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2 章 龙凤猪组合13
汉
听到天幕夸奖他文采,刘彻不满地嘀咕:“既然知晓朕文风,为何说朕是彘?”
简直有辱朕威名。
想到此处,刘彻拍案而起:拿笔墨,朕要写赋几首,好让后人知朕风采。
他身旁的卫青无奈抚额:陛下,你把上扬的嘴角收一收,臣就信你的话。
至于写赋?
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哪有听天幕夸奖自己来得爽快?
【从元光二年无功而返的‘马邑之谋’,到元狩四年漠北之战。
汉武帝用整整十三年时间,不断以大军痛击匈奴,彻底占领燕山山脉、阴山山脉、贺兰山山脉及祁连山脉.
此时汉家最北边的疆域是外蒙古克鲁伦河,汉武帝在此建起漠北长城,将汉家防线外扩数千里,一扫汉匈之间的软弱姿态,彻底打出汉家声威,独霸东亚】
刘邦&刘恒&刘启:朕的好曾孙\孙子\儿子呐!
做到了老刘家梦寐以求的梦想:揍匈奴,揍他丫的!
干得漂亮!
刘家皇帝正浮须欣慰时,就听见天幕遗憾道:
【纵观漠北战果,虽达到‘漠南无王庭’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达到汉武帝的战略目的——诛杀单于伊稚斜,或是彻底击杀单于主力军】
秦
秦始皇举起烛台,觑着眼打量舆图茫茫大秦境外,耳边听着博士讲解:“当年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阴山脚下,还在高阙修塞。”
他找到林胡、楼烦两地,提笔沾墨,在舆图上轻轻画了个圈,眼神落在塞外两地上:“今两地全失于匈奴,按天幕所说,对付匈奴需骑兵对骑兵。”
秦始皇转首,神色淡然道:“丞相,大秦马匹今有多少?”
丞相王绾出列,恭声答道:“今马苑九万余匹。”
虽被受刑,仍继续向陛下展示自己有用的李斯,紧跟上奏:“陛下,臣请奏,选取燕赵等边民,加以训练,用此来抵御匈奴。”
幽州燕地民众胡化颇深,与大秦内腹其他兵种相比,更善骑射,对胡人习性更为了解。
他们大秦对付胡人最好的兵源。
君不见往上数历代将领,只有燕将秦开为卫霍那般的主动攻击将领。
昔年燕将秦开在东胡做人质,通晓匈奴风俗,燕昭王即位后他逃回燕国,率军大破东胡,使东胡北退千里。
甚至还渡辽水河进攻箕氏朝鲜,直达满番汗(今朝鲜清川江的博陵古城)为界,取地两千余里。
论对外功绩,冠于七国诸将之上,堪称战国主击胡蛮第一人。
秦殿君臣的讨论,影响不到天幕语气中的遗憾:
【因为漠北之战,汉武帝是奔着消灭单于主力而去。
为了彻底消除大汉顽疾,汉武帝将五万精锐给了霍去病,让他奔赴沙漠,对阵伊稚斜主力。
而卫
青则率五万骑兵从定襄出发,
应对匈奴太子左贤王,
剪除匈奴最后残存力量。
为了达到战争胜利,汉武帝又另征集了四万马匹,专拨步兵数十万负责转运粮食,为拉长战线做好充分准备。
此战,双方都拿出了全国积蓄,堪称是汉匈两国国运之战】
汉
刘启脸色沉重地转过怀中太子:“你将马全部用光了?”
被举起来的小刘彻神情无奈:“爹,那是未来的儿子做派,现在的孤也不知未来选择啊!”
见儿子还稚嫩的脸上一片无奈,刘启长长地叹了口气:“罢了,朕多努力,为你存点马吧!”
说着又伸手捏了捏他肉脸:“花钱大手大脚,节约点。”
小刘彻不服气,噘嘴应道:“儿臣谨尊父令。”
心里却在哼哼:钱不就是赚来花的?
该花时就得花,没钱了,想办法在赚嘛!
天幕语气带着深深遗憾,幽幽道:
【结果天意弄人,带领精锐的霍去病没有遇上单于主力,反而是卫青出关后,便得到伊稚斜主力消息。
于是卫青决定兵分两路,施行包抄计划,让李广与赵食其合兵一处,从东边迂回包抄单于主力。
他则正面迎上伊稚斜进行决战,卫青深入千里,终于在外蒙古翁金水处,遇上了伊稚斜大军。
两军相遇,大战一触即发。
但大战前,李广跟赵食其跟卫青汇合了吗?
没有,他们迷路无法汇合,所以卫青只能在河畔上独自迎战伊稚斜大军。】
汉
原本还欢喜的刘彻听到迷路两字,脸色冷了下来。
汉家对匈奴最无奈的是,迷路首当其冲,是只...
大决战中迷路...再联想到先前报去病功绩时,刘彻哪还不明白卫青此次战役结果?
竟然让伊稚斜跑了!
‘咔嚓’刘彻手中的酒杯猛地破碎,引得张汤惊呼出声:“陛下”
刘彻没理会张汤,随手将酒杯扔在地上,发出沉闷的响声,心疼地闭上眼,国运战呐!
拼的就是钱和粮,怎么就这么放跑了呢?
他喉咙深处挤出,像是裹了寒冰让人胆寒:李广、赵食其!
唐
相较大汉丞相内心的复杂,大唐君臣则轻松许多,李世民低头看了眼汉书,叹道:“我等汉廷资料还未后人详细,后人超我等多余。”
正专注天幕的长孙无忌闻言一笑:“时世迁移,后人对华夏历史所知甚详,不就说明他们比我等前人要过得好?”
李世民点点头,仰头叹道:“可惜汉室不知马铁蹄妙用,否则以卫青之能,漠北之战便能定汉匈乾坤!”
他自己率有一骑玄甲军,是重骑兵军团,曾以一千玄甲军大破王世充,又以三千五百玄甲军大破窦建德十万大军。
是以骑兵之道,他颇有心得,在他看来卫青最厉害之处,是遇上匈奴骑兵
时,
能有效控制场面,
将战争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两方交战,谁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谁便是胜利者。
正想着,突然看到天幕上卫青用武刚车围绕在军前,以抵御匈奴进攻,立即大声道:好计也,匈奴败定了!
若他是伊稚斜,在卫青出现的瞬间,便会率大军冲撞过去,利用骑兵的优势,破坏卫青军形,不会给他用武刚车的机会。
天幕并不知道唐太宗正在点评大将军,仍详细地讲述漠北之战状况:
【卫青用厚皮革覆盖的战车围成圈,放置匈奴骑兵冲击,再派五千人马出阵迎上匈奴万骑,一直激战到黄昏。
正交战时,天上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难以睁眼,卫青果断抓住机会,命令武刚车内的全部骑兵兵分两路,包抄伊稚斜的后方。
可惜成也狂沙,败也狂沙,结果伊稚斜见匈奴败局已定,带着几百骑趁机突围。
卫青派兵追击,可惜追击两百多里地,也没追上伊稚斜,倒阴差阳错地找到匈奴储存粮草的赵信城。
因为自身部队伤亡严重,卫青无力再继续追击,只能烧粮班师回朝】
汉
宴上众臣参与过数次战争的调动,但从未亲身感受过大军作战是什么情形。
冷酷、肃杀、残忍...他们望着天幕上的厮杀场面,说不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特别是丞相公孙弘,他认为河套之地,取来无用,费钱费粮。
若不是看到天幕所说汉匈种种,皆为汉勇胜利,他早就出言进谏劝陛下以民为重,对匈奴兴兵,见好就收。
而今望着天幕上大汉军上,不断与匈奴拼杀,所有劝解的话都被堵在喉咙,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他有什么资格劝陛下,把大汉用鲜血换来的土地放弃?
只是...
打仗要钱呐!
陛下喜好奢华,又喜享受,朝廷里外皆需用钱,大汉积蓄的钱能撑到几时?
【此战卫青斩杀俘虏达一万九千人,但没有达到诛杀到伊稚斜的目的,更让他保存了大部分有生力量。
所以在匈奴右蠡王,成为新的匈奴单于后,伊稚斜又重新夺回了单于王位,再次掌控匈奴,与汉为敌。
至于李广等人,在卫青率军越过大漠后,才得知他们的消息,派人问为何迷路?
李广闭口不谈,独自承担所有责任,自刎而死。
李广的死,汉武帝可能要背个锅?】
汉
李广自刎于朕何关?刘彻心中大怒,猛地甩开袖袍怒视天幕:“朕即位就招李广为未央卫尉,他三子皆为郎跟谁在朕身边,朕对他还不好吗?”
甚至在组建‘期门军’时,也多次询问李广建议,还让他大儿李当户加入期门军中,作为最初的心腹亲信培养,难道朕做得还不够?
当户去世后,只留下一遗腹子李陵,朕亦有多加关照,天下中有几人能得朕关照?
气杀他也!
见陛下气得怒恶不止,
“?_[(,
天莫所泄右蠡王不敌单于,大汉对外策略是否当先歼灭单于主力?”
汲黯是标准的黄老派,对于战争是天然反感,无奈大汉不得不反击匈奴,一雪耻辱。
当他看到天幕上一串串战争数额时,只觉心痛难忍,百姓身上又要加赋多少负担?
正当汲黯准备进谏劝解时,还年轻的霍去病突然插话:“陛下,先去听陛下与舅舅交谈,对付匈奴实行换马不换人,一人带两匹马快速突袭,马累了就换一匹。
咱们大汉马匹够吗?”
刘彻上升的怒气值被打断,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少不了你的马!”
