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宗教司和大赵的新政
范全发表意见之后,穆汉坚定道:“要是可以快速攻占高原,我同意发动对吐蕃人的战争,我们也的确是应该解决吐蕃人这个隐患了,因为这些吐蕃人,我们每年商税要减少一成,他们已经成为了丝路上最大的祸害了。”
穆汉掌管这汉国的金融系统,给西域商贾贷款本是日进斗金的生意,但总是会出现商队被吐蕃人劫掠,这些商队承受最大的损失,他的钱铺就承担次要损失,可以说钱铺一半的坏账都和吐蕃人有关系。
穆汉是整个汉国当中最想解决吐蕃人的官员。
但陈帆却坚定拒接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不可不察,一场战争没有开始之前,谁也不敢保住胜利,而且即便我们汉国占领了这片土地,高原上的马贼问题也很难根治。汉国占据高原根本不会有太大收益。
而且马贼问题也并非完全由唃厮啰不作为导致,吐蕃本就是一个部落联盟,唃厮啰根本管不到问题,马贼问题还会继续存在,即便是我们占据高原也一样。”
老吴头想了想道:“要不我们先派人让唃厮啰管好他的子民,毕竟以前他们帮助我们不少,就这样反目成仇不好。”
范全苦笑道:“我们已经说了好几年时间了,唃厮啰虽然答应的好好的,但他根本管不了
徐烨却笑道:“唃厮啰没有办法解决高原贫困的问题,但我们却可以做到,不要忘记以前大漠贫困无比,现在大漠的部众生活水平急剧提升,这就是我们汉国的能力,现在高原看上去没有什么产出,但当我们汉国治理之后就未必了。”
“只要我们加强军事力量,加大对马贼的打击力度,而后再加强对高原畜牧业的发展,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安全感。高原上的百姓富裕了,这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马贼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而且我们还不能忘记高原对汉国的战略意义,高原居高临下的地利对我们汉国太不利了,现在吐蕃虚弱还看不出什么,但等他们强大了对我们汉国来说威胁就太大了,我们要趁着现在汉国实力强大,解决这個隐患。”
徐烨说了如此多占据高原的好处了,陈帆和老吴头他们也就不反对了。
而后徐烨看着扎巴坚增道:“你是我汉国的大祭司,这次去了高原,要想办法清缴高原上苯教,只要有喜欢烧人,杀人的寺庙教派都是邪教,你给我清扫的干干净净,一张白纸才好作画。”
汉国有大量的教派,像第一势力的佛教,天方人的拜火教,大秦人的景教,赵人的道教也跟着大量的移民在汉国生根发芽,还有高原上的苯教,本土的萨满教。徐烨对这些教派没有任何歧视,把他们当做心理诊所,用来抚慰百姓的地方,只要能起到正面作用,他是不支持也不反对的。
当然从汉国成立之后,对这些寺庙的管理也开始变得严格了,首先建立了宗教司,徐烨说话算话,让明智大师成为了宗教司长老。
而后就是让明智大师开始严格管理汉国的宗教人员,建立度牒制度,度牒上面详载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龄、所属寺院、师名以及官署关系者的连署。僧尼持有度牒,才是合法的出家人身份。
但想要拿到度牒可不简单,需要僧侣熟读本教的经典,还要考核默写出来,有专人考教他们对经义的了解,可以说难度比大赵考进士都要难。基本上一大半的僧侣都不能拿到度牒,只能成为俗家弟子,这些弟子强制还俗,被招募到军中,要不成为小学老师,只要能有一个稳定的工作,这些弟子也是愿意还俗的。
而且汉国做的更加绝的事情就是,这些僧侣考核合格之后,汉国的官员就会围上了,告诉他们不要再浪费时间陪伴青灯古佛了,加入汉国来改变世界,以其幻想世界大同,不如自己亲自动手,求神拜佛,终究不如靠自己。
这种情况下,一般6-7成的僧侣都会直接还俗成为汉国的官员,毕竟官员的诱惑还是强过僧侣。
余下的三成铁了心要成为宗教人士,徐烨也不好改变他们的志向了,就让他们陪伴自己的神。
但在徐烨这样挖墙脚下了,整个汉国的宗教人士少了九成,很多的寺庙直接断了传承,庙宇都被汉国改成了小学了。
而且对余下的寺庙汉国也是没有免徭役,税收的法令。
其他各国就是因为有这法令,贵族们才会把自己的钱财和土地寄托在寺庙低下,而徐烨当然不会看到汉国的税赋就这样白白流失,更不要说这些寺庙还是汉国钱铺的竞争者,所以汉国的宗教人员免税全部都没有。
最后是他们收的香火钱,徐烨也不放过,他自己派遣会计登记寺庙的香火钱,这些钱九一分,寺庙的僧人可以得到一,算是他们的抚慰人心的工资了,当然即便这样这些僧人的收入也非常高,普遍每个月都有3-4贯。
而余下的九成香火成为了社会福利基金了,主要投入到汉国的孤儿院和养老院当中,对于这些账目徐烨也记载的清清楚楚,让供奉香火的人明白,自己的钱花在什么地方,给自己做了什么功德。
徐烨可是明白这个世界是真有天道了,也应该会有功德,他这些举动才是真正的为这些信徒积攒功德。
而在汉国总多的寺庙教派当中,徐烨最看不上的就是苯教了,可能是高原太过于贫瘠了,他们为了消耗人口,弄出了许多血腥的祭祀方法,完全可以说是邪教了。在徐烨占据整个河西之后,对造成大量死亡的苯教大力打击,现在整个汉国苯教势力寥寥无几,生存下来的寺庙都开始修改教义才存活下来了,而且大部分还是依附在佛教之下。
而苯教的大本营就在在高原,对这样毫无作用的教派,徐烨自然不想让这个毒瘤继续待在高原了。
