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八十六章 来信
疆城地域辽阔,且他们所说的地宝在哪里,也是个未知数。
这次的疆城之行,贺知舟带队,唐烟她们跟着一起。
至于天女令,自然在贺知舟的身上。
用贺知舟的话说,没有比他更适合的带队人选,不管背后之人是人是鬼,如果得知他带着人前去开启地宝,肯定不能淡定。
这是一个钓出大鱼的好方法。
贺知舟在临出发前,也把这事告诉了关老:“疆城一带说是有什么宝藏,这事不知您清楚吗?我家媳妇现在怀着孕,不能前去开启,只能由我带队过去了。关老,还得麻烦你跟我走一趟,您是这方面的老专家,万一在开启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情况,也知道要怎么处理。”
“我听不明白你这是什么意思?什么宝藏?”关老眯眼。
“很多年前,江湖中出现了一支江湖人士,他们是各个门派的能人异士,走在一起只为消灭敌人。这样一支队伍,很快被敌人发现了,并且捉了这支门派的头领,让她把队伍交出来,如果不交出来,就要她死。
这个头领不肯,宁死不屈。在死之前,下了最后一道命令,让这些人以最快的速度隐世。那个头领死了,头领身上的一块令牌也随之消失不见。关于这块令牌,江湖上有很多传言,最近更是有传言,说是那块令牌,其实是一把钥匙,可以开启一座宝藏,关老,你说说,这些传言可信吗?”
“你跟我说这
些干什么,我对于这些东西不感兴趣。”
“我当然明白您老人家肯定不会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但您最懂那些东西,如果真到了宝藏,还要麻烦您帮忙看看,那些东西是不是真的,又是哪个年代留下来的。让我查案可能会比较拿手,但让我看那些刚出土的东西,难度还是很大的。”
“如果我帮了你们……”关老说话说了一半,看向贺知舟。
贺知舟没有回答,只是看着关老:“我想您肯定也是想去的。”
……
贺知舟出发了。
带着唐烟一行人,还有关老,以及他的几个队员。
江南并没有去。
贺知舟要去疆城,阿梨怀着孕还有北城。他去了疆城,不代表阿梨的危险指数就降低了,相反的,有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危险。
贺知舟就把保护阿梨安全一事,交到了江南手里。
江南郑重点头:“你放心吧,我一定会保护好阿梨安全的。”
小天并没有跟着贺知舟一块去,他还是信守最开始的诺言, 天女令的主人在哪,他在哪。他的职责就是保护主人,所以白姑娘不离开北城,他也不会离开的。
小天执意如此,阿梨也就随他了。
阿梨看着天色,今天的天空很蓝,万里无云,但她知道,贺知舟此行,肯定不会那么顺利。
“阿梨,来喝碗猪肚鸡汤。”陈小女端着一碗鸡汤过来:“用老家的话说,多喝这个汤,生下来的宝宝白白嫩嫩的,皮肤好。
”
孕妇多喝猪猪鸡汤,是她们老家那边的说法,说是喝了生下来的娃娃皮肤会更白。至于是不是真的,也没有人去追究, 猪肚和鸡都是好东西,多喝肯定没有坏处。
阿梨看着妈妈端过来的汤,眼里有着无奈。
孕期的待遇真是太好了,一天四顿的吃,这么吃下去,她早晚要成肉球。
喝了一碗:“妈,你们也喝呀,我一个人哪里喝得了这么多。”
“还熬了很多呢。”陈小女看着女儿喝下一碗:“小贺又出差了?”
“嗯。”只要贺知舟不在家,她就回妈妈这里住。她妈一看她刚刚大包小包的架势,也清楚贺知舟肯定不在家。
“小贺也是辛苦。”陈小女没有多说其它:“对了,早上收到你妹妹的两封信,一封给你的,一封给我和你爸的,我不识字,你来念念,看看她都写了些什么。”
陈小女现在只能写一些简单的数字以及自己的名字,让她多认几个字就不行了。
陈小女拿出两封信。
阿梨看着妹妹的字迹,心里感慨万千。
小的时候,她软弱,为了保护姐姐,小她一点的锦兰,总是挡在她的前面,与那些人争论,充当着保护她的角色。
转眼间,锦兰长大了,出去工作了,还去了那么远的地方。
锦兰的字如她的性格一样,大气得很,阿梨温声细语的念了锦兰写给爸爸与妈妈的信。
陈小女在一旁静静的听着,听说那些孩子都十分锦兰
时,脸上露出了微笑。
结尾还让爸爸妈妈多保重身体,过年可能不会回来了,还有好多学生家里的工作要做,来来回回最少要一个星期的时间什么。
听到这里,陈小女眼睛不由湿了。
这个傻孩子。
阿梨念完信,看见妈妈在一旁掉眼泪,一只手握住妈妈的手:“这是锦兰想做的事情,由她吧。”
陈小女自然明白儿女大了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当年阿梨在国外时,她的心情不也是这样,担心她在外面吃不好穿不暖。
锦兰那地方虽然艰苦,她自己能习惯就好。
阿梨打开妹妹写给自己的信,比起写给陈小女她们的内容,这封信里,锦兰写了自己的担忧与方法。
她想在为当地的教育尽一点微薄之力,但当地的经济水平确实不怎么样,特别是大山沟里的孩子们,家里能吃饱饭就算是不错了,上学这种事,在他们看来,可有可无,还费钱。
要改变当地的思想,就得让他们明白,读书比不读书的好处多得多。目前来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只能一家一家的做工作什么的。
看着妹妹说着她的工作,阿梨可以想象得出来,妹妹是一个极负责任的老师,想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教育。
说起教育,她和锦兰都是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先例。
当然,也不是说每个会读书的女孩子都能有书读。锦兰现在待的这个地方,大家对于教育什么的,抱着读与不
读都行的心态,在农村,多少人是抱着女孩子读的再好,以后考的再好,也是要嫁人的心态,让她们读几年书就不让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