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太宗上位计【六】 “谦和忍让,位与世无……
【而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两道诏书背后蕴藏的, 绵里藏针的天子深意,让这些功臣集团的老臣宿将们真正看清了御座背后那位天子的决绝与手腕,甚至让那些曾经在战场上无所畏惧的将军们也感到胆寒。
譬如被文帝点名批评的周勃。
有个图大概能很好地体现周勃当时的心理感受。
周勃凌晨三点躺在床上, 想起了自己之前倨傲的表现,想起了自己之前的两立两废的丞相之位, 就是一个鲤鱼打挺。】
伴随着天幕戏谑的语气, 缓缓放出了一张图片。
那是一张由四张小图拼成的大图, 上面还贴心地标注了数字, 按照数字的顺序看下去, 竟赫然是一方活灵活现的小故事。
刘恒、周勃:……
二人的沉默震耳欲聋。
不过当然,两个人沉默的理由却各不相同。
周勃倒吸了一口凉气,深觉天幕所说的很有道理,活脱脱会是他能想到的东西, 怎么办怎么办,现在弥补还来得及吗?
而刘恒则不肯承认, 仍旧是那副笑眯眯的模样。
他才不会这么记仇呢, 你们说是不是啊。
刘家的其他天子则毫无负担地被这生动形象的小故事逗得哈哈大笑。
没错了没错了, 这种状态搞不好就是他爹/祖父想要的效果呢。
【这当然不是柚子我信口开河。《史记》中记载, 周勃回到绛县之后, 自觉自己一定已经被文帝所忌惮,惶惶不可终日, 总觉得之后一定会面对来自文帝的屠刀。
因此每当河东郡守、郡尉等人巡视到绛县的时候,周勃便身披甲胄,让家臣持兵器相见。】
刘邦:???
你这不是死得更快一点吗?
这就是本来没怀疑你也得怀疑你了呀。
周勃这么不经吓唬的吗?天幕你不要唬人啊,他这个好大儿有这么吓人吗?难道是在周勃回绛县之前还同他说过什么吗?
刘邦深感不解,决定等天幕结束之后就立刻马上召见他的这个宝贝四儿子。
这什么手腕,他也要再进修一下。
【此种举动, 很快就招致旁人的举报,说周勃意图谋反。于是周勃便被押送长安入廷尉府审理。只能说,也许因为兵器的问题被告发谋反是周家父子冥冥之□□同的缘分吧。
不过,周勃显然是更幸运的那一个。
虽然在狱中因为惊恐,再加上原本周勃便不善言辞,因此被狱吏欺辱,但是周勃有钱呀,得以用千金买通了狱吏,得到了狱吏的提示,让周勃走感情路线,以自己的那位公主儿媳作证。
而后周勃又将增封受赐的全部财物悉数馈赠薄昭,终于让薄昭在案件审理的关键时刻向太后进言。
双管齐下,文帝释放了周勃,恢复了他的爵邑。
劫后余生的周勃忍不住感慨道:“我曾经率领百万军,然而如今才知道狱吏之贵啊。”
这个昔日诛吕之变的头号功臣被如此磋磨,敲山震虎之下,其他的那些功臣集团们大多都开始选择夹起尾巴做人了。】
刘恒对这个结局表示十分满意。
今天他也是一个大度的明君呢,瞧,这不是把周勃放了嘛。
毕竟杀周勃对于他而言,并非必要之举,只需告诉那些心怀骄纵的臣子,与帝王作对没有好下场,不如乖乖给他干活。
这个效果不是非常显著嘛。
毕竟周勃在长安都谋反不了,又怎么可能在他严格监视的绛县谋反?
虽未经历之后的事情,但刘恒仍旧拥有这样的自信。
【当然,周勃所感受到的狱吏之贵并不是空穴来风。事实证明,自文帝即位之后,法吏出身的官员开始慢慢抢占昔日被功臣集团牢牢把控的朝堂。
在惠帝吕后时期仅占2%的法吏集团如今已然窜火箭一般上升至21%,是功臣集团之后最大的一股新兴力量。
让功臣集团恨得牙痒的“列侯之国诏”的真正提出者,正是法吏集团出身的贾谊。】
好家伙,终于让他们知道到底是谁在皇帝面前提的这个破主意了。
原来是吴公推荐的那个人啊。
可是,在听到了方才皇帝的一番操作之后,功臣集团的那些彻侯们却陷入了一片茫然之中。
他们固然可以上书皇帝贬黜贾谊,可是……
已经知道了这个政策的皇帝又怎么可能轻易放弃这个举动。
列国之国诏书的颁布显而易见,是势在必行的了。
早知如此,他们当日是说什么也不会迎这位代王入京的!
