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佛法修学概要 > 第46章 第40集《》

第46章 第40集《》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零六页。我们讲到大乘的果位。大乘佛法的修学跟小乘最大的差别,主要在于一句话,就是大乘佛法是一种“称性起修,全修在性”。大乘佛法的功德第一个“称性”,这个“称”就是随顺。我们一念明了的心,一定要先内通真如。我们必须要先找到我们内心深处的家,先跟它搭上线。

当然十信位的菩萨回家的时间很少,他是心游理外,他的心是在真如理之外活动的多,但是毕竟他曾经回过家。回过家的人,他会产生第二念的反击的力量。他第一念没办法抗拒烦恼跟外境的冲击,这是事实,但是他有第二念的反击力量,这是不可忽略的。

诸位要知道,正念真如是一种真实的功德,我们起烦恼是一种虚妄的相貌。一千万个烦恼,一千万个虚妄,抵不过一个真实。因为你的本性就是这样子,这是一个事实。我们过去不愿意承认事实,我们过去愿意用很多相状来自我欺骗,但是虚妄就是虚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无量劫来流转这样久,但是我们短时间的修学佛法,就能够产生第二念的反击力量,因为你修学佛法是合乎真实,你的本来情况就是这样子。他所以“称性”,是因为他这念心已经跟真如搭上线了,内通真如。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他外持法门。他能够受持一个法门,就是三宝的加持力。我们在回家的过程,一定要有外缘的帮助,你可能念佛,可能持咒,要是以净土法门的话,就是外顺弥陀。内通真如,禅观的智慧现前;外顺弥陀,佛力不可思议。这个时候,刚开始修学都是这样,称性起修,依止一念清净的心而修学法门,最后全修在性,所有的法门又加持我们自性的功德,你自性的功德更加开显。

诸位!你今天的方法是不是进步,一个检查的标准就是你的自性功德有没有增长。就是说,如果你的修行是单向的修学,就糟糕了!你的生命只有出去没有回来,就完了!就看得出来你这个人没有上路。

我们发了好心去做义工,发了好心来拜忏,发了好心来念佛持咒,这个是叫称性起修。你的心力在宇宙间释放一个力量出去,但是如果那个力量没有反弹回来帮助你的心成长,那你这个人就完全事修没有理观,你只是在当作做功课,好像是在把做功课当作修福报、修功德。

所以一个人要从十信位提升到十住,关键就是确定你生命的修行是双向力量。你的心,无不从此法界流,射出去,你可能射出去的是夹带佛号,或者夹带咒语,或者夹带了拜忏诵经等等,你后来发觉你做完这个功课以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反弹给你,让你的智慧增长,让你的善根增长。你发觉你的生命是两种力量:有一种是出去的力量;这个功课做完以后有一个反弹的力量。我恭喜你上路了!你真实会操作理观事修了。

如果你的生命只有一种力量,那糟糕了!你完全没有进步,你没有创造一种让你进步的力量,那你就要检讨了。一定要有两种力量:称性起修;要全修在性。不管你修什么法门,一定要有两种反馈的力量。假设你方法是正确的,你出去一种力量,又产生一种反馈的力量,让你又进步,那么这个时候,你就会从十信而提升到十住。

己二、 十住

那么这个“住”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把它解释一下。

十住位 ——” 言“住”者,慧住于理,名之为“住”。谓此位菩萨已历经十信阶位,善根坚固,观慧增长,虽未如实证入实相妙理,而能安住不动,并逐渐伏断三界见思,证位不退,故名之为“住”。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叫作“住”,他的智慧能够安住在真如理。十信,理论上不叫安住,只有随顺,所以十信位的菩萨叫作走上了真如的道路,他是慢慢地在进步,但是他没有真实安住。

那么真实安住是谁呢?就是住位的菩萨。他经历了十信的这种随顺真如,随顺三宝,慢慢慢慢地善根增长,观慧增长。这个时候虽然没有证得,但是他至少对真如理安住不动,而且能够伏断三界的见思,证位不退,名之为“住”。

