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这一次要画的东西有点多,看了一天的卷宗江雪律身体有点疲惫,只能慢慢画。
这四十多年前的案子,时间线贯穿了一年有余,受害者足足有十八人,他们之间的年龄有刚认识世界奔跑的幼童,也有对未来心生幻想的刚成年少女,更有一生含辛茹苦孕育儿女成人、踏入晚年的老者,他们的身份不仅是“孩子”、“父母”、“家庭的维系”、“精神的寄托”,更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比如第一个受害者安吉拉的父母,安吉拉有宠爱她的父母,祖父和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安吉拉突如其来的死亡,噩耗传来,不仅刺激了她的父母,更让四个年迈的老人晕了过去,间接又摧毁了两个家庭。
初步估计凶手至少摧毁了二十多个家庭。
安吉拉的家人无比痛苦,在当时几乎所有受害者家属,只有一个想法:我们要抓住凶手!
他们无比地信任警察,也相信正义会到来,可随着时间的流逝,五年没有线索,十年没有线索,二十年过去了……四十年过去了……这些案子居然成了悬案!
凶手消失了,此后再也没出现,留给这个世间无数的疑问。
最重要的自然是——凶手是谁。
其次就是当年警察为什么没抓到,没有办法破案?是他们敷衍怠慢了吗?
悲伤欲绝的家属无法抚平心中的伤痛,只能选择把愤怒宣泄在警察身上,“你们是不是不努力?为什么凶手接二连三的杀人,你们居然没抓到?你们辜负了我们的信任!”
这种愤怒转移是人之常情,警察局的压力也很大。
作为上帝视角,江雪律只能叹息一声。
这是一个双方都很努力,却无法破案的案子。世界不是二极管,凶手的狡猾残忍,并不代表了警方的不作为。
可在当时,每天晚上都无法安心入睡、提心吊胆睁眼到天明的民众,作为第三方的他们无法理解,凶手如此肆无忌惮,警察为什么屡屡扑空!
我们每天晚上都担心魔鬼杀过来,不得不开着灯睡觉,睡了一个小时又容易被噩梦惊醒,心有余悸,严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生活。这一切都拜凶手逍遥法外、你们警察不作为所赐!
可实际上是什么呢?
大批警力深夜不眠不休地巡逻,却无法确定嫌疑人,第七起案子发生,年仅11岁的约瑟芬,她被勒住脖子吊在一根水管上,水管上满是泥土的践踏痕,小女孩鞋底恰好有泥土。
由此可见,凶手当时是如何站在一边,欣赏着濒临死亡不断挣扎的小女孩,最后割伤了她的皮肤,用她的血,画了一个倒五角星。
纯洁的幼龄女孩,她被吊在半空,双脚难以着地,她的脚下则是一个巨大的五角星。这仿佛是一场邪恶信徒的献祭之礼!
而女孩皮肤雪白,双脚流满了血,最后失去呼吸垂下头,这一幕也好似白色羔羊垂下了头颅,一个彻头彻尾的祭品。
见到这一幕的群众惊慌失措,警方勃然
大怒,发誓要与凶手不共戴天!奈何这四十年来警方锁定了上百个嫌疑人,却没有足够多的证据。
联邦调查局内部有一个部门,专门负责分析各种案件,对犯罪分子的心理和行为深入分析,其中包括连环杀手。犹卡斯噩梦这个凶手,FBI犯罪专家得出一个结论:“从未见过如此类型的凶手。”①
没见过不代表没办法,依然要进行侧写,警察努力通过细致的描述,勾勒一个清晰的凶手轮廓,指望群策群力能从人群里把这个魔鬼给揪出来!
江雪律看了一下侧写内容,发现大部分都没错,只是在凶手上还是失误了。
【凶手是一个自负偏执,冷酷残忍的人】
江雪律回忆了一下,这句话没有说错,黑袍男子性格非常鲜明。那侧写为什么找不到人呢,因为这个凶手实际上是一个双面连环杀手。
双面即白天和黑夜是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
江雪律透过凶手的眼睛,他发现白天的男人斯文有礼、从事着一份极为体面的工作,他性格十分和善。在家中女性为“犹卡斯噩梦”脸色煞白,恨不得结伴同行时,他居然温柔安慰道:“路上一定要小心!”
大家那么害怕,小心谁?不正是小心你吗?
男人仿佛不知道,别人害怕的对象实际上是他一般,还真诚建议道:“不如在家门口安个监控吧。”
这副虚伪和善的面孔,令人脊背发凉,明明那件行凶穿的黑袍就藏在他的衣柜最角落。
在江雪律看到的画面里,凶手的生活很丰富充实,他不仅要工作,还结婚生子,他与妻子感情融洽,偶尔抽空杀一杀人。
妻子怀孕时,他等妻子睡下后,就开着轿车出去杀人玩乐。妻子生育孩子,是一个女儿,他也是尽职尽责地照顾孩子,可是孩子睡觉后,他没忍住又跑去杀人了。
杀的是11岁的小女孩约瑟芬,很难想明白他脑子里在想什么。警方的侧写没有错,只是不够全面。
这种截然不同的双面性格,好似人格分裂,实际上又不是,用一个比喻能够解释:“这些杀手的心理就像是在死亡集中营里工作的医生,工作时冷酷无情,回到家又迅速变成了正常人,他可以和自己的孩子嬉笑玩耍,跟别人谈笑风生。”①
这两个极为矛盾的部分,又融洽地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愿不愿意切换,全看本人的心情。
属于黑夜的另一面,便不再掩饰自己的真面目,想杀人就杀人,随心所欲,来去如风。
【凶手应该是混合型杀手】
第二句侧写也没有错。
连环杀手有三种类型:组织型、无组织和混合型。简单来说,有组织杀手头脑比较聪明,性情谨慎又会处理尸体和案发现场,来躲避警察的调查,具有很强的反侦查能力。①
