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黄巾张狂 > 第69节 麹义树威信

第69节 麹义树威信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僵局的被打破,是在二十天以后,袁绍一方援军的到来。

这支被袁绍和麾下众将都寄以厚望的援军,便是由声名卓著的冀州州师主将——麹义。

麹义因为在袁绍入主冀州的过程中,立下关键性的功劳,由此被袁绍提拔为中郎将。不过,就算是升了官,他所面临的任务倒一直没有多少变化,依然被新州牧袁绍留在冀州西部,防备并州张狂下属的黄巾余孽的可能入侵。

但是,面对公孙瓒的强势进攻,深感吃力的袁绍,在经过深思熟虑以后,最终还是调动了麹义这支空置在西部的精兵参战。至于来自于并州的威胁,袁绍暂时也顾不上那么多了。他只能寄希望于麹义调动以后,张狂的反应没有那么快,即使出兵,也不至于太凶猛。

麹义出身凉州土豪,其部下都是与羌人们血战过的精兵,沙场经验十足,对抗轻装骑兵很有一套。他自思与袁绍的关系并不太亲密,当然想要用眼前这个难得的机会,向新上司展现实力和忠心。在率部来到武垣之后,麹义只是略作休整,便主动向袁绍求战,自称要一举正面击破公孙瓒!

吃过公孙瓒骑兵的苦头以后,袁绍对麹义是否能够真的击败威震天下的“白马义从”,可是十分怀疑。不过,看在麹义信心十足,求战心切的份上,袁绍还是同意了麹义的出战。当然,他也不忘根据谋主田丰的建议,在麹义的阵地后方预备上张郃的“大戟士”作为预备队。如果麹义作战不利,凭借列好阵型的“大戟士”的守御,战局也不会因此而彻底崩坏。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便是后世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八百先登破白马”事件。史料记载,此战“义兵皆伏楯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所中必倒,临阵斩瓒‘白马义从’甲首千余级。”1

在战斗中,由于轻敌和中计,公孙瓒的“白马义从”损失巨大,让他心痛不已。好在公孙瓒军一方骑兵颇多,麹义固然大胜了“白马义从”一场,却也没能乘胜扩大战果。

打不过,骑兵也能够逃得掉。这就是骑兵一方的巨大优势。

但是。有了这场大捷。袁绍军的士气大振。重新恢复了与公孙瓒军野战的信心。从此以后,袁绍军一扫之前的颓势,开始在麹义的率领下主动进攻。而公孙瓒大军则斗志下降,又没有坚固的城池作为防御支撑点。在与麹义又打了两场之后。公孙瓒看到部下颇有死伤,不愿与袁绍硬拼,不得不主动率军撤退。

此战过后,麹义在袁绍军中的威望猛然暴增。各营的军士们纷纷在原本传颂的“河北四庭柱”之上,又增加了“冀州二栋梁”之名。有资格被众人公认为“冀州二栋梁”的,除了击破公孙瓒的最大功臣麹义,便是目前袁绍帐下第一大将,独领一军在外,抵御南皮的田楷军攻击的淳于琼。

于是。麹义凭借“武垣大战”中击破“白马义从”的功绩,一跃成为袁绍帐下仅次于重将淳于琼的冀州军二号人物。就连有“万人敌”称号的颜良、文丑二将,都不得不屈居麹义之下。

袁绍挫败公孙瓒进攻的消息传开以后,很快让冀州各郡的官吏安下心来。许多原本在公孙瓒的兵锋下左右摇摆的郡县大吏,此时纷纷公开打出服从袁绍的旗号。向袁绍送兵送钱送粮。而公孙瓒此战的失利,不但将之前大破黄巾二十万的威风丢掉了不少,也让他的军粮补给出现了一定的困难。

众所周知,并州、幽州、凉州向来都以苦寒著称。即使在刘虞担任幽州牧以来,幽州得到不错的治理,可以做到钱粮平衡,无需外援,却也无法支撑公孙瓒的大军长时间出征。而且刘虞与公孙瓒的关系颇为僵硬,刘虞能够不克扣公孙瓒军的日常用度,便是宽宏大量了,甭提支援公孙瓒主动进攻同为大汉臣子的袁绍了。

一直以来,支持公孙瓒大军征战所需钱粮供应的,便是公孙瓒在黄巾军中得到的缴获,以及冀州那些看好公孙瓒军威的地方官吏。而黄巾军的缴获可不能用上一辈子,大头还得靠冀州的地方官吏来提供。

所以,公孙瓒军的这次失利,不但是一个军事上的失败,也诱发了他在政治上的失败。许多原本主动向公孙瓒军输送粮草的郡县,此时见势不好,纷纷断绝了对公孙瓒的钱粮支援。如果公孙瓒不能尽快扭转局势,恐怕不用多久,便要灰溜溜的撤回幽州,老老实实的去挨刘虞的训斥了。

好在公孙瓒毕竟是一位大汉的名将。单论在战场上的指挥和决断,他可比袁绍这个大族世家子要强得多。打仗这种事情,本来就是有胜有败的。公孙瓒也不是没打过败仗。只要随后将战局扳回来,公孙瓒并不是就此没有了胜利的机会。