汉文帝不用看也知道那些功臣们的想法,现在后悔?晚了。
是你们自己要让他来的哦,他可是勉为其难呢。
只是身在其位谋其政呢。
顺便捞到一个太宗的庙号,值了。
【法吏集团的权力悉数依附于皇权,是中央集权最天然的同盟。而文帝虽然沿用“黄老”治国,但那主要是因为国情原因。一个在霸陵看见陡坡就想飞驰飙车的皇帝,可别把我们文帝想的太柔弱。
汉文帝的骨子里可绝不是什么谦和忍让,与世无争的人,纵观文帝一朝,尽管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但是在中央集权的道路之上,他也为后面的景帝和武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虽然文帝和他爹并不怎么熟悉,但是关于皇帝制度的想法那还是一脉相承的。
汉文帝可决没有什么共享天下的想法。他所要做的,从来不是家族宗长,而是天下唯一的皇权代表人。
所以,汉文帝时期贾谊虽遭贬黜,但法吏集团的数量却还是得以飙升。】
刘启听到天幕一开始所说的“谦和忍让,与世无争”,嘴角忍不住抽搐了好几下。
你这说的是他爹?
开什么玩笑呢。
刘邦却愤然而起。
天幕你怎么能挑拨离间呢?刘……哦,刘恒是他的儿子,他们父子情深,怎么可能不熟呢。
一定是乃公言传身教的好,此子类我,所以才能有如此作为。没错,正是如此。
【王勃曾经借“屈贾谊于长沙”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哀愁。历朝历代,也都以贾谊为士子怀才不遇的一个重要又典型的意象。
但实际上,贾谊虽然仕途不顺,最终被文帝贬谪去往长沙国,但那主要是文帝出于平衡朝堂的无奈之举。对于贾谊的才能,文帝绝对是高度肯定的。
在外放数年之后某次贾谊回长安之时,文帝仍旧孜孜以求向贾谊问策。
贾谊在梁国为太傅之时仍旧不忘国家大事,上书《治安策》,而策论内容,毫无疑问,被文帝记载了心中。
而其中针对诸侯王所提出的“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的方针。在文帝十六年,终于让汉文帝趁着齐文王刘则之死的机会得以实现其政治构想,将齐国一分为六,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而此时,贾谊已经去世四年有余了。
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何尝不是针对当时国情之下,简单粗暴的又一种“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呢。】
原来众建诸侯王啊。
汉初的众人一听,方才像是被点明了方向。没错,国土就这么大,若能众建,自然各诸侯王的势力会得到大幅度的削减。
可是,那些诸侯王也不是傻子,又如何会乖乖听话呢?
对此文景二帝有些话想说。
打残了就听话了,确信。
除此之外,刘启还对自己宝贝儿子那边的那个推恩令感到十分好奇。
顾名思义,是将朝廷给诸侯王的“恩德”推广开来。
这得是怎样的大恩大德呀,刘启摩拳擦掌。
【贾谊的诸多构想,大多都被汉朝皇帝慢慢付诸了实践,虽然有些构想的实现,足足花了三代人的时间。但是无论如何,贾谊的才能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贾谊的被贬,很大概率在于,文帝时期的朝堂,主要是代国旧臣与功臣集团的微妙平衡,而出身法吏集团又格外突出的贾谊便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最终被联合上书排挤。】
刘恒想到如此大才,最终却无法尽情让他在自己的朝堂之上发挥作用。天幕方才所说,自己在位十六年的时候,贾谊已经去世了四年多了,那贾谊岂非三十余岁便骤然离世吗?
刘恒忍不住深深叹了一口气。
哦,但是就算如此,天幕之前的那个仇他还是记得很清楚的。
三年不见,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不问苍生问鬼神的!
多么难得的机会!
【当然,文帝的铁拳主要是向着功臣集团,诸侯王的问题文帝虽然也有举措,但总体上,还是一种比较宽松的状态,虽然也铁腕镇压过好几次诸侯王的叛乱,但到底算是小打小闹。
不过问题不大,他血性的好儿子会持之以恒的努力的。】
刘启:???
为什么天幕老要一直强调自己的血性啊?
他不理解。
还有,是他们七国非要叛乱,他出于无奈,只好镇压的嘛,这跟他可没有关系哦。
刘彻虽然有点小猜测,但是却不愿承认。
他爹脾气……挺好的呀。
都是那些诸侯王该死!
刘彻为人处世第一原则,那就是绝不将锅接到自己身上。,新m.. ..大家收藏后就在新打开,老最近已经老打不开,以后老会打不开的,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