比如曾经有一个盗窃犯,他在事后之后窃听了警方频道的电台。
于是警方的每一次行动他都提前知道,警方抓他屡屡落空,精明狡猾到了这种地步。
警方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失败,事后问犯人,换来了对方无情的嘲笑。
“因为我窃听了你们的电台啊,一个不巧还听到了探长你跟情人的对话。”这一刻警察内部脸色又白又红又青又紫,如同打翻了调色盘。
而无组织杀手,作案之前不会详细策划,随便找人就下手。杀人时随心所欲,也许一个心血来潮就会杀人,不会像有组织杀手一般仔谨慎细挑选目标,让警方完全摸不到规律。①
比如凶手下一个要杀什么类型的人,他要杀男人还是女人,老人还是小孩。如果警察选择问上帝,上帝都无法回答,因为凶手本人也不知道。
凶手在决定行凶前的三分钟,才会选中对象。
这种不确定性代表了什么?代表了不知道刀子会落在谁头上。
江雪律透过时代,完全看到了那个时代民众的害怕,因为不确定性,犹卡斯城的市民,人人都可能是被选中的下一个目标,人人都是猎物,女人要担心自己,男人也要担心自己。孩子不敢上学,老人不敢散步。
偏偏“犹卡斯噩梦”属于混合型,他在杀人时随心所欲,狂放不羁,从不处理尸体,也不掩饰自己的面容,这是典型的无组织行为。
作案时无组织,事后又有组织了,比如他会灭口,还会带走凶器。
混合型的连环杀手,一个兼具了“随意”和“谨慎”、“疯狂”和“自控”的人,让当时的警方破案极为棘手。
警方也没有放弃继续努力。他们在受害者身上提取到了半枚指纹。
八十年代,警方耗费巨资建立了一个电脑辅助识别系统,这个系统能把案发现场提取到的指纹和以往的犯罪记录进行匹配①,可惜扑空了——
这名凶手来去无踪,过去没有犯罪记录,这简直如一盆冷水,泼在所有人心上。
没有前科就意味着很难捕捉,想要在人群里抓住对方如同大海捞针一般。
犯罪侧写还在继续,如果说上面的侧写都成功了的话,接下来的侧写反而只对了一半。
【男性,年龄在20-30岁,面容和善】
警察是通过11岁的小女孩约瑟芬和引狼入室的老夫妻,侧写出了这个特征。人类都是看脸的生物,凶手一定有着极具迷惑性的面孔或者身份,让人升不起警惕。
【凶手应该有一个不幸的童年,父母失职或者家庭糟糕,父母中很可能有犯罪记录】
【凶手信奉撒旦,他一定不会去教堂】
在当时,警方认为这个侧写没问题。
这属于常规特写,因为大多数的连环杀手,童年都极为不幸,什么母亲酗酒、父亲家暴、父母早年离异自己被抛弃,或者父母中有罪犯自己耳濡目染之下也走上犯罪之路等,绝大多数如此。
偏偏这个特写,在“犹卡斯噩梦”这个连环杀手上失误了一大半。
江雪律看到,“犹卡斯噩梦”非但没有活在支离破碎的家庭,他父亲是一名外国警察,母亲则是一
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她每天都会祷告,按时去教堂做礼拜。②
他杀人还信奉撒旦,完全是这个家庭里的异端,可是他表现良好,根本没有人发现。他确实因为跟母亲的宗教信仰冲突而时常憋屈烦躁,可他释放压力的方式就是拥抱黑夜,跑出去大杀特杀。
通过杀人贡献祭品的方式,他感觉灵魂得到了升华。
所以他会偶尔会陪母亲去教堂,还会跟牧师谈笑风生,完全颠覆了警方认为的“不去教堂”。
【凶手杀戮成性,独居给他杀人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便利。他也许没有成婚,他缺乏爱人的能力,如果有爱人也许感情破裂】
事实上,江雪律看到了,凶手和他的妻子两人感情和睦,绝大多数时间形影不离。
夫妻双方也格外尊重彼此的隐私空间,凶手在家里有一个地下室,常常会上锁,妻子尊重他,从不踏足,于是四十年也没发现丈夫的另一面。
犹卡斯噩梦?_[(”正是这样一个反常规的人,警方的种种特写落在他头上都灰飞烟灭,自然四十年无法锁定嫌疑人。
随着大量的思考,江雪律在一堆资料努力重塑真正的“杀手”,包括样貌、身份、年龄和家庭背景……
他在搜查资料时,还发现了一部十年前上映的电影《梦魇》,是一位国际大导演拍摄的,据说凶手的原型正是犹卡斯噩梦。
这部电影荣获了无数的奖项,最佳男女主、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多项殊荣,电影时长138分钟,江雪律抽空看了一下。
这部电影的音乐美术和艺术性到了极高的层次,剧本也极美。只可惜上帝视角的江雪律,看到导演在电影里,猜测并侧写了他认为的“凶手本人”,跟真实的杀手出入挺大。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江雪律甚至还感应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场景:电影上映期间,漆黑的电影院里,无数人手持可乐和爆米花,最后却没有人下咽。
无数观众为这起多年前的惨案,真心实意地落下了眼泪。
偏偏昏暗微弱的光线中,后排坐了一个西装笔挺、领结平整宛若绅士的男人,凶手本人却在笑。没错,凶手本人坐在电影院里,在看自己为“主角”的电影。
电影落幕后,所有人自发地站了起来,为这部注定在国际上大放异彩的好电影鼓掌,雷鸣般的掌声久久无法停歇。他缓慢地放下拐杖,也合群地站了起来,一边鼓掌一边笑了笑。
他一笑,这部以他为原型的电影,让世人都知晓他所制造出来的恐怖、他昔日的辉煌事迹;二笑,自己杀了那么多人,警察却无法抓住他;三笑,世人永远也不会知道凶手是他。
可惜他很快就要笑不出来了。!
