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重生三国我做主 > 三国时期的世界各国现状

三国时期的世界各国现状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注:重生三国八十万字即将完本,强子陆续选辑六篇颇有价值的三国史志资料发表在作品相关中,以飨读者。文章来源网络,非本人原创。)

全球史观是当代最重要的史论角度,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所言:“世界需要一个新史学”,全球史观是历史时代的产物,是一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即用全球的视角和宏观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总体上考察、研究世界史。那么,三国时期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呢?

日本——弥生时代

日本国的历史很难确定,尤其是在“欠史八代”时期,现代史学研究一般把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三世纪史称 “弥生时代”。按照《日本书记》记载三国时期应该是日本第十四代天皇仲哀天皇(192-200)在位和第十五代天皇应神天皇(270-310)在位期间,中间还有70年时间是神功皇后摄政。自神武至第十四代仲哀,这14位天皇在历史中无法确认,应该是《古事记》和《日本书纪》 为了完成从神代到人代的过渡而虚构出来的人物,而在仲哀天皇与应神天皇中间填充长达70年历史的神功皇后,也不能说是实际的存在。因此,有着比较真实的存在依据的只有第十五代应神天皇。

仲哀天皇是传说中日本第十四代天皇,其在《日本书纪》中被称作足仲彦尊,《古事记》里则名为带中日子命。

神功皇后(170年?-269年?),日本第十四代仲哀天皇的皇后。其在《日本书纪》中被称作气长足姬尊,《古事记》里则名为息长带姬命。 传说在仲哀天皇去世后曾长期摄理朝政,为日本史书上首位女性统治者,其三度出征朝鲜也开日本海外拓土之先例。由于《日本书纪》提到皇后曾遣使赴中国入贡,传统上认为神功皇后是历史上实际存在过的人物,甚至主张皇后就是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但太平洋战争以后,日本兴起疑古的风潮,神功皇后这位传奇人物也被逐渐受人质疑,有人从而主张她是从皇极天皇和持统天皇等女天皇生平塑造出来的虚构人物。至于《日本书纪》中关于神功皇后摄政其间曾数次赴中国入贡的描述,现今被认为是《日本书纪》的写作者为了凑合大和朝廷和「卑弥呼」之关系而编造出来的内容。

为了避免天皇之位于历史上长时间空置的情况,明治维新以前是将神功皇后看成天皇或准天皇的地位。明治维新时期,也曾发行以皇后为肖像的大日本帝国纸币。

大日本帝国时期的邮票(1908年)神功皇后一度被记入天皇世数,作为第15代天皇,而《大日本史》则驳斥其说法。其文曰:“按仲哀之崩,天下无主,皇后奉遗腹,以号令四海,称为胎中之帝。然应神既生,宜立为天子,而立为太子,名实不正。皇后疑乎即真矣。后世徒见其迹,遂列皇统世次,大失旧史之旨。《古事记》历叙帝王治天下,宜以应神接仲哀之后,不数皇后。至于《日本纪》,则特书曰摄政元年,其义亦严矣。且女主即真,如推古、持统,皆称天皇,而皇后则否。其后议定追谥,亦曰神功皇后,而不奉天皇之号。由是观之,其不宜列于帝纪审矣。虽然,仲哀、应神之际,皇后称制,实行天子之事,故今不没其实,备后举动于二帝本纪,而不别作皇后纪。”

应神天皇,是传说中日本第15代天皇,其在《日本书纪》中被称作誉田别尊,《古事记》里则名为品陀和气命。配合考古学发掘与书面资料研究,自应神起天皇在位时间和事迹的可信度大增。根据史书记载,应神天皇本名来纱别尊,是仲哀天皇第四子,也是神功皇后唯一的孩子。由于是在皇后亲征新罗时所怀之子,故又称作“胎中天皇”。据说天皇年轻时曾赴越地(今北陆地方),而在当地拜祭角鹿笥饭大神并交换名字,故号大神改名为去来纱别神,身为太子的天皇则改名誉田别尊。

天皇早在三岁时便由神功皇后立为太子。在皇后长达69年的摄政里,太子似乎与皇后共同治理国家。皇后百岁过世后,誉田别尊于隔年登基天皇。比起过去的天皇,应神天皇的后妃与子女可谓十分众多:在《日本书纪》中,天皇共有七位后妃生有十男十女。而在《古事记》里,天皇共有九位后妃生有十一男十五女。

人们说他是神道教中的战神八幡神。续日本纪说应神天皇有尾巴。他最大功劳是引入汉字与邀请百济学者阿直歧到日本。

不过,中国史书记载大为不同。

在陈寿作《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上可见到关于魏文帝对倭国进行册封的记载。而当时的倭国,则刚刚经过了以出云的於投马与筑紫的邪马台二国为主的持续十数年的“倭国的大乱”。在须左之男死后,邪马台收复失地,并成为了当时日本岛上最强大的部族,接受魏文帝册封。日本也就是在此之后,进入“神武东征”时代,开始向一个统一的岛国过渡。

《三国志?魏志?倭人传》

无良田,食海物自活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馀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从郡至倭,循海岸水行,历韩国,乍南乍东,到其北岸狗邪韩国,七千馀里,始度一海,千馀里至对马国。其大官曰卑狗,副曰卑奴母离。所居绝岛,方可四百馀里,土地山险,多深林,道路如禽鹿径。有千馀户,无良田,食海物自活,乖船南北巿籴。又南渡一海千馀里,名曰瀚海,至一大国,官亦曰卑狗,副曰卑奴母离。方可三百里,多竹木丛林,有三千许家,差有田地,耕田犹不足食,亦南北巿籴。又渡一海,千馀里至末卢国,有四千馀户,滨山海居,草木茂盛,行不见前人。好捕鱼鰒,水无深浅,皆沈没取之。东南陆行五百里,到伊都国,官曰尔支,副曰泄谟觚、柄渠觚。有千馀户,世有王,皆统属女王国,郡使往来常所驻。东南至奴国百里,官曰兕马觚,副曰卑奴母离,有二万馀户。东行至不弥国百里,官曰多模,副曰卑奴母离,有千馀家。南至投马国,水行二十日,官曰弥弥,副曰弥弥那利,可五万馀户。南至邪马壹国,女王之所都,水行十日,陆行一月。官有伊支马,次曰弥马升,次曰弥马获支,次曰奴佳鞮,可七万馀户。自女王国以北,其户数道里可得略载,其馀旁国远绝,不可得详。次有斯马国,次有已百支国,次有伊邪国,次有都支国,次有弥奴国,次有好古都国,次有不呼国,次有姐奴国,次有对苏国,次有苏奴国,次有呼邑国,次有华奴苏奴国,次有鬼国,次有为吾国,次有鬼奴国,次有邪马国,次有躬臣国,次有巴利国,次有支惟国,次有乌奴国,次有奴国,此女王境界所尽。其南有狗奴国,男子为王,其官有狗古智卑狗,不属女王。自郡至女王国万二千馀里。

