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39-40集期中座谈7研讨
课程摘要
39、当我们的心住在外境,我们的生命就产生了三种障碍!
佛教的因缘观,当它从一种理论的思想,转化成一种实际的修证的时候,这个因缘的修证,它是分成内外两个因缘来看。外在的因缘在《楞严经》的意思,是一个充满障碍的因缘;而我们内在的因缘,是充满解脱的因缘。这两个因缘,首先我们要清楚内外两种因缘。外在的因缘是由过去的业力所变现的一个果报。这个果报本来没有错,它也就是显现一种快乐跟痛苦,如此而已。
但是问题出在哪里呢?这个因缘它会刺激我们的内心,它不是只有果报存在。当这个外境去刺激我们内心的时候,会带动一个很强烈的感受,这种感受会牵动我们的妄想,而妄想最后形成了坚固的执着。我们一般人是很难抗拒外境的刺激的,所以我们一般人会在生命当中变成障碍重重,其实主要的原因只有一个,叫「心随境转」,我们太重视外境的变化了。
当我们的心住在外境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就产生了三种障碍:一个烦恼障。我们很容易生起贪瞋痴的烦恼。面对如意的境界起贪爱,不如意的境界起瞋恚,中庸的境界生起愚痴;接下来,烦恼相续的活动,就会推动你的身口意去造业,就变成业障了;然后这个业力成熟以后,就在三界得果报,就变成报障。所以当你不能够跟外境脱离的时候,就堕入了生命中的一种恶性循环:烦恼障带动业障,业障带动报障。
直到有一天,我们修学佛法,开始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叫做「回光返照」。我们除了攀缘外境以外,慢慢地把心抽出一部分,用观照智慧去观照我们的内心世界,去做一种调伏的工作。这个时候,我们内心的功德就慢慢出现。
到底什么叫做罪障凡夫,到底什么是功德庄严,它的关键就在这个地方:就看你对外境攀缘的力量有多大,看你对内心的安住调伏有多大来判断。
所以当我们能够慢慢地透过前面的智慧的观照,从向外的攀缘慢慢地引导到向内的观照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就开始有所谓的功德了。当我们开始回光返照的时候,哪些功德出现呢?我们如何从一种烦恼障、业障、报障的过程,怎么样提升到一种解脱的功德?
菩提,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无漏的智慧。为什么智慧加了无漏呢?因为它不是世间的智慧,它是一种清净的智慧。这种智慧有什么好处呢?它能够断除烦恼,成就涅盘,所以叫做菩提或者叫智德。无漏的智慧,我们简单分成两段:一个是实智;一个是权智。我们先看实智。
我们开始回光返照,从它的次第,先成就如理智,就是根本智。我们在观察内心的时候,先观内心的本体,这个很重要。你要先观本体再观作用,这样才可以。因为你没有观本体,你的心就没办法安住;而且你不观本体,你不能够去抗拒烦恼给你的冲击跟压力。所以在修行当中,所有的修行先求安住。
那么要怎么安住呢?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用空观的智慧去照了我们心性的本来面目。这空观的智慧简单地讲就是离相,先把这个相状全部扫掉,把内心当中、在无量生命的经验中累积的我相、人相全部扫掉。所以空观的智慧是照了心性的本体,证得二空平等之真如理,这是一种离相的智慧。这是第一个,实智。
第二个,权智。权智就是观察心性的作用。这个假观——就是叫权智——假观的智慧,他是观察两部分:第一个,分别诸法的事理。就是观察法门的差别,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三皈、五戒、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你要先知道每一个法门它有什么样的特色。
佛陀在建构一个成佛之道的时候,他的每一个法门有它的特色,有它所对应的、所对治的一个障碍,你要把这个法门先通达。就好像你要把每一个药的药性先弄清楚,这是假观第一个,通达诸法的差别事相。第二个,通达众生差别的根机。有些人要用加重调伏的力量来调伏他,因为他感情重,你必须用苦谛,下苦谛的重药让他觉悟;有些人他需要鼓励,他不适合苦谛,你必须用诸佛的功德庄严来引导他,来鼓励他。所以你必须要知道众生的差别根机。这个假观一方面观察法门的差别,另一方面观察众生根机的差别,你才能够成就自调跟调他。
40、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友为依。
这是蕅益大师对净土宗的修学提出的四个重点。
第一个,持戒。净土宗我们要先求临终无障碍。我们凡夫的心是受不了刺激的,所以临终的正念是要有条件的,我们没办法做到无条件的正念。像初地菩萨,什么条件对他来说都是一样。但是我们凡夫的心一定要有一个安稳的条件,所以你要注意你的业力这一块。这就是为什么你要勤修忏悔,严持四重。你要创造一个让你临终正念有利的条件,你必须在安稳的情况之下往生。这是第一个,持戒。
第二个,净土。我们对弥陀的皈依,信愿持名。第三个,观心。这个很重要。你要有一定的调伏力、引导力。第四个,善友为依。善用团体共修的力量。一个人修行容易懈怠。所以持戒、净土、观心、善友这四种力量,你如果能够遵守,你就容易达到临终的正念。
诸位!学佛,有一个观念很重要,这个信仰就是相信真如。当我们学佛以后,我们内心有两种力量:一个是无明的力量。你前生、过去生留下来的,不能怪现在的你。第二个就是一种真如的力量,你开始启动你的真如的自性功德。
所以我们会真妄交攻。但是,你要永远记住,无明的力量是假的,是虚妄的;你真如的力量是真实的。你要永远记住,它不是你的对手。如果你觉得你的真如力量抗拒不了妄想,那表示你对真如皈依不够。正常情况,邪不胜正。那你为什么为邪气所侵呢?因为你正气不足,你对正的力量顺从不够。正常情况光明能够破除黑暗,我们没有看过黑暗去破除光明。所以你只要把电灯点亮——光明就会出现,你不要管那个黑暗有多暗。
所以佛教为什么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们不管你过去做了什么,我们也不管你今生做了什么,我们在乎的是你未来是什么,你是不是能够把握未来。那么你要把握未来,要去开创未来,一定要在你的烦恼当中建立一个反转的系统——就是觉悟的力量,否则你临命终时谁都救不了你,真的救不了你。
我们不能消灭烦恼的势力,这是事实。但是你要产生一种反制的力量,存在烦恼当中,只要你把这种力量放进去,临终稍微听到佛号,稍微有一点开示,就能够把你的开关启动,你就有救了,在烦恼中把你的善根种起来,看看有没有办法,这是关键;因为善根可以破坏烦恼。我们一路看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十地就不讲了,这些还没有入真实圣道的阶位,为什么没有把福报放进去?这是不是有点不公平?
