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缆镇语录 > 公安渡(附录:《圆觉经》讲记(十))

公安渡(附录:《圆觉经》讲记(十))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公安渡

一个个小岛犹如明珠撒落在海里。

小岛的居民大多以打.鱼为生,风里来,浪里去,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

但渔民们有一块心病:小岛上没有学校,孩子读书要到陆上才行。每天接送不方便,让孩子住校又怕不安全。

于是许多渔民的孩子失了学。

为此,陆上的小学校长焦急如焚。

此事让公安边防派出所的田所长知道了。

田所长对手下说:渔民的孩子也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一切都是人民群众提供的,现在群众有了困难,我们不应该袖手不管啊!

田所长为此专门召开会议,商议解决办法。最后决定:每天早晚派二人驾驶所里的公安艇接送小孩上学,务必使适龄儿童一个也不能失学。

田所长和政委首先上场接送。

小岛一个个很分散,一接一送起码要二个小时,但他们毫无怨言。

此举赢得渔民拍手称赞。

外出捕鱼的渔民回来后,纷纷把最鲜最大的鱼送到派出所表示感谢。

田所长动情地对手说:“我们只为群众做了这么一点小事,想不到……”。

田所长热泪盈眶。

此举还促进了派出所工作的顺利开展,渔民对民警执行任务十分配合,联合破获了好几起偷渡和贩毒大案。

从此,接送孩子成了派出所的一项日常工作。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派出所的人换了一茬茬,但接送孩子仍是依旧。

后来,一次刮台风,民警小李为了救落水儿童,被海浪卷走了,时年25岁,刚结婚十个月。

小王的妻子没提其它任何要求,只求追认小王为烈士。

由于不确定的变故,小王的烈士没有批下来,只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

小岛的渔民闻知此事,大叫可惜!于是集资在渡口立了一块碑,正面大书:公安渡,背面记载了派出所民警几十年如一日接送孩子以及小王牺牲的事迹。

渡口终于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

公安渡每天都在上演民警接送孩子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场景。

附录:《圆觉经》讲记(十)

威德自在菩萨的疑问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威德自在菩萨对佛陀说:大慈大悲的世尊!您为我们广泛地解说了如何方便地悟入圆觉本性的法门。由于听到了您的圆满言教,众生不必通过修学就可以获得佛法的利益。

可是,世尊啊,就好像一座大的城池有四个门,人们可以从东、西、南、北不同方位进入城中。同样,一切菩萨成就菩提及庄严国土,也不是只有一条路好走。

因此,借今天这样的机会,我想请求佛陀为我们大家开示一下,都有哪些通往解脱的途径?修行的人大略可以分为几种?以便今天与会的诸位菩萨和末世众生,在追求大乘果位的路上迅速获得开悟,自由地遨游于如来大寂灭海中。

威德自在菩萨请求佛陀为大众宣讲的主题是:

(1)修行中的方便法门有几个阶段?

(2)修行人可以分为哪几类?

佛陀的解答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佛所说的“无上妙觉”是遍满十方的,从中可以产生出一切佛的微妙法和一切凡夫的世间法。从无上妙觉的角度看,一切都是“同体平等”圆满觉性的流露。 因此,一切外表各异的修行法门其实本质上并没有差别,只是因为权巧方便、随顺众生的缘故,才会表现出无量无数的形式。

不过,圆觉修法,依循众生根性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也就是: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者分别代表了念、定、慧。奢摩他,是心对境时保持寂静状态,专注于止息妄念,相当于天台宗说的“止”;三摩钵提,是心处于定的状态;禅那,则更进一步,不但修静,还有思虑的功夫,重在修慧。

如果诸位菩萨,获得了悟入清净圆满觉悟,以清净圆满觉悟心为指导,以求取寂静作为修行要务,由澄清一切妄念,息灭诸种杂染,渐渐观察到有心识烦恼的躁动。

由于菩萨已发大乘清净心,知道当前这一念就是圆觉妙心的显现,从而智境现前,于是“身心客尘,从此永灭”,幻化的身心再也不是束缚,这样就能从内心发出“寂静轻安”,真正体会到圆觉境界的本来清净、无所束缚、轻安快乐。

由于身心处于寂静状态,因而十方世界一切佛心,在寂静状态下得以呈现,就如同照镜子一般,明朗清晰,了无杂染。由于这种方法坚持不理会一切识境所起的幻化之相,一心专注于观察净觉圆满的寂静之相,因而给他取名为“奢摩他”,也就是止息妄念。

一位武士前往寺院请教佛法,禅师端坐法堂,厉声说:“把弓箭刀枪通统放下再进来”。武士听话地将身上的刀剑器械悉数放下,正准备进屋,不料禅师还是那句“把弓箭刀枪通统放下再进来”。

武士懵了,环顾自身,实在没有什么武器了,于是,一脸无辜地对禅师:“尊敬的禅师,我身上确实没有任何武器了。”

禅师摇摇头说:“你放下的只是身上的武器,可是你的内心仍然充满着杀机,何不把心里的弓箭刀枪也一起放下呢?”

