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九章 莫斯科城下的大反攻(六)
自从卫国战争爆发开始,罗科索夫斯基就表现出了他的与众不同。他觉得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将部队主动后撤,以保存有生力量,不要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避免在无准备的不利条件下进行战斗,依托森林、河流和沼泽建立相对完整的防御,进行节节抗击,以消耗德军的有生力量。
但不管是斯大林,还是西方面军的几任司令员,都认为假如不加抵抗就放弃国土,不光会影响到士气,同时还会造成政治上的被动,不利于争取国际援助。所以他们一有机会就命令部队进行不停歇的反突击,即使是在无协同、无补给,明知道最后必然陷入包围和被歼灭的情况下,也要一刻不停地实施反突击,防止德军从容地进行部署的调整和再进攻。
事实证明,斯大林和朱可夫他们的这种战术,并非是一无是处。苏军就是用这种巨大的牺牲,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并集结起了足够的反击兵力。
正是因为受这种战术思想的影响,虽说他有着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在整体趋势不利于苏军的情况下,依旧只能被动挨打。如今好不容易盼到了大反攻,他也准备放开手脚,给德国人一个终身难忘的教训。
他在布置任务时交代马利宁说:“参谋长,通知列维亚金将军,等近卫第8师渡过伊斯特拉河以后,和第9师采取齐头并进的方式,快速地向德军的防御纵深突击。”
马利宁听完他的这道命令,皱了皱眉,委婉地说道:“司令员同志,假如让这两个主力师采用齐头并进的方式向前推进,势必会减弱攻击的力度。只要敌人进行顽强的防御,就可以轻松地挡住他们。”
“放心吧,参谋长同志,我心里有数。”对于马利宁的担忧,罗科索夫斯基轻松地说道:“让两位师长将部队分成以营为单位,改变过去那种单纯地靠公路推进的战术,注意抢占山头、争夺制高点、实施宽正面的多路进攻,同时对德军的防御地带实施攻击。”
看到马利宁一脸担忧的表情,他又接着说:“同时还要告诉两位师长,虽然部队分散了,但不能各自为战。要采取互相靠拢、齐头并进、稳扎稳打
的战术,力求在战斗中可以保持互相呼应、互相支援,保持一条连续的战线。
我们的坦克旅继续沿着公路向前推进,与退却中的德军部队保持接触。一遇到德军实施猛烈的反扑,部队就停止前进,就适当采取后撤战术,粘住德寇的撤退部队不放。
除了坦克、步兵外,我们的炮兵也需要快速向前推进,用炮火消耗德军的兵力后,再根据德军投入兵力的大小,采取或迟滞对手行动,掩护主力退缩转入防御,或进占某一地域,借助猛烈炮火实施进攻。”
记录完罗科索夫斯基的这番话以后,马利宁的脸上露出了激动的表情:“太棒了,司令员同志,您的这个战术真的是太棒了。我觉得在向部队下达完命令后,应该向方面军司令部汇报,争取在全军范围内推广这种战术。”
“暂时不用。”罗科索夫斯基不清楚自己的战术,在此次的大反攻中是否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便毫不迟疑地拒绝了马利宁的提议,有些不自然地说:“这只是我摸索出的一种新战术,究竟有没有效果,要经过实践才知道。行了,参谋长,别耽误时间了,快点去给部队下达命令吧。”
当天晚上,当第16集团军的部队成功地收复了整个伊斯特拉地区后,朱可夫从方面军司令部打来了电话。他在电话里惊奇地问道:“罗科索夫斯基同志,根据我所接到的战报,你的部队是推进速度最快,取得战果最大的部队。你说说,有什么诀窍吗?”
经过一天的战斗,罗科索夫斯基发现自己使用的战术,虽然还存在一些瑕疵,但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便将这套战术向朱可夫讲述了一遍。
朱可夫听完后,沉默了许久,才小心地问道:“罗科索夫斯基同志,虽然这种战术在你的部队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战术的优势在什么地方,我暂时还看不出,你能说说吗?”
“好的,大将同志。”听到朱可夫向自己虚心请教,罗科索夫斯基也不藏私,便介绍起这种战术的成功之处:“德军在遭到我们的突然打击以后,由于后勤补给困难,指挥系统瘫痪,所以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正在逃窜中的德军,
丢弃了大量的重型装备,我们可以用装甲部队快速机动,突袭战区内重要交通要道,控制交通要道,切断德军的退路和后勤补给。利用空降兵和主力部队之间的快速协同,同陷入被动的德军部队进行反复交战,对他们形成局部包围的态势。”
“太棒了,罗科索夫斯基同志,你所说的战术简直是太棒了。”朱可夫听完罗科索夫斯基的讲述后,不禁拍案叫好,他对着话筒说道:“我会尽快将这事向斯大林同志报告的,希望他能将剩下的预备队全部交给我,到时我们就能采取这种战术,继续向德军展开全面的反攻。对了,你觉得这次反攻,我们能推进到什么地方?”
罗科索夫斯基怎么可能知道接下来会不会有意外发生,只能含糊其辞地说:“我觉得大概能将敌人赶到离莫斯科两百公里以外的地方去吧。”
“什么,两百公里以外?”朱可夫对罗科索夫斯基的这种分析显得很不满意,“难道你认为德国人不会重蹈当年拿破仑的覆辙,被我们一口气赶出国境线吗?”