得到回答的霍去病也不惧他火气,挺直了身笑嘻嘻地拱手道:“谢陛下!”
说完起身扫过天幕,两眼湛湛地看着舅舅:这就是他来来来的打法!
他抬起手,按在胸口,感受着胸腔的挑动。
是的,就是这样,他喜欢这样的打法,不用思虑太多,只要作为利剑一往无前即可。
卫青见他灼灼发光的眸子,心中忧愁,此法虽好,但对身体太过损伤。
他有心压制外甥,可是却又说不出口。
唉,该怎么劝他?
【因为有史书记载:卫青出兵前,受到汉武帝叮嘱:李广老了,又数奇,别让他对上单于,否则怕达不到战略目标。
数奇:指命运不好,遇事多不利。
漠北一战,若不是李广多次上奏请战,汉武帝不会让他带军出征。
看看李广在汉武朝参与的战斗:
元光二年,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伏马邑攻匈奴,无果而返。
元光五年,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军败,被俘逃脱。
元狩二年,郎中令李广皆出右北平,因公孙敖、张骞迷路失期,李广率军迎左贤王,斩匈奴三千,损失三千士卒。
元狩四年,随卫青漠北决战匈奴,迷路失期自杀】
汉
未来的廷尉张汤皱起眉:按此履历,李将军的确达不到封侯条件。
汉家律法,对于将军的军功,并不单单看斩杀数。
二是要把杀敌数减去自身损失后,才能核算斩首功绩,评定赏赐。
李广损失三千斩首三千,功过相抵,怎么可能封侯?
他身旁的汲黯却突然想到,李将军在做辽西郡守时,曾诱降羌人八百,待羌人入城后又反杀了他们。
再联系到李将军平时打仗的作风,不由苦笑:该不会李将军出征从不带匈奴导向吧?
有杀降先例在,哪个匈奴人敢给他带路?
汉
刘启听着李广二字,嘴角一抽,吴楚反叛时,李广跟周亚夫平叛七国之乱,获得功劳甚重。
只是可惜...刘启冷冷笑出声,空有武力没脑子的蠢货。
他仰头起,眼底闪过暴虐,七国之乱时,为稳住梁王抗敌,以
皇太弟为饵,
许千秋后传位于他。
竟然敢接受梁王授印,
朕还没死呢,就这般急着侍奉梁王了?
若不是公孙昆邪哭求,根据不愿让李广上任上郡太守。
即便大汉再差武将,他也不愿要没眼色,看不清政治的武将。
【基本上从元光到元狩四年前,汉武帝也算得上重视李广,凡对匈奴的重大战役,他都有参加。
但李广在重视面前打不出成绩,抓不住机会啊!
反而让人嘀咕:这人是不是命中带衰,带着大汉打不了胜仗。
李广一心想封侯,不是因为他迷路,而是因为无战功,封不了侯。
古时在不熟悉的地方打仗,迷路可是太常见了。
像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征时,就因为迷路,差点困死在伊朗和阿富汗交界地。
黄金家族打西方时,因为迷路打到斡罗斯,打完发现:不好意思,打错人了,于了又重新调转方向前进·。
更别提汉朝公孙敖等人,几次大漠无功而返的旅游事件。
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卫青霍去病,能分辨匈奴位置,还能下达准确的命令追击匈奴。
特别是霍去病这个开挂的金手指,自带人形导航,匈奴在哪他就出现在哪的BUG。
历朝难得一见】
汉
刘彻觉得委屈,他说李广数奇难道有错吗?
他是天子当然没错,有错的只有李广,再则朕一次次地给了你机会,你自己不争气怪朕何事?
不感激朕还敢怨恨朕?
死吧!!
秦
想起匈奴广袤的国土,秦始皇只觉头疼,大秦立国根基便是在西戎手中抢夺,在秦德公前,历代先君都主动与戎夷交战。
而自大秦将目光转向东方后,面对义渠等戎夷部落,都是由攻转守,以抵挡杀击为主。
而今到了他一代,又要开始主动攻击匈奴。
他揉了揉额头,罢了,待天幕结束回史阁看看先祖手册,期望他们能给子孙留点有用的东西。
明
朱棣盯着大明月舆图,暗自琢磨:先帝时兵力以长枪为主,他在滁州马场上建立骑兵,只是...
他拧紧了眉:只一处马场不够啊,朱棣指尖滑过舆图,最后定到江淮地区,不若在这几处建立马场,让太仆寺负责?
听见‘黄金家族’四字,朱棣一愣,黄金家族是谁?
难道是大元?
【李广打不了胜仗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打仗方式,不适合汉武帝时期的大型团战模式。
汉家自高帝起,对匈奴便处于防御态度,对将军的要求就是:守住边境,不让匈奴进城,就是名好将军。
看看与李广同期的‘不败将军’程不识对他的评价:
李广治兵简便易行,然而敌人如果突然进犯他,他就无法阻挡了。
因为无军纪,他的士卒倒安逸快乐,因此甘愿为他
拼死。
所以李广走的‘羊群效应’路子,匈奴当前,他用自身胆气带动兵卒打仗,对于文景两朝的环境来说,他就是个合格的将军。
到了汉武帝时,国家战场扩大,需要的不是防守将军,而是有统战意识,能将大军整合并分析、判断敌人踪迹的将军。
李广松懈的风格放到一万骑中,他有统战能力吗?
不能,如果说卫青、霍去病走的是‘多人战斗路线’,那李广就是领着兵‘一个人在战斗’,他的个人骑射长处,弥补不了统战的短处。
在战场扩大的草原上,想要继续‘乱拳打死老师傅’,怎么可能干得掉匈奴人?】
宋
赵匡胤点点头,非常认同天幕所言:当今用兵,当以正兵以对,但越大型的战斗对统帅的要求越高,正所谓可握则握,可施则施,千变万化,使敌莫知。
他身旁的赵光义听罢,感叹道:“哥,你倒说得轻巧,只当一点,遇见敌人时,进攻或者撤退,其平衡把握何其难也?”
史上多少将领,仅凭‘可握则握’一条,便能拉开无数条鸿沟,否则能进唐朝武庙的,怎么才有七十二人?
能入选武庙的人,无不是会判形势、断局势,使谋略、布计之人。
乃世间杰出之人!
前些年哥进武成王庙观幸,认为白起杀降,无武德之风,不配享庙,让人移去。
还引得官员一片争论。
那他呢?赵光义摸了摸自己脸蛋,白起都不配享配武庙,那他要怎么立功?
古人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最后立言。
他能立什么?
【因太史公将李广经历写得够精彩,再加之一句文人自哀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唐诗,让李广受到许多瞩目。
又因他跟卫青、霍去病两个开挂的人放在一起比较,更显得他可笑无能,到了现代,还有了个外号‘迷路候’。
但李广对当时的汉朝百姓、士兵而言,他尽到了自己作为守将的责任,保卫大汉边境不被匈奴掠扰。
因此他死后,百姓、部下伤心大哭,他是个杀匈奴的大英雄,对部下而言,亦是身先士卒的将军。
他只是旧时代的英雄,而不是新时代的适应者】
秦
又是唐朝?
秦始皇心一动,李世民的唐朝怎么回事?
是要将历朝历代写个干净吗?
他身上还有唐人泼的‘孟姜女’污水呢!
可惜...他摇摇头,遗憾不能面见唐太宗李世民,否则他定要好声与他说道说道(按着鹿卢剑的手)
而秦殿中的王翦心中却五味杂陈,马上建功,是将军毕生的追求,为了理想他们马革裹尸是他们最崇高的命运。
可后人却用遗憾的语气,说李广是旧时代的英雄,语气温和甚至带有怜惜,可同为将领,他并不喜欢这样的评价,为将者,要的是马上横刀纵天下,而不是叹息似的遗憾。
王翦微微合上眼,嘴角溢出丝丝苦笑:他日陛下打匈奴时,他是不是也被新时代所抛弃?!
汲黯是标准的黄老派,对于战争是天然反感,无奈大汉不得不反击匈奴,一雪耻辱。
当他看到天幕上一串串战争数额时,只觉心痛难忍,百姓身上又要加赋多少负担?
正当汲黯准备进谏劝解时,还年轻的霍去病突然插话:“陛下,先去听陛下与舅舅交谈,对付匈奴实行换马不换人,一人带两匹马快速突袭,马累了就换一匹。
咱们大汉马匹够吗?”
刘彻上升的怒气值被打断,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少不了你的马!”
得到回答的霍去病也不惧他火气,挺直了身笑嘻嘻地拱手道:“谢陛下!”
说完起身扫过天幕,两眼湛湛地看着舅舅:这就是他来来来的打法!
他抬起手,按在胸口,感受着胸腔的挑动。
是的,就是这样,他喜欢这样的打法,不用思虑太多,只要作为利剑一往无前即可。
卫青见他灼灼发光的眸子,心中忧愁,此法虽好,但对身体太过损伤。
他有心压制外甥,可是却又说不出口。
唉,该怎么劝他?
【因为有史书记载:卫青出兵前,受到汉武帝叮嘱:李广老了,又数奇,别让他对上单于,否则怕达不到战略目标。
数奇:指命运不好,遇事多不利。
漠北一战,若不是李广多次上奏请战,汉武帝不会让他带军出征。
看看李广在汉武朝参与的战斗:
元光二年,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伏马邑攻匈奴,无果而返。
元光五年,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军败,被俘逃脱。
元狩二年,郎中令李广皆出右北平,因公孙敖、张骞迷路失期,李广率军迎左贤王,斩匈奴三千,损失三千士卒。
元狩四年,随卫青漠北决战匈奴,迷路失期自杀】
汉
未来的廷尉张汤皱起眉:按此履历,李将军的确达不到封侯条件。
汉家律法,对于将军的军功,并不单单看斩杀数。
二是要把杀敌数减去自身损失后,才能核算斩首功绩,评定赏赐。
李广损失三千斩首三千,功过相抵,怎么可能封侯?
