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重生之工业狂潮 > 第二百三十六章 院士来信

第二百三十六章 院士来信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用整章文字对硅片的加工工艺进行了叙述。

硅片加工的最后3个步骤,涉及复杂的化学知识和材料,陈地忠已无能为力。

接下来应该做的,是招聘专业人员、技术力量,加大投入,持续研发。

有系统支撑、有机械仆从辅助,这种研发可以在系统平台上进行无限次的模拟、甚至指数级的试错,能够大大缩减研发的时间和费用。可是,模拟或者虚拟式的科研只是辅助手段,即使有工业助手这样的梦幻级宿主系统,也同样需要实验室,需要试验设备,需要试验材料,需要科研人员在现实中取得试验成果。

而且,系统平台目前只能向机械仆从开放;普通人尚不能使用,不是系统不允许,而是相对这个时代太超前......

机械仆从最大的问题是缺少创新思维,他们可以是最佳助手,却不能主导一项技术的研发。

诸位可能听说过,某些科技研发设想和成果的取得,是凭实验者的第六感、在很玄幻的情况下产生的,机械仆从虽然几近于“人”,但是他们没有第六感。

陈地忠所作的实验,只是对国家研究中心提供资料的重复,变化之处是在陈立东交待下改善了设备和工艺,方才取得了新的实验数据。

至于下一步:制造芯片,现在只能想一想,东华没有这样的人才,手里也没有这类的技术资料,只能期待未来。

......

现在取得的成果就是,能够从系统输出单晶硅棒,而且超超超,超便宜。

但是,还不能大批量将这种单晶硅棒销往市场。

硅晶行业集中度比钢铁高多了,上一章已经说过,蓝星搞硅片的就那么十几家厂子,冷不丁市场上冒出来没有标签的晶棒,肯定会被关注,接下来就是拉仇恨,再然后需要应对的麻烦就多了。

陈立东当年刷钢坯,就引起了北钢关注、引来北钢太子爷的调查,直到后来,陈立东绕了个大圈,跑到远东建钢厂,再在蓝市弄出了华夏最大的电炉钢厂,才敢大批量的向市场供应系统出产的钢坯和钢材。

现在陈立东手里没有硅晶厂,只能夹起尾巴来。

......

陈立东用了小半天的时间,梳理系统中的实验数据,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然后,他拉开抽屉翻出几叶信纸,默默地读着。

信是华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的高俊伍院士写来的,他听说东华购买了有研院半导体材料研究中心的专利后,竟然邮寄来一封信。

信中写道:

东华实业集团并陈立东董事长:

听闻贵司关注半导体材料,并有意投入研发,我等欢欣鼓舞。

半导体材料是半导体工业的基础,在半导体材料中用量最大的和用途最广泛的是半导体硅。

当今95%以上的半导体器件是用硅材料制造的,集成电路的99%以上是硅集成电路,硅材料支撑着种类繁多、意义重大的半导体工业。

电子级的多晶硅、单晶硅是硅材料的起始。我国在50年代即开始了电子级多晶硅的研制,60年代中期开始批量生产,我有幸参与其中,并为这个行业做了半生努力。

然而,至今华夏多晶硅、单晶硅生产工艺与设备严重落后,不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产量、质量和价格均不具备竞争力。

1983年我国有18家工厂生产多晶硅

,生产能力是每年150吨;到了1987年剩下7家工厂,生产能力下降到110吨;至今年,只剩两家工厂,生产能力只有80吨。

半导体产业关系国计民生,硅晶生产处在这一产业的顶层,是不可缺失的环节。

上高中时,我的化学老师常常说起华夏工业的落后。受他的影响,1955年我选择了江城大学化学系。命运弄人,5年后我被派到苏熊莫大冶金所改行研究半导体。61年我们回国搞硅晶的研制工作,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经历数百个昼夜不息的拼搏,做出了高纯区熔单晶硅。

回想当年,我与数百工人同吃同劳、翻修厂房、手工制作实验设备,心中无限期盼能使祖国的半导体产业昂立世界潮头。

俱往矣,现已老耄,眼花耳背,无法为钟爱的事业再尽绵薄。更痛心于研究单位缺少资金、设备老化、专业人才严重流失、科研成果少之又少。

现今社会,人心浮躁,“向前看”、“向钱看”喧嚣尘上,很多企业只图眼前利益,赚钱后不肯投资提高科技水平,工艺和产品创新几近于无,在全球经济浪潮中只能沦为泡影。

回首往事,遗憾于未能实现我的化学老师的夙愿,愧对多年来国家的培养和同志们的厚望。

现只能将这份奢望寄于其他同道中人。

1998年,世界电子级硅晶市场需求量预计为1.38万吨。根据太阳国稀有金属新闻和金属时评做出的预测,到明年,这个市场将达到1.45万吨,2000年时预计为1.61万吨。

