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金氏钗黛—解红楼金书 > 吴伟业不可能是红楼作者

吴伟业不可能是红楼作者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看到大家在评论里猜黛玉的人设,那就先说说黛玉吧,不过在此之前,还需要先论述一些写作背景,这是重要佐证。

因为黛玉是绛珠仙子,为还泪下凡,应该不存在之前就历世的经历,所以大家看做影射也行。

宝钗、宝琴同位薛系,之前所说的历劫几世,大家也可以看成是通过《红楼梦》中人,影射历史人物,借此来表明作者的态度。当然想理解成历世也行,毕竟本来就是幻想,虚无缥缈的东西,但是作者表达的观点是不会变的。

就像我开始跟大家说的,我写这文有些冲动,没有大纲,也没有成熟的思路,初次读红楼,就觉得自己读懂了,开始动笔写,每天想好了再写,其实算是读书随笔。所以随着深入解读,自己的想法也在进步,前文可能存在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大家能谅解。

前文提到的咏菊诗,黛第一占魁首,探春第二,史湘云代表宝琴第三 ,而宝钗则名落孙山。

菊花是花中君子,黛玉最终占得菊花,董小宛爱菊至此,却只得第三,她将傲霜之菊,移于室内观影,难免矫揉造作之嫌,占不得菊花,便知作者的态度了。

《红楼梦》开篇,作者讲了一大段类似前言的文字,把小说的创造过程和主旨讲了一下,经过这段时间,我也逐渐加深了对小说的理解,我们可以回过头再把这部分分析一下。

作者指出作品主旨之一:“指奸责佞、贬恶诛邪”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一这《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

那么何为奸佞恶邪,作者一定会在作品中予以表现。

同时谈到作品大主旨是谈情为主,作者不赞成“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书中也通过史太君掰谎给予批驳。

【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

关于成书过程,我也想再做进一步的解释,因为这和书所影射的人物有关。

曹雪芹首先说,是空空道人看到石头经历,【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之前我认为这个空空道人,包括后面的人,完全是作者虚构的,现在经过这些天的深入解读,我仍然觉得人名的确是虚构的,不过作者应该是有影射的人。

这个空空道人,应该是影射的冒辟疆的好友吴伟业。

吴伟业1672年1月去世,享年63岁,他在预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世时,留下遗言:

“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刻不历艰险,无一境不尝艰辛,实为天下大苦人。

吾死后,敛以僧蓑,葬吾于邓尉灵岩相近,墓前立一圆石,曰:“诗人吴伟业之墓”。”

他死后葬于苏州玄墓山之北,也就是妙玉和邢岫烟比邻而居时的蟠香寺所在地。

大家是否会联想到《红楼梦》里,爱穿蓑衣,最后出家为僧的贾宝玉。

吴伟业,字梅村,有一个别署叫大云道人。所以叫他空空道人,死后敛以僧蓑,因此说他遂易名为情僧。

曹雪芹为什么要把吴伟业化名情僧,说是他抄的《情僧录》呢?因为正如之前分析的,《红楼梦》其实影射的是明末清初那个改朝换代的年代,吴伟业、冒辟疆等等一众才子,和秦淮八艳之间发生的故事。

同时【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将汉唐等年代的传奇也添缀其中,【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以史为鉴,辨清何谓忠肝义胆,何谓奸佞恶邪。

吴伟业曾写过戏曲传奇《秣陵春》又名《双影记》。历史背景是假托在北宋初年,南唐后主李煜失国之后,借男女情缘表达眷怀故国之情。

清兵入关后,吴伟业也曾长期隐居不仕,但是最终还是于顺治十年(1653)九月被迫应诏北上,做了国子监祭酒,就是李纨她爹李守中做的官。

吴伟业在明朝时做过官,当年殿试,一甲第二名连捷,有人构陷其有营私舞弊,结果崇祯皇帝亲自在他卷子上批了“正大博雅,足式诡靡”八个字,所以他对崇祯深怀感恩。但是后来他被迫出仕,上了乾隆时编纂的《贰臣传》。

