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魔法 >诗相 > 第七章 《愁》

第七章 《愁》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从中文象形字来看,心上秋谓之愁,犹如宋代词人吴文英曾写道“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从造字形象看,它表示与人的心理有关,即“愁”是心理状态的一种表示形式,愁带有秋字,想必与秋天有关,从中国史角度讲,尤其是诗词中,描写秋景几乎都是为了烘托愁绪做铺垫。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对于自然而言本无二致,但对于寿命有限的人类来说,却被赋予了非凡的意义,最让人产生忧伤悲凉情绪的是秋天,这在中国史上,尤其是诗词上呈现的较为突出,或许是因为古代中国文人所生活在长江以北区域的秋天里,黄叶纷飞,草木凋零,一片枯竭的景象,让文人触景生情容易产生忧伤悲凉的情绪,也即古代文人常言的悲秋,这个惯性可通过刘禹锡名句“自古逢秋悲寂寥”可见一斑。愁本是人心理所表现的抽象情绪,通过结合秋天的景象,将人的抽象心理描绘的形象化和具体化,即人人都可感受到的“秋天的心情”,也就是秋心准确的表达出愁的深刻内涵,好比辛弃疾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示他自己深刻理解愁滋味后的欲说还休。愁是人类情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凡为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布衣百姓,无不会被愁绪困扰,是人心理活动最为普遍的存在,因此在诗词史上常见文人描写愁,甚至劝慰他人莫愁。或许是因为最普遍的心理活动,因此描写它的语言艺术特别丰富,李白说的举杯消愁愁更愁,刘禹锡的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流不尽许多愁,白居易的吴山点点愁,最为经典的莫过于李煜的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浩瀚的诗词里留下了不胜枚举的愁句,且多为人所熟悉。上面列举的几首有关愁的诗句,没有李白的夸张,不及李煜的深邃,难似刘禹锡的浓烈,不像大家们习惯将愁描述的像水流一般,却也是各具特色,是诗词中描愁的佳作。

《自遣》

(唐)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今朝有酒今朝醉,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失落时喝酒,得意时喝酒,喝到一定的时段,会有人容易飙出来这句家喻户晓的语句,不过与其合衬的“明日愁来明日愁”则流传度逊色许多。这两句出自晚唐诗人罗隐的诗作《自遣》,诗题之意即自己打发排解或发泄自己的情绪,是抒发胸中愤懑的佳句,流传至今则是多用于排解郁闷情绪和忧伤心境的场合。罗隐的大意是在描写得失之间的心态,得到时就欢快的大声高歌一曲,失去了也不必感到很难过,愁眉苦脸或者埋怨悔恨也改变不了什么,今天有酒就喝到它酩酊大醉,明日有忧虑愁绪就等到明日再说,这首诗前两句显得平和略带点积极感,后两句则显得消极颓废,前两句则是凝练的描述了人面对欢喜忧愁的精神面貌,得时高兴到手舞足蹈,失去时愁眉苦脸,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写作此诗时告诉自己面对欢喜忧愁应持有的心态。前两句“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得到的时候就放声高歌,失去的时候就由他去,虽然这世界存在很多的仇恨烦恼,我们照样可以乐悠悠的生活,不必把这一切放在心上,诗人罗隐能道出这样的语句,想必是他对现实有点绝望之感,在他看来,奋斗很多时候都是徒然的,努力科考十次还是照样落榜。后两句“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用很多重复的字眼,表达出的心境看似旷达而实际上是非常的消沉,不过今日有酒就借酒浇愁喝它个大醉,明天有愁那就明天再说,看上去非常消极颓废,但对于承受巨大社会压力的人们来说,的确也是一个消解自身压力的方式,因此我们常有借酒消愁的做法。借酒消愁是人们常有的习性,因此日常生活中常见喝闷酒的情形,以酒消愁古已有之,曹操便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说,李白更是说到举杯消愁愁更愁,罗隐的这首七言绝句同是借酒消愁诗,不过从李白和罗隐的诗句来看,愁是无法借酒消除的,从罗隐这首诗看来,所谓的解忧也只是“今朝”的排解而已,面对人世间纷繁的忧患与失意,不管是罗隐抑或李白,皆无以一醉毕其功的办法。

