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永乐四年,第二批人才出师,朝中新鲜血液甚多。遇事解决方案也就更多更好。由于芮熙的潜移默化,奏折内容不再繁杂,陛下很快完成每日的奏折批阅,省时省力。
这一年,永乐帝得到消息,雨水太过丰沛,江河泛滥,他打算重修运河,于是广邀专业人才聚皇城商量。
“运河不是小事,不若下令沿岸百姓参与筑建,其主家负责供应钱粮,也算自给自足。”
“甚好,方案他们也已拟好,封个职位,领着这些人去督造即可。”
“陛下,臣女也想同往。”
“......准了。”永乐帝只犹豫一下也就同意了,
芮熙立即收拾好,随着督造官朝灾区奔去。那水里跳跃的水产想想就让她口水直流,叫人备好做捕捞工具的材料后,她亲手做了一个渔网。
到地儿没多久,她便吃上了新鲜的鱼虾。后来捕捞工具的普及,让河两岸的百姓们过得好了些,芮熙随即教导他们水产养殖。鱼塘什么的,聪明的人们学的很好,日子也就过得更好了,以至于之后赋税增加,百姓们也是欣然接受。
所谓涝的涝死,旱的旱死。这边雨水丰沛,那边却是颗粒无收。
无法,永乐帝只好派遣军队带着粮食前往,一路征粮而去。干旱暂时缓解。
“不若挖井蓄水,再从河水泛滥之地通渠将其改道,再种些耐旱的吃食,大概就可以了。”
永乐五年,此法实验后效果还行,配合赈灾粮食发放,百姓没有如往年那般饿殍遍野。
永乐七年,二次下西洋的郑和带回来了很多好消息,比如抵御干旱的吃食,武器的制作,以及差异的远方文化书籍。陛下下令将吃食种植普及,武器亦是不断优化中,目前产量飙升。
彼时,芮熙已经23岁,永乐帝也近天命之年。人人都以为,陛下必然会将芮熙收入内宫。可等了这么些年却也没能等到确切消息。
这一年,胡善祥已经16岁,和太孙朱瞻基已经定下婚约,于明年成婚。而众臣期待芮熙入宫的消息依旧没有传来。
“待太孙大婚后,朕将迁都北京,同时北征蒙古,将鞑靼和瓦剌收拾了。”
“陛下,迁都一事还需慎重,不若将鞑靼、瓦剌征服后,用其壮年修筑城墙,如何?”
“主意不错,就这么办了。”永乐帝面对芮熙早没有疑惑之心,毕竟她的主意多是利国与民。而且医术也不错,经过调养,身体以往留下的暗伤大有好转。
“那我这就去准备征蒙所需的辎重,另有一些秘密武器需要制作,先下去了。”芮熙说完便退,正要下去,却被太子给拦住。
“姑娘且慢,陛下留你用午膳,咱们这便回去吧!”这姑娘跑的真快,差点没抓住,看来以后还是少吃点的好,太子为自己抹了把辛酸泪。
席间,永乐帝隐隐绰绰的关注着芮熙,对于流言似有些在意起来。待撤席后,太子领命退去,这才将她带到书房询问。“流言与汝而言,似乎不曾放于心上,朕到起了几分好奇。”
“陛下,我若事事放于心上,又如何能为你注意那些问题,儿女情长于你而言是累赘,于我而言同样如此。陛下很好,我愿尽我所能,为你打造你想要的永乐盛世,这不是很好么?”芮熙也是第一次正面回答对流言的看法,可对于其他的,是模糊盖过。
永乐帝自然知晓,只是此时此刻,他却想要聊聊风月,大概是身体好了些的缘故?“既如此,汝觉得朕如何?”