他身旁的汲黯却突然想到,李将军在做辽西郡守时,曾诱降羌人八百,待羌人入城后又反杀了他们。
再联系到李将军平时打仗的作风,不由苦笑:该不会李将军出征从不带匈奴导向吧?
有杀降先例在,哪个匈奴人敢给他带路?
汉
刘启听着李广二字,嘴角一抽,吴楚反叛时,李广跟周亚夫平叛七国之乱,获得功劳甚重。
只是可惜...刘启冷冷笑出声,空有武力没脑子的蠢货。
他仰头起,眼底闪过暴虐,七国之乱时,为稳住梁王抗敌,以
皇太弟为饵,
许千秋后传位于他。
竟然敢接受梁王授印,
朕还没死呢,就这般急着侍奉梁王了?
若不是公孙昆邪哭求,根据不愿让李广上任上郡太守。
即便大汉再差武将,他也不愿要没眼色,看不清政治的武将。
【基本上从元光到元狩四年前,汉武帝也算得上重视李广,凡对匈奴的重大战役,他都有参加。
但李广在重视面前打不出成绩,抓不住机会啊!
反而让人嘀咕:这人是不是命中带衰,带着大汉打不了胜仗。
李广一心想封侯,不是因为他迷路,而是因为无战功,封不了侯。
古时在不熟悉的地方打仗,迷路可是太常见了。
像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征时,就因为迷路,差点困死在伊朗和阿富汗交界地。
黄金家族打西方时,因为迷路打到斡罗斯,打完发现:不好意思,打错人了,于了又重新调转方向前进·。
更别提汉朝公孙敖等人,几次大漠无功而返的旅游事件。
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卫青霍去病,能分辨匈奴位置,还能下达准确的命令追击匈奴。
特别是霍去病这个开挂的金手指,自带人形导航,匈奴在哪他就出现在哪的BUG。
历朝难得一见】
汉
刘彻觉得委屈,他说李广数奇难道有错吗?
他是天子当然没错,有错的只有李广,再则朕一次次地给了你机会,你自己不争气怪朕何事?
不感激朕还敢怨恨朕?
死吧!!
秦
想起匈奴广袤的国土,秦始皇只觉头疼,大秦立国根基便是在西戎手中抢夺,在秦德公前,历代先君都主动与戎夷交战。
而自大秦将目光转向东方后,面对义渠等戎夷部落,都是由攻转守,以抵挡杀击为主。
而今到了他一代,又要开始主动攻击匈奴。
他揉了揉额头,罢了,待天幕结束回史阁看看先祖手册,期望他们能给子孙留点有用的东西。
明
朱棣盯着大明月舆图,暗自琢磨:先帝时兵力以长枪为主,他在滁州马场上建立骑兵,只是...
他拧紧了眉:只一处马场不够啊,朱棣指尖滑过舆图,最后定到江淮地区,不若在这几处建立马场,让太仆寺负责?
听见‘黄金家族’四字,朱棣一愣,黄金家族是谁?
难道是大元?
【李广打不了胜仗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打仗方式,不适合汉武帝时期的大型团战模式。
汉家自高帝起,对匈奴便处于防御态度,对将军的要求就是:守住边境,不让匈奴进城,就是名好将军。
看看与李广同期的‘不败将军’程不识对他的评价:
李广治兵简便易行,然而敌人如果突然进犯他,他就无法阻挡了。
因为无军纪,他的士卒倒安逸快乐,因此甘愿为他
拼死。
所以李广走的‘羊群效应’路子,匈奴当前,他用自身胆气带动兵卒打仗,对于文景两朝的环境来说,他就是个合格的将军。
到了汉武帝时,国家战场扩大,需要的不是防守将军,而是有统战意识,能将大军整合并分析、判断敌人踪迹的将军。
李广松懈的风格放到一万骑中,他有统战能力吗?
不能,如果说卫青、霍去病走的是‘多人战斗路线’,那李广就是领着兵‘一个人在战斗’,他的个人骑射长处,弥补不了统战的短处。
在战场扩大的草原上,想要继续‘乱拳打死老师傅’,怎么可能干得掉匈奴人?】
宋
赵匡胤点点头,非常认同天幕所言:当今用兵,当以正兵以对,但越大型的战斗对统帅的要求越高,正所谓可握则握,可施则施,千变万化,使敌莫知。
他身旁的赵光义听罢,感叹道:“哥,你倒说得轻巧,只当一点,遇见敌人时,进攻或者撤退,其平衡把握何其难也?”
史上多少将领,仅凭‘可握则握’一条,便能拉开无数条鸿沟,否则能进唐朝武庙的,怎么才有七十二人?
能入选武庙的人,无不是会判形势、断局势,使谋略、布计之人。
乃世间杰出之人!
前些年哥进武成王庙观幸,认为白起杀降,无武德之风,不配享庙,让人移去。
还引得官员一片争论。
那他呢?赵光义摸了摸自己脸蛋,白起都不配享配武庙,那他要怎么立功?
古人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最后立言。
他能立什么?
【因太史公将李广经历写得够精彩,再加之一句文人自哀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唐诗,让李广受到许多瞩目。
又因他跟卫青、霍去病两个开挂的人放在一起比较,更显得他可笑无能,到了现代,还有了个外号‘迷路候’。
但李广对当时的汉朝百姓、士兵而言,他尽到了自己作为守将的责任,保卫大汉边境不被匈奴掠扰。
因此他死后,百姓、部下伤心大哭,他是个杀匈奴的大英雄,对部下而言,亦是身先士卒的将军。
他只是旧时代的英雄,而不是新时代的适应者】
秦
又是唐朝?
秦始皇心一动,李世民的唐朝怎么回事?
是要将历朝历代写个干净吗?
他身上还有唐人泼的‘孟姜女’污水呢!
可惜...他摇摇头,遗憾不能面见唐太宗李世民,否则他定要好声与他说道说道(按着鹿卢剑的手)
而秦殿中的王翦心中却五味杂陈,马上建功,是将军毕生的追求,为了理想他们马革裹尸是他们最崇高的命运。
可后人却用遗憾的语气,说李广是旧时代的英雄,语气温和甚至带有怜惜,可同为将领,他并不喜欢这样的评价,为将者,要的是马上横刀纵天下,而不是叹息似的遗憾。
王翦微微合上眼,嘴角溢出丝丝苦笑:他日陛下打匈奴时,他是不是也被新时代所抛弃?!
汲黯是标准的黄老派,对于战争是天然反感,无奈大汉不得不反击匈奴,一雪耻辱。
当他看到天幕上一串串战争数额时,只觉心痛难忍,百姓身上又要加赋多少负担?
正当汲黯准备进谏劝解时,还年轻的霍去病突然插话:“陛下,先去听陛下与舅舅交谈,对付匈奴实行换马不换人,一人带两匹马快速突袭,马累了就换一匹。
咱们大汉马匹够吗?”
刘彻上升的怒气值被打断,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少不了你的马!”
得到回答的霍去病也不惧他火气,挺直了身笑嘻嘻地拱手道:“谢陛下!”
说完起身扫过天幕,两眼湛湛地看着舅舅:这就是他来来来的打法!
他抬起手,按在胸口,感受着胸腔的挑动。
是的,就是这样,他喜欢这样的打法,不用思虑太多,只要作为利剑一往无前即可。
卫青见他灼灼发光的眸子,心中忧愁,此法虽好,但对身体太过损伤。
他有心压制外甥,可是却又说不出口。
唉,该怎么劝他?
【因为有史书记载:卫青出兵前,受到汉武帝叮嘱:李广老了,又数奇,别让他对上单于,否则怕达不到战略目标。
数奇:指命运不好,遇事多不利。
漠北一战,若不是李广多次上奏请战,汉武帝不会让他带军出征。
看看李广在汉武朝参与的战斗:
元光二年,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伏马邑攻匈奴,无果而返。
元光五年,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军败,被俘逃脱。
元狩二年,郎中令李广皆出右北平,因公孙敖、张骞迷路失期,李广率军迎左贤王,斩匈奴三千,损失三千士卒。
元狩四年,随卫青漠北决战匈奴,迷路失期自杀】
汉
未来的廷尉张汤皱起眉:按此履历,李将军的确达不到封侯条件。
汉家律法,对于将军的军功,并不单单看斩杀数。
二是要把杀敌数减去自身损失后,才能核算斩首功绩,评定赏赐。
李广损失三千斩首三千,功过相抵,怎么可能封侯?
他身旁的汲黯却突然想到,李将军在做辽西郡守时,曾诱降羌人八百,待羌人入城后又反杀了他们。
再联系到李将军平时打仗的作风,不由苦笑:该不会李将军出征从不带匈奴导向吧?
有杀降先例在,哪个匈奴人敢给他带路?
汉
刘启听着李广二字,嘴角一抽,吴楚反叛时,李广跟周亚夫平叛七国之乱,获得功劳甚重。
只是可惜...刘启冷冷笑出声,空有武力没脑子的蠢货。
他仰头起,眼底闪过暴虐,七国之乱时,为稳住梁王抗敌,以
皇太弟为饵,
许千秋后传位于他。
竟然敢接受梁王授印,
朕还没死呢,就这般急着侍奉梁王了?