大乘佛法,福慧双修,但是我们看它的每一个阶位,完全从智慧的善根来判定一个人的高低。为什么没有把福报放进去?为什么?为什么没有说这个人福德资粮到什么程度,是十信、十住,它完全从「菩提」跟「涅盘」两种善根来判断一个人的阶位?
答案是:福报是生灭法,它靠不住。因为你今生福报大,你可能福报享尽了,来生就没有福报了。所以福报不能当作判定标准,它是靠不住的。因为你今生有福报,你来生不见得有福报;但是你今生有善根,你来生一定有善根,善根是不可能退化掉的。
所以我们不用福报来判断一个人的阶位,因为这是靠不住的。善根不可破坏,它只会暂时地被遮蔽。你前生的善根不会因为你福报差,也不会因为你造业而消失。只要你看到佛法,你会很快跟前生的善根搭上线,把它启动起来。善根叫做金刚种子,但是福报不是金刚种子。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它不能列入阶位的判定标准,因为它是变来变去的,说不准。
研讨7、你要从消业障式的念佛提升到往生式的念佛!
作为净土宗的修行者,当你走进了佛堂、提起佛号的时候,一句弥陀念、诵、听,念从心起,从一念皈依的心去创造一个佛号的声音,这个声音再听回去,当你听到自己声音的时候,你的生命已经产生了变化。因为你除了是一个罪障凡夫以外,你的生命创造了两种强大的力量:一个是心灵的力量;一个是弥陀的力量。
什么是心灵的力量呢?套蕅益大师的一个专有名词说: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其实我们自性本来有很大力量,只是你没把它释放出来、没有把它开发出来而已。所以我们透过理观,把那些障碍我们内心的问题都消掉,你的心更加地灵活,更加地明了寂静,这个时候你心灵的力量发挥出来了。第二个,阿弥陀佛的音声,它代表弥陀所有的功德,你启动了弥陀四十八愿的加持力,所以佛力不可思议。
那么这两种是什么关系呢?简单地说:心力带动佛力,佛力加持心力。从这个心力带动佛力,我们可以知道,你内心的力量是主动,佛陀是被动。也就是说,你准备了三分,佛陀给你三分的功德;你准备了五分,佛陀给你五分的功德;你准备了十分,阿弥陀佛把所有无量光无量寿全部送给你。
所以同样一句佛号,谁能够把佛陀的功德全部释放出来,就各凭本事了。因为同样一句佛号,佛陀是平等的。身为佛陀他没有偏心的,他没有锁定哪一个目标,说要对谁特别好。这就是为什么一场佛七打下来,有些人是满载而归,有些人只是跟阿弥陀佛结结缘,因为你没有准备好。
那么我们从这个心态的准备,大致分成两类来看:
一场佛七打下来,有一种人是消业障式的念佛。你看他七天创造了多少佛号,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赞叹、意业的皈依,一天打下来不可思议,创造了多少佛陀的功德。那功德跑哪里去呢?跑去消业障了。他打完以后很轻松,他做生意很顺利,这是消业障式的念佛。因为他没有理观的带动,只有信仰、信心。
当然,身为刚开始的初学者,这可以理解,但是你应该可以再进步。慢慢慢慢地你要学习经论,知道怎么去面对你内心的世界,怎么去调整自己,去加强你心灵的素质,加强你心灵的力量。当你心灵力量准备好,你的明了的心在跟佛号接触时,这个佛号就不是一般佛号,佛陀给你更多的东西,因为你准备得更好。
所以我们就会从消业障式的念佛,提升到往生式的念佛。你是要了生死的,不是追求世间的那种安乐的糖果而已,你要的是摩尼宝珠,因为你准备好了。所以你从一种信仰式的念佛而提升到理观式的念佛,你的生命是走在不同的道路上,就是一个人是走到人天的安乐道,一个人是走到成就佛道、往生的菩提道。这两个道路,跑道不一样,因为你的心态提升了。
那么,我们从一种信仰式的、消业障的念佛,怎么提升为一种往生式的、理观式的念佛呢?就是你除了佛号以外,要有智慧的引导,这两者就差在这里了。你不能只是靠你的感情,你不能只靠你的宗教情操来念佛,不可以的,你要提升你心理的素质。
一个初学者你是不能够同时操作理观跟事修的。初学者要把理观、事修切开来分成两块,要分开操作。你一开始到佛堂的时候,要先拜佛,因为你的身心粗重。让身心调柔,调柔一段时间以后,稍微经行一下就打坐。打坐的时候先念佛,把心静下来,可能十五分钟,可能三十分钟,就专心听声音。这个时候你的心是无分别住的,只有一念的皈依就好,只要顺从弥陀的音声,你相信这个音声是无量的功德,它一定会救拔你。第二个,你相信这个音声一定会带你到净土去,只要相信就够了,带一点信仰。这个时候心中是不动名言的,只有声音,法界一声。
那么事修一段时间以后,你开始把佛号停下来,修理观。观照你一念心本来清净,本来具足空、假、中三观。当然这个空假中三观等于是三种观法:第一个,观照真如;第二个,观照众生;第三个,观照佛陀。就是慢慢地安住、调伏、引导。理观一段时间以后,再恢复到念佛,再事修,就是这样调配。但是主修是持名。
那么理观干什么呢?你要调伏烦恼的第二念,就是为临终准备。你要有能力去调伏,就是说做第二念的调伏,你要为临终储备一种调伏的力量。你每一个观照,在你的内心当中都会加强一种力量。临命终的正念不是从天上掉下来,这个能量你要去储存。所以我们刚开始是理观、事修,事修、理观。
当然你不用到临命终,慢慢地你会发觉在念佛的时候,遇到特别大的那种妄想,带有烦恼执取的妄想来冲击你的时候,你自己会提出理观来告诉你:这都是虚妄,你不要管它,你要先放下它,它只是影像而已;然后你再来对治它,你要思惟它是一个过失相,阿弥陀佛的功德是无量光,你会慢慢地从空假中里面产生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你自己会启动一种去冲破难关的力量出来。当然这个是第二念,你第一念一定会受到震动,它冲击你的时候,你会摇晃几下,但是你马上镇静下来,你的理观智慧就会出现。它没有辜负你,你平常栽培的理观就会出现,我们能够掌握第二念的反击能力。不用到临命终,你就会觉得你在佛堂栽培的理观果然不可思议。
所以说刚开始理观跟事修是分开,但是等到你慢慢熟悉以后,你在念佛的时候,理观它是在潜伏状态,但是只要是有障碍,它主动地会跳出来,它自动会启动的,它会帮你掌握第二念的正念,你就知道你的功夫有进步了。你已经不是以前的你了,老是被烦恼业力追着打,你是有第二念的抗拒能力了。这个时候,你的理观跟事修慢慢结合。
当我们修行佛号正式提起来的时候,佛号是在现前的状态,理观是在潜伏的状态,它随时备而不用。因为它随时面对你内心强大而坚固的妄想,那个带有执着的妄想,它会启动第二念的反击能力,让你在每一个妄想当中顺利地过关。这个就是到最后理观跟事修的结合,但是你主修还是佛号。
但是,你刚开始的时候要切开来。没有一个初学者可以同时理观跟事修的,不可能!因为这两个性质不一样。念佛是无分别住的,是信仰的、皈依的,是无分别的;理观是要有分别的,所以一开始是分开的。但最后的时候,它们两个会暗合道妙,会慢慢地结合在一起,佛号中隐藏着理观的能量,理观的能量当中又带有佛号。就是蕅益大师说的「一一理性,具足庄严」,在理观当中,佛号的庄严现前;「一一庄严,全体理性」,这个理观的智慧在旁边默默地保护你。这个就是理观跟事修最后的结合。
小结:《佛法修学概要》39-40集 期中座谈7研讨
