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创世书评集 > 关于写作技巧【3】

关于写作技巧【3】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语言是体裁的一种表达形式,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载体。诗歌的语言特征与小说就截然不同。就小说而言,叙述是其艺术表达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主要特征为,第一,叙述是小说的本体语言,是叙事文学的一种内在活动。语言构成其内在结构形式,能给读者以总体感受。这是其基本特征。第二,叙事语言是一种冷静、客观的描述语言,它介乎于表现性(情感性)和逻辑性(形而上)的语言之间,或者抒情性和议论性的语言之间,带有一定节制特征的语言形态。第三,包容性。这取决于叙事者的叙事态度,在叙述语言常规下所掩盖的“次语言“特征,显露出其潜在的功能指向。“次语言“是被包容的,从属的,被兼容于叙事语言中。比如,散文化小说,可能抒情因素占主导地位。诗化小说,可能短句式占主导地位。现代小说,则可能语言的隐喻特征更明显。

语言决定风格。理想的小说叙述语言的特征应该是:传神、韵味、简约。传神将使笔下的人物生动,富有活力,征服读者,使人久久难忘。好的作品留给人的往往是一个难忘的形象。这也体现了“文学即人学“的命题。韵味带给人的是愉悦、美感和享受。这是阅读带来的快乐。简约则是大家境界。一种大化而至的境界。语言的运用如返朴归真般出神入化,也许就是一些常见的“白话文“,但你能强烈感受其不同寻常。

作家应该深入生活,固守家园。

托尔斯泰说:作家绝对不要写他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不感兴趣“似可理解为不熟悉。这是一个简朴的道理。社会环境决定作家的思想、感情、情绪等等,很难想象脱离生活环境会孕育出优秀作品。深入生活是一种体验。文学创作是一种个体性非常强的精神劳动,它崇尚独特的人生体验。深入生活,这是一个现实而又永恒的话题。

“固守家园“则是找到自己所属的一方创作福祉,这应该是自己最熟悉、人生情感割舍不掉的精神寄托之地,它能赋予你情感的追求,能使之和自己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我们读阎连科的耙耧山脉系列小说,无不为他如外科手术般剥离中国农民的筋脉,酣畅淋漓甚至是残酷地探究其生存真相的艺术执著所折服。作家把这块精神家园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自己的血液之中,直至把中国农民骨子里的精髓写透。

山东高密东北乡可以说是莫言梦牵魂绕的一块土地。读莫言的山东高密系列小说,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感受着民族的苦难和困惑,并且把这种情绪幻化到故土的人和物之中,在这种极富乡土气息的文化背景中,体验出时代的矛盾和民族的情绪。

而陕西作家叶广芩的家族系列小说,在将历史、文化、世事沧桑与当代社会相交织所生发的怀恋逝去的显赫中,一方面让人体会到深厚的中华文化氤氲其中,另一方面又有对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人格予以的缜密剖析。将家族故事置于历史的流变中,赋予小说以高妙。

把精神家园变成自己的创作源泉,你会从中不断发现、提取有益的养料。它会取之不绝,不断激发你的创作激情,直至经典横空出世

---------------------------------------------------------

小说创作技巧

这一阵子常有人来信谈及创技巧问题,说真的,我自认文章写的没有大家好,创作经历也没有大家成熟,所以仅就我看过的书以及脑子里的东西整理整理与大家切磋,如有言不及义或冒昧之处望请见谅。另,文中会多方引用一些书籍章回以作为比较范例。

(一)你写文章会先想结局吗?

以前在留言版看到一个问题:「你写文章会先想结局吗?」

结果响应的人百分之九十都说不会,原因是1、预先想的结局与后来写的不符合,后来干脆不想2、文章是随想随写,因此根本没有想结局3、故事尚在进行中,所以没有结局

曾经看过很多书籍,上面都提到,写一篇文章必须构思,收集数据,安排段落等等才能下笔写,以我的习惯,一篇不知道结局的文章实在很难下笔,我怀疑那会变成空谈或者是只能拉长整个字数而已,好像有点「老太婆的裹脚布」一般。再者,进行中的故是不是不能拿来做文章题材,但是既然是文章总有个结局吧,如果结局与之前写的不一样,那该如何修改?而不知道结局的文章如何有个方向去前进?