这个地方有十个阶位,我们把它念一遍。

一、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

这十个住里面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第一跟第七。

发心住,这个时候从凡夫正式进入圣人,他断了三界的见惑。当然他的断德等同初果,但是他的整个智德、恩德跟初果完全不一样,他的智慧、他利益众生的那种力量,那个善巧的力量完全不一样,只是断德等同初果。这是第一个发心住,就是断了三界见惑。

第二个七住,不退住,断了三界的思惑,他的断德等同阿罗汉。这个住,基本上他不退转,他这个人只有往前进步了。

那么住位的菩萨,他有什么特点呢?古德把这个十住位的菩萨叫作内凡加行位。十信位的菩萨叫外凡资粮位。这时候他的心,心游理内,而且他是念念地增长,他的生命是每一念每一念加行。所以到了十住位的人,基本上他都有禅定,而且十住位的人他的特点,他很自然不喜欢跟外界攀缘,他自然地会离开人事的嘈杂。他要不出家,就大部分时间都在自己用功。

那十住位的菩萨有什么特点呢?因为他有禅定跟智慧的加持,所以他有一种境随心转的力量。比方说这个石头,他心里想这是个黄金,这个石头马上就变成黄金。他的心力不可思议。

加行位菩萨的那种神通力,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元朝的金碧峰禅师,他有一天寿命将近,这阎罗王就派了两个小鬼,要把他抓过去。两个小鬼到他房间的时候找不到金碧峰禅师。找了几次以后觉得很奇怪,就去找土地公,就问:“为什么金碧峰禅师没在房间呢?”

土地公说:“金碧峰禅师他入空性三昧了,他入三昧的时候,他身体是看不到的,是无相的境界。”

小鬼说:“无相,那怎么抓他呢?”

土地公就告诉小鬼说:“他特别喜欢一个玉钵。你把那个玉钵敲响,他就会从禅定出来,你就可以抓他。”人还是有盲点的嘛。

这两个小鬼就到他佛堂,拿棒子打那个玉钵,敲玉钵的时候,金碧峰禅师果然念头一动,就从空性出来。出来以后身体就现出来,就被两个小鬼抓到。

但金碧峰禅师不是一般人,内凡加行位,那种自觉力很强,他就知道他哪里出了差错。他就把那个钵往地上一摔,他说:“若欲捉我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铁链锁不得,休想抓我金碧峰。”他讲完以后就入空性三昧。结果小鬼就再也抓不到他了。

为什么他入了空性三昧的时候,身体会消失掉呢?十住位的菩萨就是这种境界,他能够心想事成。他的心念已经不是一般的心念。第一个,他的我空法空的理观增长了。更可怕的是,他具足禅定了。加行位的菩萨,十住跟十信最大的区别,进入加行位他一定有禅定了,至少初禅,所以他的心力很强。

十住位的菩萨,基本上就证入不退转了,他的生命只有往前进步。当然他如果要往生,他的品位更高了。他即便不往生,这个人在三界里面,他也不可能往后退。他的成佛是迟早的问题。他也是等同初果:第一个,不堕三恶道;第二个,他即便来到人世间有隔阴之迷,他也不可能造恶了,他有道共戒了;第三个,他的生命不断地往前走了。所以十住位的菩萨不简单,内凡加行位。

己三、 十行

我们看第三个,十行。先看这个“行”字。

十行位 —— 言行者,进趣义。谓菩萨初心,虽具二利,然前信、住二位,利他未胜故。此位菩萨,空观既成,为进趣无上菩提故,从空出假,以诸善巧,度化有情,生起利他之妙行,以此成熟众生,庄严佛土,故名为“行”。

那么这个“行”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一种进步。这个“行”为什么让他进步呢?就是说他生起了一种利他的妙行,当然包括了假观的智慧跟大悲心的结合。

那么“菩萨初心,虽具二利,然前信、住二位,利他未胜故”,十信位的菩萨,叫 作 自身难保,因为十信位菩萨的烦恼太重了,所以他利他的过程当中带有私心;十住位的菩萨是不屑跟众生搞在一起,因为他有禅定,他就会有一种洁癖,他不喜欢跟众生往来,所以他偏重空观,偏重自利,所以“信、住二位,利他未胜故”。

