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一阵欢快的乐声响起,将众人的目光又吸引了过去。
【前面的压抑内容有点多,可能比较影响心情,为了照顾大家的情绪,我就不多说废话了,咱直接进入最可乐最激动人心的环节——大明十六帝那些事儿!
众所周知,咱大明十六帝啊,主打的就是一个个性鲜明、不同凡响!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干不出来的!】
明朝皇帝们:这话怎么听着怪怪的?
其他朝代的人:有多不同凡响,说出来给我们听听?
【首先第一位,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昵称朱八八,在位期间年号洪武。著名的乞丐皇帝,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国的牛人!
虽然我们经常吐槽他开历史倒车,但人家本人其实是特别厉害的,毕竟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由南向北完成大一统的皇帝,军事实力在一众皇帝里面绝对是佼佼者的存在。】
明人:说得没错,我们太祖就是最厉害的!
“乞丐皇帝,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国?”正在喝酒的刘邦对着光幕举杯,“确实是真英雄,乃公不如也!”
“唯一一个由南向北完成大一统的皇帝?”立志北伐的皇帝们均是满脸凝重。这话岂不是在说,他们的心愿并未达成?
【唐末,幽云十六州分裂了出去,到北宋亡于金,北方完全由少数民族统治,接着又过了一百五十二年,南宋被蒙古攻破,南方也彻底告别汉人统治,然后中原大地上便有了第一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政权——元朝。在元朝统治的这段时间里,汉文化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汉人也在四等人的等级制度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于是我们最靓的仔出现了,他举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旗帜,推翻了元朝的统治,重新建立了汉人王朝,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我很赞同一个观点——朱元璋最大的贡献,是复兴汉文化和礼仪,是恢复华夏衣冠,是将自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长久分裂的南北方弥合到一起。我们可以来计算一下,从唐末到明初,中间隔了四百多年,从北宋末到明朝初,中间也隔了两百多年,而不管是两百多年还是四百多年,时间跨度都是极大的。我们常说时间能冲淡一切,试想如果没有朱元璋恢复华夏礼仪和衣冠,长时间生活在外族统治下的北方人可还会记得自己是汉人?答案是大概率不会。
这就是朱元璋的重要性。】
-
明
“太祖千古!”
历代时空下,无数臣民如是呼喊道。
“复兴汉文化……”朱元璋眸光深沉。他真的完全做到了吗?想起前面说过的思想禁锢,他一直坚信的正确最终并没有导向他希望的方向。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朱元璋心头有些动摇,他想他应该可以做得更好。
-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心痛得仿佛要滴血:“到底是谁把朕的幽云十六州丢了?”
-
北宋·太祖时期
“怎么会两次都亡于外族之手?”赵匡胤不敢相信,大宋后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
南宋·孝宗时期
“不会再记得自己是汉人吗?”赵昚脸色发白。
“不,他们还记得!”辛弃疾握住赵昚的手,“官家,现在为时尚早,一切都还来得及!我们北伐的意义,是接那些盼望王师的人回家,让他们不仅现在记得,以后也能一直记得自己是汉人。”
“幼安说得对。”赵昚回过神,眼神变得更加坚定,“现在还来的及,我们不能放弃!”
-
汉
汉朝皇帝们:我们听到了什么?汉人?
“朕没听错吧?”刘彻抬眼看向卫青,想从自家大将军口中得到验证,“后世真的自称汉人?”
“是真的,陛下没听错。”卫青笑着回答。
“挺好的。”惊喜只是一瞬间,刘彻很快便又调整好心情,满脸严肃道,“这么一遭听下来,朕发现后世外患也同样十分严重,宋有金和蒙古,明有瓦剌,此消彼长,可见这虏患到底还是难以根除。”
“就算不能尽除,也必须要打。”霍去病道,“不打只会陷入被动,与其将主动权交给敌人,不如我们自己握在手中。”
【朱元璋的文治武功啥的,太多不讲,我们只需要重点记住他废丞相、设锦衣卫、给儿子封王就行了,这仨对明朝后续的影响比较显著。
话说在朱元璋晚年呢,他最看重的儿子——懿文太子朱标先一步离世了,于是他只能重新选择继承人。大概是经过了千挑万选吧,他最终点中了朱标的二儿子朱允炆,也就是后来明朝的第二任皇帝建文帝。
为了让这个孙子坐稳皇位,朱元璋狠心把自己的老兄弟们都送去了地府,随后还手把手地教朱允炆怎么对待藩王。可以说是十分尽心尽力,且这个时候的朱允炆表现还是优秀的,于是呢老朱就放心的撒手人寰了。
接下来,就是建文帝的时代了。】
-
明·洪武时期
“原来爹你是想立大侄子呀!”听到这里,朱樉心气顺了,他爹还是公平的,就算太子大哥没了,其他兄弟照样没有机会。
那朱棣岂不是坐实了是造反?朱棡开始幸灾乐祸:“咱们四弟还真是厉害!”同时,他也开始跃跃欲试,既然朱棣可以,那他是不是也可以?
朱元璋和朱棣都没说话,朱棣是不知道该说什么,朱元璋则是在思考朱允炆到底做了什么才能被朱棣推翻。
此时,在家里坐着看光幕的老兄弟们突然感到脖子一凉。
“太孙不行是他自己的问题,作甚要拿我们开刀?”
-
明·建文时期
“没错,现在是朕的时代了!”朱允炆斗志满满地说道。
就是燕王……朱允炆眼底闪过杀意,这次他不会再放过自己这位好四叔了!
另一边,正在与心腹们共谋大计的朱棣淡定地瞥了一眼光幕,冷静地说道:“是谁的时代还不一定呢!”
从光幕提及朱祁钰开始,朱棣就知道自己眼前只剩下了两条路:一条坐以待毙,一条奋起反抗。他向来不是坐以待毙的人,所以该如何选择已经不言而喻。既然那个他可以,为什么现在的他不可以?未来,一定是他朱棣的天下!
【建文帝朱允炆,明朝第二任皇帝,在位期间年号建文,一个骨骼清奇、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男人,爱好是削藩。朱允炆政治上那些不靠谱的操作就不多说了,我们来谈谈他的爱好。当初,他爷爷努力帮他坐稳皇位,他自己却生怕皇位做得太稳,前脚刚答应朱元璋要对叔叔们怀柔呢,后脚朱元璋一死他就开始急吼吼削藩。
藩王嘛,对皇帝来说确实是个威胁,不管是谁上台肯定都得削。我能懂朱允炆那种头上悬着把刀的紧迫感,但我不能理解他吊诡的削藩思路。朱元璋驾崩之前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已经先后去世,现在既占嫡又占长且能力强的藩王就是燕王朱棣,朱允炆不紧着最强的朱棣开始削,偏要把朱棣留在后面,很难评。】
-
明·洪武时期
朱棣:……
别说你觉得很难评了,我也觉得很难评。
朱樉/朱棡:这半天气白生了,感情我俩早就出局了,四弟和大侄子的争端我们连掺和的机会都没有?
朱元璋:看来问题就是出在削藩上了。
其他诸王:二哥三哥去世了,四哥留在后面,那先开刀的不就是我们了吗?大侄子,你可真是我们的好侄子!
-
汉初
刘邦看着那句“不管是谁上台都得削”笑了笑。
韩信目光晦涩地看了刘邦一眼,转过头闭目不言。
【但不得不说咱们建文帝刀还是快的,短短一年之内就连削周王、代王、齐王、岷王和湘王等五个藩王,湘王朱柏甚至被逼到举家自焚以证清白,然后朱允炆大手一挥给他叔送了一个谥号“戾”。】
-
明·洪武时期
被点到名的藩王们纷纷震怒,湘王朱柏更是大受打击。
“爹,您看看您的孙子,您走了他就是这样对我们的啊!”朱橚抱着朱元璋的胳膊哭诉。
朱元璋也是被朱允炆这一手气得气血翻涌,他自己的儿子自己都舍不得下重手呢,朱允炆怎么敢把人逼到自焚而死!
“别闹了,咱还没死呢!”他心烦意乱地道。
【这是一波操作猛如虎,直接把他四叔朱棣搞麻了,在装病避祸,也有一说是装疯,不成功的情况下,朱棣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带着八百人起兵造反了,史称“靖难之役”。】
-
明·洪武时期
大家都用看怪物的眼神看着朱棣。
朱樉/朱棡:输了,怪不得是能当皇帝的人呢。
“八百人……”八百人起兵造反,最后还造反成功了,朱元璋不得不对自己这个儿子刮目相看,“老四,你怎么做到的?”
“不难爹您说,我也不知道。”朱棣实话实说道。要不是没办法,谁会闲着没事只拉着八百人造反?
【靖难之役持续了四年,朱允炆最终还是刚不过他叔,被赶下了台。听说那一晚的皇宫火光冲天,建文帝消失在火焰里,从此任凭他叔再怎么上天入地也找不到踪迹。
建文帝失踪,朱棣登基,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同时,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为永乐元年,创造了朱元璋诈尸传位的神话,也就此开启了属于他的“永乐盛世”。】
-
唐·太宗时期
“这位永乐帝确实是个人物!”李世民心生敬意。只凭八百人起兵成功,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长孙皇后也满眼钦佩:“这明朝的太祖、永乐帝、景帝真是各有特点,各有各的优秀之处!”
“观音婢更喜欢哪一个?”李世民笑着问。
长孙皇后思考了一会儿,道:“妾身感性,相比较之下,自然是更喜欢境遇可怜些的景泰帝朱祁钰。”
李世民点点头,赞同道:“站在势均力敌的角度,朱元璋和朱棣都是值得尊敬的英雄,但若是站在长辈的视角,朕与观音婢的看法相同,会更喜欢景泰那般坚韧又乖巧的孩子。”
-
西汉·景帝时期
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这话听得刘启身心舒畅。
不过这话虽然意味着其他朝没有藩王成功造反的案例,却也表明了藩王有造反上位可能,谁知道有些人听了之后会不会备受鼓舞?
还是不能掉以轻心,削藩势在必行!
