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秦皇汉武看我校历史作业评选[直播] > 第 130 章 番外—传统节日变迁

第 130 章 番外—传统节日变迁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自天幕将解了各行祖师爷后,朝廷大官们集中在治河炼药上,而百姓们则是:

吃!

吃喝拉撒睡是人类基本需求,其中吃排第一嘛百姓们没铁造锅但他们能做豆腐吃啊!

菽豆不值钱,家家户户都有,舀一勺菽豆渗半瓢水,把盆往院里一放,等干活回来嘿哟嘿哟把豆磨,擦擦汗看看盆,哟!白生生的豆汁不就好了?

架锅一煮,加点酸浆木板压一压,嘿!豆腐做好了!

炒一炒用汤煮,哎呀好好吃!

吃完喝杯酸梅汤,捧着肚皮打饱嗝,嗝~满足,两眼弯弯不由道:这日子过得美呀!

哦,对了,菽豆还能发芽做菜,东天吃香得嘞!

来来来,抓一把菽豆做豆芽,过两日给家里老小添个菜!

才在院子里浇完水,哎呀!刚擦黑的天咋又黑又亮了?

头一探:仙人又来了,老婆子快来听仙音。

叠个千纸鹤,再系个红飘带,愿善良的人们天天好运来,你勤劳生活美,你健康春常在,你一生的忙碌为了笑逐颜开...

好运来祝你好运来,好运带来了喜和爱,好运来我们好运来,迎着好运兴旺发达通四海...

低头批政务的秦始皇一怔:后人怎么来了?

刚用完膳,正准备花前月下的刘彻抬头:咦,天幕怎么降在夜里?

而李世民正与皇后太子闲聊,正在兴头就被天幕打断,干脆地一挥手,屏风炭盆备好,一家七口人在殿前排得整整齐齐共听后世曲子。

剔在牙的朱元璋听了几句后,严肃地作出评价:“此曲喜庆祥和,不错不错。”

有这么欢快的曲子打头,这次后人肯定要讲好话!(自信点头)

如他所言,天幕要讲的也是好话:【‘好运来’是过年必备品神曲,听着就非常有过年气氛。

过年也叫春节,是咱们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伴随节日内容还有相关活动庆典。

同样每个节日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意义,它是受历史文化,及古人生活习俗等因素积淀凝聚而来

如过年时间在古时各有不同,它具体变迁暂且不谈,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咱们就从‘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二月节日开讲】

秦始皇&刘彻&李世民&朱元璋:年那般好为何不谈过年?

秦始皇决定暂缓政务,让乐府将后世神曲复刻,待闲暇时聆听;

刘彻则是果断放弃花前月下,好奇地望向天幕:听着倒有趣,不知能否再窥后世繁华?

他对后人展现的铁坨坨、天上飞可感兴趣了,可惜大汉少府不争气做不出来;

唉,猪猪委屈,猪猪只能望天止渴。

【民间素有句俗语:二月二龙抬头,风雨顺又丰收。大仓满小囤流,好年景春开头。

讲的就是二月对农耕的重要性!

当东方七宿

东方苍龙的角宿悄咪咪地出现在天际时,就显得阳气发生万物破土啦。

意味着农耕的前奏开始打响,农人该做准备,帝王该准备行籍田之礼,劝天下农耕啦!

◆南漳提醒您《秦皇汉武看我校历史作业评选》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所以按照星宿出现时间,时人把二月二叫‘春龙节’,元朝时正式名为龙抬头,在南方又叠加了土地诞辰日所以也叫‘社日节’】

唐.民间

坐着院子里看天幕的农人,见到熟悉二月二顿时笑了起来:“原来仙人说的是中和节?”

他端起水瓢喝了一口,大声唱起春日农歌:“二月中元农忙活,春祭勾芒祈丰收。白天耕田忙播种,夜里切草喂牲口。”

儿L子抱怨:“耶耶,你别唱了,我都听不到仙人讲话。”

农人不高兴呵斥:“俺们这些歌代代相传,没有它咱们就种不了地,你还敢嫌弃?”

大儿L不敢再说话,只好挪开脚步躲了出去。

【龙嘛,在华夏神话中有腾云驾雾布雨之能,万物生发正需水滋润大地。

所以在二月二这天,帝王百姓除了祭祀农神句芒外,还要吃点龙食!