[研讨主题:课程总结——《佛法修学概要》]
第一部分,是总标部分:就是课程的四大特色,和一些关键词。
第二部分,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 :
(图右)一、前言。二、正文部分:
(一)发心。(二)正见。(三)修行。(四)证果。
(图左)一、佛法义趣难解,入门有道。二、把握四个要点。
第三部分,结示:净土修学的法要。
各位师兄,大家好,末学奉师父的慈命,给大家进行《佛法修学概要》的研讨。今天是我们第二学期的第五次研讨,也是我们整个《佛法修学概要》的最后一次研讨。所以今天的研讨,我们把整个的框架做了一些调整。请大家看讲表,我们今天研讨呢,分三块:
第一部分,是总标部分:就是课程的四大特色,和一些关键词。我们看这个表的主体。这个表的右边。其实是我们对整个佛法修学概要的一个内容的回顾。那么在这个里面。我们去吧。本来课程安排的第三十九讲、第四十讲的证果的内容,我们穿插在这个里面一起跟大家分享一下。那么大家看这个表的左边,这个左边的两大点,实际上是末学跟大家分享的两点体会。这个是今天分享的第二部分。分享的第三部分就是结示。说一下我们这个净土修学的法要。
第一部分,是总标部分:就是课程的四大特色,和一些关键词。
好,那么我们现在进入第一部分总标的部分。我们学到现在。整个《佛法修学概要》到今天就是基本要结束啦,那么通过两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对整个《佛法修学概要》这个课程,应该有一个总的认识。那么总的认识呢,末学把它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课程的四大特色。就是师父在讲这个佛法修学概要的时候,有四个特点:
一、课程四大特色(导航仪、检查仪):
(一)一以贯之,深入浅出;
就整个的课程都是一念心性这个中心线索来展开的。从最基本的人天业果讲到真如思想,从人天乘一直讲到菩萨乘的修学,所以是一个深入浅出的一个次第分明的一个讲解。
(二)理事圆融,解行并重;
就是师父整个讲解内容的展开,都是从理观和事修两个范围展开。从理观和事修的圆融来展开所有《佛法修学概要》的内容,而且解行并重。可操作性非常强,我们一旦学了以后,就知道怎么去做。
(三)具足三力,导归净土;
整个调和其实师父都非常强调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强调心力、法力、佛力的结合,以这个来调伏我们的生死罪业,来调伏我们的妄想来确保我们的临终正念,导归净土。所以这个在整个课程中三力也是一个主线。
(四)条理化、简单化、生活化。
第四个特色。就是。整个课程的内容条理化、简单化,生活化。
把整个佛法的内容,非常条理的、非常简单的融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知道怎么去调整我们的心念,怎么来改变我们的思想?怎么来让我们走向跟佛在同一个频道?最终能够成就佛道。所以呢,这个是末学理解的,这个课程与这样的四大特色。
二、关键词: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三种力量、四个总纲。
那么由这个四大特色,我们拎出了整个课程的几个关键词:
(一)一个中心:一念心性
一个中心,也就是这个佛法的一个主线,一个中心思想,一个主要的线索,那就是一念心性来贯穿所有的佛法。佛陀出世也是为了结示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
(二)两个重点:破妄、显真——理观、事修
也就是师父说的,我们修学佛法,一个是破妄、一个就是显真。师父说过整个佛法概要,从净土宗临终正念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做两件事,一个是破妄、一个是显真。破妄就整个真妄的问题,是整个课程的主轴。那么整个破妄显真下来,主要是在于空观,就是消除我们心中的我执、法执。来消除我们生命中的对立。所以整个的主题啊,上课的主题,他两个中心一个就是破妄,一个是显真,当然具体学法上面,我们下面讲到围绕一个是理观,一个是事修,所以这个是两个重点。
(三)三种力量: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心力、法力、佛力
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具足三力,首先要有安住力,要安住真如,安住心性。然后呢,我们要有调伏力,要有引导力,心力、法力、佛力,三力要完整结合起来,以心力来引导法力,以佛力法力来加持心力。
(四)四个总纲:
◎信解行证(通途次第):
就净土宗而言,师父把蕅益大师的这四句话、十六个字,作为我们净宗学人的一个修学法要,这个也是四点。
◎净宗四法要(特有):
所以呢,就是末学把整个《佛法修学概要》的课程有四大特色,然后呢,关键词有四个方面,那么通过这样一个大体的框架,让我们的整个《佛法修学概要》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其实我们学到现在学到今天,应该说这个四大特色,这四个关键词我们应该大家是非常的熟悉了。所以我们先把它回顾一下,就是看看师父是怎么来讲这个《佛法修学概要》的。
第二部分,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 :
(图右)一、前言。二、正文部分:
(一)发心。(二)正见。(三)修行。(四)证果。
(图左)一、佛法义趣难解,入门有道。二、把握四个要点。
一、前言
我们下面进入第二部分,我们看那个表的右边:整个《佛法修学概要》它的框架,首先是一个前言,师父解释了经题,解释了教主的简史,讲解了这个佛法的主要的教义。那么前言这一块其实也是一个总纲,就把整个课程的内容都做了一个提纲性的介绍。所以建议大家要把前言这一块再好好的深入的学习一下。你把这一块深入领会了,那么会加深你对《佛法修学概要》的理解,末学曾经作过一个比喻,就是《佛法修学概要》就像一个导航仪:它确定一个目标。然后你怎么去每一步都给你一个详细的介绍,你按照这个他的指示去做,你就能达到你的目的,达到你的目标,所以他也像一个导航仪。层次非常清晰的、步骤非常清晰的一步一步的把你引导到那个目标去。所以前言非常重要,是一个总纲的内容,大家要反复的深入去体会,这个里面涵盖的内容非常的广泛。
二、正文部分:(一)发心。(二)正见。(三)修行。(四)证果。
那么《佛法修学概要》正文部分,就是师父给我们讲了,我们修学中要注意的四个方面,也可以说是四个层次。首先一个,是要发心。第二个要树立正见。第三个,我们去怎么修行这个五乘法门。那么这个发心、正见、修行其实是属于因地的部分,那么,通过我们因地的修学,我们最后证果,会证到什么样的果位,这个是正文部分,是修行的四个主要的内容。如何发心?我们树立什么样的正见?我们怎么去修行?我们最后会证到什么样的果位?