其实十住位是有能力利益他人,但是你要有缘遇到他。他在山中打坐,被你碰巧遇到了,他会加持你,但是他不主动,他不会说来到人世间,成立念佛堂,成立讲堂,为诸众生不请友,不可能!十住菩萨不会做这种事情,他不主动。

但是十行位的菩萨不一样了。他经过前面空观的十住,内心长养圣胎,到了十行位的时候,因为他因地的时候发过愿,所以我们发的愿可能刚开始没有作用,因为你烦恼粗重,有发和没有发差不多,但到了空观成就,烦恼脱落的时候,愿的力量就显现出来了。他就知道不能一直待在山上了,他开始从空出假,他的慈悲心把他带出来。这个时候,他就会广学一切的善巧,度化有情,生起利他的妙行。

这个时候做什么事呢?“成熟众生,庄严净土。”他的生命只有两个目的:第一个,帮助一切有情,让他善根成熟。他用各式各样的方便,用言辞、用譬喻、用因缘说,让众生的善根成熟;第二个,他开始庄严净土了,他的佛国净土在十行位真实地开始庄严了。我们现在还不能讲庄严净土,我们现在叫积集资粮,为净土积集资粮,我们行布施叫 作 积集资粮,但是十行位的菩萨行布施,叫 作 庄严净土了,因为他是无漏的心。

我们来看看,它有十个阶位。

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瞋恨行。四、无尽行。五、离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着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

十行位的菩萨,在《天台四教仪》上说,十住叫 作 住在佛家。当然佛家就是真如的空性。但是十行他不但住在佛家,他摄行佛事。这个摄行佛事在《楞严经》给他两句话来赞叹十行位的菩萨。它说十行位的菩萨有两种功德:第一个,具足妙德;第二个,十方随顺。

十行位的菩萨,第一个他有善巧的方便力;第二个他能够十方随顺。他有慈悲心恒顺众生,他能够随顺众生的根机,普门示现。当然他的普门示现,还不是真实的普门示现,真实的普门示现要到十地,任运的普门示现。但至少十行位的菩萨,已经开始从空性走出来面对众生了。

己四、 十回向

十回向位 —— 言回向者,具足三义:一、回事向理;二、回因向果;三、回自向他。以此三义,事理和融,顺入中道法界,故名“回向”。

我们知道十住位菩萨的重点在空观,用空观来自调;十行位的菩萨在假观,用假观来调他。到了十回向的时候,因为十行位的菩萨也有缺点,他很难顺入中道法界。而中道的法界是整个大乘佛法的最高指导原则,所以十行位菩萨的缺点就是,他有时候会回忆起以前进修十住的空观智慧,他会不想度众生,偏空;有时候度众生度得过头了,假观太强了,扰乱他的内心,有时候偏有。所以他在空有当中很难保持中道,有时候偏空,有时候偏有。所以从大乘佛法的角度,他不能够很圆满地顺入中道的法界。

到十回向,他怎么办呢?他透过回向的方式,让内心的空有保持平衡。我们看他是怎么做到的。就是说,菩萨在没有入初地之前,他空有之间的这种平衡,一方面无住,又要生心,这是很难的。因为这有两个思考:一个有相;一个无相。所以他必须要无住的空性,又要有相的分别去帮助众生,那么他怎么能够把无住跟生心达到平衡呢?

第一个,他“回事向理”。他来到人世间做种种的义工,这个是一种事相的因缘。他遇到很多人,说了很多的话,做了很多的事,这个都在心中留下很多影像。他回去以后,要做一道程序,叫 作 回事向理,他要把这些相状重新地回归到真如的空性。

所以诸位!你看我们只要有做功课,大乘的功课,你放生也好,洒净也好,最后一定要诵一部《般若心经》,对不对?因为你前面的持咒、念佛、开示,都是有为的事相,它一定要有一道程序,回事入理,就是收归到一念清净的本性——回事入理,把有为的事相回归到空性的真理,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回因向果”。这个果是什么呢?是无上菩提。他不能追求人天福报,所以他必须要把这个心态、把这些有为的事相、未来的方向要调整一下,把有为的事相回归到无上菩提。