在二月二吃面条不叫吃面条,叫‘吃龙须’,吃油炸糕叫做‘吃龙胆’,煎饼转身一变,成了‘揭龙皮’;

其他的啃龙骨、吃龙耳.】

天幕顿了顿:【怎么感觉有点害怕?】

秦始皇&刘彻&李世民:望着天幕上的‘龙龙害怕’,脸色发沉:天子独享龙腾,而民间却吃龙须、龙胆…好大的胆子!

刘彻大喊:仲卿,有人想吃朕!

李世民抱住自己:观音婢保护朕,朕害怕!(夸张)

龙龙那么可爱怎么能吃龙龙?

【相比之下近代北方的做法要显得正常得多。

在二月二这日用玉米做爆米花,称为‘金豆开花’,而这金豆开花四字与玉皇大帝有关。

相传玉皇大帝来人间;

不许龙王降凡雨;

百姓受苦生路绝;

龙王违逆把雨下;

玉帝生气把龙打;

想要脱罪除非金豆开花;

百姓努力救龙王;

燃烧玉米做金花。

故事很熟悉,有几分跟西游记里鸡吃米狗舔面的影子,对吧?】

还没写到后折的吴承恩一听,原来他写了玉帝恼人间折事吗?

懂了懂了,到时就写玉帝令鸡吃完了米,狗舔完面...嗯,不够,他提笔想了想又写一行小字:灯火烧断铁锁。

嗯,这样就能体现玉帝残暴不仁,百姓顿苦的惨象。

至于玉帝暗指谁?

他可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做,自己只是一介书生读书糊口而已。

【事实上民间对龙抬头非常看重,每户在二月二这日清晨,挑担水倒入家中缸,意味着他们把田里的水龙引到家中。

之后再烧香上供农神,祈愿

水龙在今年能雨水普降,五谷丰登,整个过程叫‘引田龙’仪式】

李世民轻轻吁口气,趁机对太子教导稼樯艰辛:“大唐许多节日其来源都为了避灾祈求丰收,愿苍天作美让百姓能活下去。”

尚且年轻的李承乾有些不明白:“可是上元节咱们夜观明灯游玩至深夜呢。”

这跟农事可没半点关系。

长孙皇后搂住他轻声解释:“上元节咱们是不是要做糕供神?”

李承乾跟弟弟妹妹齐齐小鸡点头,他们每年还会吃供糕呢。

看他们懵懂模样,李世民实在难以相信未来他们会骨肉相残。

他用力地眨眨眼,提起笑容:“你们耶耶在孟春元日时,会祈福上帝,求五谷丰登,怎么不是来源于农业呢?”

至于为何上元节点灯游玩?

有谷剩余日子自然好过,当然有钱有闲做起灯会热闹一番。

【其实‘龙抬头’的前一日也有个节日,叫‘中和节’。

这个节日来源于唐德宗,他中兴大唐让大唐国力有回天之势,为了表示朝廷重农务,同时也让天下共中和,暂忘人生烦恼。

他把月末的‘晦日’移到二月一日,将其定为大唐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大家一起欢乐。

这一天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能饮酒作乐,观看歌舞普天同庆,倍感皇恩!

所以中和节的欢乐跟咱们双十一购物节相同,咱们在这日狂欢大买特买,不断研究褥商家羊毛,满足花钱的快乐!

而大唐百姓则是来啊,快活啊,反正有大把时光~】

“咳咳咳”李适(唐德宗)被最后一句媚而不俗的歌声呛到:朕想让百姓松散一日,没想过他们会快活无边。

【哦,不对,是大家齐饮‘中和酒’(宜春酒),饮下此酒意示着自己衣食无忧,家里才会有剩余粮食酿造酒水,也有借谷酒祈来年丰收之意;

不过…光喝酒哪够?咱们买买买,大唐百姓就赠赠赠!

你家有瓜我有菜,来吧朋友,咱们来‘献生子’啊,把百谷瓜种用青囊装了,你送我赠你,手留余香岂不快乐?

民间赠瓜皇帝赐尺,尺代表‘裁度、忠直’:爱卿啊,朕看好你,希望你能对朕对社稷忠正耿直,继续为国效力哟!

升职加薪就在跟前,爱卿加油喔!】

李适(唐德宗)大声反驳:朕没这么说过!

【咱们的白居易大大就曾得御尺,激动地写下‘中和日谢恩赐尺状’以表心情:

啊,这红牙做的御尺美而有度,与白金相衬多么焕以相宜,臣寸工未效却受此尺,深感愧疚,倍感陛下之情啊!】

白居易笑容凝结到脸上,从无措到涨红,提起力气努力分辨:他只是照常谢诗谢恩而已。

不仅他写,韩愈等人亦写过啊,为何把他拧出来说得那么奇奇怪怪?