既然袁绍军数目众多,公孙瓒便不去与之硬拼。除了麹义之外,公孙瓒军并不害怕其他袁绍部将。而公孙瓒军在骑兵上的优势,使得公孙瓒的机动力绝非袁绍可以比拟。

于是,公孙瓒抓住机会,机动到位于袁绍军侧后方的巨鹿郡下曲阳附近,一举击破袁绍的一支偏师,斩首六千,并阵斩袁军大将崔嵩。

崔嵩字巨业,为冀州名士,清河东武城人。他在袁绍入主冀州以后,纠合了不少冀州豪强支援袁绍。此人的阵亡,让袁绍的势力受到一定的打击。不过,得知崔嵩阵亡的消息以后,为了替兄长报仇,崔嵩之弟崔琰主动投入袁绍麾下,任职骑都尉。

要说起崔琰在冀州的名望,其实尚在崔嵩之上。他曾经在当年“黄巾之乱”时,组织过义军征讨叛逆,据说还与另一位名士田丰联手,使用纯正的儒家正气,破除了贼首张角的“落雷”妖术。

不过,崔琰此人淡泊名利,于平定黄巾以后,放弃了封赏。前往青州,拜在大儒郑玄门下求学。去年青州黄巾大作,郑玄只得遣散学生,到不其山躲避兵难。崔琰这才离开青州,返回家乡清河隐居。

所以,此次崔嵩战死之事,由于崔琰为了报仇,愤而出仕袁绍,演化到了最后,袁绍一方其实吃亏并不大。如此一来。双方各有胜负。战局就此僵住了。

就在袁绍与公孙瓒在冀州展开相持之时。中原的兖州却发生了巨变,将天下人的视线从冀州重新牵回到兖州的土地。

引发天下人瞩目的大事,便是:

身为天下有数强力诸侯的兖州刺史刘岱,突然兵败战死!

刘岱之死。看起来是直接死于黄巾军之手,其实间接原因,更多的是由于兖州各郡县大吏对刘岱所怀有的不满。

却说青州、徐州、兖州三州的黄巾军汇合以后,在张饶、于毒、楼异等人的联合统帅下,很快便向兖州重镇任城国发动围攻。

任城国的国相郑遂,当然要向周围的郡县,特别是兖州刺史刘岱求救啦。不过,刘岱与郑遂的关系向来不合。郑遂是当年桥瑁争夺兖州刺史的重要支持者,刘岱记恨此事。故意在救援时拖拖拉拉。以至于郑遂守卫任城长达一月有余,依然没能等到救兵到来,终于为黄巾大军的人海所淹没。

任城国既然被攻破,黄巾军便可以继续攻略周边的领地。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便是任城国北方的东平国。

士人们都不是瞎子。任城国的失陷,让刘岱受到了州中士人的一致批评,他在兖州的声望也随之大跌。如今东平国又危在旦夕,刘岱如果还想要留下些好点儿的声望,就不能再拖延不救。于是,他率领兖州州师主力,汇合了泰山太守应劭、济北相鲍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曹操等州郡大吏的部队,准备合力讨伐黄巾军。

张邈、鲍信等郡国大吏,由于与桥瑁交好,素来与刘岱不和。外加又有刘岱不久前故意拖延,害死了任城国相郑遂的例子在前,张邈、鲍信等人自然不会与刘岱齐心合力。

偏偏此时刘岱为了自己的声望,想要展示一下自己部曲的战斗能力,居然亲自赴前阵指挥。这位出身大汉宗亲的孝廉,在军事上的造诣显然没有在经学上的造诣深厚。结果刘岱这次亲自上阵,一不小心,便被张邈等人坑了一把,从而陷入黄巾军大军的围攻当中,在救援迟迟不至的情况下,不幸落了个全军覆没,战败身亡。

所谓一报还一报,在刘岱身上,还真像是那么一回事。

兖州刺史刘岱的战死,让兖州的战场局势,猛然变得岌岌可危起来。

黄巾军人数虽然极多,不过个体战斗力并不算强。张饶、于毒、楼异等人可不是张狂这样的穿越者,他们对练兵的重视程度不高,也没有练兵的条件,倒是极为擅长裹胁民众加入。就算如此,在汹涌的人海面前,官兵一不小心就要吃上一个小亏。

按照兖州已有的兵力来说,击败黄巾军其实并不算多么困难。偏偏各位州郡大吏互不信赖,总在一块儿勾心斗角,让官兵的战力优势没能得到发挥,才让黄巾军捡了一个便宜,围殴斩杀了刺史刘岱而已。

但是,刘岱的战死,却为兖州大吏们统一军事指挥权,创造了一个不错的机会。

ps:

ps:1此处史料,来自于《三国志》对于界桥之战的介绍。在本文中,设定因为张狂的作为,界桥之战地点发生了变动,但武垣之战的发生,算是历史惯性的一种延续。

故事写到这里,将渐渐脱离历史记载的大纲。这等凭空推演,实在是有些伤脑细胞。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