧香祭拜李冰父子,咱们干脆就将它改为二王庙,好生修缮一下里面的房屋古迹,彰显咱们新宋人一派相承,世代治水的决心。

杨志善听得大喜,连说他也有这样的想法,这就回去要水部好好谋划。

他打望着临水街说:这里的商户营生又要大火啦。

陈宸嘚瑟的告诉杨志善,她都想好了,回去让她四娘到这里来再开新街做房产买卖,生意一定大火。她要用引水渠边上整理的土地起街、赚钱,用卖地的钱改造出二王庙来。

杨志善笑呵呵的说:大小姐聪慧过人,主意一定错不了。

陈宸一脸的自信,叫杨叔就瞧着吧,她要把都江堰这个水利灌溉设施围起来做成一处景点,叫前来观看的人掏点银子才能进去观看二王治水的妙处。以后来都江堰的人越来越多,说不定只是门票的营生收入就够咱们每年维修都江堰的花销啦。

杨志善马上对陈宸刮目相看了,真不愧是赵玉林的老婆呐,这个挣钱的方法都想得出来。

成都,赵玉林约了曹公和孟公和余大异一起登船去犍为的嘉阳新镇,老曹开森的很,就喜欢和赵玉林一起吃茶叙话,讨论家国大事。

四个人围坐在一起,工部尚书余大异主动当了侍者,端茶送水的忙前忙后,他叫坐下一起吃茶,做了尚书的余大异还有点不适应呢。

老曹笑呵呵叫坐下嘛,当年咱俩初到成都议事,还是玉林小哥发现大异就是个国之栋梁呐。

大异赶紧诚惶诚恐的谢过老曹、谢过他和孟公栽培。

赵玉林说都是同朝为百姓做事,别这么谦逊拘谨,反倒是生疏了。

孟公颔首提点道:青年才俊的思路、想法更新更多,不要怕做错了,大胆去干,以后就是他们年轻人的天下啦。

赵玉林笑呵呵叫品茶,品茶。

一行人看过嘉阳镇的建设后认为进展很快,非常满意。特别是工部将火车的生产作坊新建在嘉阳后老曹乐了,认为嘉阳新镇有用不尽的煤炭,在嘉阳直接冶铁,铸造大件,用冶铁废渣和煤灰造土水泥非常便捷,直接做成成品能省下不少的运力。

余大异陪着去参观新建的火车站,告诉他们铁路就快修通了。这次新修新市到嘉阳的铁路积累了不少经验,培训出一大批师傅级工匠,可以加快铁路的修造。

赵玉林说:前些日子大理国提出要咱们帮忙把铁路修去昆明,方便两国的贸易往来,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大异说他正要讲这个事儿呐,虽然咱们积累了经验,制造出不少筑路工具、器械能加快铁路修造,但是要一口气把铁路修到昆明还不行,往南方走全是一座座的大山,山地河谷之间的高差太大需要绕行,那就不是一点点的距离了。

他建议将铁路向成都延伸,先到嘉定,再到新津,越修越平坦,一年年谋划总能修通。

老曹和孟公都是一脸的欢喜,连呼善呐,大善。咱们出成都就能坐上火车了。

赵玉林却是连连摇头,众人都是一脸不解的看着他。

他问:咱们修造铁路的目的是啥?是为了国家的建设需要。

眼下咱们修铁路受到制约的瓶颈在哪里?

余大异说:还不是精铁不够,从金沙江上的渡口镇倒是能挖到铁矿,冶炼的精铁还是玄铁级上品。但是金沙水急,行船太难。从渡口镇放船下来都是九死一生。

赵玉林点点头说:问题就在这里,咱们为啥不把从新市到渡口镇的铁路修通,首先解决冶铁的需要,突破了钢铁冶炼的束缚后咱们就能加快铁路的修造。还怕成都人不能早日坐上火车?

孟公赞许的看着他说:妙,还是哥儿深谋远虑,我等都只顾着好耍啦。

老曹又是两个大善,他说咱们忘了,成都现在有水路通向四面八方,不用急于修铁路。

赵玉林摆摆手说二位谦虚啦,他走进了小声讲:咱们将铁路修到大理国边境,大理人天天看着咱们巨龙飞驰的火车还不眼馋,萌生归入咱们新宋,一起坐火车逍遥的想法?

三人立马大笑,老曹欢喜的说:这叫一举两得,大善呐。

临走了,他将负责嘉阳修造的魏人生叫到身边说:干得不错,要准备承担更重的担子。

小伙子干劲十足的给他保证完成任务。

赵玉林十分满意,领着诸公登船南下,一路去考察穆家川,灵渠和广南西路。

穆家川就是湘江、湘水,宋人还叫穆家川。

七日后,赵玉林转进穆家川逆流而上。

这些地方过去因为连年战乱,整个社会都在为战争输血,虽然和平好几年了,看着依然是破败不堪,和成都相比差了十万八千里。

一行人来到长沙,众人看到城门口依然有瘦骨嶙峋的饥民扎堆,赵玉林心里非常难受,提议工部和水部联合谋划,再次大规模疏导穆家川,选择合适场镇新建客运、货运码头。用以工代赈的方式把这些饥民组织起来劳动,畅通穆家川和灵渠以及广南西路的运输通道,让老百姓有饭吃,水路更加便捷。

他说:实施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工,正好解决了穆家川沿线饥民的安置和生活,再发给他们工钱,饥民就有收入啦。

咱们让沿途的州县将人都组织起来劳动,既稳定了社会,又做了实事,一举两得。

老曹不住颔首说:善,就这样干。

孟珙歉疚的说:都是他当年一味在荆湖征税害得,朝廷扶持了这么些年还没有恢复过来,对不起这方父老乡亲。

余大异欢喜的说三少爷给咱们工部指出了做事的方向,咱们将全国的工匠调集起来干,必定叫这条古老的水道焕发出勃勃生机。

就是,就是……

老曹见他吞吞吐吐的有点不悦了,问他到底想说啥?

有屁就放。

大异赶紧说他是担心到处都要开大的修造项目,所花的银钱不在少数,朝廷拿得出来吗?

孟珙也是一脸疑虑的看着他。

老曹笑哈哈的说:银子的事情就不由咱们操心啦,玉林哥儿有的是办法。真要不够,咱们打开机器印就是了。

赵玉林刚吃下一口茶,噗呲一声就喷啦。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