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他离开了官场,专注于戏剧创作,我们所熟知的“临川四梦”便是他辞官后的作品。
“临川四梦”,也称“玉茗堂四梦”,指《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在这四梦里,《牡丹亭》和《紫钗记》是儿女风情戏,《邯郸记》和《南柯记》是社会风情剧。关于为什么要将这四剧合称四梦,时人的观点主要有两类,一类认为四剧皆有梦境,故称四梦,一类认为四梦本身就是汤显祖毕生心血凝聚成的人生之梦。
这里我们主要来聊一聊《牡丹亭》和《邯郸记》,另外两部作品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找资料看哈~】
“讲汤义仍果然绕不开《牡丹亭》啊。”冯梦龙摸着手边的《风流梦》感慨道。
汤显祖之前的文人们:我们也找不到资料啊……
【先说说《邯郸记》。
《邯郸记》取材于唐人沈既济的《枕中记》,写的是仙人吕洞宾渡卢生的故事:邯郸卢生梦中娶妻,中状元,建功勋于朝廷,后遭陷害被放逐,再度返朝做宰相,享尽荣华富贵,死后醒来,方知是一场黄粱梦。经过黄粱一梦,卢生感慨万分,看破红尘,得道成仙。】
沈既济:哦?这我可得好好听听了。
【我们都知道,文人写作大多都是有暗喻的,再联想一下汤显祖本人所处的社会背景,便不难看出:《邯郸记》借用唐朝讽喻了正走向没落的明王朝,里面充斥着封建官场的暗无天日和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谬不堪。】
听到这段,汤显祖似是想起了什么,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唐朝的皇帝们:?
讽刺明朝就讽刺明朝吧,为什么要伤害我们?
明朝的皇帝们:官场的黑暗?科举制度的不堪?
【《邯郸记》就像是一部带有寓言性质的晚明官场现形记。在汤显祖眼中,晚明王朝的症结不在个别官僚士夫的道德品质,而在整个统治集团的政治风气。汤显祖笔下的官员们是祸害百姓的“大功臣”,是钩心斗角的“大冤亲”,是腐朽堕落的“大阶勋”,是贪图名望的“大恩亲”,他们共同构成了病态的官场,映射出汤显祖对晚明“以官爵为性命,以钻刺为风俗,以贿赂为交际,以嘱托为当然”的不良风气的清醒认知。】
-
明·洪武时期
“啪——”
朱元璋一掌拍向面前的桌案,脸色无比阴沉。
勾心斗角、贪污受贿、腐朽堕落……如此朝廷,怎能不亡?
-
唐·贞观时期
“诸位爱卿可要好好引以为戒。”李世民对着聚在自己身边的大臣们说道。
他可没忘记之前说的“借唐朝讽喻明朝”,就是不知道大唐什么时候出了类似的问题?
【汤显祖入仕时期曾提出过为官“四香戒”:“不乱财,手香;不淫//色,体香;不诳讼,口香;不嫉害,心香。常奉四香戒,于世得安乐”。以及为官“三宜”:“眼宜大,骨宜劲,心宜平。”然而,现实中政以贿成的官场风气,一味钻营的朝廷臣子,都让汤显祖“为屡上春官所消”。
所以他创作出“四戒”都不曾戒除、“三宜”也都不遵守的卢生,让他扶摇直上,又让他的所求所想皆化为泡影,借以表达对晚明官场现实的讽刺。
说实话,你明后期的官场真的不忍直视,这样看来“明实亡于万历”这个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哈?不过你明说法还挺多的,什么明实亡于嘉靖啊、明实亡于天启啊……应有尽有,喜欢哪种说法自己挑吧。嗯?为什么没有明实亡于崇祯?那当然是因为明确确实实亡在崇祯了啊,这么显而易见的事不需要强调。
再插句题外话,主播我是明实亡于堡宗派,但这里不是堡宗专场,我就不过多展开了。】
-
明·万历时期
明实亡于万历!这什么惊天发言?
朱翊钧如遭雷击,被后世人这样定义可不是件好事。
宫中的皇帝还在怀疑人生,外面的百姓和心系家国的有识之士却都暂时松了一口气。
既然后面还有天启和崇祯,那就说明还没危急到马上要亡国的地步,一切还来得及。
-
明·天启时期
“明实亡于天启……”朱由校抹了把脸,目光深邃复杂。
-
明·嘉靖时期
正在和大臣们掰头生父尊号问题的朱厚熜:?
你再说一遍,明实亡于什么?
周围众人都沉默了。
-
明·崇祯时期
真·亡国之君朱由检:悬着的心终于彻底死了。
冯梦龙:陛下先别着急心死,现在还是崇祯元年,我们还能再抢救一下。
-
明·成化/弘治/正德时期
堡宗这个称呼,大家越品越觉得微妙……
朱见深:庙号好像没有堡宗这种说法吧?
朱祐樘:这里不是堡宗专场……难道你还真想整个堡宗专场不成?
“这个堡宗……”朱厚照嘴角微抽,“该不会是我想的那个人吧?”
【从《邯郸记》来看,汤显祖的创作心态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怀着对阴冷俗世的厌倦,想要放下凡心抛开杂念从容出世。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克制自己“意气慷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他深知“天下忘吾属易,吾属忘天下难!”
这就导致了《邯郸记》中总是流露出对世道的忧思,对贫苦百姓的关怀。所以在《邯郸记》卢生被吕洞宾度脱了却凡心的故事之中,不仅能够看到汤显祖以佛教寻求出路的迷茫心态,还有他对人性“矫情”的批判、对奸佞横行的愤怒。他将自己在宦场中的失败经历与对晚明现实的忧患意识联系在一起,使得《邯郸记》全剧都浸染着他作为失落士子的悲观心绪与救世心愿。】
-
明·万历时期
“以天下为己任。”朱翊钧闭眼,“这汤显祖确实是个正直的人,也有能力治理一方。”
可是……
朱翊钧头皮发麻:他太叛逆了,他还会骂朕!
