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 第55章 贤外助

第55章 贤外助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夏日清晨, 蝉鸣还未起,钟声已然回荡在九成宫。

姜沃却像是一只冬天畏冷的猫,把自己整个人都缩到被子里去,蒙住头。然而夏日的麻面被子实在很薄, 一点儿也抵挡不住这浩大钟声。

她就又从被子里伸出一只手, 去摸索枕头, 准备把枕头捂在耳朵上。

然而没摸到枕头,倒是摸到了另一只手。

而且这只手要把她拖出来。

“昨夜不肯睡的时候,怎么不想着这会子起不来床呢?”媚娘的声音跟钟声在耳边形成了二重奏。

“快起来了, 再不起你必要迟了。”

媚娘已经梳洗停当, 坐在床边, 眼看着姜沃迟缓的从被子里挪动出来, 难得双眼无神,近乎梦游开始换衣裳。

真是……

她忍不住笑了。

姜沃是直到用冷水洗过脸后, 才算是彻底清醒了过来。但那种清醒, 也只是物理刺激下,不得不醒过来,实则是脑子有点昏沉,若是给她机会,还是会很快入睡的清醒。

她十分羡慕地看着神采奕奕的媚娘。

昨夜她从梦中醒来时, 大概刚过了子夜。接着与媚娘相谈,足足有一个多时辰, 主要是姜沃在说, 媚娘时不时会替她补充。

甚至于坐在床上说了一刻后, 姜沃实在怕夜里灵光乍现, 明天就忘记些细节, 索性披了件衣裳就起床, 在桌边点亮了油灯,边讨论边记录。

因油灯不够亮,她怕费眼睛,也不敢多写字,就只写关键字。

就这样两人说了一个多时辰。

最后姜沃推窗看了下星辰,判断了下应该是寅时将尽,连忙又躺下睡觉。

于是在她的感觉里,也就刚闭眼呢,就听见晨钟响起了。

好痛苦。

她再次打量了下媚娘,然后问道:“姐姐真的不困吗?”

媚娘摇头:“还好。”

姜沃羡慕加佩服:大概世上真有天生觉少,精力无比旺盛的人。从第一年相识至今,姜沃早已清楚,媚娘容易做噩梦,有时夜里也就睡两个时辰。但她从来没有见过媚娘困倦的样子,她白日总是精神飞扬。

而且几乎不睡午觉。姜沃是因为要当值,在太史局不能睡午觉,所以爱上了喝茶。媚娘则纯粹是觉得午睡后,头发毛了要重新整理麻烦,同时也不困,没必要。

不愧是你啊!

姜沃继续在心里海豹鼓掌。

如果她没记错的话,历史上的武皇就是有史以来第二位年龄超过八十岁的皇帝。

第一位,则是梁武帝萧衍,那是位后来投身寺庙,只顾自己念经的‘大法师’。而且作为一个男性皇帝,他也不需要生六个孩子。

可见武皇确实是带着长寿基因的。

大概就是因为她这位祖母的长寿体质遗传了下去,玄宗李隆基才活的超过唐朝皇帝平均寿命好多吧……然后就……

姜沃胡思乱想着出了门(因为起晚了连早饭也没时间吃,只能等着去吃点心),媚娘在后面看着都担心,提醒她:“你走在路上不要摔跤啊。”

姜沃慢吞吞:“我好好走路。”

这有气无力的回答,媚娘:……更担心了好不好。

*

一天的工作后,姜沃再回到宫正司,就见昨夜她简略写下的数条关键点,都已经被媚娘重新梳理补充过了。

媚娘笑道:“我已经请李厨娘为咱们留了蒸饭,坐在灶上,也不怕凉了。那咱们就先说完再吃,不然你也吃不安心。”

姜沃立刻坐过来:“姐姐懂我啊。”

媚娘在桌上放了一枚铜钱:“最要紧的第一条,是弄明白咱们有多少钱,能资助多少人。”

姜沃看着桌上这枚熟悉的铜钱,这是大唐人最常用到的货币。

此时金银做货币情况很少,倒是跟现代有点像:金银虽然都是硬通货保值贵金属,但日常生活中很少出现拿一锭金子,一锭银子来直接付款的情形。

商家也一般不收:这很难鉴定纯度真伪啊。

金银少用,银票更不用想——这会子没有出现纸币,淳朴的人民是再不信用纸能代替钱的。

市场流通的还是铜钱,粮食和布帛也是可以代替钱来用。

姜沃把铜钱托在掌心,铜钱上铸着她这些年看惯了的‘开元通宝’四个字。

说来她刚穿到这儿来的时候,见了这四个字,还吓了一跳呢:完了,穿到开元年间了?

