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最后的门户(三)
曾作为孙楚麾下士兵,全程参与到当初大同守城战役中的杨源昌,本是绝没有在勃勃人刀下存活的可能。只是事情的发展如同最离谱小说家笔下所写的那样,在大同城破的那一刻,孙楚把杨源昌单独叫进了自己的房中,那一刻的对话如今已流传了至少一千种的版本,可是直到现在,除了杨源昌自己以来,没有人知道那一刻他们两个到底说了什么。
人们只能目睹道事情最后的结果,那就是杨源昌拿了孙楚那颗血淋淋的人头和自己父亲积攒了一辈子的财富,厚颜无耻地跪倒在了一众勃勃、乃蛮军官们轻蔑的目光面前,低垂着坚定的目光,任无数肮脏的唾液在自己的身上被冷风吹干,任无数的圣人古训、骄傲尊严在那一刻如最卑微的泥土,流散在风尘里。
于是,原本应该在菜市口前坦然面对异族屠刀而凛然不惧的英雄,在众人惊诧的目光下,成为了最肮脏无耻的民族败类,亲手斩杀了那些前些日子还和他浴血奋战的同泽兄弟。
几乎是在短短不到一天的时间里,杨源昌便从容转换了勇士到懦夫的转变,也几乎是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杨源昌便换来各部胡人的信任,从而保全自己的性命。进而在新一轮的大同权力分配中,获得了大同城内府库主薄这样毫不起眼,却又极为关键的位置。
而正当无数河东百姓准备扯开嗓子破声大骂这个无耻卑鄙小人的时候,杨源昌联络了城内心存忠义的志士,打开了各部胡人囤积所有财货的府库大门,募得了两千河东子弟。趁着胡人主力南下代州的机会,连夜起事,在经历了短暂的激战之后,他们顺利地击杀了胡人任命的大同留守以及一中背叛民族,出任胡人官职的官员们。接着他们疏散城中的百姓,破门而出。自己则带着部队一路南下,劫掠代州方面的胡人粮草,大大地缓解了代州方面守军的压力。在吸引了胡人主力向自己这边靠拢之后,杨源昌立即率军转道雁门关,替大同城内百姓南下太原争取到了至关重要的时间。
周公惶恐流言日,王莽谦卑未篡时。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所有的流言和猜忌都成为了最愚蠢的笑话,杨源昌率着他的一支孤军,在遍地都是敌人和危险的河东北部,一路荆棘,一路慷慨。短短不到一月的时间里,杨源昌便以自己独立的名声,载入了北唐的历史中,在茶余饭后,被无数的百姓所提及。
而他在和胡人的历次作战中,不仅没有使自己全军覆没,反而不断地吸收兵力,一步步壮大了自己的实力。等到他整合部队离开太原,受洛阳方面征召进入中原时,手上的兵力已经超过了六千,在众多的义军中,他这个商户人家出身的书生无疑是极为特别的一支。而且战力并不一般。
如此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少年英豪,赵德昭自然是不会将他错过。在杨源昌率部进入中原时,便已经封了他河东北路义军宣抚使的职位,哪怕是瞎子都看出来此人的未来必定是很不一般。
可是和许多河东、河北一地的义军领袖一样。杨源昌对于时铭,或者说是以时隽为代表的时家西军一系军官,真的是恨入骨髓。
成见这个东西一旦在心底深埋下根,便是经年累月都难以消除的东西。河东、河北为什么会败得这么惨?表面上来看,自然是因为路可照和赵德昭的接连战败,而使得军队失去和胡人在河北战场上一较高低的资本。迫使唐军不得不收缩防线,壮士断臂。可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便也没有了不是的君王,无论如何,赵德昭都是不会担上骂名的,而路可照已经替北唐战死在了燕京南苑,全族数百口人,除了路博德之外,全部替国尽忠。这样的将军,这样的门阀,有如何能把罪责往他们身上揽?
于是,他们便从从根子上入手,因为十多年前时隽成立了西部战区,专门针对西汉方面的军事力量,予以打击。节制着关中、陇右、河西三个战区,麾下兵马数十万。可是他还是觉得不够,从河东、河北两地一再抽兵。打了十多年才打下了一个汉中,可是河东、河北两地的精锐几乎全部去了关中,。河东、河北两地的青壮又有多少替北唐这个国家,替他们时家头顶上的赫赫功勋,战死在了遥远的西南?这兵力薄弱之下,才有了乃蛮入关的局面,否则以河北全盛时期之景象,何惧乃蛮?
