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呕心沥血之作
白衍牵着战马,走在新城的街道上。
没有见到岑舟将军,便不知道梁朗等人的安危,想起当初在酒楼一起饮酒时,便说过一起立下功劳回去。
也不知道下一次,能否见到沉舟将军。
在好友这事上,白衍挺羡慕白裕的,虽然白衍不知道白裕曾经的过往经历,但他却能感觉到,白裕与司马兴、胡进二人关系是有多要好。
就如同此次白裕昏迷,司马兴回阳城,胡进在新城。
司马兴与胡进,都在时刻关心着白裕。
......
从黄昏直到夜色笼罩。
新城是个大城。
因为秦国大军安营在东城外,而铁骑大军则在西城门,故而白衍从东城门走到西城门,走了许久才到。
不过让白衍没有想到的是,方才来到铁骑大营,除了站岗的将士,还看到六个人站在大营旁,似乎在等着他。
那六人见到他之后,连忙匆匆上前。
在篝火、夜色的照亮下,伴随着那几人的靠近,这时候白衍才看清那六个人的模样。
六人年纪都不大,二十多左右。
其中一人,曾经还与白衍有过一面之缘。
那二十左右,体格壮实,肤色能看得出常年风吹日晒,但此刻配上秦甲、秦剑,却给人感觉十分精神。
此人便是此前白衍在阳城时,救过其一命的业。
“业,见过大夫!”
六人为首的男子,身穿秦甲,佩着秦剑,对着白衍拱手打礼。
“啄,见过大夫!”
“怀,见过大夫!”
其他五名男子,也都与业一样,佩着秦剑,对着白衍拱手打礼。
白衍也拱手打礼。
“诸位这是?”
白衍问道,目光有些疑惑的看着眼前几人,似乎不明白为何这几人会在这里等他。
看着业,白衍记得此前在阳城之时,业便是第一批的先登之卒,阳城攻破后,业便立下次功,成为一名公士。
在领功后,他由于听从白裕的建议,留在阳城,故而与业,再也没有见过面。
眼下。
业为何会出现在这里,而且似乎还是在等他。
“吾等奉胡将军之命,日后便跟随大夫。”
业率先说道,随后把手中的竹简交给白衍。
看着接过竹简的白衍,业整个人都十分兴奋,此前在阳城之时,白衍便救过他一命。
那时候他便对自己说,日后他的命,是白衍的。
之后他一直都没有找到白衍,听说是留在阳城。
他一直在等着有机会。
直到今日听到白衍率领铁骑大军北上的事迹,刚好胡将军找他,问他愿不愿意跟着白衍。
他毫不犹豫的便答应下来。
铁骑大营旁。
白衍看着竹简,很快便明白为何这几人会突然来说跟随他。
胡进在竹简内,直言这几人都是做过先登之卒,皆是善战的猛士。
收起竹简。
白衍知道胡进在担心什么。
白裕被刺杀,抛开楚国想让秦国铁骑军心动摇,无法短时间内伐赵之外,更多的也是想报此前‘白起之仇’。
眼下若是他们得知,白裕被刺杀中毒之后,军中尚有白氏之人,并且已经稳住军心。
楚国定会再找机会刺杀于他。
有这几人在,一般刺客也轻易靠近不了他。
白衍看着眼前这几人,并没有拒绝胡进的好意。
腾老将军已经命人将竹简送至咸阳,过不了多久,他就会被盯上。
眼下,身边善战者的确越多越好。
........
咸阳。
秦国的国都,昏暗的夜色下,咸阳城内的街道上,依旧能看到不少行人。
在一座府邸之外。
三十余名中年男子,正在翘首以盼,每当看到一辆过路的马车,都忍不住神情紧张的看去。
而看到没有一辆马车是他们要等的,脸上失落之情,难以掩饰。
“为何廷尉大人还未归来?”
“可不是!这都快到亥时,廷尉李斯大人都还未回府。”
一名名男子互相议论道。
而这三十余名男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皆无官职、爵位,都是一身粗布衣,手里拿着一卷竹简。
若是此刻白衍在这里,仔细观察这些人,就能在这三十余人之中,发现一名中年男子,赫然是他大伯。
不过比起在齐国时的一脸傲气,此刻大伯不仅神情憔悴,就连身上的衣物,都已经破破旧旧,一些破了的洞,比白衍的旧布衣都还要大。
原来昔日大伯在离开齐国临淄之后,一路上路过各种城邑,皆是好菜好肉的吃着。
每逢路过旧友故居之城,都会上门拜访一番,若是旧友在家,那定是酒楼醉谈半宿,兴致上来,还会多住两三日。
这也导致大伯在离开齐国的时候,万钱所剩不过小半之数。
当时大伯看着仅剩不多的钱财,也曾想过都没钱了,要不要很干脆回去。
但后面还是不敢,毕竟就这般回去,根本与父亲母亲解释不过去。
于是大伯硬着头皮,继续前往赶路前往秦国。
这一路上。
大伯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难,刚开始还可以硬气,不屑素羹野膳。
但到后面,尚未抵达秦国,钱就没了,此时想回去也已经没有钱财,便只能一路乞讨继续走。
等好不容易来到秦国,来到咸阳。
却没想到来到廷尉府邸,根本进不去,没人会相信大伯说的话,询问信物,大伯也拿不出来。
最后还是整整等了一天,方才见到昔日曾‘有数面之缘’的李斯。
正当大伯以为终于等到出头之日时,谁曾想,李斯年事已高,连大伯在内,很多事情都已经忘记。
任凭大伯如何提醒,李斯始终没有记起。
还好后面,李斯听到大伯是稷下学子,故而送给予大伯万钱。
大伯本以为,就算李斯不记得他,但稷下学子的身份,也足够。
却不曾想,李斯给钱之后,下一句话,就把大伯投靠的目的彻底封死。
“吕相、长信侯之后,门客之祸,心有余焉,斯乃廷尉,更是不可。”
大伯听到,心里哇凉哇凉的。
正当绝望之时,大伯考虑着,要不要拿着万钱回齐,却无意中发现,李斯虽然不养门客,但却会收很多贫士之谏言。
这无疑又再次给大伯燃起希望。
于是大伯拿着万钱,留在咸阳,谋划着等待机会,一举成名。
通过李斯,进而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
等了许久,终于等到秦国伐韩的消息,于是大伯兴奋得连夜撰写‘伐韩不如伐楚之论’,注重强调赵有李牧,非一时之功,韩则囊中之物,板上鱼肉,得知利小,反噬其威,不如伐楚,得胜以摄天下诸国,以显秦国雄威。
一卷竹简,改了又改,看了又看,大伯感觉李斯若是看到这卷竹简,定会若获至宝,如识大贤。
第二日,天还未亮,大伯便把竹简送到廷尉府,看着府邸下人讲连夜撰写的竹简与他人竹简一起带入府内。
然后......
至今,都没有消息。
府邸外。
大伯在三十余名贫士之中,那憔悴的眼神之中,时不时踮起脚尖,满是着急的看着远处。
听说这几日,秦王嬴政就会派遣使臣,前往新郑,劝降韩王。
上一次府邸定是府邸下人,不小心遗失他的竹简。
此次手中的竹简,是他连夜呕心沥血之作。
他无论如何,都要亲手将竹简,奉与李斯,让李斯见识一下他的才学。
只要李斯看到他的劝降之策,定会识得他一身才学,定会登门拜访,请教于他,甚至向秦王嬴政引荐他,也未尝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