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 初遇诗杰
同样的春光明媚中。宫里也传来好消息。
司农少卿田仁佐奏报:东都乾元殿正式竣工。[1]
皇上大悦,当即便下令东行洛阳,检阅宫殿。
同往常一样,这回依旧是皇后武畅、二皇子沛王李贤、三皇子英王李显随行,太子李弘留守长安监国。
闰三月,华夏大地暖风拂过,春意盎然。一行人浩浩荡荡踏上旅程。沿途繁花苍翠相送,好不热闹。
那乾元殿乃东都皇城-紫薇城正殿,历时九年方才落成,其宏伟可想而知。它的完工还标志着东都的营建大功告成,两京制度正式落实,意义重大。
是以队伍到达洛阳稍事休整,便举办了隆重的落成仪式。
仪式开场是《七德九功舞》。百位舞者踏歌起舞。舞郎矫健而威严,有如九天山岳绵延起伏。舞娘流畅而奔放,有如惊涛巨浪翻滚飞腾。她们的律动,仿佛携着天地之力般汹涌澎湃,令人深深震撼。
舞毕。在庄重吉庆的《功成庆善乐》乐曲声中,皇上、皇后亲自剪彩揭幕。崭新的乾元殿匾额随即展露出来。宏伟大气的乾元殿正式亮相。在场人员都不由自主地行了注目礼。
接着大门洞开。皇上、皇后先行进入大殿就坐,文武百官随后自行参观宫殿。
乾元殿巍峨雄浑。
仅殿基便九尺之高。台座三层,全部由汉白玉石砌成。
正殿更是双重檐宫殿,高至一百二十尺。面阔十三间、三百四十五尺,进深二十九架、一百七十六尺。连通天柱都达到惊人的二十四围。[2]
周遭欃木雕栏环绕,殿内红叶栌柱高耸。殿顶金丝栾梁百重、檐下松柏斗拱千架。
彩绘更是铺满所有建材:红墙绿瓦、云楣绣柱、重莲藻井、华椽璧珰。
殿内什物也同样华丽庄严,随处可见精致的红木器具、铜质灯具、珍宝摆件。
中心的纯金龙椅虽然有皇上的遮挡,露出的部分却依旧在烛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与其后的珍珠挂帘交相辉映。显示着它们的崭新。
帘后同样安排了凤椅。皇后端坐其上。眼神不经意间撇到她的官员都会不自觉地紧张一下。
不过那不影响他们对整个宫殿的感叹,真可谓穷奢极欲,恢弘壮丽!
整体过了一遍之后,参观活动进行到后半段。朝臣们开始寻找最令自己有灵感的地方,默默在心中构思,以便向帝后献诗。
此次的诗词评审是沛王李贤。他热爱文学,主动请缨揽下这项任务。
文章绵绵不绝送到他手上。他认真对比着评判优劣,第其高下。
可惜一篇篇翻阅后,他发现大部分臣子根本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诗作大都比较普通。甚至有些敷衍得只能说字数相等,内容一塌糊涂。好一点儿的也只是文辞华丽但意蕴却空洞。
就在他失望得摇头之时,他收到了厚厚一沓诗。读完第一首,他便心生感叹,看来朝臣里还是有人才的。没白评这一回。
诗的作者叫王勃。不认识,大概是个芝麻官,他想到。[3]
随后,他将先前评定为优良的诗文全部挪到普通那边,将这一首独自放在优良区。
接着他开始读第二首,随即便眼前一亮,这一首也很不错。又是王勃!这人有两把刷子啊,等会儿必须得去结交一下。
他兴奋想着,再次归为优良。又继续进行评断。判至第三首时,他已经大喜过望。
这首作者依然是王勃,质量同样上乘,甚至比之前的两首还要好。
这笔力,一看就是学富五车的大才啊。之前竟然都没听过,这不科学。朝中最近招揽到什么隐士了吗?他情不自禁抬头寻找,结果扫视一圈都没看到有什么仙风道骨的老者。只好收回目光,继续翻阅。
这回有了经验,他直接翻完这沓诗文余下页面的署名,发现都是王勃一人的手笔。加上前面的三首足足有二十首。在意料之外,又不在意料之外。总之,很惊喜!
