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一生忠心 感慨太监
见洪承畴这么说,龚鼎孳开口道:“愿闻其详!”
洪承畴随即道:“十多年前,王承恩王公公原本只是信王府一个普通的内监,此时的信王府主人,也就是现在的陛下。”
“当时的大明皇帝是陛下的亲哥哥,天启皇帝,所以陛下当时就是个普通王爷。”
“而话说王承恩的出头之日,是因为信王一次突然落水。水里的信王在挣扎,可是岸上的太监们大声喊人呼救,却只有王承恩率先跳下去。”
听到这里,龚鼎孳忍不住道:“那个王公公会水吗?”
“不,王公公并不会水。所以王公公并没有将当时的陛下救上来,主仆两人差点被淹死。还是后来的人将主仆两人救了上来。”
“虽然王公公没能救上来当时的信王,现在的陛下,但是陛下却记住了这个勇敢无畏的小太监,自此,陛下将王承恩带到了身边,成为了陛下的心腹太监。”
洪承畴说完,顾横又根据自己曾经在现代了解到的关于王承恩的资料补充道:“不仅如此,洪武皇帝曾托梦于我,大明危难之时,王公公对陛下忠心不二,临危受命,开始了保卫京城之旅。”
“当陛下的哥哥天启皇帝病逝,并且没有子嗣继位。而天启皇帝的皇后坚持让当时的信王继位,就这样,兄终弟及,陛下成为了皇帝,也就是崇祯帝。”
“而此时陛下面对的王朝,早已经不是当年的辉煌,反而满目疮痍,内忧外患。陛下接手了这个烂摊子,他做出了努力,也有过挣扎。可是无论是对内的李自成,还是对外的努尔哈赤,这些都是陛下无法解决的问题。”
顾横说得有点累了,赶紧端起杯子喝了几口茶,又继续开始说起来。
“当李自成攻打北京时,陛下看着满朝文武的民心涣散,问谁能前去御敌。无论文官武将无人敢应答,只有太监王承恩自荐。”
“因为在王公公的心中,这个国家是陛下的国家,为了陛下去死,他认为值得。”
“陛下看着唯一可用的人,竟然是一个小太监,也只能将北京城的兵马交给了王承恩调度。同时任命王承恩为戍卫京师提督。”
“陛下将所有的信任都给了王承恩,同时也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了王承恩。若是王承恩转头投降,那么朱由检将腹背受敌。”
“但王承恩没有辜负陛下,或许王承恩没有足够的学识,可是他有一腔热血和胆色。他积极的和李自成的兵马死战,虽然最终结果没能阻挡李自成,但是王承恩的所作所为,已经超越了很多人。”
“此外,王承恩王公公最后的结局才是最让人唏嘘不已的!”
听到这句话,龚鼎孳感紧追问道:“哦?是什么结局?公主快说说。”
“刚刚不是说到李自成已经兵临城下了嘛!而陛下……”
顾横突然不说了,让龚鼎孳急得心痒痒,忙道:“公主,你怎么关键时刻就不说了?”
“我……”
顾横不知道该不该告诉龚鼎孳,一来自己是因为明知道崇祯皇帝和大明岌岌可危,却没有办法阻止悲惨历史的到来,而心生郁闷!
二来,自己这样直接说崇祯皇帝后来命运好不好?会不会万一被暗中监视自己的锦衣卫等人偷听到,然后告诉崇祯皇帝,给自己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但此刻的龚鼎孳内心的好奇已经完全被勾出来了,一个劲地催道:“公主,快说啊,怎么不说下去了?”
“公主是在担忧周围有人偷听吗?还是为并没有改变陛下心意,振兴大明这条路出现了巨大困难而无奈至极呢?”
没想到这个时候洪承畴也开口了,而且一下就把顾横的心思猜了出来,顾横心中暗叹一声“姜还是老的辣”之后便点了点头。
洪承畴见顾横果然是顾虑这些,便笑着开口劝道:“公主其实不必如此担忧。”
“洪大人何出此言?”顾横有些不解。
“因为第一,公主手下的孟仙舟孟公子乃公主的得力助手,手下也个个训练有素,较之新军和锦衣卫,也不遑多让,甚至暗中保护公主的人,比锦衣卫和优秀新军都要强。”
听到洪承畴如此说,顾横忍不住继续问道:“洪大人如何知道的这么清楚?”
“因为,我曾与孟公子闲聊过几句,也无意中看到暗中保护公主的孟公子和他的其余手下是如何保护公主的。”龚鼎孳开口回答。
“他们以公主为中心,隔一段距离就派人暗中守着。无论刮风下雨,都始终坚持。遇到任何可疑的人员,都会立即确认身份。”
“而且,他们已经为公主暗中解决了一批锦衣卫!公主也不必无奈,事已至此,不妨先走一步看一步,哪怕“山穷水尽”,也有“柳暗花明”时候。
”洪承畴继续道。
“原来如此,那好,那我就继续讲好了。之前不是说陛下已经清楚自己没有退路了嘛,所以陛下在那种情况下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嫔妃和子嗣。”
顾横刚说完,龚鼎孳迫不及待地开口道:“陛下那种情况下图什么呢?”
“陛下是为了保住皇家最后的尊严,也为了保住大明朝最后的脊梁。”顾横答道。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社稷已死,君王岂能独活?所以陛下也选择离开,来成全大明朝的威严。”顾横又进一步补充道。
“而陛下的最后一程,只有当年那个不畏生死跳下水中救他的小太监陪伴。”
“王承恩王公公陪着陛下,走上了景山,亲手为陛下在老槐树上,系紧了白绫,眼见自己效忠一生的君王自尽而亡。”
“而王承恩能做的,不是劝朱由检苟活,而是随着他去往未知。”
“那洪武皇帝有没有说陛下后来命运?”龚鼎孳很是好奇地问道。
“有,陛下后来自尽了。陛下自尽后,王承恩回顾自己的一生,原来四个字可以概括。”顾横五分悲痛五分惋惜的开口继续说道。
“哪四个字?”龚鼎孳听得津津有味,总是催促顾横。
顾横只好又喝了一口茶,沉声道:“王承恩咬破指头写血书,将“忠君爱国”写在石头上,而后在老槐树旁边的海棠树上,也系上了白绫,追随而去。”
“王承恩王公公只是百千太监之一,他没能做成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可是一个“忠”字,就概括了一生。这样的忠臣,哪个为君之人不赞叹?”
“所以清朝入关后,顺治听闻,下旨为王承恩立碑,并且将王承恩葬在朱由检的墓碑旁。到了康熙时期,康熙又下旨要人为王承恩立传。”
顾横说完,龚鼎孳感慨道:“从生至死,王承恩王公公一直陪在陛下的旁边。令人佩服与赞叹!如此说来,他确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