-
明·洪武时期
所有人:……
“四哥你是真的厉害了!”朱橚叹为观止,这是硬生生给咱爹多“续命”四年啊!
“咱诈尸传位?”朱元璋笑容古怪。他不是不明白朱棣的用意,本身造反上位已经让朱棣在普世道义上落了下乘,为了保证地位的正统性和稳固性,朱棣必须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就是这做法……怎么有种不太聪明的荒诞感?
朱棣:……
【可能是朱元璋的偏心让朱棣十分意难平吧,以至于咱们永乐帝上位之后对宣传“爸爸爱我”这件事特别执着,编了不少一眼看起来就很假的小故事,比如朱元璋其实不喜欢朱标而是喜欢他之类的,就差把“我才是我爹最爱的儿子”这几个字贴脑门上了。嗯……挺可乐的,掩耳盗铃不可取啊永乐大帝!就算你爹不爱你你也还是明朝最厉害的俩皇帝之一,毋庸置疑。】
-
明·洪武时期
“哈哈哈……”朱樉拍着朱棣的背毫不留情地嘲笑道,“这种假得不行的故事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啊四弟?”
朱棡意味深长地看了朱棣一眼,道:“四弟,大白天的少睡点觉。”
“老四,咱不喜欢你大哥?”朱元璋似笑非笑地看着朱棣。
虽然大家都明白朱棣编小故事的缘由不是阿藜说的那么简单,但这不妨碍他们拿这件事取笑当事人。
朱棣头皮发麻,不想说话。
做这些事的明明是未来的永乐帝,为什么现在尴尬的是自己啊?
-
明·永乐时期
朱棣:……
朕知道很假,你不需要说得如此大声!
朱高炽/朱瞻基:憋住,不能笑,要给爹(爷爷)留点面子!
【朱棣在位期间呢,设内阁、立东厂,这俩一个在未来成了重要的辅臣机构,一个跟他爹设的锦衣卫并称“厂卫制度”,都是明朝的特色,对明朝后续影响十分深远。
军事上,朱棣组建了京师三大营,其中用火器装备的神机营是明朝战力较强的机械兵种。也是明朝早期火器部队领先于世界的佐证。】
-
明·永乐时期
“朕就知道设神机营没有错!”朱棣心情振奋起来。
既然现在还是领先的,那就让它一直领先下去!
-
秦/汉/唐
“火器?”嬴政、刘彻、李世民三人都对这种新武器产生了兴趣。
【文化上,朱棣命人组织编修的《永乐大典》,收录了自先秦至明初的七八千种书籍,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不过可惜的是,近代由于西方的劫掠,《永乐大典》大量丢失,之后又因为各种矛盾和清廷图书管理人员的坚守自盗,《永乐大典》进一步散失,直到现在已经只剩八百余卷且还四散在世界各地。】
-
西汉·武帝时期
“编书吗?”刘彻若有所思,“或许朕也可以试试搜集民间的民歌和典籍?”
-
明·隆庆时期
“什么!怎么能遗失那么多?”
高拱、张居正等曾负责主持重录《永乐大典》的官员震惊不已。
听到这个噩耗,他们突然有了向今上奏请多录几份《永乐大典》保存的想法。
-
明·永乐时期
“劫掠、四散在世界各地……”朱棣脸黑得宛如锅底,这种被人抢到自己头上的感觉真是一点都不好。
这就是落后的下场?发展,必须好好发展!
【在都城选择上,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开启了有明一代“天子守国门”的传统,这是极具战略眼光的。北京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
明·仁宗时期
看到这里,打算迁都的朱高炽愣住了。
-
明·洪武时期
“放弃了藩王,选择自己上吗?”原来这就是北京变成都城的原因。朱元璋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儿子比自己更有魄力。
-
唐·太宗时期
“天子守国门。”这句话令李世民也跟着热血沸腾起来,“之前见后世人对明朝意见似乎很大,朕还在想既然这明朝那么不好,为什么后世人还要一直执着于提它呢?现在听了这些,朕才真正体悟到,明朝是有它的魅力的。”
“陛下说得极是。”长孙皇后十分赞同李世民的话。
-
秦
“天子守国门……”扶苏低声喃喃。他想他大概明白为什么朱祁钰会选择坚守北京了。
-
北宋·太祖时期
赵匡胤深受触动的同时不免连连叹气,别人能选择迁都北京以天子之身亲守国门,自己的大宋却连北京的边都摸不到,真是令人难受。
现在都不需要阿藜发言内涵了,赵匡胤自己就对大宋挺不满的。
【此外,朱棣还是明朝少有的具有海权意识的皇帝。我们学历史一定会学到两个重点,一个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凿开丝绸之路,二是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这两者都是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的壮举。有人还开玩笑说,假如当初朱棣让郑和再走远一点,说不定第一个发现地球是圆的这个事实的就是我们中国了呢?
而且比较遗憾的是,郑和下西洋主要还是为了宣扬国威,并没有将重点落在国外那些高产的农作物以及珍贵矿产资源上,以致于错失了最佳的粮种引入时机。而在朱棣去世后,后世也就宣宗时期又筹备了一次下西洋,再往后就没人再去了。其实对于撞上气温急剧下降的小冰河期、导致天灾频繁的明朝来说,尽早向外寻求耐寒高产粮种或许真的会是一个极佳的自救方案,但很多人没这个意识,真的挺可惜。】
-
东汉
“地球,是圆的?”张衡被这句话砸得懵懵的,“是……浑天说?”
-
明·永乐时期
正在筹备下西洋事宜的郑和视线转到了光幕上,那上面不止有一张地图,还标注了各个地方都盛产什么作物,地图最底下还有一些农作物的简单介绍,包括产量和种植说明。
“快!每个人各记一处,记完咱再合到一起!”郑和连忙招呼人。他不知道什么是小冰河期,但他明白这些资料记录下来会有大用处。
“小冰河期,气温急剧下降?”冰,顾名思义,就是结冰。一般冬天河水结冰也只是表面有一层,后世人大概率不是这个意思。难道说,冰河是指天气已经冷到能让河水完全结成冰吗?朱棣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
明·宣德时期
“原来下西洋真的很重要……”朱瞻基更加坚定了派郑和再次下西洋的想法,既然外面有自救的希望,那就去找!
-
明·洪武时期
“小冰河期……”大家的脸色都凝重起来。
“等这期结束,咱会吩咐那些即将出海的大臣把重点放在找粮种上。”朱元璋说道。
-
明·正德时期
“怪不得大明天灾如此频繁,原来就是因为这个小冰河期吗?”朱厚照恍然大悟。
“听后世人的意思,这个小冰河期应该会一直持续到大明最后一天。”王守仁叹气,“陛下,我们确实得早做准备了。”
朱厚照也跟着叹气:“朕也想早做准备,可是……”没钱呐,真是愁人!
-
西汉·武帝时期
“粮种?”刘彻嚯地一下站起身,一边吩咐人记录一边念叨,“郑和下西洋,张骞出使西域。这个张骞一定就是子文,他真的没事,他未来会回来!”
【当然,即便不提宏观角度,只论个人成就朱棣也是极其厉害的,他是唯一一个五次亲征漠北,以皇帝之身达成“封狼居胥、勒石燕然”成就,以致“六师屡出,漠北尘清”的帝王。
永乐二十二年,这位名副其实的“马上皇帝”最终病逝于北征归途,大概也算是一种独属于他的浪漫吧。】
-
明·洪武时期
朱元璋感受不到什么浪漫,他只觉得内心有些难受。他的孩子,连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能安稳,这让他怎么忍心?
在一众藩王诧异的目光中,朱元璋走到朱棣面前,伸出手重重地抱了朱棣一下,沉声道:“辛苦你了。”若不是手下无将可用,一个皇帝何必多次御驾亲征?他儿子这个皇帝当得并不轻松。
“不辛苦。”朱棣笑着说道。他如果决定要做某件事,那就必然不会觉得辛苦。
-
明·永乐时期
“爹,要不咱还是别亲征了吧?”朱高炽满脸忧虑地看着朱棣,虽然他对自家老爹不重视自己有点怨念,但这并不代表他会对朱棣的离世无动于衷。
“生死有命。”朱棣轻轻拍了拍儿子的肩,“况且朕不去话,还有谁能去呢?”
-
唐·太宗时期
“他居然还能御驾亲征!”李世民有些羡慕。
长孙皇后不紧不慢道:“他在北京,离敌人近。”
“也是。”李世民瞬间释怀,亲征还是得要天时地利人和的。
【划重点,这个时候朱棣还是太宗文皇帝,虽然后世不肖子孙把他抬成了祖,他的成绩也确实配得上称祖,但我猜他可能还是更喜欢太宗这个称呼,毕竟成祖多少有点明示造反内味哈?多少尊重一下人家永乐帝辛苦营造的“爸爸爱我”人设好吧!】
朱棣:你可以不用加最后一句话!还有,到底是哪个不肖子孙把朕搞成“祖”的?
朱厚熜重重地打了一个喷嚏。
“咱诈尸传位?”朱元璋笑容古怪。他不是不明白朱棣的用意,本身造反上位已经让朱棣在普世道义上落了下乘,为了保证地位的正统性和稳固性,朱棣必须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就是这做法……怎么有种不太聪明的荒诞感?
朱棣:……
【可能是朱元璋的偏心让朱棣十分意难平吧,以至于咱们永乐帝上位之后对宣传“爸爸爱我”这件事特别执着,编了不少一眼看起来就很假的小故事,比如朱元璋其实不喜欢朱标而是喜欢他之类的,就差把“我才是我爹最爱的儿子”这几个字贴脑门上了。嗯……挺可乐的,掩耳盗铃不可取啊永乐大帝!就算你爹不爱你你也还是明朝最厉害的俩皇帝之一,毋庸置疑。】
-
明·洪武时期
“哈哈哈……”朱樉拍着朱棣的背毫不留情地嘲笑道,“这种假得不行的故事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啊四弟?”
朱棡意味深长地看了朱棣一眼,道:“四弟,大白天的少睡点觉。”
“老四,咱不喜欢你大哥?”朱元璋似笑非笑地看着朱棣。
虽然大家都明白朱棣编小故事的缘由不是阿藜说的那么简单,但这不妨碍他们拿这件事取笑当事人。
朱棣头皮发麻,不想说话。
做这些事的明明是未来的永乐帝,为什么现在尴尬的是自己啊?