邪马台国是《三国志》中《魏志?东夷传》倭人条记载的倭女王国名。《魏志》记载,2世纪末倭有许多小国分立,邪马台国是统治这些小国的强大国家。女王卑弥呼统率周围的奴国和伊都国等许多小国,数次向魏朝贡。女王死后,统治力量为之动摇,后立同族的壹与为王,力图复兴。当时的社会由王、大人、下户、生口等各种身份构成。王有主管祭祀的女王和负责政治、军事的男王,共同进行统治,由大人协助。下户受王和大人的支配。生口是战俘,相当于奴隶。关于邪马台国的所在地,大和说与北九州说较有力,但因史料限制,尚无定论。

关于邪马台国,在中古史籍中是如何记载的,根据这些记载叙述邪马台国的情况。

邪马台国约存在于公元1世纪末2世纪初至公元3世纪后期。《三国?魏志?倭人传》记载“其国本也亦男子为王,住七八十年,倭国乱,相攻伐,历年乃共立一女子为王,名曰卑弥呼。事鬼道,能惑众”。从这一史料可知,国王不是世袭的,也不是通过武力夺取的,而是共同推举的,可知当时尚有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遗风,属于国家雏形。但上述史料没有交代年代。《后汉书?倭传》记载“桓、灵间,倭国大乱,更相攻伐,历年无主,有一女子名曰卑弥呼……于是共立为王。” 桓、灵间是公元2世纪40——80年代,在女王之前曾有男王统治七八十年,可知邪马台国建立于公元2世纪初或1世纪末。关于邪马台国的生产情况和风俗习惯,在中国史籍中有记载,《三国?魏志?倭人传》记载“种禾稻……”,“人性嗜酒”。可见已进入农耕生活有足够的粮食。已形成国家机构,当然不够完备,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王”。《三国?魏志?倭人传》记载“尊卑各有差序”。“卑弥呼以死,大作冢,径百余步,殉葬者奴婢百人”。这说明已进入阶级社会,且尚处于奴隶制的早期阶段,还没有把奴隶当作主要劳动力。当时已有租税制度,也有了刑罚。

由于日本早期历史是在扑朔迷离,我们只能大致确定此时日本已经进入奴隶社会时期,形成了君主制国家,并处在统一的前夕,

朝鲜——汉四郡与前三国时代

汉四郡与前三国时代是公元前2世纪后朝鲜三国时代之前的朝鲜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铁器的广泛生产和运用。由于铁的应用,使得更加坚硬和锐利的武器与农业工具成为现实。 这加快了政治上的统一和权力与财富的集中。

公元前108年,西汉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汉四郡,公元前82年合并为乐浪郡,历经中原西汉、东汉、魏国、西晋的统治管辖。高句丽于公元前37年建立于西汉玄菟郡,开始逐步扩展,在西晋末年(313年)吞并了乐浪郡。

在朝鲜半岛南部,辰国已发展成了由马韩,辰韩和弁韩组成的松散的三韩联盟。根据《三国史记》,公元前18年,百济在马韩领地中建立,并逐步将马韩取替。辰韩中的6个部落发展成新罗。弁韩被伽倻所吸收。 伽倻后来又与新罗融合。三韩被认为是城邦式的松散联盟。每个城邦都有其自身的统治者,但无证据表明世袭制度的存在。辰韩沿用了辰国的“辰”字。弁韩的另一个称呼“弁辰”也使用“辰”这个字。另外马韩的统治者在一段时间称自己为辰王表示对整个三韩的统治。马韩是三韩中最大的一个,由54个城邦构成。大致位于全罗道,忠清道和京畿道。后来百济统一马韩。辰韩主要位于洛东江以东,由12个城邦组成。其中的一个城邦后来吸收了其它城邦发展成新罗。弁韩由12个城邦组成,发展成伽倻后被新罗吸收。弁韩位于洛东江以南和以西。《后汉书?东夷列传》第七十五:“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辰。马韩在西,有五十四国,其北与乐浪,南与倭接,辰韩在东,十有二国,其北与濊貊接。弁辰在辰韩之南,亦十有二国,其南亦与倭接。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地合方四千余里,东西以海为限,皆古之辰国也。马韩最大,共立其种为辰王,都目支国,尽王三韩之地。其诸国王先皆是马韩种人焉。”

我们可以确定,此时的朝鲜北部为曹魏统治,南部形成了三韩的松散城邦联盟

越南——北属时期

自从公元前111年,南越国公开反叛汉朝,汉武帝派兵击灭南越国,在其地设置九个郡县,越南一直处于中国的直接统辖中,不过东汉末年,中国由于自身内乱,对越南控制减弱。三国时期吴国,派兵进攻越南,第一次战败,后来吴国又继续增兵,虽经越南人反抗,但最终征服越南,不过从现有史籍来看,似乎吴国对越南的统治较为残暴

在越南中部地区,还存在一个独立的林邑国,东汉末,象林功曹之子区连自立为王。

《晋书?四夷列传?南蛮》:林邑国本汉时象林县,则马援铸柱之处也,去南海三千里。后汉末,县功曹姓区,有子曰连,杀令自立为王,子孙相承。其后王无嗣,外孙范熊代立。熊死,子逸立。其俗皆开北户以向日,至于居止,或东西无定。人性凶悍,果于战斗,便山习水,不闲平地。四时暄暖,无霜无雪,人皆倮露徒跣,以黑色为美。贵女贱男,同姓为婚,妇先娉婿。女嫁之时,著迦盘衣,横幅合缝如井栏,首戴宝花。居丧翦鬓谓之孝,燔尸中野谓之葬。其王服天冠,被缨络,每听政,子弟侍臣皆不得近之。