第三个,“回自向他”。他不能自己受用,这个他指的是什么呢?法界一切众生。

他透过三种回向——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他就能够使令“事理圆融,顺入中道法界,故名回向”。这个人还没有证得初地,但是他透过三种的方法,做所谓的三种回向而达到空有的平衡。

我们把十回向的阶位念一遍。

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无缚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

这是讲到十回向的菩萨,他透过回向的力量,让他很成功地走到了中道的菩提道上,保持无住生心的平衡。

己五、 十地

我们来看看,经过十个阶位的修学,入了大地的菩萨。我们看十地,先看什么叫 作 “地”。

十地——言地者,具足三义:一、能生万物;二、住持不动;三、负荷一切。此为菩萨亦尔,既证中道实际理地,能生成佛智,住持不动,并能运无缘大悲,荷负一切众生,故名为“地”。

为什么佛陀用大地来形容十地菩萨的内心世界呢?因为十地菩萨的内心世界有三种殊胜的功德:

第一个,“能生万物”。这个是讲到十地菩萨那种假观的智慧不可思议。所有的植物,所有的水果都要依止大地生长。十地菩萨的内心世界是什么呢?《楞严经》说,到了初地以上以后,他的波罗蜜叫 作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我们一个资粮位的菩萨修布施就修布施,十地菩萨他修布施的当下,具足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能够一法圆摄百千法,百千法入一个法。所以他这个法门能够互含互摄,不可思议。人生就像大地,他能生出无量无边的波罗蜜。他修一个波罗蜜,能够创造无量的波罗蜜出来。

在《楞严经》上说,我们一个凡夫,修百万亿劫的善法,比不上十地菩萨一念的善心,他超过你过去在因地那个百千万劫时间的修行,因为他那个波罗蜜力量会不断地变化,一创造一切。所以十地菩萨的力量不可思议,他的假观的力量不可思议。

第二个,他的空观智慧更不可思议——安住不动。他对一切顺逆的因缘能够八风吹不动。

第三个“荷负一切”,这是赞叹他的大悲心。他的大悲平等心就像大地,他能够很平等地去包容一切顺逆的众生。也就是说,这个菩萨已经证得了“中道实际理地,能生成佛智,住持不动”,而且“运无缘大悲”,荷负一切的有情众生,“名之为地”。

前面的十回向,他要透过一些后续的工作来调整他在行六度的偏差。比方说他偏空了,他应该做的没有做;比方说他着有了,他做得太过头了,影响到他的止观了。所以十回向,他必须在回到佛堂以后,要用三种回向来自我调整。十地菩萨是任运顺入中道,不可思议了!他的空假中三观是自然平衡的,慈悲、智慧平衡。

当然这十地菩萨的功德我们做不到,但是我们用随喜的心把十地菩萨念一遍,来赞叹十地菩萨的功德。好,请合掌。

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这十地菩萨,我们简单把他所花的时间解释一下。从外凡资粮位,从十信开始到初地,叫 作 一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占了一大阿僧祇劫。为什么叫欢喜地?因为初入实相,心生欢喜。他从前面的资粮位进进退退,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到十住的理观,到十行的历练,到十回向的调整,现在中道的实相真如那一道光明终于在心中出现了,这个时候他知道他前面一大阿僧祇劫的努力没有白费,所以他内心生大欢喜。这个地方占了一大阿僧祇劫。这个阶段偏重在空观这一块。

那么从欢喜地到八地,又占了一大阿僧祇劫。这个时候主修慈悲,从利他的当中来培养自己的慈悲心。

那么从八地到成佛,又是一大阿僧祇劫。八地菩萨是一个很重要的阶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教。因为八地的不动地,叫 作 无功用行,他能够很任运自在地生起中道的实相。那么初欢喜地,他初入中道实相,有时候相应,有时候不相应,到了八地的时候任运相应。这个地方讲到十地。

己六、 等觉

我们看等觉菩萨。

等觉 —— 亦名一生补处。谓所证觉体与佛相等,又望于妙觉,犹有一等故名“等觉”。

这个等觉菩萨就是一生补处了,他的生命最后一生了。

那么这个“等”有两个意思:

