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远水,故人故事
故乡既然是祖先停止流浪的地方,那它便自有其可爱与包容之处。待到少年长大成人,往往却又多了个游子,再去寻找下一个故乡。周南依旧是周南,哪怕她不再洒脱,哪怕她心思万重。
山脚水畔的人儿,总是喜欢把相思寄予眼中所见的山山水水,仿佛那不再是山水一般,托了些缘由,于是乎沾了情,沾了意。山水有几万重,他们的心思便有几万重,即使率性如周南,亦不免如此。
岁聿云暮,再不堪,也如梦一般。她现在不明白,以后也不会明白,是谁让这时代太艰难。可她不想去说,不想去问,不想去随泼逐流。周南把人分成了两种极端,于凡是一种,其他人是一种。
“之洛,你说这云是从哪来的?”于凡趴在窗前,抬头细看慢慢蠕动在天边的云。云好像只给她留下了一半,一半懦弱,一半快乐。她少有这般好的心情,日月蹉跎了眼前所见的风景,踽踽前行,她也从不曾回头看。
云确实是在或紧或慢的飘着,没了风声,没了水声。
“从远处的远处,从日暮的日暮。”这话不似周南能讲出来的,可她偏偏就说出来了,竟还说得那么自然。
于凡歪头瞧着她,仿佛是因为瞧得久了,便生出了另一番滋味。大抵是鼓足了平生的勇气,于凡淡笑地瞧着周南,哂笑着骂道∶“巧言令色,附庸风雅。”
周南也笑了,她自是不在乎的,同于凡在一起,令伊开心,自己也便开心了。其实她业已思虑了良久,迢迢远道,总是未能隔绝两颗紧紧相靠的心。
辗转日久,于凡早已忘了沂县的点点滴滴,无所谓乡愁,无所谓思旧。那里的一切,对她来讲又何尝不是远山远水,故人故事。她还年少,蒙雾的眼底,一如十月的流霜,回头望去,无一不是故乡。
刚才那片云早已不知所踪,然而两个少女却像是想到了世界上最美好的事,一个淡淡的笑着,一个浅浅的笑着。
远山之外还有远山,远水之外还有远水;故人之内还有故人,故事之内还有故事。哪怕她不愿去想,不愿去承担,世事便是如此,生老病死,未曾饶过一人。
周南低头望着她,心绪却已然不在此间了。情悦其淑美,心荡而不怡,这怕是爱惨了一个人却爱不得的感觉。
于凡扬起头来看着周南,突然觉得自己像极了她,又与她截然不同。窗外雀儿一个劲儿的乱叫,透过庭院而来的微风不燥。心烦,意不乱。
两人对视着,却都出了神。
于凡平平淡淡,却也只是规规矩矩的活着。她不想死,可这她说了不算,她不知自己哪天就会离去,她想给这世间留下些什么,《璞阳逸书》最合适不过了。这样想着,她的人生便生出许多新的意义来。她总想改变些什么,只是她做不到。
无锡之于周南,是个忘却不了的地方。所以哪怕她慢慢走的太远,哪怕她只是沿途的过客,那单薄的背景又留在了谁的心里?
周南从未感到自己是孤独的,因为她觉得世人都应是如此,把喜悦的事留在心里,把忧伤的事抛诸脑后。
她们都曾失去过,她不甘心,她不甘心。
相较之下,于凡,周南,已比太多人幸运。背井离乡,那时的中国又有几个安定的地方?那些远走他乡的人,无非都是知其远,知其路漫漫而苦中作乐。
“之洛,你哭了。”于凡有些诧异,她这是第一次见到周南落泪,不知她为何难过,更不知自己为何难过。
周南抹去眼泪,未言一语。她怕这一切只是她的一场梦,来去匆匆。人生冗长,要忍受太多彷徨,她怕到头来也只能空欢喜一场。
“月嫣,若是有天我走了,你会记得我么?”周南握起于凡的手,勉强露出了笑脸,她不想让于凡替自己担心。
时间静谧着,连心跳也静谧了。
“会想的。”于凡做不到坦荡,所以她见群山不是群山,是离人;见江河不是江河,是归客。唯独在这件事上,她没有骗周南,也没有骗自己。
于凡睠顾回隐,这样的人,又怎能活的恣意洒脱呢。
五四运动已经过去了几个月,新民主主义的潮流早已席卷了整个华夏大地,无产阶级作为一股新的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历史上那些法家改革派的诸公,故人与故事,大抵都是在期待着这样一个时代,一个纵横交错却又急需给国家大换血的时代。
在北京的顾孺,目睹并参与了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他所想做的,所要做的,所能做的,都融入了先进知识分子的团体中。他想起了在璞阳的那些少年,那些祖国的未来。
当然,于凡,周南,徐江偃,苏阳,秦蒹葭……这时的他们也只是新时代青年中的几员,北京对于他们来说,隔了山山水水。而属于他们的黄金时代,也才刚刚揭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