若不是公孙昆邪哭求,根据不愿让李广上任上郡太守。
即便大汉再差武将,他也不愿要没眼色,看不清政治的武将。
【基本上从元光到元狩四年前,汉武帝也算得上重视李广,凡对匈奴的重大战役,他都有参加。
但李广在重视面前打不出成绩,抓不住机会啊!
反而让人嘀咕:这人是不是命中带衰,带着大汉打不了胜仗。
李广一心想封侯,不是因为他迷路,而是因为无战功,封不了侯。
古时在不熟悉的地方打仗,迷路可是太常见了。
像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征时,就因为迷路,差点困死在伊朗和阿富汗交界地。
黄金家族打西方时,因为迷路打到斡罗斯,打完发现:不好意思,打错人了,于了又重新调转方向前进·。
更别提汉朝公孙敖等人,几次大漠无功而返的旅游事件。
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卫青霍去病,能分辨匈奴位置,还能下达准确的命令追击匈奴。
特别是霍去病这个开挂的金手指,自带人形导航,匈奴在哪他就出现在哪的BUG。
历朝难得一见】
汉
刘彻觉得委屈,他说李广数奇难道有错吗?
他是天子当然没错,有错的只有李广,再则朕一次次地给了你机会,你自己不争气怪朕何事?
不感激朕还敢怨恨朕?
死吧!!
秦
想起匈奴广袤的国土,秦始皇只觉头疼,大秦立国根基便是在西戎手中抢夺,在秦德公前,历代先君都主动与戎夷交战。
而自大秦将目光转向东方后,面对义渠等戎夷部落,都是由攻转守,以抵挡杀击为主。
而今到了他一代,又要开始主动攻击匈奴。
他揉了揉额头,罢了,待天幕结束回史阁看看先祖手册,期望他们能给子孙留点有用的东西。
明
朱棣盯着大明月舆图,暗自琢磨:先帝时兵力以长枪为主,他在滁州马场上建立骑兵,只是...
他拧紧了眉:只一处马场不够啊,朱棣指尖滑过舆图,最后定到江淮地区,不若在这几处建立马场,让太仆寺负责?
听见‘黄金家族’四字,朱棣一愣,黄金家族是谁?
难道是大元?
【李广打不了胜仗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打仗方式,不适合汉武帝时期的大型团战模式。
汉家自高帝起,对匈奴便处于防御态度,对将军的要求就是:守住边境,不让匈奴进城,就是名好将军。
看看与李广同期的‘不败将军’程不识对他的评价:
李广治兵简便易行,然而敌人如果突然进犯他,他就无法阻挡了。
因为无军纪,他的士卒倒安逸快乐,因此甘愿为他
拼死。
所以李广走的‘羊群效应’路子,匈奴当前,他用自身胆气带动兵卒打仗,对于文景两朝的环境来说,他就是个合格的将军。
到了汉武帝时,国家战场扩大,需要的不是防守将军,而是有统战意识,能将大军整合并分析、判断敌人踪迹的将军。
李广松懈的风格放到一万骑中,他有统战能力吗?
不能,如果说卫青、霍去病走的是‘多人战斗路线’,那李广就是领着兵‘一个人在战斗’,他的个人骑射长处,弥补不了统战的短处。
在战场扩大的草原上,想要继续‘乱拳打死老师傅’,怎么可能干得掉匈奴人?】
宋
赵匡胤点点头,非常认同天幕所言:当今用兵,当以正兵以对,但越大型的战斗对统帅的要求越高,正所谓可握则握,可施则施,千变万化,使敌莫知。
他身旁的赵光义听罢,感叹道:“哥,你倒说得轻巧,只当一点,遇见敌人时,进攻或者撤退,其平衡把握何其难也?”
史上多少将领,仅凭‘可握则握’一条,便能拉开无数条鸿沟,否则能进唐朝武庙的,怎么才有七十二人?
能入选武庙的人,无不是会判形势、断局势,使谋略、布计之人。
乃世间杰出之人!
前些年哥进武成王庙观幸,认为白起杀降,无武德之风,不配享庙,让人移去。
还引得官员一片争论。
那他呢?赵光义摸了摸自己脸蛋,白起都不配享配武庙,那他要怎么立功?
古人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最后立言。
他能立什么?
【因太史公将李广经历写得够精彩,再加之一句文人自哀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唐诗,让李广受到许多瞩目。
又因他跟卫青、霍去病两个开挂的人放在一起比较,更显得他可笑无能,到了现代,还有了个外号‘迷路候’。
但李广对当时的汉朝百姓、士兵而言,他尽到了自己作为守将的责任,保卫大汉边境不被匈奴掠扰。
因此他死后,百姓、部下伤心大哭,他是个杀匈奴的大英雄,对部下而言,亦是身先士卒的将军。
他只是旧时代的英雄,而不是新时代的适应者】
秦
又是唐朝?
秦始皇心一动,李世民的唐朝怎么回事?
是要将历朝历代写个干净吗?
他身上还有唐人泼的‘孟姜女’污水呢!
可惜...他摇摇头,遗憾不能面见唐太宗李世民,否则他定要好声与他说道说道(按着鹿卢剑的手)
而秦殿中的王翦心中却五味杂陈,马上建功,是将军毕生的追求,为了理想他们马革裹尸是他们最崇高的命运。
可后人却用遗憾的语气,说李广是旧时代的英雄,语气温和甚至带有怜惜,可同为将领,他并不喜欢这样的评价,为将者,要的是马上横刀纵天下,而不是叹息似的遗憾。
王翦微微合上眼,嘴角溢出丝丝苦笑:他日陛下打匈奴时,他是不是也被新时代所抛弃?!
汲黯是标准的黄老派,对于战争是天然反感,无奈大汉不得不反击匈奴,一雪耻辱。
当他看到天幕上一串串战争数额时,只觉心痛难忍,百姓身上又要加赋多少负担?
正当汲黯准备进谏劝解时,还年轻的霍去病突然插话:“陛下,先去听陛下与舅舅交谈,对付匈奴实行换马不换人,一人带两匹马快速突袭,马累了就换一匹。
咱们大汉马匹够吗?”
刘彻上升的怒气值被打断,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少不了你的马!”
得到回答的霍去病也不惧他火气,挺直了身笑嘻嘻地拱手道:“谢陛下!”
说完起身扫过天幕,两眼湛湛地看着舅舅:这就是他来来来的打法!
他抬起手,按在胸口,感受着胸腔的挑动。
是的,就是这样,他喜欢这样的打法,不用思虑太多,只要作为利剑一往无前即可。
卫青见他灼灼发光的眸子,心中忧愁,此法虽好,但对身体太过损伤。
他有心压制外甥,可是却又说不出口。
唉,该怎么劝他?
【因为有史书记载:卫青出兵前,受到汉武帝叮嘱:李广老了,又数奇,别让他对上单于,否则怕达不到战略目标。
数奇:指命运不好,遇事多不利。
漠北一战,若不是李广多次上奏请战,汉武帝不会让他带军出征。
看看李广在汉武朝参与的战斗:
元光二年,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伏马邑攻匈奴,无果而返。
元光五年,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军败,被俘逃脱。
元狩二年,郎中令李广皆出右北平,因公孙敖、张骞迷路失期,李广率军迎左贤王,斩匈奴三千,损失三千士卒。
元狩四年,随卫青漠北决战匈奴,迷路失期自杀】
汉
未来的廷尉张汤皱起眉:按此履历,李将军的确达不到封侯条件。
汉家律法,对于将军的军功,并不单单看斩杀数。
二是要把杀敌数减去自身损失后,才能核算斩首功绩,评定赏赐。
李广损失三千斩首三千,功过相抵,怎么可能封侯?
他身旁的汲黯却突然想到,李将军在做辽西郡守时,曾诱降羌人八百,待羌人入城后又反杀了他们。
再联系到李将军平时打仗的作风,不由苦笑:该不会李将军出征从不带匈奴导向吧?
有杀降先例在,哪个匈奴人敢给他带路?
汉
刘启听着李广二字,嘴角一抽,吴楚反叛时,李广跟周亚夫平叛七国之乱,获得功劳甚重。
只是可惜...刘启冷冷笑出声,空有武力没脑子的蠢货。
他仰头起,眼底闪过暴虐,七国之乱时,为稳住梁王抗敌,以
皇太弟为饵,
许千秋后传位于他。
竟然敢接受梁王授印,
朕还没死呢,就这般急着侍奉梁王了?
若不是公孙昆邪哭求,根据不愿让李广上任上郡太守。
即便大汉再差武将,他也不愿要没眼色,看不清政治的武将。
【基本上从元光到元狩四年前,汉武帝也算得上重视李广,凡对匈奴的重大战役,他都有参加。
但李广在重视面前打不出成绩,抓不住机会啊!
反而让人嘀咕:这人是不是命中带衰,带着大汉打不了胜仗。
李广一心想封侯,不是因为他迷路,而是因为无战功,封不了侯。
古时在不熟悉的地方打仗,迷路可是太常见了。
像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征时,就因为迷路,差点困死在伊朗和阿富汗交界地。
黄金家族打西方时,因为迷路打到斡罗斯,打完发现:不好意思,打错人了,于了又重新调转方向前进·。
更别提汉朝公孙敖等人,几次大漠无功而返的旅游事件。
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卫青霍去病,能分辨匈奴位置,还能下达准确的命令追击匈奴。
特别是霍去病这个开挂的金手指,自带人形导航,匈奴在哪他就出现在哪的BUG。
历朝难得一见】
汉
刘彻觉得委屈,他说李广数奇难道有错吗?