自孙权以来,不朝中国。至武帝太康(280—289)中,始来贡献。咸康二年(336),范逸死,奴文篡位。文,日南西卷县夷帅范椎奴也。尝牧牛涧中,获二鲤鱼,化成铁,用以为刀。刀成,乃对大石嶂而咒之曰:“鲤鱼变化,冶成双刀,石嶂破者,是有神灵。”进斫之,石即瓦解。文知其神,乃怀之。随商贾往来,见上国制度,至林邑,遂教逸作宫室、城邑及器械。逸甚爱信之,使为将。文乃谮逸诸子,或徙或奔。及逸死,无嗣,文遂自立为王。以逸妻妾悉置之高楼,从己者纳之,不从者绝其食。于是乃攻大岐界、小岐界、式仆、徐狼、屈都、乾鲁、扶单等诸国,并之,有众四五万人。遣使通表入贡于帝,其书皆胡字。至永和三年(422),文率其众攻陷日南,害太守夏侯览,杀五六千人,余奔九真,以览尸祭天,铲平西卷县城,遂据日南。告交州刺史朱蕃,求以日南北鄙横山为界。

初,徼外诸国尝赍宝物自海路来贸货,而交州刺史、日南太守多贪利侵侮,十折二三。至刺史姜壮时,使韩戢领日南太守,戢估较太半,又伐船调枹,声云征伐,由是诸国恚愤。且林邑少田,贪日南之地,戢死绝,继以谢擢,侵刻如初。及览至郡,又耽荒于酒,政教愈乱,故被破灭。

既而文还林邑。是岁,朱蕃使督护刘雄戍于日南,文复攻陷之。四年,文又袭九真,害士庶十**。明年,征西督护滕畯率交广之兵伐文于卢容,为文所败,退次九真。其年,文死,子佛嗣。

升平(357—361)末,广州刺史胜含率众伐之,佛惧,请降,含与盟而还。至孝武帝宁康(373—375)中,遣使贡献。至义熙(405—418)中,每岁又来寇日南、九真、九德等诸郡,杀伤甚众,交州遂致虚弱,而林邑亦用疲弊。

佛死,子胡达立,上疏贡金盘椀及金钲等物。”

泰国——孟人国家

在1238年泰国统一之前,泰国产生了一些由孟人建立的国家。三世纪时孟人在湄公河盆地形成了两个国家,中国史籍称之为“金邻”和“林阳”。三国时期,吴国使节朱应和康泰于公元245年出使扶南等国,在他们的记述中提到扶南周围有两个国家,这是中国史书对泰国地区国家的最早记述。林阳,其范围约相当于泰国西南部,并延伸到缅甸西部,其首都可能在今泰国的蓬迪,金邻在林阳以东的湄南河流域,其首都肯能在今泰国佛统。泰国的马来半岛北部地区也有好些孟人效果,最重要的是顿逊,其首都在今缅甸的丹那沙林,其范围跨越马来半岛东西部,泰国部分部分地区也包括在其中。

老挝——堂明国家

1~12世纪,老挝地区的主要居民为孟-吉蔑人,他们建立起许多奴隶制小国,其中以川圹和甘蒙一带的西科达蒙较为强盛,中国史书称之为“堂明”,227年,堂明王曾遣使到中国东吴聘问。

柬埔寨——扶南王国

扶南,又作夫南、跋南,意为“山岳”,是存在于古代中南半岛上的一个古老王国,存在时间从公元1世纪一直持续到公元7世纪末叶,在所有曾经存在过的东南亚古代王国中,扶南的国土是较为广大的,其辖境大致相当于当今柬埔寨全部国土以及老挝南部、越南南部和泰国东南部一带,同时在周边地区拥有一些属国,其中较著名的是真腊。扶南是历史上第一个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史籍上的东南亚国家,也是中国古代史籍中经常出现的东南亚国家。

据中国史籍记载在扶南于公元1世纪建国后,混氏王朝于公元1世纪末叶入主扶南国之前的一段时期,扶南国是有处于母系社会末期的早期王朝进行统治的,由于记载不甚详细,早期王朝的统治者(即女王)的姓名大多未流传下来,遍览中国古籍,只有一个有姓名的女王,即女王柳叶(晋书作叶柳),统治时期大约在混氏王填(晋书作溃)到达扶南国前的一段时期。

三国时期的扶南处于范氏王朝(3世纪初叶~4世纪中叶)统治时期

三国时,扶南范氏王朝国王,范旃派遣使者至东吴访问,东吴皇帝(王)也派遣中郎康泰、宣化从事朱应使回访扶南国,两人到达扶南,并记录下各种见闻。 晋书记载:“扶南西去林邑三千余里,在海大湾中,其境广袤三千里,有城邑宫室。人皆丑黑拳发,倮身跣行。性质直,不为寇盗,以耕种为务,一岁种,三岁获。又好雕文刻镂,食器多以银为之,贡赋以金银珠香。亦有书记府库,文字有类于胡。丧葬婚姻略同林邑。 其王本是女子,字叶柳。时有外国人混溃者,先事神,梦神赐之弓,又教载舶入海。混溃旦诣神祠,得弓,遂随贾人泛海至扶南外邑。叶柳率众御之,混溃举弓,叶柳惧,遂降之。于是混溃纳以为妻,而据其国。后胤衰微,子孙不绍,其将范寻复世王扶南矣。 武帝泰始初,遣使贡献。太康中,又频来。穆帝升平初,复有竺旃檀称王,遣使贡驯象。帝以殊方异兽,恐为人患,诏还之。”

缅甸——骠国毗湿奴时期

在公元1世纪至10世纪之间,今缅甸境内产生过许多由不同民族建立的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是由缅语族部落建立的骠国。魏晋时的《西南异方志》、《南中八郡志》等书首载其名,魏、晋人的著作称骠国“位于永昌西南三千里,君臣父子,长幼有序”。同名异译还有剽、僄、缥、漂越等。其都卑谬(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下游卑蔑附近)梵名rī-ksetra,故《大唐西域记》也称之为室利差罗。另外,《新唐书》还记有朱波、突罗朱、徒里掘等异称。