第一个所证的觉体跟诸佛相等。也就是说,他的中道实相跟佛的中道实相是完全一样。那么差在哪里呢?为什么他“望于妙觉,犹差一等”呢?我们解释一下。这个等觉在《楞严经》上说,叫 作 入门跟出门的差别。佛陀的中道实相,如果以家来说,等觉菩萨是从外面要进入家,前脚踏进去,后脚在外面,他是从外面要回家,前脚已经踏进去了,这叫等觉。佛陀是完全要利他了,完全是恒顺众生了。佛陀是从家里面前脚踏出去,后脚还在家里面,就差在这里。一个是逆生死流而开始回家了,刚好前脚踏进去了,这叫等觉。那么佛陀刚好从法性之流要出来了,他前脚也踏出来了。所以这个时候两个人刚好在门的门槛中交接,叫等觉。

己七 、 妙觉

我们看妙觉。

妙觉——即究竟圆满之佛果。谓由等觉后心,入金刚喻定,更破一品无明,而入此妙觉,此中烦恼尽除,智慧圆妙,故名“妙觉”。

妙觉就是佛果。就是在等觉修到最后的时候,他要入一种叫金刚喻定,这个定特别的坚固,最后,把最后一品生相无明给破坏了,这种“烦恼穷尽,智慧圆妙,故名妙觉”。

成就佛果以后,他有两个事情:第一个,自受用这种大般涅槃,常乐我净;第二个,他受用,他到十方世界去示现八相成道,去度化众生,度化跟他有缘的众生。有自受用的涅槃跟他受用涅槃。

戊二、天台“六即 佛” 分 二:己一 、释题。己 二、内容

己一、释题

这个是我们一般在经典当中比较常用的五十二个阶位的判教。另外我们再介绍一个天台的判教。因为天台判教是智者大师创造出来,也非常有名。只要你看天台的经论,他经常用“六即佛”。我们也解释一下。

首先我们解释这个“六”。“六”,是显因果事相的差别。因为它的确是由浅入深有六个阶位。为什么叫“即”呢?因为这六个阶位,都没有离开众生的一念心性,它有它的平等性。所以“即而常六”,是指“无差成差”,在一念心性当中,因为修德的不同而有差别。那么“六而常即”呢?虽然六个修的不同,他们同于一念心性,就这样的一个差别。

己二、内容 分六:庚一、 理即佛 ;庚二、 名字即佛 ;庚三、 观行即佛 ;庚四、 相似即佛 ;庚五、 分证即佛 ;庚六、究竟即佛

庚一、 理即佛

我们在六即佛当中,先看理即佛,我们把它念一遍。

一、理即佛 —— 佛性理体,众生本具。

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

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理即佛,就是凡夫众生他只是具足佛性,但是看得出来他没有开显自性的功德。怎么说呢?用四句偈来表达这个理即佛的相貌。“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动静就是他平常日常生活的身口意的造作。就是说,从理体上他是清净本然,但是从他的行为的事相,他违背了他的真如的本性,他向外攀缘,所以他最后的结果叫 作 “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在昏昧颠倒心中,他是心随境转,而找不到心中的家。

这个理即佛,在《法华经》的意思,就是这个人是离家出走了,在三界流浪,一个乞丐。身为乞丐,也不是说他没有快乐,不能这样讲。他偶尔也得到别人的施舍,就是他不得自在,快乐跟痛苦他没办法控制。如果别人施舍他东西,他就吃到美餐;如果没有人施舍,他就得不到好的饮食。那表示六道轮回众生,在三界的快乐跟痛苦,完全由你所接触的环境来决定,因为你的心完全住在环境。你遇到好的因缘,你就布施;你生长在一个恶因缘,你就跟你的家人造罪,跟你的朋友造罪。你没有一种主动造业的能力,因为你不能产生调伏的力量。

所以我们在凡夫的阶段当中,造善造恶真的完全靠运气。你遇到好的因缘你就造善;你生长在一个杀猪的家庭,你一定跟你爸爸造同样的罪业。所以在理即佛当中,他的生命只有一种情况,叫心随境转,这是第一种。