开元盛世是好,但只怕开元过不了几年,就直接遇上安史之乱——到时候皇帝都要从宫中跑路,贵妃都得挂于马嵬坡,何况是她们这些个宫女。

担心了一日,才发现自己到了贞观年间,皇帝是李世民,顿时心情大好,稳了稳了。

后来才知,原来这‘开元通宝’是从大唐开国武德年间就定下的四个字,取得是新国开新元之意。

媚娘已经将姜沃三份官职的禄米、俸钱,已经日常开销人情客礼的使费都算了出来。她在算经济账上一贯很拿手。

“若是外头的米价,如我问到的那般,斗米四五钱,那么你俸禄余下的钱,能够资助二十多个人。”

姜沃点头,将方才进屋时就搁在桌上的几张地契和铺面契递给媚娘:“刚开始肯定是够的,将来人多也没关系——我方才去见姑姑了,爹娘在宫外还为我留了几间铺子,每年也有进项。”

这些契书,之前一直都是陶枳替她保管。

因女官不能出宫,陶枳还托了殿中省负责采买能出门的宦官,常去这几间铺子转转。

一来帮着把账目常拿回来自家查一查,二来,这般有宫里殿中省宦官撑腰的铺子,在东西市也算是有靠山的,做生意就不会被人欺了去。

姜沃也是这两年长大了,陶枳念叨起来,才知道原来姑姑一直在帮她料理这些事。

哪怕相处了好几年,姜沃还是在不断发现新的,陶姑姑照顾她的事情。可见亲人,血缘也不是必须的。正如她与陶姑姑,她与媚娘一样。

*

媚娘将几张契书看了一遍,似乎想说什么,但却放下不提。

先与姜沃说下一条。

“昨晚咱们就定下了,这‘助学金’,不可金额太高。”媚娘边蘸墨边道:“若是想着她们生活大不易,就将钱数定的太高,只怕会有人无心学医,只为了这份钱财来,倒是白占着名额。”

“再有,就是你说的,要设定年限——女医们若是能上门去给妇人们看诊了,那便可以收取诊费了。这份助学金就可以停下,挪给下一个人。”

“这些都是咱们商议定的——但是,这边上还有个词,‘奖学金’,是什么?”

这是昨夜两人没说到,但姜沃想到了,就顺手写在纸上的。

“助学金,是减轻生活负担,未免有心向学的女医,因为困窘和生计,不能来学。这奖学金,便是鼓励她们学的多,学得快,尽早能把自己从学生变成老师。有格外刻苦,进步飞速者,当然应当另有一份奖励。”

“再有……”姜沃笑道:“也可以设立‘介绍其余女医入门’的奖学金。”

媚娘也就笑了,将这里圈了一下:“那这个钱数,倒要好生斟酌一二。”

姜沃点头:“咱们先拟个大框,到时候请先生再定一定标准。”毕竟,女医到底学多久算是出师,多久能开始教别人,还得专业人士敲定。

*

“最后一点,就是你说的那位‘桥梁女医师’。”

媚娘在纸上画了一座弯桥,一边写了孙神医,一边画了些小人。

媚娘道:“你觉得,咱们昨夜讨论出来的那位如何?”

