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蒋介石大传(上册) > 第66章 组织几次大会战 (1)

第66章 组织几次大会战 (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一、艰苦卓绝的淞沪会战

1.集结重兵于淞沪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平津之后,进一步扩大侵略的叫嚣异常强烈,一些军国主义分子力主在上海开辟南战场,牵制华中地方的中国军队,使之不能增援华北战场,而利于迅速占领整个华北,并且通过江浙战场的战事,摧毁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进而控制江浙地区,压迫蒋介石迅速投降,以实现其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七七事变后,日本陆相杉山元在上奏天皇时,声言三个月征服中国,狂态不可一世。

而日本海军的一部分将领更为狂热,日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官谷川清积极鼓吹在上海、南京一带发动新的战争,七七事变时,他正在率船队在台湾海面演习,当他听到事变发生后,就立刻赶到上海,并于7月16日向日本海军司令部报告:“如果局限战域,则有利于敌方兵力之集中,深恐将使我方作战困难。……为制中国于死命,需以控制上海,南京为最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参谋本部于7月29日提出了在青岛及上海附近作战的方针。日寇咄咄逼人,在大上海,战争危机一触即发。

上海的局势日益恶化,南京政府必须作好最坏的打算。张治中根据当时上海敌情,向蒋介石提出一个带根本性的战略建议。他认为对付日寇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他打我,我不还手,如九一八在东北;第二种是他打我,我才还手,如长城之役、一二八之役;第三种是判断他要动手打我,我先打他,即先发制敌。接受过去被动挨打的惨痛经验,张治中建议,这次应采用第三种方式,请蒋酌定。

华北战事中仓促应战被动挨打的教训尚在眼前,蒋介石立即批示:“应由我先发制人,但时机应待命令。”为了考验部队的战斗力,蒋介石密令军令部组织了一次秘密演习,由东西两军对抗:东军司令官张治中,想定上是三个师,西军司令官是谷正伦,想定上是两个师。东军由句容沿京杭国道南下,攻击溧水附近西军阵地,西军先是有计划地后撤,后经增援反攻,演习方告结束。

根据一二八上海停战协定,安宁——太仓——七丫口一线以东地区,中国军队不得进入。但我军在上海只有一个保安总团(两个步兵团),力量薄弱,根本不足以应付日军可能的突然攻击。当时,张治中负责上海的防务,他控制的是与他有历史渊源的八十七师、八十八师、三十六师(师长是王敬久、孙元良、宋希濂)和其他临时划归他指挥的几个师,主力都在沪宁沿线,只有少数在上海外围,一旦有事,缓不济急。因此,在军事会议上张治中向蒋介石建议,派一个战斗力强的旅,伪装进入上海。鉴于上海的重要地位和不断恶化的时局,这个提议被通过了。以钟松为旅长的一个加强旅,穿上保安团队的制服,随即进驻上海虹桥机场。

卢沟桥事变以后,上海日军态度已经十分明朗,张治中认为应立即沉船封锁江阴长江水道,免得日军军舰到处窜扰,对我执行作战计划不利。蒋介石的命令下达后,竟为当时的行政院秘书黄浚(他是日本驻华使馆买通的汉奸)所知,立即转告日方。

7月28日,也就是日军在北平方面全面发动攻击的第二天,日本政府下令迅速撤退汉口上游的日本侨民。黄浚泄秘通敌,日本驻在武汉的海军陆战队因而得以乘舰急开上海逃脱绝境,并且使日军在虹口、杨树浦一带的海军陆战队兵力达到三千多人,以至在战局中起了不利我方的作用。

