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五章 心计
于是陈天民派人去通知赵国祥带辎重团休整之后,立即返回太原,太原的物资由他负责接收和转运。
新兵团由胡大力指挥,负责监视晋中前线的动静。
胡大力来报,田中部队确已掉头向霍州撤退,问是否继续追击。
陈天民给胡大力下达命令,派出一支小分队去侦察敌军,大部队休整等待下一步的行动。
吩咐完之后,陈天民站在地图前,思索着田中的计划。
陈天民当然知道田中这个人胆大包天,有心计,经常违抗命令,是日军中的佼佼者。
现在他胆敢违抗军令,拒不撤回河北,必定另有图谋。
他们的目的不外乎两个,一个是北上收复太原。二是占领晋东南和晋南。
甚至越过中条山,进入河南,进入陕西,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相比之下,如果是一个普通的日本将领,肯定会优先收复太原。
如果是这样,那么当日本人从霍州到达太原时,第129师的主力部队已经歼灭了第2混成旅团、达布拉贵以及第15混成旅团,他完全可以利用这条铁路线,迅速集结兵力,向太原靠拢,然后利用阎老西
在太原城外修筑的防御工事与日本人周旋。
到那时日本人、卫俊如15军晋绥军围攻田中,对方就完了。
田中是绝对不会使用这个计划的,如果他想要收复太原,那就没有必要为了浪费燃油而撤退到霍州,完全可以从秦县向晋中进发。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田中应该是下定决心要攻打阎老西和卫俊如的军队了。
田中老鬼子这一招可谓是阴险到了极点,晋绥军和第十四军此时战斗力不强,如果这个时候集中兵力进攻,很有可能会全军覆没。
历史上日本人占领了平遥之后,便不再南下,给了卫俊如的部队和晋绥军喘息的机会,再加上国民政府紧急调集兵力支援中条山,这才稳住了中条山地区的战线。
现在局势瞬息万变,太原已经从鬼子手里夺回来了,消化和巩固太原的负担鬼子现在算是抛下了,如果再有敌军来袭,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因为晋南军还没有休整完毕,而且太原已经被他夺回,国民政府很可能因此而松懈下来,无法及时调集援军到中条山,这样一来田中的南下将会非常顺利。
惟有阎老西和卫
俊如即刻动身,迅速向中条山撤退,构筑防御工事,并请国民政府急调渡豫西部队来援,以加强中条山防线。
那样的话虽然临汾和运城都会失守,但是中条山防线不会被攻破。
陈天民在确定了形势之后,立刻向总部发去电报,报告田中部队正在向霍州进发,以及他对田中部队向晋南进军的判断,以及一旦中条山防线失守的后果,要求总部立即向第二战区司令部和卫俊如第十四集团军通报,要求晋南各部迅速调集兵力,坚壁清野,延缓敌人进攻的步伐,并将主力转移到中条山一带。
总部等人的回电其意见和陈天民的意见一致,已转发阎老西和卫俊如。
陈天民这才放下心来,给总部发电,请求派人莅临指挥,抗日民主政府可以在山西建立,太原市的行政长官也可以考虑人员,从而将山西发展成与陕西相辅相成的根据地。
做完这一切,天色已暗。
陈天民吩咐炊事员两人送来饭菜,一边吃一边看着地图,思索着如何在歼灭第2、第15两个独立旅团之后,如何处置田中集团。
想着想着,他就有些入迷,也不知
道那个积极主张侵略华夏的田中老头如今身在何方,一路上又会有多少善良无助的华夏百姓因为老头的疯狂而家破人亡,也不知道有多少华夏军人会再一次死在侵略者的刀下。
想着想着,手里的碗就掉在了地上。
陈天民这才回过神来,他听到了一个轻柔的女声:“你在想什么?看得太入神了,连饭都忘了吃,连碗都摔了!”
陈天民抬眼一看,只见宋夫人正笑吟吟地看着他,秘书宋瑶光正弯腰去收拾地上的碗碟碎片。
陈天民尴尬地说了句“不好意思”,然后又埋怨起宋夫人身后徐利民,年小英等人怎么不叫他,宋夫人不禁觉得有些好笑。
宋夫人笑道:“这不怪他们,是我不准他们喊的。我想看看华夏最有声望的年轻司令员在指挥部到底是什么样子。
陈天民笑了笑,谦虚道:“夫人过奖了,哪有什么声望,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抗战将领罢了。”
宋夫人上下打量了陈天民几眼,道:“瞧你这一身,连衣服都破了也没人在意。”
说完她走上前去,伸手翻看起陈天民衣服上的破洞。
陈天民一张脸涨得通
红,汗如雨下,不知该如何是好。
宋夫人咯咯娇笑道:“没想到让日本人闻风丧胆的司令员也有这么害羞的时候!”
徐利民清了清嗓子,道:“宋夫人,您先坐下来,我们好好聊聊。大家都是当兵的,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很正常。”
宋夫人转过头来看了看徐利民,又坐了下来,语气中带着一丝慈爱:“陈司令,你还这么年轻,前途不可限量。老百姓都对你抱有很大的希望,希望你能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日本人肯定恨死了你,恨不得杀之而后快。
“为了我们的抗战,请你多加保重自己。还有,其实你可以配个女助理,照顾你的生活起居。这一点,我来之前委员长就反复强调过。”
陈天民忙不迭地说:“谢委员长、夫人的关心,我还很年轻年纪,身体健康,生活琐事,实在不敢劳委员长、夫人操心。”
同时转移话题,问宋夫人对太原的印象如何,下午的行程可还顺利。
徐利民再也不愿让宋夫人跟陈天民多说一句话,急匆匆地走上前去,把今天下午宋夫人到野战医院探望伤员,又到市区探望灾民的事说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