-
明·永乐时期
朱棣:……
朕知道很假,你不需要说得如此大声!
朱高炽/朱瞻基:憋住,不能笑,要给爹(爷爷)留点面子!
【朱棣在位期间呢,设内阁、立东厂,这俩一个在未来成了重要的辅臣机构,一个跟他爹设的锦衣卫并称“厂卫制度”,都是明朝的特色,对明朝后续影响十分深远。
军事上,朱棣组建了京师三大营,其中用火器装备的神机营是明朝战力较强的机械兵种。也是明朝早期火器部队领先于世界的佐证。】
-
明·永乐时期
“朕就知道设神机营没有错!”朱棣心情振奋起来。
既然现在还是领先的,那就让它一直领先下去!
-
秦/汉/唐
“火器?”嬴政、刘彻、李世民三人都对这种新武器产生了兴趣。
【文化上,朱棣命人组织编修的《永乐大典》,收录了自先秦至明初的七八千种书籍,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不过可惜的是,近代由于西方的劫掠,《永乐大典》大量丢失,之后又因为各种矛盾和清廷图书管理人员的坚守自盗,《永乐大典》进一步散失,直到现在已经只剩八百余卷且还四散在世界各地。】
-
西汉·武帝时期
“编书吗?”刘彻若有所思,“或许朕也可以试试搜集民间的民歌和典籍?”
-
明·隆庆时期
“什么!怎么能遗失那么多?”
高拱、张居正等曾负责主持重录《永乐大典》的官员震惊不已。
听到这个噩耗,他们突然有了向今上奏请多录几份《永乐大典》保存的想法。
-
明·永乐时期
“劫掠、四散在世界各地……”朱棣脸黑得宛如锅底,这种被人抢到自己头上的感觉真是一点都不好。
这就是落后的下场?发展,必须好好发展!
【在都城选择上,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开启了有明一代“天子守国门”的传统,这是极具战略眼光的。北京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
明·仁宗时期
看到这里,打算迁都的朱高炽愣住了。
-
明·洪武时期
“放弃了藩王,选择自己上吗?”原来这就是北京变成都城的原因。朱元璋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儿子比自己更有魄力。
-
唐·太宗时期
“天子守国门。”这句话令李世民也跟着热血沸腾起来,“之前见后世人对明朝意见似乎很大,朕还在想既然这明朝那么不好,为什么后世人还要一直执着于提它呢?现在听了这些,朕才真正体悟到,明朝是有它的魅力的。”
“陛下说得极是。”长孙皇后十分赞同李世民的话。
-
秦
“天子守国门……”扶苏低声喃喃。他想他大概明白为什么朱祁钰会选择坚守北京了。
-
北宋·太祖时期
赵匡胤深受触动的同时不免连连叹气,别人能选择迁都北京以天子之身亲守国门,自己的大宋却连北京的边都摸不到,真是令人难受。
现在都不需要阿藜发言内涵了,赵匡胤自己就对大宋挺不满的。
【此外,朱棣还是明朝少有的具有海权意识的皇帝。我们学历史一定会学到两个重点,一个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凿开丝绸之路,二是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这两者都是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的壮举。有人还开玩笑说,假如当初朱棣让郑和再走远一点,说不定第一个发现地球是圆的这个事实的就是我们中国了呢?
而且比较遗憾的是,郑和下西洋主要还是为了宣扬国威,并没有将重点落在国外那些高产的农作物以及珍贵矿产资源上,以致于错失了最佳的粮种引入时机。而在朱棣去世后,后世也就宣宗时期又筹备了一次下西洋,再往后就没人再去了。其实对于撞上气温急剧下降的小冰河期、导致天灾频繁的明朝来说,尽早向外寻求耐寒高产粮种或许真的会是一个极佳的自救方案,但很多人没这个意识,真的挺可惜。】
-
东汉
“地球,是圆的?”张衡被这句话砸得懵懵的,“是……浑天说?”
-
明·永乐时期
正在筹备下西洋事宜的郑和视线转到了光幕上,那上面不止有一张地图,还标注了各个地方都盛产什么作物,地图最底下还有一些农作物的简单介绍,包括产量和种植说明。
“快!每个人各记一处,记完咱再合到一起!”郑和连忙招呼人。他不知道什么是小冰河期,但他明白这些资料记录下来会有大用处。
“小冰河期,气温急剧下降?”冰,顾名思义,就是结冰。一般冬天河水结冰也只是表面有一层,后世人大概率不是这个意思。难道说,冰河是指天气已经冷到能让河水完全结成冰吗?朱棣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
明·宣德时期
“原来下西洋真的很重要……”朱瞻基更加坚定了派郑和再次下西洋的想法,既然外面有自救的希望,那就去找!
-
明·洪武时期
“小冰河期……”大家的脸色都凝重起来。
“等这期结束,咱会吩咐那些即将出海的大臣把重点放在找粮种上。”朱元璋说道。
-
明·正德时期
“怪不得大明天灾如此频繁,原来就是因为这个小冰河期吗?”朱厚照恍然大悟。
“听后世人的意思,这个小冰河期应该会一直持续到大明最后一天。”王守仁叹气,“陛下,我们确实得早做准备了。”
朱厚照也跟着叹气:“朕也想早做准备,可是……”没钱呐,真是愁人!
-
西汉·武帝时期
“粮种?”刘彻嚯地一下站起身,一边吩咐人记录一边念叨,“郑和下西洋,张骞出使西域。这个张骞一定就是子文,他真的没事,他未来会回来!”
【当然,即便不提宏观角度,只论个人成就朱棣也是极其厉害的,他是唯一一个五次亲征漠北,以皇帝之身达成“封狼居胥、勒石燕然”成就,以致“六师屡出,漠北尘清”的帝王。
永乐二十二年,这位名副其实的“马上皇帝”最终病逝于北征归途,大概也算是一种独属于他的浪漫吧。】
-
明·洪武时期
朱元璋感受不到什么浪漫,他只觉得内心有些难受。他的孩子,连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能安稳,这让他怎么忍心?
在一众藩王诧异的目光中,朱元璋走到朱棣面前,伸出手重重地抱了朱棣一下,沉声道:“辛苦你了。”若不是手下无将可用,一个皇帝何必多次御驾亲征?他儿子这个皇帝当得并不轻松。
“不辛苦。”朱棣笑着说道。他如果决定要做某件事,那就必然不会觉得辛苦。
-
明·永乐时期
“爹,要不咱还是别亲征了吧?”朱高炽满脸忧虑地看着朱棣,虽然他对自家老爹不重视自己有点怨念,但这并不代表他会对朱棣的离世无动于衷。
“生死有命。”朱棣轻轻拍了拍儿子的肩,“况且朕不去话,还有谁能去呢?”
-
唐·太宗时期
“他居然还能御驾亲征!”李世民有些羡慕。
长孙皇后不紧不慢道:“他在北京,离敌人近。”
“也是。”李世民瞬间释怀,亲征还是得要天时地利人和的。
【划重点,这个时候朱棣还是太宗文皇帝,虽然后世不肖子孙把他抬成了祖,他的成绩也确实配得上称祖,但我猜他可能还是更喜欢太宗这个称呼,毕竟成祖多少有点明示造反内味哈?多少尊重一下人家永乐帝辛苦营造的“爸爸爱我”人设好吧!】
朱棣:你可以不用加最后一句话!还有,到底是哪个不肖子孙把朕搞成“祖”的?
朱厚熜重重地打了一个喷嚏。
“咱诈尸传位?”朱元璋笑容古怪。他不是不明白朱棣的用意,本身造反上位已经让朱棣在普世道义上落了下乘,为了保证地位的正统性和稳固性,朱棣必须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就是这做法……怎么有种不太聪明的荒诞感?
朱棣:……
【可能是朱元璋的偏心让朱棣十分意难平吧,以至于咱们永乐帝上位之后对宣传“爸爸爱我”这件事特别执着,编了不少一眼看起来就很假的小故事,比如朱元璋其实不喜欢朱标而是喜欢他之类的,就差把“我才是我爹最爱的儿子”这几个字贴脑门上了。嗯……挺可乐的,掩耳盗铃不可取啊永乐大帝!就算你爹不爱你你也还是明朝最厉害的俩皇帝之一,毋庸置疑。】
-
明·洪武时期
“哈哈哈……”朱樉拍着朱棣的背毫不留情地嘲笑道,“这种假得不行的故事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啊四弟?”
朱棡意味深长地看了朱棣一眼,道:“四弟,大白天的少睡点觉。”
“老四,咱不喜欢你大哥?”朱元璋似笑非笑地看着朱棣。
虽然大家都明白朱棣编小故事的缘由不是阿藜说的那么简单,但这不妨碍他们拿这件事取笑当事人。
朱棣头皮发麻,不想说话。
做这些事的明明是未来的永乐帝,为什么现在尴尬的是自己啊?
-
明·永乐时期
朱棣:……
朕知道很假,你不需要说得如此大声!
朱高炽/朱瞻基:憋住,不能笑,要给爹(爷爷)留点面子!
【朱棣在位期间呢,设内阁、立东厂,这俩一个在未来成了重要的辅臣机构,一个跟他爹设的锦衣卫并称“厂卫制度”,都是明朝的特色,对明朝后续影响十分深远。
军事上,朱棣组建了京师三大营,其中用火器装备的神机营是明朝战力较强的机械兵种。也是明朝早期火器部队领先于世界的佐证。】
-
明·永乐时期
“朕就知道设神机营没有错!”朱棣心情振奋起来。
既然现在还是领先的,那就让它一直领先下去!
-
秦/汉/唐
“火器?”嬴政、刘彻、李世民三人都对这种新武器产生了兴趣。
【文化上,朱棣命人组织编修的《永乐大典》,收录了自先秦至明初的七八千种书籍,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不过可惜的是,近代由于西方的劫掠,《永乐大典》大量丢失,之后又因为各种矛盾和清廷图书管理人员的坚守自盗,《永乐大典》进一步散失,直到现在已经只剩八百余卷且还四散在世界各地。】
-
西汉·武帝时期
“编书吗?”刘彻若有所思,“或许朕也可以试试搜集民间的民歌和典籍?”