在日本舰艇护航之下的最后撤侨轮船,于8月9日到达上海。就在这一天,又发生了虹桥事件(大山中尉事件)。日方借此事件向中方提出许多无理要求,遭到了国民政府的拒绝。

8月11日,鉴于中日战争不可避免,蒋介石命令张治中率领精锐的孙元良八十八师和王敬元八十七师向上海推进。张治中按照原定计划,在8月11日深夜下达命令:全军进人上海,八十七师进驻大场,八十八师进驻南翔,三十六师进驻江湾,其他外围各师亦按计划进入预定地点。张治中本人率领前线指挥所进驻南翔,由于事前准备周密,行动迅速,各部都按时进入了上海地区。

12日清晨,当中国守军精神奕奕走过北海宁路北浙江路一带的时候,两旁的居民不约而同地燃放爆竹拍掌欢迎,高呼“中华民国万岁”。当时士气十分高昂,乘车进入南翔的官兵拒绝下车,要求直接开到第一线投入抗敌斗争。悲壮之极,严肃之极,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看见此情此景,无不感动得流下眼泪。

13日拂晓,张治中指挥的部队完成对虹口、杨树浦日军的攻击准备。8月13日上午9时15分,日军陆战队一个小队冲进横滨路、宝兴路地段,对当地中国驻军进行射击,20分钟后又停止射击,并诡称中国军队先于商务印书馆附近攻击日军。至上午4时,日军在八字桥、天通庵、宝兴路、宝安路一带,齐攻中国军队,中国军队给予严正回击,至此八一三抗战全面爆发。是日深夜,在南京的蒋介石决定对侵华日军发动总攻击,电令张治中于“拂晓攻击”,并令空军出动轰炸,令海军封锁江阴。

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宣言)声明书》,历数日军的横暴行径之后,指出“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宣布:“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在蒋介石的亲自指挥下,淞沪抗战展开。张治中决定并部署以杨树浦港以西至虹口日军司令部间为重点,对敌“猛勇攻击,进占其根据地”,乘其大量援军未到前将在沪之敌“压迫至苏州河及黄浦江而歼之”。从这时起到23日日军大批在吴淞口等处登陆为止,中国军队一直处于进攻地位,这是在总的战略防御中的对敌反进攻,是一种积极防御。

张治中率部英勇出击,夺回八字桥、持志大学、沪江大学等据点,中国空军同日上午10时左右飞临上海上空,对汇山码头的日本海军司令部和停泊在黄浦江面的日军舰船进行轰炸,不顾日舰高射炮的射击,奋勇作战,炸毁日军第三舰队的旗舰出云号,同日,日本本梗津海军航空队13架重型轰炸机出击杭州和广德。于下午5时,中国空军第四大队长高志航率驱逐机27架升空迎击日军。高志航首先击落日本领机,接着全队又合力击落日军5架飞机,其余日机向东南海上逃逸。据当天日本电台报道:“18架飞机中,13架失去联络。”中日第一次空战,我方以6:O的骄人战绩大获全胜。

空军初战告捷,蒋介石高兴万分,华北战事失利的阴影被一扫而光。为纪念年轻的中国空军的功绩,蒋介石下令定这一天为“航空节”。此后不断来犯的日机,连连受到中国空军的惩罚,至8月20日的短短一星期间,日军共被击落重轰炸机40架,轻轰炸机27架,水上飞机13架,驱逐飞机18架,共98架,而中国空军仅损失7架。中国空军还不断轰击停泊在吴淞江、济河等处的日本军舰,至9月7日共计炸毁日舰11艘。

炮声隆隆,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味和血腥气,上海的战事在继续。南京,蒋介石的官邸。蒋介石同其幕僚在反复分析敌我态势,权衡利弊得失。

战争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淞沪地区河港交错,近几年又筑有碉堡等国防工事,可以遏制日军机械化部队的优势。几年来,日本得寸进尺地侵略中国的领土,掠夺华夏大地的资源,奴役中华民族的子民,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心里都充满了对日本鬼子的仇恨。战争爆发以来,国人积极拥护和支持抗战的热情和行动已经表明,政府的抗战决策是深得人心的。地利、人和方面,都是有利于中国的,天时上至少也是一半对一半,完全可以利用我军已集中的兵力迅速完成完全歼灭上海日军的部署,确保上海和南京的安全。蒋介石做出了一个令日本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准备在上海大打一场了。

