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登海种业
“听说你们公司的鸡几乎一天就能下一个鸡蛋?肉鸡不到两个月就能拿出来卖?厉害啊!这样老百姓吃鸡蛋、吃鸡肉就更容易了!可惜好像你们公司还没开到山东去?我们山东的老百姓还享受不到这个福利。”李登海由衷地赞叹。
“快了快了,我们公司已经去山东考察过了,等这次会开完我就去山东敲定这件事,到时候等鸡蛋、鸡肉生产出来,我一定第一时间给您送一批过去!”对于李登海这样的农业科学家,李未由衷地尊敬。
“好好好,那我就等着,不过送就不用了,我掏钱买!”听到这个李登海很高兴,有了更便宜的鸡蛋、鸡肉,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就能多补充些营养了。
“我爸一听说这次您也来领奖,还特意让我感谢您,所以这个就当是我的一点儿心意吧,您千万不要推辞!”李未已经想好了,以后免费给李登海的玉米研究所供应肉蛋和其它食品,而且绝对不要钱。
李登海还想推辞,然而颁奖大会很快就开始了,他俩只能结束谈话,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坐好,领导发言结束之后,获奖者陆续登台领奖,然后各自接受记者的采访,晚上再一起用餐。
用餐的时候李未得知李登海急着回去工作,明天就要坐火车回去,于是李未决定跟李登海一起走,顺便去他的玉米研究所参观下,李登海欣然答应。
李未想了点办法,和李登海坐上了同一趟火车同一节车厢,上车之后俩人继续聊天,“现在我的公司发展虽然不错,但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没有解决,不管海兰蛋鸡也好、白羽鸡也罢,都需要从国外进口祖代鸡、父母代鸡,我们始终没有掌握育种核心技术,还得看外国公司的脸色!”
“这个问题确实得解决!不能长期受制于人!”李登海是搞育种的,很能理解李未的顾虑,试想下,要是中国的水稻、玉米、小麦都得从国外进口种子?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啊。
“不过你也不要太着急,我相信我们中国人一点儿也不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也一定能做到!”李登海说起了自己的往事,“我记得那是1972年的事情,那时候我二十四岁,在后邓村当农科队队长,有次市里的农业专家下来调研,从他口中,我听说了一个消息,让我大受震撼!”
“由美国农民华来士创办的种业公司,培育出来的玉米亩产量高达1250公斤,而当时我们中国玉米最好的亩产量不过才125公斤,两者相差整整有10倍之多!从那时候起,我就下了决心,一定要赶上美国人!”
“我知道,要想培育出优质种子,就必须掌握科学知识,而我只有初中文化肯定得补课,所以就想方设法找书,日以继夜的学习;两年后,我得到一个机会,去来阳农学院进修,用了一年的时间,把原本要花费四年时间才能学完的课程全部学习完毕,不拼命不行啊,小时候饿怕了,实在是不想我们的娃娃再跟我一样挨饿了!”说起这个,李登海依旧心有余季,看来童年的饥饿成了他毕生难忘的记忆,幸运的是,这段记忆如今已经成为推动他不断突破的动力。
正是这股拼劲儿,让他的老师大为感动,送给他当时非常珍贵的玉米试验品种,还建议他从平展型玉米领域向紧凑型玉米发展。
1978年,经过无数次地试验,李登海培育出了玉米品种掖单1号,亩产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600公斤,引起了轰动;但是,这仍然没有达到李登海心中的要求,他要研究更高产的玉米品种。
当时,北方地区栽植玉米后,每年最多只能收获一茬,而培育一个玉米品种的周期普遍都在8到10年左右,李登海等不起,于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带上团队来到被业界称为天然温室的海南岛上,攻关玉米品种问题。
海南岛水热充足,农作物一年三熟,育种条件得天独厚,许多农业科学家都在海南岛有试验田,包括大家所熟知的袁老爷子、西瓜奶奶吴明珠等都是如此,袁老也正是在海南的试验田里摔了一跤,才离我们而去的。
经过仔细考察,李登海把育种基地建在了海南陵水县的荔枝沟,那时候条件非常艰苦,吃不好睡不好,还要肩负繁重的育种工作,忙起来比中原省的三夏都要累,但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李登海在海南培育出了掖单二号。
他把在海南培育出来的种子带回来州后邓村种植,创下中国夏玉米单产776.9公斤的最高纪录;消息传出,当时年仅31岁、只有初中学历的李登海,一跃成为中国玉米研究的权威。
此后他不断培育出高产玉米品种,将夏玉米的产量一步步提高,据统计,李登海培育玉米良种之前,每亩玉米地只能养活1个人,而李登海培育良种之后,每亩地能养活4.5个人,他培育的玉米种子播种面积已经超过了十亿亩。
在世界玉米栽培史上,两座山峰,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创始人华来士,他是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另一个就是中国的李登海,是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
“我去美国考察的时候,也去先锋种业参观过,他们的条件可比您好多了!各种先进设备应有尽有,还用到了计算机技术来更高效地进行育种工作!”李未说起了自己在美国的见闻,和动物育种一样,计算机在植物育种上同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资金等种种原因,李登海的研究所现在还没用上。
李登海听得很认真,当李未说起先锋种业的种种优势时,眼中忍不住闪过羡慕的神色,不过他并未因此就沮丧畏惧,依旧信心满满,“飞机大炮能打仗,我们的小米加步枪也能打仗!”