《秣陵春》,秣陵是南京的古称,一看这个名字,也能知道它是怀明之作。南京又称石头城,所以作者说是空空道人将《石头记》从头到尾抄录一遍,问世传奇。

因为《红楼梦》影射的就是两朝更迭时期,发生在南京石头城的故事。吴伟业等人是亲历者,吴伟业又是冒辟疆的好友,就好比冒辟疆是贾宝玉的话,吴伟业就是那块石头,记录了冒辟疆家的事。

作者是后世之人,就是根据亲历者的文章来编写《红楼梦》的,所以才说是空空道人抄录的《石头记》。

要论隐晦,其实《红楼梦》比《秣陵春》隐晦多了,但是吴伟业是名人,明朝的榜眼,清朝的国子监祭酒,所以《秣陵春》一经上演就很受欢迎。

吴伟业很擅长戏剧创作,除《秣陵春》外,还创作了杂剧《通天台》、《临春阁》,还有他的上千首诗作,都编录成集,流传了下来,所以如果《红楼梦》是他创作的,没理由就单单《红楼梦》毫不为时人所知,此其一。

《秣陵春》讲的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宠妃,她兄长有个女儿叫黄展娘,展娘有两件宫里的宝物:“宜官宝镜”和“钟王墨迹”。

展娘有个邻居,是前朝大学士之子叫徐适,徐适看到钟王墨迹,就用自己的住所“宜官阁”和宝物“于阗玉杯”换了展娘的“钟王墨迹”。

黄展娘搬至徐适的宜官阁居住,一日把玩于阗玉杯,令她惊异的是,当酒倒进玉杯,杯中映出徐适的面容,因而思念成疾。

大家看到这里就应该知道了,这又是跟《牡丹亭》、《西厢记》差不多的才子佳人的故事,正是史太君掰谎里的俗套。

黄展娘还有个邻居叫真琦,是当时真尚书的儿子,喜好收藏古玩、性顽劣,人称真古董。

看到这个名字,大家是否会想起甄士隐、甄宝玉,这个甄姓大概是受到真尚书这个姓氏的启发。我估计是因为真尚书是当朝现任官员,所以为真,是相对前朝的官职而言的,因为南唐皇帝和皇妃现在在天上,所以前朝官职为假。

真古董喜欢展娘,想向展娘求婚,但自知长的丑陋。听说如果用宜官镜一照,就可变好看,于是一天趁夜去偷镜子,正好镜神降临,镜子自己飞了。后来几经周折,又被徐适买到。然后徐适在镜子里也看到了展娘。

大概“风月宝鉴”灵感有受这个宜官宝镜启迪。

展娘的魂飞去找徐适,结果被仆人撞破,又飞了。

时逢朝廷选秀,在真古董是唆使下,太监要把展娘充选,最后展娘的丫鬟袅烟替展娘进了宫,阗玉杯也送给了袅烟。

展娘的魂上了天界,拜见李后主,和徐适的魂在天界相会,结为夫妻。

李后主命徐适为中军元帅,出征阴界汉王刘阴魂,得胜还朝,钦赐筵宴,并为徐适和黄展娘在汴梁城外置良田二百顷,赐奴婢十人,送二人返回人间。

后来,宋朝皇帝也赐徐适为状元,徐适请辞,皇帝将宫女袅烟赐给他,徐适携袅烟回金陵,与展娘重逢。

结局徐适和一妻一妾大团圆了,李后主等人也显圣了,为徐适和展娘主持婚礼。

大家可以看看这剧情,可以说是一个古代书生的终极梦想,既不忘旧主,又不得罪新主,吴伟业一生以出仕新朝为耻,他的剧作多求一个心理安慰,为自己辩白而已。

所以为什么我说吴伟业不可能是《红楼梦》作者,因为他的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和写作手法,和《红楼梦》相去甚远,与之相比,一些杯子镜子的设定,不过是细枝末节而已。他写的传奇都是以戏剧形式,没有一部是小说。而且他所在的群体,正是曹公的暗讽对象。

吴伟业和冒辟疆是知交好友,冒辟疆很欣赏董小宛,尤其在她离开以后,冒辟疆伤痛不已,在《影梅庵忆语》中说:“董小宛死了,自己感觉也死了”,曾为她写诗:“天荒地老歌长恨,好忏应为再世因”、“九年一日千秋怨,肠断衰残抱痛来”。