他是天子当然没错,有错的只有李广,再则朕一次次地给了你机会,你自己不争气怪朕何事?
不感激朕还敢怨恨朕?
死吧!!
秦
想起匈奴广袤的国土,秦始皇只觉头疼,大秦立国根基便是在西戎手中抢夺,在秦德公前,历代先君都主动与戎夷交战。
而自大秦将目光转向东方后,面对义渠等戎夷部落,都是由攻转守,以抵挡杀击为主。
而今到了他一代,又要开始主动攻击匈奴。
他揉了揉额头,罢了,待天幕结束回史阁看看先祖手册,期望他们能给子孙留点有用的东西。
明
朱棣盯着大明月舆图,暗自琢磨:先帝时兵力以长枪为主,他在滁州马场上建立骑兵,只是...
他拧紧了眉:只一处马场不够啊,朱棣指尖滑过舆图,最后定到江淮地区,不若在这几处建立马场,让太仆寺负责?
听见‘黄金家族’四字,朱棣一愣,黄金家族是谁?
难道是大元?
【李广打不了胜仗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打仗方式,不适合汉武帝时期的大型团战模式。
汉家自高帝起,对匈奴便处于防御态度,对将军的要求就是:守住边境,不让匈奴进城,就是名好将军。
看看与李广同期的‘不败将军’程不识对他的评价:
李广治兵简便易行,然而敌人如果突然进犯他,他就无法阻挡了。
因为无军纪,他的士卒倒安逸快乐,因此甘愿为他
拼死。
所以李广走的‘羊群效应’路子,匈奴当前,他用自身胆气带动兵卒打仗,对于文景两朝的环境来说,他就是个合格的将军。
到了汉武帝时,国家战场扩大,需要的不是防守将军,而是有统战意识,能将大军整合并分析、判断敌人踪迹的将军。
李广松懈的风格放到一万骑中,他有统战能力吗?
不能,如果说卫青、霍去病走的是‘多人战斗路线’,那李广就是领着兵‘一个人在战斗’,他的个人骑射长处,弥补不了统战的短处。
在战场扩大的草原上,想要继续‘乱拳打死老师傅’,怎么可能干得掉匈奴人?】
宋
赵匡胤点点头,非常认同天幕所言:当今用兵,当以正兵以对,但越大型的战斗对统帅的要求越高,正所谓可握则握,可施则施,千变万化,使敌莫知。
他身旁的赵光义听罢,感叹道:“哥,你倒说得轻巧,只当一点,遇见敌人时,进攻或者撤退,其平衡把握何其难也?”
史上多少将领,仅凭‘可握则握’一条,便能拉开无数条鸿沟,否则能进唐朝武庙的,怎么才有七十二人?
能入选武庙的人,无不是会判形势、断局势,使谋略、布计之人。
乃世间杰出之人!
前些年哥进武成王庙观幸,认为白起杀降,无武德之风,不配享庙,让人移去。
还引得官员一片争论。
那他呢?赵光义摸了摸自己脸蛋,白起都不配享配武庙,那他要怎么立功?
古人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最后立言。
他能立什么?
【因太史公将李广经历写得够精彩,再加之一句文人自哀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唐诗,让李广受到许多瞩目。
又因他跟卫青、霍去病两个开挂的人放在一起比较,更显得他可笑无能,到了现代,还有了个外号‘迷路候’。
但李广对当时的汉朝百姓、士兵而言,他尽到了自己作为守将的责任,保卫大汉边境不被匈奴掠扰。
因此他死后,百姓、部下伤心大哭,他是个杀匈奴的大英雄,对部下而言,亦是身先士卒的将军。
他只是旧时代的英雄,而不是新时代的适应者】
秦
又是唐朝?
秦始皇心一动,李世民的唐朝怎么回事?
是要将历朝历代写个干净吗?
他身上还有唐人泼的‘孟姜女’污水呢!
可惜...他摇摇头,遗憾不能面见唐太宗李世民,否则他定要好声与他说道说道(按着鹿卢剑的手)
而秦殿中的王翦心中却五味杂陈,马上建功,是将军毕生的追求,为了理想他们马革裹尸是他们最崇高的命运。
可后人却用遗憾的语气,说李广是旧时代的英雄,语气温和甚至带有怜惜,可同为将领,他并不喜欢这样的评价,为将者,要的是马上横刀纵天下,而不是叹息似的遗憾。
王翦微微合上眼,嘴角溢出丝丝苦笑:他日陛下打匈奴时,他是不是也被新时代所抛弃?!
汲黯是标准的黄老派,对于战争是天然反感,无奈大汉不得不反击匈奴,一雪耻辱。
当他看到天幕上一串串战争数额时,只觉心痛难忍,百姓身上又要加赋多少负担?
正当汲黯准备进谏劝解时,还年轻的霍去病突然插话:“陛下,先去听陛下与舅舅交谈,对付匈奴实行换马不换人,一人带两匹马快速突袭,马累了就换一匹。
咱们大汉马匹够吗?”
刘彻上升的怒气值被打断,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少不了你的马!”
得到回答的霍去病也不惧他火气,挺直了身笑嘻嘻地拱手道:“谢陛下!”
说完起身扫过天幕,两眼湛湛地看着舅舅:这就是他来来来的打法!
他抬起手,按在胸口,感受着胸腔的挑动。
是的,就是这样,他喜欢这样的打法,不用思虑太多,只要作为利剑一往无前即可。
卫青见他灼灼发光的眸子,心中忧愁,此法虽好,但对身体太过损伤。
他有心压制外甥,可是却又说不出口。
唉,该怎么劝他?
【因为有史书记载:卫青出兵前,受到汉武帝叮嘱:李广老了,又数奇,别让他对上单于,否则怕达不到战略目标。
数奇:指命运不好,遇事多不利。
漠北一战,若不是李广多次上奏请战,汉武帝不会让他带军出征。
看看李广在汉武朝参与的战斗:
元光二年,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伏马邑攻匈奴,无果而返。
元光五年,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军败,被俘逃脱。
元狩二年,郎中令李广皆出右北平,因公孙敖、张骞迷路失期,李广率军迎左贤王,斩匈奴三千,损失三千士卒。
元狩四年,随卫青漠北决战匈奴,迷路失期自杀】
汉
未来的廷尉张汤皱起眉:按此履历,李将军的确达不到封侯条件。
汉家律法,对于将军的军功,并不单单看斩杀数。
二是要把杀敌数减去自身损失后,才能核算斩首功绩,评定赏赐。
李广损失三千斩首三千,功过相抵,怎么可能封侯?
他身旁的汲黯却突然想到,李将军在做辽西郡守时,曾诱降羌人八百,待羌人入城后又反杀了他们。
再联系到李将军平时打仗的作风,不由苦笑:该不会李将军出征从不带匈奴导向吧?
有杀降先例在,哪个匈奴人敢给他带路?
汉
刘启听着李广二字,嘴角一抽,吴楚反叛时,李广跟周亚夫平叛七国之乱,获得功劳甚重。
只是可惜...刘启冷冷笑出声,空有武力没脑子的蠢货。
他仰头起,眼底闪过暴虐,七国之乱时,为稳住梁王抗敌,以
皇太弟为饵,
许千秋后传位于他。
竟然敢接受梁王授印,
朕还没死呢,就这般急着侍奉梁王了?
若不是公孙昆邪哭求,根据不愿让李广上任上郡太守。
即便大汉再差武将,他也不愿要没眼色,看不清政治的武将。
【基本上从元光到元狩四年前,汉武帝也算得上重视李广,凡对匈奴的重大战役,他都有参加。
但李广在重视面前打不出成绩,抓不住机会啊!
反而让人嘀咕:这人是不是命中带衰,带着大汉打不了胜仗。
李广一心想封侯,不是因为他迷路,而是因为无战功,封不了侯。
古时在不熟悉的地方打仗,迷路可是太常见了。
像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征时,就因为迷路,差点困死在伊朗和阿富汗交界地。
黄金家族打西方时,因为迷路打到斡罗斯,打完发现:不好意思,打错人了,于了又重新调转方向前进·。
更别提汉朝公孙敖等人,几次大漠无功而返的旅游事件。
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卫青霍去病,能分辨匈奴位置,还能下达准确的命令追击匈奴。
特别是霍去病这个开挂的金手指,自带人形导航,匈奴在哪他就出现在哪的BUG。
历朝难得一见】
汉
刘彻觉得委屈,他说李广数奇难道有错吗?
他是天子当然没错,有错的只有李广,再则朕一次次地给了你机会,你自己不争气怪朕何事?
不感激朕还敢怨恨朕?
死吧!!
秦
想起匈奴广袤的国土,秦始皇只觉头疼,大秦立国根基便是在西戎手中抢夺,在秦德公前,历代先君都主动与戎夷交战。
而自大秦将目光转向东方后,面对义渠等戎夷部落,都是由攻转守,以抵挡杀击为主。
而今到了他一代,又要开始主动攻击匈奴。
他揉了揉额头,罢了,待天幕结束回史阁看看先祖手册,期望他们能给子孙留点有用的东西。
明
朱棣盯着大明月舆图,暗自琢磨:先帝时兵力以长枪为主,他在滁州马场上建立骑兵,只是...
他拧紧了眉:只一处马场不够啊,朱棣指尖滑过舆图,最后定到江淮地区,不若在这几处建立马场,让太仆寺负责?
听见‘黄金家族’四字,朱棣一愣,黄金家族是谁?
难道是大元?