据缅甸考古学家的研究,骠国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公元1—5世纪),骠国以毗湿奴城(今缅甸马圭县东敦枝镇西约20公里处)为中心,称为毗湿奴时期;后期(公元6—9世纪),骠国以室利差旦罗城(今卑谬东南8公里处)为其国都,称为室利差旦罗时期。作为联系前后两个时期的中介或过渡,则是汗林(今实阶省瑞波县委勒镇区)时期。据陈序经先生考证,至晚在公元4世纪时,中国人已知道骠国的存在,骠国的香料通过永昌郡输入中国。

802年 (中国唐贞元十八年)骠王派王子舒难陀率“骠国乐团”访问中国,并在长安宫廷中演出,曾轰动一时。中国诗人白居易等为此作了《骠国乐》。德宗皇帝致信骠王给予赞扬 ,赐“检校太常卿”的官衔。832 年(唐大和六年)骠国都城被南诏攻陷,骠国遂亡。骠人逃往浦甘,渐同化于缅人。

尼泊尔——基拉特王朝

作为一个拥有近3000年历史的古老王国,尼泊尔先后经历了基拉特王朝(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4世纪)、李查维王朝(公元4世纪到13世纪)、玛拉王朝(公元13世纪到1769年)和沙阿王朝(1769年到现在)四个较大王朝的统治。

基拉特(Kirat)王朝是尼泊尔,或者说加德满都山谷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基拉特王朝建于公元前八百年左右。有些历史学家说,甚至连基拉特人也不是加德满都山谷的原住民,他们也是外来的入寝者。基拉特王朝的第一个国王是雅拉姆巴(Yalambar),现在流传着几个关于他的传说。据说他是一个伟大的弓箭手和勇士,曾在印度北方参加谟哈巴拉特(Mahabharat)之战。山谷的第二大城市巴丹(Patan)源于当地的名字雅拉(Yala)就是来自于这个著名的国王雅拉姆巴(Yalambar)。

基拉特王朝的共计三十二位国王统治了山谷九百年左右,在第七世基拉特国王统治期间,佛陀到过加德满都,佛陀在加德满都时所住的寺庙就在索杨布(Swayambhu)大佛塔附近。大概两百年以后,在基拉特国王第十四世统治期间,阿育王(Ashoka)来到山谷,在这里传播佛法,阿育王的女儿泽茹玛迪(Charumati)同当地的一位青年结婚,并在加德满都度过余生。在加德满都和巴丹市,仍然有许多由阿育王建造的或因阿育王而建造的纪念物。

在基拉特国王第三十一世统治期间,曾在印度北方邦权力之争中的失败者,成群结队地逃到加德满都山谷,他们从印度带来了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兵法。他们在山谷寻求避难的几十年间,使他们有能力推翻山谷的统治王朝,从而建立一代新王朝—利查威(Lichchh**i)王朝。在此朝代期间,赤尊公主(Bhrikuti)同西藏国王松赞干布结婚。著名的尼泊尔艺术家阿尼哥(Arniko)来到忽必列的朝廷,建造了包括北京白塔在内的佛教纪念物,佛教通过尼泊尔传到西藏也是在这一时期。该朝代期间,莲花生大士在尼泊尔住了几乎二十年,然后从这里去了西藏。

不丹——传说时代

不丹这个名称源出梵文助otanta.意即西藏的边隆。不丹早期的历史十分朦胧,厉史学家只能依靠一些残存的档案和少得可怜的国外资料,并结合神话和传说对不丹的早期厉史加以推测和作些结论。 不丹的厉史可追溯到公元前500一600年.在此期问,苯教从西藏传入不丹,这是传入不丹的第一种宗教,此后的不丹似处于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七世纪成为吐蕃的领土

锡金——哲孟雄时期

中国古籍中,古代锡金名为哲孟雄(Dremojong)。锡金流传很多神话,但世袭君主国成立前的历史记载不多。之前锡金是雷布查族的居住地,他们多生活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面山坡地带。锡金是个富于神话和传奇的国度,有关古代的史料,留传下来的很少。直到公元7世纪才有明确史籍记载归属吐蕃

菲律宾——巴朗盖社会

在苏禄国和吕宋国建国之前的菲律宾形成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巴朗盖”关于“巴朗盖”一般认为属于奴隶社会性质,但也有学者认为属于原始社会或封建社会性质。这时的菲律宾中主要是外来移民,第2批马来人(公元左右来到菲律宾凡人马来人)来自印度化程度较高的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与之适应的生产关系,直接促进菲岛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奴隶制的确立。第 2批马来人是乘船(当地人称这种船为"巴朗盖")来到菲律宾群岛。上岸后将建立的居留地称为巴朗盖。巴朗盖是古代菲律宾社会的基本社会组织。每一个巴朗盖由30~100户组成,人数不等,其首领称达图或罗阇。巴朗盖社会由贵族、自由民和奴隶三个基本阶级组成。由于生产发展和战争的需要,各个巴朗盖之间又逐步组成巴朗盖联盟,这是最早出现的奴隶制国家形式。

马来西亚——早期诸王国

刚迦王国(2世纪至11世纪)

根据在《马来纪年》中的记载,刚迦王国是过去建立在霹雳的传说古国,它所在的位置涵括现在的木威、天定和曼戎地区,历史学者的研究相信这个古国的王都定于如今的木威,同时它在注辇国王拉真陀罗在1025年直1026年之间发起的战争中灭亡。而根据另一部马来史书-《吉打纪年》的记载,刚迦王国是由来自吉打王国的Raja Ganjil Sarjuna在2世纪以前所建立的。

狼牙修(2世纪至14世纪)

(马来文:Langkasuka)是古代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之一,其领土包括今马来半岛东岸北大年以东和东北地区,即今马来西亚的吉打州。

狼牙修建国于1世纪。515年狼牙修国王婆加达多遣使中国,其后523年, 531年,568年多次朝贡。12世纪时狼牙修为三佛齐属国。15世纪狼牙修国被北大年国取代。