“......陛下是明主,能听得进群臣的谏言,陛下也是君子,能接纳臣的意见和行为,只是这夫君,陛下却无法做了。”
“哦?这是为何?”永乐帝疑惑的瞧着芮熙,不曾动怒,只是单纯的不理解她的说法。
芮熙认真的回望眼前陛下,第一次说起自己的个人所愿,“臣之夫君,可为君主,心内却不能放权柄。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二者不可兼得。若为臣夫,只能放臣于心尖,其他不行。”
“原来你想要的是一个昏君。”姑娘眼中盛有星河,熠熠生辉,对他尊崇,只是无恋慕之意,原来如此。
“昏君易做,明主难得,陛下很好,好到天下人颂赞与崇敬,臣亦如此。”芮熙满眼恭敬地跪下行礼,结束这个奇怪的话题。
永乐帝拂袖转身,不再去瞧芮熙。“朕自是明主,不用你说,退下。”
此后,再没有荒诞流言。陛下与芮熙,无人再敢置喙半分。
转眼,太孙大婚。
两情相悦的太孙和胡善祥夫妻双双把家还,陛下很高兴,席间不免多饮了几杯。芮熙同太子一起将他扶上轿辇回殿,余光似乎扫到了孙若薇跟随着他们而来。
走到一半,轿辇被拦,陛下揉了揉眉头,不悦的问道:“是何人?”
“是......”
这姑娘迫不及待的截过芮熙的话头,扑通跪下便磕头行礼,“臣女孙若薇,家父孙愚。”
“何事?”语气冷了些,永乐帝似更不悦了。
“臣女心悦太孙,想嫁太孙。”
“呵,”永乐帝冷哼一声,带刀侍卫随即堵住嘴将其拖走,丝毫不曾犹豫。
也不知为了什么,不过和她无关。芮熙面色不变的吩咐轿辇继续走,不再说话。
说起芮熙的职位,大概算总管+谋士。后宫统管,伺候陛下笔墨同时还得给意见,偶尔出宫即是代陛下巡察,身兼数职。
这不,给陛下擦脸的事也该她来。净手后接过侍婢的毛巾为他擦脸,动作要轻、手要稳、表情要淡定。永乐帝眼帘微阖,在她的伺候下舒服的松开了眉头,昏昏欲睡。
接着是双手,养尊处优的手十指修长,除了陈年的老茧结在手心,手背的肌肤还不曾褶皱。这也是芮熙七年如一日的治疗见了效。年纪虽是天命之年,面容却和不惑之年一般,并不显老。
陛下还年轻,做明主,挺好。
永乐八年,陛下亲征。带有太孙和两儿子,太子留下监国。作为谋士,芮熙自然同往。
初至战场,陛下生了场小病。对外原因是夜里看地图受凉,其实是夜里没盖好被子。芮熙表示很无奈,这位铁血帝王似乎越来越幼稚,就连起居都需要人照顾,烦~
明军与鞑靼、瓦剌的战斗并无甚难,改造之后的火/炮比过去轻巧一半,轰了没多少发便打散了对方军队,突击队伍配上短弩和改造的长刀出发,自然是所向披靡。
三月以内结束战役,收拾残局。陛下派三子赵王将鞑靼和瓦剌壮年送回京都,开始修筑都城。
同年,陛下北征蒙古,遇上了拉锯战。原因还是蒙古部族并不统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灭了一族又来一族,烦不胜烦。
“游牧民族,四处迁徙。不如以利诱之,让他们自己出现。放些弱残的俘虏回去,告诉他们的族领、同胞,传扬消息:大明愿与之互通有无,甚至可以为他们修筑屋舍,只要他们放弃为敌,大明,既往不咎。可否?”没有什么比放眼皮子底下更让人安心,芮熙深谙其道。
打了一年多,灭了不少部族,其余的处处找寻不见。如今,也没啥别的办法,“可,让老二留下一队兵马在此镇守,派个官员,迁些无家可归的人过来,这里,也算是一座城池了。”