该不该召他回来,回来之后该给个什么官职,这些都得细细斟酌。
-
明·崇祯时期
“唉!”冯梦龙摇头叹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作为汤显祖“临川四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邯郸记》和《牡丹亭》一起诠释了汤显祖的主要思想。它们都是通过梦,对不同的情欲进行解释;通过不同的梦,不断对“情”进行深化和变幻;通过梦境和现实的反复交织,推动剧情达到高潮。
我们已知《邯郸记》揭露了晚明官场的腐朽,那么,《牡丹亭》又讲述了什么呢?】
“这个我知道!《牡丹亭》讲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有人大声回答道。
才子佳人的佳话,谁人不心喜,又有谁人不羡慕呢?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之后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柳梦梅,两人上演了一出人鬼情未了,最后杜丽娘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在具体分析牡丹亭之前,我们需要简单了解两个对汤显祖产生了挺大影响的人物——李贽和罗汝芳。】
听故事听得津津有味的罗汝芳和李贽:啊?
我俩有什么好说的?
【罗汝芳,明中后期著名哲学家,泰州学派代表人物。泰州学派由王守仁的弟子王艮创立,这一学派承继了王守仁哲学思想中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加以发展,又称“左//派王学”。该学派抨击程朱理学,怀疑封建教条,反对束缚个性。】
二程和朱熹:……
宋朝的腐败士大夫们:看吧,我们就说理学不是个好玩意儿!
明朝腐儒们:不管怎么说,理学才是正经该学的圣贤书吧?这王守仁的弟子怎地如此大逆不道!
【罗汝芳被誉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先驱。说到这,明末清初咱比较熟的思想家大概就是顾炎武?毕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在是太振聋发聩了。
这位大思想家的人生也挺跌宕起伏的,眼睁睁看着明朝灭亡、又为复国四处奔走,可惜复国梦终究破灭,最终只能选择终身不仕清。“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我想,这大概不仅是顾炎武一人的心声,更是千千万万明朝遗民的心声吧!
回想顾炎武那绝食殉国的母亲对儿子的临终嘱托:“我即使是一个妇人,身受皇上恩宠,与国俱亡,那也是一种大义。你不是他国的臣子,不辜负世代国恩浩荡,不忘记先祖的遗训,那么我就可以长眠地下了。”再想想明朝灭亡的时候那些投降投得格外麻溜的官员,呵,这思想觉悟都不配给人家王老夫人提鞋!
文官这俩字在你明都快成一个贬义词了!】
大明文官们很窝火,但,没有用,他们阻止不了开嘲讽的阿藜,也打不着那些没骨气的投降者。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同时空下,无数年轻人眼中燃起了火苗。是啊,守卫吾土,是每一个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责任。
-
明·崇祯时期
朱由检闭上了眼,作为皇帝,他本该因为听到有官员背叛大明投降而愤怒,可他却被那句“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触动了。
他有一颗当中兴之主的心,可后世人却告诉他,他是亡国之君。这极大地打击了他的信心,有那么一瞬间他心头也曾闪过“会不会不是朕的错,而是那些大臣的错?”的想法,如果“大明亡在你手上了”这句话是当下的人对他说的,他必然会坚定地抱着那个想法不动摇,但这句话是后世人说的。
来自几百年后的盖棺定论,他根本无力去辩驳什么,听后世那个小姑娘的语气,她对大明皇帝的态度虽说不上坏,但也没有好的意思。可见,在后世人眼里,皇帝是有错的。
这是个很残忍的事实,他,朱由检,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有能力。之前他不知道自己如何做才是对的,也不知道已经被告知亡国的自己该不该坚持下去,坚持下去又有什么意义?
而“遗民犹有一人存”,这句话仿佛是在告诉他坚持的意义,如果大明倒下了,大明的子民们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未来呢?
朱由检觉得,他或许该端正态度,好好想想,以后要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天下人了。
-
明·成化/弘治/正德时期
堡宗这个称呼,大家越品越觉得微妙……
朱见深:庙号好像没有堡宗这种说法吧?
朱祐樘:这里不是堡宗专场……难道你还真想整个堡宗专场不成?
“这个堡宗……”朱厚照嘴角微抽,“该不会是我想的那个人吧?”
【从《邯郸记》来看,汤显祖的创作心态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怀着对阴冷俗世的厌倦,想要放下凡心抛开杂念从容出世。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克制自己“意气慷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他深知“天下忘吾属易,吾属忘天下难!”
这就导致了《邯郸记》中总是流露出对世道的忧思,对贫苦百姓的关怀。所以在《邯郸记》卢生被吕洞宾度脱了却凡心的故事之中,不仅能够看到汤显祖以佛教寻求出路的迷茫心态,还有他对人性“矫情”的批判、对奸佞横行的愤怒。他将自己在宦场中的失败经历与对晚明现实的忧患意识联系在一起,使得《邯郸记》全剧都浸染着他作为失落士子的悲观心绪与救世心愿。】
-
明·万历时期
“以天下为己任。”朱翊钧闭眼,“这汤显祖确实是个正直的人,也有能力治理一方。”
可是……
朱翊钧头皮发麻:他太叛逆了,他还会骂朕!