警方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失败,事后问犯人,换来了对方无情的嘲笑。
“因为我窃听了你们的电台啊,一个不巧还听到了探长你跟情人的对话。”这一刻警察内部脸色又白又红又青又紫,如同打翻了调色盘。
而无组织杀手,作案之前不会详细策划,随便找人就下手。杀人时随心所欲,也许一个心血来潮就会杀人,不会像有组织杀手一般仔谨慎细挑选目标,让警方完全摸不到规律。①
比如凶手下一个要杀什么类型的人,他要杀男人还是女人,老人还是小孩。如果警察选择问上帝,上帝都无法回答,因为凶手本人也不知道。
凶手在决定行凶前的三分钟,才会选中对象。
这种不确定性代表了什么?代表了不知道刀子会落在谁头上。
江雪律透过时代,完全看到了那个时代民众的害怕,因为不确定性,犹卡斯城的市民,人人都可能是被选中的下一个目标,人人都是猎物,女人要担心自己,男人也要担心自己。孩子不敢上学,老人不敢散步。
偏偏“犹卡斯噩梦”属于混合型,他在杀人时随心所欲,狂放不羁,从不处理尸体,也不掩饰自己的面容,这是典型的无组织行为。
作案时无组织,事后又有组织了,比如他会灭口,还会带走凶器。
混合型的连环杀手,一个兼具了“随意”和“谨慎”、“疯狂”和“自控”的人,让当时的警方破案极为棘手。
警方也没有放弃继续努力。他们在受害者身上提取到了半枚指纹。
八十年代,警方耗费巨资建立了一个电脑辅助识别系统,这个系统能把案发现场提取到的指纹和以往的犯罪记录进行匹配①,可惜扑空了——
这名凶手来去无踪,过去没有犯罪记录,这简直如一盆冷水,泼在所有人心上。
没有前科就意味着很难捕捉,想要在人群里抓住对方如同大海捞针一般。
犯罪侧写还在继续,如果说上面的侧写都成功了的话,接下来的侧写反而只对了一半。
【男性,年龄在20-30岁,面容和善】
警察是通过11岁的小女孩约瑟芬和引狼入室的老夫妻,侧写出了这个特征。人类都是看脸的生物,凶手一定有着极具迷惑性的面孔或者身份,让人升不起警惕。
【凶手应该有一个不幸的童年,父母失职或者家庭糟糕,父母中很可能有犯罪记录】
【凶手信奉撒旦,他一定不会去教堂】
在当时,警方认为这个侧写没问题。
这属于常规特写,因为大多数的连环杀手,童年都极为不幸,什么母亲酗酒、父亲家暴、父母早年离异自己被抛弃,或者父母中有罪犯自己耳濡目染之下也走上犯罪之路等,绝大多数如此。
偏偏这个特写,在“犹卡斯噩梦”这个连环杀手上失误了一大半。
江雪律看到,“犹卡斯噩梦”非但没有活在支离破碎的家庭,他父亲是一名外国警察,母亲则是一
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她每天都会祷告,按时去教堂做礼拜。②
他杀人还信奉撒旦,完全是这个家庭里的异端,可是他表现良好,根本没有人发现。他确实因为跟母亲的宗教信仰冲突而时常憋屈烦躁,可他释放压力的方式就是拥抱黑夜,跑出去大杀特杀。
通过杀人贡献祭品的方式,他感觉灵魂得到了升华。
所以他会偶尔会陪母亲去教堂,还会跟牧师谈笑风生,完全颠覆了警方认为的“不去教堂”。
【凶手杀戮成性,独居给他杀人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便利。他也许没有成婚,他缺乏爱人的能力,如果有爱人也许感情破裂】
事实上,江雪律看到了,凶手和他的妻子两人感情和睦,绝大多数时间形影不离。
夫妻双方也格外尊重彼此的隐私空间,凶手在家里有一个地下室,常常会上锁,妻子尊重他,从不踏足,于是四十年也没发现丈夫的另一面。
犹卡斯噩梦?_[(”正是这样一个反常规的人,警方的种种特写落在他头上都灰飞烟灭,自然四十年无法锁定嫌疑人。
随着大量的思考,江雪律在一堆资料努力重塑真正的“杀手”,包括样貌、身份、年龄和家庭背景……
他在搜查资料时,还发现了一部十年前上映的电影《梦魇》,是一位国际大导演拍摄的,据说凶手的原型正是犹卡斯噩梦。
这部电影荣获了无数的奖项,最佳男女主、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多项殊荣,电影时长138分钟,江雪律抽空看了一下。
这部电影的音乐美术和艺术性到了极高的层次,剧本也极美。只可惜上帝视角的江雪律,看到导演在电影里,猜测并侧写了他认为的“凶手本人”,跟真实的杀手出入挺大。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江雪律甚至还感应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场景:电影上映期间,漆黑的电影院里,无数人手持可乐和爆米花,最后却没有人下咽。
无数观众为这起多年前的惨案,真心实意地落下了眼泪。
偏偏昏暗微弱的光线中,后排坐了一个西装笔挺、领结平整宛若绅士的男人,凶手本人却在笑。没错,凶手本人坐在电影院里,在看自己为“主角”的电影。
电影落幕后,所有人自发地站了起来,为这部注定在国际上大放异彩的好电影鼓掌,雷鸣般的掌声久久无法停歇。他缓慢地放下拐杖,也合群地站了起来,一边鼓掌一边笑了笑。
他一笑,这部以他为原型的电影,让世人都知晓他所制造出来的恐怖、他昔日的辉煌事迹;二笑,自己杀了那么多人,警察却无法抓住他;三笑,世人永远也不会知道凶手是他。
可惜他很快就要笑不出来了。!