姜沃点头:“在个人资历上,自然是极合适的。只是我还需要两三日,先多了解一些她的境况,才好提起此事。”毕竟,这份‘传道受业’是辛苦事,而且并非一日两日之事,须得真心愿意,才能持之以恒。

若是别人碍于情面才答应下来,将来又不愿做了,彼此都要为难。

媚娘点头:“是。”

终于将昨夜之事,一一敲定完毕,姜沃起身:“姐姐算了一日账吧。你去窗边看看绿树多歇歇眼睛,我去公厨拎食盒回来咱们吃饭。”

“等一等。”

媚娘叫住了她。

刚才她看了姜沃名下几间铺子的情形,就想说一事。

此时她指了一间道:“若是自家不能常出去盯着,我倒是觉得,你这间铺子,直接卖出去也好。”

***

长安城。

崔朝推门进家。

圣驾到了九成宫,一大半朝廷也跟着过去了。但长安城内各衙署自然也要有人留守。

崔朝就先被安排在长安城内的鸿胪寺待一月,等六月再换去九成宫。

这般安排,倒不是像之前出使阿赛班国一样,专门为难他给他苦差事。

相反,这回是鸿胪寺正卿对他的关照。

原本崔朝刚进鸿胪寺时,都是见不到正卿本人的,还是自出使西域回来升了官职,又被皇帝特意点过要做鸿胪寺的‘门面’,正卿才开始亲自安排他的工作,接触的多了起来,然后……然后就开始偏心他了。

鸿胪寺正卿,虽不是出身五姓七望这种顶尖世家,但其家族在氏族志里也是能排上第三等世家的。

本来看‘崔氏’就有滤镜,又被崔朝的容貌放大了这种滤镜。

现在很为他打算。

这次圣驾到九成宫,这位于正卿就先让崔朝留在长安了:“你在九成宫附近没有宅子吧?那还是先留在京中吧。不然下了值,还要去官舍住。那边的官舍有些简陋,哪里如自家舒坦。”

九成宫附近的宅子倒是不少,但离行宫最近的,风景好的,早都被买走了。这会子能买到的房舍,也都是偏远的,为了能赶上上朝,真得披星戴月。很多年轻又囊中羞涩的官员,就都要跟同僚去住朝廷提供的官舍。

崔朝刚进门,就听见熟悉温暖地招呼声。

“小郎君回来了?”

廊下迎上来一个脸上带笑的老妇人,袖子还是挽起来的,手上还滴着水。

崔朝边走近她边笑道:“我已经二十岁了——只有阿婆还叫我小郎君。”

老妇人脸上的笑纹更深:“小郎君的母亲都是我看大的。那自然何时看你,都还是个孩子。”

两人一并往里走去。

这是坊中一间寻常的屋舍,前后两院,并不如何富丽,与从前崔朝住的崔家高门广厦自是没法比。

但他很喜欢这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且十分温馨,处处都是按照他心意布置的小门小院。

且家中人很少。

除了他之外,只有当年母亲的乳娘并两个小厮,若是住在大宅中,连收拾都忙不过来。

崔朝是孤身一人上京来的。

这几个人,还是外祖父后来送上京塞给他的。

他小时候,母亲的乳娘胡婆婆照看过他一阵子。直到他三岁上,胡婆婆才回郑家去了。后来听说小郎君在崔家原来受了许多委屈,还自个儿跑到京城去了,就求郑外公带她上京:“我命原苦,家中也没有亲人了。既然小郎君离了崔家,无人照顾,我自然该替娘子去照看的。”

郑外公看她虽已六十岁,却十分硬朗,又有从前照顾过女儿外孙的情分,就把胡婆婆一并带上京来了。

又留给外孙两个几代都是郑家人的小厮,单独留下了卖身契。

崔朝原本不想要的,他更习惯自己呆着,要是有小厮跟进跟出,反倒不自在。

还是外公道:“总得有人能用才是,胡婆婆年纪大了,别的不说,冬日你要买一车车的炭,难道让她一个老人家去搬?还是你不当值了慢慢搬?你不惯带人出门,只留在家中就是了,若有个书啊信的要传递,也便宜些。”

就这样,构成了一个小小的门户。

胡婆婆做过乳娘,自然很有管一房内宅的经验,把这小小门户理的清楚明白。

正是要用晚饭的时节,胡婆婆笑道:“鱼都收拾干净了,只是老婆子还是用不惯那炒锅。”

崔朝笑道:“嗯,我早说了,等我回来做就是了。”

起初,对于他要亲自下厨,胡婆婆是很骇然的,甚至淌眼抹泪觉得小郎君从前一定受了大委屈甚至是虐待,还是崔朝道:“这炒锅,婆婆只怕拿不动。再有,我不是与婆婆说过,太史局的李仙师都会亲自下厨吗?”