该不该召他回来,回来之后该给个什么官职,这些都得细细斟酌。
-
明·崇祯时期
“唉!”冯梦龙摇头叹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作为汤显祖“临川四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邯郸记》和《牡丹亭》一起诠释了汤显祖的主要思想。它们都是通过梦,对不同的情欲进行解释;通过不同的梦,不断对“情”进行深化和变幻;通过梦境和现实的反复交织,推动剧情达到高潮。
我们已知《邯郸记》揭露了晚明官场的腐朽,那么,《牡丹亭》又讲述了什么呢?】
“这个我知道!《牡丹亭》讲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有人大声回答道。
才子佳人的佳话,谁人不心喜,又有谁人不羡慕呢?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之后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柳梦梅,两人上演了一出人鬼情未了,最后杜丽娘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在具体分析牡丹亭之前,我们需要简单了解两个对汤显祖产生了挺大影响的人物——李贽和罗汝芳。】
听故事听得津津有味的罗汝芳和李贽:啊?
我俩有什么好说的?
【罗汝芳,明中后期著名哲学家,泰州学派代表人物。泰州学派由王守仁的弟子王艮创立,这一学派承继了王守仁哲学思想中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加以发展,又称“左//派王学”。该学派抨击程朱理学,怀疑封建教条,反对束缚个性。】
二程和朱熹:……
宋朝的腐败士大夫们:看吧,我们就说理学不是个好玩意儿!
明朝腐儒们:不管怎么说,理学才是正经该学的圣贤书吧?这王守仁的弟子怎地如此大逆不道!
【罗汝芳被誉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先驱。说到这,明末清初咱比较熟的思想家大概就是顾炎武?毕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在是太振聋发聩了。
这位大思想家的人生也挺跌宕起伏的,眼睁睁看着明朝灭亡、又为复国四处奔走,可惜复国梦终究破灭,最终只能选择终身不仕清。“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我想,这大概不仅是顾炎武一人的心声,更是千千万万明朝遗民的心声吧!
回想顾炎武那绝食殉国的母亲对儿子的临终嘱托:“我即使是一个妇人,身受皇上恩宠,与国俱亡,那也是一种大义。你不是他国的臣子,不辜负世代国恩浩荡,不忘记先祖的遗训,那么我就可以长眠地下了。”再想想明朝灭亡的时候那些投降投得格外麻溜的官员,呵,这思想觉悟都不配给人家王老夫人提鞋!
文官这俩字在你明都快成一个贬义词了!】
大明文官们很窝火,但,没有用,他们阻止不了开嘲讽的阿藜,也打不着那些没骨气的投降者。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同时空下,无数年轻人眼中燃起了火苗。是啊,守卫吾土,是每一个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责任。
-
明·崇祯时期
朱由检闭上了眼,作为皇帝,他本该因为听到有官员背叛大明投降而愤怒,可他却被那句“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触动了。
他有一颗当中兴之主的心,可后世人却告诉他,他是亡国之君。这极大地打击了他的信心,有那么一瞬间他心头也曾闪过“会不会不是朕的错,而是那些大臣的错?”的想法,如果“大明亡在你手上了”这句话是当下的人对他说的,他必然会坚定地抱着那个想法不动摇,但这句话是后世人说的。
来自几百年后的盖棺定论,他根本无力去辩驳什么,听后世那个小姑娘的语气,她对大明皇帝的态度虽说不上坏,但也没有好的意思。可见,在后世人眼里,皇帝是有错的。
这是个很残忍的事实,他,朱由检,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有能力。之前他不知道自己如何做才是对的,也不知道已经被告知亡国的自己该不该坚持下去,坚持下去又有什么意义?
而“遗民犹有一人存”,这句话仿佛是在告诉他坚持的意义,如果大明倒下了,大明的子民们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未来呢?
朱由检觉得,他或许该端正态度,好好想想,以后要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天下人了。
-
明·成化/弘治/正德时期
堡宗这个称呼,大家越品越觉得微妙……
朱见深:庙号好像没有堡宗这种说法吧?
朱祐樘:这里不是堡宗专场……难道你还真想整个堡宗专场不成?
“这个堡宗……”朱厚照嘴角微抽,“该不会是我想的那个人吧?”
【从《邯郸记》来看,汤显祖的创作心态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怀着对阴冷俗世的厌倦,想要放下凡心抛开杂念从容出世。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克制自己“意气慷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他深知“天下忘吾属易,吾属忘天下难!”
这就导致了《邯郸记》中总是流露出对世道的忧思,对贫苦百姓的关怀。所以在《邯郸记》卢生被吕洞宾度脱了却凡心的故事之中,不仅能够看到汤显祖以佛教寻求出路的迷茫心态,还有他对人性“矫情”的批判、对奸佞横行的愤怒。他将自己在宦场中的失败经历与对晚明现实的忧患意识联系在一起,使得《邯郸记》全剧都浸染着他作为失落士子的悲观心绪与救世心愿。】
-
明·万历时期
“以天下为己任。”朱翊钧闭眼,“这汤显祖确实是个正直的人,也有能力治理一方。”
可是……
朱翊钧头皮发麻:他太叛逆了,他还会骂朕!
该不该召他回来,回来之后该给个什么官职,这些都得细细斟酌。
-
明·崇祯时期
“唉!”冯梦龙摇头叹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作为汤显祖“临川四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邯郸记》和《牡丹亭》一起诠释了汤显祖的主要思想。它们都是通过梦,对不同的情欲进行解释;通过不同的梦,不断对“情”进行深化和变幻;通过梦境和现实的反复交织,推动剧情达到高潮。
我们已知《邯郸记》揭露了晚明官场的腐朽,那么,《牡丹亭》又讲述了什么呢?】
“这个我知道!《牡丹亭》讲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有人大声回答道。
才子佳人的佳话,谁人不心喜,又有谁人不羡慕呢?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之后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柳梦梅,两人上演了一出人鬼情未了,最后杜丽娘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在具体分析牡丹亭之前,我们需要简单了解两个对汤显祖产生了挺大影响的人物——李贽和罗汝芳。】
听故事听得津津有味的罗汝芳和李贽:啊?
