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蒋介石大传(上册) > 第41章 荡平地方军阀 (5)

第41章 荡平地方军阀 (5)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战局从7月中旬开始向有利于蒋介石方面的转化,蒋介石经过两个月来150余万大军的混战,决定改变军事战略,把原定的先打冯后打阎调整为先打阎后打冯,在集中力量打败津浦路上的晋绥军后,再集中力量收拾西北军。

在津浦线曲阜、兖州一线,傅作义部遭到激烈抵抗。蒋介石任命刘峙出任津浦线总指挥、贺耀组为徐州行营主任,调整军队番号,命令王金钰为第十三路军总指挥、徐源泉为第十六路军总指挥、杨虎城为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蒋光鼐为第十九路军总指挥,以及第二军团中胡宗南的第一师、马鸿逵的第六十师,蒋介石把这些部队全部集中曲阜、兖州一线,组织会战。8月1日,蒋军全线开始反击,傅作义下令全线撤退,逃往泰安、肥城一线。8月6日,傅作义部退出泰安。晋绥军在津浦线战场陷入危机,只有请求冯玉祥出兵相助。尽管冯玉祥对开战后晋军的自保行为十分不满,但是为了倒蒋大局,还是组织了一定数量的兵力,替晋军解围。

冯玉祥亲自组织了八月攻势,这也是中原大战中倒蒋方面的最后一搏。西北军孙良诚、吉鸿昌部由睢县向宁陵,孙连仲部由太康向归德,孙殿英部由柘城向马牧集,陇海线的晋绥军向民权,石友三和刘春荣部向柳河,郑大章的骑兵部队向徐州纵深方向袭击,宋哲元部为总预备队。8月6日,各部开始行动,各有进展。蒋介石在徐州召开军事会议,已经准备全线后撤,先集中解决津浦线战事,后经杨杰等人分析:冯玉祥供给已经非常困难,进攻坚持时间不会很长,所以建议集中力量打击石友三部,并且认为正在大雨之中,西北军的攻势会自动停止。

果然如此,石友三部很快被击溃,蒋军正面防线稳定,滂沱大雨中的西北军不得不很快停止进攻。蒋介石见到风雨中西北军将士如此勇敢的作战,也深为感动,心想如此贫困的部队竟然作战如此勇敢,心中顿时萌生了几分爱惜之意,所以在中原大战的后期,蒋介石对付西北军主要采取了收买手段。此次进攻作战为时不长,西北军很快自动停止进攻,至此,战局已呈现出一片明朗。

在津浦线上,蒋光鼐的第十九路军已经兵临济南,8月14日,傅作义部退出济南,张荫梧部也加入逃亡行列。败退途中突遇蒋军飞机轰炸,晋绥军官兵急于逃命,在过黄河时和过大汶口河时一样,因为河水猛涨而不知被冲走多少官兵,不少被冲散的晋绥军小部队,则被山东当地的民团解决。中央军和韩复榘部到达黄河边,蒋介石见傅作义部已溃不成军,下令停止进攻,由韩复榘主持后续事务和山东政务,固守黄河,其余部队转向陇海线,集中力量对付冯玉祥,以结束中原大战。

蒋介石结束津浦线战斗后,将重兵调往河南战场,在战略上进行了重大调整,由前阶段在陇海激战东段迎战西北军和晋绥军的主力,转向平汉、陇海线交叉结合部,重点突破北军的后方和退路。这一战略,因为阎锡山部可从豫北退回山西,而冯玉祥部退回陕西的退路被切断,西北军的末日来临。

中原大战的双方在军事上打的不可开交的同时,为了致对方于死地,双方都极力拉拢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张学良。东北军有数十万人马,而且自成体系,武器、弹药自行生产、供给,海军、空军尤其是炮兵齐全。这支军队的倾向,对参战双方的胜负有决定性作用。交战双方竭尽全力争取张学良,张学良掌握的这支部队,支持太原或南京中的任何一方,都将给对方以致命一击。