那《佛法修学概要》的第三部分实际上就是结示部分,就师父讲了一个我们净土宗的一个四个法药,还有就是用了一个偈颂来劝修,我们为什么要修啊?怎么去修这个是我们整个的课程的框架。那我们现在看一下整个的正文。就是发心、正见、修行、证果,然后师父到底讲了哪些内容,那么在每一部分里面哪些是重点,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一)发心(理观)——确认目标
1、皈依心。2、出离心。3、菩提心。4、简别发心
我们先看发心,发心呢这个是修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其实是誓愿,一种心愿,一种愿力,这个是确定我的目标,那么在这个里面实际上呢,它属于理观部分了,那么师父呢给我们讲了,我们要修皈依心、要修出离心、要生起菩提心,并且让我们简别怎样才是真正的发心,有八种发心:有大与小、有正有邪、有真有伪、有偏有圆。这个八个标准是我们衡量我们的发心是不是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我们要看这里发心到什么程度,所以发心对不对,那么这个八个标准我们可以用来对照,这个是发心部分这样几个内容。
(二)正见(理观)——了解路况
1、业果思想
那么到正见部分,实际上就是了解路况了,那么这个里面师父给我们讲了,我们要树立三种正见,这个三种正见是层次高低不同,由低到高:一个是业果思想,师父给我讲业果决定、业果不失,讲了业的的种类,让我们知道怎样去调伏一些罪业,这个讲的因果类。
2、空性思想(三法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个是我们要一个空观,怎么现起一个空观的智慧?怎样放下这个相状?怎样来走出妄想?
3、真如思想(实相印)
第三个正见,要有真如思想,就是实相印。这个其实已经到了一念心性的即空即假即中这一部分,是佛陀之所以出世的,他的本来意思就是要告诉众生所本具的的一念心性。就是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的智慧德相,但因为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所以我们一念心性,他是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法尔具足,但因我们一念的迷,所以不能开显我们的一念心性,所以我们要修行就是为了开显我们一念心性,来回到我们的本来面目。
☆理观——安住力、引导力(◎智慧的观照◎思想的改造◎心灵的建设)
所以这个发心、正见这个用了两章的篇幅,这个其实都是一种智慧的观照,是要我们形成一种安住力、形成一种引导力,通过智慧的观照、思想的改造、还有心灵的建设来提升我们的素质,让我们走向,就跟佛陀在同一个思维模式上面。就走上这个成佛的高速公路,所以发心正见内容,这个是一个基础。那么当我们具备了正确的发心,树立了正确的知见以后,那么我们就可以依据这样的理观来进入实际的修行了——事修。
(三)修行(事修)
修行呢,我们修行三组要道,我们看这个图表:第一个是安乐道,第二个是解脱道,第三个的是菩提道。
1、安乐道(带相修)——人天乘
那么安乐道它是从人天乘的修学方法,他的主修的内容是三皈依。我们任何人学佛,首先三皈依,就像一个人上学一样的,你要先注册入学,要发心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个三皈不但是学佛的一个入门,是一个学佛的基础,而且他是贯穿于整个学佛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要小看这个三皈依,然后我们要受持五戒,还得我们要修持十善业,这个人天乘的修行,他都是一种带相的修行。
那在这个人天乘的修行里面,师父给我们指出了三个我们要修行的重点: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不得圆满、不得清净)——忏悔业障、严持四重、兼修禅定
☆处理业力(调伏力)——临终无障碍。
第一个、忏悔业障
因为我无始以来,造业非常多,我们要忏悔我们的业障,来断除我们的相续心,让恶业不在增长,让善业更加增长。
第二个、严持四重
就要守住杀、盗、淫、妄这四戒。这个是我们修人天乘的一个重要的守住戒律的要求。
第三个、兼修禅定
因为禅定可以提高我们的定力,让我们心一境性,那么这样当心静下来以后,心寂静了以后,我们的智慧容易开发,所以呢,这个是我们人天秤他修行的三个重点。
修行人天乘、安乐道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来生成人升天,而是借这个人天乘的修学的方法来处理我们无始劫以来的业力,就是调伏我们的业力。它的目的是为了我们在临终的时候。没多的障碍就是把那些重大的业力要从数数现行的业力把它调伏下来,不让它起现行,让我们在临终的那一刻的一念能够在比较安稳的环境下往生,所以这个呢是我们修行安乐道,那么安乐道假如说那个比方来说的话,因为它带相修,所以那个时候呢,还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所以这个呢,他这个是不得圆满、也不得清净,所以我们是借它的方法,但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的目的,这个是安乐道的修行。
2、解脱道(无相修)——声闻乘(小乘)——四谛(苦、道)
解脱道(无相修)——缘觉乘(小乘)——十二因缘(受、爱、取)
我们看解脱道,那么解脱道是我们从一个好人,比方说安乐道我们修成一个好人,那么你要成为一个道人的时候,你从哪儿开始的?就是从修解脱道开始,所有解脱道使我们分清你是个好人还是一个道人的一个分水岭。那么解脱道一般我们把它称为小乘,它主要是修声闻、缘觉这个两种。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我空、偏空、灭色取空)——思维苦谛、调伏妄想
☆处理业力(调伏力)——干扰降最低
那么声闻乘主要是修四谛苦集灭道,那么再苦集灭道之中,我们要重在观苦,要修道。那么在十二因缘里面,我们要注意的有三个:一个受,一个是爱,一个是取,所以我们要通过思维苦谛来调伏我们的妄想,所以我们修解脱道主要是通过空观来对治我们的妄想。让我们临终的时候,这个干扰降到最低。因为我们临终的时候,无始劫来的妄想会干扰我们。人家说腊月三十算总帐,一个是业力的总账,还有就是我们妄想的总账。所以我们通过修空观,知道一切无常、一切无我,那么这样我们就能够离相,不受这些外相的干扰,把外在的干扰把它降到最低,把内心的妄想也把他调到最低,这样确保我们临终的正念。所以修解脱道那个时候因为修空观了,所以那个时候已经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个一种无相修,一种离相的修行。所以这个呢,是我们修解脱道它修什么内容?它的目的是什么?