我俩有什么好说的?
【罗汝芳,明中后期著名哲学家,泰州学派代表人物。泰州学派由王守仁的弟子王艮创立,这一学派承继了王守仁哲学思想中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加以发展,又称“左//派王学”。该学派抨击程朱理学,怀疑封建教条,反对束缚个性。】
二程和朱熹:……
宋朝的腐败士大夫们:看吧,我们就说理学不是个好玩意儿!
明朝腐儒们:不管怎么说,理学才是正经该学的圣贤书吧?这王守仁的弟子怎地如此大逆不道!
【罗汝芳被誉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先驱。说到这,明末清初咱比较熟的思想家大概就是顾炎武?毕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在是太振聋发聩了。
这位大思想家的人生也挺跌宕起伏的,眼睁睁看着明朝灭亡、又为复国四处奔走,可惜复国梦终究破灭,最终只能选择终身不仕清。“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我想,这大概不仅是顾炎武一人的心声,更是千千万万明朝遗民的心声吧!
回想顾炎武那绝食殉国的母亲对儿子的临终嘱托:“我即使是一个妇人,身受皇上恩宠,与国俱亡,那也是一种大义。你不是他国的臣子,不辜负世代国恩浩荡,不忘记先祖的遗训,那么我就可以长眠地下了。”再想想明朝灭亡的时候那些投降投得格外麻溜的官员,呵,这思想觉悟都不配给人家王老夫人提鞋!
文官这俩字在你明都快成一个贬义词了!】
大明文官们很窝火,但,没有用,他们阻止不了开嘲讽的阿藜,也打不着那些没骨气的投降者。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同时空下,无数年轻人眼中燃起了火苗。是啊,守卫吾土,是每一个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责任。
-
明·崇祯时期
朱由检闭上了眼,作为皇帝,他本该因为听到有官员背叛大明投降而愤怒,可他却被那句“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触动了。
他有一颗当中兴之主的心,可后世人却告诉他,他是亡国之君。这极大地打击了他的信心,有那么一瞬间他心头也曾闪过“会不会不是朕的错,而是那些大臣的错?”的想法,如果“大明亡在你手上了”这句话是当下的人对他说的,他必然会坚定地抱着那个想法不动摇,但这句话是后世人说的。
来自几百年后的盖棺定论,他根本无力去辩驳什么,听后世那个小姑娘的语气,她对大明皇帝的态度虽说不上坏,但也没有好的意思。可见,在后世人眼里,皇帝是有错的。
这是个很残忍的事实,他,朱由检,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有能力。之前他不知道自己如何做才是对的,也不知道已经被告知亡国的自己该不该坚持下去,坚持下去又有什么意义?
而“遗民犹有一人存”,这句话仿佛是在告诉他坚持的意义,如果大明倒下了,大明的子民们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未来呢?
朱由检觉得,他或许该端正态度,好好想想,以后要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天下人了。
-
明·成化/弘治/正德时期
堡宗这个称呼,大家越品越觉得微妙……
朱见深:庙号好像没有堡宗这种说法吧?
朱祐樘:这里不是堡宗专场……难道你还真想整个堡宗专场不成?
“这个堡宗……”朱厚照嘴角微抽,“该不会是我想的那个人吧?”
【从《邯郸记》来看,汤显祖的创作心态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怀着对阴冷俗世的厌倦,想要放下凡心抛开杂念从容出世。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克制自己“意气慷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他深知“天下忘吾属易,吾属忘天下难!”
这就导致了《邯郸记》中总是流露出对世道的忧思,对贫苦百姓的关怀。所以在《邯郸记》卢生被吕洞宾度脱了却凡心的故事之中,不仅能够看到汤显祖以佛教寻求出路的迷茫心态,还有他对人性“矫情”的批判、对奸佞横行的愤怒。他将自己在宦场中的失败经历与对晚明现实的忧患意识联系在一起,使得《邯郸记》全剧都浸染着他作为失落士子的悲观心绪与救世心愿。】
-
明·万历时期
“以天下为己任。”朱翊钧闭眼,“这汤显祖确实是个正直的人,也有能力治理一方。”
可是……
朱翊钧头皮发麻:他太叛逆了,他还会骂朕!
该不该召他回来,回来之后该给个什么官职,这些都得细细斟酌。
-
明·崇祯时期
“唉!”冯梦龙摇头叹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作为汤显祖“临川四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邯郸记》和《牡丹亭》一起诠释了汤显祖的主要思想。它们都是通过梦,对不同的情欲进行解释;通过不同的梦,不断对“情”进行深化和变幻;通过梦境和现实的反复交织,推动剧情达到高潮。
我们已知《邯郸记》揭露了晚明官场的腐朽,那么,《牡丹亭》又讲述了什么呢?】
“这个我知道!《牡丹亭》讲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有人大声回答道。
才子佳人的佳话,谁人不心喜,又有谁人不羡慕呢?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之后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柳梦梅,两人上演了一出人鬼情未了,最后杜丽娘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在具体分析牡丹亭之前,我们需要简单了解两个对汤显祖产生了挺大影响的人物——李贽和罗汝芳。】
听故事听得津津有味的罗汝芳和李贽:啊?
我俩有什么好说的?
【罗汝芳,明中后期著名哲学家,泰州学派代表人物。泰州学派由王守仁的弟子王艮创立,这一学派承继了王守仁哲学思想中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加以发展,又称“左//派王学”。该学派抨击程朱理学,怀疑封建教条,反对束缚个性。】
二程和朱熹:……
宋朝的腐败士大夫们:看吧,我们就说理学不是个好玩意儿!
明朝腐儒们:不管怎么说,理学才是正经该学的圣贤书吧?这王守仁的弟子怎地如此大逆不道!