盘盘(3世纪至5世纪)

盘盘国是3世纪-7世纪时马来半岛的一个古代国家,其地理位置在马来半岛东岸,暹罗湾附近,与狼牙修国接壤,北接占城国、堕和罗国,东南接哥罗国。自交州海行四十日可以到达。盘盘国王名叫杨粟圬,也称昆仑(kurung),大王之意。大臣称为勃郎索滥。国中有佛寺、有印度教庙,人皆学婆罗门书。

三佛齐(3世纪至14世纪)

三佛齐王国(Samboja kingdom),又作室利佛逝(音译自梵文Sri Vijaya)、佛逝、旧港,简称三佛齐,存在于大巽他群岛上的一个古代王国,在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马来半岛和巽他群岛的大部分地区。三佛齐发源于现代苏门答腊岛上的巨港(马来文:Palembang)附近,是东南亚印度化古国之一。三佛齐的建国时代不详,只知道7世纪开始到中国进贡。三佛齐位于马六甲海峡南端,地理位置优越,成为当时马来群岛的香料贸易中心。经济力量雄厚,又是当时东南亚佛教的中心,为当时东南亚的强国。

印尼——小国林立

早在前2世纪后半期,在印尼出现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叶调。公元三至七世纪,出现了古泰、达鲁马、耶婆提、干陀利、马打兰王国、夏连特拉王国等分散的小王国。

叶调(Y**advipa,又译耶婆提)一名阎摩那洲(Yamanadvīpa)],是一个行奴隶制的古国,位于今天的爪哇岛,一说苏门答腊,或兼指爪哇、苏门答腊二岛。

史载,孝顺皇帝永建六年(131年)时,叶调国曾遣使东汉]。

此外,僧人法显在古都阿?罗陀城到处参学后,于东晋义熙八年(412年)带了多部梵本典籍从狮子国取海路回国,途中遇风暴,曾在耶婆提国登陆。“其国外道,婆罗门兴盛,佛法不足言”。法显停留五天后,搭商船到广州

古泰王国(3至6世纪)位于东加里曼丹岛三马林达附近,留下了四块碑刻,碑文记载国王穆拉哇尔发菩提心,施行善事,向僧侣贵族婆罗门赠赐两万头黄牛和土地。为感谢国王的善行,众婆罗门立石碑以资纪念。

夏连特拉王国为爪哇古国,国名为“山帝”,信奉金刚乘佛教。并修建千佛坛,即婆罗浮屠。参与中国,印度间的香料贸易,但水稻种植为主要经济部门。

毗骞国见于《梁书?扶南传》等书。《梁书》记载,“顿逊之外,大海洲中,又有毗骞国,去扶南八千里。传其王身长丈二,颈长三尺,自古来不死,莫知其年。王神圣,国中人善恶及将来事,王皆知之,是以无敢欺者”。又说“国俗,有室屋、衣服、啖粳米”;“有山出金,金露生石上,无所限也”。一些史学家认为,毗骞国位于今苏门答腊岛。

多罗磨王国在今西爪哇岛茂物附近,存在的时间大约在公元 4~6世纪之间。该王国留下的碑文记载说,忠实无敌的多罗磨国王普尔纳哇尔曾攻陷许多敌国。国王和婆罗门指挥农民与奴隶,开凿了约 9公里长的水渠,农民们向婆罗门献黄牛1000头。

从上述古泰和多罗磨王国的情况来看,当时的印尼已和印度有密切的来往,并且深受印度文化影响。所以,历史学家称当时的印度尼西亚王国为印度化的王国。有些人甚至认为,当时这些王国是印度人建立的殖民地。

斯里兰卡——两族争霸

公元前5世纪僧伽罗人从印度迁移到斯里兰卡。公元前247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其子来岛上弘扬佛教,僧伽罗人放弃原有的婆罗门教信仰,接受了佛教。

公元前2世纪前后,南印度的泰米尔人也开始迁入,建立泰米尔王国。从公元5世纪直至16世纪,僧伽罗王国、泰米尔王国和南亚大陆之间间征战不断,在斯里兰卡的远、中古历史上,泰米尔人的入侵一直是这个国家最大的威胁之一。

公元前三世纪末,僧伽罗人受到了来自南印度泰米尔人国家朱罗国的大规模入侵,国都阿努拉达异手长达44年之久。直到王族后裔杜多伽摩尼在鲁呼纳地区高举保护佛教的旗帜,领导百姓进行了坚苦卓绝的反抗,终于赶走了侵略者,重新光复了国家。杜多伽摩尼本人也因此成为斯里兰卡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僧伽罗人首次取得了全岛的统一。

杜多伽摩尼对斯里兰卡的另外一项功绩就是他在执政期间兴修了大量的水利设施,为国家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为了达谢佛教徒在抗敌斗争中做出的贡献,他在沙帝水库附近建立了摩利遮伐帝塔、鲁梵伐利塔以及恢宏的铜宫。其中,鲁梵伐利塔又称大塔,是当时一切信奉佛教的国家中最大的塔。

杜多伽摩尼治世的时期,将斯里兰卡僧伽罗王国的国力推上了超越前代的新高峰。可惜好景不常,当他谢世后不久,国家又发生了内乱,泰米尔人趁虚而入,重新在王国内统治了14年另7个月才再度被逐出。

北印度——贵霜帝国

贵霜帝国(Kushan Empire)古国名。在其鼎盛时期(105年-250年)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绵延至里海、阿富汗及印度河流域。贵霜帝国在迦腻色伽一世和其承继者统治之下达至鼎盛,曾拥有人口百万士兵二十多万,被认为是当时欧亚四大强国之一,与汉朝、罗马、安息并列。

三国时期的归上帝过及其强大,帝国版图东起巴特那,西达赫拉特,南至纳巴达河,北尽咸海。都城迁至白沙瓦。183~199年,胡毗色伽二世在位期间,对中亚的控制减弱,康居、大宛摆脱羁縻,呼罗珊、花拉子模也脱离贵霜统治。衰败迹象已经显露。约213年,波调即位,贵霜势力在中亚有所扩展,一度重新控制花拉子模,并同亚美尼亚库斯诺依斯结盟共抗萨珊王朝。229年,他遣使至魏奉献。233年,萨珊王阿尔达希尔一世率军攻克锡斯坦后,经呼罗珊入花拉子模,接着攻入索格狄亚那、巴克特里亚、喀布尔、坦叉始罗,给贵霜以致命打击。波调死后,贵霜仍保持着印度河以东地区的统治。