3、菩萨道(实相,…)——菩萨乘(大乘)——六度万行(自利与利他)
他们到了更高一点的就是我们的大乘,所以大乘所要修行的重点,就是我们要行菩萨道要修菩萨道,就是菩萨乘。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我空、法空、俱空)
菩萨道是一种实相修,无相无不相。它即要离相,又要借相,所以那个时候他呢就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但是他的心理素质不一样了,他不受这个外在的一切的外相的影响。他知道这个外在一切都是虚妄的,而我们的内心那个本来面目是常住,是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所以这个我们要从本性乘性起修。现在我们看,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修六度万行,要用智慧来修布施、来修禅定,修一切一切的六度万行,这个时候他就有一种我空、法空、俱空的智慧。
第一、圣道门:1、一心万行(称性起修)2、万行一心(全修在性)
当然这个里面修学菩萨道,我们可以分两块来看一个比方说修圣道门。修圣道门:一个是一心万行。就是我们安住在我们不动的心性上面来地修,由一心开出万行,然后万行一心,因为你所有的行都是因为你的心所开显出来的,所以你还要把整个修行的万行归于自己的一心,本来清净的一心之中,所以叫一心万行,这个称性起修。那么万行一心,这个全修在性。
第二、安住真如
第三、净土门(一心归命):1、佛力顺从(能应)。2、自力观照(能感)。
那我们净土门,净土门它的核心是什么?叫一心归命,就是归命佛号,随顺本愿。那么这个里面一个叫佛力顺从,这个是能应的;然后也有自力观照,这是能感的。
☆纲要:
第一、信愿行三资粮。
第二、正助杂三行:
1、专依净土经论而修为正行。
2、读诵、观察、礼拜、赞叹供养为正行中之助行(称名为正行之正行)。3、修于一切诸善万行为杂行。
第三、当修三福
那么我们通过这个修信愿行三资粮,通过正助杂三行,那么修行三福来积累我们净土的资粮,来让我们临终能够往生西方净土。不管是修圣道门,还是修净土门,它都是需要安住真如,从真如出发,再回到真如。
所以修菩萨乘我们这里有一个结归一佛乘的内容,我们上堂课曾经给大家提到的,所以我们从前面修行看发心、正见这个是理观的部分。修行这个是事修的部分,我们建立了正确的理观,让我们安住真如,安住心性,来趋于佛号、趋于净土、趋于菩提,就是引导佛号,引导我们引向佛道,引导我们到菩提那边去,那么通过这个我们来修行五乘法门。那么修行五乘法门以后,理观来称性起修,然后呢,我们要全修在性,就是会归到我们一念心性,所以我们是从理观到事修,然后再回到一个理观,就是回到我们的一念心性,所以最终一切一切就是从一念心性发心,正见、修行,然后我们还要回到我们的一念心性。所以整个的《佛法修学概要》,他这个一切的一切都是围绕我们一念心性而展开的,那么通过我们的发心、正见、修行,那么我们会证到什么果呢?那么这个就是证果的内容。
(四)证果(果地)
那么通过我们的发心、正见、修行,那么我们会证到什么果呢?那么这个就是正果的内容。正果,因为你处在不同的层次,你修不同的道,因地种什么种,那么你果地就得什么果。所以我们正果这个里面,就是在三十九讲、在四十讲讲,那么师父首先就是从两个大的方面给我们进行讲述的,一个是总说一个是别说。
1、总说
那么总说呢其实说两点,一个是菩提,一个是涅槃:
那么在菩提呢,我们都知道菩提就是觉悟了,那么这个觉悟呢,实际上它是一种无漏智慧的观照。那么这里面师父跟我们说了,就是让我了解两种智慧。一种实智也就是根本智,还有一种是权智,也叫后得智。那么这个实智呢,实际上就是一种空观了。就是我们要先来观照我们的本体,知道我们这个本体,就是知真本有。我们后面要提到的,叫知真本有,这个我们根本智它是如如不动的,是佛众生都同样具足的。
那么权智它是后得智,这个实际上是借相是个假观,我们如何依照这个法的作用来发挥它的妙用。比如来清净我们的内心对不对?所以这个我们要知道两种智慧,一种实智,一种权智,实智是根本智,权智是后得智,前面是从本体上来说的我们的一念心性。第二个是从我们的权智就是从它的作用上面来讲的,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两个。
那么涅槃呢,它从两个层面去看,就是因地来说,涅槃它的断除烦恼,那么果地呢,它能够了脱生死,那么这个涅槃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呢?它是清净无染、不生不灭的境界。那么这个清净无染不生不灭的境界,实际上就是一念心性所展现的境界,所以我们这个菩提涅槃,实际上最终还是会归到我们的一念心性之中,会归到我们的那个本来面目的那个样子之中。我们本来是清净的,因为迷惑了,那么我现在通过修行再回到那个家,也就是师父一直所说的把心带回家。
这个涅槃呢,其实有三种涅槃,一种叫有余依涅盘,一种是无余依涅槃,还有一个是无住处涅槃,无住处涅槃呢,这个实际上已经是菩萨乘的那个涅槃了,这个是比较高层次的,就是菩萨乘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因为它要广度众生吗?要积累成佛的资粮,所以菩萨的发心跟有余依无余依的那种二乘的阿罗汉的发心是不一样的,这个是一个总说。
那么在这个里面,我们要知道,菩提智慧这个是不能分享的,但涅槃的福德这个是可以分享的。所以我们虽然都具有佛陀的这种本来亲近的这种面目,但是这种菩提涅槃要通过我们自己智慧的开显才能够显现,这个佛陀不好直接送给你,这个是总说,就是我们证果是为了证到菩提涅槃,会归到我们自己的本来一心,开显我们的本来清净的心性,本来具足的心性。
2、别说
别说这个里面就是因为修行的果位的不同,分了三个,一个是声闻果,一个是缘觉果,一个是菩萨果。那么声闻果呢,它实际上分四种果位,我们在前面也讲过了,一个叫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初果就是须陀洹果,它叫七来,七次往返,预计,那么它呢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有道共戒,这个师父讲了一个例子就是,证到须陀洹果的人,即使他再来的世间,比如他以前是持不杀生戒的,那个时候你即使叫他再杀生,他宁舍生命这个是绝对不会做的,这道共戒,他形成这种坚定的道共戒了,所以它这个的须陀洹果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特色。
那么第二个呢,叫斯陀含果就是一来他只来这个欲界一次啦。阿那含果是三国,它不来欲界,就不来这个欲界受生了,那么第四果,就是阿罗汉果,那么阿罗汉呢,当然又分三种,一种是叫慧解脱,一种是俱解脱,还有说是无碍解脱啊,这个有三种不同层次的,但是他们都是证的圣果的。