警方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失败,事后问犯人,换来了对方无情的嘲笑。
“因为我窃听了你们的电台啊,一个不巧还听到了探长你跟情人的对话。”这一刻警察内部脸色又白又红又青又紫,如同打翻了调色盘。
而无组织杀手,作案之前不会详细策划,随便找人就下手。杀人时随心所欲,也许一个心血来潮就会杀人,不会像有组织杀手一般仔谨慎细挑选目标,让警方完全摸不到规律。①
比如凶手下一个要杀什么类型的人,他要杀男人还是女人,老人还是小孩。如果警察选择问上帝,上帝都无法回答,因为凶手本人也不知道。
凶手在决定行凶前的三分钟,才会选中对象。
这种不确定性代表了什么?代表了不知道刀子会落在谁头上。
江雪律透过时代,完全看到了那个时代民众的害怕,因为不确定性,犹卡斯城的市民,人人都可能是被选中的下一个目标,人人都是猎物,女人要担心自己,男人也要担心自己。孩子不敢上学,老人不敢散步。
偏偏“犹卡斯噩梦”属于混合型,他在杀人时随心所欲,狂放不羁,从不处理尸体,也不掩饰自己的面容,这是典型的无组织行为。
作案时无组织,事后又有组织了,比如他会灭口,还会带走凶器。
混合型的连环杀手,一个兼具了“随意”和“谨慎”、“疯狂”和“自控”的人,让当时的警方破案极为棘手。
警方也没有放弃继续努力。他们在受害者身上提取到了半枚指纹。
八十年代,警方耗费巨资建立了一个电脑辅助识别系统,这个系统能把案发现场提取到的指纹和以往的犯罪记录进行匹配①,可惜扑空了——
这名凶手来去无踪,过去没有犯罪记录,这简直如一盆冷水,泼在所有人心上。
没有前科就意味着很难捕捉,想要在人群里抓住对方如同大海捞针一般。
犯罪侧写还在继续,如果说上面的侧写都成功了的话,接下来的侧写反而只对了一半。
【男性,年龄在20-30岁,面容和善】
警察是通过11岁的小女孩约瑟芬和引狼入室的老夫妻,侧写出了这个特征。人类都是看脸的生物,凶手一定有着极具迷惑性的面孔或者身份,让人升不起警惕。
【凶手应该有一个不幸的童年,父母失职或者家庭糟糕,父母中很可能有犯罪记录】
【凶手信奉撒旦,他一定不会去教堂】
在当时,警方认为这个侧写没问题。
这属于常规特写,因为大多数的连环杀手,童年都极为不幸,什么母亲酗酒、父亲家暴、父母早年离异自己被抛弃,或者父母中有罪犯自己耳濡目染之下也走上犯罪之路等,绝大多数如此。
偏偏这个特写,在“犹卡斯噩梦”这个连环杀手上失误了一大半。
江雪律看到,“犹卡斯噩梦”非但没有活在支离破碎的家庭,他父亲是一名外国警察,母亲则是一
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她每天都会祷告,按时去教堂做礼拜。②
他杀人还信奉撒旦,完全是这个家庭里的异端,可是他表现良好,根本没有人发现。他确实因为跟母亲的宗教信仰冲突而时常憋屈烦躁,可他释放压力的方式就是拥抱黑夜,跑出去大杀特杀。
通过杀人贡献祭品的方式,他感觉灵魂得到了升华。
所以他会偶尔会陪母亲去教堂,还会跟牧师谈笑风生,完全颠覆了警方认为的“不去教堂”。
【凶手杀戮成性,独居给他杀人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便利。他也许没有成婚,他缺乏爱人的能力,如果有爱人也许感情破裂】
事实上,江雪律看到了,凶手和他的妻子两人感情和睦,绝大多数时间形影不离。
夫妻双方也格外尊重彼此的隐私空间,凶手在家里有一个地下室,常常会上锁,妻子尊重他,从不踏足,于是四十年也没发现丈夫的另一面。
犹卡斯噩梦?_[(”正是这样一个反常规的人,警方的种种特写落在他头上都灰飞烟灭,自然四十年无法锁定嫌疑人。
随着大量的思考,江雪律在一堆资料努力重塑真正的“杀手”,包括样貌、身份、年龄和家庭背景……
他在搜查资料时,还发现了一部十年前上映的电影《梦魇》,是一位国际大导演拍摄的,据说凶手的原型正是犹卡斯噩梦。
这部电影荣获了无数的奖项,最佳男女主、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多项殊荣,电影时长138分钟,江雪律抽空看了一下。
这部电影的音乐美术和艺术性到了极高的层次,剧本也极美。只可惜上帝视角的江雪律,看到导演在电影里,猜测并侧写了他认为的“凶手本人”,跟真实的杀手出入挺大。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江雪律甚至还感应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场景:电影上映期间,漆黑的电影院里,无数人手持可乐和爆米花,最后却没有人下咽。
无数观众为这起多年前的惨案,真心实意地落下了眼泪。
偏偏昏暗微弱的光线中,后排坐了一个西装笔挺、领结平整宛若绅士的男人,凶手本人却在笑。没错,凶手本人坐在电影院里,在看自己为“主角”的电影。
电影落幕后,所有人自发地站了起来,为这部注定在国际上大放异彩的好电影鼓掌,雷鸣般的掌声久久无法停歇。他缓慢地放下拐杖,也合群地站了起来,一边鼓掌一边笑了笑。
他一笑,这部以他为原型的电影,让世人都知晓他所制造出来的恐怖、他昔日的辉煌事迹;二笑,自己杀了那么多人,警察却无法抓住他;三笑,世人永远也不会知道凶手是他。
可惜他很快就要笑不出来了。!
警方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失败,事后问犯人,换来了对方无情的嘲笑。
“因为我窃听了你们的电台啊,一个不巧还听到了探长你跟情人的对话。”这一刻警察内部脸色又白又红又青又紫,如同打翻了调色盘。
而无组织杀手,作案之前不会详细策划,随便找人就下手。杀人时随心所欲,也许一个心血来潮就会杀人,不会像有组织杀手一般仔谨慎细挑选目标,让警方完全摸不到规律。①
比如凶手下一个要杀什么类型的人,他要杀男人还是女人,老人还是小孩。如果警察选择问上帝,上帝都无法回答,因为凶手本人也不知道。
凶手在决定行凶前的三分钟,才会选中对象。
这种不确定性代表了什么?代表了不知道刀子会落在谁头上。
江雪律透过时代,完全看到了那个时代民众的害怕,因为不确定性,犹卡斯城的市民,人人都可能是被选中的下一个目标,人人都是猎物,女人要担心自己,男人也要担心自己。孩子不敢上学,老人不敢散步。
偏偏“犹卡斯噩梦”属于混合型,他在杀人时随心所欲,狂放不羁,从不处理尸体,也不掩饰自己的面容,这是典型的无组织行为。
作案时无组织,事后又有组织了,比如他会灭口,还会带走凶器。
混合型的连环杀手,一个兼具了“随意”和“谨慎”、“疯狂”和“自控”的人,让当时的警方破案极为棘手。
警方也没有放弃继续努力。他们在受害者身上提取到了半枚指纹。
八十年代,警方耗费巨资建立了一个电脑辅助识别系统,这个系统能把案发现场提取到的指纹和以往的犯罪记录进行匹配①,可惜扑空了——
这名凶手来去无踪,过去没有犯罪记录,这简直如一盆冷水,泼在所有人心上。
没有前科就意味着很难捕捉,想要在人群里抓住对方如同大海捞针一般。
犯罪侧写还在继续,如果说上面的侧写都成功了的话,接下来的侧写反而只对了一半。
