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童年》
车子驶入一座小山坡时,助理提醒简渊快到了。简渊从假寐中睁开眼睛,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边黄、红、绿色交错的漂亮落叶乔木。他揉了揉自己的鼻梁,迅速清醒过来。
他甫一回到美国,就投入到之前积下的工作中,这一忙,直忙到了秋季,紧接着又到了筹备下一年选题的关头。一些常年合作的作者,自有版权部和各个编辑去维护,而对于某些头一次接触的新作者,简渊则会亲自拜访。
他现在就在前往旧金山郊区一个富人社区的路上,让他不辞辛劳地从东海岸飞到西海岸来洽谈的,是一位心理医生背景的作者。从知名度上来说,这位医生还未出名,但他之前出版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我是妈妈》,获得了商业与口碑的成功。其独特的心理学视角,具有很鲜明的个人特色,这也是吸引简渊想与他达成合作的重要原因。与重磅作者合作,自然能为公司锦上添花,但简渊更喜欢发掘有创作潜力的作者——一位由他甄选出来的大作家,除非在原则问题上实在谈不拢,否则简渊必然拥有作品授权的优先地位。
车行来到坡顶,通过对话,电子门缓缓打开。作者的家建在这个社区最高的地方,可见经济条件绝对不差。这样的作者,比起版税收入,多数会更在乎作品带来的业界和读者认可。也就是说,打动他们的不是钱,而是出版方和简渊本身的专业水平。
会谈就在作家的客厅进行。这位作者曾任职于斯坦福的心理学专业,有着自己的心理诊所。因此虽然是位新人作家,他却已经五十多岁,并不是个年轻人。在他作品的序言上,注有他写书的初衷:想要用自己大半生的研究,给迷茫者一个寻求出路的希望。简渊十分认可这个价值观,而此行的目的,就是希望对方把能他“工作之余的写作兴趣”发展成稳定、并且是和双日合作的稳定兴趣。
“您好亚伯斯博士,我是双日出版的简渊,很高兴您能播出时间与我们见面。”进行客气的问候后,简渊和助理被让到了沙发上。
两人之前只是电话联系过,所以亚伯斯戴上眼睛仔细看完了简渊的名片,抬头赞叹道:“虽然听你的声音就能大致推测,不过与你名片上的头衔相比,你还是比我想象的年轻。”
“这是我的幸运,前辈们一定羡慕我有更充裕的生命,读到更多《我是妈妈》这样的优秀作品。”简渊以一句玩笑把对方逗乐,同时开启了对话。
既然是谈合作,简渊当然看过《我是妈妈》。书里描写的是一群很独特的群体:未成年母亲。小说是关于一位16岁的少女乔杜拉和她的男同学发生关系并怀孕的故事,这个故事涉及这个边缘群体面临的各种问题:学业、家庭关系、未来的道路。故事的结局,孩子出生,两个未成年的父母住进女孩的外婆家,并开始寻找工作,打算努力建立一个正常的家庭。
作者本身并不作任何价值观的代言人,他既没有鲜明的批判,也没有鲜明的认可,只在小说最后,以故事中一位心理学医生的口吻,表示:“我们一直认为原生家庭对子女拥有无法磨灭的影响,并且每年涌现的案例也在固化这个认知。但我们渐渐忽略了——这只是一个理论,不是定律。当乔杜拉紧张地坐在我对面时,我除了想到‘哦,这又是一个单亲家庭女孩’之外,我也在思考,该怎么帮她打破原生家庭的锁链。”
在简渊读这本书之前,他从来没关注过这个群体,因此,他对亚伯斯的肯定并不是虚伪的恭维。作为出版人,他虽然对所有作品都一视同仁,但他也有自己偏爱的类型,他喜欢能带给人发现感的作品,亚伯斯的小说正是如此。他谈到亚伯斯带给自己的新体验,并由此及彼,谈到他独特的经历和理念能带给读者们的价值,最后还聊到了鲁迅。
“鲁迅最初立志当一名医生,可当他深刻地认识中国那时的现状后,说了句很有名的话,‘我觉得学医是救不了中国人的。’这是他弃医从文的契机,也是他成为中国文坛一座高山的开端,因此我觉得您的作品,绝不是只对您所描写的这些人有意义。”
亚伯斯明显对几十年前大洋彼岸的那位“同仁”很有兴趣,两人的话题渐渐打开,已超出了对作品的讨论。这样相谈甚欢的气氛,简渊知道自己此行的目的大概率地达成了。但随着话题的深入,他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一个人。
“博士,那依您的经验看,如果对这些家庭不加干涉,他们是不会改变的?”
亚伯斯点了点头,十分感慨:“原生家庭就像一个魔咒,能一代一代地影响下去。很多人都以为这些未成年母亲最大的压力来自家人,其实不是这样。很多母亲,对自己女儿在这个年龄怀孕,不以为然,因为她们自己也是这样的。我曾在公益组织里见过祖孙三代,都在未成年时就做了单亲母亲。家庭……在我眼里,它像气旋,没有危险时,它风和日丽,可一旦形成台风,它就可以毁掉一切,一切!没有人能凭一己之力抵抗。”
简渊心里咯噔一声,下意识问道:“如果想要改变呢?”