在《影梅庵忆语》里他评价董小宛:

“在风尘中虽然有艳丽的名声,然并非她的本色。自矢志跟从我,嫁入我的门庭,其智慧才识,开始显露。”

董小宛死后,“上下内外大小之人,都悲痛万分,认为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人了。把她的聪慧谦逊的品行说给大家听,听闻者莫不感叹,都说文人义士也比不上她。”

冒辟疆说自己“纵然有吞鸟梦花般的文笔,也不能尽述董小宛的美好。区区含泪的笔墨文字,枯涩黯淡,无法尽传心中爱意,哪里还有什么夸饰。”

“倘若深信我的人,因为我,从而了解到她果然不同常人,那么就请赐予我鸿文丽藻,让我得以报答她,她死了也就没有遗恨,我也就没有遗恨了。”

在冒辟疆笔下,董小宛俨然古今中外第一大贤人。

同时吴伟业也是董小宛的铁粉,为董小宛做过很多诗,其中光《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就做了八首。

据传吴伟业还追求过陈圆圆未果,后为陈圆圆做长诗《圆圆曲》。金庸在鹿鼎记里,还提过《圆圆曲》,所以吴伟业对卞玉京的表白不拒绝,不接受,装傻的行为,看来还是因为卞玉京不够漂亮。

在诗里,吴伟业把陈圆圆和吴三桂比做西施和夫差,石崇和绿珠。西施和绿珠只怕死不瞑目,在九泉之下也要谢谢你。

而在《红楼梦》里,作者却对影射陈圆圆和董小宛的薛系,有明显的嘲讽意味。

当年董小宛追求冒辟疆时,曾托人带信给冒辟疆,如果得不到他的回信,就一直穿着前次分别时的衣服,宁愿冻死。

后来进了冒府,遇到匪乱,全家逃难,冒辟疆想丢下董小宛,把她托付给朋友,董小宛说:

“我去你朋友处,如果可以保全,誓当匍匐以待君回,如有不测,请君看大海,狂澜万顷,就是我的葬身之处。”

董小宛当年孤身去找冒辟疆遇险,还做过一首诗《与冒辟疆》:

“事急投君险遭凶,此生难期与君逢。

肠虽已断情未了,生不相从死相从。

红颜自古嗟薄命,青史谁人鉴曲衷。

拼得一命酬知己,追伍波臣做鬼雄。”

意思如果遇到不测,就誓将以身殉节,拼得一命报答知己,誓做鬼雄。

结果相传被顺治劫走后,董小宛就做了董鄂妃。虽然此系坊间传闻,并未证实,但这是《红楼梦》作者设定,在书中就是实情。且作者通过元春这个人物影射了这一点,好比金庸在《书剑恩仇录》里设定乾隆和陈家洛是兄弟。

董鄂妃死后,顺治追封其为皇后,哀痛不已,做《端敬皇后行状》,与冒辟疆所做《影梅庵忆语》如出一辙。节选一部分大家对比看看:

1、《端敬皇后行状》:服侍皇太后,如同子女一样,跟随左右,无异于女侍者。

《影梅庵忆语》:服侍在母亲和家人左右,比婢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2、《端敬皇后行状》:在宫中尊长爱幼,从不对人非礼。自入宫以来,为人谦和,别人有善行就奏请称赞,有过错就替人隐瞒。

《影梅庵忆语》:对小姑长姐尤其珍重相亲,都称其德性举止非寻常人。九年间,和正妻没有争执过一句。

3、《端敬皇后行状》:对年轻者宽容仁慈,对朕喜欢的人,尤其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因此凡见到她的人,没有不欢悦相亲的。