细细研读下去,他真的佩服到五体投地。王勃的诗句绮丽典雅、气魄豪迈,简直是他的梦中情诗!
读完后,李贤思索到,如果让这二十首排在前二十位,不知道大家会不会不满。但他很快做了决定,就那样排。管它呢,反正事实如此,别人不愿也得服。
不久,参观活动到达尾声,评断也结束。百官列队站好,李贤宣读了诗作三甲。
其一,『龙阙静柝,鹤塞投弦。歌呈豹尾,舞进鸢肩。铜铙月斥,铁辋星悬。绳幽架险,驿雾驰烟。』
其二,『年和政美,化极风调。灵台轸咏,考室兴谣。循图访典,去泰捐雕。道存南面,让屈东朝。』
其三,『芝房叠翠,桂庑流丹。霞张万户,雾葺千乐。重扃驻燠,洞牖栖寒。神加有叙,贶入无端。』[4]
“好诗,好诗!”皇上同样被惊艳到,一读完便称赞,接着好奇地问:“这是哪几位的诗文?”
李贤回道:“父皇,这三首都是王勃的诗作。”
“哦?竟有这种事!”皇上也很惊讶,随即便吩咐,“王勃是哪位?快把人召来,朕重重有赏。”
王勃闻言从最后一排走出,向皇上谢恩。
李贤瞳孔放大,那是个清新文雅的少年,竟然比自己大不了多少!他本以为会是个学识渊博的老者呢。怪不得没听过,原来是才刚开始冒头。
此时被震撼到的不止是他,在场之人,除这一年的科举主考官外,脸上都出现了惊讶赞叹的表情。
皇上大悦,满意地点头交代:“文辞甚美,赐物百段。”
诗会至此圆满结束。
午后将进行春游会。帝后携皇亲国戚前往芳华苑踏春。其间除游览春光外,还将开展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包括放风筝、拔河、蹴鞠。三项活动都有彩头。
李贤心思却不在那上面。他趁午休时间,找到主考官了解情况。此人他正好认识。
考官向他介绍,王勃少时能文,被邻里乡亲誉为神童。如今年仅十六岁,便在上月的春闱考试中名列前茅。现在官居朝散郎。
“才十六岁啊!”李贤再次被震惊,竟然离成年还那么远就科试及第了,太厉害了吧!他接着问,“他是现今最小的朝廷命官吧!”
考官点头称是。
“奇才啊!”李贤赞美道。
一番了解后,他已然做了决定:这个人我要了。
不过怎么跟父皇开口还得琢磨一下。很快,他想到之后的活动,觉得那是个机会。他要拿下三个第一,加起来换一个大彩头。
于是他找到弟弟李显,拉他帮忙助力接下来的活动。
李显好说话,又是个爱玩儿的,爽快答应。但他还是丑话说在前头:“但是我一个孩子,很难赢那些大人的。到时候输了可别怪我。”
“你尽力就好。不散漫我不会说你的。”
他俩便找到皇上申请加入,皇上欣然应允。
这两人一个十一岁,一个十岁,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纪,在场上都朝气蓬勃、神采奕奕。这些小对抗性的运动,正需要这样的精气神儿。几场下来,场面十分精彩,引得观众纷纷喝彩。
最终,目标明确、占据特权优势的李贤、李显两亲王带领自己的小队,成功击败其它小队,拔下三场头筹。
皇上看的很开心,对二皇子李贤尤其满意。他极其的喜欢美人,虽然他自己长得丑。
他还尤其喜欢那种生龙活虎、锐气逼人的美人。为此,他不顾伦理纳了小娘。而李贤是他至今所有子女中,唯一一个美少年,也是最活泼矫健、最像皇后的。
他的其他子女,外形都不行。没办法,他自己太丑、体质又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改良他的丑陋、虚弱遗传太过艰难。成功案例只此一例。
他因为二皇子生得俊秀,还给过一些超规格待遇。在李贤七岁的时候,就加封他为扬州刺史、左武候大将军,并加授使持节都督扬、和、滁、润、常、宣、歙七州诸军事。当时贤已经有了雍州牧、幽州都督两个官职。再这样一加,就身兼了十一职。[5]