-
明·隆庆时期
“什么!怎么能遗失那么多?”
高拱、张居正等曾负责主持重录《永乐大典》的官员震惊不已。
听到这个噩耗,他们突然有了向今上奏请多录几份《永乐大典》保存的想法。
-
明·永乐时期
“劫掠、四散在世界各地……”朱棣脸黑得宛如锅底,这种被人抢到自己头上的感觉真是一点都不好。
这就是落后的下场?发展,必须好好发展!
【在都城选择上,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开启了有明一代“天子守国门”的传统,这是极具战略眼光的。北京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
明·仁宗时期
看到这里,打算迁都的朱高炽愣住了。
-
明·洪武时期
“放弃了藩王,选择自己上吗?”原来这就是北京变成都城的原因。朱元璋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儿子比自己更有魄力。
-
唐·太宗时期
“天子守国门。”这句话令李世民也跟着热血沸腾起来,“之前见后世人对明朝意见似乎很大,朕还在想既然这明朝那么不好,为什么后世人还要一直执着于提它呢?现在听了这些,朕才真正体悟到,明朝是有它的魅力的。”
“陛下说得极是。”长孙皇后十分赞同李世民的话。
-
秦
“天子守国门……”扶苏低声喃喃。他想他大概明白为什么朱祁钰会选择坚守北京了。
-
北宋·太祖时期
赵匡胤深受触动的同时不免连连叹气,别人能选择迁都北京以天子之身亲守国门,自己的大宋却连北京的边都摸不到,真是令人难受。
现在都不需要阿藜发言内涵了,赵匡胤自己就对大宋挺不满的。
【此外,朱棣还是明朝少有的具有海权意识的皇帝。我们学历史一定会学到两个重点,一个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凿开丝绸之路,二是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这两者都是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的壮举。有人还开玩笑说,假如当初朱棣让郑和再走远一点,说不定第一个发现地球是圆的这个事实的就是我们中国了呢?
而且比较遗憾的是,郑和下西洋主要还是为了宣扬国威,并没有将重点落在国外那些高产的农作物以及珍贵矿产资源上,以致于错失了最佳的粮种引入时机。而在朱棣去世后,后世也就宣宗时期又筹备了一次下西洋,再往后就没人再去了。其实对于撞上气温急剧下降的小冰河期、导致天灾频繁的明朝来说,尽早向外寻求耐寒高产粮种或许真的会是一个极佳的自救方案,但很多人没这个意识,真的挺可惜。】
-
东汉
“地球,是圆的?”张衡被这句话砸得懵懵的,“是……浑天说?”
-
明·永乐时期
正在筹备下西洋事宜的郑和视线转到了光幕上,那上面不止有一张地图,还标注了各个地方都盛产什么作物,地图最底下还有一些农作物的简单介绍,包括产量和种植说明。
“快!每个人各记一处,记完咱再合到一起!”郑和连忙招呼人。他不知道什么是小冰河期,但他明白这些资料记录下来会有大用处。
“小冰河期,气温急剧下降?”冰,顾名思义,就是结冰。一般冬天河水结冰也只是表面有一层,后世人大概率不是这个意思。难道说,冰河是指天气已经冷到能让河水完全结成冰吗?朱棣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
明·宣德时期
“原来下西洋真的很重要……”朱瞻基更加坚定了派郑和再次下西洋的想法,既然外面有自救的希望,那就去找!
-
明·洪武时期
“小冰河期……”大家的脸色都凝重起来。
“等这期结束,咱会吩咐那些即将出海的大臣把重点放在找粮种上。”朱元璋说道。
-
明·正德时期
“怪不得大明天灾如此频繁,原来就是因为这个小冰河期吗?”朱厚照恍然大悟。
“听后世人的意思,这个小冰河期应该会一直持续到大明最后一天。”王守仁叹气,“陛下,我们确实得早做准备了。”
朱厚照也跟着叹气:“朕也想早做准备,可是……”没钱呐,真是愁人!
-
西汉·武帝时期
“粮种?”刘彻嚯地一下站起身,一边吩咐人记录一边念叨,“郑和下西洋,张骞出使西域。这个张骞一定就是子文,他真的没事,他未来会回来!”
【当然,即便不提宏观角度,只论个人成就朱棣也是极其厉害的,他是唯一一个五次亲征漠北,以皇帝之身达成“封狼居胥、勒石燕然”成就,以致“六师屡出,漠北尘清”的帝王。
永乐二十二年,这位名副其实的“马上皇帝”最终病逝于北征归途,大概也算是一种独属于他的浪漫吧。】
-
明·洪武时期
朱元璋感受不到什么浪漫,他只觉得内心有些难受。他的孩子,连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能安稳,这让他怎么忍心?
在一众藩王诧异的目光中,朱元璋走到朱棣面前,伸出手重重地抱了朱棣一下,沉声道:“辛苦你了。”若不是手下无将可用,一个皇帝何必多次御驾亲征?他儿子这个皇帝当得并不轻松。
“不辛苦。”朱棣笑着说道。他如果决定要做某件事,那就必然不会觉得辛苦。
-
明·永乐时期
“爹,要不咱还是别亲征了吧?”朱高炽满脸忧虑地看着朱棣,虽然他对自家老爹不重视自己有点怨念,但这并不代表他会对朱棣的离世无动于衷。
“生死有命。”朱棣轻轻拍了拍儿子的肩,“况且朕不去话,还有谁能去呢?”
-
唐·太宗时期
“他居然还能御驾亲征!”李世民有些羡慕。
长孙皇后不紧不慢道:“他在北京,离敌人近。”
“也是。”李世民瞬间释怀,亲征还是得要天时地利人和的。
【划重点,这个时候朱棣还是太宗文皇帝,虽然后世不肖子孙把他抬成了祖,他的成绩也确实配得上称祖,但我猜他可能还是更喜欢太宗这个称呼,毕竟成祖多少有点明示造反内味哈?多少尊重一下人家永乐帝辛苦营造的“爸爸爱我”人设好吧!】
朱棣:你可以不用加最后一句话!还有,到底是哪个不肖子孙把朕搞成“祖”的?
朱厚熜重重地打了一个喷嚏。
“咱诈尸传位?”朱元璋笑容古怪。他不是不明白朱棣的用意,本身造反上位已经让朱棣在普世道义上落了下乘,为了保证地位的正统性和稳固性,朱棣必须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就是这做法……怎么有种不太聪明的荒诞感?
朱棣:……
【可能是朱元璋的偏心让朱棣十分意难平吧,以至于咱们永乐帝上位之后对宣传“爸爸爱我”这件事特别执着,编了不少一眼看起来就很假的小故事,比如朱元璋其实不喜欢朱标而是喜欢他之类的,就差把“我才是我爹最爱的儿子”这几个字贴脑门上了。嗯……挺可乐的,掩耳盗铃不可取啊永乐大帝!就算你爹不爱你你也还是明朝最厉害的俩皇帝之一,毋庸置疑。】
-
明·洪武时期
“哈哈哈……”朱樉拍着朱棣的背毫不留情地嘲笑道,“这种假得不行的故事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啊四弟?”
朱棡意味深长地看了朱棣一眼,道:“四弟,大白天的少睡点觉。”
“老四,咱不喜欢你大哥?”朱元璋似笑非笑地看着朱棣。
虽然大家都明白朱棣编小故事的缘由不是阿藜说的那么简单,但这不妨碍他们拿这件事取笑当事人。
朱棣头皮发麻,不想说话。
做这些事的明明是未来的永乐帝,为什么现在尴尬的是自己啊?
-
明·永乐时期
朱棣:……
朕知道很假,你不需要说得如此大声!
朱高炽/朱瞻基:憋住,不能笑,要给爹(爷爷)留点面子!
【朱棣在位期间呢,设内阁、立东厂,这俩一个在未来成了重要的辅臣机构,一个跟他爹设的锦衣卫并称“厂卫制度”,都是明朝的特色,对明朝后续影响十分深远。
军事上,朱棣组建了京师三大营,其中用火器装备的神机营是明朝战力较强的机械兵种。也是明朝早期火器部队领先于世界的佐证。】
-
明·永乐时期
“朕就知道设神机营没有错!”朱棣心情振奋起来。
既然现在还是领先的,那就让它一直领先下去!
-
秦/汉/唐
“火器?”嬴政、刘彻、李世民三人都对这种新武器产生了兴趣。
【文化上,朱棣命人组织编修的《永乐大典》,收录了自先秦至明初的七八千种书籍,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不过可惜的是,近代由于西方的劫掠,《永乐大典》大量丢失,之后又因为各种矛盾和清廷图书管理人员的坚守自盗,《永乐大典》进一步散失,直到现在已经只剩八百余卷且还四散在世界各地。】
-
西汉·武帝时期
“编书吗?”刘彻若有所思,“或许朕也可以试试搜集民间的民歌和典籍?”
-
明·隆庆时期
“什么!怎么能遗失那么多?”
高拱、张居正等曾负责主持重录《永乐大典》的官员震惊不已。
听到这个噩耗,他们突然有了向今上奏请多录几份《永乐大典》保存的想法。
-
明·永乐时期
“劫掠、四散在世界各地……”朱棣脸黑得宛如锅底,这种被人抢到自己头上的感觉真是一点都不好。
这就是落后的下场?发展,必须好好发展!