《影梅庵忆语》:视年纪比她小的人,像儿女一样,所有人都感于她的贤惠。

4、《端敬皇后行状》:皇后十分节俭,不穿华服,即使发簪耳饰,也不用金玉,只用骨角当做首饰。

《影梅庵忆语》:姬不私藏银两,不爱积蓄,不制备一件珠宝钗钿。

5、《端敬皇后行状》:早晚侍候朕的起居,对饮食、服饰事必躬亲,即使朕从宴会回来,皇后也必迎接嘘寒问暖。

《影梅庵忆语》:每当寒冷酷暑时节,必恭立在身边侍候。

6、《端敬皇后行状》:朕有时心烦时,则说:“陛下回来的晚,感到疲倦吗?”马上置备膳食,躬亲侍候。起居处总是备着食物,敬奉劝食,直到朕吃饱。

《影梅庵忆语》:煮茶剥果,必亲手做。善解人意,为我抓背挠痒,引我开心。

7、《端敬皇后行状》:有时命其共餐,就又说:“陛下原是顾念臣妾,臣妾甚感荣幸,然而不如跟诸位大臣一起用餐,使得大臣们有机会侍奉皇上而开心,得以沾皇上宠惠,不是更好吗?”朕因此常与诸大臣一起进餐。

《影梅庵忆语》:强让她一起吃饭,坐下吃完,立即站起来服侍,如之前一样恭立在侧。

如果董小宛被劫走是无可奈何,那么到了顺治身边,对顺治犹如对冒辟疆一样,尽心服侍,却是为何?

所以她对冒辟疆的贤惠,是因为对他情衷,还是其实只是生存之道?之前倘有不测,誓为鬼雄之类的信誓旦旦,也不过说说而已。董字拆开是千里草,所以作者让蘅芜苑里长满杂草。

正如在《红楼梦》里,天下第一大贤人袭人,侍候贾母时,心里眼里就只有一个贾母,后来跟了宝玉,就只有一个宝玉。

袭人在家听见她母兄要赎她回去,她说至死也不回去的。

后又向宝玉表明心迹:“你真心留我了,刀搁在脖子上,我也是不出去的了。”

曹公让她说完这话,第二天清晨,【袭人起来,便觉身体发重,头疼目胀,四肢火热。】,讽刺意味不可说不重。

等到贾府败落,袭人就是“桃花又见一年红”,嫁给了戏子蒋玉函。

对比晴雯,当初和宝玉吵嘴时说过:“我多早晚闹着要去了?饶生了气,还拿话压派我。只管去回,我一头碰死了也不出这门儿。”

最终被撵走,晴雯不过几天就香消玉陨。

宝钗之贤,富丽闲装一概不爱,房子跟雪洞一般,讽刺意味同样浓厚,跟董小宛用骨头当饰品有的一拼。作者嘲讽的就是那些假贤惠,假清廉。

结果作者将薛比李夫人,李夫人的兄长李延年为讨好皇帝,设局让其入宫,因此获利,另一个哥哥,外戚李广利根本不会打仗,却因恩宠当了贰师将军。屡次打败仗,还想谋立王储,最后投降匈奴。

《红楼梦》书中屡提《长恨歌》,看似是赞杨贵妃和唐明皇间深情不渝,其实杨贵妃之前是唐明皇儿媳妇,还有个哥哥杨国忠惑乱朝纲。

陈圆圆,就更别说了,乱世之中,如浮萍一般随波逐流。最后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十万清兵入关。

对比黛玉笔下的五美吟,作者态度清晰可见,黛玉的五美吟写的是:

西施、虞姬、王昭君、绿珠、红拂女。西施和王昭君为国牺牲,虞姬和绿珠自杀殉主,最后一位是红拂女慧眼识珠。

作者态度鲜明,你说这两组人怎么钗黛合一?作者明显是想通过闺阁中事,讽刺那些吃朝廷俸禄,之前信誓旦旦誓死不事蛮夷,最终各种无奈而屈从的贰臣们。宝玉爱吃胭脂,应有讽刺他们国难之际,天天流连于青楼伎馆,还自诩风流之意。

所以《红楼梦》卷首说【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

堂堂须眉,不如裙钗,这裙钗指的就是黛玉影射的李香君等人,从一而终,誓不事二主。当年李香君死后,侯方域为其立碑,并题一联:“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碑前有一石桌,桌前有一圆形“愧石墩”。

次之是史湘云影射的柳如是,女中豪杰红拂女。

这也是卷首暗示吴伟业等人的原因,因为文章影射了那个改朝换代年代发生的事情,缀以汉唐等其他朝代的传奇,以表达作者对人性的看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