武士闻言,恍然大悟。

禅宗寺院往往在禅堂里挂着“一声喝下息狂心”的牌子,告诫大家“止息妄念”、“息心是菩提”。的确,让心见善思齐、见贤向往,让心拥有正义和美,让心清净自在,让心不为外境所左右,那么,我们就是心的主人。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如果诸位菩萨,获得了悟入清净圆满觉悟,以清净圆满觉悟心进入思维,了知能够觉悟的心性以及六根、六尘,都是因为幻化的原因而生出的幻境,进而生起幻智,用幻智来断除根本无明,并变化出种种幻化现象来开导处于幻觉中的众生。

由于以幻智灭除无明和开示幻众,自己的内心就能生起一种源于大悲的轻安快乐。一切修圆觉的菩萨都是从这里起步,渐渐深入修行不断增进的。

那种观想幻化的心,是圆觉妙心,并不同于随逐幻化的妄想心。尽管两种心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一种幻化,修行过程中不可执著,都需要远离。

能够做到自在幻化心不见幻化相,这才是菩萨所圆满成就的微妙修行,就好像泥土中能够长出幼苗,能够看着其不断生长、开花、结果。这种修习圆觉的方法,叫做“三摩钵提”,也就是正定。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

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

修习圆觉的菩萨,在信解本来清净圆觉的道理之后,以此净觉心修习禅那,不会像修三摩钵提的菩萨那样,以开发幻化的心达到幻化自在;也不会像修习奢摩他的菩萨那样,选择在寂静的心中修习止观。

在这个阶段的菩萨,是以净觉心直接观察,了知到身心一切都是障碍,没有“知”、没有“觉”,也没有“明”,不再依靠有挂碍的知、觉、明来修行,永远超越有碍和无碍的境界,也就是超越生死和涅盘的分别,从而受用现前的世界和身心。

菩萨示现有烦恼相而活动于世间,就好像乐器中的钟一样,发出的共振频率在内,而声音却是向外扩散和辐射的。菩萨示现有种种烦恼相行于世间,表面上好像是流落于根尘境界,其实是在觉悟中受用身心世界,是一种了达了烦恼、涅盘本无差别,证悟内心本自寂灭之后的轻安快乐。

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与妙觉相应的寂灭境界,是凡夫所具有的有自他、身心分别的境界所无法比拟的。菩萨在受用身心安乐的时候,用众生的寿命去想象,那纯粹是一种胡思乱想。

这种修行圆觉的方便法门,称为“禅那”。也就是静虑正审的意思。

以上所宣说的三种方便法门都是圆满觉悟,你们依此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就能够最终成佛。十方菩萨行使种种方便法门,一切相同或不相同的修行方便,都是依据上述三种方法,如果得到了圆满证悟,就能够圆满觉悟。

诸位菩萨:假使有人要修持八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式的小乘果位和辟支佛式的二乘果位,还不如闻听这种圆满觉悟的无碍法门。因为闻听此种无碍法门后,可以在一刹那之间就随顺佛道、修行觉悟。

佛教经常讲“方便有多门,归源无二路”。三种法门的选择可以根据众生自己不同的根机、不同的爱好来进行。但是,重要的一点是要掌握“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原则,懂得善用权巧方便来达到目的。

关于皮鞋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都还赤着双脚走路。有一位国王到某个偏远的乡间旅行,因为路面崎岖不平,有很多碎石头,刺得他的脚又痛又麻。

回到王宫后,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将国内的所有道路都铺上一层牛皮。他认为这样做,不只是为自己,还可造福他的人民,让大家走路时不再受刺痛之苦。但即使杀尽国内所有的牛,也筹措不到足够的皮革,而所花费的金钱、动用的人力,更不计其数。

虽然根本做不到,甚至还相当愚蠢,但因为是国王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摇头叹息。一位聪明的仆人大胆向国王提出建言:“国王啊!为什么您要劳师动众,牺牲那么多头牛,花费那么多金钱呢?您何不只用两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脚呢”?

国王听了恍然大悟,于是立刻收回成命,改采这个建议。据说,这就是“皮鞋”的由来。

从这则故事,我们似乎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想要改变世界,很难;要想改变自己,却比较容易。我们与其劳心费力地去改变全世界,不如先改变一下自己。改变自己的思路、改变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如果你希望看到世界改变,那么第一个必须改变的就是你自己。

有一句话说得好——心若改变,态度就会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会改变;习惯改变,人生就会改变。我想这与佛陀对众生的要求应该是契合的吧?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