【罗汝芳被誉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先驱。说到这,明末清初咱比较熟的思想家大概就是顾炎武?毕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在是太振聋发聩了。
这位大思想家的人生也挺跌宕起伏的,眼睁睁看着明朝灭亡、又为复国四处奔走,可惜复国梦终究破灭,最终只能选择终身不仕清。“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我想,这大概不仅是顾炎武一人的心声,更是千千万万明朝遗民的心声吧!
回想顾炎武那绝食殉国的母亲对儿子的临终嘱托:“我即使是一个妇人,身受皇上恩宠,与国俱亡,那也是一种大义。你不是他国的臣子,不辜负世代国恩浩荡,不忘记先祖的遗训,那么我就可以长眠地下了。”再想想明朝灭亡的时候那些投降投得格外麻溜的官员,呵,这思想觉悟都不配给人家王老夫人提鞋!
文官这俩字在你明都快成一个贬义词了!】
大明文官们很窝火,但,没有用,他们阻止不了开嘲讽的阿藜,也打不着那些没骨气的投降者。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同时空下,无数年轻人眼中燃起了火苗。是啊,守卫吾土,是每一个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责任。
-
明·崇祯时期
朱由检闭上了眼,作为皇帝,他本该因为听到有官员背叛大明投降而愤怒,可他却被那句“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触动了。
他有一颗当中兴之主的心,可后世人却告诉他,他是亡国之君。这极大地打击了他的信心,有那么一瞬间他心头也曾闪过“会不会不是朕的错,而是那些大臣的错?”的想法,如果“大明亡在你手上了”这句话是当下的人对他说的,他必然会坚定地抱着那个想法不动摇,但这句话是后世人说的。
来自几百年后的盖棺定论,他根本无力去辩驳什么,听后世那个小姑娘的语气,她对大明皇帝的态度虽说不上坏,但也没有好的意思。可见,在后世人眼里,皇帝是有错的。
这是个很残忍的事实,他,朱由检,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有能力。之前他不知道自己如何做才是对的,也不知道已经被告知亡国的自己该不该坚持下去,坚持下去又有什么意义?
而“遗民犹有一人存”,这句话仿佛是在告诉他坚持的意义,如果大明倒下了,大明的子民们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未来呢?
朱由检觉得,他或许该端正态度,好好想想,以后要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天下人了。
-
明·成化/弘治/正德时期
堡宗这个称呼,大家越品越觉得微妙……
朱见深:庙号好像没有堡宗这种说法吧?
朱祐樘:这里不是堡宗专场……难道你还真想整个堡宗专场不成?
“这个堡宗……”朱厚照嘴角微抽,“该不会是我想的那个人吧?”
【从《邯郸记》来看,汤显祖的创作心态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怀着对阴冷俗世的厌倦,想要放下凡心抛开杂念从容出世。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克制自己“意气慷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他深知“天下忘吾属易,吾属忘天下难!”
这就导致了《邯郸记》中总是流露出对世道的忧思,对贫苦百姓的关怀。所以在《邯郸记》卢生被吕洞宾度脱了却凡心的故事之中,不仅能够看到汤显祖以佛教寻求出路的迷茫心态,还有他对人性“矫情”的批判、对奸佞横行的愤怒。他将自己在宦场中的失败经历与对晚明现实的忧患意识联系在一起,使得《邯郸记》全剧都浸染着他作为失落士子的悲观心绪与救世心愿。】
-
明·万历时期
“以天下为己任。”朱翊钧闭眼,“这汤显祖确实是个正直的人,也有能力治理一方。”
可是……
朱翊钧头皮发麻:他太叛逆了,他还会骂朕!
该不该召他回来,回来之后该给个什么官职,这些都得细细斟酌。
-
明·崇祯时期
“唉!”冯梦龙摇头叹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作为汤显祖“临川四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邯郸记》和《牡丹亭》一起诠释了汤显祖的主要思想。它们都是通过梦,对不同的情欲进行解释;通过不同的梦,不断对“情”进行深化和变幻;通过梦境和现实的反复交织,推动剧情达到高潮。
我们已知《邯郸记》揭露了晚明官场的腐朽,那么,《牡丹亭》又讲述了什么呢?】
“这个我知道!《牡丹亭》讲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有人大声回答道。
才子佳人的佳话,谁人不心喜,又有谁人不羡慕呢?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之后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柳梦梅,两人上演了一出人鬼情未了,最后杜丽娘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在具体分析牡丹亭之前,我们需要简单了解两个对汤显祖产生了挺大影响的人物——李贽和罗汝芳。】
听故事听得津津有味的罗汝芳和李贽:啊?
我俩有什么好说的?
【罗汝芳,明中后期著名哲学家,泰州学派代表人物。泰州学派由王守仁的弟子王艮创立,这一学派承继了王守仁哲学思想中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加以发展,又称“左//派王学”。该学派抨击程朱理学,怀疑封建教条,反对束缚个性。】
二程和朱熹:……
宋朝的腐败士大夫们:看吧,我们就说理学不是个好玩意儿!
明朝腐儒们:不管怎么说,理学才是正经该学的圣贤书吧?这王守仁的弟子怎地如此大逆不道!
【罗汝芳被誉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先驱。说到这,明末清初咱比较熟的思想家大概就是顾炎武?毕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在是太振聋发聩了。
这位大思想家的人生也挺跌宕起伏的,眼睁睁看着明朝灭亡、又为复国四处奔走,可惜复国梦终究破灭,最终只能选择终身不仕清。“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我想,这大概不仅是顾炎武一人的心声,更是千千万万明朝遗民的心声吧!