胡婆婆与许多老年妇人一样,听了仙师,就很快认同了。

崔朝其实真的很喜欢下厨。

因他打小寄居在堂伯家中,本身又不受待见,每回到了饭点儿,大厨房给各屋小郎君送饭菜,自然最后一个送他这里。

有很长一段时间,他吃的都是只能算温乎的饭菜,冬日甚至还是冰凉的。

好在屋里有个茶炉子,有些炖煮的菜肴汤品可以热一热,饼子也可以烤热了再吃。为此,崔朝一直不喜欢吃面——汤面一热就坨了,会很难吃。

除了冬日,大多数时候,他是懒得一一去重新加热饭菜的,只要不过分凉,他就直接吃了。

很多年来,他记忆里的食物,都是温吞的。

因此,他第一回吃过炒菜后,就爱上了炒菜。

那时候炒锅还是极稀罕的东西。

晋王是跟着圣人去太史局吃了一顿后,就让将作监又做了一套送给崔朝。晋王还特意带他到小厨房去看了炒菜的全过程。

铁锅里逐渐沸腾的热油冒出金黄色小泡,菜下锅时那一声‘刺啦’的热烈响声,翻炒时候要注意火候的那种专注,以及那弥漫在空中的丰沛的食物香气,迎面而来的热气……

崔朝最喜欢炒菜的烟火热气。

晋王见了爆炒的大火,还拉着他退后一步:“小心火星子跳到你的袍子上——那日我们吃的菜,都是李太史令亲手炒的。我可是看到,他衣服上多了两个小洞。”

崔朝带着一套炒锅回了家。

久违地找回了对食物的热爱,开始自己下厨。

每次做出一道菜肴,炒菜独有的香气和热气,都会熨过他的心,这热腾腾的浓香像是远远飘到了他的儿时。

飘到了那个一口一口努力往下咽温吞吞饭菜的自己面前。

*

崔朝常会想起过去,但很少为此伤怀。

他一贯是个向前看的人,像他的父母一样,虽然他们陪伴他的时间短暂,但他们的乐观一直牢牢刻在崔朝脑海中——哪怕在病中,父母也从未颓丧过,一直努力服药,有精神能走动的时候,就带着他去看种在院中的花。

甚至他们还给崔朝留了许多许多信,让孩子在以后没有他们陪伴的日子里慢慢拆开。

崔朝在院中的竹椅上坐下来,欣赏夕阳。

院中搭着架子,种着高昌的葡萄种,是他从司农寺请回来的适应本地土壤的株苗。不过司农寺告知他,第一年种的时候,结出来的葡萄可能不会太好。

这会子是葡萄刚开始要冒串的时节,还看不出今年的葡萄会不会好。

崔朝只是坐在竹椅上,听着暮鼓声,看着夕阳落下,将绿色的葡萄叶染成一种毛茸茸的橙色。

崔朝忽然想起他出使西域时,沙漠中的夕阳。

壮丽的令人目眩神驰。

人间景致这样多,要兴致盎然的一一去欣赏才不辜负。

*

直到看过夕阳,崔朝才回到后一进的东厢房里去——那被他用来做了书房。

他问留在家中的小厮:“今日有什么名刺送过来吗?”

