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百万富翁
“侯老,您给仔细说说,我不大懂呀,这枚邮票很值钱吗?”
“小杨呀,我简单和你说说吧!这枚邮票是大清朝1897年发行的。目前存世量不超过十枚,价值不菲呀!”侯老说完,端起桌上的水喝了一口。
“小杨,你这枚邮票怎么来的呀?别和我说是祖传的,我可不信!”钱经理在一旁笑着说道。
“是呀,确实不是祖传的,是昨天我买了套光绪二十年版的《康熙字典》,那里面夹着的。”杨凡之也没有隐瞒的意思。
“光绪二十年?那就对了,光绪1875年登基,1897年是光绪二十三年。光绪二十年出版的字典夹着光绪二十三年发行的邮票,合情合理呀!”侯老微微点头。
“小杨,怎么样,这枚邮票有没有出手的意思?”钱经理越看越爱不释手!
“那要看看什么价钱,便宜了我可不卖!”杨凡之也不打算留着,毕竟自己对收藏这方面没什么兴趣。
钱经理和侯老走到了一边,小声的商量了一会。
“小杨,我出50万!你转让给我吧?”钱经理很是期盼地等着杨凡之的回答。
“这个啥呀..那个呀..”杨凡之故意支支吾吾的,他可不想马上答应,要知道他可是已经在秀水街帮老外砍了三年的价钱,这方面还是经验丰富的。
杨经理一听杨凡之回答得不痛快,就知道要坏!心想没想到这小子还挺滑头,看来50万没可能了。
“小杨,你看啊,1988年我们国家的《中国清代邮票目录》上的标价是24万,1992年香港拍卖了一枚是13万港币成交的,现在才刚到98年,我们出50万够可以了!”钱经理还在做着努力。
“钱经理,侯老,这样吧,你们要给120万,我就转让了。否则,我还不如再留几年,反正也不急着用钱!”杨凡之也够狠的,直接抬高了70万。
“不会吧,我说小杨,你开玩笑吧,这样吧,我们出80万!80万我们已经担了很大的风险,很可能亏钱呀!”钱经理很是无奈的把价钱提高了30万。
“我看要不还是算了吧,还是拿回去留几年,说不定那时候就能值二、三百万了!”杨凡之收好邮票,站了起来。
“别呀!小杨,先坐下,咱们再聊聊!你看吧,这枚邮票确实现在也就值50到80万,但是有价无市,你也别抱着120万不放,都让让好吧?我出100万!”钱经理急了,连忙站起来,拉住了要走的杨凡之。
“小杨,100万真的挺高了!你要是拿出去拍卖说不定还卖不上这个价钱,即使出现奇迹拍个120万,扣掉拍卖手续费什么的,最后到你手里的也不会超过100万。”侯老也站起来,帮着劝说。
“小杨,说真的,这票如果转让给我,其实也是压在了手里,搞收藏是投资不错,但是也要有财力支撑呀!能出的比我高的,不敢说没有,就怕你一时半会你也找不到!这票我真想要,你就转让给我吧!”钱经理现在说话的语气已经近似哀求。
“好吧,那就100万吧!”杨凡之已经很满意了,80万的时候就想答应,现在又多了20万,没理由拒绝呀!
回到白云观,杨凡之把在路上买的一大堆的礼品送给了观里的师叔还有相识的师兄们,赚了上百万怎么也得让身边的人沾沾光。
“峰哥,你来一下我房间,有点东西送给你!”小峰和杨凡之差不多大,但是论辈分要叫杨凡之师叔,是个很好学的道士。
“这一堆你随便处理一下,这几本不错,你拿回去看看,还有这些毛笔、砚台和宣纸你都拿走吧。”杨凡之要走了,虽然以后还会来,但是也没必要占着人家观里的客房。
“谢谢小师叔,你要走吗?”小峰道长很喜欢这些字贴,但是看到房间收拾得这么干净也忍不住会问。
“是呀,晚上的火车,正好明天早上到岛城,然后坐汽车中午以前就能回到崂山了!”杨凡之也是归心似箭。
“小师叔,那你快点休息吧,我就不打搅你了,养足精神!”小峰道长握紧拳头做了一个给力的动作。
整个下午,杨凡之都呆在屋里盘膝打坐,体内真气澎湃。经过多年内家心法的习练,杨凡之不仅仅是在崂山就算加上白云观,也是同辈中的佼佼者。
一身的太极功夫更是出神入化,即使白云观的刘道长也是自叹不如。
虽然还没达到内气外放的境界,但是经过内力锤炼的筋骨,就算遇上泰森一流也能稳操胜券。对上几个普通人那就更不在话下了,根本就让他们近不了身。
杨凡之离开师傅已经好几年了,来燕京之后就没回去。师傅今年85岁了,对杨凡之来说既是师父,也是慈祥的爷爷。
抚摸着胸前的龙形玉佩,玉佩的背面是一个大大的“杨”字,当年师父就是因为这个才给自己起的“杨”姓。
十年文哥时期,师傅孙道长从崂山被遣散回农村老家,因为会中医,就被安排在了诊所里面,大家看就他一个人,没有房子,岁数又大了,就让他吃住在诊所。
76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孙道长正在入定,忽然听到有人砸诊所的门。孙道长连忙收功,打开门一看,一个人也没有。
在农村,小孩子恶作剧的事情经常有,孙道长也是无奈的一笑。刚想关门,却发现门外台阶上有个包袱,赶紧过去一看,原来是个刚出生的小婴儿,那就是杨凡之了。
随身带的只有这个玉佩还有奶粉和奶瓶,其他能证明身份的信息全没有。
后来就是孙道长养活着杨凡之,开始的时候称呼孙道长爷爷。在1980年随着孙道长回到崂山之后,杨凡之就开始称呼孙道长为师傅。
等到杨凡之到了上学年龄,太清宫的道长们就聚在一起商讨杨凡之的事情。
通过看面相,大家认为杨凡之始终还是属于尘世中人,并且孽缘深重,不适合作道士。因此道长们只把它当做弟子,就没给他受戒。
从此,杨凡之开始每天到山下的学校上课,风雨不误,倒是练就了一身好轻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