历史上的罗隐是一位相对潦倒的文人,是不得意的诗人,他的诗在很多人眼里是颓废丧气般的存在,他的这句诗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却鲜有人知罗隐这个人,他是典型的诗红人不红的历史人物。出生晚唐的罗隐,小时候便在乡里盛有才学之名,诗和文章也都出众,但是面对万里挑一的科举路,他也得屡试不顺,科考十多次都未能进士及第,其中有一次科考名落孙山后遇到曾经的熟人时还不得不言道“可能俱是不如人”自嘲一番。他的这首诗,它可以形容人得过且过,顾好眼前的享乐,也可以用来劝藉他人莫过于烦愁,它可以是乐观的,也可以是悲观的,持褒抑或贬的角度去理解任凭读者自行斟酌,因此这首诗是表达了作者乐观通达的情怀,还是失意自嘲的胸臆,自是各说纷纭。有人消极处世,自甘沉沦时喝闷酒,自慰道今朝有酒今朝醉,抑或失落的时候被朋友喊出来夜宵不醉不归,也容易获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劝解,乃至兴高采烈时劝酒也可以用它,总之适用它的场合很广泛人生本该就是如此,开心时饮酒作乐,悲伤时喝酒买醉,一醉解千愁,愁绪来时再面对,何必担忧明日的愁绪使得今日也忧愁呢,自嘲自遣的意味跃然纸上,遂成了妇孺皆知的安慰话,此诗一出便成为传诵至今的名句。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宋)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系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作品,是他小令词中的压卷之作,是词牌名《浣溪沙》中的代表作,从作品内容风格来看,类似于唐诗中的闺怨诗,描写的是女子在轻寒时节里所发生的寂寞哀愁,以名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最为世人所熟悉。词的上阙写春寒料峭的时候,刚刚亮的阴天像是在深秋时分,女子独上小楼,屋内淡烟流水图的画屏显得格外清幽,下阕描写小楼窗前的景象,看到落花随风轻飘起舞,无边无际纤细小雨,触目伤情。词中名句是作者运用他纤巧的笔触,将不相涉的花与梦,雨与愁联成组,将具体的景象比喻成抽象的情感,以容易捉摸的事物熊蓉难以描绘的事物,且词人未采用惯用手法,不说梦似飞花或愁如丝雨,反其道而用之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雨与花联合而成佳句,还有晏几道写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都是用语惊奇,特别具有意境美。上文所列举的忧愁佳句,多以水喻愁,而秦观在此作中用雨喻愁,本质上也是以水喻愁的形式,以雨寄愁的佳句也有许多,如晏几道父亲所写的“花底离愁三月雨”,宋代词人贺铸的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结构最为精巧的当属秦观的这句“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素有古之伤心人之称,是宋词婉约派代表人物,因受到苏轼兄弟两人的青睐和推荐,致使他在政治上的态度一直追随苏轼兄弟,因此也如同苏轼兄弟两人一样,深受北宋党争的影响,长久以来郁闷不得志,不过所作的词并未趋同于苏轼,反而独具一格以秀丽含蓄取胜,词作温婉细腻,柔情百出,具有很强的忧郁气息,好比这首《浣溪沙》中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言,想必是忧郁性情之人方能道出。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的这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作于他被弹劾去职、闲居江西上饶时,通过词作大意来看,被弹劾去职对他来说,肯定是相当郁闷痛苦的事情,应比左迁还难受,对于一个立志于建功立业的他来说,去职相当于断了前途,这就好理解作者在词中表示自己“而今识尽愁滋味”了。辛弃疾,从地域来看,术语今日的山东人,是个典型的北方高大威猛的汉子形象,素有词中之龙美誉的他能文善武,文表现为其豪放的词在文坛中留有厚重的一笔,武能抵御北方强敌并且带兵剿灭地方叛乱。辛弃疾虽是汉人,但其出生时,他家乡山东早已经被金国占领统治,并且其祖父辛赞是金国的官员,碍于这种身份原因,辛弃疾在南宋朝廷一直有“南归人”的身份,并因此未能得到南宋朝廷的百分百信任,再者,偏安一隅的南宋也不想与曾经的侵略者金国打开战端,故文武皆能的辛弃疾,在南宋朝廷未能充分发挥其才干,加上与朝廷的主和派利益不符,遭遇仕途上挫折,被迫长时间闲居地方,空有为汉人政权夺取故土之心,而不能付诸实施。或许是中年已至的辛弃疾,建功立业的机会渐趋渺茫,自己收复故土的一片赤诚之心未能上达圣听,不由的感到忧愁起来,更严峻的是朝廷的主和派多番以“南归人”的名义,对辛弃疾抵御金国收复故土的动机持怀疑看法。由于身份的缘故和朝廷战和派系之争,辛弃疾在南宋朝廷的仕途并不突出,顶多相当于现在的厅级干部,不超过副部长级别,相比其他才华横溢的文人来说,辛弃疾的仕途发展着实有点唏嘘,能文善武的才华不能有效施展,未能在仕途上留下光辉一页,但是在词坛上,辛弃疾是不可或缺的豪放派重要代表。

