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魔法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 第二百四十五章 庆历新政,吏治篇

第二百四十五章 庆历新政,吏治篇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新年新气象,公元1041年,庆历元年到来。</br>历史上现在宋夏之间还处于对峙,连年的征战让大宋苦不堪言,汴梁粮价暴涨。</br>但自此去年康定和谈之后,国内的形势就区域稳定,粮价也正常起来。</br>最近这段时间赵骏忙得团团转,首先是作为政制院知院,大宋二号人物,要出席各种各样的场合。</br>比如早朝议会、年底祭祀、新春宴会等等,还要前往开封府、各个部门做出巡查、指示,检阅他们去年一年的工作,调研目前官场效率之类。</br>接着又是赵祯给他选了门亲事,是曹玮的幼女,叫曹苗芯,曹皇后的堂妹。</br>值得一提的是,曹皇后的名字叫做曹苗莲。</br>曹苗芯是曹玮晚年所生,出生于天圣元年,也就是,公元1023年,今年十七岁,大概再过几个月满十八岁那种,算是勉强符合赵骏的要求。</br>没办法。</br>赵骏一来遗传了老赵家的优良传统——喜欢美女。</br>二来他确实不能接受未成年婚姻,跟原则有关系,也跟希望妻子成年,生出健康的子嗣有关系。</br>然而在古代女子十五岁及笈,甚至十一二岁,乃至七八岁就定婚结婚的年代,要想找出一个十八岁以上的美女,且不是寡妇、离婚者、还要门当户对,难度可想而知有多大。</br>就曹苗芯还是因为将门出身,自幼喜欢刀枪棍棒,据说曾有过心上人,来提亲的人都被她用棍棒打出去,这才导致都十七岁了还没有跟人结婚。</br>赵祯听说后就跟曹琮说了一下,曹琮自然大喜过望,去跟侄女说,可曹苗芯反倒是不乐意,言称她一直在等自己的心上人,打死都不想去跟赵骏相亲,导致这事拖了几天,磨蹭了许久才答应见面。</br>刚好赵骏那边还有别的事情处理,虽然赵祯跟他提了一嘴,说有个合适的女子他可以去见一面,结果走到半路上,却被其它事情耽误了,放了女方鸽子,倒是一件颇为意外的事情。</br>其实这事还真不能怪赵骏,因为那天刚好他被包拯给逮住了,包拯于景祐四年回汴梁,被赵骏任为开封府推官,他在任上相当尽职尽责,干了两年,升任为殿中丞。</br>虽然是八品御史,但未卑权重,干了不到一年,弹劾了不少同僚,弄得人嫌狗厌。</br>本来这情况肯定会被打压,奈何有大佬赏识,去年升任监察御史,一年后调任为同知开封府,升官跟坐火箭似的,四年时间从正七品干到了正五品。</br>赵骏的马车去相亲的路上,不巧因为下雪打滑,马匹冲撞了百姓,被当时正在巡街的包拯给逮住。</br>包拯可不管赏识他的背后大佬就是赵骏本人,直接当街把顶头上司训斥了一顿,让他给百姓赔偿一切损失这才罢休。</br>这下搞得让人郁闷,耽误了相亲时间,赵骏就只好派人跟曹府那边说一声,下次再约,随后去了老范的府邸商议今年新政改革的事了。</br>正是新年初,正月六日,除了值班官员以外,大部分官员都在休沐。</br>老范最近这段时间可谓是风光无限,刚刚升官,从候补同知的副相提正做上了宰相,还因为打了两次大胜仗在民间威望暴涨,现在俨然已经是大宋百姓心目当中的偶像。</br>赵骏进了范府宅邸,看到老范悠闲地在书房喝茶,往年赵祯都会多举行几次宴会,邀请文武百官每天酒宴、诗会之类。</br>但今年汴梁下雪,有点冷,政制院又是一群六七十岁老头,怕折腾他们弄出事来,就只办了一次年会,后面的宴会就取消了,大家就在家中休息,相当惬意。