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第七卷
考其缘由,却原来在顺治初年,当人们初到此地开矿之际,便发现该地草深林茂,木秀花繁,但仅有烟村四五家,且为当地土著——彝人。在一孤村之旁矗立着一株参天巨榕树,当地人称其为万年青树,那树为数百年物也。在落日的黄昏中,但见炊烟袅袅,古木扶疏,老鸦哀鸣,虫声唧唧。正如元代散曲名家白朴所描绘: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一条涓涓细流绕孤村而过。于是,人们在此地渐次盖房起屋,居宿,劳作,开发矿业,便随口唤此地为在大龙树的脚下居住,口口相传,龙树脚便由此得名。
黑蚂井、冲子坡、龙树脚这三角地带,以黑蚂井、冲子坡为劳作区,即今天所谓之生产区;而以龙树脚为居舍区、经商区、娱乐区,即今之谓生活区。龙树脚街自康熙四十年后,最为繁盛,大街小巷之上人群熙来攘往,运送矿用物资的马匹、马车每天穿梭往来于大街小巷之中,每日何止千百匹。所谓“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此地“五方杂处”,人声鼎沸,来自全国十三行省的人氏相聚于此,人员成分尤为庞杂,实难一言以蔽之。在这十三行省中有晋、冀、鲁、豫、川、陕、黔、苏、皖、闽、浙、赣、湘之人氏,均系为开矿经商而纷至沓来。
当时,龙树脚街上商铺林立。其最为知名者有:“宏茂祥”商号,老板系山西人李宏祥,商号设于正街宝兴街,经营以棉布,丝绸为主,兼营干鲜果品及大小五金;“福润昌”商号,老板系陕西人钱洪兴,商号设于聚宝街,经营黑色炸药及蓑衣、棕索、篾帽、大锤、手锤、板锄、硔扒、马撑、马钉等;“万财源”商号,老板系河北人刘继材,商号设于进宝街,经营棉布、棉花、棉絮等商品;“福永昌”商号,老板系江苏人周茂文,商号设于宏财街,经营大米、黄豆、绿豆等;“盛义昌”商号,老板江西人陈兴发,商号设于进宝街,主要经营河西土布、扎染花布;“元福昌”商号,湖南人孙大福、商号设于聚宝街,主要经营松炭、木柴等;“欣荣泰”糕饼庄,老板玉溪人梁发兴,商号设于宝兴街,经营各色糕点;“乐康”药房,商号设于正街进宝街,老板湖北人张回春,商号设于宝兴街,经营各色中草药及各种膏丹丸散等中成药;“肴美园”酒楼,老板扬州人褚庆兴,商号设于进宝街,经营淮扬菜系各色美味佳肴,内中有专由扬州重金礼聘而来的烹饪高厨二人;“美佳园”酒楼,老板冯遇美,四川人,经营各色美味佳肴,麻辣烫之川味,十分正宗,远近闻名,内中有三大厨掌勺,烹饪技艺各有千秋。
自清顺治年间起,来自全国十三行省的人氏,因崇信佛、道,大兴立庙建观之风,近百年间庙宇道观竟达二十七八座,规模大小不一。其较为知名者,有宝山寺、灵宝寺、通化寺、灵山寺、奇云寺、南岳庙、寿佛庙、老土地庙、三元宫、三清宫、修元宫、青义宫、白云观、青云观、华胥观、上清观、清静观、福照观、道成观、福元观等。这类佛寺道观有的建于龙树脚街,有的立于山间旷野,星罗棋布,木鱼哆哆,经颂声声,香烟袅袅,善男信女,接踵而至,香火颇旺。
却说在距龙树脚街镇二三里地之东北角,那里呈一高埠,其上建有一道观——三清宫,观宇三进,规制颇为宏敞轩伟,主建者钱德春。那道观之门额“三清宫”三个大字,体势雄放,字体端楷,法如宋代大书法家苏东坡法书笔意,似重金礼聘别地书法大家挥笔题就,阴刻于一大块汉白玉石之上,字径米余。门旁一副楹联,联云:
你好大胆,敢来见我;
赶快回头,莫去害人。
那联蓝底朱书,阳刻于枣木板之上,正宗魏碑正楷,端整雄秀,法度森严。该道观自兴建以来,香火十分旺盛。康熙四十二年,道观中自贵州都匀云游来一道长舒仁清。那道长道法精深,道行高洁,颇得观中道士及善男信女之尊崇景仰。仁清道长于道观中白昼日日设坛讲经论道,听者甚众,坛下听众摩肩擦背黑压压一大片。道长开坛讲经,坛下听者立马鸦雀无声。仁清道长颇能将博大精深的《道德经》《金刚经》用深入浅出的通俗话语娓娓道来,且舌如利刃,口似悬河,听众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而晚间则往往于子夜过后,仁清道长便随即起身,于观内观外习练吐纳真元之气,而尤为特别的是其轻功非同凡响。他进出道观,每每不由门禁出入,而是稍事蹲裆马步,运足真元之气,“嗖”的一声轻悄飘忽越观道墙头之上而过。可谓“身轻如燕,疾走如飞。”此种景况久而久之恰被起床夜解的其他道士不经意中看见,于是暗暗传扬开来,颇令众人怪骇惊叹……
谁料想仁清道长的此等绝技,渐渐传到龙树脚街镇,被一伙泼皮无赖闻知,欣喜万状。愚以为只要千方百计诱使道长来传授此绝技,那么他们就可变本加厉在矿区为所欲为,谁人亦奈何不了他们。
一日,这伙泼皮由首领张麻赖率领,他们七八人手提十多斤上好猪肉、四只活鸡、一只火腿、十来斤上等烧酒,怀揣50两纹银,专程去往三清宫,特意跪拜仁清道长为师。一行人进得观来,个个遁形敛迹,竭力将平素惯有的那副流氓无赖行为举止收起,人人装扮成良善君子,毕恭毕敬,虔诚笃信。他们一看到仁清道长,齐刷刷纳头便拜倒仁清脚下,个个口中念念有词:“请道长收下我等为徒,我等都是些正人君子,良善之辈……”
仁清道:“尔等这是何为?起来说话。”
众泼皮道:“您不收我们为徒,这辈子我们就不起来!”
仁清道:“有话好说,何须如此?”
众泼皮道:“请您答应我等要求,您收我们为徒,您就是我等的衣食父母,我们今后一定会好好孝敬、侍候您老人家,这50两纹银和这点薄礼实在是不成敬意,请您老人家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