外祖送来的两个小子,崔朝发现很有意思。

一个力大如牛,特别喜欢干体力活,所有搬柴火搬炭的活都包圆了不说,还觉得崔郎君这里事太少,他闲不住,给崔朝把所有院子里的土翻了好几遍,前院要待客,种的就都是花卉,后院自家人住,种的全是瓜果蔬菜。

但这体力好的,偏生在读书认字上一窍不懂——崔朝原想教他们都读书识字的,结果这个就是学不进去,甚至求了胡婆婆让郎君别教他了。

另一个倒是瘦瘦小小的很机灵,学字比较快。

如今已经能大体看懂送来的名刺了。

“有不少,已经给郎君分过了!”阿余将分好的名刺搬进书房,然后特意指了指最上头的一份:“米行的吴掌柜连着送了三日的名刺了,估计是有急事要见郎君。”

崔朝有不少产业,其中有父母留下来给他的。也有些,是与太子殿下相关的——太子还是晋王的时候,就有不少私产让他代管。

虽说唐律规定,官员是不能经商的,但几乎所有官员都有自己的田庄铺子,只是寻人代为经营罢了。

就连朝廷署衙都是这样——比如各部的公厨,可不是每年吃多少钱,最后还能去民部报多少的账。

而是年关一开始,民部就把一年供给公厨的银钱发下去:比如三省这种宰辅部门,能得一千贯,六部与九寺这等部门就要次一等,只得五百贯。

够不够吃的,是各署衙自己的事儿。

这些钱,若是只放着坐吃山空,一年到头,也就勉强能吃饱,吃好是绝对不够的。

因而朝廷是允许各署衙自行找些会做生意的‘捉钱人’来,把这些本钱给他们,然后让商人去经营,最后多弄些钱来,丰富自家的公厨。

当然,如果哪个部门自己眼瘸看走了眼,找的商人破了产,那只好自认倒霉了,大家可能一年都没有公家饭吃,只好各自回去吃自己。

各王府也是如此。

原先做晋王时,李治就不曾出宫住在自己王府里,因此不太信任王府内属官推举上来的捉钱人。

那些属官今日推这个明日荐那个的——多半是哪个商人送了钱多,他们就推荐哪个。

李治很有钱,倒不是怕他们做生意给自己赔多少。

反而是怕挣得太多——那些商人万一打着晋王的名义,在外头狠命捞钱,甚至做些灰色生意,到时候牵连了他的名声,才是大事。

于是他索性把寻靠谱捉钱人的事都交给了崔朝。

还有些想当小金库,不想入王府账目的私产,就直接挂到崔朝名下去。

以至于崔朝现在手下的产业极多,囊括柜坊(类似后世钱庄,用于存放与借贷钱财)、金银行、马行、逆旅、饮子药家、酒肆、米行、布行、以及印刷铺和书肆——甚至因为铜钱流动量太大,还顺便开了一家钱贯铺,专门负责制作并对外售卖串钱的草绳。

基本实现了衣食住行,买卖借贷,乃至文化娱乐产业,全部能从自家的产业里完成。

就差生老病死也全都包圆了。

这么多类型的产业都在他手里握着,对他来说,当然有更看重的——比如米行。

米价是最实在的衡量百姓过日子的标准。

据说当今圣人刚继位的时候,除了面对边患,大唐境内更是“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真是许多百姓都在饿肚子。然而圣人登基后,不过三年,就治理的境内清平,粮食丰熟,米价甚至能降到‘米斗三四钱’![1]

崔朝在朝中,总听大臣们山呼圣人,用无数华美的辞藻诉说忠心。

但他倒觉得,米行里一些积年的老伙计,那些经过隋末战乱,饿殍遍地的老人家,每回说起圣人平定天下,让他们能吃饱饭时,那种发自内心视若神明的祷告圣人万年,才更真心。

事关米行,崔朝次日便从鸿胪寺出来,亲自去见了这位程掌柜。

他主要是怕米行出现了什么进货时不谨,混入大量陈米,甚至腐米的质量问题。

好在不是有什么坏事,程掌柜眉飞色舞跟他说了一件好事。

“有一家中等儿的米行,说是要转卖呢!说是东家不想做了——这年头出手米行的可不多,据说是这月就要出手的,我这才着急给郎君送了两三回名刺,请您拿主意。”

米行这种买卖,只要能立起来,经营数年,有了固定的客源,在盛世的一般是很平稳的,算是稳定生财的铺面。

因而出手米行的人不多,程掌柜遇到才会特别急切,就等着东家拍板。

崔朝也有些意外,便问道:“急着出手米行?那来历可都清白?”

