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汝只见母土,却不见娘辛苦
再说了,如今这坐在宗学的那都是身份地位极高的,他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从四品,又是心狠手辣的镇抚使,又有何能力担当这一要职呢?虽说只是暂时。
唐剑秋颇感为难,偏偏在这件事情上不知该如何开口为好。
孙承宗却是笑了笑,他也知道自己这么一个要求的确是难住对方,可当下之计不这么做也实在没有办法。
在这件事情上他也不好拒绝,唐剑秋倍感压力,也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但不知孙承宗吃饭前去又是否平安?
见唐剑秋答应,孙承宗已然没了后顾之忧,只是这脸色却并不好看。
因为他不知道魏忠贤又要在背后搞什么。
唐剑秋摇头,与孙承宗简单提了一嘴,并再三告诫切莫得罪魏忠贤。
他们二人正在这外边讲话,可谁想却听到里边传来聒噪的声音,而言外之意确是对他人母亲一桌品头论足。
“先前吃些饭食的时候你们可有瞧见?梓意的母亲穿得好土啊!穿得比平民百姓还要邋遢,实在是有**份,弄得整个私塾都乌烟瘴气的。”
尽管这人只说话的声音甚小,却还是叫唐剑秋听了去了。
他说话一向直接,何况又身为人子,自然是忍不了这样一个蛀虫存在,这要是传到国外,岂不是叫人贻笑大方?
唐剑秋怒气冲冲地走了进去,一掌击碎了讲台。
如此阵势可把那些嬉皮笑脸的学生震慑住了,先前那些个嘲笑他人人母的也是立刻安静了下来。
唐剑秋就于教堂之上,气场强大,一双兄弟的眼神仿佛能将人生吞活剥了。
他打算好一顿教育学堂学子,从而让他们明白双亲的重要性。
这样一番气势,不要说是这些学生了,孙承宗都吓了一跳。
因为这些个人的身份不是唐剑秋能招惹得起的,要是他们向父母告上一状,只怕这头顶乌纱帽都不保。
“唐大人,这不太合适吧?”孙承宗忙在一旁打圆场,刚才他的确该好好把这些不懂事的学生整治一番,只是没想到偏偏挑在这个时候。
这要是他孙承宗本人来处理或许会好得多,只是凭唐剑秋的能力实在难以驾驭,弄得他一时之间不该说些什么为好。
唐剑秋也知道这么做是有些不合适,也只能强压着怒火,让孙承宗放心去了,并再三表明此事有自己处理就好。
当然,他不会让孙承宗为难,一人做事一人当,损坏的东西他会负责处理,可人心这种东西一旦坏了,花再多的钱都无法修饰。
起初孙承宗觉得此事或有不妥,可最终在唐剑秋的再三强烈坚持下这才妥协。
望着孙承宗离去,唐剑秋一时间有种说不出来的情绪,大概是替对方感到惋惜。
不过有件事情是唐剑秋理解错了的,魏忠贤这人虽然权力滔天,无人敢得罪,同时也陷害了不少明朝大臣不错,唯独不敢动孙承宗。
虽然很多时候对他抱有敌意,但也只是进行威吓,不敢真的对他痛下杀手。
而这其中原因有二,其一是因孙承宗在前线抵挡着虎视眈眈的后金军队。
万一这个人倒下了,努尔哈赤打进来,那也就没有他魏忠贤什么事情了,孰重孰轻魏忠贤还是分得清的。
虽然说大明中不止有孙承宗这样一个能人,可他在大明天启年间起到不可撼动的作用。
其二,孙承宗深得天启皇帝的信任,所以一般人陷害不动他,何况还是朱由校和朱由检的恩师,身份极其尊贵。
待调整好了自身状态后,唐剑秋这才恢复原本的模样,尽可能摆出和气的一面。
可他越是正常,这些个学生就越害怕,因为他们见识过唐剑秋的本事。
连桌子都能轻易破碎的人,由此可见对方实力有多猛了,这可不敢随意针对。
最开始见到这一陌生男子进来的时候,里边的学生多少有些诧异,可当看到他不费吹灰之力摧毁木质讲台时,原有的那份喜悦很快就转变成了恐惧。
方才教他们的是孙承宗,即便真有什么也不会采取如此暴力的手段,而这位陌生的北镇抚使上来就对他们进行一番危言恫吓。
好不容易才摆出一副还算正常的面孔,唐剑秋道:“孙先生有要紧事需要处置,就由我暂且代孙先生上一堂,我姓唐,你们只管唤我唐先生。”
坦白说,他一武官说这话都觉得别扭得很,只觉得浑身发麻,一阵痒乎,实在肉麻得紧。
可能是唐剑秋与生俱来的王者之气,还有那久经战场的杀伐之气,这一双凶戾的眼神令台下众学生畏惧不已,先前那些议论的声音明显小了许多。
他倒是不习惯坐着,站在那台上审视着一众盘腿坐下的学生。
由于他们身份尊贵,即便是坐着听课也算在情理之中,这要是在私塾之中,自然是学生站着,老师坐着。
言归正传,唐剑秋决定直接切入主题,“想必你们都学过三字经了,我就拿其中一句来举例,
行百善,孝为先,学百科,孝通天,
另外,三字经中还有一句,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要说这个吗?”
全场安静了下来,谁也不敢吱声,还是一个胆子稍微大些的试探性的举手回话,“有一子弟一时失言,弄得先生不快。”
“不错,人生有三六九等之分,即便是平民百姓也渴望着读书,但也不是人人都能高中,在座的每一位学子都有自己的擅长之处,
生而为人,不求成绩优异,但求不忘本心,而今却听得闲言碎语,听得台下学生嘲笑人母,说人家的娘衣裳简朴丑陋,尔等可知母亲蕴含身份又何其之重!”
话落,唐剑秋又将视线放到了先前取笑别人母亲的人身上,“我且问你,你的生辰在什么时候?”
那人明显愣了一下,不过还是如实说道:“二月初九。”
众学生沉默不语,浑然不知唐剑秋所做及目的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