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宋企业家 > 第483章 北方战火

第483章 北方战火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接下来的几天内,仁宗对于灾情的奏折已经麻木了。

各州各县,没有一个地方是不闹蝗灾的。

全国粮田,短短七日之内,被蝗虫食之三分之二。

蒋中兴的焚烧之法,看来并没有任何的奇效,只是阻挡了一小部分的蝗虫。

可蝗虫的繁殖能力太强了,烧死一个,飞起来十个。

仁宗不得不又找到蒋中兴,让他迅速的查找破解之法。

蒋中兴只能回去抓紧翻看典籍,发现典籍中记载,当年匈奴的地域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

可匈奴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据说那边有一种野蜜,是蝗虫的天敌。

在加上匈奴当时掌握了养蜂的方法,把这种野蜂培养成了家蜂,当他们看见野蜂能对付蝗虫的时候。

匈奴人一下子把所有家蜂放了出来,这一招也非常的有用。

但这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法,匈奴人据说在近三年内,都没有多少蜂蜜喝。

蒋中兴赶紧把这个信息告诉了仁宗,仁宗又把这个消息再朝会上说了出来。

“怪不得辽国敢在燕云十六州屯兵,原来他们还有这个。”,左相范琳长叹一声。

“我们大宋不也有养蜂的么?赶紧传旨,让全国的养蜂人把所有的家蜂非放出来,拒不执行者,全部抓起来,事后论罪。”

左相正要写圣旨,右相苏觉有不同的意见。

“陛下,如果我们的家蜂,恰好与辽国那边的蜂子是一样的,那灾情也许有救,如果完全不是一个种类,不但让百姓的心血毁于一旦,陛下的圣名也会受到不好的影响。”

“而且,对灾情的缓解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不仅要赔上一定的钱财,还要赔上陛下的口碑。”

苏觉年纪稍微年长一些,考虑的事情更多。

但在渐渐控制不住的灾情面前,任何有用的法子都必须去试一试。

“右相的话不无道理,可现在你还能拿出更好地办法么?”

苏觉伫立在原地,他哪里有什么办法,只好一言不发。

“范琳,拟旨吧!速速发放各州县!延误者,定斩不饶!”

随着仁宗的一锤定音,范琳开始了拟旨。

朝廷的旨意发到各州县的时候,养蜂人肯定是不愿意的,可官府的人不管那么多。

你配合也好,不配合也好,全大宋养蜂人的蜂箱全部被打开,每个州县数有几十万个蜜蜂飞了出去。

起初,效果还是非常的好,这几十万的蜜蜂与蝗虫碰上了头,蝗虫把他们也当做了食物。

结果引起了蜂群的反击,这几十万蜂群犹如一颗颗子弹,与蝗虫同归于尽。

一时间,各州各县肉眼可见的蝗虫数量逐渐减少,有的地方甚至暂时没有了蝗虫。

秦长义与所有人一样,先是奇怪,后来才知道是家蜂暂时控制住了蝗虫。

捷报也是传到了朝廷,仁宗非常的高兴,直接将蒋中兴升至户部侍郎,分管整个农业司。

各州的百姓也是走出了家门,把散落在地上的蝗虫尸体给收集了起来,一把火烧掉了。

秦长义虽然也很高兴,但他还是有一些担心,他返回现代,查阅了相关资料。

资料显示在古代的辽国,确实有野蜂与蝗虫干架的记载,这也是古代的辽国未收到蝗灾影响的重要原因。

可蝗灾不会这么快结束,蜜蜂的数量是有限的的,而且蜂王没有了蜜蜂的照料,很快就饿死了。

也就是说,这一批蜜蜂虽然立功了,但它们死了就死了,而蝗虫留下来的卵还有很多,现在最重要的是找到这些卵。

但全国这么大的地方,找到这些卵谈何容易。

秦长义没有办法,赶紧写信给所有的酒坊,让大家继续坚守,不要出门,在必要的情况下一天两顿,节约粮食和水。

整个大宋还没有高兴半个月,新的一批蝗虫一夜之间又飞了出来,而且这次的蝗虫似乎更加的凶猛。

它们飞行速度更加快速,有时候一个晚上就能飞行几十公里。

没有了蜜蜂的存在,蝗虫飞到哪里,哪里就倒霉。

整个大宋的粮田岌岌可危,朝廷已经没有任何办法了,只能让军队在仅存的粮田周围挖大坑。

在大坑中接连不断的燃烧木块,以此来阻断蝗虫,可这个办法只能阻断一小部分,蝗虫实在是太多了。

时间来到了八月中旬,离蝗灾兴起,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大宋的粮田几乎损失殆尽。

正当大家已经绝望的时候,蝗虫群竟然消失了。

与其说消失了,不如说是转移阵地了。

它们有的往东南亚方向飞去,有的竟然跨越了大海,朝着琉球方向飞去。

因为大宋的粮田都吃光了!