回想顾炎武那绝食殉国的母亲对儿子的临终嘱托:“我即使是一个妇人,身受皇上恩宠,与国俱亡,那也是一种大义。你不是他国的臣子,不辜负世代国恩浩荡,不忘记先祖的遗训,那么我就可以长眠地下了。”再想想明朝灭亡的时候那些投降投得格外麻溜的官员,呵,这思想觉悟都不配给人家王老夫人提鞋!
文官这俩字在你明都快成一个贬义词了!】
大明文官们很窝火,但,没有用,他们阻止不了开嘲讽的阿藜,也打不着那些没骨气的投降者。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同时空下,无数年轻人眼中燃起了火苗。是啊,守卫吾土,是每一个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责任。
-
明·崇祯时期
朱由检闭上了眼,作为皇帝,他本该因为听到有官员背叛大明投降而愤怒,可他却被那句“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触动了。
他有一颗当中兴之主的心,可后世人却告诉他,他是亡国之君。这极大地打击了他的信心,有那么一瞬间他心头也曾闪过“会不会不是朕的错,而是那些大臣的错?”的想法,如果“大明亡在你手上了”这句话是当下的人对他说的,他必然会坚定地抱着那个想法不动摇,但这句话是后世人说的。
来自几百年后的盖棺定论,他根本无力去辩驳什么,听后世那个小姑娘的语气,她对大明皇帝的态度虽说不上坏,但也没有好的意思。可见,在后世人眼里,皇帝是有错的。
这是个很残忍的事实,他,朱由检,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有能力。之前他不知道自己如何做才是对的,也不知道已经被告知亡国的自己该不该坚持下去,坚持下去又有什么意义?
而“遗民犹有一人存”,这句话仿佛是在告诉他坚持的意义,如果大明倒下了,大明的子民们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未来呢?
朱由检觉得,他或许该端正态度,好好想想,以后要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天下人了。
-
明·成化/弘治/正德时期
堡宗这个称呼,大家越品越觉得微妙……
朱见深:庙号好像没有堡宗这种说法吧?
朱祐樘:这里不是堡宗专场……难道你还真想整个堡宗专场不成?
“这个堡宗……”朱厚照嘴角微抽,“该不会是我想的那个人吧?”
【从《邯郸记》来看,汤显祖的创作心态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怀着对阴冷俗世的厌倦,想要放下凡心抛开杂念从容出世。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克制自己“意气慷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他深知“天下忘吾属易,吾属忘天下难!”
这就导致了《邯郸记》中总是流露出对世道的忧思,对贫苦百姓的关怀。所以在《邯郸记》卢生被吕洞宾度脱了却凡心的故事之中,不仅能够看到汤显祖以佛教寻求出路的迷茫心态,还有他对人性“矫情”的批判、对奸佞横行的愤怒。他将自己在宦场中的失败经历与对晚明现实的忧患意识联系在一起,使得《邯郸记》全剧都浸染着他作为失落士子的悲观心绪与救世心愿。】
-
明·万历时期
“以天下为己任。”朱翊钧闭眼,“这汤显祖确实是个正直的人,也有能力治理一方。”
可是……
朱翊钧头皮发麻:他太叛逆了,他还会骂朕!
该不该召他回来,回来之后该给个什么官职,这些都得细细斟酌。
-
明·崇祯时期
“唉!”冯梦龙摇头叹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作为汤显祖“临川四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邯郸记》和《牡丹亭》一起诠释了汤显祖的主要思想。它们都是通过梦,对不同的情欲进行解释;通过不同的梦,不断对“情”进行深化和变幻;通过梦境和现实的反复交织,推动剧情达到高潮。
我们已知《邯郸记》揭露了晚明官场的腐朽,那么,《牡丹亭》又讲述了什么呢?】
“这个我知道!《牡丹亭》讲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有人大声回答道。
才子佳人的佳话,谁人不心喜,又有谁人不羡慕呢?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之后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柳梦梅,两人上演了一出人鬼情未了,最后杜丽娘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在具体分析牡丹亭之前,我们需要简单了解两个对汤显祖产生了挺大影响的人物——李贽和罗汝芳。】
听故事听得津津有味的罗汝芳和李贽:啊?
我俩有什么好说的?
【罗汝芳,明中后期著名哲学家,泰州学派代表人物。泰州学派由王守仁的弟子王艮创立,这一学派承继了王守仁哲学思想中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加以发展,又称“左//派王学”。该学派抨击程朱理学,怀疑封建教条,反对束缚个性。】
二程和朱熹:……
宋朝的腐败士大夫们:看吧,我们就说理学不是个好玩意儿!
明朝腐儒们:不管怎么说,理学才是正经该学的圣贤书吧?这王守仁的弟子怎地如此大逆不道!
【罗汝芳被誉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先驱。说到这,明末清初咱比较熟的思想家大概就是顾炎武?毕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在是太振聋发聩了。
这位大思想家的人生也挺跌宕起伏的,眼睁睁看着明朝灭亡、又为复国四处奔走,可惜复国梦终究破灭,最终只能选择终身不仕清。“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我想,这大概不仅是顾炎武一人的心声,更是千千万万明朝遗民的心声吧!
回想顾炎武那绝食殉国的母亲对儿子的临终嘱托:“我即使是一个妇人,身受皇上恩宠,与国俱亡,那也是一种大义。你不是他国的臣子,不辜负世代国恩浩荡,不忘记先祖的遗训,那么我就可以长眠地下了。”再想想明朝灭亡的时候那些投降投得格外麻溜的官员,呵,这思想觉悟都不配给人家王老夫人提鞋!