第二个果位呢,是缘觉果位,他一个是有学位,因为缘觉果位呢,它不像那个声闻果他还分四个层次,他这个就是要么觉悟要么就不觉悟,他这个是没什么学位而言的,那么这个呢无学位,就是辟之佛果,辟之佛果有两种,一种是缘觉,一种独觉,缘觉就是修十二因缘而成就的,那么独觉是生在无佛之时,悟那个落花流水啊,自觉的自己开悟的,所以这个呢是缘觉乘,这个也是,就是修这个二乘的人所证得的两种果。
那么我们修菩萨乘的修大乘的,这个就是得到菩提果,那么这个菩提果这个里面就是我们从两方面来看,一个就有五十二个位次,还有一个就是天台宗的六即佛,这个也是不同的位次,就是菩萨乘,他也有一个位次的。
那个五十二个位次呢,我们不详细谈了就给大家稍微讲一下,一个是十信,十信位,这个是顺从了,这个时候其实还是个凡夫,但是已经开始了,开始就是走向,就是说开始顺从这个佛陀说的道义了。他虽然就是说,他不一定能够,那时还没证到,也不一定非常了解,但是他开始信了,就是你说的我都信,所以这个是十信位,这个顺从佛说的法义。那么十住位,那么这个他也开始思维开始理观了,也开始有智慧的观照了,他不仅是信了,他有着智慧的观照在里面了。那么十行这个他也开始历练了,历练就是通过理观的智慧的观照,那么他也在生活中历练,怎样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来历练。那么在下面就是十回向,十回向就是通过调整,就是有时候表示进进退退,或者有时候他通过自己这种调整是十回向来回事向理,对吧,那么通过这三种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十回向以后就进入十地,就是初地以上,这个其实就是,初地以上这个己经是非常高的一种果位了,那么在往上有等觉还有就是妙觉,妙觉就是说已经圆满了,这个是有五十二个位次。
那么天台的他有个六即佛,这个也是影响比较大的,那么六即佛呢,一个是理即佛,理即佛实际就是说我们都具有佛的本性,都跟佛一样的,从性上讲都跟佛一样,但是我们现在无法开显,所以这个是讲凡夫,理上也是理体上和佛一样,实际上你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所以这个是假的,凡夫,理即佛。
第二个呢是名字即佛,那名字即佛呢,实际上就相当于十信这个果位啦,第三个叫观行即佛。这个就是类似于那个十住,菩萨的果位了。那么相似即佛实际上就是十行跟十回向的这个菩萨果位。那么分证即佛这个是指初地以上的菩萨,就是十地里面那个初地及以上的菩萨。那么最后呢是究竟即佛,就是跟佛是无二无别了,所以这个呢是帮我们把这个正好把第三十九讲、四十讲的内容跟大家做一个这样简单的介绍。
那么这个里面我们要知道,就是我们凡夫与佛之彼岸它有一个差别,就是我们凡夫呢他只有性德,就是说那个本具的这个跟佛是一样的,但是我没修德,我没把它开显出来,所以我们就是还处于迷惑之中。佛呢他是本来清净而且他又能开显妙用是万德庄严。所以这个性上一样,但是修德不一样。所以我们还要通过修行来达到佛果。当然这个我们要以,因地不生灭心为本修因,我们要修空观修假观,那么这样呢,才能够达到佛的那个不生不灭的那种果地,所以楞严经里面说,假如若以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为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所以这个我们也是要在修行中要注意的。
3、小结
这个呢,是我们跟大家简要的回顾一下整个《佛法修学概要》的他的大体的内容。师父从前言开始,然后讲到正文的发心、正见、修行、证果,让我们对整个佛法的修学有一个非常大体的了解,虽然是个框架的概要式的,但是这个里面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非常的深。实际上把整个佛法从凡夫到成佛,所有的修行的要点都全部拎出来了,《佛法修学概要》真的是一个导航仪,而且他还是一个检查仪。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这个《佛法修学概要》来检查自己的修行到什么程度,哪一方面比较差一点,我们什么时候要着重这个调伏?什么时候我们要着重安住,我们修行的次第是什么样子的,所以这个呢是一个非常提纲性的层次非常清晰的,可操作性非常强的这样一个导航仪,指导我们修行,所以我们不要小看《佛法修学概要》,它虽是基础,但是它这个基础是涵盖了整个的佛法,我们要重视。
(图左)一、佛法义趣难解,入门有道。二、把握四个要点。
这个是我们表的右边,这个一切都是从我们一念心性之中所展开出来的,我们无论是发心还是正见还是修行,都是以我们的一念心性而展开的,最终还是会归到我们一念心性上面去,这个是我们课程的大体的框架,那么我们现在看这个,别说里面的第二个内容,这个是末学跟各位师长分享一下自己学佛概的两个体会。
一、佛法义趣难解,入门有道
一个呢,就是我们修学佛法,因为佛法呢,他是意趣难解,但是入门是有道。因为佛法还是很深的,有些地方呢,我们不太容易理解,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尽快的就是契入佛门怎么来理解这个佛法的大意呢?那么这里面我们就几组概念。我们把这个几组概念掌握了,我们就知道怎样去理解佛所说的法,这里面末学通过四个方面:
(1)究竟说(实智)、方便说(权智)
一个就是关于究竟说与方便说。那个师父也说过,就是你要了解,哪些地方是我的本意?哪些地方是佛的方便说。你只有知道了这个东西,你才能够圆融的理解佛法,因为佛说法时他根据不同的根机,对不同的对象而说法的。你什么根机就给你什么法,所以他有的是方便说,但是对于那种大乘根机的说出大乘法。大乘法跟二乘法,在名相上面肯定是有差别的。所以有时候比如他从二乘来说这个事情,有时候从究竟理体上来说这个事情,所以我们只有知道什么是佛的究竟说、什么是佛的方便说,我们才不会有矛盾。
那有人问啦,我们念佛要持佛号,这个是有相吗?但是《金刚经》也说凡有所相皆为虚妄,那么这个怎么弄呢,这不是矛盾吗?实际上不矛盾,凡有所相皆为虚妄,就是咱们本体来讲的,我们要离相,我们大概还有一个借相,就是我们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不能光无所住,我们还要按住心性,离相以后而来借相而修,所以我们这个两个说法,一点不矛盾,所以一个是佛的究竟说,一个是佛的方便说,其实这两个人都是佛所说,我们这样想以后,这个佛陀的好多内容,我们就不会疑惑了,你不会觉得矛盾了,所以这是一个需要掌握什么是究竟说什么是方便说。
(2)诸法三分(本体论):体(本体,性质)、相(现象)、用(作用)
那么任何一个法,我们从本体看,他都有体,有相、有用,我们举一个很小的例子,比如水,它的本质它的体是湿性,但它的相可以多种多样,比如液体的,这个也是水,那么气体的也是,固态的冰这个也是。这个是它所体现出来的相貌。那水什么作用?可以浇灌,可以用来饮用了,对不对?这个都是它的作用。结成冰以后可以雕成各种的冰雕艺术,其实这个都是他的作用,所以任何一个法就是万法,我们都可以从在本体上面来认识它,因为是本体。但我们众生都喜欢分别嘛,是必须要通过相、通过用来让你认识它。本来这个究竟理体上,这个呢就是一法不立的,也没有什么名言概念,也不可说是,不可思议吗?佛法是不可思议,究竟说吗?但是佛陀为了让我们理解,所以他也方便说,就是把一念心性他给开出体、开出相、开出用让我来理解这个佛法,所以我们对任何一个法都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理解,要知道,不管是相不管是用,它都是以这个本体而发的,他都不离开他的本体,所以我们要一竿子插到底,就是这个本体的是最根本的。