</br>见老范悠哉悠哉,赵骏没好气地走过去坐在他对面的椅子上,双脚踩在了炭盆边,边烤火边抱怨道:“你倒是舒服啊。”</br>“怎么?你不舒服?”</br>老范不是坐在书房的书桌后,而是这厮居然搞了个木塌在里头,木塌上垫着厚实的棉被,他斜躺在上头用被子把胸以下盖住,自己倚靠在木塌上看书,边喝茶边看书。</br>他侧过身子,从旁边茶几上拿起茶杯饮了一口,随后把茶杯放下,看着赵骏笑道:“听说官家为你选了个女子,还是曹家人,伱是没看中吗?”</br>“根本没看着。”</br>赵骏接过范府奴仆递过来的热茶,说道:“倒霉死了,马车打滑把百姓的摊位给撞翻了,遇到了包拯,非训了我一顿,这又不是我的错,何况我又不是不给百姓赔偿。”</br>“这不挺好的吗?开封府同知铁面无私,政制院知院也不耍官架子,纵使位高权重也虚心接受批评,你们简直是秦始皇玩克隆——双赢啊”</br>老范笑着打趣。</br>赵骏震惊道:“你哪学来的乱七八糟玩意儿?”</br>“昨天官家和我们一起看你下载的科普影片,里面还有对非洲奇葩小国的科普,从那个里面学来的。”</br>老范说道。</br>赵骏翻着白眼道:“以后少看那耗子的东西,这厮更新太慢,我穿越前为了多攒几集等了好几个月,回头一看才更了不到十集,一个月才两三集。”</br>范仲淹挠挠头,他哪懂这些,便直起身,坐在了木塌上,转移话题道:“最近这段时间研究了一下你给我的方案,我觉得有些问题啊。”</br>“什么问题?”</br>“农业改革上还是有些激进。”</br>“哪一点激进?”</br>赵骏问。</br>范仲淹从旁边的桌子上将赵骏给的资料拿过来,翻开一页道:“开展全国治理,要求各地官府清查地方地主恶霸,一旦有那种为非作歹者,手上沾了人命,欺压百姓、横行乡里、无恶不作,一律处决,没收全部财产,转为官府公田,低地租租给无地百姓。”</br>“有问题吗?”</br>赵骏纳闷道:“我个人认为这样做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必须要维护国家的法制,也必须要维护农民的利益,而且长时间固定扫黑除恶,是有助于国家稳定。”</br>“但你要考虑到实际情况,你们那个年代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大不相同,而在大宋,即便是地方官府严格执行,可派去执行的人员却是与地主恶霸勾结极深的本地胥吏。”</br>范仲淹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道:“按照后世的话来说,咱们基层的掌控力远远不足,一个县的官员需要靠这些胥吏去执行公务,那么出现包庇、隐瞒也是迟早的事情。”</br>“这一点我当然想到了,你以为我出去这几年白跑的吗?怎么不知道地方胥吏的危害?”</br>赵骏笑道:“对于这样的上下结构,我早已经研究过。要想瓦解地方胥吏,就必须从三方面着手。”</br>“哦?”</br>范仲淹来了兴趣道:“哪三方面?”</br>“第一是必须要给予他们收入来源,第二是需要给予他们上升空间,第三是给予他们监管力度。”</br>赵骏说道:“这些庞大的胥吏并没有纳入朝廷的俸禄体系里,收入全靠吃拿卡要,而且没有上升空间,干着最脏最累最苦的活,看不到希望,那自然会自甘堕落,但有了收入保证,有了上升空间就不一样了。”</br>“你是指两税制,还有胥吏考核?”</br>范仲淹想起了赵骏在改制当中提到的另外几个东西。</br>“不错。”</br>赵骏点点头:“税务以后改为国税和地税,地方税务留下作为地方开支以及胥吏工资,胥吏当中优秀者可以被县令推荐前往州府参加考试,考过者再来汴梁继续考试,过试者就能入仕为官。”