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太平人
当崇祯皇帝
大半年之后,崇祯皇帝领兵南下的时候,京畿之地的百姓,开始出城劳作,收拾破碎的家乡,重建家园。
虽然大部分村落还是断壁残垣,却已经有人迹。荒废的农田,也出现了劳作的身影。
而如今,过了两年时间左右,崇祯十九年年底了,崇祯皇帝领兵回来时,几乎就看不到印象中的京畿之地了。
至少在官道附近,再也见不到断壁残垣,一个个新的村庄替而代之,附近的农田都是收获之后的痕迹,大军经过,孩童从村子里跑出来看热闹,一副天下太平图。
谁能想到,只是两年多前,这里是怎么样一副场景!
崇祯皇帝看到这些,心中不由得非常欣慰。
拼死拼活,不就是想要一个太平么?如今付出得到了回报,值得了!
而沿途的百姓,知道官道上行进的这支军队是当今皇帝所领的御林军时,一传十,十传百,所有人都放下了手中的活计,拿着家里的吃食,纷纷赶到官道边,带着敬畏感激之心,试图让这支军队能吃点东西,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农民大多时候都是朴实的,他们勤劳,也懂得感恩。知道谁对他们好,他们便会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来招待恩人。
面对一支军队,他们也害怕。拿着家里好吃的东西,不敢靠近,畏畏缩缩地在官道附近,举着手中的吃食,无声地示意,表示自己只是想送点吃的给官军。
等到人数多了之后,他们便大着胆子靠近了一些,也喊出了他们的心声,就是想招待下这支军队。
如果不是皇帝所领的御林军,他们这些遭受兵灾之苦的百姓,如今又怎么能安居乐业呢!
没有军令,没有哪个将士敢离队。不过他们看着他们受到百姓如此礼遇,就算吃不到,也是很满足了。
没有人会不喜欢自己受到别人的尊重。看着百姓如此欢迎他们,高兴的心情是免不了,心中,自然也有一份成就感。
离京师还有十里路的时候,皇后并太子监国领文武百官在此迎接。
京师曾经的百万百姓,经过瘟疫和战乱,如今只剩下不到五十万。而如今,却足足有四十来万都出城,在官道五城兵马司军卒布置的警戒线外自觉迎接他们皇帝的到来。
这两年,天下太平,使得这些经历过大乱时代的百姓非常珍惜这个太平,也因此对于给他们带来安定生活的皇帝,非常地感激。
宁做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曾经这是他们的梦想,可如今,他们都能做太平人,该是何等的知足了!
不止如此,皇帝革新的朝政,也让他们的日子比想象中还要好过了。
以极低的利息可以从大明皇家钱庄中贷款,房子的维修,农田的维护、种植等等,都不用等到有钱,或者去借高利贷才能做。有能耐的,甚至还能因此做些小买卖就能赚到钱。
另外,朝廷的盐政革新,使得盐价变得非常低,不但菜里可以多放盐,甚至还能有余力可以用盐去腌制一些食物。这要是在以前,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如此种种,都让他们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希望。
而这一切,都是当今皇帝亲自领兵征战沙场换来的。
两年未回,如今终于回来了!
对于大部分百姓来说,如果不做点什么表示下对皇帝的感激之情,就真的无法安心过这样的好日子。
对于这些,崇祯皇帝自然看在眼里,便借这个机会对太子朱慈烺说道:“看看民心,朝廷唯有得到百姓的拥护,江山才能稳固.所以,作为帝王,从来不是和士大夫共治天下。帝王之利益,当和最多数的百姓利益一致。你处理国事的时候,当以此为准绳,明白么?”
朱慈烺何曾看到过这么多的百姓自发来迎接皇帝,感受着这一切,也经过了几年监国的历练,显然成熟了好多,听到他父皇的教导,当即回奏道:“父皇教诲,儿臣谨记。”
说到这个话题,崇祯皇帝有更深的感触,又借着这个机会对他说道:“以前的时候,都是家国天下。但是,未来的趋势,会是国家天下。这天下,非我朱家一家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如此,朕才会革新爵位,朱家都不再世袭罔替。这其中的区别,或许你现在还不能理解,朕也不强求,你只需要记在心里,遇到事情时多想想便是!”
封建王朝,从来都是家国天下。只要是皇帝的亲人,就必然享受荣华富贵,骑在所有人的头上。
虽然说,这对稳定黄泉的统治,在初期的时候是有利的。但是,随着一代又一代的皇帝,他们的亲人是几何数字的增多,需要底层的百姓来养活。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不可能长久。
就大明朝来说,也是如此。
开国之初,朱元璋把他的儿子都封为藩王,世袭罔替的那种。虽然他的设计是这些儿子都能守护大明朝的边疆,却没想过,儿子生儿子,等到明朝中期开始,其实朝廷就已经没法承受宗室的俸禄,开始摆烂了。
明朝的灭亡,有很多原因,比如风气的败坏,官吏的腐败,可宗室过多也绝对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这不是大明朝一个朝代的毛病,而是家国天下的封建王朝都会遇到的问题。唯有改变观念,先国后家,才能避免家国天下观念中掌权者亲人对国家的影响能尽量少一些。
当然,这种观念,要转变其实很难。谁不想自己的亲人过得好一些?对于亲人,能帮一个是一把。这种观念,哪怕社会再进步,都在所难免,否则会被人说不近人情。
此时,崇祯皇帝力挽狂澜,把大明朝从即将亡国灭种的危机中抢救回来,很有中兴之相。他的能力,是有铁一般的事实证明过了的。
因此,他的话就具有非常大的权威性。朱慈烺听了,都能暗自记在心中。
这时候的崇祯皇帝,威望是非常高的。因此,他的一些想法,一些革新就能得到很好的实施。
回到京师之后,崇祯皇帝的
上一次全国范围的丈量土地,核实人口等对国家来说最基础的这项事情,还是在张居正执政时候做的。经过这么多年,还有那么长时间的战乱,朝廷掌握的这些信息,早就是过时了的。
崇祯皇帝下的
这么做,就能尽量避免偷税漏税的事情,避免朝廷国库中没钱的危机。
这种改法,肯定损害了官绅阶层。但是,此时的皇帝有足够的威望,谁敢反对?