那么这个相状,这个作用是怎么生起的?怎么会从本体会产生这种相状、产生这种作用呢?
(3)生起三由(缘起论):因(主因,思想,名言种子)、缘(助缘,所造业力)、果(结果)
那么这个里面我们就要知道,就是佛法的缘起也是佛法的基本的教义,就是诸法因缘生。有因有缘有果,那么这个因,我们说这主因啦,其实就是我们人的思想。在唯识里面叫名言种子,那么这个缘呢,就是助缘,就是我们所造的业力。那么最终结果,就让我们种一个稻子,这个稻子是个因,那么种在地上,要有土壤要有水分要有阳光,这个就是缘。那么最终长了成为米,稻子,所以这个因、缘、果。出世间道也是一样的。我们种什么因?结什么缘?最终也起什么果。我们修安乐道,你种安乐道的因。那么就显现结安乐道的缘,就结人天的果,我们修菩萨道修六度万行,能自觉觉他,能够发菩提愿,发大悲心,那么这个我们就能够结佛乘之果。通过这个我们就知道缘起,即然一切是缘起的,我们就通过改造我们的思想来提升我们的心力,来具足什么缘来种因,达到我们菩萨的果位。
(4)法有两端(方法论):
理(理→空)、事(相、用→有),空有不二,理事不二;
理(理观)、事(事修),执理废事,如说食数宝;执事昧理,易堕盲修瞎练。故须理事双融。
所以呢,通过这个缘起论,就是让我们的修行去怎么修?我们修行呢要注意改造我们的思想,要提高我们的心理素质,这个师父一直所强调的那么因、缘、果,我们知道了以后,那么我们要修的时候,实际上有两个契入点,就是法有两端,从方法论来讲的,那么一个理一个事,那么理呢,其实就我们前面讲的这个诸法三分,体了,它的本体,它的性质。这个它这种理体呢,万法都是空的,缘起性空,因为缘起就性空,因为性空所以他就缘起,所以这个理体是空。事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这个相跟用,他是有的,但是从用上来讲是空有不二、理事不二的,所以这个又恢复到我们心性上面去了。
那么这个理跟事呢,我们又可以把理解成一个是理观一个事修,因为也是我们整个《佛法修学概要》也是从理观开始建立我们的心灵的建设,让我们思想的改造,从智慧的观照来形成我们的根本知见,让我发心,然后通过实际的事修,来调伏罪业、对治烦恼,然后呢,我们趋于菩提趋于佛道。
所以是从理观事修而展开的,我们看师父讲的哪一部分,他其实里面都有理观的内容,都有事修的内容。那么理跟事我们要圆融。就是不能呢执理废事,假如执理废事,只知道一个道理,你不去做,不去消融习气,那么这个就如说食数宝,也没用。假如你执事昧理,你不去智慧的观照,你只知道事修,那么就容易呢盲修瞎练。所以我们只有通过智慧的观照了解路径,知道怎么修行,这个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所以我们要理事双融。
那么这个呢是末学跟他分享的第一个方面,就是要知道什么是佛的究竟说什么事方便说。
我们怎么来看一个法从体上面看,从相、用上面看。我们也了解这个佛法是基本教义,它是一切缘起的、它是诸法因缘生。那么从方法上面我们从理观事修,理观事修的结合来修,行这个是第一个方面。
二、把握四个要点
(一)建立一个根本知见:
◎一念心性→本自清净(理观、心性),本自具足(相、用)◎即空即假即中;
◎一佛乘→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一一安住处,☆把心带回家。
那么第二个方面呢就是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们要把握的就是四个要点。
第一个呢就是要建立一个根本的知见,就是一念心性。我们看这个黄字的吧,一念心性,它这个呢是本自清净,就是我们理体是我们的心性,它本自具足这个是法尔具足它的相、用,所以它是即空、即假、即中,佛说的一佛乘,就是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这个是我们的安住处,也就是师父的所讲的,我们要把心带回家,不要攀缘以外了,要安住真如。所以我们这个一念心性是一个根本、是一个中心思想啊,是整个的我们所修行的目的。
(二)掌握两个基本点(生命反转关键):
◎知真本有,悟性真常(☆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达妄本空,了惑虚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概重点中的重点,是否入门之标准。
但我们要回归一念心性,这里面就要掌握两个基本点:这个是生命反转的关键,就是要知真本有,达妄本空。也就是说,我们要悟性真常,了惑虚妄。六祖说过的,假如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所以佛陀出世它的目的就是要把他的知见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那佛的知见其实就是这个知真本有、达妄本空。也就我们一念心性是本次具足本自清净,无欠无缺的。
所以知真本有就是我们要知道我们的本自清净。那么达妄本空,就知道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这个是空观。所以这个呢,师父说的就是悟性真常、了惑虚妄是《佛法修学概要》中重点中的重点。所以我们修行是怎么修?就要知真本有,要达妄本空。我们只有经历了这样的一种见地,这个才能说你修行是入门啦,所以这个呢是判断您是否入门的标准,这个是我们给大家分享的,就是要掌握两个基本点,就是我们生命反转的关键。就是师父说的就是你要知道你的过去是什么样,那么你的现在是什么样?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来修行。
(三)
1、大乘两大修法:
◎理观(理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生不灭,涅槃寂静→但有言说,都无实义→空观总相,
明真谛理→非因非果:空、无相、无作、无为、无念→从假入空,实智,离相,放下,走出妄想,调伏自我意识,不随境转,安住真如
☆改变你的思想,提升你的心里素质。