贵霜政权在婆苏提婆死后,日益衰落。至公元3世纪已分裂为若干小的公国,其年代和历史是非常模糊的。这时西亚的萨珊波斯兴起,开始向中亚、阿富汗和印度扩张,贵霜的势力益削。至公元4世纪,东印度的笈多帝国兴起后,再次统一北印度。这时西北印度贵霜诸王公的残余势力,便处于笈多帝国的控制之下。在大夏故地的大月氏人仍保持独立,后来(至公元5世纪)不断受到嚈哒(白匈奴)的侵犯。大月氏在大夏(今阿富汗境内)的残余小国,一般认为在公元425年为嚈哒所灭。

三国时期的贵霜帝国皇帝世系

韦苏提婆一世 (191年-225年)

迦腻色伽二世(226年-240年)

Vashisha (240年 - 250年)

迦腻色伽三世 (255年 - 275年)

特别介绍三国时期的日本和高丽!!!

日本岛在正式成为国家这个整体之前,曾经接受过我国的两次册封。一次是大汉朝光武皇帝,一次是大魏朝文皇帝。在陈寿作《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上可见到关于魏文帝对倭国进行册封的记载。而当时的倭国,则刚刚经过了以出云的於投马与筑紫的邪马台二国为主的持续十数年的“倭国的大乱”。在须左之男死后,邪马台收复失地,并成为了当时日本岛上最强大的部族,接受魏文帝册封。日本也就是在此之后,进入“神武东征”时代,开始向一个统一的岛国过渡。

在此之前的有关日本历史的记载,主要见于《古事记》与《日本书记》二书。而这两本书则充满了神话色彩,与《荷马史诗》颇为相似。但前二者的神话色彩却要浓重的多了。当今研究日本古代史的学者,也被这两本记叙当时事件以神话为主,且模糊不清,没头没尾的书弄的大伤脑筋。并且其中并没有有关邪马台与卑弥乎的记载。而其关于日本创世的记载却还是颇有趣的。

日本号称本国有八百万神,连桌子角、椅子背都有一位神明掌管。而在创世之前,则只有三位神明。此三人在最初的记载中,说是出现在高天原。为天之御中主神、高御产巢日神、神产巢日二神。在这三位神明诞生后,其他也陆续有神明开始诞生。而最初三位神明中,在现在日本广为祭祀的却是高御产巢日神与神产巢日二神,而天之御中主神却遭受冷落,甚至在《古事记》书中也是如此。而高御产巢日神在此后的很多重要神话事件中都颇为活跃,且与大国主、建御雷等都颇有瓜葛。

在很多神明诞生后,被日本人认为真正先祖的神明诞生了。那就是伊邪那歧与妹妹伊邪那美。此二人降世的使命就是产神,既诞下此后的无数神明。

传说中伊邪那歧站在云桥之上,手持天诏矛,矛上滴落的露水落到下界,形成了一个叫做淤能基吕岛。现在学者尚不能确认此岛究竟是后来的哪一个岛,因此只能暂定此岛为虚构的。此二人降世后,虽然是兄妹却背负产神的任务,于是便发生了性关系。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是个叫“水蛭子”的没有骨头的孩子,于是二人只好将他放在芦苇编织的小船中,让他随波逐流……之后的几次也都失败了。产下的全是乱七八糟的东西。于是二人只好求助于高天原的神明。而神明给他们的启示则是——**过程中女方不能过于被动。似乎日本的神明也和日本人一样,满脑子XX ……

两人回到下界后,便开始欢快的交合。于是相续产下了四国岛、淡路岛、筑紫岛、左渡岛等大大小小的岛屿。此后又开始了生育各样的神明。这个过程中,产下的神有绵津见之神、大山津见等主要神明。最后在产下火神迦具土时,伊邪那美烧伤了**。没办法,因为是火神嘛……此后伊邪那美得了重病,但仍然在不停的产神,最后有些神明竟然是从他的呕吐物与排泄物中化成的……真他妈恶心。

在产下大部分神明后,伊邪那美因为重病而死去了。伊邪那歧悲痛莫名,于是斩杀了烧伤伊邪那美**的迦具土。而迦具土剩下的尸体与流出的血液中又化出了很多的神明。伊邪那歧将伊邪那美的尸体放在出云的比婆山中,然后就前往了黄泉寻找死去的伊邪那美。

在黄泉死者之国的神明答应了伊邪那歧的请求,但是要求他答应在回到生者之国前不许偷看伊邪那美的模样。伊邪那歧满口答应,可是后来却忍不住手持蜡烛在栏杆旁偷看了伊邪那美。但他看到的却是早已面目全非,只剩一张只剩腐烂尸肉且爬满蛆虫的脸孔。伊邪那歧被吓得惊惶逃跑,而伊邪那美追上他,并对他的失信进行谴责,且发恶誓,每天必定杀死一千人。而伊邪那歧则针锋相对,发誓如果这样,那他每天必要产下一千五百人,从此兄妹二人反目成仇,不停互相诅咒憎恨。这一段故事让人想到希腊同样为了寻找死去爱人而到冥界的奥菲思,最后的结果也同样令人遗憾。而伊邪那歧之后的作为却令人不快,不由得同情伊邪那美。至于这两个神话的关系,照《古事记》成书的时期来看,当时的日本人似乎不具备剽窃希腊人神话的能力?可能是希腊人与日本人在关于死亡的态度有些相似之处,且可以发见一些日本人的地狱观。