毕竟皇帝并没有剥夺律法给予他们的利益,而是剥夺了他们可能的不法利益而已。
当然了,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
因此,崇祯十九年剩下的时间,崇祯皇帝都在督察这
除此之外,崇祯皇帝还在忙另外一件事情。就是组织工匠烧制水泥。
基本原理他都知道,其实就是高温煅烧而已,和烧玻璃都是差不多。至于如何高温,他也是有数。
不过要真的做出来,还是有不少实际困难的。因此,他调集京师中所有和这个烧制水泥相关的熟练工匠来试验。
相关资金,直接从大明皇家钱庄中以工部的名义贷款。
说起来也搞笑,一开始工部尚书还不乐意。不过当崇祯换地说工部不要的话,就由皇家大内名义贷款做这个事情时,其他几个尚书嗅到了什么,都和工部抢这个贷款名义了。
不过最终,崇祯皇帝决定,还是以工部的名义贷款做这个事情。毕竟水泥是基础性的物资,私人生产水泥并不妥当。
到十二月初,快要过年的时候,南方传来捷报,却是堵胤锡领军攻入贵州和广西两地,贼军和造反土司都是闻风而逃,战事顺利。
此时的朝堂上,对于捷报这种事情,差不多都有些免疫了。
特别是如今堵胤锡手下,是汇集了各路的精兵强将,而敌人是被皇帝亲自领军打败的贼军,差不多是败军之犬。
因此,这次的捷报并没有在京师引发多少动静。崇祯皇帝看堵胤锡的奏章中所奏,他采取的方略是步步为营,稳步推进时,便也没过多干涉,只是回复堵胤锡,要安抚百姓,收拢民心,断贼军和叛乱土司的根基为主。
快过年的时候,京师这边下大雪了。但是这个大雪,并没有当初在扬州府时候遇到的雪灾大。
水泥试验,在崇祯皇帝要求下,也在重金奖赏下,最终在年前几天,得到了崇祯皇帝勉强能接受的水泥。
就在水泥厂这里试验铺设的水泥路,当着崇祯皇帝所领的文武官员的面前,展示车压,水浸等普通官道无法承受的手段,但是水泥路却保持如新,一点没事。
文武官员终于明白,皇帝这是给工部一个大礼。
可能别人事先不知道水泥为何物,但是皇帝肯定知道,要不然也不会安排人直接这么做出来的。
崇祯皇帝随即下旨,几支卫所改制而来的军队,正式改为大明基建工程军,专门从事天下道路的水泥改造。全国州县,皆设立水泥厂,由工部派人管辖,水泥价格根据各地具体情况略有变化。量大,价格从优。
换句话说,如果当地要用水泥搞基建,那肯定是需要大量水泥,那么量大了价格就给予优惠。而如果只是当地的富户自家用的话,那水泥的价格肯定会比衙门采购价格更贵。
地方水泥厂的利润,每年都要上交一部分给工部,再上缴国库。这个制度,其实就是国企了。
崇祯皇帝还特意作出指示,这水泥根据配方的不同会有不同性质的水泥,要求水泥总厂这边要组织专门的工匠继续试验,一个目标,就是可以用于修建大桥的水泥。
可以预见,未来的几年,不管是道路,还是水利设施,都将大规模地采用水泥作为基础物质。朝廷所属的大明基建工程军,肯定是用于重点道路的基建,大部分地方,还是要当地人组织。
不再派发劳逸的形势,能让很多劳动力得以就业。
与之相应的,煤炭的需求也会随之加大,煤炭开采必然也会进入高潮。
只是水泥的发明,必然会带动很多行业的发展,这便是基建的好处。
至于朝廷搞大规模基建所需要的钱财,因为可以印制新钱,又是百废待兴之时,也不存在通货膨胀一说,反而能让新钱更快进入到更多地方的流通环节,促进大明朝经济的发展。
基建带来的物资流通,那是将来的好处。此时的大明朝中,除了崇祯皇帝之外,估计也只有少数几个嗅觉灵敏的人才能预估到。
崇祯十九年的过年,便在喜庆的气氛中进行。京师的鞭炮声,此起彼伏,虽有风雪,却是人人都认为,此乃瑞雪造丰年,明年的日子,肯定比今年更好!
民生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崇祯皇帝的目光,转而看向辽东。
不管如何,在原本历史上夺取天下的满清,始终是朝廷的心腹之患。
这两年专注于平定关内的贼乱,都无瑕顾及关外辽东地区。
东江军那边,根据收拢的朝鲜人的消息,整个朝鲜已经被建虏吞并,并且实施剃发易服,把不愿意剃发易服的朝鲜人都杀光。一如建虏当初统治关内的手段一样,朝鲜还真被建虏给吞下去了。
辽东建虏,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