所以,中原大战炮声未响,电报论战开始之初,张学良就身价百倍,太原和南京各自派出代表前往沈阳、北戴河进行游说。张学良从东北利益考虑,对参加反蒋派不能不持慎重态度。蒋介石有充足的资本,拉拢张学良的价码比阎锡山高得多,6月间,南京政府特任张学良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7月,任命于学忠为平津卫戍司令、王树常为河北省主席,等于把河北省和北平、天津二市划归张学良管辖。8月,任胡若愚为青岛市长、王家桢为外交部次长。蒋介石还运动英法公使对张学良施加影响,并贿以巨款。这些,都是汪精卫、冯玉祥、阎锡山难以做到、也不曾做的。

张学良对反蒋一方,没有恶意,也没有好感,但是阎锡山势力在平津地区的存在,却妨碍了东北军发展之路。平津地区是东北军入关的桥头堡,自从张作霖时代就把控制平津地区作为东北军的头等政治大事,也是东北军向关内发展的头号目标,张学良对此十分清楚。二期北伐后,东北军失去了平津地区,如果让中央政府控制倒还可以忍受,可是让阎锡山控制则让人担忧。阎锡山把平津地区视为晋绥军的禁脔,绝对不可能拱手让给东北军。在拉拢张学良一事上,阎显然不及蒋舍得下血本。1930年元旦,阎锡山曾请西山会议派骨干邹鲁与张学良会谈。张学良应这位年长自己17岁的国民党元老的请求,同意在太原和南京的争夺中,保持中立。

确切地说,张学良保持中立,即是倒蒋一方的失败。在中原大战一触即发之际,张学良曾于’3月1日发表通电,主张用和平手段解决问题,之后,太原和南京加紧了拉拢张学良的工作。中原大战开始后,阎锡山、冯玉祥任命张学良为中华民国军副总司令,但是张学良没有就职,他一方面在观察战事的发展,等待战争的结果,一方面在等待南京方面的报价。在他看来,大战双方势均力敌,各有优劣,因此只能等战场出现一边倒时才能表态,这是张学良的基本策略。

但是,中原大战进行到1930年的时候,倒蒋一方在军事上已经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9日9时9分,阎锡山就任国民政府主席,但这已经是末日哀歌。而此时在北戴河的张学良,获悉南京方面已经开始全面反攻,谁胜谁负的态势明朗化,蒋军可以说是越战越勇,胜券在握。张学良知道表态的时机成熟了:如果表态过早,出现差错不好收回,会伤及自己;如果等蒋介石打败了阎、冯再表态,价值不大,蒋介石也不会看重;最佳时机就是在要胜未胜之际,不仅表现出自己的政治选择,而且还能出来收拾残局,抬高自己的身价。所以在张群再三追问何时出兵华北、从背后向倒蒋军进攻时,张学良非常策略地回答说:等你们拿下济南我就出兵华北。

倒蒋一方也加紧了对张学良的拉拢,汪精卫派出郭泰祺,阎锡山和冯玉祥派出孙传芳、贾景德、薛笃弼、傅作义先后去见张学良,进行最后游说,并在推举国民政府委员时也加上了张学良。无奈张学良根本心不在“阎”,即将垮台的“三军副总司令”和“国府委员”职对他就更没有吸引力了。到8月底前后,张学良决心已定,反蒋一方的代表无功而返。

9月17日,张学良对《大公报》发表谈话,表示:“现在民困已达极点,北方尤不宜再受兵祸,故余已不能不被迫而出于干涉,惟余之意,干涉非用武力耳。”同日,他下达了东北军入关的命令。9月18日,张学良发表通电,要求参战各方立即停止战争,他要求阎、冯部队听候中央处置。此后,于学忠指挥的第一军、王树常指挥的第二军离开沈阳向关内进发。

张学良的表态和东北军的人关,反蒋派军事战线很快崩溃了,蒋介石、张学良忙着收编晋军和西北军的部队。

蒋介石乘胜追击,加紧了对反蒋联盟的进攻。11月4日,阎锡山、冯玉祥联名发表通电,“即日释权归田”。南京国民政府答应给路费,诱逼他们出洋,但他们却都留在国内,阎锡山去了大连,冯玉祥隐居山西乡下。汪精卫则于11月1日偕陈璧君离开太原去天津,在天津发表一篇关于“扩大会议”始末的宣言,表示今后愿做在野派,向蒋介石表示屈服,之后南下香港。中原大战以蒋介石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四、促使东北易帜