文官这俩字在你明都快成一个贬义词了!】
大明文官们很窝火,但,没有用,他们阻止不了开嘲讽的阿藜,也打不着那些没骨气的投降者。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同时空下,无数年轻人眼中燃起了火苗。是啊,守卫吾土,是每一个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责任。
-
明·崇祯时期
朱由检闭上了眼,作为皇帝,他本该因为听到有官员背叛大明投降而愤怒,可他却被那句“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触动了。
他有一颗当中兴之主的心,可后世人却告诉他,他是亡国之君。这极大地打击了他的信心,有那么一瞬间他心头也曾闪过“会不会不是朕的错,而是那些大臣的错?”的想法,如果“大明亡在你手上了”这句话是当下的人对他说的,他必然会坚定地抱着那个想法不动摇,但这句话是后世人说的。
来自几百年后的盖棺定论,他根本无力去辩驳什么,听后世那个小姑娘的语气,她对大明皇帝的态度虽说不上坏,但也没有好的意思。可见,在后世人眼里,皇帝是有错的。
这是个很残忍的事实,他,朱由检,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有能力。之前他不知道自己如何做才是对的,也不知道已经被告知亡国的自己该不该坚持下去,坚持下去又有什么意义?
而“遗民犹有一人存”,这句话仿佛是在告诉他坚持的意义,如果大明倒下了,大明的子民们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未来呢?
朱由检觉得,他或许该端正态度,好好想想,以后要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天下人了。
-
明·成化/弘治/正德时期
堡宗这个称呼,大家越品越觉得微妙……
朱见深:庙号好像没有堡宗这种说法吧?
朱祐樘:这里不是堡宗专场……难道你还真想整个堡宗专场不成?
“这个堡宗……”朱厚照嘴角微抽,“该不会是我想的那个人吧?”
【从《邯郸记》来看,汤显祖的创作心态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怀着对阴冷俗世的厌倦,想要放下凡心抛开杂念从容出世。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克制自己“意气慷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他深知“天下忘吾属易,吾属忘天下难!”
这就导致了《邯郸记》中总是流露出对世道的忧思,对贫苦百姓的关怀。所以在《邯郸记》卢生被吕洞宾度脱了却凡心的故事之中,不仅能够看到汤显祖以佛教寻求出路的迷茫心态,还有他对人性“矫情”的批判、对奸佞横行的愤怒。他将自己在宦场中的失败经历与对晚明现实的忧患意识联系在一起,使得《邯郸记》全剧都浸染着他作为失落士子的悲观心绪与救世心愿。】
-
明·万历时期
“以天下为己任。”朱翊钧闭眼,“这汤显祖确实是个正直的人,也有能力治理一方。”
可是……
朱翊钧头皮发麻:他太叛逆了,他还会骂朕!
该不该召他回来,回来之后该给个什么官职,这些都得细细斟酌。
-
明·崇祯时期
“唉!”冯梦龙摇头叹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作为汤显祖“临川四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邯郸记》和《牡丹亭》一起诠释了汤显祖的主要思想。它们都是通过梦,对不同的情欲进行解释;通过不同的梦,不断对“情”进行深化和变幻;通过梦境和现实的反复交织,推动剧情达到高潮。
我们已知《邯郸记》揭露了晚明官场的腐朽,那么,《牡丹亭》又讲述了什么呢?】
“这个我知道!《牡丹亭》讲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有人大声回答道。
才子佳人的佳话,谁人不心喜,又有谁人不羡慕呢?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之后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柳梦梅,两人上演了一出人鬼情未了,最后杜丽娘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在具体分析牡丹亭之前,我们需要简单了解两个对汤显祖产生了挺大影响的人物——李贽和罗汝芳。】
听故事听得津津有味的罗汝芳和李贽:啊?
我俩有什么好说的?
【罗汝芳,明中后期著名哲学家,泰州学派代表人物。泰州学派由王守仁的弟子王艮创立,这一学派承继了王守仁哲学思想中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加以发展,又称“左//派王学”。该学派抨击程朱理学,怀疑封建教条,反对束缚个性。】
二程和朱熹:……
宋朝的腐败士大夫们:看吧,我们就说理学不是个好玩意儿!
明朝腐儒们:不管怎么说,理学才是正经该学的圣贤书吧?这王守仁的弟子怎地如此大逆不道!
【罗汝芳被誉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先驱。说到这,明末清初咱比较熟的思想家大概就是顾炎武?毕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在是太振聋发聩了。
这位大思想家的人生也挺跌宕起伏的,眼睁睁看着明朝灭亡、又为复国四处奔走,可惜复国梦终究破灭,最终只能选择终身不仕清。“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我想,这大概不仅是顾炎武一人的心声,更是千千万万明朝遗民的心声吧!
回想顾炎武那绝食殉国的母亲对儿子的临终嘱托:“我即使是一个妇人,身受皇上恩宠,与国俱亡,那也是一种大义。你不是他国的臣子,不辜负世代国恩浩荡,不忘记先祖的遗训,那么我就可以长眠地下了。”再想想明朝灭亡的时候那些投降投得格外麻溜的官员,呵,这思想觉悟都不配给人家王老夫人提鞋!
文官这俩字在你明都快成一个贬义词了!】
大明文官们很窝火,但,没有用,他们阻止不了开嘲讽的阿藜,也打不着那些没骨气的投降者。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同时空下,无数年轻人眼中燃起了火苗。是啊,守卫吾土,是每一个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责任。
-
明·崇祯时期
朱由检闭上了眼,作为皇帝,他本该因为听到有官员背叛大明投降而愤怒,可他却被那句“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触动了。
他有一颗当中兴之主的心,可后世人却告诉他,他是亡国之君。这极大地打击了他的信心,有那么一瞬间他心头也曾闪过“会不会不是朕的错,而是那些大臣的错?”的想法,如果“大明亡在你手上了”这句话是当下的人对他说的,他必然会坚定地抱着那个想法不动摇,但这句话是后世人说的。
来自几百年后的盖棺定论,他根本无力去辩驳什么,听后世那个小姑娘的语气,她对大明皇帝的态度虽说不上坏,但也没有好的意思。可见,在后世人眼里,皇帝是有错的。
这是个很残忍的事实,他,朱由检,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有能力。之前他不知道自己如何做才是对的,也不知道已经被告知亡国的自己该不该坚持下去,坚持下去又有什么意义?