</br>国税和地税两税制度就不用多说了,胥吏考核跟后世公务员考试不同,而是根据汉代察举制以及唐宋科举制结合出来的产物。</br>汉代如果有胥吏干得好,就会被州府推荐做官,这种形式叫做举茂才。</br>科举则是考进士。</br>但汉末这种举茂才的形势已经形同虚设,察举上升通道往往被豪门贵族垄断,当时有“举孝廉、父别居。举茂才,不知书”的说法。</br>所以赵骏把二者结合,让地方县令推荐优秀的胥吏参加州试,也相当于科举里的乡试。过了州试就能参加吏部组织的会试,考过了就能享受进士待遇,入仕为官。</br>如此一来,由于地方县令几乎没有能量插手进州府与京城会试的考试级别,通过州试和会试,就杜绝地方县令推荐亲属,徇私舞弊的做法,很大程度上能够选拔一些较为优秀的胥吏人才上来。</br>当然。</br>由于庞大的胥吏集团有不少人明明非常优秀,但家境贫困读不起书,文化水平不一定高,因此必然要降低文化难度,以实干为主,学识有一个宋朝秀才水平就差不多了。</br>相比于死读书,赵骏更看重的是实干能力。</br>“嗯,这么一想,由于胥吏被举荐的资格掌握在县令手里,又有了地方上的收入,与地主恶霸勾结的可能性确实小了许多。”</br>范仲淹觉得赵骏给出的东西还挺像那么回事。</br>“但也就是一时有用吧,这样县令就掌握了地方胥吏的上升通道,势必造成县令对这些人有极大的影响力,若是那些地主恶霸转头勾结地方县令,那危害就更大了。”</br>赵骏摇摇头道:“所以高级官员一般五年一任还是不能套在州县的下级官吏身上,就以三年一任比较好。三年一般也能做出成绩,且和地方牵扯没那么深,通过地税和胥吏考核,希望大部分地方县令把握住机会,铲除地方毒瘤吧。”</br>“那监管呢?县令本来就很容易被胥吏欺骗,如何能监管得到胥吏?”</br>范仲淹又反问。</br>“农会。”</br>“农会?”</br>“不错。”</br>赵骏说道:“各县应该组织清点每县具体人口,乡镇分布情况,以村庄距离为界,允许村民组织农会。农会成员必须是只有一户拥有二十亩土地以下的中农、贫农以及雇农组成。”</br>“它的作用是什么?”</br>“自然是帮助地方官府监管地方,间接达到监督的作用。”</br>“你这就扯淡了,先不说农会听不听地方官府的命令,万一百姓拉帮结派,岂不是更容易出现起义的状况?”</br>范仲淹表达了不满。</br>古代社会权力不下放到基层,而是由地方乡绅、地主、宗族管理自然是有一定道理的。</br>如果让百姓自治,一旦天灾年月,那么多百姓聚众抱团,很容易造成起义。</br>所以这个策略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br>然而赵骏也有理由的,他说道:“这是我根据实地考察出来的结果,我发现地方上百姓的积极性还是非常高,只是受到的束缚太多,生产力提升不上来。”</br>“若是组建农会,农会直接对地方官府负责,可以看做是乡政府,拥有一定权力,如果乡里出现什么问题,农会应该积极参与管理,并且报告给官府,就非常有助于官府对基层的把控。”</br>“像争夺水源、村寨械斗,就能够通过农会和官府进行协调。另外由官府与农会共同组织合作社,官府收购农民手中多余的农具、牲畜、粮仓等,充当公共农具共用来释放生产力。”</br>“农会组建后,农民互相帮扶,互相救助,这样也能增加生产力,提高工作效率,我个人认为是一举多得的办法。如果你觉得有什么问题的话,那就再商榷吧。”</br>其实这个办法除了是赵骏自己考察地方农民百姓认为可以做的以外,还有这也是后世我军在根据地的办法,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br>但拿后世的办法套在古代,有些可能用处比较大,但有些就不一定能实现,甚至可能起到反效果。