“不清白如何敢来与郎君说呢?”程掌柜从袖中取出打听到的信息给崔朝看:“郎君请看。”

崔朝接过来,一看到个‘姜’字,就觉得心头一跳:不会这么巧吧。

果然,程掌柜喜滋滋说下去:“说来这米行,还跟宫里有关系呢,来历是清白的很。据在下打听着,是从前宫里的一位德仪女官被放出宫嫁人,置办下的一份产业,偏生后来夫妻俩都意外亡故了,又没有儿子——按咱们律法‘户绝财产,尽给在室女’,这米行就记在其女名下。”

“只是后来不知怎的,其独女也入宫为女官去了。到现在为止,这位年轻的少东家都没露过面,只是常有宫中的宦官会去那铺子中瞧一瞧,帮着拿递账本子。”

“想来那位女官是嫌麻烦,所以不愿意要这米行了?”反正程掌柜只关心这米行来历清白,而且卖的急,价格也很合适,他们兼并后绝对能赚。

于是眼巴巴望着自己的东家,等着他一个点头,他就去操办此事。

崔朝却只留下这张纸,摇头道:“押后再说,我要先问一问缘故。”

程掌柜先是一愣,见崔朝说的不容置疑,就忙道:“是,是,到底是涉及宫里呢,谨慎些总是好的,那我只等着郎君的吩咐。”

*

米行,正是媚娘建议姜沃出手的铺子。

媚娘与她道:“米行,虽说挣钱,但最怕出事。”

入口的买卖,最应谨慎。

大的米行,每日出入货量大质稳,且各种米面都有,当然相应的为了这份保障,价格会贵一些。同时,大的米行多走大宗买卖,供应大户人家,或是东西市其余的酒肆食肆,很少有陈米留下。

中小型米行,更多是面对小的商户和百姓日用。虽说米面品种不那么全,但价格也会稍微低一点点,而且有时会低价售卖陈米,穷苦人家很愿意买这种陈米。

但陈米是有风险的。

这会子人还不太清楚,米放久了不但会变陈不好吃,有可能还会有黄曲霉或者其它的微生物,有可能就不是陈米而是‘毒大米’了。

不过,虽然没有标准的质检手段,但人们倒也知道些,吃陈米是有风险的。所以大米行为了自身的名声(也为了怕人讹钱),都是从来不对外售卖陈米的。

“你既不能出宫,只托了宦官们出去帮着巡看一二,拿了账簿回来……时日久了,只怕人心易变。便是这个老掌柜是可靠的,谁能保证下一个掌柜也是可靠的?”

若是掌柜的为了挣钱,坏了良心,在正常米里掺了陈米甚至是腐米,一旦吃出了人命,就是大事!

姜沃深以为然:权力失去监管,总会出问题,这是人性。

就算掌柜的不会故意害人,但在完全没有监管端的情况下,只怕也会出现松懈和懒怠。只有极少数‘圣贤之人’,才能在没有外力监管的情况下,自律如一。

姜沃不觉得,自家这个半大不小的米行,能请到这种‘圣贤’心性的掌柜的。

所以还是出手的好,换成‘女医助学金’,姜沃会更安心也更开心。

*

从长安城策马至九成宫不过半日,比马车要快许多。

崔朝是次日午后就到了九成宫,验过鱼符,入内先去东宫拜见,然后去了太史局。

见崔朝过来,还是问起米行的事儿,姜沃很快反应过来:“难道是崔郎家有大的米行?正好生意做到你那里去了?”

见崔朝点头,姜沃笑道:“那更好了。”

跟可信之人交割生意,顿觉麻烦少了,于是将缘故都说与崔朝。

崔朝听了姜沃想出手米行的缘故,以及这份钱财的用处,却没有要买下米行的意思,而是道:“姜太史丞来做我的东家如何?”

姜沃:?