亚伯斯略停了一下,审视了简渊一眼,带着医生那种温和包容的笑容道:“我说了,家庭的影响很大,但那是理论,不是定律。如果家庭的烙印真的不可磨灭,那要我们这些心理医生做什么呢?家庭的问题,当然也可以靠家庭改变……”
助理一边听着面谈的录音,一边噼里啪啦打字,把今天沟通的内容尽快形成文字,以便开展后续环节。简渊坐在后座,微微仰靠着,有些走神。
送他离开时,亚伯斯特意对他多说了几句:“我们心理医生在治疗病人时,会努力与他们建立情感互动与感情交流,这是为了达成一种‘家人’关系。所以简先生,在家庭的问题里,家人的作用很重要,但是这个‘家人’未必一定是血缘意义上的家人。”
亚伯斯颇为认真地说完,他的目光投注在自己身上,让简渊觉得他是看出了什么——对心理医生而言,这或许不是特别困难的事。
他问这个问题的确有所针对,他是为了康杜若问的。
以往,他工作时总是心无旁地,整个思绪完全被工作占满,但自从从淞城回来后,他却在工作间歇,不时地想起康杜若。就像今天,当亚伯斯谈到家庭在个人身上投下的巨大影响时,他第一时间就想到康杜若和她母亲。
他不禁想,也不知道康杜若现在怎么样了?
**********************************************************
康杜若正在电脑前快速地拖动进度条。
今年淞城的冬天格外冷,头一天晚上落下的雪第二天还能积在地上,新闻也把冷冬当成题材报道。不过,对于康杜若这种宅在家里工作的人来说,外面如何刮风下雪,她都不受影响。比起恶劣天气,现在正在观看的剧情更让她心烦气躁。
这是一部现代职场剧,稀烂的剧情让她一个下午都处在尴尬中,然而自己接的话,跪着也要写完。这是为一份期刊的电视剧评论专栏撰稿,活儿是宗建华介绍的,不过他本人其实很看不上这活儿。毕竟一个月才两三百块稿费的月刊,在他看来,连塞牙缝都嫌寒碜。可康杜若却爽快地接了,因为这是个能让她认真写点东西的工作。
康杜若很久不关注电视剧了,但自从接了这个活儿,她才猛然发现,国产电视剧那些荒诞的脑洞和创意,居然这么“精彩绝伦”。
“我靠,这还有完没完?”她边抽烟边吐槽,在2倍速看完一集后,把烟叼嘴里,双手飞快敲着键盘,写下“这部标榜奋斗与拼搏的职场剧,满屏只能看到他爱她、她爱他和他却爱她,让观者生出一种角色完全不用上班的错觉……”
她正敲打得起劲,冷不防失真的门铃声炸响。康杜若按下暂停键,不舍地离开有空调的卧房,瑟缩地跑过客厅,开门一看,来人是宗建华。
“华哥,”她有些意外,“大冷的天你怎么来了?”
“还我怎么来了?”宗建华一看她这晨昏颠倒的糊涂表情就明白了,啧了一声,“我的大妹子,快过年啦,我这不来慰问慰问作者嘛!”
尽管康杜若觉得自己真是糟蹋了“作者”这个词,可对宗建华来说,他手里这些写手,甭管在写什么阿猫阿狗,都是需要维护的重要资源。尤其康杜若,话少活快,是不可多得的优质打字机,他按惯例会带着年货上门。
康杜若接过一大袋腊肉,把他让进家里,又把卧室的门打开,好让空调带动客厅,最后给宗建华到了杯开水,客气地道了声谢。
宗建华从开着的卧室门里,看见她屏幕上暂停的电视剧,哭笑不得:“还在整那破电视剧文章呢?这没几斤肉的活儿,这么卖力图什么?”
“你还说这个,你介绍的那个钱多的活儿又是什么玩意啊。”提起这岔,康杜若豪不客气地吐槽道,“我还从来没见过带着枪手面对面沟通论文的。”
原来,不久前宗建华给她拉了一单,说是要帮一个在职研究生看看论文。康杜若心想自己又不读那个专业领域,本想推了,但架不住宗建华苦劝和可观的报酬,就决定先把文章拿回来看看再说。没想到约见当天,那位开着法拉利、一副二世祖气息的雇主,直接把她拉到学校,当着她的面开始跟教授讨论论文,末了交待康杜若一句:“都听清楚了吧,就按教授的意见帮我改一遍。”
真是偷懒偷出了境界!
“华哥,拜托了,以后这种奇葩不要来找我,脑子都要变笨了。倒是电视剧这类的活儿,多帮我拉拉,钱不是问题。”
你不是问题,我可有问题呢!宗建华腹诽一句。自从曹珂那书出了后,他就看出了点端倪:康杜若对写稿子不再那么来者不拒了。他也说不清这是好是坏,可若是总接些报酬堪忧的稿子,他就要头疼了,毕竟这意味着他的中介费也少了。
面对宗建华委婉的抱怨,康杜若避重就轻,答应了他不会削减写其他软文的数量。但对于宗建华想让她重点往枪手发展的意见,她明确拒绝了。
“小康啊,你何必这么死心眼呢?这枪手名字是不太好听,可咱们赚到钱了啊!这抵你写多少公众号啊,你不也正好省出时间来写那什么……电视剧评论么……”宗建华还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奈何也不知哪层楼在装修,一阵电钻声就把他的苦口婆心悉数淹没。
“嗨!这哪家啊,大过年的搞装修!”他嘟囔一声,康杜若正好就当没听见。她已经打定主意,枪手的活绝不再接。尽管她也没剩什么羽毛好爱惜,但也不能在一条见不得光的路上越走越黑。
简渊走了,可他对自己的殷殷期盼她还记着。
宗建华见康杜若不松口,也不再一味苦劝,反正来日方长,便起身告辞。康杜若把这位大哥送走,回房继续接受电视剧的摧残,然而没过多久,门铃声又响了。
她以为是宗建华有什么东西落她家了,二话不说打开了门,却在看到来人时,完全呆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