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霸业之基
汉之五都,齐郡临淄被攻破的消息,令天下人为之侧目。
要知,自光合七年(公元184)第一次黄巾起义发动,迄今为止,已过去了整整十年。
期间,即便每年都有发生无数的农民起义,无论是真正的黄巾余孽,还是那些假借黄巾军名头的野心家,盗匪之流,几乎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完全成不了气候。
声势最大也不过攻占几个郡城后被官军或是扑灭,或是逃窜。
而正是在不久之前,当时最强的两股贼寇,黑山贼和青州黄巾正好被袁绍曹操分别镇压。
所以这一年,在天下有识之士看来,本该是宣告黄巾贼彻底退出舞台的时候。
这群泥腿子们拉开了乱世的序幕,但是他们不是主角,也不配当主角!
真正是主角们,是踩着这些泥腿子登场的诸侯!
他们是是袁绍、是公孙瓒、是刘表这些士族、宗亲、官宦的代表。
黄巾贼们,此时就该安静如鸡地靠在一边了。
原本的汉末历史,也确实如此。
黄巾贼们中的一些有远见的,其实也是这般想的。
只是所有人都万万没想到...
一个叫王政的竖子,会在这一年横空出世。
兴平元年,这本该是草芥流寇的至暗时刻,却被他掀起的青州狂澜,反推向了另一个高度。
临淄被攻破时,更是几乎重返太平道的辉煌顶点。
毕竟,除了张角三兄弟外,王政是第二个做到这般壮举的贼寇。
越多越多人知道这个名字了。
同时间,曾经那个被嗤之以鼻的“张角转世”的谬论...
天下间信以为真者,也在不知不觉中多了起来。
当然,王政对历史的影响,也愈发水涨船高。
越来越多本不该出现的时间,在这个东汉末年一一上演。
如袁术方,阎象东赴。
袁绍军,地鬼西来...
还有更多隐秘的暗涌流动,推着历史向着陌生的一面驶去。
比如因曹操攻伐徐州大肆屠戮而不满的徐州势力,北海势力,以及幽州势力...
对王政造反既喜闻乐见,亦暗自行动。
毕竟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样的道理,人人都懂。
即便作为士族的代表,他们对于王政同样不抱好感。
但是对方越是壮大,曹操便越会疲于奔命。
更会影响汉末两家军阀势力的逐鹿大局。
......
此时的临淄。
普通的临淄百姓,似乎已经逐渐适应且接受了头顶上的天空已变了颜色的事实。
这些时日来王政半刻没有耽搁,带着军队对这座占据的大城剩余的支援,正在不断地疯狂榨取。
招兵,扩军、训练、打造武器盔甲弓弩等器械....
工匠,艺人,以及识文断字的寒门子弟...
只要是一技之长者,王政也不断扯着嗓门天天呐喊:你来啊!
不过黄巾身份确实影响太大,即便开出了极为优厚的待遇,依旧应者寥寥。
......
又是十多日过去。
这一日,一大群骡队鱼贯地进入临淄,这是阎象之前答应过同盟的辎重支援。
当徐方点收入库之后,所有天军的将官都清楚了。
大军再次启程的日子已不远了。
即便早就知道此时,但是对于主动放弃临淄这样的大城,甚至有些无缘无故,依旧还是让众人颇为不舍。
他们不理解,也不情愿,但是王政决议以下,哪怕只是以一个战略转移的理由随意搪塞。
众人也只能领命。
他们并不知道,在后世人的眼里,临淄这座五都被认为是王政崛起中的一个标志性的城市。
谷占据它之前,王政只是青州军的一个什长,天军攻陷的也只是两座县城。
军中别说记录的文吏,连识字者都没有。
这导致后世的史官们,根本无法确定王政那时有多少人马,多少装备,实力又到了哪一个程度。
他们在讨论王政最初起事的成功最大原因,归功在了张角余威。
而其后攻陷赵县、广饶,也只能归在了指挥有方,设计陷伏上。
包括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场野外大规模作战...
其正面击溃大汉的官方骑兵,史官们也找不出了无数的理由。
如董临那边事先安排了内应,在接战时突然背刺。
又如给军马下药,让其虚弱无力,导致骑兵战力大减。
等等等等...
几乎没一个人觉得紫荆山一战,王政的胜利,是靠其军队的硬实力所赢下的!
从占据临淄后的那一刻起,王政实力发展的每一步,痕迹开始变的清晰...
变的有迹可循。
在其东进前,史官们做出了总结。
天诛营,号称未来中华军事史上不可思议的强军。
此时数量已过两千。
后人们想破脑袋也无法解释,此时的王政是怎么供养这般数量的王牌之师。
天罡军,王政军事集团的主力,数量也接近万。
又一个藏在历史迷雾中的军队。
还有第一个投效王政的黄巾渠帅张饶和另外的天雄营、天辅军等。
可战之兵,总数已过两万六千人。
在史官们眼中。
汉末诸侯争霸的初期,这已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更为可怕的是,同期的其他诸侯,完全不知道王政的实力已膨胀到了这个地步。
他们或许知道数字,但却大多以普通农民起义军去推测其麾下的战斗力。
而放弃临淄,选择东进...
更被无数后人赞颂追捧,认为是奠定其霸业之基的第一步!
后人们无法想象,这样一座付出极大牺牲才占领的巍峨大城,王政是如何狠下心肠抛弃的。
而即便没有史书记载,但从逻辑情理上将,这样的决定也必然是要受到其手下亲信、大将们的集体反对。
结果,他却是力排众议,乾坤独断!
在实际决策中,不受他人、特别是多数人的意见的影响是很困难的,当许多人众口一词时,很多人都会从大流,甚至改变自己原来的看法。
最后历史也证明了,王政的决定才是正确的。
真理,恰恰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这等心性,眼光...
令后人赞叹敬服。
此子不取天下,何人可取?
史官们不知道王政是如何说服他的手下,但是正是这一步让王政跳出了青州,也躲开了北方群雄争霸互相消耗的局面。
当然,当世人都不清楚的事情,拿着不完整史料去推敲的后人们更无法得知...
王政完全不需要说服天军任何人。
不论是于禁、徐方、还是谁谁谁。
这支军队,由始至终,只有一个声音!
历史就是这样。
有巧合,有怪谈,有神秘的力量干涉。
很多时候,所谓的历史真相其实荒谬无论,无稽可笑。
但凭着史书上的只言片语,再用所谓的逻辑、情理去推敲,有时候得到的答案,只是似是而非。
更有可能与原貌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