【李广打不了胜仗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打仗方式,不适合汉武帝时期的大型团战模式。
汉家自高帝起,对匈奴便处于防御态度,对将军的要求就是:守住边境,不让匈奴进城,就是名好将军。
看看与李广同期的‘不败将军’程不识对他的评价:
李广治兵简便易行,然而敌人如果突然进犯他,他就无法阻挡了。
因为无军纪,他的士卒倒安逸快乐,因此甘愿为他
拼死。
所以李广走的‘羊群效应’路子,匈奴当前,他用自身胆气带动兵卒打仗,对于文景两朝的环境来说,他就是个合格的将军。
到了汉武帝时,国家战场扩大,需要的不是防守将军,而是有统战意识,能将大军整合并分析、判断敌人踪迹的将军。
李广松懈的风格放到一万骑中,他有统战能力吗?
不能,如果说卫青、霍去病走的是‘多人战斗路线’,那李广就是领着兵‘一个人在战斗’,他的个人骑射长处,弥补不了统战的短处。
在战场扩大的草原上,想要继续‘乱拳打死老师傅’,怎么可能干得掉匈奴人?】
宋
赵匡胤点点头,非常认同天幕所言:当今用兵,当以正兵以对,但越大型的战斗对统帅的要求越高,正所谓可握则握,可施则施,千变万化,使敌莫知。
他身旁的赵光义听罢,感叹道:“哥,你倒说得轻巧,只当一点,遇见敌人时,进攻或者撤退,其平衡把握何其难也?”
史上多少将领,仅凭‘可握则握’一条,便能拉开无数条鸿沟,否则能进唐朝武庙的,怎么才有七十二人?
能入选武庙的人,无不是会判形势、断局势,使谋略、布计之人。
乃世间杰出之人!
前些年哥进武成王庙观幸,认为白起杀降,无武德之风,不配享庙,让人移去。
还引得官员一片争论。
那他呢?赵光义摸了摸自己脸蛋,白起都不配享配武庙,那他要怎么立功?
古人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最后立言。
他能立什么?
【因太史公将李广经历写得够精彩,再加之一句文人自哀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唐诗,让李广受到许多瞩目。
又因他跟卫青、霍去病两个开挂的人放在一起比较,更显得他可笑无能,到了现代,还有了个外号‘迷路候’。
但李广对当时的汉朝百姓、士兵而言,他尽到了自己作为守将的责任,保卫大汉边境不被匈奴掠扰。
因此他死后,百姓、部下伤心大哭,他是个杀匈奴的大英雄,对部下而言,亦是身先士卒的将军。
他只是旧时代的英雄,而不是新时代的适应者】
秦
又是唐朝?
秦始皇心一动,李世民的唐朝怎么回事?
是要将历朝历代写个干净吗?
他身上还有唐人泼的‘孟姜女’污水呢!
可惜...他摇摇头,遗憾不能面见唐太宗李世民,否则他定要好声与他说道说道(按着鹿卢剑的手)
而秦殿中的王翦心中却五味杂陈,马上建功,是将军毕生的追求,为了理想他们马革裹尸是他们最崇高的命运。
可后人却用遗憾的语气,说李广是旧时代的英雄,语气温和甚至带有怜惜,可同为将领,他并不喜欢这样的评价,为将者,要的是马上横刀纵天下,而不是叹息似的遗憾。
王翦微微合上眼,嘴角溢出丝丝苦笑:他日陛下打匈奴时,他是不是也被新时代所抛弃?!
汲黯是标准的黄老派,对于战争是天然反感,无奈大汉不得不反击匈奴,一雪耻辱。
当他看到天幕上一串串战争数额时,只觉心痛难忍,百姓身上又要加赋多少负担?
正当汲黯准备进谏劝解时,还年轻的霍去病突然插话:“陛下,先去听陛下与舅舅交谈,对付匈奴实行换马不换人,一人带两匹马快速突袭,马累了就换一匹。
咱们大汉马匹够吗?”
刘彻上升的怒气值被打断,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少不了你的马!”
得到回答的霍去病也不惧他火气,挺直了身笑嘻嘻地拱手道:“谢陛下!”
说完起身扫过天幕,两眼湛湛地看着舅舅:这就是他来来来的打法!
他抬起手,按在胸口,感受着胸腔的挑动。
是的,就是这样,他喜欢这样的打法,不用思虑太多,只要作为利剑一往无前即可。
卫青见他灼灼发光的眸子,心中忧愁,此法虽好,但对身体太过损伤。
他有心压制外甥,可是却又说不出口。
唉,该怎么劝他?
【因为有史书记载:卫青出兵前,受到汉武帝叮嘱:李广老了,又数奇,别让他对上单于,否则怕达不到战略目标。
数奇:指命运不好,遇事多不利。
漠北一战,若不是李广多次上奏请战,汉武帝不会让他带军出征。
看看李广在汉武朝参与的战斗:
元光二年,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伏马邑攻匈奴,无果而返。
元光五年,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军败,被俘逃脱。
元狩二年,郎中令李广皆出右北平,因公孙敖、张骞迷路失期,李广率军迎左贤王,斩匈奴三千,损失三千士卒。
元狩四年,随卫青漠北决战匈奴,迷路失期自杀】
汉
未来的廷尉张汤皱起眉:按此履历,李将军的确达不到封侯条件。
汉家律法,对于将军的军功,并不单单看斩杀数。
二是要把杀敌数减去自身损失后,才能核算斩首功绩,评定赏赐。
李广损失三千斩首三千,功过相抵,怎么可能封侯?
他身旁的汲黯却突然想到,李将军在做辽西郡守时,曾诱降羌人八百,待羌人入城后又反杀了他们。
再联系到李将军平时打仗的作风,不由苦笑:该不会李将军出征从不带匈奴导向吧?
有杀降先例在,哪个匈奴人敢给他带路?
汉
刘启听着李广二字,嘴角一抽,吴楚反叛时,李广跟周亚夫平叛七国之乱,获得功劳甚重。
只是可惜...刘启冷冷笑出声,空有武力没脑子的蠢货。
他仰头起,眼底闪过暴虐,七国之乱时,为稳住梁王抗敌,以
皇太弟为饵,
许千秋后传位于他。
竟然敢接受梁王授印,
朕还没死呢,就这般急着侍奉梁王了?
若不是公孙昆邪哭求,根据不愿让李广上任上郡太守。
即便大汉再差武将,他也不愿要没眼色,看不清政治的武将。
【基本上从元光到元狩四年前,汉武帝也算得上重视李广,凡对匈奴的重大战役,他都有参加。
但李广在重视面前打不出成绩,抓不住机会啊!
反而让人嘀咕:这人是不是命中带衰,带着大汉打不了胜仗。
李广一心想封侯,不是因为他迷路,而是因为无战功,封不了侯。
古时在不熟悉的地方打仗,迷路可是太常见了。
像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征时,就因为迷路,差点困死在伊朗和阿富汗交界地。
黄金家族打西方时,因为迷路打到斡罗斯,打完发现:不好意思,打错人了,于了又重新调转方向前进·。
更别提汉朝公孙敖等人,几次大漠无功而返的旅游事件。
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卫青霍去病,能分辨匈奴位置,还能下达准确的命令追击匈奴。
特别是霍去病这个开挂的金手指,自带人形导航,匈奴在哪他就出现在哪的BUG。
历朝难得一见】
汉
刘彻觉得委屈,他说李广数奇难道有错吗?
他是天子当然没错,有错的只有李广,再则朕一次次地给了你机会,你自己不争气怪朕何事?
不感激朕还敢怨恨朕?
死吧!!
秦
想起匈奴广袤的国土,秦始皇只觉头疼,大秦立国根基便是在西戎手中抢夺,在秦德公前,历代先君都主动与戎夷交战。
而自大秦将目光转向东方后,面对义渠等戎夷部落,都是由攻转守,以抵挡杀击为主。
而今到了他一代,又要开始主动攻击匈奴。
他揉了揉额头,罢了,待天幕结束回史阁看看先祖手册,期望他们能给子孙留点有用的东西。
明
朱棣盯着大明月舆图,暗自琢磨:先帝时兵力以长枪为主,他在滁州马场上建立骑兵,只是...
他拧紧了眉:只一处马场不够啊,朱棣指尖滑过舆图,最后定到江淮地区,不若在这几处建立马场,让太仆寺负责?
听见‘黄金家族’四字,朱棣一愣,黄金家族是谁?
难道是大元?
【李广打不了胜仗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打仗方式,不适合汉武帝时期的大型团战模式。
汉家自高帝起,对匈奴便处于防御态度,对将军的要求就是:守住边境,不让匈奴进城,就是名好将军。
看看与李广同期的‘不败将军’程不识对他的评价:
李广治兵简便易行,然而敌人如果突然进犯他,他就无法阻挡了。
因为无军纪,他的士卒倒安逸快乐,因此甘愿为他
拼死。
所以李广走的‘羊群效应’路子,匈奴当前,他用自身胆气带动兵卒打仗,对于文景两朝的环境来说,他就是个合格的将军。
到了汉武帝时,国家战场扩大,需要的不是防守将军,而是有统战意识,能将大军整合并分析、判断敌人踪迹的将军。
李广松懈的风格放到一万骑中,他有统战能力吗?