在伊邪那歧狼狈回到生者之国后,由于伊邪那美尸体安葬在比婆山的缘故,且他自己也再没有胆量去接近伊邪那美的尸体,于是丧家犬一样叫嚣“出云是个污秽肮脏的鬼地方!”因为他之前接触了他现在认为污秽的伊邪那美,于是就远远的跑到日向去洗澡了。而他洗澡时,海水从他身上流下,这时又产生了诸多神明。且关于日本创世与之后历史来说非常重要几位神明与半神话人物也是此时诞生的。其中,最重要的三位为天照大神、月读命与须左之男。此三人都是抛弃了伊邪那美之后独身的伊邪那歧沐浴时产生的。在三人完全成长后,伊邪那歧命令天照大神治理高天原、月读命治理夜晚的世界、须左之男则去管理海界。由伊邪那歧对三人的任命来看,当时他在诸神中的地位已经相当高了。至少可以随意决定高天原的统治者。但是在伊邪那歧安排了三人管理的区域后,须左之男只是嚎啕大哭,没完没了。此举实在让人难以联想到他那满脸胡须,威武庄严的样貌。据说须左之男的大哭还引起了各种灾难。其实到这里的日本神话与其他各国神话一样,到处充满暗示。从伊邪那歧与伊邪那美的降临到须左之男的嚎啕大哭,我相信都是在暗示某种特殊背景,但这种神话的暗示实在令人费解,我也就不会费脑筋去想为何须左之男的嚎啕会引发灾难了。

伊邪那歧看到终日不停大哭的须左之男,便去询问原因,须左之男则回答,他希望能够到母亲所在的出云国去。伊邪那歧听后大怒,恨恨地说“随你他妈的便吧。”然后便跑到淡路岛隐居起来了。到此,有关创世的神话完结了,而伊邪那歧也推出了神话的舞台,完成了他扮演的角色。之后的日本岛,则是带有浓厚半神话色彩的须左之男的世界。

在伊邪那歧隐居后,须左之男跑到了高天原,在那里无恶不作,四处捣乱。连他的姐姐天照大神也羞于见他,躲到了石洞里。之后须左之男便被驱逐出了高天原。于是便名正言顺的降临到了他母亲所在的出云,开始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在他降临出云后,有一段关于他斩杀八歧大蛇的故事,相信很多人对这故事都耳熟能详。故事的内容无非是一座山上有个八歧大蛇,是条有七或八个脑袋的蛇。关于此蛇究竟有几个脑袋,我记不清了。反正关于它脑袋的数量还有一个秘密,须左之男也是发现这个秘密之后才打败了这条蛇。话说此蛇占山为妖,命令山下的村庄每年奉献出一位漂亮的女童给它玩乐食用。须左之男降临出云后听说了这个消息,便在村民再次奉献女童的时候跟了上去。在八歧大蛇喝醉了甜酒后斩杀了它。从此开始了英雄之路。

我相信须左之男斩杀八歧大蛇的故事的确是日本人对我国故事进行剽窃的产物。与此相同的故事在我国晋代干宝所著的《搜神记》中也有记载,记叙的是春秋时越国少女李寄斩杀祸乱的大蛇的故事,内容过程均极为相似。但想想日本神话本就是四处东拼西凑的这一特点,也就释然了。

继续正题。关于须左之男斩杀八歧大蛇的故事,其实可能是在暗示须左之男赶走了原本出云的统治者,一户名字里含大蛇或者崇拜大蛇,以大蛇为图腾的部族。然后便开始统领出云的事情。随后须左之男以出云为中心,东征西讨,建立了当时日本岛上数一数二的大国於投马。至此,倭国大乱的时代开始,日本由一个遍布原始部落的岛向一个整体岛国的转变开始了。此时,正是西元一百七十年左右,大汉帝国正处在末期越加腐败的政权与行将分崩离析的统治之下。离打开汉帝国大乱的黄巾动乱仅剩十几年。

在倭国大乱的时代,构成日本神话与古代史的几位主要人物也开始一个个登场。倭国大乱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须左之男的於投马对西方邪马台国的征伐。邪马台国所在的筑紫,也就是现今的北九州。这场战争自西元一七某年开始,持续了十几年。波及到的大大小小的部族也是数不胜数,但是某方面来讲,加强了当时各部族的交流。为之后岛国的转变打下了基础。倭国大乱的另外一个主角邪马台,就是曾经两次接受汉、魏两朝大皇帝册封的国家。当时也属此国与海外交流最为频繁。虽然当时汉、魏两朝称呼日本岛为倭国,岛上居民为倭人,但是他们自己却并不这么称呼。倭国的称呼,也主要是指北九州一带,后来神武天皇到达的地方在那时并不在倭国一词所指的范围。而且某些习俗例如刺青,也不像《三国志—魏志—倭人传》所记载的每人脸上均有刺青。以於投马为例,於投马的习俗便是只在奴隶脸上刺青,为下等人的标记。而於投马布都一族的贵族们,则称自己为胡人,因为传说他们的先祖为外来人。并且管下等平民与奴隶才叫倭人。表示他们是粗俗落后的原主民,并加以嘲笑。但是在当时大陆人眼里,他们全是居住在倭国的倭人……还有南九州的曾播磨人,他们到是在每个成年男子脸上刺青。到了邪马台,虽然习俗又是一个样,但与《三国志—魏志—倭人传》的记载到也差不多了。不过反正也都是倭人……

高丽王朝(西元918年-1392年),简称高丽又称王氏高丽, 是朝鲜半岛封建王朝之一。918年后高句丽国弓裔王的部将王建推翻弓裔建立高丽国,定都于自己的家乡开京(即今朝鲜开城)。

在地理方面高丽本来在我们国家的东北,曾经在我国的辽宁省的辽阳建立首都。按地理位置是在我们国家的,何况在高丽的最东面也没有触机到鸭绿江,在说古代朝鲜 是在我们国家的滦河,辽河之间大体在我们国家河北的北部,辽宁的大部分。朝鲜 与韩国单方面说高丽是他们的也是他们一相情愿,道听途说。高丽本来是我们国家的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何况在古代的战胜中,新罗在与大唐击败高丽后也不存在高丽与新罗是一个民族的争论。后来朝鲜的教科书竟然又把渤海国也看成自己的民族的国家,真是贻笑大方。