庚二、 名字即佛

名字即佛 —— 闻经达理,断疑生信。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

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

名字即佛,就是这个流浪汉,他终于有一天遇到了佛法。那么他听闻经典,也通达了真如的本性,他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而且他能够深信不疑。一个人到了名字即佛,就是他心中出现了第一道光明,就是我们一般所谓的进入了十信位。

他怎么做到的呢?“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这个无生跟不死,就是他找到一个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而且他知道他原来当体就是具足,然后他“翻恨自蹉跎”,真是冤枉,白白的在三界里轮回这样久,现在才知道。

也就是说,一个凡夫他本来的心都是心随境转,这个时候他开始有少许的时间回光返照了。当然这个时候,他的理观薄弱。虽然理观薄弱,至少他能够名字即佛。这个名字什么意思呢?他的心不能直接接触真如,不可以,他要假借名字的引导,“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他必须要靠文字搭起一个桥梁,叫 作 文字道,文以载道。他必须要透过文字的桥梁,他的心才能够一步一步地顺从真如。当你把这个文字拿掉的时候,他的心就没办法去缘真如。所以我们刚开始名字位,就靠语言文字而随顺于真如,这叫名字即佛。

庚三、 观行即佛

观行即佛 —— 依解起观,境智相应。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

徧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前面的名字即佛,他只是对三宝对真如的一种胜解。也就是说,他大部分的时间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他是偶尔做做功课,偶尔回光返照一下,就是理观薄弱。但是观行位就是到了十住了,“依解起观,境智相应。”

怎么说叫境智相应呢?“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你要注意这个“念念”跟“心心”,可以看得出来,对于我空法空的真如本性,这加行位的菩萨,他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他能够调伏心中的爱取,能够观照到本性的清净,所以“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他的生命慢慢从一种对立地思考——你对、他错、好、坏,这种“假”跟“真”的对立地思考,慢慢脱落了,他慢慢进入到一种平等法界了。世间上没有好坏,好坏都是我们的分别。

庚四、 相似即佛

相似即佛 —— 于实相理,相似得见。

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

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相似即佛,就是他对于真如理,相似得见。怎么说呢?“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我们烦恼有五住,前面四住是属于三界的见思,第五住就无明烦恼。所以他无明烦恼没有破,他破了三界的见思。就是十行、十回向的菩萨,对于这种六尘的影像,还不能完全地扫空,还有微细的我法二执。

所以“眼中犹有翳”,他眼睛还有一层薄薄的、白色的障碍。他怎么样呢?“空里见花红”。在清净的虚空当中,他还看到一些花,可见得他心中的影像还是有一点存在,还有一些。所以他对中道实相,还要透过回向来作调整。相似得见。

庚五、 分证即佛

分证即佛 —— 分破无明,分证法身。

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

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这个分证即佛,就是初地以上了。初地、二地乃至十地,“分破无明,分证法身”。他在一念的禅定当中,“豁尔”就是一种开阔,一念开阔的心突然间现前,悟到了真如。“湛然一切通”,湛然就是清楚分明,真实地破妄显真了。但是他,穷源——对于真如本性的整个觉悟还没有穷尽,所以“尚见月朦胧”,他已经看到月亮的光明了,但是大部分的乌云都消除了,还有一层薄薄的乌云障住,他还是差那么一点。

庚六、究竟即佛

我们看最后的究竟即佛。

究竟即佛 —— 穷源极底,智断圆满。

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

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这究竟即佛就是整个穷源极底,智德、断德圆满。也就是说,凡夫从以前“从来真是妄”,我们真实的心把它当 作 妄想来操作,所以就全真成妄,因为向外攀缘嘛;现在回光返照,就从妄想的心回归到真如。所以只是恢复它原来的相貌,并没有增加一点东西。

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凡夫的心叫 作 本来清净;佛陀的心,在本来清净当中加上万德庄严,不一样!我们只是本来清净而已,因为我们现在只有性德没有修德,没有去开显;佛陀是透过修德的开显,所以把本来清净变成了万德庄严,差在这里。