于是,榆木川的第一座城就此建立,永乐帝为其命名为‘熙城’。
芮熙自请留下待两年,却被永乐帝拒绝。“朕还不需要一个姑娘为朕守城,如有何事,朕能打一次,自然也可以打第二次。”
“是。”芮熙站在身后,瞧着永乐帝背手立于城墙上,她不由得再次感叹:原来铁血帝王即使老去,也仍旧霸气。
熙城建立的第二年夏季,头一个部族来降,城主亲自前往接收,并派人为其修筑民舍,隔三差五的前去慰问,实为监督。
同时,消息传至皇城。陛下又派遣了一队人和不少流民前来,同往的还有芮熙培育的农职、筑舍专职官员。
永乐十二年,也是征蒙回程第二年。永乐帝的第一个重孙出世,由太孙妃胡氏所出,陛下赐名朱祁钰,字平征,可见他很中意这孩子。
除了胡氏,太孙又纳了太孙嫔,名孙若薇。据说是庆功宴那日,太孙喝酒误事而来。
“方姐姐,我和祁钰来看你了。”胡善祥抱着小小的朱祁钰来找芮熙唠嗑。
见她们过来,芮熙打发人铺上绒毯,把朱祁钰放到上面玩耍。这才领着胡善祥到一边询问,“来有什么事么?”
“没,只是有些烦闷,找你说说话。”这一脸欲言又止的模样,不愧是太子妃教出来的能人。
芮熙也不去接话,一心吃糕点,安静的不行。
过了好一会儿,胡善祥忍不住再次开口:“......其实,也有那么点事,孙氏接近太孙目的不纯,我想知道她为了什么。”
“孙氏?”芮熙饮了口蜂蜜茶,仔细琢磨了一番这个称呼,“你知她是你亲姐,不打算认?”
“认?呵,若非有你帮忙,我在这后宫怕是不知死了多少回了,这样的姐姐,一出现便和我抢太孙,我如何敢认?”说到这,她不由得扬声,却又忽的降下,“这些日子,太孙除了来看孩子,成日和她纠缠,不知被下了什么迷药,竟连旧日的情面都不愿讲了。”
“皇族子弟,你不是一开始便知道了么?薄情如何,你不听我说,如今我已无能为力。”芮熙摆了摆手,不想趟这趟浑水。
胡善祥忽的跪地,“求你帮我查查,就这一次,三个条件我不要了,就这一次就好。”
“你起来,我可不敢受。”芮熙起身避开,见她哭的不行,“罢了,我帮你这一次,三个条件依旧算数,你起来吧!”
胡氏满意离开,把孩子留下。说是让她抱着去见陛下,自己回太子府还有事,就不过去了。芮熙则认命的领着娃去找陛下。
这娃可重了,芮熙不愿抱,由乳母一路抱着她跟在后头,到时正赶上午膳。
“平征怎么让你带了,他娘呢?”颇为随意的问了句,皇帝从乳母手中接过娃坐到主位逗弄。
“有事,先回了,晚膳来领。”芮熙简单回话后,上前给陛下整理书案。这位皇帝陛下是越来越懒了,各种奏折乱摆,烦人。
“熙城回报,共计五万蒙人,问如何安顿?朕想听你的建议。”
“回程时,留兵两万,迁入两万,二迁四万,兵两万。军中初时共计4万人,加上迁入的征进军部两万,现有军人共六万。陛下不必担心,蒙人并不都是壮年,也有老弱,咱们加以安抚、汉化,日子已久,也就不足为据了。”
“嗯,”陛下沉吟片刻,“再派些人过去,传我大明的文化,朕想尽快看到结果。”
“陛下,这事急不得,日久方能见人心。若是急了,恐怕之前的一切准备都将付之东流。咱们等上两年,再看结果,如何?”
“......好。”勉强点头答应下来,陛下有些不开心了,怀中的娃也不想逗了,“怎么传膳这么慢,朕饿了?”
“咳,是,我这就去看。”芮熙握拳抵唇,转身离开去问问,给这别扭陛下留些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