【男性,年龄在20-30岁,面容和善】
警察是通过11岁的小女孩约瑟芬和引狼入室的老夫妻,侧写出了这个特征。人类都是看脸的生物,凶手一定有着极具迷惑性的面孔或者身份,让人升不起警惕。
【凶手应该有一个不幸的童年,父母失职或者家庭糟糕,父母中很可能有犯罪记录】
【凶手信奉撒旦,他一定不会去教堂】
在当时,警方认为这个侧写没问题。
这属于常规特写,因为大多数的连环杀手,童年都极为不幸,什么母亲酗酒、父亲家暴、父母早年离异自己被抛弃,或者父母中有罪犯自己耳濡目染之下也走上犯罪之路等,绝大多数如此。
偏偏这个特写,在“犹卡斯噩梦”这个连环杀手上失误了一大半。
江雪律看到,“犹卡斯噩梦”非但没有活在支离破碎的家庭,他父亲是一名外国警察,母亲则是一
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她每天都会祷告,按时去教堂做礼拜。②
他杀人还信奉撒旦,完全是这个家庭里的异端,可是他表现良好,根本没有人发现。他确实因为跟母亲的宗教信仰冲突而时常憋屈烦躁,可他释放压力的方式就是拥抱黑夜,跑出去大杀特杀。
通过杀人贡献祭品的方式,他感觉灵魂得到了升华。
所以他会偶尔会陪母亲去教堂,还会跟牧师谈笑风生,完全颠覆了警方认为的“不去教堂”。
【凶手杀戮成性,独居给他杀人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便利。他也许没有成婚,他缺乏爱人的能力,如果有爱人也许感情破裂】
事实上,江雪律看到了,凶手和他的妻子两人感情和睦,绝大多数时间形影不离。
夫妻双方也格外尊重彼此的隐私空间,凶手在家里有一个地下室,常常会上锁,妻子尊重他,从不踏足,于是四十年也没发现丈夫的另一面。
犹卡斯噩梦?_[(”正是这样一个反常规的人,警方的种种特写落在他头上都灰飞烟灭,自然四十年无法锁定嫌疑人。
随着大量的思考,江雪律在一堆资料努力重塑真正的“杀手”,包括样貌、身份、年龄和家庭背景……
他在搜查资料时,还发现了一部十年前上映的电影《梦魇》,是一位国际大导演拍摄的,据说凶手的原型正是犹卡斯噩梦。
这部电影荣获了无数的奖项,最佳男女主、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多项殊荣,电影时长138分钟,江雪律抽空看了一下。
这部电影的音乐美术和艺术性到了极高的层次,剧本也极美。只可惜上帝视角的江雪律,看到导演在电影里,猜测并侧写了他认为的“凶手本人”,跟真实的杀手出入挺大。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江雪律甚至还感应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场景:电影上映期间,漆黑的电影院里,无数人手持可乐和爆米花,最后却没有人下咽。
无数观众为这起多年前的惨案,真心实意地落下了眼泪。
偏偏昏暗微弱的光线中,后排坐了一个西装笔挺、领结平整宛若绅士的男人,凶手本人却在笑。没错,凶手本人坐在电影院里,在看自己为“主角”的电影。
电影落幕后,所有人自发地站了起来,为这部注定在国际上大放异彩的好电影鼓掌,雷鸣般的掌声久久无法停歇。他缓慢地放下拐杖,也合群地站了起来,一边鼓掌一边笑了笑。
他一笑,这部以他为原型的电影,让世人都知晓他所制造出来的恐怖、他昔日的辉煌事迹;二笑,自己杀了那么多人,警察却无法抓住他;三笑,世人永远也不会知道凶手是他。
可惜他很快就要笑不出来了。!
警方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失败,事后问犯人,换来了对方无情的嘲笑。
“因为我窃听了你们的电台啊,一个不巧还听到了探长你跟情人的对话。”这一刻警察内部脸色又白又红又青又紫,如同打翻了调色盘。
而无组织杀手,作案之前不会详细策划,随便找人就下手。杀人时随心所欲,也许一个心血来潮就会杀人,不会像有组织杀手一般仔谨慎细挑选目标,让警方完全摸不到规律。①
比如凶手下一个要杀什么类型的人,他要杀男人还是女人,老人还是小孩。如果警察选择问上帝,上帝都无法回答,因为凶手本人也不知道。
凶手在决定行凶前的三分钟,才会选中对象。
这种不确定性代表了什么?代表了不知道刀子会落在谁头上。
江雪律透过时代,完全看到了那个时代民众的害怕,因为不确定性,犹卡斯城的市民,人人都可能是被选中的下一个目标,人人都是猎物,女人要担心自己,男人也要担心自己。孩子不敢上学,老人不敢散步。
偏偏“犹卡斯噩梦”属于混合型,他在杀人时随心所欲,狂放不羁,从不处理尸体,也不掩饰自己的面容,这是典型的无组织行为。
作案时无组织,事后又有组织了,比如他会灭口,还会带走凶器。
混合型的连环杀手,一个兼具了“随意”和“谨慎”、“疯狂”和“自控”的人,让当时的警方破案极为棘手。
警方也没有放弃继续努力。他们在受害者身上提取到了半枚指纹。
八十年代,警方耗费巨资建立了一个电脑辅助识别系统,这个系统能把案发现场提取到的指纹和以往的犯罪记录进行匹配①,可惜扑空了——
这名凶手来去无踪,过去没有犯罪记录,这简直如一盆冷水,泼在所有人心上。
没有前科就意味着很难捕捉,想要在人群里抓住对方如同大海捞针一般。
犯罪侧写还在继续,如果说上面的侧写都成功了的话,接下来的侧写反而只对了一半。
【男性,年龄在20-30岁,面容和善】
警察是通过11岁的小女孩约瑟芬和引狼入室的老夫妻,侧写出了这个特征。人类都是看脸的生物,凶手一定有着极具迷惑性的面孔或者身份,让人升不起警惕。
【凶手应该有一个不幸的童年,父母失职或者家庭糟糕,父母中很可能有犯罪记录】
【凶手信奉撒旦,他一定不会去教堂】
在当时,警方认为这个侧写没问题。
这属于常规特写,因为大多数的连环杀手,童年都极为不幸,什么母亲酗酒、父亲家暴、父母早年离异自己被抛弃,或者父母中有罪犯自己耳濡目染之下也走上犯罪之路等,绝大多数如此。
偏偏这个特写,在“犹卡斯噩梦”这个连环杀手上失误了一大半。
江雪律看到,“犹卡斯噩梦”非但没有活在支离破碎的家庭,他父亲是一名外国警察,母亲则是一
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她每天都会祷告,按时去教堂做礼拜。②
他杀人还信奉撒旦,完全是这个家庭里的异端,可是他表现良好,根本没有人发现。他确实因为跟母亲的宗教信仰冲突而时常憋屈烦躁,可他释放压力的方式就是拥抱黑夜,跑出去大杀特杀。
通过杀人贡献祭品的方式,他感觉灵魂得到了升华。
所以他会偶尔会陪母亲去教堂,还会跟牧师谈笑风生,完全颠覆了警方认为的“不去教堂”。
【凶手杀戮成性,独居给他杀人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便利。他也许没有成婚,他缺乏爱人的能力,如果有爱人也许感情破裂】
事实上,江雪律看到了,凶手和他的妻子两人感情和睦,绝大多数时间形影不离。
夫妻双方也格外尊重彼此的隐私空间,凶手在家里有一个地下室,常常会上锁,妻子尊重他,从不踏足,于是四十年也没发现丈夫的另一面。