我在读《朝鲜通史》的时候,就发现这本有朝鲜发表的书,存在很多的漏洞,很多东西很片面,他们考察的很不彻底。古朝鲜是在中国,后来的高丽也在中国,在历史文物方面由于朝鲜民族的落后性,根本不可能自己有什么发明,所以大部分都是继承我们古代中国的文化,就连文字也没有自己的。他们开始的时候是使用汉字的。关于在古代西京现在的平壤是 我们国家度运动规律的具体表现。

高丽王朝是朝鲜封建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一方面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另一方面又先后遭到契丹(辽)、女真(金)和蒙古等外族的入侵。高丽在同外族侵略的斗争中虽然一再失利,但却利用有利时机扩大了北部疆域。高丽乘宋辽斗争之机,竭力向大同江以北中国辖区扩张。辽圣宗(983-1030)时,为缓解宋辽斗争紧张的压力,把鸭绿江以东数百里之地割让给高丽。于是高丽王朝北部边界由大同江推进到鸭绿江流域,版图扩大近1/4

7世纪,朝鲜半岛上分立着三个封建国家:半岛北部,以平壤为中心的是中国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盛时统治着汉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半岛南部是朝鲜人的两个国家:西南部为百济,东南部为新罗。三国为争夺朝鲜半岛的霸权,互相攻伐,争战不已。在互相角逐中,百济多遭败绩,领土日蹙,国势衰弱,时常联合日本或高句丽以与新罗对抗。新罗则和唐朝联盟,以加强自己在半岛的势力。660年(唐高宗显庆五年)唐新联手攻灭百济国,遂后又于 668年攻灭高句丽。唐朝消灭高句丽分裂政权后,在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恢复了对故有领土的统治权。此后,新罗利用唐军主力回撤内地,中国在朝鲜半岛军事力量较为空虚的时机,逐渐向百济、高句丽故地扩张。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唐新两国以大同江为界,首次正式划定中朝国界:大同江以南为新罗所领,其北为唐朝所有。

于是,朝鲜半岛绝大部分尽为新罗所有,朝鲜统一国家由是形成。

新罗统一是朝鲜历史发展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1)新罗统一结束了朝鲜半岛长期以来的政治动乱局面,为朝鲜国家和社会经济文化之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2)新罗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在朝鲜半岛所积蓄的封建文化遗产,确立了封建制度在全国的统治地位,较之欧洲国家早若干世纪跨入了封建主义文明之林;(3)朝鲜半岛各部族在统一国家的共同生活下,逐渐融合为统一的朝鲜民族,成为东亚世界的重要成员。

统一后的新罗国家,模拟唐制,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和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度,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大土地占有制和小农生产相结合的封建生产方式。在中央集权和土地国有制的条件下,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国有制的破坏,从而也破坏了封建国家赖以建立的封建生产方式基础和国家职能,造成新的社会动乱。在长期动乱中必然会出现一种新的势力集团。918年,以王建为首的封建军事集团夺取权力,建立高丽王朝。①新王朝改革和调整统治政策,促进封建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高丽王朝继续贯彻执行中央集权制和土地国有制原则,封建制度发展到一定高度,又出现了土地兼并和国有土地制度遭受破坏的现象,从而出现新的更加深入和广泛的高丽国家的大动乱。于是便有李氏朝鲜应运而生。从新罗到高丽,从高丽到李朝,这一系列的王朝更替,可以说是以专制集权制和土地国有制为基本原则的封建制度运动规律的具体表现。

高丽王朝是朝鲜封建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一方面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另一方面又先后遭到契丹(辽)、女真(金)和蒙古等外族的入侵。高丽在同外族侵略的斗争中虽然一再失利,但却利用有利时机扩大了北部疆域。高丽乘宋辽斗争之机,竭力向大同江以北中国辖区扩张。辽圣宗(983-1030)时,为缓解宋辽斗争紧张的压力,把鸭绿江以东数百里之地割让给高丽。于是高丽王朝北部边界由大同江推进到鸭绿江流域,版图扩大近?

纵观历史可以不难发现属于朝鲜人的历史只有百济与新罗,高丽完全属于我们中国,它同我们国家的任何一个朝代与古代国家一样,是 我们民族历史上不可泯灭的事实,不要因为民族的原因我们就更改我们的历史,同样在我们国家的朝鲜族,是世界朝鲜民族的优秀中的优秀。他们不害怕战争顽强的在我们国家的 白山黑水之间生存下来,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

三国时期日本是什么历史背景?

约公元1世纪,日本各地有100多个部落,还没有形成国家(其中有的与东汉和高丽建立了宗藩关系)。日本各部都以自己是中国或者高丽的藩属而自居,互相争执不断。 公元2世纪时,居住在京都地区的部落统一了日本。 到了公元4世纪,天照大神(他的本名未知,日本人已习惯称他为神)在关西地方建立了比较大的部落,这就是今天皇家族的祖先,自称为"神"的一族。

三国时期的日本叫什么名字?

据《汉书》、《后汉书》记载,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或“倭国”。

日本岛在正式成为国家这个整体之前,曾经接受过我国的两次册封。一次是大汉朝光武皇帝,一次是大魏朝文皇帝。在陈寿作《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上可见到关于魏文帝对倭国进行册封的记载。而当时的倭国,则刚刚经过了以出云的於投马与筑紫的邪马台二国为主的持续十数年的“倭国的大乱”。在须左之男死后,邪马台收复失地,并成为了当时日本岛上最强大的部族,接受魏文帝册封。日本也就是在此之后,进入“神武东征”时代,开始向一个统一的岛国过渡。所以,在三国时期,我国称日本应该是“倭”或“倭国”。

倭奴国,也称琉球国。

三国志记载: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有百余国。

古时的带方郡治址位于现在朝鲜黄海北道凤山郡,而朝鲜的东南面大海之中以岛国形式出现的只有日本,那时候还是由众多小国构成。

故而三国时期,日本称为倭。

倭,是对日本列岛的居民的泛称。而“邪马台”是《三国志》中记载的位于如今日本的一个王国,肯定还没有统一日本。

顺便说一下,“邪马台”和“大和”(Yamato)的发音真的很像,让人怀疑这个国家可能就是后来统一日本的大和朝廷。不过《三国志》中邪马台当时由女王统治(记载说一般也是男子为王,这是一次特例),日本历史上似乎没有相应的记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