不能,如果说卫青、霍去病走的是‘多人战斗路线’,那李广就是领着兵‘一个人在战斗’,他的个人骑射长处,弥补不了统战的短处。
在战场扩大的草原上,想要继续‘乱拳打死老师傅’,怎么可能干得掉匈奴人?】
宋
赵匡胤点点头,非常认同天幕所言:当今用兵,当以正兵以对,但越大型的战斗对统帅的要求越高,正所谓可握则握,可施则施,千变万化,使敌莫知。
他身旁的赵光义听罢,感叹道:“哥,你倒说得轻巧,只当一点,遇见敌人时,进攻或者撤退,其平衡把握何其难也?”
史上多少将领,仅凭‘可握则握’一条,便能拉开无数条鸿沟,否则能进唐朝武庙的,怎么才有七十二人?
能入选武庙的人,无不是会判形势、断局势,使谋略、布计之人。
乃世间杰出之人!
前些年哥进武成王庙观幸,认为白起杀降,无武德之风,不配享庙,让人移去。
还引得官员一片争论。
那他呢?赵光义摸了摸自己脸蛋,白起都不配享配武庙,那他要怎么立功?
古人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最后立言。
他能立什么?
【因太史公将李广经历写得够精彩,再加之一句文人自哀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唐诗,让李广受到许多瞩目。
又因他跟卫青、霍去病两个开挂的人放在一起比较,更显得他可笑无能,到了现代,还有了个外号‘迷路候’。
但李广对当时的汉朝百姓、士兵而言,他尽到了自己作为守将的责任,保卫大汉边境不被匈奴掠扰。
因此他死后,百姓、部下伤心大哭,他是个杀匈奴的大英雄,对部下而言,亦是身先士卒的将军。
他只是旧时代的英雄,而不是新时代的适应者】
秦
又是唐朝?
秦始皇心一动,李世民的唐朝怎么回事?
是要将历朝历代写个干净吗?
他身上还有唐人泼的‘孟姜女’污水呢!
可惜...他摇摇头,遗憾不能面见唐太宗李世民,否则他定要好声与他说道说道(按着鹿卢剑的手)
而秦殿中的王翦心中却五味杂陈,马上建功,是将军毕生的追求,为了理想他们马革裹尸是他们最崇高的命运。
可后人却用遗憾的语气,说李广是旧时代的英雄,语气温和甚至带有怜惜,可同为将领,他并不喜欢这样的评价,为将者,要的是马上横刀纵天下,而不是叹息似的遗憾。
王翦微微合上眼,嘴角溢出丝丝苦笑:他日陛下打匈奴时,他是不是也被新时代所抛弃?!
汲黯是标准的黄老派,对于战争是天然反感,无奈大汉不得不反击匈奴,一雪耻辱。
当他看到天幕上一串串战争数额时,只觉心痛难忍,百姓身上又要加赋多少负担?
正当汲黯准备进谏劝解时,还年轻的霍去病突然插话:“陛下,先去听陛下与舅舅交谈,对付匈奴实行换马不换人,一人带两匹马快速突袭,马累了就换一匹。
咱们大汉马匹够吗?”
刘彻上升的怒气值被打断,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少不了你的马!”
得到回答的霍去病也不惧他火气,挺直了身笑嘻嘻地拱手道:“谢陛下!”
说完起身扫过天幕,两眼湛湛地看着舅舅:这就是他来来来的打法!
他抬起手,按在胸口,感受着胸腔的挑动。
是的,就是这样,他喜欢这样的打法,不用思虑太多,只要作为利剑一往无前即可。
卫青见他灼灼发光的眸子,心中忧愁,此法虽好,但对身体太过损伤。
他有心压制外甥,可是却又说不出口。
唉,该怎么劝他?
【因为有史书记载:卫青出兵前,受到汉武帝叮嘱:李广老了,又数奇,别让他对上单于,否则怕达不到战略目标。
数奇:指命运不好,遇事多不利。
漠北一战,若不是李广多次上奏请战,汉武帝不会让他带军出征。
看看李广在汉武朝参与的战斗:
元光二年,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伏马邑攻匈奴,无果而返。
元光五年,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军败,被俘逃脱。
元狩二年,郎中令李广皆出右北平,因公孙敖、张骞迷路失期,李广率军迎左贤王,斩匈奴三千,损失三千士卒。
元狩四年,随卫青漠北决战匈奴,迷路失期自杀】
汉
未来的廷尉张汤皱起眉:按此履历,李将军的确达不到封侯条件。
汉家律法,对于将军的军功,并不单单看斩杀数。
二是要把杀敌数减去自身损失后,才能核算斩首功绩,评定赏赐。
李广损失三千斩首三千,功过相抵,怎么可能封侯?
他身旁的汲黯却突然想到,李将军在做辽西郡守时,曾诱降羌人八百,待羌人入城后又反杀了他们。
再联系到李将军平时打仗的作风,不由苦笑:该不会李将军出征从不带匈奴导向吧?
有杀降先例在,哪个匈奴人敢给他带路?
汉
刘启听着李广二字,嘴角一抽,吴楚反叛时,李广跟周亚夫平叛七国之乱,获得功劳甚重。
只是可惜...刘启冷冷笑出声,空有武力没脑子的蠢货。
他仰头起,眼底闪过暴虐,七国之乱时,为稳住梁王抗敌,以
皇太弟为饵,
许千秋后传位于他。
竟然敢接受梁王授印,
朕还没死呢,就这般急着侍奉梁王了?
若不是公孙昆邪哭求,根据不愿让李广上任上郡太守。
即便大汉再差武将,他也不愿要没眼色,看不清政治的武将。
【基本上从元光到元狩四年前,汉武帝也算得上重视李广,凡对匈奴的重大战役,他都有参加。
但李广在重视面前打不出成绩,抓不住机会啊!
反而让人嘀咕:这人是不是命中带衰,带着大汉打不了胜仗。
李广一心想封侯,不是因为他迷路,而是因为无战功,封不了侯。
古时在不熟悉的地方打仗,迷路可是太常见了。
像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征时,就因为迷路,差点困死在伊朗和阿富汗交界地。
黄金家族打西方时,因为迷路打到斡罗斯,打完发现:不好意思,打错人了,于了又重新调转方向前进·。
更别提汉朝公孙敖等人,几次大漠无功而返的旅游事件。
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卫青霍去病,能分辨匈奴位置,还能下达准确的命令追击匈奴。
特别是霍去病这个开挂的金手指,自带人形导航,匈奴在哪他就出现在哪的BUG。
历朝难得一见】
汉
刘彻觉得委屈,他说李广数奇难道有错吗?
他是天子当然没错,有错的只有李广,再则朕一次次地给了你机会,你自己不争气怪朕何事?
不感激朕还敢怨恨朕?
死吧!!
秦
想起匈奴广袤的国土,秦始皇只觉头疼,大秦立国根基便是在西戎手中抢夺,在秦德公前,历代先君都主动与戎夷交战。
而自大秦将目光转向东方后,面对义渠等戎夷部落,都是由攻转守,以抵挡杀击为主。
而今到了他一代,又要开始主动攻击匈奴。
他揉了揉额头,罢了,待天幕结束回史阁看看先祖手册,期望他们能给子孙留点有用的东西。
明
朱棣盯着大明月舆图,暗自琢磨:先帝时兵力以长枪为主,他在滁州马场上建立骑兵,只是...
他拧紧了眉:只一处马场不够啊,朱棣指尖滑过舆图,最后定到江淮地区,不若在这几处建立马场,让太仆寺负责?
听见‘黄金家族’四字,朱棣一愣,黄金家族是谁?
难道是大元?
【李广打不了胜仗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打仗方式,不适合汉武帝时期的大型团战模式。
汉家自高帝起,对匈奴便处于防御态度,对将军的要求就是:守住边境,不让匈奴进城,就是名好将军。
看看与李广同期的‘不败将军’程不识对他的评价:
李广治兵简便易行,然而敌人如果突然进犯他,他就无法阻挡了。
因为无军纪,他的士卒倒安逸快乐,因此甘愿为他
拼死。
所以李广走的‘羊群效应’路子,匈奴当前,他用自身胆气带动兵卒打仗,对于文景两朝的环境来说,他就是个合格的将军。
到了汉武帝时,国家战场扩大,需要的不是防守将军,而是有统战意识,能将大军整合并分析、判断敌人踪迹的将军。
李广松懈的风格放到一万骑中,他有统战能力吗?
不能,如果说卫青、霍去病走的是‘多人战斗路线’,那李广就是领着兵‘一个人在战斗’,他的个人骑射长处,弥补不了统战的短处。
在战场扩大的草原上,想要继续‘乱拳打死老师傅’,怎么可能干得掉匈奴人?】
宋
赵匡胤点点头,非常认同天幕所言:当今用兵,当以正兵以对,但越大型的战斗对统帅的要求越高,正所谓可握则握,可施则施,千变万化,使敌莫知。
他身旁的赵光义听罢,感叹道:“哥,你倒说得轻巧,只当一点,遇见敌人时,进攻或者撤退,其平衡把握何其难也?”
史上多少将领,仅凭‘可握则握’一条,便能拉开无数条鸿沟,否则能进唐朝武庙的,怎么才有七十二人?
能入选武庙的人,无不是会判形势、断局势,使谋略、布计之人。
乃世间杰出之人!
前些年哥进武成王庙观幸,认为白起杀降,无武德之风,不配享庙,让人移去。
还引得官员一片争论。
那他呢?赵光义摸了摸自己脸蛋,白起都不配享配武庙,那他要怎么立功?
古人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最后立言。
他能立什么?