犹卡斯噩梦?_[(”正是这样一个反常规的人,警方的种种特写落在他头上都灰飞烟灭,自然四十年无法锁定嫌疑人。
随着大量的思考,江雪律在一堆资料努力重塑真正的“杀手”,包括样貌、身份、年龄和家庭背景……
他在搜查资料时,还发现了一部十年前上映的电影《梦魇》,是一位国际大导演拍摄的,据说凶手的原型正是犹卡斯噩梦。
这部电影荣获了无数的奖项,最佳男女主、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多项殊荣,电影时长138分钟,江雪律抽空看了一下。
这部电影的音乐美术和艺术性到了极高的层次,剧本也极美。只可惜上帝视角的江雪律,看到导演在电影里,猜测并侧写了他认为的“凶手本人”,跟真实的杀手出入挺大。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江雪律甚至还感应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场景:电影上映期间,漆黑的电影院里,无数人手持可乐和爆米花,最后却没有人下咽。
无数观众为这起多年前的惨案,真心实意地落下了眼泪。
偏偏昏暗微弱的光线中,后排坐了一个西装笔挺、领结平整宛若绅士的男人,凶手本人却在笑。没错,凶手本人坐在电影院里,在看自己为“主角”的电影。
电影落幕后,所有人自发地站了起来,为这部注定在国际上大放异彩的好电影鼓掌,雷鸣般的掌声久久无法停歇。他缓慢地放下拐杖,也合群地站了起来,一边鼓掌一边笑了笑。
他一笑,这部以他为原型的电影,让世人都知晓他所制造出来的恐怖、他昔日的辉煌事迹;二笑,自己杀了那么多人,警察却无法抓住他;三笑,世人永远也不会知道凶手是他。
可惜他很快就要笑不出来了。!
警方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失败,事后问犯人,换来了对方无情的嘲笑。
“因为我窃听了你们的电台啊,一个不巧还听到了探长你跟情人的对话。”这一刻警察内部脸色又白又红又青又紫,如同打翻了调色盘。
而无组织杀手,作案之前不会详细策划,随便找人就下手。杀人时随心所欲,也许一个心血来潮就会杀人,不会像有组织杀手一般仔谨慎细挑选目标,让警方完全摸不到规律。①
比如凶手下一个要杀什么类型的人,他要杀男人还是女人,老人还是小孩。如果警察选择问上帝,上帝都无法回答,因为凶手本人也不知道。
凶手在决定行凶前的三分钟,才会选中对象。
这种不确定性代表了什么?代表了不知道刀子会落在谁头上。
江雪律透过时代,完全看到了那个时代民众的害怕,因为不确定性,犹卡斯城的市民,人人都可能是被选中的下一个目标,人人都是猎物,女人要担心自己,男人也要担心自己。孩子不敢上学,老人不敢散步。
偏偏“犹卡斯噩梦”属于混合型,他在杀人时随心所欲,狂放不羁,从不处理尸体,也不掩饰自己的面容,这是典型的无组织行为。
作案时无组织,事后又有组织了,比如他会灭口,还会带走凶器。
混合型的连环杀手,一个兼具了“随意”和“谨慎”、“疯狂”和“自控”的人,让当时的警方破案极为棘手。
警方也没有放弃继续努力。他们在受害者身上提取到了半枚指纹。
八十年代,警方耗费巨资建立了一个电脑辅助识别系统,这个系统能把案发现场提取到的指纹和以往的犯罪记录进行匹配①,可惜扑空了——
这名凶手来去无踪,过去没有犯罪记录,这简直如一盆冷水,泼在所有人心上。
没有前科就意味着很难捕捉,想要在人群里抓住对方如同大海捞针一般。
犯罪侧写还在继续,如果说上面的侧写都成功了的话,接下来的侧写反而只对了一半。
【男性,年龄在20-30岁,面容和善】
警察是通过11岁的小女孩约瑟芬和引狼入室的老夫妻,侧写出了这个特征。人类都是看脸的生物,凶手一定有着极具迷惑性的面孔或者身份,让人升不起警惕。
【凶手应该有一个不幸的童年,父母失职或者家庭糟糕,父母中很可能有犯罪记录】
【凶手信奉撒旦,他一定不会去教堂】
在当时,警方认为这个侧写没问题。
这属于常规特写,因为大多数的连环杀手,童年都极为不幸,什么母亲酗酒、父亲家暴、父母早年离异自己被抛弃,或者父母中有罪犯自己耳濡目染之下也走上犯罪之路等,绝大多数如此。
偏偏这个特写,在“犹卡斯噩梦”这个连环杀手上失误了一大半。
江雪律看到,“犹卡斯噩梦”非但没有活在支离破碎的家庭,他父亲是一名外国警察,母亲则是一
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她每天都会祷告,按时去教堂做礼拜。②
他杀人还信奉撒旦,完全是这个家庭里的异端,可是他表现良好,根本没有人发现。他确实因为跟母亲的宗教信仰冲突而时常憋屈烦躁,可他释放压力的方式就是拥抱黑夜,跑出去大杀特杀。
通过杀人贡献祭品的方式,他感觉灵魂得到了升华。
所以他会偶尔会陪母亲去教堂,还会跟牧师谈笑风生,完全颠覆了警方认为的“不去教堂”。
【凶手杀戮成性,独居给他杀人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便利。他也许没有成婚,他缺乏爱人的能力,如果有爱人也许感情破裂】
事实上,江雪律看到了,凶手和他的妻子两人感情和睦,绝大多数时间形影不离。
夫妻双方也格外尊重彼此的隐私空间,凶手在家里有一个地下室,常常会上锁,妻子尊重他,从不踏足,于是四十年也没发现丈夫的另一面。
犹卡斯噩梦?_[(”正是这样一个反常规的人,警方的种种特写落在他头上都灰飞烟灭,自然四十年无法锁定嫌疑人。
随着大量的思考,江雪律在一堆资料努力重塑真正的“杀手”,包括样貌、身份、年龄和家庭背景……
他在搜查资料时,还发现了一部十年前上映的电影《梦魇》,是一位国际大导演拍摄的,据说凶手的原型正是犹卡斯噩梦。
这部电影荣获了无数的奖项,最佳男女主、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多项殊荣,电影时长138分钟,江雪律抽空看了一下。
这部电影的音乐美术和艺术性到了极高的层次,剧本也极美。只可惜上帝视角的江雪律,看到导演在电影里,猜测并侧写了他认为的“凶手本人”,跟真实的杀手出入挺大。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江雪律甚至还感应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场景:电影上映期间,漆黑的电影院里,无数人手持可乐和爆米花,最后却没有人下咽。
无数观众为这起多年前的惨案,真心实意地落下了眼泪。
偏偏昏暗微弱的光线中,后排坐了一个西装笔挺、领结平整宛若绅士的男人,凶手本人却在笑。没错,凶手本人坐在电影院里,在看自己为“主角”的电影。
电影落幕后,所有人自发地站了起来,为这部注定在国际上大放异彩的好电影鼓掌,雷鸣般的掌声久久无法停歇。他缓慢地放下拐杖,也合群地站了起来,一边鼓掌一边笑了笑。
他一笑,这部以他为原型的电影,让世人都知晓他所制造出来的恐怖、他昔日的辉煌事迹;二笑,自己杀了那么多人,警察却无法抓住他;三笑,世人永远也不会知道凶手是他。
可惜他很快就要笑不出来了。!