因此,个人认为写文章必须有构思,收集资料,安排段落等的事前准备,如此的话就应该会有结局才对。

(二)基本原则1、小说的技巧在表现上有几个基本原则,首先是文字的问题,其中两大类为「报告式」与「呈现式」,报告式为「间接表现法」,呈现式为「直接表现法」

如:

「宫殿已造完,又要措置那些宫殿外的苍松翠伯,……。宫殿内要摆列的,锦帷绣襦,宝箪文紟………那一事不是剥民……」(随史遗文)

这就是作者向你做报告,文字没有力,不亲切,写任何文章应该尽量避免。因为这彷佛在听作者的一面之词,太主观了。

间接表现法作者重述故事,容易造成读者与书中世界隔阂。

「梦莲的身量不高,而全身没有一处长得不匀称,在她淘气的时候像个娃娃,当她生了气,或要做正经事的时候,她很像个发育完全的小妇人,使人敬畏。小长脸,眉目清秀…………可是,不管她是怎样善变,在她的心的深处生了根的却是慈善,正直……」(老舍)

作者用间叙述语法来介绍一个人物,评说他的外貌,议论他的个性,没有力,写的不活,像科司特说的,最坏的人物写法「平面人」,像剪纸人物,而非活拖拖整个人在读者面前活动。

人物距离读者很远,因隔了一层障碍,这也是间接表现法最大的弊端。介绍景物,等都由作者复述,人物的关系不能自现。应该把脑中的记忆放述出来,变成实景。

2、避免以总结式复述笔法胶带人物的感觉和行动如:

「他第一次在课堂上看到她,就为她的美艳而顷倒,此后几个月来,她的倩影就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

此类行文把真实的形象抹去,而代之以抽象厘出来的总结,读者只知道他为她顷倒,但是如何顷倒,如何美艳读者无法得知,这就是总结式。

文字有两种特性,第一为实景,第二为虚象眼睛所及的实物,风景,人物,场景皆为实象,也是基础,具体的,传授到感觉里是实在的,呈现事物第一性的原来状态。单是实像的呈现便足够引起读者的感觉,不必再加什么「美极了」,「好听的很」这些虚的形容词。

由事物外象而即于人心感觉也是实像,如:「心头一热」,「毛骨悚然」,「心要跳出来」都是身体感官上的实在反应。「他感到恐怖」,「他很焦虑」,「他激动起来」这些都是过滤过的文字,是由感觉再抽离出来的。

3、话也应该避免复述

直接对话总比复述的间接对话来得活,但仍只占其中一个平面。当描述真实时还得加上第二层展现,如说话时的动静和神态,又从而发展至第三层展现,增添说话时对方的反应,以及周围的气氛和场景。如:「她质问丈夫昨晚凌晨三点才回来为何现在又要出去。看丈夫一心打扮不理她,便又大骂你干脆不必回来,每天晚上都出去,一定在外面有了女人…………」

总比「昨晚三点才回来现在有要出去?」

「你走吧!不要回来,永远不要回来!」的描述好吧

4、创作的描述另一个方是就是「喻象」,凡创作者都必须善于利用喻象「她那些钩曲,多结,坚硬的像蟹脚一样的手指头」(莫伯桑)

这种形容多么鲜明有力,把那些虚象性的形容词表现的淋漓尽致。

杜甫的「雨脚如麻未断绝」,雨有脚,那么太阳也会有脚,叫做「日脚」也就是影子,头上的就叫做「日头」了。

再举一个例:「太阳很烈,天气很热」

「阳光辣花花的刺的睁不开眼,小狗趴在地上喘息,人们身上的汗水不断的流………」

哪一个好呢?

5、以他物喻本物,这两个像之间已经互动。如「以海浪比稻田」「以稻田比海浪」这就扩大了视野,将两者互动。

「风排山倒海的侵来」「狗而发出一种被女鬼绞死般的哀嚎声」这都是以他物喻本物,可以将文字表现的更鲜明和震撼力。

(三)心理描写以内心独白意识来表现意识活动,是相当「主观」的叙述方式。

透过主角的眼睛看外象往往有印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色彩。对写某一类小说很有用,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能进入人物心里,将空间拉到最大,或缩到最小。但是运用此种方式只能让读者读到你的「脑之幕」,不流于平版沈闷很难。

因为这样的方式很容易犯上「说故事者介入故事」的毛病,为了不犯这个毛病,必须让读者走出你的意识之流,让他们感受到故事以外的故事。

意识活动不是纯粹抽象的,都是来自生活经验,因此必须是具体而实在的,人脑本是空白的,有外象反映才有意识可言,如同看电影逐次从脑中放映出景象,创作小说也应该如此。

那么,请注意看这段:「那垂老的女人口角正在痉挛………她冷静地骨立的石像似的站起来了,她开开版门,迈步在深夜中走出……走到无边的荒野………她赤身露体地,石像似的站在荒野当中,于一刹那间照见过往的一切,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抖,于是发抖……。于是痉挛……。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露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鲁迅)

这一段是内心戏,也是心里描写,那好,除了上面的文字之外你还看到什么,是否有一种超脱文字彷佛看到一幅画的感觉?这个女人在鲁迅的笔下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感觉,甚至让人好像见到一幅奇特的画,因此这是成功的。

2、以交错的方式来倒述回忆,最重要的是要选择关键性的场景,其次是妥善安排段落出现的次序,再来就是要有自然的过场,不可在场与场之间有太明显的切割现象,也就是隔阂太远。