当然,相比较于河北的义军。河东地区的义军对于时家的怨恨则更为强烈。毕竟前者还有一个独立于西部战区之外的燕京留守府,尽管留下来的兵力不多,却也足以抵挡一阵。可是河东战场上的正规军,在西军没有调遣主力北上的时候,加起来不足五万。河东的军民们就是靠着这样微薄的兵力,在路可照战死南苑,胡人攻势如潮的情况下,顽强地在每一寸土地上战斗。
而在时铭率军进入河东,取得大同大捷之后。河东地区的局势已经相对稳定下来,傅文召乃是北唐军中首屈一指的防守大将,当年和李继业一守襄阳,一守大同,并称北唐双壁,稳如磐石。
后来赵德昭一旨皇命,时铭便不顾河东的艰难局面,立即抽调精锐兵力南下邺城,为了确保南下的隐秘性,不让他们时家的西军受到胡人骑兵的追击,时铭事先并没有通知河东北部的各处守军,致使时铭这一撤之后,为数不多,且分散各地的守军一下子就被来势汹汹的勃勃、乃蛮联军砍成了碎片。多少的河东子弟葬身在这一役。
身负皇命,南下勤王。这大家可以理解,北唐尽管是多跋扈的将军,可是也还没有把圣旨当草纸擦屁股的人物。只是你光想着自己跑了,把各地的守军留下来当了阻击队,这未免就太过分了。当初时铭若是愿意知会他们一声,虽然不能挽救败局,可是至少能把队伍拉出来南下太原,救出一部分的百姓。
这些河东的义军中的首领,大部分都是北唐的河东军出身,或者是河东的大户名门。怎么可能会没有情绪?保家卫国,家在国前。几乎所有河东的百姓都在想,你们时家节制五镇,为北唐镇侯之首,手握雄兵近百万。可是打了十多年,还是没有把西汉拿下。反倒把一批又一批的河东子弟埋在了他乡。现在河东有了难,你时隽让儿子来走了一趟,捞完了军功,屁股一拍。让死伤惨重的各地守军替你挡着,自己又去勤王捞功劳了。这你妹的,算盘打的比咱们河东人都要精,是活活要拿河东人的命去垫前程啊!
河东事件之后,不少时隽麾下河东出身的军官,连通报时隽一声都不曾,就直接率领本部兵马北上了河东,一时之间。河东派系隐隐有脱离西部战区的味道,好在时隽麾下的傅文召原先就是河东出身的军官,才能本事在河东一系中又是十分杰出。倒也不至于让河东局面失去控制。
不过一叶落而知秋,从中不难看出,原先威风凛凛,一言一语便可令山河动荡的梁国公时隽,已不像原先那样受人敬仰,一呼百应。
往浅了看,自然是时铭所作所为不甚妥当,致使积怨爆发。可是往深了看……
白牧楚和时铭相交多年,对时铭其人自然是知之甚深。一个把军人荣誉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的人,怎么可能会毫无理由地独自撤退,抛弃各地友军不顾?时隽成立西部战区十数载,积威日久。如果不是有朝中一方势力坚定的支持。河东一系的军官怎么可能大面积地离开西部战区,又怎么可能敢返回河东,脱离西部战区,自成一脉。而且事情发生之后,皇上只是发了几道圣旨,骂了几声跋扈,之后就是什么下文都没有了。
事情几乎就是写在白纸上一样清晰了。
圣上的心思自然是明明白白。北唐以武立国,因而在军事上一直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可是也相对地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骄兵悍将。平常的时候没什么问题,可是如今洛阳的禁军几乎全丢在了涿州一战中,皇上的威严成了秋天的叶子被扫在了地上,如此局面下,尤其是东吴又再度入侵的情况下,十年内要想拿下西汉已经不大可能,那么再让时隽一人独领五镇,统军八十万,显然是不行的。
枝强干弱,乃是亡国之道。虽然时家现在是忠心耿耿,鞠躬尽瘁。可是周公惶恐流言日,王莽谦卑未篡时。世道人心,本就是极难看清之事,防微杜渐,更是君王应做之事。否则为什么时铭兵马进入邺城之后,在留下了大部分西军兵力之后,皇上立即下令他们三人率军南下,而且是以自己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