警方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失败,事后问犯人,换来了对方无情的嘲笑。
“因为我窃听了你们的电台啊,一个不巧还听到了探长你跟情人的对话。”这一刻警察内部脸色又白又红又青又紫,如同打翻了调色盘。
而无组织杀手,作案之前不会详细策划,随便找人就下手。杀人时随心所欲,也许一个心血来潮就会杀人,不会像有组织杀手一般仔谨慎细挑选目标,让警方完全摸不到规律。①
比如凶手下一个要杀什么类型的人,他要杀男人还是女人,老人还是小孩。如果警察选择问上帝,上帝都无法回答,因为凶手本人也不知道。
凶手在决定行凶前的三分钟,才会选中对象。
这种不确定性代表了什么?代表了不知道刀子会落在谁头上。
江雪律透过时代,完全看到了那个时代民众的害怕,因为不确定性,犹卡斯城的市民,人人都可能是被选中的下一个目标,人人都是猎物,女人要担心自己,男人也要担心自己。孩子不敢上学,老人不敢散步。
偏偏“犹卡斯噩梦”属于混合型,他在杀人时随心所欲,狂放不羁,从不处理尸体,也不掩饰自己的面容,这是典型的无组织行为。
作案时无组织,事后又有组织了,比如他会灭口,还会带走凶器。
混合型的连环杀手,一个兼具了“随意”和“谨慎”、“疯狂”和“自控”的人,让当时的警方破案极为棘手。
警方也没有放弃继续努力。他们在受害者身上提取到了半枚指纹。
八十年代,警方耗费巨资建立了一个电脑辅助识别系统,这个系统能把案发现场提取到的指纹和以往的犯罪记录进行匹配①,可惜扑空了——
这名凶手来去无踪,过去没有犯罪记录,这简直如一盆冷水,泼在所有人心上。
没有前科就意味着很难捕捉,想要在人群里抓住对方如同大海捞针一般。
犯罪侧写还在继续,如果说上面的侧写都成功了的话,接下来的侧写反而只对了一半。
【男性,年龄在20-30岁,面容和善】
警察是通过11岁的小女孩约瑟芬和引狼入室的老夫妻,侧写出了这个特征。人类都是看脸的生物,凶手一定有着极具迷惑性的面孔或者身份,让人升不起警惕。
【凶手应该有一个不幸的童年,父母失职或者家庭糟糕,父母中很可能有犯罪记录】
【凶手信奉撒旦,他一定不会去教堂】
在当时,警方认为这个侧写没问题。
这属于常规特写,因为大多数的连环杀手,童年都极为不幸,什么母亲酗酒、父亲家暴、父母早年离异自己被抛弃,或者父母中有罪犯自己耳濡目染之下也走上犯罪之路等,绝大多数如此。
偏偏这个特写,在“犹卡斯噩梦”这个连环杀手上失误了一大半。
江雪律看到,“犹卡斯噩梦”非但没有活在支离破碎的家庭,他父亲是一名外国警察,母亲则是一
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她每天都会祷告,按时去教堂做礼拜。②
他杀人还信奉撒旦,完全是这个家庭里的异端,可是他表现良好,根本没有人发现。他确实因为跟母亲的宗教信仰冲突而时常憋屈烦躁,可他释放压力的方式就是拥抱黑夜,跑出去大杀特杀。
通过杀人贡献祭品的方式,他感觉灵魂得到了升华。
所以他会偶尔会陪母亲去教堂,还会跟牧师谈笑风生,完全颠覆了警方认为的“不去教堂”。
【凶手杀戮成性,独居给他杀人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便利。他也许没有成婚,他缺乏爱人的能力,如果有爱人也许感情破裂】
事实上,江雪律看到了,凶手和他的妻子两人感情和睦,绝大多数时间形影不离。
夫妻双方也格外尊重彼此的隐私空间,凶手在家里有一个地下室,常常会上锁,妻子尊重他,从不踏足,于是四十年也没发现丈夫的另一面。
犹卡斯噩梦?_[(”正是这样一个反常规的人,警方的种种特写落在他头上都灰飞烟灭,自然四十年无法锁定嫌疑人。
随着大量的思考,江雪律在一堆资料努力重塑真正的“杀手”,包括样貌、身份、年龄和家庭背景……
他在搜查资料时,还发现了一部十年前上映的电影《梦魇》,是一位国际大导演拍摄的,据说凶手的原型正是犹卡斯噩梦。
这部电影荣获了无数的奖项,最佳男女主、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多项殊荣,电影时长138分钟,江雪律抽空看了一下。
这部电影的音乐美术和艺术性到了极高的层次,剧本也极美。只可惜上帝视角的江雪律,看到导演在电影里,猜测并侧写了他认为的“凶手本人”,跟真实的杀手出入挺大。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江雪律甚至还感应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场景:电影上映期间,漆黑的电影院里,无数人手持可乐和爆米花,最后却没有人下咽。
无数观众为这起多年前的惨案,真心实意地落下了眼泪。
偏偏昏暗微弱的光线中,后排坐了一个西装笔挺、领结平整宛若绅士的男人,凶手本人却在笑。没错,凶手本人坐在电影院里,在看自己为“主角”的电影。
电影落幕后,所有人自发地站了起来,为这部注定在国际上大放异彩的好电影鼓掌,雷鸣般的掌声久久无法停歇。他缓慢地放下拐杖,也合群地站了起来,一边鼓掌一边笑了笑。
他一笑,这部以他为原型的电影,让世人都知晓他所制造出来的恐怖、他昔日的辉煌事迹;二笑,自己杀了那么多人,警察却无法抓住他;三笑,世人永远也不会知道凶手是他。
可惜他很快就要笑不出来了。!