甲三、结劝 分二:乙一 、结示法 要。乙 二、总结劝修

我们来把它做一个总结。

我们把佛法概要分成两段来总结。第一个,结示法要;第二个,总结劝修。

乙一、结示法要

我们来看看这个法要。

原则上我们一念心性,是众生本具,诸佛所证,但是在操作当中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你用攀缘的心来操作这一念心性,那么产生的结果就是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个烦恼障、业障、报障,我们一般来说,对报障是认命。佛教一般不处理报障这一块,老病死的果报我们不处理,认命。我们是先处理业障,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先处理业障,这个叫道前基础。那正修的止观是在修行当中对治烦恼障。我们因为一念不觉的错误操作,就在一念清净本然的心中,创造了生死轮回的三种障碍。

当然我们也可以逆向操作,我们根据佛法的道理产生觉悟——发心、正见、修行、证果,会把三障转成三德——转报障为法身德,转烦恼障为般若德,转业障为解脱德。当然第一个转的就是般若智慧,先把这个烦恼转成般若,观照的智慧。

乙二、总结劝修

我们看最后的总结劝修。

这个地方有两个偈颂做一个总结。先看第一个。

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友为依。

这是蕅益大师对净土宗的修学提出的四个重点。

第一个,持戒。净土宗我们要先求临终无障碍。我们凡夫的心是受不了刺激的,所以临终的正念是要有条件的,我们没办法做到无条件的正念。像初地菩萨,什么条件对他来说都是一样。但是我们凡夫的心一定要有一个安稳的条件,所以你要注意你的业力这一块。这就是为什么你要勤修忏悔,严持四重。你要创造一个让你临终正念有利的条件,你必须在安稳的情况之下往生。这是第一个,持戒。

第二个,净土。我们对弥陀的皈依,信愿持名。

第三个,观心。这个很重要。你要有一定的调伏力、引导力。

第四个,善友为依。善用团体共修的力量。一个人修行容易懈怠。

所以持戒、净土、观心、善友这四种力量,你如果能够遵守,你就容易达到临终的正念。

我们看最后的一个偈颂,做总结。

委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

世界到头终有坏,人生弹指有何欢。

成男作女经千遍,戴角披毛历万端。

不向此生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当我们安住心性以后,我们就从心性里面开始观察人生的因缘。观察因缘我们先看看我们的过去,就是我们过去是怎么过的。“委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他说:他观察以前做凡夫的时候,他就光是做白狗时的尸体,如果堆积起来像须弥山这么多。那你就知道这个轮回有多少次,就做白狗——纯白色的狗。所以我们过去已经经历过很多的老病死的折磨,这就是我们的过去。

我们来看看我们的现在。“世界到头终有坏,人生弹指有何欢。”我们有些人对今生是满意的,也就是说你很幸运,你的善业表现出来,不是说你就是没有罪业,不是这个意思,是你前生临终的时候把善业的开关启动了。其实你还是有很多罪业,它是保留在阿赖耶识,你临终的时候把善业的抽屉打开了,所以你今生很快乐。有些人是比较不幸的,他前生触动了罪业,所以今生很不幸。但是这个都是短暂的,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面临死亡。今生的因缘大家都是过客,“人生弹指有何欢”,这是我们的现在。

我们来看看我们的未来。“成男作女经千遍,戴角披毛历万端”。我们合理地推论,假设我们没有结束生死轮回,我们可能到人世间成男作女,也可能到三恶道戴角披毛。总而言之,我们将历经无穷无尽的生死。我们将在每一次生死当中,都要受到老病死的折磨。

这就是我们一个生命水流过去、现在、未来的相貌。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看到——“不向此生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所以我们能够把握的就是现在求生净土,否则等到投胎以后,我们就要付出一生的代价,来弥补这一次错过的机会。

那么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经历过很多的生命,这生命留下很多的业力跟烦恼,这都是我们要面对的。那现在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诸位知道吗?就是创造一种觉悟的力量。所有的事情,如果不是觉悟启动的,通通不是佛教,你这是慈善事业了。你一定是有菩提的智慧作引导的。

