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不急一时
深夜寂静,沈天师被请到了寿康宫内。
他依然戴着一个斗笠,身上黑色的道袍几乎要隐没在黑暗里。
“我的意思,天师可明白了?”杨慧娘将劝说李元朝的事情交代给了沈天师。
等了半晌,却没听见道人应答。
杨慧娘不由抬眼看向他,“天师?”
寂静的夜里只剩下穿堂而过的风声,让人不禁感觉有些诡异。
“呵...”就听面前的黑影发出一声极轻极淡的笑。
“这种事啊...贫道可做不了主呢...”道人的声音虽然暗哑但却意外的好听,语气中透着一股恣意放纵。
杨慧娘闻言愣住,“这不是你一句话的事吗?年关将至,陛下不宜出宫,况且还是去边境那么远的地方。”
她对朝中大事没有丝毫的了解,只是将裴玄照的话照搬出来。
这样装模作样的语气,不由又引得沈天师发笑...
“你笑什么,你可别忘了,你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杨家给你的,难不成你要忘恩负义?”杨慧娘隐隐感觉到面前之人的轻蔑之意,不由怒道。
沈天师一笑,“杨家的大恩大德贫道怎么敢忘,贫道自当尽心尽力为陛下医治隐疾,还是说...杨家不愿让贫道治好陛下的病?”
“你...满口胡言!”杨慧娘豁然起身,怒目而视。
杨慧娘不知想到了什么,目光变得慌乱起来。
她是曾听到大哥有意无意提起过对陛下隐疾“不急于一时”的说法,她当时没想那么多,可后来细细品味一番过后,便觉出了些别的意味...
现在这秘密被人堂而皇之揭开,杨慧娘警惕起来。
这人是杨国公府的门客,是不是在杨家听到看到了什么?
对比杨慧娘的急切,沈天师却显得格外冷静从容,“杨娘娘,贫道这一切都是为了陛下着想,陛下对自己治好的病有多着急心切,您作为陛下的‘母亲’难道不知晓吗?”
“我...”杨慧娘一时间哑口无言,几乎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我当然知晓...”
“那便是了,能治好陛下的病,为大昭国延续龙脉乃是贫道之幸。”沈天师依旧恭敬。
杨慧娘碰了个铁钉子,她不明白,沈天师明明是杨家举荐给李元朝的,为何连她的话都不听了...
沈天师从寿康宫出来的时候已经到了深夜,新月将他送出来的时候专门提醒道:“天师,更深露重,避着些人走。”
沈天师轻蔑一笑,“是。”
待新月回到寿康宫内,原本一步步缓慢走在宫道上的黑袍道人忽然身形一闪,没了踪影。
...
这些日子,崔祯都休沐在家,说是皇帝特别批准在家收拾去北地的东西。
崔祯曾在宁州流放服役三年之久,对宁州比朝中钦差们都熟悉,这也是李元朝选他随行的原因。
“陛下特许家眷随行,恰好我也不放心你一个人在京城,不如你便随我走一趟吧,顺便还能看看岳父岳母和弟弟他们。”崔祯道。
这和李惊鸿的想法不谋而合,她正要绞尽脑汁的想办法看看怎么能跟着去呢,没想到得来全不费工夫。
“皇帝特许家眷随行?”李惊鸿不由有些诧异,出这种公差,还是伴驾皇帝...竟然会特许家眷随行,想想还挺不可思议的。
崔祯颔首,“我先前也心中也觉得甚为不妥,毕竟办差带上家眷总归是不太方便,但我又很担心你...”
崔祯没有往下继续说,李惊鸿已知晓他的意思,又是怕她一个人乱跑出去。
她在心底一叹,“既然如此,我便跟着你们一道往宁州去,你也说了,这么长时间也该回去看看父母弟弟,免得他们为我担忧。”
至少在现在这个身份里,她有对她很好的家人。
十月下旬,京城一场秋雨过后彻底冷了下来,李惊鸿收到了姜棠的最终稿,话本子的名字叫做《李家第一骄》,是以李惊鸿的经历为原型撰写的,准确的来说,是姜棠视角下的李惊鸿。
李惊鸿细细翻看,话本子中的自己被化名为李兰,好巧不巧与她在书院的身份同名同姓。
将她眼中李惊鸿的经历做一些戏剧化处理,读者代入书中的女主角李兰,不断的打脸逆袭,故事读起来有趣又解气。
不过其中也有夹带私货的地方,比如书中最大的反派“央国公府”,便是又参照了杨家的恶行。
书的末尾恰好卡在收复曲昌县的关键部位,为了调足读者们的胃口,写了“第一卷,完”的字眼,让人迫不及待想看第二卷。
李惊鸿读完意犹未尽,但心中却有些复杂,
毕竟是在别人的视角下看自己的故事。
她翻看完毕以后将初稿还给凤仙宫的小婢子,“辛苦你家主子了,忙里忙外为我写这些东西。”
小婢子连连摆手,忙吗?确实是很忙,但自家贵人那副劲头好像用不完一般,一边写着李惊鸿交给她的“委托”,另一边还在偷偷写着一些不能让她们看到的东西,姜贵人每每都像做贼一般避着她们。
“夫人若是满意,那婢子便拿去扒猫书铺给老板让其印刷发行了。”小婢子道。
“好,去吧。”
李惊鸿则是继续在家收拾去北地要带的行囊,棉衣、棉裙都要备齐。
她也没有想到在她离开京城之前能看到《李家第一骄》的面世,几乎是在她拍板定下来的第三日,扒猫书铺已经摆上了这本书。
“小姜不吃蒜”的大名已经在京城话本子界成为了响当当的名号,只要她的新书一面世,便会立即被人抢购一空。
这次,自然也不例外。
“小姜又出新书了!竟然是女官的故事,我喜欢我喜欢。”京城女学的姑娘们放学途中经过扒猫书铺纷纷抢购起了《李家第一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