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唤醒基建(19)
有手艺的纷纷往这三个城池跑,其他城池的城主也坐不住了。
他们不得不去问了桑落城、临山城和陶城的条例,回来开会决定要不要跟其他城一致。
“这些实行下去,恐怕有点难。”
姜艾和萧烨都没有家人拖累,所以设置的条例都偏狠一点。陶城的少城主一家就他和那个老城主,其他亲人都是技术狂,整天泡在工坊里面的那种。
姜艾和萧烨优待技术人员的做法恰巧符合陶城少城主的利益。
但他们……
“你们觉得是那些一直拖你们后腿的亲人重要,还是能让你们继续过荣华富贵生活的普通民众重要?”
旷野区其实也想实施,但是少部分人不愿意,说是要随大流。旷野区的城主就想要弄个大流出来。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并不是荣华富贵的问题。”
“多简单呐,你们的家人要是不同意,就让他们跟那些亲戚过日子,自然就会是荣华富贵的问题了。”
旷野区的城主是非常想执行的。他认为,他们旷野区放牧的时候可以分散,但是住的时候就得集中起来。不止是为了安全,还要有防范其他城池打过来的能力。
自己的荣华富贵还是亲戚的荣华富贵,在场的城主很快做出了选择。
“其他地区都是学人精啊!”
姜艾看完其他地区的条例,讽刺地说了一句。她是有点生气的,那些人将他们的条例都抄了过去,但是惩罚却减少了一些,还美其名曰是参照她们桑落城和临山城的条例来设定的,她们的条例可没有那么宽松。
“能捞到人就不错。既然其他地区的人不知道,我们可以宣传一下。都是一样的条例,我们免费帮对方科普。”
萧烨发现,他这边的人数越多,他获得的资源就越多。这个世界说是已经构建好了,但好像是没有完全演化完。有的时候,他甚至怀疑上面有一个人可以分配资源,只要他所管辖的区域的人越多,那么他们获得的资源就越多。就算是他提前将这边的资源分的紧巴巴的,后续也会有资源多出来,让他可以继续分配养活自己城池里的人。
萧烨想到一个关键,不忘提醒,“注意一点质量,我们得保质保量!”
“那下次去之前,带上测试球,通过测试的就可以进来我们的城池里面生活。”
上次赶来的人太多了,她们怕有其他城派过来的奸细。在翟文莹的建议下,就费积分去买了个测试球,测试过来这些人是否适合可以进入桑落城和临山城?
“嗯,来来回回也耗人力。”
陶城从萧烨那打听到消息的时候,也有样学样,跑到其他城池里面招人。
“我们的竹林都养起来了,有人养鸡,还有人去打渔,说不定到了秋天,我们也可以过上自给自足的好日子。”
“是呀,越多人来,我们的东西就换得越好。”
“有钱了,我也送我们家崽去桑落城上学。”
由于新生儿太多,为了以后桑落城的孩子可以正常入学,桑落城开始限入学名额。
桑落城、临山城本城的人可以直接送孩子进去学校学习。其他城池的人要送孩子进去学习,必须先通过测试。
他们陶城少城主跟临山城的萧城主关系好,租到了几间学校附近的临时住所,可以让陶城的孩子走读,或者让家长能时常去桑落城陪陪孩子。
其他城的人可租不到内城的房子。内城已经逐渐开始系统化,除了桑落城的管理人员和各种技术机构,就只有临山城的人能在里面占一些房子了。
桑落城、临山城和陶城大量吸收人才。通过他们测试的都可以由目标城池垫付入籍费用。
桑落城最看重的是女工。哪家女孩多、女孩理智的,会被率先安排好。临山城最看重的是性格,憨厚老实、待人真诚的,是他们的首选对象。陶城更喜欢能够合作共赢的人和技术工。
各大城池的城主对这种筛选很不满。人才都走了,剩下的人都不一定是好的,严重阻碍了城池的发展。
奈何当时他们耍了点小心眼,将条例改动了一下,还骗城内居民是一样的,结果惨遭戳穿。
他们指望阻止这些人搬走的普通城民甚至巴不得他们快点走。像是安平区,只要人走了,多余的地就会被分给留下的人。
在这次搬家潮中,移动人数最少的是繁城,没有一个城池的人要他们。再过来的就是旷野区,他们的条例跟桑落城等三城的差不多,只是增加了关于本地区的几个条例。
在这种搬迁氛围下,各城都开始了春种。种植机器人已经成为了标配,多余的劳动力在帮忙收拾新增的“荒地”。
他们将荒地收拾好,种植机器人到了就可以直接种。带了牛羊的人还套上自家的牛,让牛跟着一起耕地。
姜艾也没亏待这些牛,专门让人去找嫩草喂它们,还给他们的主人一些报酬。
临山城那边也是差不多的情况。
陶城有些特殊。他们在原本湍急的大江里发现了鱼!而且是很好吃的鱼!
但他们抓了几条就不敢抓了,湖城的人说,很快就是鱼生产的季节。
陶城少城主下了决心,买了个养殖机器人,配鱼食,撒下去大江里,让那些鱼吃饱一些,多生一些小鱼!
原本是湖城的人也很激动,主动提出用大水缸装一些鱼食,吸引这些鱼在他们这边玩耍、吃食。他们放惯了鱼食的人比较清楚鱼食的间隔距离。
相比这三座大城的喜气洋洋,其他地区的氛围就很一般。安平区光分地就闹了一阵子,安区觉得平区地多了,应该平分。平区觉得安区贪得无厌。
海城那边是所有城池少有的宁静。大家都出海了,去开拓更加宽广的海域,找更多的海货挣钱。
旷野区那边也收到了翟文莹给的速生牧草种子,正在派人找地域种植,多留一些种子。
“这日子总算是过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