蒸汽历5年,11月。
汉国长老会对吐蕃和唃厮啰发出最后的警告,要是高原上的部落再抢劫汉国出境的商队,汉国将会对吐蕃进行惩戒打击,勿言之不预。
唃厮啰在得知这个声明之后,也是无可奈何,吐蕃国势早已衰微,高原本土,四分五裂,河陇一带更是‘族种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
当年李德明用计擒杀吐蕃西凉六谷部领袖潘罗支。以潘罗支为首的河陇地区第一次吐蕃部落联盟被西庆军队打垮,吐蕃各部落失去了统一的领袖,面对西庆的威胁,河陇吐蕃部落共同推进唃厮啰为赞普。
但实际上他却是河湟地区宗教领袖和地方豪强手中的傀儡。当然他本人也是一代豪杰,本来他是一个汉献帝式的人物。硬生生凭借自己出色的政治天赋把吐蕃的曹操给干掉了,自己成为了实权帝王,但他能做的也就这一步,他也做不到把一个部落联盟的吐蕃整合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式的封建国家。
他根本管不到毕竟现在的汉国比当年的西庆强大好几倍,汉国国王徐烨也是一个可比李百忍武将式的君主,异常的能打,他知道现在的吐蕃不可能是大汉的对手的。
于是他他派遣使者去大赵朝廷,想要让大赵朝廷来调和双方的矛盾。
而这几年大赵朝廷内部斗争也非常激烈,连年征战让大赵损失也很大,人心厌战,民怨沸腾,朝廷的财政赤字不断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柳琦与李仲谋两人因为战胜西庆和燕国的功劳成为执政大臣。
当时朝廷上下已经被巨大的债务压的喘不过气了,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朝廷要是再不改革必死无疑,而这些文武大臣可不想大赵这艘船沉了,他们都把李仲谋两人看做救世主,想要让他们革除朝廷的弊病。
赵帝也想励精图治,有所作为,因而特别礼遇柳琦,李仲谋等人,并催促他们尽快拿出解决朝廷财政赤字的方案。
同年七月,柳琦上《论备御七事奏》,认为当务之急为:“一曰清政本,二曰念边计,三曰擢材贤,四曰备河北,五曰固河东,六曰收民心,七曰营洛邑“。
接着又陈述救弊八事,即“选将帅,明按察,丰财利,遏侥幸,进能吏,退不才,谨入官,去冗食“。
面对大赵积贫积弱的国势,柳琦提出以整顿吏治,选拔人才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同年九月,他于李仲谋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所列出的十项改革方案,切中时弊。
而后赵帝就任命李仲谋为中书门下平章事,柳琦为参知政事,依靠两人实行变法。
为了维持朝廷的收支平衡,李仲谋刀刃向内,大量裁剪庸官,减少朝廷府衙,光汴京淘汰的官吏就超过了3000余人。
如此激烈的改革,震动了整个大赵朝廷,保守派的官员想要改革,是想延续自己的荣华富贵,不是想被朝廷踢回老家吃老米,于是很多人来劝说李仲谋,说朝廷的官员都是经历了艰辛的科举才当官,他这一笔下去,让很多人几十年的苦读全白费了。
但李仲谋却道:“一家哭,好过一路哭。”
根本不在意这些保守派官员的劝解,而是强力清理朝廷中央的庸官,懒官,各种贪官污吏。
同时他还准备减少禁军,厢军的数量,提升战斗力,在关中打了几年仗的李仲谋明白,朝廷看上去兵多将广,但大部分不能打仗,这些不能打仗的士兵掏空了朝廷的财政,还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他淘汰军中老弱,把这些士兵和他们的家眷迁移到河套屯垦,让财政真正的用在那些能打仗的精兵身上。
为了让这些士兵愿意去河套,他向这些士兵保证每个人可以跟到100亩的土地,朝廷也可以帮他们准备农具和耕牛。
这条件待遇虽然好,但也只有厢军士兵愿意去河套,禁军生活在汴京这个花花世界当中,怎么可能愿意去河套那样的荒凉之地,所以即便有100亩土地,这些士兵照样拒绝去河套。
而汴京将门的核心权力就在于禁军的控制权,李仲谋这套改革下来,许多的将门都要失去兵权,彻底损失朝廷的影响力,将门连同禁军的士兵激烈反对军中的改革。
同时李仲谋认为要减少财政赤字,就要想办法减少财朝廷的开支,一些不需要的福利待遇通通需要砍掉以节省财政,于是他再次对官员和皇室的的福利待遇开刀。
但他们的举动得罪了朝廷当中的官员,淘汰老弱又得罪了大赵的贵族将门势力,新政遭到了守旧派官僚和贵族的激烈反对。
但新政的成果是显著的,占据河套之后,大赵朝廷节省了几十万军力,移民屯边又减少了十几万厢军的军费,军事开支大量减少。
而汉国统合了整个丝绸之路,让大赵再次和丝绸之路联通,这条外贸通道一年内给大赵带来了上千万贯的收益。
新政第一年,大赵朝廷就减少了2000万的债务,按照这个速度,大赵的财政危机,最多四年就可以解除了。
新政的策略如此之好,效果如此显著,但反而成为了新政的催命符。
整个大赵的统治阶级早已经难以忍受新政对他们的迫害。外界的压力一小,庞大的债务也看到了偿还的希望,大赵上下想要改革但动力也就减少了,加上新政侵害官吏体系和贵族将门的利益。
两方势力联合起来,把主持庆历新政的李仲谋和柳琦逐出朝廷,李仲谋被赶到了南方,柳琦则被赶到了关中,让他继续防备大燕。
短暂的“新政“以失败告终。大赵又按照他原本的路通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