警方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失败,事后问犯人,换来了对方无情的嘲笑。
“因为我窃听了你们的电台啊,一个不巧还听到了探长你跟情人的对话。”这一刻警察内部脸色又白又红又青又紫,如同打翻了调色盘。
而无组织杀手,作案之前不会详细策划,随便找人就下手。杀人时随心所欲,也许一个心血来潮就会杀人,不会像有组织杀手一般仔谨慎细挑选目标,让警方完全摸不到规律。①
比如凶手下一个要杀什么类型的人,他要杀男人还是女人,老人还是小孩。如果警察选择问上帝,上帝都无法回答,因为凶手本人也不知道。
凶手在决定行凶前的三分钟,才会选中对象。
这种不确定性代表了什么?代表了不知道刀子会落在谁头上。
江雪律透过时代,完全看到了那个时代民众的害怕,因为不确定性,犹卡斯城的市民,人人都可能是被选中的下一个目标,人人都是猎物,女人要担心自己,男人也要担心自己。孩子不敢上学,老人不敢散步。
偏偏“犹卡斯噩梦”属于混合型,他在杀人时随心所欲,狂放不羁,从不处理尸体,也不掩饰自己的面容,这是典型的无组织行为。
作案时无组织,事后又有组织了,比如他会灭口,还会带走凶器。
混合型的连环杀手,一个兼具了“随意”和“谨慎”、“疯狂”和“自控”的人,让当时的警方破案极为棘手。
警方也没有放弃继续努力。他们在受害者身上提取到了半枚指纹。
八十年代,警方耗费巨资建立了一个电脑辅助识别系统,这个系统能把案发现场提取到的指纹和以往的犯罪记录进行匹配①,可惜扑空了——
这名凶手来去无踪,过去没有犯罪记录,这简直如一盆冷水,泼在所有人心上。
没有前科就意味着很难捕捉,想要在人群里抓住对方如同大海捞针一般。
犯罪侧写还在继续,如果说上面的侧写都成功了的话,接下来的侧写反而只对了一半。
【男性,年龄在20-30岁,面容和善】
警察是通过11岁的小女孩约瑟芬和引狼入室的老夫妻,侧写出了这个特征。人类都是看脸的生物,凶手一定有着极具迷惑性的面孔或者身份,让人升不起警惕。
【凶手应该有一个不幸的童年,父母失职或者家庭糟糕,父母中很可能有犯罪记录】
【凶手信奉撒旦,他一定不会去教堂】
在当时,警方认为这个侧写没问题。
这属于常规特写,因为大多数的连环杀手,童年都极为不幸,什么母亲酗酒、父亲家暴、父母早年离异自己被抛弃,或者父母中有罪犯自己耳濡目染之下也走上犯罪之路等,绝大多数如此。
偏偏这个特写,在“犹卡斯噩梦”这个连环杀手上失误了一大半。
江雪律看到,“犹卡斯噩梦”非但没有活在支离破碎的家庭,他父亲是一名外国警察,母亲则是一
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她每天都会祷告,按时去教堂做礼拜。②
他杀人还信奉撒旦,完全是这个家庭里的异端,可是他表现良好,根本没有人发现。他确实因为跟母亲的宗教信仰冲突而时常憋屈烦躁,可他释放压力的方式就是拥抱黑夜,跑出去大杀特杀。
通过杀人贡献祭品的方式,他感觉灵魂得到了升华。
所以他会偶尔会陪母亲去教堂,还会跟牧师谈笑风生,完全颠覆了警方认为的“不去教堂”。
【凶手杀戮成性,独居给他杀人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便利。他也许没有成婚,他缺乏爱人的能力,如果有爱人也许感情破裂】
事实上,江雪律看到了,凶手和他的妻子两人感情和睦,绝大多数时间形影不离。
夫妻双方也格外尊重彼此的隐私空间,凶手在家里有一个地下室,常常会上锁,妻子尊重他,从不踏足,于是四十年也没发现丈夫的另一面。
犹卡斯噩梦?_[(”正是这样一个反常规的人,警方的种种特写落在他头上都灰飞烟灭,自然四十年无法锁定嫌疑人。
随着大量的思考,江雪律在一堆资料努力重塑真正的“杀手”,包括样貌、身份、年龄和家庭背景……
他在搜查资料时,还发现了一部十年前上映的电影《梦魇》,是一位国际大导演拍摄的,据说凶手的原型正是犹卡斯噩梦。
这部电影荣获了无数的奖项,最佳男女主、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多项殊荣,电影时长138分钟,江雪律抽空看了一下。
这部电影的音乐美术和艺术性到了极高的层次,剧本也极美。只可惜上帝视角的江雪律,看到导演在电影里,猜测并侧写了他认为的“凶手本人”,跟真实的杀手出入挺大。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江雪律甚至还感应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场景:电影上映期间,漆黑的电影院里,无数人手持可乐和爆米花,最后却没有人下咽。
无数观众为这起多年前的惨案,真心实意地落下了眼泪。
偏偏昏暗微弱的光线中,后排坐了一个西装笔挺、领结平整宛若绅士的男人,凶手本人却在笑。没错,凶手本人坐在电影院里,在看自己为“主角”的电影。
电影落幕后,所有人自发地站了起来,为这部注定在国际上大放异彩的好电影鼓掌,雷鸣般的掌声久久无法停歇。他缓慢地放下拐杖,也合群地站了起来,一边鼓掌一边笑了笑。
他一笑,这部以他为原型的电影,让世人都知晓他所制造出来的恐怖、他昔日的辉煌事迹;二笑,自己杀了那么多人,警察却无法抓住他;三笑,世人永远也不会知道凶手是他。
可惜他很快就要笑不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