(四)叙事观点所谓叙事观点有两义,一是「由谁来叙述故事」二是「见事观点」

此观点约分三类第一类:举凡人物出场、背景交代、人物性格、内心独白、场景变换等等都由作者一手包办第二类:作者本身懂得化身,也许化为主角,也许配角,也许是路旁的一颗树,也就是作者不按自己的身份发言,而以第二、三者的角色叙述第三类就比较复杂,作者不便化为第三者,更是不止一个的第三者,时而用狗的眼睛,时而用主角的眼睛,或者干脆是躲在暗地从没出现的人物发言。

说明白一点也就是一、旁知观点:故事用第一人称叙事,这第一人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二、次知观点:让故事中的一两个人物来发展情节和问题三、全知观点:作者似乎与人物在一起,也与一切事物在一起,这可以让作者得到最大的发挥。

不管是哪一种,下笔之前必须将整个故事作通盘考虑,看要用哪一种才能将故事发挥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境界,而不是漫无目标下笔,这就是很多人写到一半写不下去的原因之一。

还有,同一个题材用不同的观点,你会发现写出来的味道和效果完全不一样。

因此有几点可以在考虑时稍微注意一下:1、塑造人物从单一观点往往会不足,入非有心无面,便是有面无心,此时需考虑用另一个角度来从新塑造2、如要运用多重观点,那就要非常小心,除非你的功力够,否则很难成功,因为读者会搞混,如同海名威的「有与无」即是运用多层观点,可惜他失败了,就是因为看的人搞混了。

3、多重观点的运用不是没有成功的,有一部,那就是「红楼梦」,「有与无」和「红楼梦」的差异是在「有与无」局限在单一的「我」和「他」之间,而红楼梦人物之杂,背景之多,出面阐述故事的也不止一两个人,但是每一个都交代清楚,段落分明。

上面说的是大方向与大格局,创作者再从中变化为小格局。

那么,有了这些方向与格局接下来当然就是撰写了,撰写当然就需要文词,那好,文词只要认识字的都会写会用,问题是如何用的活,用的更美妙。

「词」可分为「单词」与「复词」。

凡单一字就能自成一词的都叫「单词」,如:啊!喔!哦!等等。

「复词」就比较复杂了,不过大约可分为三大类,「组合式」「联合式」「结合式」

组合式如:白猪=白色的猪,教室=教学的房屋联合式如:牛羊=牛与羊,简单=简和单都是形容结合式大都以造句方式呈现:吹牛=吹为动词牛为助词,等等。

在上述三种方式里如何灵活运用于遣词造句中就是要讨论的重点了,也是大家写文章时所必须面对和突破的。

就组合式而言,常常是连带着比喻来增加其灵活,如:

1、「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杜甫)

日脚为日与脚组合再加上比拟法

2、「太阳斜西沉没了……。一列黑齿般罗列的群峰,那彷佛是一只蹲伏在绿色云层下的怪兽……。想吞食那落山的太阳……。」(司马中原)

将背光面的山比喻成黑齿的怪兽,这就是组合和比喻的方式

3、「小儿小女们在海边脱的光光,在浅水的海滩跟浪舌游戏………」(孟东篱)

浪舌,浪与舌头,再运用联想比拟,变成「像舌头一样微微卷着的浪」,如此的话不是更传神吗?

4、「那种梦一样蒙蒙白的雨怕什么?……他随着呵呵笑起来!」(杨照)

梦雨就是梦一样的雨,像梦一样飘忽迷蒙。

5、嘴如刀利,可称为「刀嘴」

「一把刀嘴,世人落在他的口里,都别想超生!」(白先勇)

据此类推,创作者行文挥洒便有无数的组合,这一点可一个人喜好与习惯创作。而且全凭个人的联想力去发挥。

6、「这雨越下越老成,水点惯连做丝,河面上向出了麻瘢似的水涡…。」(钱钟)

雨下成丝不稀奇,大家都常用,但是把河面下成麻瘢可真是联想得太好了。

以「泪」造词除了「泪珠」「泪海」还有什么?还有「泪花」「泪河」「泪蛋」

7、「唤起雨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锦冷」(周邦彦)

8、「声如镇雷破山,泪如顷河入海」(刘义庆)

9、「甚至将那深储在内心的泪泉从自己的目眶中流了出来」(张晓风)

10、「泪关越是严密,心灵的绞痛越深」(亮轩)

11、「掉过几颗泪蛋蛋,喜凤的心里清爽多了」(郑义)

上面那些全是加上想象,但是比较上较为「现实」,因为河真的有河,花真的有花,这种比喻法一般人较容易进入,另外一种就是比较「抽象」的,意境上艰深了一点。

12、「殷鉴不远,我浮雕在水上的梦塔……」(陈正春)

浮雕在水上的梦塔那是什么东东?可就要多用些心参详了

13、「人在床上辗转,因为梦的龙爪正在舞蹈………」(简媜)

梦的龙爪正在舞蹈是做恶梦呢?还是做美梦?还是根本睡不着?

14、「他心目中通道理想的道路是用一块一块的苦砖铺成的」(子敏)

写成这个样子是不是比「皇天不负苦心人」的叙述更能引起读者共鸣。

------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