“如果咱们也有飞机大炮,那打仗就方便多了!”李未接话道,穷则战术穿插,富则火力覆盖,这话李未可是记忆深刻。
“我的育种中心在使用计算机后,效率明显提高了不少,之前去武汉长沙的时候,给做猪育种的熊教授,做鱼育种的刘委员、刘教授送了几台,他们也觉得好用!”李未举了几个例子,给李登海说明计算机技术在育种领域究竟有那些应用,然后说道,“我昨天给计算机公司打了个电话,让他们再发几台电脑,直接送到您这儿,等到了您就也能用上计算机了。”
“这不行不行,计算机那么贵,我怎么好意思收?”李登海确实有些心动,但还是没有直接接受。
“您要这么想,用了计算机,以前三年才能培育出来的良种,有了计算机两年就能培育出来,原来能提高五十公斤产量,用了之后就能提高八十公斤甚至一百公斤!我也是农村出来的,您就当这是一个农村孩子对丰收的渴望吧!”李未的话让李登海完全不知道如何拒绝。
“哦对了,光有计算机还不行,还得有配套的软件,先锋种业的软件都是定制的,市面上找不到!咱们也得找人订制,人手也交给我吧,您提要求就好,我觉得这款软件应该具备以下功能......”李未不给李登海继续推脱的机会,马上就说起了玉米育种软件来。
日后他用过多款相关软件,在这方面也不陌生,另外在协助导师编纂《新中国农业史》的时候,也去相关机构调研过,同样很熟悉这些软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版本,所以他提出来的方案既能满足李登海的需求,也很符合现如今计算机硬件所能达到水平。
“要是真能像你说的那样,那可就省大功夫了!”李登海听得眼睛直冒光,要是真能如此,那必然能帮他节省大量精力、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
“等下了火车,我先列个方案出来,然后您补充,补充完了我去找人编写软件!”现在史玉柱忙着搞自己的汉卡,怕是没时间来做这个,不过不用担心,小马同学早就开始学编程了,而且已经展现出不错的天分,让史玉柱介绍个熟手帮忙,小马同学他们帮着打下手,肯定也能搞出来。
火车在泉城停下,然后转车继续走,最终抵达来州,李未也终于见到了玉米研究所,这家机构听起来像是国有研究所,实际上却是集体企业,由李登海在1985年牵头成立。
研究所看起来很是简陋,完全不能和先锋种业相比,一般人见了恐怕很难想象,这里就是创造了中国夏玉米产量纪录的地方。
进去后,李登海给他介绍了研究所的同事,有后邓村以及周边村子的村民,也有来阳农学院毕业的学生。
李未在研究所待了几天,发现李登海的研究能力确实强,但在商业经营上就显得一般了,玉米研究所在这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产权,和当下许多企业一样,这也是历史遗留问题,创业之初只能采取集体企业的模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产权不明晰的问题愈发显现出来,既然是集体企业,那上级单位就有权对研究所发号施令,而他们的命令往往都不够科学,不符合研究所发展需求。
李未也把这个问题跟李登海提了,李登海也很无奈,其实他也有摆脱集体束缚,成立真正的民营企业的想法,但囿于对商业问题认识不深,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办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有些问题还是尽早解决的好,越拖越麻烦!其实想要改变产权,只要找到合适的办法也不难!”李未拿出了鲁冠球解决万向产权的方案做例子,“现在可以稍微吃点亏,多给集体一些利益,把产权明晰下来,然后再一步步的赎回。”
李登海谈起育种的时候滔滔不绝,说起商业问题就有些迟钝了,“听起来好像不错,但是我实在是没精力管这些。”
光是山东海南两头跑育种就够他头疼的了,再让他处理产权问题,根本不现实,李未也只能叹气,“哎,让你处理这些事情确实是浪费,不过要是处理不好,将来还有更头疼的地方!你要是有个信得过的搭档就好了,你专心搞研发,他专心处理商业上的事情,这样就方便多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未的话让李登海豁然开朗,他勐地一拍大腿,“你说得对,我确实需要一个擅长商业运作的人来帮我管好研究所的事情。”
他不停地大量李未,面前这位不就是很适合的人选么?要说商业运作,他把惠农搞得那么大,全国各地都建有分厂;更重要的是他懂育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且从他讲述万向的桉例来看,他对产权问题的认识也很深刻。
要是能把他拉过来,让他把玉米研究所从集体企业变为民营企业,他肯定能给办得妥妥的,而且玉米研究所说不定还能因此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可以购买更多更好的设备来进行玉米育种。
回去后,李登海越想越觉得这个办法好,他干脆找来研究所的核心骨干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在听说了李未的种种事迹后,他们都觉得这个方案可行,他们也早就想摆脱集体企业的身份了。
于是李登海找到李未,开门见山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想请李未和他们合作,共同搞好玉米研究所。
“让我来跟您合作?”李未听了还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玉米研究所日后会发展成登海种业,是中国杂交玉米种子的龙头企业,公司市值过百亿。
我就是出于对李登海的敬仰,顺道过来看一看,没想到竟然有了成为登海种业原始股东的机会。
“对啊,你懂农业,也懂商业,除了你之外,我也找不到更好的合作伙伴了!”李登海理所当然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