而“遗民犹有一人存”,这句话仿佛是在告诉他坚持的意义,如果大明倒下了,大明的子民们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未来呢?
朱由检觉得,他或许该端正态度,好好想想,以后要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天下人了。
-
明·成化/弘治/正德时期
堡宗这个称呼,大家越品越觉得微妙……
朱见深:庙号好像没有堡宗这种说法吧?
朱祐樘:这里不是堡宗专场……难道你还真想整个堡宗专场不成?
“这个堡宗……”朱厚照嘴角微抽,“该不会是我想的那个人吧?”
【从《邯郸记》来看,汤显祖的创作心态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怀着对阴冷俗世的厌倦,想要放下凡心抛开杂念从容出世。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克制自己“意气慷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他深知“天下忘吾属易,吾属忘天下难!”
这就导致了《邯郸记》中总是流露出对世道的忧思,对贫苦百姓的关怀。所以在《邯郸记》卢生被吕洞宾度脱了却凡心的故事之中,不仅能够看到汤显祖以佛教寻求出路的迷茫心态,还有他对人性“矫情”的批判、对奸佞横行的愤怒。他将自己在宦场中的失败经历与对晚明现实的忧患意识联系在一起,使得《邯郸记》全剧都浸染着他作为失落士子的悲观心绪与救世心愿。】
-
明·万历时期
“以天下为己任。”朱翊钧闭眼,“这汤显祖确实是个正直的人,也有能力治理一方。”
可是……
朱翊钧头皮发麻:他太叛逆了,他还会骂朕!
该不该召他回来,回来之后该给个什么官职,这些都得细细斟酌。
-
明·崇祯时期
“唉!”冯梦龙摇头叹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作为汤显祖“临川四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邯郸记》和《牡丹亭》一起诠释了汤显祖的主要思想。它们都是通过梦,对不同的情欲进行解释;通过不同的梦,不断对“情”进行深化和变幻;通过梦境和现实的反复交织,推动剧情达到高潮。
我们已知《邯郸记》揭露了晚明官场的腐朽,那么,《牡丹亭》又讲述了什么呢?】
“这个我知道!《牡丹亭》讲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有人大声回答道。
才子佳人的佳话,谁人不心喜,又有谁人不羡慕呢?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之后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柳梦梅,两人上演了一出人鬼情未了,最后杜丽娘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在具体分析牡丹亭之前,我们需要简单了解两个对汤显祖产生了挺大影响的人物——李贽和罗汝芳。】
听故事听得津津有味的罗汝芳和李贽:啊?
我俩有什么好说的?
【罗汝芳,明中后期著名哲学家,泰州学派代表人物。泰州学派由王守仁的弟子王艮创立,这一学派承继了王守仁哲学思想中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加以发展,又称“左//派王学”。该学派抨击程朱理学,怀疑封建教条,反对束缚个性。】
二程和朱熹:……
宋朝的腐败士大夫们:看吧,我们就说理学不是个好玩意儿!
明朝腐儒们:不管怎么说,理学才是正经该学的圣贤书吧?这王守仁的弟子怎地如此大逆不道!
【罗汝芳被誉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先驱。说到这,明末清初咱比较熟的思想家大概就是顾炎武?毕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在是太振聋发聩了。
这位大思想家的人生也挺跌宕起伏的,眼睁睁看着明朝灭亡、又为复国四处奔走,可惜复国梦终究破灭,最终只能选择终身不仕清。“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我想,这大概不仅是顾炎武一人的心声,更是千千万万明朝遗民的心声吧!
回想顾炎武那绝食殉国的母亲对儿子的临终嘱托:“我即使是一个妇人,身受皇上恩宠,与国俱亡,那也是一种大义。你不是他国的臣子,不辜负世代国恩浩荡,不忘记先祖的遗训,那么我就可以长眠地下了。”再想想明朝灭亡的时候那些投降投得格外麻溜的官员,呵,这思想觉悟都不配给人家王老夫人提鞋!
文官这俩字在你明都快成一个贬义词了!】
大明文官们很窝火,但,没有用,他们阻止不了开嘲讽的阿藜,也打不着那些没骨气的投降者。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同时空下,无数年轻人眼中燃起了火苗。是啊,守卫吾土,是每一个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责任。
-
明·崇祯时期
朱由检闭上了眼,作为皇帝,他本该因为听到有官员背叛大明投降而愤怒,可他却被那句“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触动了。
他有一颗当中兴之主的心,可后世人却告诉他,他是亡国之君。这极大地打击了他的信心,有那么一瞬间他心头也曾闪过“会不会不是朕的错,而是那些大臣的错?”的想法,如果“大明亡在你手上了”这句话是当下的人对他说的,他必然会坚定地抱着那个想法不动摇,但这句话是后世人说的。
来自几百年后的盖棺定论,他根本无力去辩驳什么,听后世那个小姑娘的语气,她对大明皇帝的态度虽说不上坏,但也没有好的意思。可见,在后世人眼里,皇帝是有错的。
这是个很残忍的事实,他,朱由检,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有能力。之前他不知道自己如何做才是对的,也不知道已经被告知亡国的自己该不该坚持下去,坚持下去又有什么意义?
而“遗民犹有一人存”,这句话仿佛是在告诉他坚持的意义,如果大明倒下了,大明的子民们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未来呢?
朱由检觉得,他或许该端正态度,好好想想,以后要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天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