1.张作霖的“对等议和”

在蒋介石收复北平、天津之后,剩下的就是东北问题了,鉴于济南惨案,蒋介石明白若要继续北进,日军必将直接干预,只有考虑和平解决东北问题,停止对关外用兵。此后,蒋介石和张学良在东北易帜的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相互谅解,一致对外,为争取国家的统一做出了贡献。

早在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国内反动势力惊恐万状,国际帝国主义忧心忡忡。为维护其在华利益,瓦解中国革命,帝国主义在中国积极促使蒋介石与张作霖结成反共联合。10月间,英国驻华大使兰浦生率先在天津对张作霖提出南北议和,划江而治的主意。1927年春,到南方“考察”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佐芬利公然宣称蒋、张之间没有根本的分歧,应该为国家的统一而努力,日本的通讯社也同时大肆鼓吹中国南北妥协,共同反赤的论调。 在帝国主义分子策动下,张作霖及其参谋长杨宇霆都曾公开发表过在反共前提下同蒋合作的言论。3月间,蒋介石曾电邀张作霖来攻打武汉政府,共同协商夹攻武汉政府的具体问题。4月间,蒋张在反共清党问题上的勾结紧锣密鼓。6日,张作霖在北京逮捕了著名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等;12日,蒋介石在上海大肆清党;28日,张作霖残酷地将李大钊绞杀。

七一五政变前夕,蒋奉阎三方积极酝酿三角同盟。张作霖放出“和国反共”、“联阎讨冯”的空气,并宣称他一向赞成三民主义。蒋介石向张作霖提出的议和条件是:张“信奉三民主义”,将安国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由张任东北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维持东北治安,阎锡山则受蒋介石之托派代表以奉方易帜为条件从中斡旋。但这些条件远不能满足张的胃口,因为他要的是南北“对等议和”。为了实现其多年以来孜孜以求的梦想,也为了提高与南方谈判的地位,6月16日,张作霖在孙传芳、张宗昌、吴俊升、张作相、褚玉璞、张学良、韩麟春、汤玉麟联名推戴下当上了“安国军政府”大元帅。

“安国军政府”小朝廷是张作霖在政治、经济、军事交困的情况下拼凑起来。除旧本外的列强对这个小朝廷几乎没有表现出任何热情,这就使张作霖的谈判地位更呈疲软,以至他在6月25日下达的“息争令”中不得不借孙中山之名与南方套近乎。在坚持对等议和的前提下,张作霖对当时处于中间人地位的阎锡山提出的南北议和条件是:把河南交还吴佩孚,山东让给孙传芳,奉鲁军撤出以上两省,南方停止进攻等。

而蒋介石提出的先决条件是:奉军易帜、取消大元帅名义。双方条件相差悬殊,这个蒋奉阎三角联盟计划没能实现。6月下旬至7月中旬,蒋介石继续北进,形势对奉方愈加不利。此时,日本政府奏报天皇从大连抽调日军增兵山东,打算公开干涉。“这个时候,蒋介石面对这一突变,对所谓继续北伐丧失了信心,同时又把‘清党’、反共和进攻武汉的问题看得比所谓北伐更为重要,因此打算与张作霖谋求协作。”

但是冯玉祥对张作霖的嫉恨心理颇深,为了防止蒋、奉妥协,他除派兵协助宁军进攻山东外,还不断催促阎锡山出兵讨奉,阎被迫出兵,但双方没有发生直接的战斗。阎锡山一面电请冯军暂缓北进,一面于17日派代表南桂馨到北京,力劝奉系改变态度接受三民主义,以便与南方舍战言和。当天,张作霖召集会议讨论和战问题。会上孙传芳表示要战,杨宇霆、张学良、韩麟春则一致主张停战议和。但是几天后,孙、鲁两军在津浦线的反攻取得了进展,张作霖对停战问题又踌躇起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