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我的地盘
“好!”诸葛乔对毛甘的表现十分满意,不由赞道:“大王如此开明,定能带领山越人走向更加辉煌的时代,大王之名,恐怕要被族人永远传唱了!”
和王惇同行数月,他对毛甘这些人的想法还是十分了解的。
“先生实在是太夸赞本王了,实不敢当啊!”毛甘虽然嘴上谦虚,但神色中的高兴却显露无遗,对诸葛乔更是生出了知己之感,恨不得上去抱着诸葛乔大叫两声。
“呃——”诸葛乔见毛甘的目光越来越不对劲了,赶紧岔开话题:“此番带王太守前来,正是因为王太守与大王相熟,一来作为引荐,二来便是让王大人帮助大王治理此地。”
“当真?”毛甘又得到一个惊喜,终于将热切的目光转向了王惇,诸葛乔这才暗中松了口气,前几日被困绝地,尚能谈笑自若,这一阵竟然背后隐隐出汗了。
王惇赶紧答道:“既然是丞相之命,在下岂敢推辞?”
“好,好,好!”毛甘今天实在是太高兴了,不仅从绝望中获生,更是看到自己远大的抱负要实现的曙光,只是连说了三个好,挥舞着双手不知道该说其他什么了。
一旁的潘临等人却神色尴尬,没有料到毛甘大王会如此失态,真是有损他们山越人的威严,个个低头转身,佯装不认识他。
马上又道:“虽然浪溪以南尚有临川等地可供大王治理,但庐陵的吴军却必须要消灭,否则便是隐患。”
“庐陵?”毛甘从欢喜中缓过来,怔了一下马上就明白了:“这是自然,在本王的领地上怎么能有吴军存在呢?”
“庐陵便交给我来收拾吧!”祖郎一听诸葛乔提起庐陵,眼皮没来由地跳了几下,主动站了出来,对这个曾让自己吃亏的地方,他可是日夜想着能够再杀回去。
“两位稍安勿躁,”诸葛乔看祖郎的神情就知道他在想什么,肆意杀戮这可不是他想要的,对祖郎说道:“在下自知祖郎头领曾中了庐陵太守之计,但此番若是你亲自前去,切记不可纵容士兵,造成杀戮才是。”
“这是为何?”祖郎见诸葛乔如此说,不由瞪大眼睛,就算诸葛乔对他们有莫大的恩情,但要阻止他报仇,怎能够咽下这口气?
诸葛乔却淡然一笑,并未对祖郎的冒犯生气,只是说道:“祖郎头领可曾想过,若是拿下了庐陵,这城中的百姓可都是在你们的管辖之下,他们也将会和你的族民一样,共同生活下去,若是将他们都杀了,你得到一座空城又有何用?谁还来教你们耕种和劳作呢?”
“我的族民?”祖郎愣了一会,突然就明白了,像他这种比较聪明的人,这其中的道理还是能够想通的。
马上躬身对诸葛乔行了一个大礼:“多谢先生提醒,我一定会好好对待这些百姓的,只要他们愿意留下来的,我一定会比对我的族人更好地对待他们,不愿理留下来的,绝不会强求。”
“如此我便放心了!”诸葛乔点点头,扫视了几位山越将领:“此事若能成功,数百年之后,几位头领将像你们的越沤大神一样被永远传唱下去。”
潘临几人听了,也都神往起来,欣喜的同时,不禁暗自庆幸这次跟着毛甘出来,就让在族中守着的那几个头领后悔去吧!
能够青史留名,谁不会激动万分?
******
关羽带众将到达乌林,命人在港口扎下水寨,这一日蒋壹兄弟水军也到了乌林,关羽传令全军升帐。
“吴军已到赤壁,严阵以待,诸位以为吾等当带兵出击,还是以逸待劳?”关羽看了众人一眼,沉声问道。
关平出列答道:“父王,以孩儿来看,先待吴军有所动静,再做对策不迟。”
他早年与刘封共同作战,对刘封临阵对敌的能力很是佩服,作为武将,关平还是喜欢上阵厮杀,但这几年心性更加成熟,不再是当年的愣头青了。
关羽点点头,对关平的表现很是满意,不像老三那样只懂得冲锋陷阵,不过也是个性使然,关平或许以后可为帅才,但关索最多也就是将才了。
“义父,我看还是直接杀过去来得干脆,东吴就仗着水军厉害,我们荆州的水军也不是吃素的,趁着吴军立足未稳,我们从上游顺江而下,杀他个措手不及,说不定还能直接杀回江夏呢!”
周仓见关羽没有答话,以为关羽对关平的坐守之策不满,当下站出来大声说话,在他看来,直接真刀真枪较量,才是关羽的性格。
关羽却不置可否,看了一眼犹豫不决的蒋壹兄弟,知道他们心中为难,便道:“此次水上作战,某亦知事关重大,陆逊年纪虽轻,但用兵娴熟,大有当年公瑾之风,尔等万万不可轻敌,凡事需谋定而后动。”
说到这里,关羽不禁暗自喟叹,如今也算是故地重游,只可惜物是人非了,又对蒋壹说道:“某知你兄弟二人心中为难,此乃人之常情,此次临阵杀敌,不需你二人出面,只负责后方军事调动便可。”
“将军,吾等愿冲锋陷阵!”蒋壹兄弟闻言急忙跪地,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咬牙一拼了。
“二位不必再说,某自有道理,关兴常与你二人共同训练水军,水上作战,某也略知一二,你等尽管放心便是。”
关羽用不容置疑的声音打断了蒋壹,他本身就十分看重忠义二字,并不愿为难二人,此番出战,见二人并无欣喜之态,关羽反而心中感到欣慰,对他两人也更加看重了几分。
“既然将军亲自前往,这先锋一职我便领了。”
自从跟着关羽到了荆州,这几年倒也十分稳定,周仓已经好久没有上过战场了,此番关羽亲自统领水军,他理所当然请了先锋之职。
关羽看了一眼周仓和一旁的关平,如今又是他们三人共同作战,不由想起当年樊城之败,若不是刘封出现,只怕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