所以当我们面对无量无边的烦恼跟业力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先让生命启动那个觉悟的力量,这是你要做的。当然你觉悟,刚开始可能是在佛堂、在讲堂,但是历缘对境的时候,你先训练你第二念的反击力量,训练看看有没有办法。就是你第一念控制不了自己,该发脾气还发脾气,该贪恋还贪恋,但是你事后,在当天当中能调伏——叫第二念,过了一个礼拜就不叫第二念了——当天能够马上启动反省调伏,你临终就有把握。

培养第二念的反击力量,对烦恼跟业力的反击力量,看看能不能做到这一点。这一点做到了,你临终的时候,即便一时的失常堕入了妄想,你只要训练第二念的反击力量,只要有人开示你,就会触动你觉悟的力量,产生反转,你就有救了。

我们没办法去抗拒外境对我们的刺激,因为资粮位的菩萨就这么回事,心游理外。但是你那个系统,你看看有没有办法能够很快地反转,心随境转,然后马上回光返照,第二念从这边下手。当然我们会失败,但是你不要放弃,你先设定这个目标,创造第二念的正念,先做这件事情。

诸位!学佛,有一个观念很重要,这个信仰就是相信真如。当我们学佛以后,我们内心有两种力量:一个是无明的力量。你前生、过去生留下来的,不能怪现在的你。第二个就是一种真如的力量,你开始启动你的真如的自性功德。

所以我们会真妄交攻。但是,你要永远记住,无明的力量是假的,是虚妄的;你真如的力量是真实的。你要永远记住,它不是你的对手。如果你觉得你的真如力量抗拒不了妄想,那表示你对真如皈依不够。

正常情况,邪不胜正。那你为什么为邪气所侵呢?因为你正气不足,你对正的力量顺从不够。正常情况光明能够破除黑暗,我们没有看过黑暗去破除光明。所以你只要把电灯点亮——光明就会出现,你不要管那个黑暗有多暗。

所以佛教为什么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们不管你过去做了什么,我们也不管你今生做了什么,我们在乎的是你未来是什么,你是不是能够把握未来。那么你要把握未来,要去开创未来,一定要在你的烦恼当中建立一个反转的系统——就是觉悟的力量,否则你临命终时谁都救不了你,真的救不了你。

我们不能消灭烦恼的势力,这是事实。但是你要产生一种反制的力量,存在烦恼当中,只要你把这种力量放进去,临终稍微听到佛号,稍微有一点开示,就能够把你的开关启动,你就有救了!在烦恼中把你的善根种起来,看看有没有办法,这是关键!因为善根可以破坏烦恼。

今天的课有没有问题?好,没有问题。

诸位!你没有问题,我问你们一个问题:我们一路看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十地就不讲了,这些还没有入真实圣道的阶位,为什么没有把福报放进去?这是不是有点不公平?

大乘佛法,福慧双修,但是我们看它的每一个阶位,完全从智慧的善根来判定一个人的高低。为什么没有把福报放进去?为什么?为什么没有说这个人福德资粮到什么程度,是十信、十住,它完全从“菩提”跟“涅槃”两种善根来判断一个人的阶位?

答案是:福报是生灭法,它靠不住。因为你今生福报大,你可能福报享尽了,来生就没有福报了。所以福报不能当作判定标准,它是靠不住的。因为你今生有福报,你来生不见得有福报;但是你今生有善根,你来生一定有善根,善根是不可能退化掉的。

所以我们不用福报来判断一个人的阶位,因为这是靠不住的。善根不可破坏,它只会暂时地被遮蔽。你前生的善根不会因为你福报差,也不会因为你造业而消失。只要你看到佛法,你会很快跟前生的善根搭上线,把它启动起来。善根叫作金刚种子,但是福报不是金刚种子。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它不能列入阶位的判定标准,因为它是变来变去的,说不准。

好,那么我们这个《佛法概要》就上到这儿。我们下一次的研讨来讨论一下:圣道门的理观跟净土门的持名怎么做一个结合?下一次我们讨论这个主题。

好,我们就上到这里,回向。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