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相知言志
李自成从行李袋里拿出一些玩具递给小儿。
小儿傻傻的看了一会,然后摇着头说:“我不要。我奶奶说,不能要别人的东西。”
李自成:“要我的,你奶奶不会说你的。”
魁儿:“你也是别人,又不是我的爸。”
李自成张开口,正想说时,蒋三发回来了。
李自成双手合十:“阿弥陀佛,我刚路过,见这小儿乖巧,便给他一些玩意儿。可他教育得好,定一个字儿不要。”
蒋三发:“小孩子就是要有个好德性。”
大李自成:“这小儿聪慧,要早早送去学堂。”
蒋三发:“我们这里只有私塾,可请不起。”
李自成:“阿弥陀佛,养儿不读书,就像养头猪。还是要想办法的。”
蒋三发:“我会尽力的。”
天色已晚,李自成便告辞,转身回到夹山寺。
回来之后,麒魁的奶奶在后山砍柴火被摔伤,等蒋三发把她背回家就快不行了。临走时一手拉着小孙子,一手指着挂在墙上的一个口袋,要蒋三发拿出口袋里的一布绢。她把布绢交给蒋三发,断断续续的说:“这上面有一张图,是别人给我的,没有钱用了,就到夹山去挖,要记住:石岩冲,三座桥,慢行百步走,就有三窟金。你分别去挖,不要贪心,会惹麻烦的。有什么困难,就去夹山寺找奉天玉长老,他会帮忙的。要好好让魁儿读书成人。”说完,撒手离开了人世。
蒋三发的确是忠厚之人,倾尽家中所有,三天大路四天斋,把老母亲送上山。过后,家里几乎是无隔夜米。
他想起了老母亲临终嘱托,便把孩子寄托邻居家,趁早到夹山来寻宝。蒋家坪到夹山,也就是一早的路程。他也比较熟悉这一带,因卖烧饼时也算是常来常往。他到了夹山紫和寺,拿出布绢看了一下图纸,便走到石岩冲,过了三座桥,再往前一百步,进入树中。
上午的太阳光还是明明白白,可树林中总是阴森森的。蒋三发打了一个寒战,卯着胆子按图中所述开始挖。不一会儿,他真就挖出了一个瓦缸,刚弯腰下去提起瓦缸时,从树林中飘来一披着长发的妇女,红红的舌头,两只眼睛流着血水,双手摸索着向他走来。他吓得丢掉瓦缸,抡起锄头喊:“你来,我就打死你。”他拿着锄头上下左右挥舞,不一会儿才安静下来,那披发少妇不知去向。受了这般惊吓,蒋三发再也没有胆量了。但想到家中缺钱,麒魁要读书,还是要试试。于是坐了一会儿,喘过气来之后,又用手去提那瓦罐。但无论如何也搬不动。他又挖了些时辰之后,瓦罐也全部凸显出来,就是搬不动,也打不开。万般无奈之后,只好将土把瓦罐掩盖好,想到老母亲说去夹山寺找奉天玉和尚。
蒋三发来到夹山寺,已至中午。大和尚已在禅房午睡。
大和尚听说有人来找,叫小和尚把三发带到了禅房。
三发一看,就是前天去他家的僧人,便感到了一些亲切,把挖金的过程告诉了大和尚。
大和尚听完,双手合十,喃喃而语,然后对蒋三发说:“你现在去,定能打开罐盖。只是记住,人不可贪心,要有节制,否则,罐盖又难起开。”
蒋三发快步跑到山中,拔开泥土,伸手去开罐盖。罐盖轻而易举打开。他只见罐中,全是金光闪闪的金条。蒋三发拿出几条,看了一眼,想到大师的话:不可贪心,便只拿两条放入包袱中,将土掩好,铺盖一些树枝杂草,转回家中。
有了钱,送麒魁上学读书不说,却说这蒋三发从此后开始办置家产,修建最大的粮库囤积粮草,很快成了当时全国三个财主之一。据说,家中垫床腿的都用着金砖。直到现在的第九代孙子家都还保留有龙凤双耳玉扁壶,童子驭玉雕,玉耳环等宫廷宝贝,著名作家丁玲曾说是李闯王第九代孙。
大和尚送走了蒋三发,下午,又迎来了一位新的客人。来者是明朝的太史严守身。清军入关之后,他看到时局混乱,想图个清静,便告官还乡,回到老家湖南的华容县,并把自己建造的濑园挂名“岸上船”,喻意自己不会在水中乘风破浪,也不会被水淹没,对政治失去了信心。除了在思想上萎靡,还把自己剃了光头,穿着僧衣,自称“在家僧”。为了守住身子的干净,他走访了无数的山川河流,寻找净土,而后落在湖北的渔洋关容美土司。
这一天,他从渔洋关回华容途经石门,听说夹山寺来了一位高僧,掌人不掌身,专掌人心。
小和尚把太史引荐给大和尚。大和尚得知其名,很是客气。先给他做了功德,然后又安排素食。进膳之后,两人便到禅房喝茶论道。一个曾经的皇帝,一个纯净的太史,同出官道,又刚入寺,有说不完的投机话。
太史:“听白县长说,大师极懂诗文,不知做了些什么格调,能否一览?”
大和尚:“贫僧是个粗人,不懂诗文,难与太史并论,可成笑话。”
太史:“文要达意,达意者就是好诗。”
大和尚:“贫僧昨晚做了一首,请太史指点。”
太史:“我得拜读。”
大和尚拿过一张纸,递给太史。
太史朗朗诵读:“先生深隐湖山隈,爱把冰花湖上栽。一味赏花性情古,梅妻鹤子曰和谐。好诗,倒像是为我而做。”
大和尚:“我们也许是惺惺相怜。太史肯定有同感。”
太史:“我们均为深隐之人,只能梅妻鹤子,度此余生。不过,你的诗中透出的霸气依在。”
大和尚:“也只是随口一说,还是想向太史学习。”
太史提笔:“那我就献丑了。不料君逢此,仓皇答问多。隔年书到否?近日事如何?登阁声通示,凭阑影动河。敛清相视寂,如在听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