“希特勒不是拿破仑。”罗科索夫斯基感觉朱可夫有点被最近所取得的巨大战果冲昏了头脑,觉得有必要向他提个醒,于是委婉地说:“希特勒很明白,假如他听任部下撤退,那么他们就会重蹈拿破仑的覆辙,被严寒和我们的追击部队所消灭。我觉得敌人是不会再犯这种愚蠢的错误,他们在初期的慌乱过后,肯定会由原来的全线溃退,变成交替掩护着撤退,并将一些前进的补给基地变成他们的抵抗据点。”
朱可夫听完罗科索夫斯基的这番话以后,虽然觉得他说得非常有道理,但心里又不愿意承认这样的事实,只能言不由衷地说:“罗科索夫斯基同志,虽然你的分析很有道理,但我觉得德国人肯定会在我们强大的攻势下崩溃,要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像当年的拿破仑一样,灰溜溜地从我们的国土上滚出去。”
在放下电话前,朱可夫忽然又想起了一件事,连忙对罗科索夫斯基说:“对了,还有一件事情我忘记告诉你了。莫斯科方面派出了一批战地记者,到前线去采访我军的反攻情况,其中
有十名《红星报》的记者,将在今晚到达你的司令部,你可要好好地接待他们哦。”说完,没等罗科索夫斯基再说话,他就直接挂断了电话。
站在一旁的洛巴切夫听到了朱可夫后面的话,兴奋地说道:“《红星报》的记者要来了,这真是太好了。”
“好什么好?”罗科索夫斯基朝他翻了个白眼,不悦地说道:“前线这么危险,他们来做什么?他们来了,我们还要专门派出人手去保护他们。要是他们一切顺利还好说,要是有个什么三长两短,我还不知道该怎么向上级交代呢。”
说完,他便将马利宁叫过来,吩咐道:“参谋长同志,趁现在天还没有黑,司令部立即转移,我们继续跟着作战部队向前推进。”
马利宁听完命令后,立即爽快地答应道:“好的,司令员同志。我这就安排。”
一个小时后,集团军的三位指挥员便乘坐同一辆车,从重新结冰的伊斯特拉河上通过,沿着公路追随作战部队继续向前推进。
沿途路过不少的几个村庄,坐在副驾驶位置的马利宁扭头问罗科索夫斯基:“司令员同志,不知道我们今晚在什么地方宿营?”
罗科索夫斯基望着道路两侧完好的村庄,有些诧异地问马利宁:“参谋长,我看到沿途的村庄,大多数都保护完好,没有遭到德军的焚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这还用说么?”洛巴切夫笑着插嘴说:“肯定是我军的推进速度太快,以至于德军还没有来得及破坏这些村庄,我们的部队就赶到了。”
“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经过了昨晚地雷惊魂的罗科索夫斯基咬着头说道:“我觉得敌人没有焚毁这些村庄,肯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企图。”
“企图,能有什么企图?”洛巴切夫不以为然地说:“难道他们还能埋下地雷……”说到这里的时候,他的声音忽然戛然而止,他望着罗科索夫斯基,一脸吃惊地说,“难道说德国人在这些没有焚毁的村庄里,都埋下了地雷吗?”
“没错,军事委员同志。”马利宁扭头对洛巴切夫说道:“根据我们的部队报告,法西斯匪徒在撤退途中,将沿途的村庄全部
焚毁,如果什么地方还保存有尚未被烧毁的房子,那里面肯定就埋着地雷,我们的部队已吃过这样的亏了。”
罗科索夫斯基抬头看了看天色,又望了望出现在自己视野里的村庄,用手一指,吩咐道:“参谋长同志,我们今晚就在那个村子里过夜。不过进村后,要提醒战士们,仔细检查房屋里有没有埋设地雷。”
“我明白。”马利宁点头答应后,虽然知道司机也听到罗科索夫斯基的话,但还是一本正经地吩咐道:“司机同志,待会儿把车开到那个村子里去。”
集团军司令部的车队在村外停下,然后十几名工兵便在一名工兵排长的带领下,率先进入了村庄,挨着去检查那些完好的木屋里,是否被德国人埋设了地雷。
半个多小时,一名工兵从村里跑出来,向站在吉普车旁的马利宁报告说:“参谋长同志,村里所有的房屋里都发现了德军埋设的地雷。不过在村苏维埃的办公室里的地雷都已排除,排长说你们可以先到那里去。”
“我们走吧。”听到工兵这么说,罗科索夫斯基推开车门下了车,从车尾绕了过来,走到马利宁的身边说道:“我们先把指挥部设在那里吧。”
村苏维埃的办公室是一个很大的套间,外面是一个会议室,里面是住人的卧室。会议室中间摆着的长会议桌上,摆着十几枚形状各异的地雷,不过上面的引信都已被工兵拆除。罗科索夫斯基站在门口,对跟进来的几名参谋说道:“你们先将这些地雷搬到墙角去,搬的时候注意安全,知道吗?”
“知道了。”参谋们虽然知道这些地雷都拆除了引信,但在搬动时,还是显得格外小心谨慎,深怕稍有不慎就酿成大祸。
指挥部里刚布置完毕,罗科索夫斯基和马利宁等几名指挥员正在研究明天部队的作战任务时,忽然有名战士慌慌张张地跑进来报告说:“司令员同志,外面来了一群记者,说要对您进行采访。”
“采访,这种时候接受什么采访。”罗科索夫斯基听完战士的汇报后,不耐烦地挥了挥手,对他说道:“你回去转告那些记者,说我正在忙,没有时间接受他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