这次,举国上下没有任何的欢呼声,只有灾后余生的叹息声。

为了避免蝗虫的再次卷土重来,仁宗根据蒋中兴的意见,将对全国的粮田进行一次焚烧。

一次还不够,焚烧完毕后,还要把土地翻几次,然后再烧一遍,防止有漏网之鱼。

看着满目疮痍的粮田,许多庄稼汉全部泪如雨下。

给地把灾情情况迅速整理,通报给了朝廷,在朝廷的授意下,各州各县准备再一次的放粮。

老百姓的存粮本就不多,灾前官仓放了一次粮食,让他们可以撑到九月上旬。

如果这次再放一次粮,撑到十月中旬是没问题的。

正当各州各县在放粮的前一日,边境传来了消息,燕云十六州同时遭受了辽国的袭击。

特别是云州,别看地处西北,这可是大宋在西北的门户,此处如果被攻破了,那辽国可以长驱直入。

辽国通过别的十五州,吸引了大宋军队的注意力。

为了攻打云州,辽国调了十万精锐,并且是朴一生亲征。

一边是刚刚应对完灾情的大宋,一边是养精蓄锐许久的辽国铁骑。

为了速战速决,辽国第一次冲锋攻城,就用了三万人。

先是用他们大量的投石机,将无数的石块投向了城楼,一时间,云州城楼之上惨叫连连。

云州的守军都是老兵,他们知道辽国不会一直用投石机的,一段时间后,必然会用人来冲锋。

趁着这段时间,新调来的欧阳才和法伟两位将军,迅速的各派出了五千人马,直接冲出了城。

朝着辽国的军营充过去,由于有投石车在,辽国的士兵集结速度稍微慢了一些,这也给了法伟和欧阳才可乘之机。

二位将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向了地方阵营,一万对三万,本应该辽国占优。

只因为辽国士兵还未完全准备好,再加上仁宗至始自终都没有放松对边境的管理,所以大宋前线的军队一直是保持高度的战争警惕性。

这次派出的又是二位将军精挑细选的士兵,半个时辰不到,直接把辽国的阵营给冲乱了。

顺势也毁掉了不少的投石车,城内的守军一看,投石车不投石了。

从城内又涌出了一万士兵,这些士兵是真正的老兵,满脸杀气,直捣辽国军营。

结果辽国的第一次未成形的冲锋就被打乱了节奏,丢盔弃甲,被斩杀了五千士兵以后,连连后撤十里。

宋军损失不算太大,仅有两千人的伤亡。

宋军见状也不着急追赶,而是立即在原地扎起了帐篷,作为桥头堡,以免辽国的投石车再次来袭扰。

为了加强防守,宋军从城内又调了一万弓箭手驻防。

云州的知军大人是韩琦,手里有五万重兵,加上欧阳才与法伟的两万,云州现在又七万大军。

韩琦与辽国争斗多年,赢多输少,并不惧怕辽国。

但这次他知道辽国是有备而来,他已经做好了长期持久战的准备。

在清点了粮食储备后,韩琦向朝廷申请了二十万石粮食,打算跟辽国先耗个大半年。

对于韩琦的申请,仁宗批复很快,毕竟云州战略地位较高。

二十万石粮食,一粒不少的启程了,经过二十天的长途跋涉,来到了云州。

这二十天内,宋军与辽军已经互相拉扯了不下几十次的争斗,互有输赢。

庆幸的是,法伟和欧阳才的军营依旧坚守在原地。

在得知粮食到了以后,大家心里更有底了。

对面的朴一生也知道了这个消息,他放慢了速度,也打算跟大宋长期对垒。

因为他知道,大宋这次受灾非常严重,今年秋收必然颗粒无收,来年的粮食供应就会更加紧张。

有了这个因素,朴一生下令辽军继续退后十里,安营扎寨,跟大宋死磕到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