所里同志做了个统计,我国目前的市场需求量大概为500吨,到2000年能到750吨。恐怕这个数值做不得准,在国产晶硅短缺的情况下,大家都在进口,这方面的数据统计还是空白,我只看到硅晶产业在华夏日渐凋零,真心期盼贵司能够在这个行业展露峥嵘。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国际硅晶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持续下滑,库存持续增加,在这个时间投入这个产业必须慎之又慎。当下有些单位提出建设千吨级的大硅厂,概算投资1亿美元,但迟迟不能落地原因就在于此。

如贵司投资这一产业,应切实考虑行业现状。新建硅厂能耗、物耗如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到3英寸多晶硅成本应控制在20美元每公斤以下,4到6英寸成本控制在25美元以下,方可。

我们提供的技术,生产多晶硅在磷、硼、碳含量控制方面能够达到国际水平,但是金属杂质含量控制方面比较粗疏,另外优品率也是工厂盈亏的重要条件。

切记。

最后,向陈董事长致上我和家人的敬意,感谢您和您带领的企业在抗洪抢险中做出的贡献和牺牲,并祝早日康复。祝贵司事业兴旺。

高俊伍于燕京。

1998年10月10日。

......

陈立东叠好信纸,将之放回抽屉,眼角浸出泪滴。

啥叫报国之心、拳拳之志?

来信中能够感受到高俊伍对国家的热爱,对现实的无奈,对未来的期望以及对事业的激|情。

他在信中说“眼花耳背”“年近老耄”,却用详实的数据帮陈立东进行了市场分析。特别是后边的那段叮嘱,“慎之又慎”、“方可”、“切记”几个词,凝聚着老人家对后辈的关心与厚爱。

两人未曾谋面、未有过交往,对方身为华科院院士主动来信建

言,信中没有以前辈自居,语气诚恳自然,这让陈立东诚惶诚恐,还有一种小学生被校长垂青的压力和紧迫感。

其实,他能获得这些人的眷顾,归根结底是缘于抢险救灾差点付出小命这样的表现。

大长老对其“舍家为国”的评价在“有心人”的操作下,已经举国尽知;几十亿身价跳江堵口子的事迹,成为华夏青年的楷模;东华在这次国运之战中贡献的人力物力财力难以计数,让不服不忿者都难以启齿抹黑。

在8月16日,央视举行的《我们万众一心》赈灾义演中,陈立东的大照片和几位牺牲战士的遗像一并上了镜头。

那一晚央视舞台背景屏上播放了陈立东肩扛沙袋筑堤坝、奋力一跳堵决口的视频。

女主持人流着泪用嘶哑的声音喊着:长江长,比不上血肉筑成的长城长;嫩江深,比不上全国人民的情谊深;洪水急,冲不垮万众一心构筑的大堤。

当赈灾演出即将结束时,主持人还带领全场观众祝愿陈立东早日醒来。

这叫啥?声望值爆表!

提到“陈立东”三个字,老一辈都释怀后继有人,新一代也将其作为典型,与雷锋、赖宁等进入学校,掀起了爱国爱家爱社会主义的再教育。如他不能醒来,势必成为英烈,写进典籍,设立塑像,享受全民供奉。

陈立东的声望已经突破天际,他现在想干点啥几乎一呼百应,鬼神辟易。

所以,他托沈兴买硅晶提炼方面的技术,3天就拿到手里,还附带这行业大宗师的谆谆教导。

......

陈立东提起笔给高俊伍写回信:

尊敬的高俊伍导师您好:

非常感谢您的谆谆教导,让我醍醐灌顶,既对硅晶行业有所了解,又对其中的技术环节摸到些皮毛。

我现在正在加快康复,大概下个月初能恢复正常,届时将亲自赴京拜见导师,亲耳聆听您的教诲。

东华已经认识到硅晶和光伏产业的巨大商机,也在准备投资硅晶产业,并计划在硅晶--光伏--光电全产业链发力。

我们在远东的研发中心已经开始硅晶材料研究,并已经着手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太阳能屋顶、风电互补智控路灯等诸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争取尽快与国外同业拼搏竞技。

我们打算通过有关渠道向上反馈诉求,争取相应的政策、市场和资源方面的支持

我们希望能够获得各位前辈的关注和关爱,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行得更稳。

我们迫切寻求有志之士、有才之士与东华携手并肩,共同将华夏半导体事业推向振兴。

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打破国际封锁、市场垄断,在三到五年内,开创华夏半导体产业的新格局,不辜负前辈的殷切期望。

最后,祝尊敬的导师身体健康,祝您和您的家人万事顺意。

......

陈立东写完信,再写完信封,原想把这封信邮寄出去。

这个11号机械仆从没多久就来到东华名苑的别墅,陈立东面授机宜后,把信交给了他。

陈地忠在一个小时后开车离开大本营向燕京赶去,他要将老板的信亲自交给高俊伍,车厢里还有些礼物,除了海鲜、大米,还有一件长度超过一米的黑粗玩意:

单晶硅棒。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