【在都城选择上,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开启了有明一代“天子守国门”的传统,这是极具战略眼光的。北京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
明·仁宗时期
看到这里,打算迁都的朱高炽愣住了。
-
明·洪武时期
“放弃了藩王,选择自己上吗?”原来这就是北京变成都城的原因。朱元璋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儿子比自己更有魄力。
-
唐·太宗时期
“天子守国门。”这句话令李世民也跟着热血沸腾起来,“之前见后世人对明朝意见似乎很大,朕还在想既然这明朝那么不好,为什么后世人还要一直执着于提它呢?现在听了这些,朕才真正体悟到,明朝是有它的魅力的。”
“陛下说得极是。”长孙皇后十分赞同李世民的话。
-
秦
“天子守国门……”扶苏低声喃喃。他想他大概明白为什么朱祁钰会选择坚守北京了。
-
北宋·太祖时期
赵匡胤深受触动的同时不免连连叹气,别人能选择迁都北京以天子之身亲守国门,自己的大宋却连北京的边都摸不到,真是令人难受。
现在都不需要阿藜发言内涵了,赵匡胤自己就对大宋挺不满的。
【此外,朱棣还是明朝少有的具有海权意识的皇帝。我们学历史一定会学到两个重点,一个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凿开丝绸之路,二是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这两者都是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的壮举。有人还开玩笑说,假如当初朱棣让郑和再走远一点,说不定第一个发现地球是圆的这个事实的就是我们中国了呢?
而且比较遗憾的是,郑和下西洋主要还是为了宣扬国威,并没有将重点落在国外那些高产的农作物以及珍贵矿产资源上,以致于错失了最佳的粮种引入时机。而在朱棣去世后,后世也就宣宗时期又筹备了一次下西洋,再往后就没人再去了。其实对于撞上气温急剧下降的小冰河期、导致天灾频繁的明朝来说,尽早向外寻求耐寒高产粮种或许真的会是一个极佳的自救方案,但很多人没这个意识,真的挺可惜。】
-
东汉
“地球,是圆的?”张衡被这句话砸得懵懵的,“是……浑天说?”
-
明·永乐时期
正在筹备下西洋事宜的郑和视线转到了光幕上,那上面不止有一张地图,还标注了各个地方都盛产什么作物,地图最底下还有一些农作物的简单介绍,包括产量和种植说明。
“快!每个人各记一处,记完咱再合到一起!”郑和连忙招呼人。他不知道什么是小冰河期,但他明白这些资料记录下来会有大用处。
“小冰河期,气温急剧下降?”冰,顾名思义,就是结冰。一般冬天河水结冰也只是表面有一层,后世人大概率不是这个意思。难道说,冰河是指天气已经冷到能让河水完全结成冰吗?朱棣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
明·宣德时期
“原来下西洋真的很重要……”朱瞻基更加坚定了派郑和再次下西洋的想法,既然外面有自救的希望,那就去找!
-
明·洪武时期
“小冰河期……”大家的脸色都凝重起来。
“等这期结束,咱会吩咐那些即将出海的大臣把重点放在找粮种上。”朱元璋说道。
-
明·正德时期
“怪不得大明天灾如此频繁,原来就是因为这个小冰河期吗?”朱厚照恍然大悟。
“听后世人的意思,这个小冰河期应该会一直持续到大明最后一天。”王守仁叹气,“陛下,我们确实得早做准备了。”
朱厚照也跟着叹气:“朕也想早做准备,可是……”没钱呐,真是愁人!
-
西汉·武帝时期
“粮种?”刘彻嚯地一下站起身,一边吩咐人记录一边念叨,“郑和下西洋,张骞出使西域。这个张骞一定就是子文,他真的没事,他未来会回来!”
【当然,即便不提宏观角度,只论个人成就朱棣也是极其厉害的,他是唯一一个五次亲征漠北,以皇帝之身达成“封狼居胥、勒石燕然”成就,以致“六师屡出,漠北尘清”的帝王。
永乐二十二年,这位名副其实的“马上皇帝”最终病逝于北征归途,大概也算是一种独属于他的浪漫吧。】
-
明·洪武时期
朱元璋感受不到什么浪漫,他只觉得内心有些难受。他的孩子,连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能安稳,这让他怎么忍心?
在一众藩王诧异的目光中,朱元璋走到朱棣面前,伸出手重重地抱了朱棣一下,沉声道:“辛苦你了。”若不是手下无将可用,一个皇帝何必多次御驾亲征?他儿子这个皇帝当得并不轻松。
“不辛苦。”朱棣笑着说道。他如果决定要做某件事,那就必然不会觉得辛苦。
-
明·永乐时期
“爹,要不咱还是别亲征了吧?”朱高炽满脸忧虑地看着朱棣,虽然他对自家老爹不重视自己有点怨念,但这并不代表他会对朱棣的离世无动于衷。
“生死有命。”朱棣轻轻拍了拍儿子的肩,“况且朕不去话,还有谁能去呢?”
-
唐·太宗时期
“他居然还能御驾亲征!”李世民有些羡慕。
长孙皇后不紧不慢道:“他在北京,离敌人近。”
“也是。”李世民瞬间释怀,亲征还是得要天时地利人和的。
【划重点,这个时候朱棣还是太宗文皇帝,虽然后世不肖子孙把他抬成了祖,他的成绩也确实配得上称祖,但我猜他可能还是更喜欢太宗这个称呼,毕竟成祖多少有点明示造反内味哈?多少尊重一下人家永乐帝辛苦营造的“爸爸爱我”人设好吧!】
朱棣:你可以不用加最后一句话!还有,到底是哪个不肖子孙把朕搞成“祖”的?
朱厚熜重重地打了一个喷嚏。
“咱诈尸传位?”朱元璋笑容古怪。他不是不明白朱棣的用意,本身造反上位已经让朱棣在普世道义上落了下乘,为了保证地位的正统性和稳固性,朱棣必须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就是这做法……怎么有种不太聪明的荒诞感?
朱棣:……
【可能是朱元璋的偏心让朱棣十分意难平吧,以至于咱们永乐帝上位之后对宣传“爸爸爱我”这件事特别执着,编了不少一眼看起来就很假的小故事,比如朱元璋其实不喜欢朱标而是喜欢他之类的,就差把“我才是我爹最爱的儿子”这几个字贴脑门上了。嗯……挺可乐的,掩耳盗铃不可取啊永乐大帝!就算你爹不爱你你也还是明朝最厉害的俩皇帝之一,毋庸置疑。】
-
明·洪武时期
“哈哈哈……”朱樉拍着朱棣的背毫不留情地嘲笑道,“这种假得不行的故事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啊四弟?”
朱棡意味深长地看了朱棣一眼,道:“四弟,大白天的少睡点觉。”
“老四,咱不喜欢你大哥?”朱元璋似笑非笑地看着朱棣。
虽然大家都明白朱棣编小故事的缘由不是阿藜说的那么简单,但这不妨碍他们拿这件事取笑当事人。
朱棣头皮发麻,不想说话。
做这些事的明明是未来的永乐帝,为什么现在尴尬的是自己啊?
-
明·永乐时期
朱棣:……
朕知道很假,你不需要说得如此大声!
朱高炽/朱瞻基:憋住,不能笑,要给爹(爷爷)留点面子!
【朱棣在位期间呢,设内阁、立东厂,这俩一个在未来成了重要的辅臣机构,一个跟他爹设的锦衣卫并称“厂卫制度”,都是明朝的特色,对明朝后续影响十分深远。
军事上,朱棣组建了京师三大营,其中用火器装备的神机营是明朝战力较强的机械兵种。也是明朝早期火器部队领先于世界的佐证。】
-
明·永乐时期
“朕就知道设神机营没有错!”朱棣心情振奋起来。
既然现在还是领先的,那就让它一直领先下去!
-
秦/汉/唐
“火器?”嬴政、刘彻、李世民三人都对这种新武器产生了兴趣。
【文化上,朱棣命人组织编修的《永乐大典》,收录了自先秦至明初的七八千种书籍,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不过可惜的是,近代由于西方的劫掠,《永乐大典》大量丢失,之后又因为各种矛盾和清廷图书管理人员的坚守自盗,《永乐大典》进一步散失,直到现在已经只剩八百余卷且还四散在世界各地。】
-
西汉·武帝时期
“编书吗?”刘彻若有所思,“或许朕也可以试试搜集民间的民歌和典籍?”
-
明·隆庆时期
“什么!怎么能遗失那么多?”
高拱、张居正等曾负责主持重录《永乐大典》的官员震惊不已。
听到这个噩耗,他们突然有了向今上奏请多录几份《永乐大典》保存的想法。
-
明·永乐时期
“劫掠、四散在世界各地……”朱棣脸黑得宛如锅底,这种被人抢到自己头上的感觉真是一点都不好。
这就是落后的下场?发展,必须好好发展!
【在都城选择上,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开启了有明一代“天子守国门”的传统,这是极具战略眼光的。北京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
明·仁宗时期
看到这里,打算迁都的朱高炽愣住了。
-
明·洪武时期
“放弃了藩王,选择自己上吗?”原来这就是北京变成都城的原因。朱元璋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儿子比自己更有魄力。
-
唐·太宗时期
“天子守国门。”这句话令李世民也跟着热血沸腾起来,“之前见后世人对明朝意见似乎很大,朕还在想既然这明朝那么不好,为什么后世人还要一直执着于提它呢?现在听了这些,朕才真正体悟到,明朝是有它的魅力的。”
“陛下说得极是。”长孙皇后十分赞同李世民的话。
-
秦
“天子守国门……”扶苏低声喃喃。他想他大概明白为什么朱祁钰会选择坚守北京了。
-
北宋·太祖时期
赵匡胤深受触动的同时不免连连叹气,别人能选择迁都北京以天子之身亲守国门,自己的大宋却连北京的边都摸不到,真是令人难受。
现在都不需要阿藜发言内涵了,赵匡胤自己就对大宋挺不满的。
【此外,朱棣还是明朝少有的具有海权意识的皇帝。我们学历史一定会学到两个重点,一个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凿开丝绸之路,二是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这两者都是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的壮举。有人还开玩笑说,假如当初朱棣让郑和再走远一点,说不定第一个发现地球是圆的这个事实的就是我们中国了呢?
而且比较遗憾的是,郑和下西洋主要还是为了宣扬国威,并没有将重点落在国外那些高产的农作物以及珍贵矿产资源上,以致于错失了最佳的粮种引入时机。而在朱棣去世后,后世也就宣宗时期又筹备了一次下西洋,再往后就没人再去了。其实对于撞上气温急剧下降的小冰河期、导致天灾频繁的明朝来说,尽早向外寻求耐寒高产粮种或许真的会是一个极佳的自救方案,但很多人没这个意识,真的挺可惜。】
-
东汉
“地球,是圆的?”张衡被这句话砸得懵懵的,“是……浑天说?”