那么把握的第三个要点就是大乘它有两个修法,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这个理观和事修,那么理观就是从实际理地上讲的,他是不受一尘的,比如我们讲的本来清净的,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它是不生不灭、涅槃寂静,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所以我们这个修空观,这个是我们一个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假如你不修空观,不离相。你多只做相状上面:一个说明你修行没有上路,第二个你修行也不得成功。
所以呢,这个通过空观,一切性空,那么让我们明白这个真谛理,所以真谛就是从性上面讲,从一念心性上讲,谈的是非因非果的,就是它的空,无相、无作、无为、无念。所以我们从这个森罗万相的这种万物万法之中,知道这个一切他都是空、无常的。
所以这个从假入空要离相,要放下一切相状,它不是叫你断灭相状,就是你知道它是无常的,是空无自性的,这样你才能够放下它。这样你才能走出妄想,才能够调伏自我的烦恼,不随这个境转,既然它是虚幻的,你会跟他走吗?就像我们看到一个海市蜃楼,我们知道它是虚妄的,我又不会去执着它。我们这一切万物都是我们心中所变形的幻影,那么我们还会执着它吗。
所以这个空观是我们修行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就是安住真如这个所有一直强调的,要有安住力,所谓安住力,我们只有通过的理观来改变我们的思想,来提升我们的心理素质。
所以师父有三句话,这个三句话,我想大家可能还有印象,我们去安住空性,安住真如。安住一念心性,怎么才叫安住一念心性呢?就是三句话:
第一句、就是站在本来没有妄想的角度来对治妄想。
第二句、站在本来没有业障的角度来忏悔业障。
第三句、站在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来了生死。
那么在《楞严经》上面给它取了一个漂亮的名字叫什么,叫正念真如,其实就是安住空性,师父说这个概念在你临终太重要,太重要。所以他说,整个《楞严经》的思想都在讲这个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就是你本来就清净,这不是外来的。是你本来就清净的。真知本有,妄想本来就是虚幻的,这个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所以这个通过我们理观所建立起来的就是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
2、大乘两大修法:
◎事修(相、用)→事相门中,不少一法(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因果生灭,诸行无常,假观别相。
明俗谛理→不昧因果:造作、有相、有为、有念、不空→从空出假,权智、借相,历事练心,调伏引导,广度众生。
那么大乘修法的第二个重点就是事修了,是不是从相、用上面,所以我们讲事相门中、不少一法,就是你不能,因为有理观不去事修了,因为我们修行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虽然因果生灭、诸行无常,但是我们要从空出假,要灭俗谛理,就要不灭因果,因为这个从事相来讲呢,就是我们要造作,要有相,有为、有念、不空,能通过这个借相,我们来历事练心,调伏、引导,来度化众生。
3、理事圆融:
◎先有理观再来事修;◎理须顿悟,事须渐除;◎理观要圆满;事修要务实;◎理事不二:即理即事,切勿执理废事,执事昧理→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性相不二、真妄不二(观相元妄、观性元真)、权实不二(为实施权,开权显实)……无分别的不二智慧,方可契入真如本性
所以这个呢,理观和事修,所以我们要圆融,一般来说我们要先有理观,再来事修,理须顿悟,但是事须渐除的,师父说我们理观要圆满、事修要务实。
就是见地上我们要高,高山顶立,修行上面我们要深,深海底行,就是不能因为执理而废事,也不能执事而废理,所以这个要理事圆融,就是要称性起修,全修在性,要在我们的修行中要加强智慧的观照,那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一种信仰式的念佛而进入到那种善根式的念佛。
(四)具足三力:
◎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
◎心力、法力、佛力。
所以通过理观事修,我们呢要具足三力:安住力,安住真如;调伏力,调伏我们的生死罪业,调伏我们的妄想。走出我们的妄想;引导力,引导我们趋于菩提、趋于佛道、趋于净土。
还有我们要知道心力、佛力、法力之间的关系,我们是要把我们的生命跟佛号相连接,这是我们往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我们通过心力来引导我们的佛力,通过法力、佛力来加持我们的心力,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那么这样三力的结合就能够保证我们临终的正念。
四个总纲:◎信解行证(通途次第);◎净宗四法要(特有)。
第四个,我们有四个总纲。就是我们修行要把握的四个总纲,一个就是通途的次弟,就是信解行证,我们看那个表的右边,实际上这个发心、正见、修行、证果,它就是一个信解行证的过程。
第三部分,结示:净土修学的法要。
一、结示:净土法要——◎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友为依
那么净宗的四法要我们放在下面结示部分来看。
我们现在就进入我们这次研讨的第三部分,结示,这个师父是用蕅益大师的,作为净土学人要掌握的四个法要,就是我们净土学人要掌握的修行的四个要点是,是哪四个要点?
第一个、持戒为本。第二个、净土为归。第三个、观心为要。我们有智慧的观照,不能仅仅有事修,要内观真如。第四个、善友为依,要依靠善知识,依靠善友来共同的修行,来成就我们的佛道。
二、常思:智慧提升否?行为修正否?烦恼减少否?内心净化否?慈悲心量扩大否?
作为我们修行人,我们要经常的思维,思维什么?思维我们的修行以后,我们的智慧提升否?我们的行为修正否?我们的烦恼减少否?我们的内心净化否?我们的慈悲心量扩大否?我们也经常做这样的思维,才能够保证我们一直住在法上。我们无论是持名念佛、无论是修观照。这个我们都要经常这样的思维,才能够判断自己,提醒自己。
最后呢,末学想用两个偈颂来做为我们整个《佛法修学概要》的结束:
三、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我们要珍惜今生的因缘。
四、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究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我们整个佛法修学概要的研讨就到此结束,感谢感恩各位师兄的参与。我们下堂课再见,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