深刻理解辛弃疾这首词,想必要一定的社会经历,或是中青年以上阅历的读者,对辛弃疾的这首词会产生感触,词主要以少年不知愁和中年知尽愁的对比描写,来抒发人两种截然不同年龄段的思想感情的变迁,较好的描绘出人们少年和中年不同的内心世界的本质区别。词的上阙,作者回忆自身少年时代不知愁苦,因此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的场景,少年时代,阅世较浅,乐观自信,对真正的愁苦缺乏真切的体验,好比少年的中学时代,总喜欢无病呻吟,总说读书辛苦考试累,还偶尔自带忧郁多愁伤感一番,犹如上阙词中的“为赋新词强说愁”。而立之年已过,中年已近,成为上有老下有小的社会夹心层,逐渐苍老并有病魔随时入侵风险的父母,逐渐长大并且需要准备大量教育经费的子女,还有许许多多无形中损耗人之精力的事务,好比这首词的下阕“而今识尽愁滋味”,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愁是有苦难出也不知向谁诉说,心里的苦楚也只能自己咽下去,正如词中欲说还休,自我调节的话或许还能像辛弃疾一样,安慰自己道一句“天凉好个秋”,而部分人则是长期积压于心,产生抑郁症,还有就是罗隐式的心态,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辛弃疾的这首词,放置今日,依旧有很强的现实感,以“愁”的名义道出人不同阶段的心理历程,相当部分人都有类似的心理感受,人或所处阶层的不同,对愁绪的感受会有所差别,但整体对愁绪的感受具有一致性,辛弃疾当时的地位及生活环境至少是无需为财米油盐劳心费力,况且如此,可想而知,今日为碎银几两而疲惫不堪的中年朋友,愁滋味想必会识尽。

第一次读到辛弃疾的这首词时,已过而立之年,一眼喜欢上这阕词,大致是自身的境遇切合此词所蕴含的寓意,庶民百姓自是不能与辛弃疾的境遇相比拟,但心理的感受还是趋同的,这也是中年时读到此词瞬间有感觉的缘故。整首词直白的渲染“愁”,从少年不知愁强说愁,到中年知愁而不说愁,行文构思巧妙,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在其豪迈的主流风格中不乏柔情细腻之感,是辛弃疾不可多得的“婉约”佳词,尤其是而今识尽愁滋味,高度概括了大半生的人生经历,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别具一格且耐人寻味。今日的盛世社会,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社会分工进入白日化竞争时代,这样的环境传导教育系统,教育内卷化的大趋势下,少年时期的学习压力的确非二十多年前所能比,但是对比人生轨迹来看,最苦最累的阶段应是中年时期,所以才有识尽愁滋味的感觉,中年时期的人们,表面上不愿意将成年后的辛酸苦辣告知子女,也不想将压力传导至子女头上,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无形的把自己的委屈和压力传导给子女,不过是以期许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抑或为了子女前途着想等名义实施的。中年人将自身的压力传导至子女,或许是普通家庭环境所必然的行为操作,作为子女,父母的艰辛,孩子也多半会看在眼里,放在心里,品读辛弃疾这首词,不仅是让中年人理解自己的愁苦滋味,更是让少年孩子们能够理解中年人士的不容易。

此上三首描写愁的佳作,罗隐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最具有社会现实感,辛弃疾“少年不知愁滋味和而今识尽愁滋味”次之,相对而言,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所体现的更多应是欣赏,这也就好理解为何罗隐的名句可以家喻户晓且很实用,辛弃疾的名句或许是人们回想昔日的人生经历会迸发的感触,秦观的名句更多的是欣赏人士所熟悉的,或许有人会在春日里的朦胧细雨中,灵感触动想起秦观这句词作。不管是唐诗中的愁,还是宋词中的愁,都是精彩纷呈的,如前面所讲,愁本是人之常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法回避的,只要人们有困惑,就会有忧愁,有忧愁不代表是消极的情绪,或许是深刻的反思,犹如辛弃疾这首词,通过少年时愁滋味和中年时愁滋味的对比,本身也是对愁滋味的反思,其次罗隐的明日愁来明日愁,是否也是对愁苦的一种反思,告诫人们不必为明日的忧愁而提前忧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