-
明·永乐时期
正在筹备下西洋事宜的郑和视线转到了光幕上,那上面不止有一张地图,还标注了各个地方都盛产什么作物,地图最底下还有一些农作物的简单介绍,包括产量和种植说明。
“快!每个人各记一处,记完咱再合到一起!”郑和连忙招呼人。他不知道什么是小冰河期,但他明白这些资料记录下来会有大用处。
“小冰河期,气温急剧下降?”冰,顾名思义,就是结冰。一般冬天河水结冰也只是表面有一层,后世人大概率不是这个意思。难道说,冰河是指天气已经冷到能让河水完全结成冰吗?朱棣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
明·宣德时期
“原来下西洋真的很重要……”朱瞻基更加坚定了派郑和再次下西洋的想法,既然外面有自救的希望,那就去找!
-
明·洪武时期
“小冰河期……”大家的脸色都凝重起来。
“等这期结束,咱会吩咐那些即将出海的大臣把重点放在找粮种上。”朱元璋说道。
-
明·正德时期
“怪不得大明天灾如此频繁,原来就是因为这个小冰河期吗?”朱厚照恍然大悟。
“听后世人的意思,这个小冰河期应该会一直持续到大明最后一天。”王守仁叹气,“陛下,我们确实得早做准备了。”
朱厚照也跟着叹气:“朕也想早做准备,可是……”没钱呐,真是愁人!
-
西汉·武帝时期
“粮种?”刘彻嚯地一下站起身,一边吩咐人记录一边念叨,“郑和下西洋,张骞出使西域。这个张骞一定就是子文,他真的没事,他未来会回来!”
【当然,即便不提宏观角度,只论个人成就朱棣也是极其厉害的,他是唯一一个五次亲征漠北,以皇帝之身达成“封狼居胥、勒石燕然”成就,以致“六师屡出,漠北尘清”的帝王。
永乐二十二年,这位名副其实的“马上皇帝”最终病逝于北征归途,大概也算是一种独属于他的浪漫吧。】
-
明·洪武时期
朱元璋感受不到什么浪漫,他只觉得内心有些难受。他的孩子,连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能安稳,这让他怎么忍心?
在一众藩王诧异的目光中,朱元璋走到朱棣面前,伸出手重重地抱了朱棣一下,沉声道:“辛苦你了。”若不是手下无将可用,一个皇帝何必多次御驾亲征?他儿子这个皇帝当得并不轻松。
“不辛苦。”朱棣笑着说道。他如果决定要做某件事,那就必然不会觉得辛苦。
-
明·永乐时期
“爹,要不咱还是别亲征了吧?”朱高炽满脸忧虑地看着朱棣,虽然他对自家老爹不重视自己有点怨念,但这并不代表他会对朱棣的离世无动于衷。
“生死有命。”朱棣轻轻拍了拍儿子的肩,“况且朕不去话,还有谁能去呢?”
-
唐·太宗时期
“他居然还能御驾亲征!”李世民有些羡慕。
长孙皇后不紧不慢道:“他在北京,离敌人近。”
“也是。”李世民瞬间释怀,亲征还是得要天时地利人和的。
【划重点,这个时候朱棣还是太宗文皇帝,虽然后世不肖子孙把他抬成了祖,他的成绩也确实配得上称祖,但我猜他可能还是更喜欢太宗这个称呼,毕竟成祖多少有点明示造反内味哈?多少尊重一下人家永乐帝辛苦营造的“爸爸爱我”人设好吧!】
朱棣:你可以不用加最后一句话!还有,到底是哪个不肖子孙把朕搞成“祖”的?
朱厚熜重重地打了一个喷嚏。
“咱诈尸传位?”朱元璋笑容古怪。他不是不明白朱棣的用意,本身造反上位已经让朱棣在普世道义上落了下乘,为了保证地位的正统性和稳固性,朱棣必须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就是这做法……怎么有种不太聪明的荒诞感?
朱棣:……
【可能是朱元璋的偏心让朱棣十分意难平吧,以至于咱们永乐帝上位之后对宣传“爸爸爱我”这件事特别执着,编了不少一眼看起来就很假的小故事,比如朱元璋其实不喜欢朱标而是喜欢他之类的,就差把“我才是我爹最爱的儿子”这几个字贴脑门上了。嗯……挺可乐的,掩耳盗铃不可取啊永乐大帝!就算你爹不爱你你也还是明朝最厉害的俩皇帝之一,毋庸置疑。】
-
明·洪武时期
“哈哈哈……”朱樉拍着朱棣的背毫不留情地嘲笑道,“这种假得不行的故事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啊四弟?”
朱棡意味深长地看了朱棣一眼,道:“四弟,大白天的少睡点觉。”
“老四,咱不喜欢你大哥?”朱元璋似笑非笑地看着朱棣。
虽然大家都明白朱棣编小故事的缘由不是阿藜说的那么简单,但这不妨碍他们拿这件事取笑当事人。
朱棣头皮发麻,不想说话。
做这些事的明明是未来的永乐帝,为什么现在尴尬的是自己啊?
-
明·永乐时期
朱棣:……
朕知道很假,你不需要说得如此大声!
朱高炽/朱瞻基:憋住,不能笑,要给爹(爷爷)留点面子!
【朱棣在位期间呢,设内阁、立东厂,这俩一个在未来成了重要的辅臣机构,一个跟他爹设的锦衣卫并称“厂卫制度”,都是明朝的特色,对明朝后续影响十分深远。
军事上,朱棣组建了京师三大营,其中用火器装备的神机营是明朝战力较强的机械兵种。也是明朝早期火器部队领先于世界的佐证。】
-
明·永乐时期
“朕就知道设神机营没有错!”朱棣心情振奋起来。
既然现在还是领先的,那就让它一直领先下去!
-
秦/汉/唐
“火器?”嬴政、刘彻、李世民三人都对这种新武器产生了兴趣。
【文化上,朱棣命人组织编修的《永乐大典》,收录了自先秦至明初的七八千种书籍,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不过可惜的是,近代由于西方的劫掠,《永乐大典》大量丢失,之后又因为各种矛盾和清廷图书管理人员的坚守自盗,《永乐大典》进一步散失,直到现在已经只剩八百余卷且还四散在世界各地。】
-
西汉·武帝时期
“编书吗?”刘彻若有所思,“或许朕也可以试试搜集民间的民歌和典籍?”
-
明·隆庆时期
“什么!怎么能遗失那么多?”
高拱、张居正等曾负责主持重录《永乐大典》的官员震惊不已。
听到这个噩耗,他们突然有了向今上奏请多录几份《永乐大典》保存的想法。
-
明·永乐时期
“劫掠、四散在世界各地……”朱棣脸黑得宛如锅底,这种被人抢到自己头上的感觉真是一点都不好。
这就是落后的下场?发展,必须好好发展!
【在都城选择上,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开启了有明一代“天子守国门”的传统,这是极具战略眼光的。北京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
明·仁宗时期
看到这里,打算迁都的朱高炽愣住了。
-
明·洪武时期
“放弃了藩王,选择自己上吗?”原来这就是北京变成都城的原因。朱元璋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儿子比自己更有魄力。
-
唐·太宗时期
“天子守国门。”这句话令李世民也跟着热血沸腾起来,“之前见后世人对明朝意见似乎很大,朕还在想既然这明朝那么不好,为什么后世人还要一直执着于提它呢?现在听了这些,朕才真正体悟到,明朝是有它的魅力的。”
“陛下说得极是。”长孙皇后十分赞同李世民的话。
-
秦
“天子守国门……”扶苏低声喃喃。他想他大概明白为什么朱祁钰会选择坚守北京了。
-
北宋·太祖时期
赵匡胤深受触动的同时不免连连叹气,别人能选择迁都北京以天子之身亲守国门,自己的大宋却连北京的边都摸不到,真是令人难受。
现在都不需要阿藜发言内涵了,赵匡胤自己就对大宋挺不满的。
【此外,朱棣还是明朝少有的具有海权意识的皇帝。我们学历史一定会学到两个重点,一个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凿开丝绸之路,二是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这两者都是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的壮举。有人还开玩笑说,假如当初朱棣让郑和再走远一点,说不定第一个发现地球是圆的这个事实的就是我们中国了呢?
而且比较遗憾的是,郑和下西洋主要还是为了宣扬国威,并没有将重点落在国外那些高产的农作物以及珍贵矿产资源上,以致于错失了最佳的粮种引入时机。而在朱棣去世后,后世也就宣宗时期又筹备了一次下西洋,再往后就没人再去了。其实对于撞上气温急剧下降的小冰河期、导致天灾频繁的明朝来说,尽早向外寻求耐寒高产粮种或许真的会是一个极佳的自救方案,但很多人没这个意识,真的挺可惜。】
-
东汉
“地球,是圆的?”张衡被这句话砸得懵懵的,“是……浑天说?”
-
明·永乐时期
正在筹备下西洋事宜的郑和视线转到了光幕上,那上面不止有一张地图,还标注了各个地方都盛产什么作物,地图最底下还有一些农作物的简单介绍,包括产量和种植说明。
“快!每个人各记一处,记完咱再合到一起!”郑和连忙招呼人。他不知道什么是小冰河期,但他明白这些资料记录下来会有大用处。
“小冰河期,气温急剧下降?”冰,顾名思义,就是结冰。一般冬天河水结冰也只是表面有一层,后世人大概率不是这个意思。难道说,冰河是指天气已经冷到能让河水完全结成冰吗?朱棣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
明·宣德时期
“原来下西洋真的很重要……”朱瞻基更加坚定了派郑和再次下西洋的想法,既然外面有自救的希望,那就去找!