</br>范仲淹还是摇头说道:“你虽然下了基层调研,可你毕竟没有长时间在古代农村生活过,有些太过于想当然。虽然你批判乡绅、地主、宗族管理是封建糟粕,但至少在这个时代,有它存在的理由。”</br>“那你说说吧。”</br>赵骏并没有反驳,因为确实如范仲淹所说,他调研归调研,但并没有在古代农村生活。</br>范仲淹解释了一下情况。</br>很简单。</br>古代农村其实是个比较封闭的社会,有它的一套基层运行逻辑。</br>也就是乡绅、宗族和地主体系。</br>范仲淹认为,生产力没有达到一定标准,就强行打破这套逻辑,让官府试图插手基层制度,最后造成的结果可能就非常危险。</br>比如说通过农会确实限制了一定恶霸地主,但如果官府无法与农会达到亲密协作的地步,那么农会自治权利扩大的结果,就会是农会取代原有的乡绅、宗族和地主体系。</br>听范仲淹这么一分析,赵骏也觉得自己考虑得有些失当。</br>古代皇权社会就很难做到这样的地步,所以很容易造成农会失控。</br>想到这里,赵骏便说道:“你说的是对的,也确实是我没有做好,不过改革嘛,本来就是一步一步完善,咱们先进行讨论,最后拿出一个总结章程来。”</br>“我认为还是以吏治入手吧。”</br>范仲淹提醒道:“吏治是根本,先整顿好全国官场和胥吏,才能够把之后的政令下达出去。”</br>“嗯。”</br>赵骏点点头道:“好,那这段时间咱们先商量好吏治,考成法不用我多说了吧。”</br>“放心,我都已经完善过,各种考核制度,规章标准都已经做好。”</br>“那就行,我提前帮你完善了官员改制,把官员的职权划分好,就是为了考成法,这样做好胥吏这方面的治理,官和吏便能够大治了。”</br>“现在唯一担心的,就是满朝文武了。”</br>范仲淹忧愁道:“真不知道你怎么想的,冗官冗官,你把那些闲散官员都安排上岗了,现在又要用考成法淘汰掉,那不是阻力更甚了?”</br>“本来新组建那么多部门就要那么多官员,不然新部门的工作怎么展开呢?”</br>赵骏耸耸肩说道:“不要有心理负担,大胆去干吧。我和官家还有整个政制院,都是你坚强的后盾,好好利用起这次你积攒的威望,一举功成,将来你就是千古名臣了!”</br>“这苦差事,怕是骂声一片哦。”</br>范仲淹翻了个白眼。</br>庆历新政的第一步,自然就是搞好吏治,否则别的政策推广下去,以这黑暗腐朽的吏治环境,拿头去推广?</br>古代社会吏治搞得最好的是哪个?</br>那自然是张居正改革。</br>一手考成法下去,末位淘汰制,让明朝官员卷到死。</br>而且还有奇效。</br>比如打击贪腐,破除官僚主义,改革官场陋习漏风等等。</br>如据统计,在张居正主政的十年间,挖掘了一大批不称职、不干净的“大老虎”和“小苍蝇”。</br>因为执行考成法而被裁撤的官员竟然占到了官员总数的三分之一。</br>而且由于有考成法存在,“立限考成,一目了然”。彻底打破了论资排辈的传统偏见,不拘出身和资历,大胆任用人才。</br>可以说效果斐然。</br>现在宋朝官场估计跟明朝那个时候也没什么区别。</br>考成法出现之后,势必会对目前死气沉沉,毫无朝气的官场来一击猛拳。</br>不仅给予官员kpi考核,淘汰大批无能以及昏庸之辈,还能将藏在底下没有被赵骏巡视天下时发觉的贪官污吏,一一让其无所遁形。</br>唯一的问题可能就是官场得恨死老范了。</br>就如同明朝官员恨张居正一样!</br>(本章完)</br>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