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我在黑暗中注视着你 > 第七十九章:《饺子》作者的自白

第七十九章:《饺子》作者的自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饺子》的作者叫张源,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大众名字。

王警官看见这个名字时,微微愣了一下,他可以肯定,自己从没听说过这样一个名字,但是他却觉得很耳熟。不过随即他便释然了,只是耐心地继续看故事。

当你看完这行字时,你已经在我的故事中了。

不,应该说,这不是一个故事,故事都是历史,是已故的事情,而我接下来的话,却只是个开始。

饺子是受中国汉族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是每年春节必吃的年节食品。相传是中国东汉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在中国许多省市也有冬至吃饺子的习惯。中国南方地区也普遍有饺子这一食品。饺子的历史沿革经历了漫长的渐进过程,明朝末年张自烈作了很好的说明:“水饺耳,即段成式食品,汤中牢丸,或谓粉角,北方人读角为娇,因呼饺饵,伪为饺儿。”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

这是百度上关于饺子的解释和起源。这似乎是很官方的说法了。

可是,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饺子的形状如此像人耳?

身边的人都在笑话我,因为他们认为这几乎就是在问球为什么是圆的这个问题一样的愚蠢,一样让人无语。

是的,好吧,我承认,这的确像是一个十分愚蠢的问题。

但是,仅仅是“像是”。

如果你为此就认为我是一个无聊到没事找事的笨蛋,我也不会否认。

我不在乎你们的看法。

因为我知道一件事,而在我告诉你们以前,你们都不知道。

在告诉你们以前,你们先听听另一个故事吧。

用“饺子”来做命题的鬼故事和鬼片已经不少了,说实话,用人皮作面,用人肉作馅的老掉牙故事我也不是第一次看见了。

所以,我要告诉你们的,肯定不是这样一件事。

抱歉,各位,我不能一口气把这件事全部详细地告诉你们,因为这件事正发生在我的身上,而且还为结束。

故事,要从2004年说起。

那一年,我十岁。上小学四年级。

我从三年级开始接触灵异世界。可是,三年级,一个大字都认不了多少的小学生竟会对鬼故事痴迷到狂热的地步,这是很多人都难以想象的。

是的,你没看错,我用的词语是“狂热”,而不是“疯狂”。疯狂,是指一个人的情绪到了极端的表现,而狂热则更多出现在宗教信仰者的身上。

当时,我的爱好只有两个:一、看鬼故事,二、吃饺子。

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说实话,我相信世上有鬼,而且怕鬼。04年那时候电脑还没这么普及,而出租鬼片的商店又少,所以,我一直都是看的盗版书籍,两三块一本的地摊货。

文字版的鬼故事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更大,有声有色的电影反倒没那么吓人。可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人能知道什么?他们正处于智力启蒙初期,还不能明辨是非,只是出于好奇而单纯地想要寻找刺激罢了。

可是,我在前文里说过,我相信世上有鬼,而且我怕鬼。怕到什么程度呢?只敢在半夜家里有大人,而且大家都睡着的时候躲在被窝里看,看完之后担惊受怕一个晚上,彻夜不眠。更严重的时候,上厕所都要有人陪着。

路过某人家属摆的灵堂,或是路边有人在烧纸钱,点香烛,我一定跑着离开那里,绝不敢看第二眼。

我看过的盗版恐怖故事书籍不下百本,但是家里却没有一本存留,而且每看完一本,我便会烧掉一本。

理由很简单,因为我怕。

我几乎没进过庙里。人们都说庙里呆着菩萨佛祖,是神灵,阳气重。可是世间还有鬼神一说,我连鬼都怕,何况鬼神呢?

孩子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但对于爱看鬼故事的我而言,这几乎要了我的命。我将眼前的一切都能看做是鬼:挂在衣架上的衣服和随风飘动的窗帘暂且不论,电灯开关上的荧光像不像飘飘忽忽的鬼火?偶尔作响的床板下是否钉着一具腐烂的尸体?楼上无人的房间里为何会传来阵阵脚步声,半夜尖叫的门铃又是谁按响的?

这些事情我想可能不止我一个人经历过,但是没有人比我更理解里面蕴含的恐怖。

可是,我就是这么一个人,我极度畏惧鬼故事,却又喜欢鬼故事。我无法忘却每次看完一个故事后内心那种既恐惧又兴奋的强大刺激感,那种仿佛毒瘾一般的紧张感觉和诱惑都在深深地挑逗着我的神经,以及看完故事后后背被冷汗湿透的酣畅淋漓。

这种又怕又爱的想法,在医学上称之为“心理变态”。因为这是两种极端情绪被强行挤压到一起的后果。

我的后果很严重。

从小学三年级,距我爱上鬼故事不到一年后,我的爷爷因为生病去世了。

我的爷爷常年居住在乡下,也算得上是个老封建。听我父亲说,爷爷小时候也研究过阴阳、风水,甚至帮同村里另一户人家的孩子叫过魂。

在一些青年的眼中,这样的老人就是封建迷信的代名词,可是我却不这样认为。

中华是文明古国,上下的传承文明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前人的经验总结和古人的科学探究一定有它的可取之处,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就是科技,科学的代名词,可是,在几千年前,算命看手相测风水也许就是那个时候科技的代名词,倘若这些东西真的仅仅是迷信,那么它便不可能传承千年。

迷信之所以称之为迷信,就是因为部分心术不正之人,错误的估计了古人经验的价值,只学到部分皮毛或者根本没学就在那沾沾自喜,唯利是图,眼光手脚一切都向“钱”看,而古人科学里真正的精髓就这样一代被一代削减更改,一代不如一代,才造成了如今传承上千年的文明里竟然会出现叫“迷信”的糟粕。

我是极其痛恨这种迷信的,因为这种半吊子的“迷信”,让许多饱经风霜的老人在风烛残年之时病来如山倒,却不吃药调理,而是靠迷信硬撑。

所以从内心来说,我不知道自己对有这样一个爷爷究竟会有什么看法。

是痛斥他的封建迷信,还是原谅他的贫穷无知?

不过,他毕竟是我的爷爷,没有他,也不可能有我。可我甚至还来不及仔细想想对他的看法,他便已离我而去。

04年,他老人家病逝。作为他的长子长孙,我回到了乡下,看父亲他们三兄弟为老人举办了葬礼。5天之后,我回到了重庆主城区。

就在我回到重庆的第三天,一件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而这天,正好是爷爷去世的第七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