-
明·洪武时期
“小冰河期……”大家的脸色都凝重起来。
“等这期结束,咱会吩咐那些即将出海的大臣把重点放在找粮种上。”朱元璋说道。
-
明·正德时期
“怪不得大明天灾如此频繁,原来就是因为这个小冰河期吗?”朱厚照恍然大悟。
“听后世人的意思,这个小冰河期应该会一直持续到大明最后一天。”王守仁叹气,“陛下,我们确实得早做准备了。”
朱厚照也跟着叹气:“朕也想早做准备,可是……”没钱呐,真是愁人!
-
西汉·武帝时期
“粮种?”刘彻嚯地一下站起身,一边吩咐人记录一边念叨,“郑和下西洋,张骞出使西域。这个张骞一定就是子文,他真的没事,他未来会回来!”
【当然,即便不提宏观角度,只论个人成就朱棣也是极其厉害的,他是唯一一个五次亲征漠北,以皇帝之身达成“封狼居胥、勒石燕然”成就,以致“六师屡出,漠北尘清”的帝王。
永乐二十二年,这位名副其实的“马上皇帝”最终病逝于北征归途,大概也算是一种独属于他的浪漫吧。】
-
明·洪武时期
朱元璋感受不到什么浪漫,他只觉得内心有些难受。他的孩子,连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能安稳,这让他怎么忍心?
在一众藩王诧异的目光中,朱元璋走到朱棣面前,伸出手重重地抱了朱棣一下,沉声道:“辛苦你了。”若不是手下无将可用,一个皇帝何必多次御驾亲征?他儿子这个皇帝当得并不轻松。
“不辛苦。”朱棣笑着说道。他如果决定要做某件事,那就必然不会觉得辛苦。
-
明·永乐时期
“爹,要不咱还是别亲征了吧?”朱高炽满脸忧虑地看着朱棣,虽然他对自家老爹不重视自己有点怨念,但这并不代表他会对朱棣的离世无动于衷。
“生死有命。”朱棣轻轻拍了拍儿子的肩,“况且朕不去话,还有谁能去呢?”
-
唐·太宗时期
“他居然还能御驾亲征!”李世民有些羡慕。
长孙皇后不紧不慢道:“他在北京,离敌人近。”
“也是。”李世民瞬间释怀,亲征还是得要天时地利人和的。
【划重点,这个时候朱棣还是太宗文皇帝,虽然后世不肖子孙把他抬成了祖,他的成绩也确实配得上称祖,但我猜他可能还是更喜欢太宗这个称呼,毕竟成祖多少有点明示造反内味哈?多少尊重一下人家永乐帝辛苦营造的“爸爸爱我”人设好吧!】
朱棣:你可以不用加最后一句话!还有,到底是哪个不肖子孙把朕搞成“祖”的?
朱厚熜重重地打了一个喷嚏。
“咱诈尸传位?”朱元璋笑容古怪。他不是不明白朱棣的用意,本身造反上位已经让朱棣在普世道义上落了下乘,为了保证地位的正统性和稳固性,朱棣必须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就是这做法……怎么有种不太聪明的荒诞感?
朱棣:……
【可能是朱元璋的偏心让朱棣十分意难平吧,以至于咱们永乐帝上位之后对宣传“爸爸爱我”这件事特别执着,编了不少一眼看起来就很假的小故事,比如朱元璋其实不喜欢朱标而是喜欢他之类的,就差把“我才是我爹最爱的儿子”这几个字贴脑门上了。嗯……挺可乐的,掩耳盗铃不可取啊永乐大帝!就算你爹不爱你你也还是明朝最厉害的俩皇帝之一,毋庸置疑。】
-
明·洪武时期
“哈哈哈……”朱樉拍着朱棣的背毫不留情地嘲笑道,“这种假得不行的故事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啊四弟?”
朱棡意味深长地看了朱棣一眼,道:“四弟,大白天的少睡点觉。”
“老四,咱不喜欢你大哥?”朱元璋似笑非笑地看着朱棣。
虽然大家都明白朱棣编小故事的缘由不是阿藜说的那么简单,但这不妨碍他们拿这件事取笑当事人。
朱棣头皮发麻,不想说话。
做这些事的明明是未来的永乐帝,为什么现在尴尬的是自己啊?
-
明·永乐时期
朱棣:……
朕知道很假,你不需要说得如此大声!
朱高炽/朱瞻基:憋住,不能笑,要给爹(爷爷)留点面子!
【朱棣在位期间呢,设内阁、立东厂,这俩一个在未来成了重要的辅臣机构,一个跟他爹设的锦衣卫并称“厂卫制度”,都是明朝的特色,对明朝后续影响十分深远。
军事上,朱棣组建了京师三大营,其中用火器装备的神机营是明朝战力较强的机械兵种。也是明朝早期火器部队领先于世界的佐证。】
-
明·永乐时期
“朕就知道设神机营没有错!”朱棣心情振奋起来。
既然现在还是领先的,那就让它一直领先下去!
-
秦/汉/唐
“火器?”嬴政、刘彻、李世民三人都对这种新武器产生了兴趣。
【文化上,朱棣命人组织编修的《永乐大典》,收录了自先秦至明初的七八千种书籍,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不过可惜的是,近代由于西方的劫掠,《永乐大典》大量丢失,之后又因为各种矛盾和清廷图书管理人员的坚守自盗,《永乐大典》进一步散失,直到现在已经只剩八百余卷且还四散在世界各地。】
-
西汉·武帝时期
“编书吗?”刘彻若有所思,“或许朕也可以试试搜集民间的民歌和典籍?”
-
明·隆庆时期
“什么!怎么能遗失那么多?”
高拱、张居正等曾负责主持重录《永乐大典》的官员震惊不已。
听到这个噩耗,他们突然有了向今上奏请多录几份《永乐大典》保存的想法。
-
明·永乐时期
“劫掠、四散在世界各地……”朱棣脸黑得宛如锅底,这种被人抢到自己头上的感觉真是一点都不好。
这就是落后的下场?发展,必须好好发展!
【在都城选择上,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开启了有明一代“天子守国门”的传统,这是极具战略眼光的。北京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
明·仁宗时期
看到这里,打算迁都的朱高炽愣住了。
-
明·洪武时期
“放弃了藩王,选择自己上吗?”原来这就是北京变成都城的原因。朱元璋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儿子比自己更有魄力。
-
唐·太宗时期
“天子守国门。”这句话令李世民也跟着热血沸腾起来,“之前见后世人对明朝意见似乎很大,朕还在想既然这明朝那么不好,为什么后世人还要一直执着于提它呢?现在听了这些,朕才真正体悟到,明朝是有它的魅力的。”
“陛下说得极是。”长孙皇后十分赞同李世民的话。
-
秦
“天子守国门……”扶苏低声喃喃。他想他大概明白为什么朱祁钰会选择坚守北京了。
-
北宋·太祖时期
赵匡胤深受触动的同时不免连连叹气,别人能选择迁都北京以天子之身亲守国门,自己的大宋却连北京的边都摸不到,真是令人难受。
现在都不需要阿藜发言内涵了,赵匡胤自己就对大宋挺不满的。
【此外,朱棣还是明朝少有的具有海权意识的皇帝。我们学历史一定会学到两个重点,一个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凿开丝绸之路,二是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这两者都是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的壮举。有人还开玩笑说,假如当初朱棣让郑和再走远一点,说不定第一个发现地球是圆的这个事实的就是我们中国了呢?
而且比较遗憾的是,郑和下西洋主要还是为了宣扬国威,并没有将重点落在国外那些高产的农作物以及珍贵矿产资源上,以致于错失了最佳的粮种引入时机。而在朱棣去世后,后世也就宣宗时期又筹备了一次下西洋,再往后就没人再去了。其实对于撞上气温急剧下降的小冰河期、导致天灾频繁的明朝来说,尽早向外寻求耐寒高产粮种或许真的会是一个极佳的自救方案,但很多人没这个意识,真的挺可惜。】
-
东汉
“地球,是圆的?”张衡被这句话砸得懵懵的,“是……浑天说?”
-
明·永乐时期
正在筹备下西洋事宜的郑和视线转到了光幕上,那上面不止有一张地图,还标注了各个地方都盛产什么作物,地图最底下还有一些农作物的简单介绍,包括产量和种植说明。
“快!每个人各记一处,记完咱再合到一起!”郑和连忙招呼人。他不知道什么是小冰河期,但他明白这些资料记录下来会有大用处。
“小冰河期,气温急剧下降?”冰,顾名思义,就是结冰。一般冬天河水结冰也只是表面有一层,后世人大概率不是这个意思。难道说,冰河是指天气已经冷到能让河水完全结成冰吗?朱棣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
明·宣德时期
“原来下西洋真的很重要……”朱瞻基更加坚定了派郑和再次下西洋的想法,既然外面有自救的希望,那就去找!
-
明·洪武时期
“小冰河期……”大家的脸色都凝重起来。
“等这期结束,咱会吩咐那些即将出海的大臣把重点放在找粮种上。”朱元璋说道。
-
明·正德时期
“怪不得大明天灾如此频繁,原来就是因为这个小冰河期吗?”朱厚照恍然大悟。
“听后世人的意思,这个小冰河期应该会一直持续到大明最后一天。”王守仁叹气,“陛下,我们确实得早做准备了。”
朱厚照也跟着叹气:“朕也想早做准备,可是……”没钱呐,真是愁人!
-
西汉·武帝时期
“粮种?”刘彻嚯地一下站起身,一边吩咐人记录一边念叨,“郑和下西洋,张骞出使西域。这个张骞一定就是子文,他真的没事,他未来会回来!”
【当然,即便不提宏观角度,只论个人成就朱棣也是极其厉害的,他是唯一一个五次亲征漠北,以皇帝之身达成“封狼居胥、勒石燕然”成就,以致“六师屡出,漠北尘清”的帝王。
永乐二十二年,这位名副其实的“马上皇帝”最终病逝于北征归途,大概也算是一种独属于他的浪漫吧。】
-
明·洪武时期
朱元璋感受不到什么浪漫,他只觉得内心有些难受。他的孩子,连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能安稳,这让他怎么忍心?
