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沈立民出马
沈夏莲这次没找姐姐,找的是她爹——沈立民。没办法,想在村里开热电厂这种事儿。找她大哥没用,沈大山现在一个月都不在沈家村住几天。不找她爹,她可能都得找她爷爷了。
回家的路上她脑子里一直在盘着,事儿都不是事,有钱都能办,就是能帮忙的人太少了。
有些事只能靠女人,同样的有些事也只能让男人出面。以前总觉得家里人真多,现在发现人到用时方恨少。她爷爷怎么不多生几个叔叔伯伯的,现在也好有堂兄弟姐妹帮忙不是。
"开热电厂?"沈立民的酒碗差点没拿稳。他家小囡囡是最有出息的,不仅自己读书好,还天天给家里几个儿女出点子赚钱?
现在他每天过得有酒有肉,日子好不惬意。不过小囡囡现在说什么?热电厂?哪是他们平头老百姓能干的事情?
"囡囡啊,这个我们家现在条件真的很好了,你杭市越市来来去去的,甚至沪市也去过了,你看哪家条件能比得上我们?城里人都不行吧。
都那么多钱了,也不缺急用对不对。这个违法乱纪的事情我们可不能干啊。"
沈立民就是个传统农民,对国家新闻不太关心,村里也没人会去聊个人能不能开热电厂的事情。
他总觉得这种电啊,水啊什么的都是国家的东西,私人怎么可以随便搞,那还不得进去吃牢饭。
沈夏莲一开始还以为她爹爹是觉得钱赚够了,不想再把摊子铺开来了。结果她爹还以为私人开热电厂是犯法的。顿时觉得好笑不已。
"爹爹,国家已经发布公告了,明确允许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集资办电,鼓励集资办电和实行多种电价的暂行规定。我们想开热电厂是不违法的。"
沈立民听小女儿讲了半天才算是了解了,还是很犹豫,"那他说的也是地方和企业吧,你一个人……"
"不是我一个人,我们去找村大队啊。村集体是可以出面投资成立热电厂的。村里也有两个厂,都要用电。
到时候二姐的纺织厂建好,可以用纺织厂的名义和村集体一起集资成立一个小型热电厂。钱我们可以出大头,村里出小头,但他们得帮忙解决上面有关部门的盖章。
这事儿,我想着还是得您去跟村里说,还有到时候热电厂真盖起来了,家里的田,您看要不也租给别人吧?"
沈夏莲试探着问她爹,上辈子沈立民在她22岁的时候就病逝了,她也不清楚她爹愿不愿意去帮忙管理热电厂。
毕竟真心热爱种地的老太老太也不是没有,如果沈立民更喜欢种地,沈夏莲也不好夺了她爹的喜好。
"我又不懂热电厂的东西,我怎么管?"沈立民眼睛睁得老大,他虽然也上过几年私塾,他爹还教他认了很多字,但也仅限于此啊。
热电厂这种一听就充满了技术含量的东西,他哪里干的了。小囡囡也太看得起他了。
"爹爹,你不干的话,我就也真的找不到人干了。难道你还能让爷爷去吗?"沈夏莲眨巴着她的大眼睛,看着沈立民撒娇。
沈如是听到了自己的名字,也是醉了,他都七十五了,也不知道是他看着热电厂,还是热电厂看着他。或者说热电厂盖好了他还在不在都是个问题。
沈如是和沈立民齐齐瞪着沈夏莲,半晌无语。
"立民啊,你去村大队跟来福说说,村里也的确需要用电,夏兰不是也说村办纺织厂里老停电。家里三天两头停电也就算了,厂里老停电多影响集体的效益。
哪怕就让他们出个面,夏莲她们出钱也行,虽然收益归夏莲,但起码他们也实打实能用到电了不是。"
沈如是都开口了,沈立民哪能不答应。当即就说,一会儿吃完晚饭就过去。
当天晚上,吃完晚饭,沈立民就背着手溜溜达达的走到了沈来福家里。夏天天热,很多人家吃完晚饭都坐在外面空地上乘凉。
一路上,看见沈立民的人都忙着跟他打招呼。
"呦,立民叔,吃过了没啊?"
"吃了,吃了。你也吃了吧。"
"立民啊,吃完饭溜达呢。我家小子说今天去萧县看到你家大山了,开着那辆白色大卡车可气派了!"
"哈哈哈是嘛,这小子给人估计送货呢。"
"老沈啊,吃了?我儿媳妇她大哥的女儿的小叔子的同学说前两天去杭市玩了一圈,特地去吃了夏竹甜品和那个什么吭……吭……就那个憨宝宝。
哦呦,说是那两家店的队都排的老长了!生意可好了!老沈你有福气啊!"
"哈哈哈哈哈哈哈,那都是儿女们有出息,我偷着沾光了……"
好不容易过五关斩六将的走到沈来福家门口。沈来福老远就看见沈立民往这边走了,让媳妇赶紧把门打开,自己则站在门口等着沈立民过来。
"立民老弟!吃过没啊!我家还没吃呢!坐下一起吃口?"沈来福亲热的喊着沈立民,哪怕已经吃过了,也招呼他一起再来一口。
"吃了吃了,刚吃得肚子都凸出来了。"沈立民摸着这年头少有的肚腩,和气的说。"来福大哥,你家还吃饭呢。哎呦,那是我打扰了,要不你们先吃,我一会儿再来。"
"哪能啊,我们吃完了吃完了,来来来,进来聊。"沈来福拉着沈立民的胳膊不松手,赶紧往里拉。沈来福媳妇儿也满脸堆笑的端上茶水,让沈立民喝。
自从儿女们一个个都有了事业,沈立民和王小芬可以说是在村里"横着走"了。
主要是沈夏莲的主意。沈大山的鱼塘、沈小夏他们的食为天食品厂、还有今年新开的惠民超市。她们雇人的时候,都是以沈家村的村民优先。
hamburger汉堡店和夏竹甜品都太远了,暂时没在沈家村招人。但沈家也有透露这两年会在越西县开分店,到时候还会需要招人的。
尤其一些年轻人,村办企业一家只有一个名额,但每家生的孩子可不止一个,还有一些新媳妇嫁进来的。所有人在家务农一年到头可没多少油水。
现在多了十几二十个工作岗位,虽然不多,但起码这十几家人都是很感激承情的。其中也包括沈来福的大儿媳,现在在惠民超市二楼帮着卖衣服鞋子,一个月也有四五十的工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