8月18日,蒋介石派陈诚赴上海视察战况。中日之间,实力悬殊,蒋介石知道对日作战必须谨慎从事,要尽可能做到万无一失。

8月20日,刚由上海视察回南京的陈诚向蒋介石汇报:“敌对南口在所必攻,同时亦为我所必守,是则华北战事扩大已无可避免;敌如在华北得势,必将利用其快速装备沿平汉路南下,直赴武汉,于我不利,不如扩大沪战事以牵制之。”他建议“向上海增兵”,得蒋赞赏,真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在听取陈诚的汇报之后,蒋介石进一步坚定了在淞沪地区组织一次对日大会战的决心。

这从整个战略决策来看,也是符合蒋介石的战术思想的:“对倭作战,应以战术补武器之不足,以战略弥武力之不足。”他曾总结道:“对倭取胜之要诀,在于深沟、广壕、坚壁、厚盖、固守、坚拒,乘机袭击,大敌则避,小敌则战,制敌死命,全在于此;而临战之时,则须负伤不退,宁死不屈,操胜之道,如此而已矣!”河港纵横的淞沪地区,正是实践他取胜要决的好地方。

8月20日,蒋介石任命陈诚为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率部进军上海,并增调部队赴沪参战。这样向上海增兵,扩大沪战,以牵制日军在华北的进攻,为的是使日军不能利用其快速装备沿平汉路南下直趋武汉,这里已包含了要改变敌军进攻方向之意。

同日,军事委员会颁发《国军战斗序列及作战指导方针》,提出“国军以一部集中华北,重叠配备,多线设防……以主力集中华东,迅速扫荡淞沪敌海陆军根据地,阻止后续敌军之登陆,或乘机歼灭之,并以最小限兵力守备华南沿海各要地”。

果然,在中方的抗击下,到8月底,上海日军陷入了困境,日军参谋本部鉴于日军在淞沪战场的伤亡数已达华北战场的两倍。且“打开上海方面的悲惨状况”陷入“苦战”,于是决定向上海大举增兵,加派3个师团1个旅团及空军来沪参战。9月中旬,日军在沪兵力已达陆军5个师团15个大队12万人。这说明日方在9月中旬已将侵华战略做了变更,将淞沪作为其侵华战争的主战场。

七七事变之后,继之以八一三事变,这就是在宣告以全中国为战场的“全面战争”的开始。日本以八一三事变为发端,悍然扔掉了过去所谓“不扩大主义”的假面具,而自动于9月2日起将“北支事变”改称为“支那事变”,天皇的军队从此踏进了灭顶的泥沼。

2.中国军队主动出击

8月14日拂晓,中国军队在上海主动向日军发动攻击,不仅把狂妄不可一世的日本人吓了一跳,连对政府已经心灰意冷的上海人也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花。

8月20日,国民政府组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包括苏南和浙西的第三战区,任命冯玉祥为司令长官,陈诚为前敌总指挥。不过在整个淞沪抗战期间,军事上的实际指挥者是蒋介石,他不断调集中央军的精锐部队投入会战,并且调川军、粤军、桂军增援。同日,蒋介石大本营还颁布了《第三战区作战指导计划训令稿》:

指导方针:该战区,其企图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行动。敌取消极行动时,在上海方面暂取守势,用海军输送有力一部,由济海,杨林江、七丫各上,强行登陆。俟登陆成功,再由正面移转攻势,而进于济河、太仓、昆山之线;敌取积极行动时,其海军之行动将益扩大,除由前述各口登陆外,更将取大包围之态势,分由浒浦、济海方面,强行登陆,向我既设阵地(吴山一福山之线)侧背攻击,一方面积极增派陆军,以其摧破我正面,威胁我首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