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全村人人习武
“现在那么乱,出去怕是会有危险。”这才是他们最关心的,刚刚宋秀才还说外面形势那么严峻呢。
“没事,我们家出三个人,再从村子里抽四五个壮实的,除了刀和棍子什么都不拿,没有什么可抢,应该不会有事。”
看老族长这么说,想想确实也是,流民抢的都是水和粮食,出去的都是粗壮的大汉,还能怕了他们?
看其他人都赞同,子墨点了几个人,都是上次去过京城的。
没想到,村长又加了几句:“其实我还有个主意,就怕子墨为难。”说着不好意思地看了看老族长,又看了看子墨。
“只要是为村子好的,你只管说。”颜爷爷看子墨微微点头,两人都知道村长是明理的,这种时候不会提什么无理的要求。
现在接触村子里的人多了,子墨知道村子是看重老太爷一家,也是看尊重他的。
“子墨啊!你看现在村子里除了值守的几个,其他人闲着也是闲着,我知道你是有点拳脚功夫的,能不能教他们学点功夫?
他们身上有几招也能护得住家人,半大的小子也能护得住自己,真正危险来了,能逃一个是一个,能救一个是一个。
来年光景好了,我让每户给你们捐二十斤粮食行不行?”
到后面村长几乎是乞求的口吻了,他也知道子墨是京城的贵人留给老族长的,以他的身份未必叫得动,但是他实在是害怕,万一强盗来了,村子里的人如同待宰羔羊,没有招架之力。
没想到村长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如果这个建议能实施起来,对整个村子有多大的好处大家却是清楚的。
如果家家户户都有几个好身手的,即使以后不是灾年,也不会被其他村子的人欺负。
“这个~我听老太爷的。”
子墨其实原来就是有想法的,人多力量大,如果真正碰上大批的灾民,靠他和两个护卫根本顶不了事,他也不忍心眼睁睁看一村人惨遭毒手。
但是如果能把整村人都团结起来,那就不同了。
只是大家没有提出来之前,他也不想没事找事,所以把决定权留给家主。
颜爷爷沉默了一下,才说:“今年都这样了,明年怎么难还难说呢。我们家的光景怎么比都比其他家强。
粮食我们就不要了,不如这样,明年春耕的时候,但凡习武的都无偿给我们家出十个工。”
“出十个工可比二十斤粮食划算多了,是老族长您大度了。”村长没想到自己的建议能那么快被同意,而且还是以只有的方式。
“我马上召集各户的户主商量一下,这个事耽误不得,最好明天就可以开始习武,每天什么个时间?子墨你定一下。”
村长得了话高兴马上都安排上了。
不过子墨还是提醒了几句:“村长也别着急,最好提醒各家各户先上山砍点竹子木头,到时候我也教他们做点竹箭、木枪啥的,到时候防护也用得上。”
村长和族老们都“哦哦哦”的只知道点头,终于又有事干了,村长和族老们得了确信很高兴,屁颠屁颠地跑回去通知和安排。
颜爷爷和子墨在后面相视笑了笑,颜爷爷说:“怎么感觉像是我们着了道呢,怕是村长和族老们早都商量好了吧?一点都不像临时起意的样子。”
第二天,颜永宁他们一行就往飞渡镇出发,潘秀才家住在大山的小鸡村里,来回得要两个时辰。
因为福宝闹着要一起走,而且颜爷爷两口子也同意了,所以颜永毅不放心也一起去,秋梨本来也闹着要一起的,后来被关家里了。
临行前颜奶奶交代福宝:“得换套三哥的衣服。”
“好哒,最喜欢三哥了。”
“脸上糊把灰。”
“好哒,躲猫猫。”
为了出去乖得不行。
除了他们四个,还有村子里的四个人,一路即使不靠近官道,但是他们还是挺谨慎的,对带福宝出门村里的几个还是颇有微词的,如果让贼子碰上,那么一丁点大的孩子可不是开玩笑的,他们几个大人倒是跑得快,小孩子要是被抓就成了两脚羊了。
两匹马是原来贼人留下的,萧大人自己让颜家养了,子墨带着福宝骑一匹,瘦猴骑一匹。
另外还赶了两辆牛车,为了避免太过引人注目,所有人都换上了自己最烂的衣服,福宝确实换上了三郎的男装,脸灰灰的头发乱糟糟,看起来就是个丑丑的小男孩。
一路进山人烟稀少,只经过两个小小的村庄,极少看见人,都冷冷清清的没有人敢开门。
看到几群应该是去逃荒的人,少的三五人,多的十来个,拖家带口的都是拉着板车,看到他们都吓了一跳连忙躲开,有几个人弃车就跑。
这样的胆子,也不知道他们哪来的勇气去逃荒!
其中一个村,子墨特地进去看了看,村子中央的那口井已经完全干渴了,一滴水都没有。
萧大人虽然下了那么大的功夫,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打井,看来也抵不过这天灾呀。
潘秀才家的住在小鸡村,顾名思义,村子很小,是在半山腰上的。
福宝一开始坐在马上很高兴,可是没一会儿就叫屁股疼,最后还是坐到板车上让四叔搂着。
“看你以后还来不来,冻坏了吧?”
四叔把她爹特意给福宝做的兔毛帽子拢了拢,将她搂在自己的前面,帮她挡挡风。
原计划一个时辰能就到达的路,由于弯弯曲曲,还坑坑洼洼的,牛车走了差不多一个半时辰,终于到达了小鸡村的山脚下。
从山下往上看去,可以看见稀稀拉拉的几座茅草屋,房子并不集中,每户之间间隔还挺大的,潘秀才家住哪一间还不好说。
“要不我们分头找吧?”颜永宁提议道。
“不行,山里的情况不明,万一藏有土匪或者流民就麻烦了,我们不能离得太远。”
幸好在下面比较近的一家找到了一对老夫妇,说是子孙都出去逃荒了,他们舍不得故土,两口子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