【因太史公将李广经历写得够精彩,再加之一句文人自哀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唐诗,让李广受到许多瞩目。
又因他跟卫青、霍去病两个开挂的人放在一起比较,更显得他可笑无能,到了现代,还有了个外号‘迷路候’。
但李广对当时的汉朝百姓、士兵而言,他尽到了自己作为守将的责任,保卫大汉边境不被匈奴掠扰。
因此他死后,百姓、部下伤心大哭,他是个杀匈奴的大英雄,对部下而言,亦是身先士卒的将军。
他只是旧时代的英雄,而不是新时代的适应者】
秦
又是唐朝?
秦始皇心一动,李世民的唐朝怎么回事?
是要将历朝历代写个干净吗?
他身上还有唐人泼的‘孟姜女’污水呢!
可惜...他摇摇头,遗憾不能面见唐太宗李世民,否则他定要好声与他说道说道(按着鹿卢剑的手)
而秦殿中的王翦心中却五味杂陈,马上建功,是将军毕生的追求,为了理想他们马革裹尸是他们最崇高的命运。
可后人却用遗憾的语气,说李广是旧时代的英雄,语气温和甚至带有怜惜,可同为将领,他并不喜欢这样的评价,为将者,要的是马上横刀纵天下,而不是叹息似的遗憾。
王翦微微合上眼,嘴角溢出丝丝苦笑:他日陛下打匈奴时,他是不是也被新时代所抛弃?!
汲黯是标准的黄老派,对于战争是天然反感,无奈大汉不得不反击匈奴,一雪耻辱。
当他看到天幕上一串串战争数额时,只觉心痛难忍,百姓身上又要加赋多少负担?
正当汲黯准备进谏劝解时,还年轻的霍去病突然插话:“陛下,先去听陛下与舅舅交谈,对付匈奴实行换马不换人,一人带两匹马快速突袭,马累了就换一匹。
咱们大汉马匹够吗?”
刘彻上升的怒气值被打断,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少不了你的马!”
得到回答的霍去病也不惧他火气,挺直了身笑嘻嘻地拱手道:“谢陛下!”
说完起身扫过天幕,两眼湛湛地看着舅舅:这就是他来来来的打法!
他抬起手,按在胸口,感受着胸腔的挑动。
是的,就是这样,他喜欢这样的打法,不用思虑太多,只要作为利剑一往无前即可。
卫青见他灼灼发光的眸子,心中忧愁,此法虽好,但对身体太过损伤。
他有心压制外甥,可是却又说不出口。
唉,该怎么劝他?
【因为有史书记载:卫青出兵前,受到汉武帝叮嘱:李广老了,又数奇,别让他对上单于,否则怕达不到战略目标。
数奇:指命运不好,遇事多不利。
漠北一战,若不是李广多次上奏请战,汉武帝不会让他带军出征。
看看李广在汉武朝参与的战斗:
元光二年,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伏马邑攻匈奴,无果而返。
元光五年,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军败,被俘逃脱。
元狩二年,郎中令李广皆出右北平,因公孙敖、张骞迷路失期,李广率军迎左贤王,斩匈奴三千,损失三千士卒。
元狩四年,随卫青漠北决战匈奴,迷路失期自杀】
汉
未来的廷尉张汤皱起眉:按此履历,李将军的确达不到封侯条件。
汉家律法,对于将军的军功,并不单单看斩杀数。
二是要把杀敌数减去自身损失后,才能核算斩首功绩,评定赏赐。
李广损失三千斩首三千,功过相抵,怎么可能封侯?
他身旁的汲黯却突然想到,李将军在做辽西郡守时,曾诱降羌人八百,待羌人入城后又反杀了他们。
再联系到李将军平时打仗的作风,不由苦笑:该不会李将军出征从不带匈奴导向吧?
有杀降先例在,哪个匈奴人敢给他带路?
汉
刘启听着李广二字,嘴角一抽,吴楚反叛时,李广跟周亚夫平叛七国之乱,获得功劳甚重。
只是可惜...刘启冷冷笑出声,空有武力没脑子的蠢货。
他仰头起,眼底闪过暴虐,七国之乱时,为稳住梁王抗敌,以
皇太弟为饵,
许千秋后传位于他。
竟然敢接受梁王授印,
朕还没死呢,就这般急着侍奉梁王了?
若不是公孙昆邪哭求,根据不愿让李广上任上郡太守。
即便大汉再差武将,他也不愿要没眼色,看不清政治的武将。
【基本上从元光到元狩四年前,汉武帝也算得上重视李广,凡对匈奴的重大战役,他都有参加。
但李广在重视面前打不出成绩,抓不住机会啊!
反而让人嘀咕:这人是不是命中带衰,带着大汉打不了胜仗。
李广一心想封侯,不是因为他迷路,而是因为无战功,封不了侯。
古时在不熟悉的地方打仗,迷路可是太常见了。
像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征时,就因为迷路,差点困死在伊朗和阿富汗交界地。
黄金家族打西方时,因为迷路打到斡罗斯,打完发现:不好意思,打错人了,于了又重新调转方向前进·。
更别提汉朝公孙敖等人,几次大漠无功而返的旅游事件。
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卫青霍去病,能分辨匈奴位置,还能下达准确的命令追击匈奴。
特别是霍去病这个开挂的金手指,自带人形导航,匈奴在哪他就出现在哪的BUG。
历朝难得一见】
汉
刘彻觉得委屈,他说李广数奇难道有错吗?
他是天子当然没错,有错的只有李广,再则朕一次次地给了你机会,你自己不争气怪朕何事?
不感激朕还敢怨恨朕?
死吧!!
秦
想起匈奴广袤的国土,秦始皇只觉头疼,大秦立国根基便是在西戎手中抢夺,在秦德公前,历代先君都主动与戎夷交战。
而自大秦将目光转向东方后,面对义渠等戎夷部落,都是由攻转守,以抵挡杀击为主。
而今到了他一代,又要开始主动攻击匈奴。
他揉了揉额头,罢了,待天幕结束回史阁看看先祖手册,期望他们能给子孙留点有用的东西。
明
朱棣盯着大明月舆图,暗自琢磨:先帝时兵力以长枪为主,他在滁州马场上建立骑兵,只是...
他拧紧了眉:只一处马场不够啊,朱棣指尖滑过舆图,最后定到江淮地区,不若在这几处建立马场,让太仆寺负责?
听见‘黄金家族’四字,朱棣一愣,黄金家族是谁?
难道是大元?
【李广打不了胜仗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打仗方式,不适合汉武帝时期的大型团战模式。
汉家自高帝起,对匈奴便处于防御态度,对将军的要求就是:守住边境,不让匈奴进城,就是名好将军。
看看与李广同期的‘不败将军’程不识对他的评价:
李广治兵简便易行,然而敌人如果突然进犯他,他就无法阻挡了。
因为无军纪,他的士卒倒安逸快乐,因此甘愿为他
拼死。
所以李广走的‘羊群效应’路子,匈奴当前,他用自身胆气带动兵卒打仗,对于文景两朝的环境来说,他就是个合格的将军。
到了汉武帝时,国家战场扩大,需要的不是防守将军,而是有统战意识,能将大军整合并分析、判断敌人踪迹的将军。
李广松懈的风格放到一万骑中,他有统战能力吗?
不能,如果说卫青、霍去病走的是‘多人战斗路线’,那李广就是领着兵‘一个人在战斗’,他的个人骑射长处,弥补不了统战的短处。
在战场扩大的草原上,想要继续‘乱拳打死老师傅’,怎么可能干得掉匈奴人?】
宋
赵匡胤点点头,非常认同天幕所言:当今用兵,当以正兵以对,但越大型的战斗对统帅的要求越高,正所谓可握则握,可施则施,千变万化,使敌莫知。
他身旁的赵光义听罢,感叹道:“哥,你倒说得轻巧,只当一点,遇见敌人时,进攻或者撤退,其平衡把握何其难也?”
史上多少将领,仅凭‘可握则握’一条,便能拉开无数条鸿沟,否则能进唐朝武庙的,怎么才有七十二人?
能入选武庙的人,无不是会判形势、断局势,使谋略、布计之人。
乃世间杰出之人!
前些年哥进武成王庙观幸,认为白起杀降,无武德之风,不配享庙,让人移去。
还引得官员一片争论。
那他呢?赵光义摸了摸自己脸蛋,白起都不配享配武庙,那他要怎么立功?
古人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最后立言。
他能立什么?
【因太史公将李广经历写得够精彩,再加之一句文人自哀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唐诗,让李广受到许多瞩目。
又因他跟卫青、霍去病两个开挂的人放在一起比较,更显得他可笑无能,到了现代,还有了个外号‘迷路候’。
但李广对当时的汉朝百姓、士兵而言,他尽到了自己作为守将的责任,保卫大汉边境不被匈奴掠扰。
因此他死后,百姓、部下伤心大哭,他是个杀匈奴的大英雄,对部下而言,亦是身先士卒的将军。
他只是旧时代的英雄,而不是新时代的适应者】
秦
又是唐朝?
秦始皇心一动,李世民的唐朝怎么回事?
是要将历朝历代写个干净吗?
他身上还有唐人泼的‘孟姜女’污水呢!
可惜...他摇摇头,遗憾不能面见唐太宗李世民,否则他定要好声与他说道说道(按着鹿卢剑的手)
而秦殿中的王翦心中却五味杂陈,马上建功,是将军毕生的追求,为了理想他们马革裹尸是他们最崇高的命运。
可后人却用遗憾的语气,说李广是旧时代的英雄,语气温和甚至带有怜惜,可同为将领,他并不喜欢这样的评价,为将者,要的是马上横刀纵天下,而不是叹息似的遗憾。
王翦微微合上眼,嘴角溢出丝丝苦笑:他日陛下打匈奴时,他是不是也被新时代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