在一众藩王诧异的目光中,朱元璋走到朱棣面前,伸出手重重地抱了朱棣一下,沉声道:“辛苦你了。”若不是手下无将可用,一个皇帝何必多次御驾亲征?他儿子这个皇帝当得并不轻松。
“不辛苦。”朱棣笑着说道。他如果决定要做某件事,那就必然不会觉得辛苦。
-
明·永乐时期
“爹,要不咱还是别亲征了吧?”朱高炽满脸忧虑地看着朱棣,虽然他对自家老爹不重视自己有点怨念,但这并不代表他会对朱棣的离世无动于衷。
“生死有命。”朱棣轻轻拍了拍儿子的肩,“况且朕不去话,还有谁能去呢?”
-
唐·太宗时期
“他居然还能御驾亲征!”李世民有些羡慕。
长孙皇后不紧不慢道:“他在北京,离敌人近。”
“也是。”李世民瞬间释怀,亲征还是得要天时地利人和的。
【划重点,这个时候朱棣还是太宗文皇帝,虽然后世不肖子孙把他抬成了祖,他的成绩也确实配得上称祖,但我猜他可能还是更喜欢太宗这个称呼,毕竟成祖多少有点明示造反内味哈?多少尊重一下人家永乐帝辛苦营造的“爸爸爱我”人设好吧!】
朱棣:你可以不用加最后一句话!还有,到底是哪个不肖子孙把朕搞成“祖”的?
朱厚熜重重地打了一个喷嚏。
“咱诈尸传位?”朱元璋笑容古怪。他不是不明白朱棣的用意,本身造反上位已经让朱棣在普世道义上落了下乘,为了保证地位的正统性和稳固性,朱棣必须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就是这做法……怎么有种不太聪明的荒诞感?
朱棣:……
【可能是朱元璋的偏心让朱棣十分意难平吧,以至于咱们永乐帝上位之后对宣传“爸爸爱我”这件事特别执着,编了不少一眼看起来就很假的小故事,比如朱元璋其实不喜欢朱标而是喜欢他之类的,就差把“我才是我爹最爱的儿子”这几个字贴脑门上了。嗯……挺可乐的,掩耳盗铃不可取啊永乐大帝!就算你爹不爱你你也还是明朝最厉害的俩皇帝之一,毋庸置疑。】
-
明·洪武时期
“哈哈哈……”朱樉拍着朱棣的背毫不留情地嘲笑道,“这种假得不行的故事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啊四弟?”
朱棡意味深长地看了朱棣一眼,道:“四弟,大白天的少睡点觉。”
“老四,咱不喜欢你大哥?”朱元璋似笑非笑地看着朱棣。
虽然大家都明白朱棣编小故事的缘由不是阿藜说的那么简单,但这不妨碍他们拿这件事取笑当事人。
朱棣头皮发麻,不想说话。
做这些事的明明是未来的永乐帝,为什么现在尴尬的是自己啊?
-
明·永乐时期
朱棣:……
朕知道很假,你不需要说得如此大声!
朱高炽/朱瞻基:憋住,不能笑,要给爹(爷爷)留点面子!
【朱棣在位期间呢,设内阁、立东厂,这俩一个在未来成了重要的辅臣机构,一个跟他爹设的锦衣卫并称“厂卫制度”,都是明朝的特色,对明朝后续影响十分深远。
军事上,朱棣组建了京师三大营,其中用火器装备的神机营是明朝战力较强的机械兵种。也是明朝早期火器部队领先于世界的佐证。】
-
明·永乐时期
“朕就知道设神机营没有错!”朱棣心情振奋起来。
既然现在还是领先的,那就让它一直领先下去!
-
秦/汉/唐
“火器?”嬴政、刘彻、李世民三人都对这种新武器产生了兴趣。
【文化上,朱棣命人组织编修的《永乐大典》,收录了自先秦至明初的七八千种书籍,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不过可惜的是,近代由于西方的劫掠,《永乐大典》大量丢失,之后又因为各种矛盾和清廷图书管理人员的坚守自盗,《永乐大典》进一步散失,直到现在已经只剩八百余卷且还四散在世界各地。】
-
西汉·武帝时期
“编书吗?”刘彻若有所思,“或许朕也可以试试搜集民间的民歌和典籍?”
-
明·隆庆时期
“什么!怎么能遗失那么多?”
高拱、张居正等曾负责主持重录《永乐大典》的官员震惊不已。
听到这个噩耗,他们突然有了向今上奏请多录几份《永乐大典》保存的想法。
-
明·永乐时期
“劫掠、四散在世界各地……”朱棣脸黑得宛如锅底,这种被人抢到自己头上的感觉真是一点都不好。
这就是落后的下场?发展,必须好好发展!
【在都城选择上,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开启了有明一代“天子守国门”的传统,这是极具战略眼光的。北京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
明·仁宗时期
看到这里,打算迁都的朱高炽愣住了。
-
明·洪武时期
“放弃了藩王,选择自己上吗?”原来这就是北京变成都城的原因。朱元璋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儿子比自己更有魄力。
-
唐·太宗时期
“天子守国门。”这句话令李世民也跟着热血沸腾起来,“之前见后世人对明朝意见似乎很大,朕还在想既然这明朝那么不好,为什么后世人还要一直执着于提它呢?现在听了这些,朕才真正体悟到,明朝是有它的魅力的。”
“陛下说得极是。”长孙皇后十分赞同李世民的话。
-
秦
“天子守国门……”扶苏低声喃喃。他想他大概明白为什么朱祁钰会选择坚守北京了。
-
北宋·太祖时期
赵匡胤深受触动的同时不免连连叹气,别人能选择迁都北京以天子之身亲守国门,自己的大宋却连北京的边都摸不到,真是令人难受。
现在都不需要阿藜发言内涵了,赵匡胤自己就对大宋挺不满的。
【此外,朱棣还是明朝少有的具有海权意识的皇帝。我们学历史一定会学到两个重点,一个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凿开丝绸之路,二是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这两者都是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的壮举。有人还开玩笑说,假如当初朱棣让郑和再走远一点,说不定第一个发现地球是圆的这个事实的就是我们中国了呢?
而且比较遗憾的是,郑和下西洋主要还是为了宣扬国威,并没有将重点落在国外那些高产的农作物以及珍贵矿产资源上,以致于错失了最佳的粮种引入时机。而在朱棣去世后,后世也就宣宗时期又筹备了一次下西洋,再往后就没人再去了。其实对于撞上气温急剧下降的小冰河期、导致天灾频繁的明朝来说,尽早向外寻求耐寒高产粮种或许真的会是一个极佳的自救方案,但很多人没这个意识,真的挺可惜。】
-
东汉
“地球,是圆的?”张衡被这句话砸得懵懵的,“是……浑天说?”
-
明·永乐时期
正在筹备下西洋事宜的郑和视线转到了光幕上,那上面不止有一张地图,还标注了各个地方都盛产什么作物,地图最底下还有一些农作物的简单介绍,包括产量和种植说明。
“快!每个人各记一处,记完咱再合到一起!”郑和连忙招呼人。他不知道什么是小冰河期,但他明白这些资料记录下来会有大用处。
“小冰河期,气温急剧下降?”冰,顾名思义,就是结冰。一般冬天河水结冰也只是表面有一层,后世人大概率不是这个意思。难道说,冰河是指天气已经冷到能让河水完全结成冰吗?朱棣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
明·宣德时期
“原来下西洋真的很重要……”朱瞻基更加坚定了派郑和再次下西洋的想法,既然外面有自救的希望,那就去找!
-
明·洪武时期
“小冰河期……”大家的脸色都凝重起来。
“等这期结束,咱会吩咐那些即将出海的大臣把重点放在找粮种上。”朱元璋说道。
-
明·正德时期
“怪不得大明天灾如此频繁,原来就是因为这个小冰河期吗?”朱厚照恍然大悟。
“听后世人的意思,这个小冰河期应该会一直持续到大明最后一天。”王守仁叹气,“陛下,我们确实得早做准备了。”
朱厚照也跟着叹气:“朕也想早做准备,可是……”没钱呐,真是愁人!
-
西汉·武帝时期
“粮种?”刘彻嚯地一下站起身,一边吩咐人记录一边念叨,“郑和下西洋,张骞出使西域。这个张骞一定就是子文,他真的没事,他未来会回来!”
【当然,即便不提宏观角度,只论个人成就朱棣也是极其厉害的,他是唯一一个五次亲征漠北,以皇帝之身达成“封狼居胥、勒石燕然”成就,以致“六师屡出,漠北尘清”的帝王。
永乐二十二年,这位名副其实的“马上皇帝”最终病逝于北征归途,大概也算是一种独属于他的浪漫吧。】
-
明·洪武时期
朱元璋感受不到什么浪漫,他只觉得内心有些难受。他的孩子,连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能安稳,这让他怎么忍心?
在一众藩王诧异的目光中,朱元璋走到朱棣面前,伸出手重重地抱了朱棣一下,沉声道:“辛苦你了。”若不是手下无将可用,一个皇帝何必多次御驾亲征?他儿子这个皇帝当得并不轻松。
“不辛苦。”朱棣笑着说道。他如果决定要做某件事,那就必然不会觉得辛苦。
-
明·永乐时期
“爹,要不咱还是别亲征了吧?”朱高炽满脸忧虑地看着朱棣,虽然他对自家老爹不重视自己有点怨念,但这并不代表他会对朱棣的离世无动于衷。
“生死有命。”朱棣轻轻拍了拍儿子的肩,“况且朕不去话,还有谁能去呢?”
-
唐·太宗时期
“他居然还能御驾亲征!”李世民有些羡慕。
长孙皇后不紧不慢道:“他在北京,离敌人近。”
“也是。”李世民瞬间释怀,亲征还是得要天时地利人和的。
【划重点,这个时候朱棣还是太宗文皇帝,虽然后世不肖子孙把他抬成了祖,他的成绩也确实配得上称祖,但我猜他可能还是更喜欢太宗这个称呼,毕竟成祖多少有点明示造反内味哈?多少尊重一下人家永乐帝辛苦营造的“爸爸爱我”人设好吧!】
朱棣:你可以不用加最后一句话!还有,到底是哪个不肖子孙把朕搞成“祖”的?
朱厚熜重重地打了一个喷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