“我来替姜太史丞寻靠谱的掌柜打理铺子,平时也会时不时去铺面上查看账目与生意——你不必再操心这些琐事,我每月会送成账过来——太子殿下的许多私产也都交给我一并管着,也是如此。”

“毕竟你们都在宫里,出入不便,且也有许多要紧事忙。”

“钱的事情,都交给我就好了。”

“若有需要,只管从我这里取钱用。且太史丞不必只卡着自家账目上的钱用,我也颇有家资,若有所需,但凭取用。”

“听姜太史丞之意,对女医很重视。若是将来,太史丞想开单独的女医馆,完全不必再折本出掉米行或者其余铺面。你需要多少现钱,甚至需要什么地段的房舍、家具、药材等物都可以直接告诉我,这些,都是自家的产业,很快就能到位的。”还省了中间商赚差价。

姜沃:……

你这是颇有家资吗?我这才叫颇有家资好不好,你这叫一条龙产业链啊!

崔朝诚恳道:“在太子殿下还是晋王的时候,就说过,咱们都是自己人不是吗?太史丞不必与我客气了,您在宫里辅佐太子殿下,乃是正事。些许银钱小事,真的,交给我就可以了。”

美人诚恳的的眼神,配上这样的面容,给姜沃晃得下意识点了点头。

见她点头,崔朝就笑了。

而崔朝忽然展颜,让姜沃有点理解了千金博美人一笑的昏君。

不过,这回拿出千金来的是美人自己——

崔朝拿出了一份数额颇大的“借贷契”,上面写着崔朝欠姜沃万贯。

万贯,已经超过了姜沃这几个铺面的市场价。

“这是?”

姜沃倒是知道,大唐已经颇流行这种‘借贷契’,是受到律法保护的。而且‘借贷契’上还会有担保人的姓名,若是欠债人还不上,担保人就得负责还债。

崔朝笑道:“我是想请姜太史丞将铺面都过户给我。这样我更好安排人,也省了我发现有掌柜伙计不老实,还不能即刻就处置了,耽搁要事。”

“但怎么好空口无凭,就让太史丞将父母留下的产业直接过给我。因此我先立一张借贷契,写下欠款与太史丞。保人就是太子殿下。”

“这契约只是个担保,请太史丞放心将铺面过给我。”

“实则还是我代太史丞管着,所得利钱依旧是太史丞的。”

姜沃见他来之前都写好了借贷契,甚至连太子这个保人都请完了,便知他不是客气话,而是真的想为自己分担这一块事务。

正好她也懒得管这些——她的心思全放在太史局,剩下的时间学习她的权利指南还忙不过来呢。

“既如此,外头的事,就拜托崔郎了。”

崔朝笑意明朗:“就请太史丞有空的时候,写过户的文契与我就是了。”

说着还特别贴心给了姜沃一份模版。

姜沃直接开写,边写边不由问:“鸿胪寺不忙吗?崔郎如何能管得了这么多产业?”

她是真的好奇,便是崔朝有父母产业里留下,他家这一脉用了多年的可靠人,但他管着这么多铺子,既然要管的仔细,光查账就是很大的工作量啊,他难道每天熬夜看账目啊?

崔朝莞尔:“我在鸿胪寺,每日也会看账。”

姜沃:??摸鱼啊!

你们鸿胪寺怎么回事啊!

再问,才知道不是鸿胪寺的缘故,而是崔朝官职的缘故:鸿胪寺正卿直接掌管‘典客’‘司仪’两个署,其管事者为鸿胪寺丞。

如今崔朝便是典客署的丞。

与姜沃的官职一般,人人都可称崔朝一声典客丞,但他名声在外,还是唤他崔郎的人多。

而典客署的公务,就是负责接待送迎外邦首领,同时为他们预备宴享。

除了年节下,外邦首领入长安的其实不多。就算有,他也只负责带领下属的典客、宾仆迎接一下,然后设宴即可。

有人说,做中层领导是最舒服的,真正的大事,上头有大领导做主,而具体细致的工作,又有下面的员工分着做了。

崔朝的工作,就相当于那种办公室里,负责出席镇场面的领导,平时摸鱼的时间大把大把的。

姜沃懂了:她在太史局拼命背书、学卦象、数算,不停地卷工作。

而崔朝在鸿胪寺的工作:负责定什么时候设宴,以及出席宴会展示美貌,然后平日美美摸鱼。

姜沃:慕了,调我去鸿胪寺吧。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