不仅如此,皇上还将二皇子由潞王升至沛王。这还不够。按照制度,太子才能接受朝贺。他为此特别下敕。令沛王府奏《九部乐》,设宴礼。中书门下、五品以上诸司长官、尚书省侍郎并诸亲三等以上,诣沛王府朝贺二皇子升爵。朝贺结束后,还厚赏了到场宾客。[6]
其后一年。皇上那同父同母、一起长大的亲妹妹城阳长公主,患上产后重疾。[7]为了安抚妹妹,他特命她那病情相关幼子薛绍升为奉议郎,给他母亲冲喜。任职地便选了他最喜欢的儿子李贤的沛王府。[8]
而这次,李贤的表现也是让他非常的满意、羡慕、喜爱。
两兄弟活动结束,回到他身边。
他无视了李显,专注夸赞李贤道:“贤儿越发的矫健了,不如就再加任右卫大将军好了。”
“谢父皇恩典,”李贤行了个大礼,而后提出,“但是儿臣想换个彩头。”
“哦?那你想要什么?”皇上问。
李贤回道:“儿臣钦佩王勃才华,希望父皇将王勃赐给儿臣做侍读。”
“小事一桩,”皇上豪放回道,随即说明,“你不是只能要一个赏赐的,都要了也可以。以后王勃就加任沛王府修撰[3],你也加任右卫大将军。”
“谢父皇隆恩。”李贤深鞠一躬,欢欣拜谢。
他激动极了。活动一结束,便立刻将王勃安排到自己府中,一起用晚膳。二人同为少年,又同样喜爱文学历史,相谈甚欢。直至半夜才各自前去休息。
皇后自然是有所不满的。李贤不是她生的,是她姐姐武顺生的。挂在她名下,一是因为皇上不想让别人知道他没下限,连妻子的守寡姐姐都不放过。二是因为她也不想让姐姐影响她的地位,就把李贤认成亲儿子了。其实她的亲生儿子只有李弘、李显、李旦这三个。
旦还小忽略不计。皇上给弘、显的官职真是差远了。
弘没做太子时,只有个代王爵位,什么刺史、都督、将军之类的官职一个没有。现在不知是因为身为太子,还是因为皇上真的更喜欢他,他的配置才比贤儿高的。
但是显就很明显了。显和贤年龄相仿,相差都不到一年,待遇本不该有差距。结果现在贤都那么多职位了。凭什么显只有洛州牧、并州都督[6]两个官职呢?
皇后很不开心,可惜还没看明白皇上是怎么想的。不知他是偏爱李贤,还是在故意打压她,便没有贸然出手。
武顺却觉得这是个机会。皇长子李弘自从被立为太子之后,就患上了痨瘵,而且咳的越来越厉害,越来越频繁。身体状况使得他的太子之位看起来不稳当。
武顺便更频繁地去看望李贤,鼓励他表现得再好些。希望有朝一日,他能取代李弘成为太子,那样皇上可能就要给她名分了。若是将来李贤继承了大统,她还能成为太后,她可就真的熬出头了。
可惜她把希望放在别人身上,就注定了会很被动。
李贤只是觉得受到了认可,很开心。但他没明白武顺的意图,他又是个孩子,也没有抢皇位的意识,还不知道武顺是他的生母。便只是更努力了、更自信了,其它的都没做。
王勃看到他的努力,为了协助他提升修养,成长为德才兼备之人,特意写了本《平台秘略》。书中论述了栋梁之材所需的十类品格,包括:孝行、贞修、艺文、忠武、善政、尊师、褒客、幼俊、规讽、慎终。[9]
李贤由此对王勃更加地赞赏。同他讨论了更多许多汉代史,发现大才子不仅见解独到,而且在九岁时就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史学家颜师古版《汉书注》的错误疏漏之处,真乃天才也![9]
在武顺的鼓舞与王勃的激励下,李贤希望自己也去成就一番大事。便同王勃商议。两人最终决定一起研究,编写一版新的汉书注解,发行于世。
武顺见状也不着急,她认为来日方长,机会多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