想生气,不至于,不生气,咽不下去,哎哟,心

里一团乱麻理不清!

【此节跟龙抬头挨得太近,自唐以后慢慢与龙抬头融为一体,但风俗到明清时仍有影子,现在嘛…上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月一过三月三,三月三日上巳节在古代与春节、中秋节并肩的重节!

上巳节出现于周朝时期,在河边为举行除灾祛病仪式,并下河洗漱清洁身体,谓之’祓禊’】

一道节奏激烈的歌曲经天幕之手响彻天地:嘻唰唰嘻唰唰,万土随苟!…嗯啊嗯…

歌词很直白甚至俗气,但…莫名的像河水冲刷脑子,猛地一下就记住了曲调,于是当卫青担忧地小声呼唤刘彻时:“陛下,你没事吧?”

刘彻下意识张开:“嗯?嘻唰唰嘻唰唰,万土随?”

???

刘彻&卫青:…

【祭祀仪式跟阿三恒河圣浴一样,都是为了修洁净身,除去积秽,确保一年平安。

除此之外还有求子目的:神啊!我要娃我要娃,我要一个大娃娃!】

秦汉之前求子拜:高禖。

道教求子拜:太元圣母、碧霄元君;

佛教求子拜:观音菩萨。

太平公主收回目光,脸上浮出疑惑:“后人不过花朝节吗?”

二月与花相会,仕女相聚,扑蝶为戏,还会用彩绸和五色纸剪成花幡,庆贺花王生日。

这么有趣的花朝节后人竟不过?

真可惜。

【但三月上巳日并未确认具体,汉朝为了统一把时间定在了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

同时庆祝节日除祭祀外,把重点放在爱情蒙动上:男女踏青游乐,变相的相亲大会】

因神曲而狼狈的刘彻恼道:“阴阳交合乃古之正理,男女踏青游乐哪里不对?”

大汉人口甚少,朝廷鼓励成婚生子有错吗?

没有,为此他还命人将踏青之景刻于砖上,亲身提倡游乐之风,让尔等后人千百年可见汉习俗之风,难道不对?

【到魏晋时期把上祀节日期定为三月三,一直延续至今。

因魏晋时期经济聚上层,过节日过得最欢的是贵族文人。

并把快活的方式升级:来来来,曲水流觞走起!

高歌一曲作诗一首,谈玄感悟人生是多么美好!

嗯~王羲之的上祀节就是描写的三月三节日场景:

永和九年三月上旬,我们在会稽郡山的阴城兰亭做禊事。

老的少年轻的都在这,这里有高峰有树林还有竹子,正是行曲水流觞好时机!

虽然没得音乐,但是我们有诗有酒,足够了!

喝了酒畅想人生,死生毕竟是件大事,想想古人感叹人生就过去了。

以上是重庆话版不负责翻译,这篇兰亭序价值不在于内容,而是行书的艺术性。

随性书写的序帖,连王羲之本人都难以复写字迹,所以世间

兰亭序仅一一本。

人人为它痴迷癫狂,唐太宗深爱它④,无数文人帝王临摹它,乾隆甚至在‘兰亭序褚遂良本’上疯狂啪啪啪!】

天幕上一张满是印章的兰亭序出现在众人面前眼前:这就是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唐初群臣齐刷刷地望向褚遂良:“你临摹的?”

褚遂良:我怎么知道?

并且乾隆为什么要这样对他?全是印章好看吗?

深爱兰亭序的唐太宗气冷抖:即使它是复本,你乾隆为何要这么待他?

真正的兰亭序他要带着陪葬!

天幕把话题拉回正题;【到了唐代,上巳节打的就是一个与民同乐,皇帝百官在河中祓禊,临水宴饮,百姓踏青聚会。

踏青的同时也是男女交流好时节,杜甫的‘丽人行’诗句:对此盛况有过描写: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天幕感叹:【如果能跟长安小姐姐一起踏青,那我是个多么快乐的女孩?】

唐朝所有小姐姐:来呀!快活呀,一起享受大把时光~

而其他朝代小姐姐则是不满,历代就大唐女郎肌腻有骨肉?同是女子她们就差了?

可看到天幕上放出的‘丽人行’舞蹈,舞姿端庄又优雅,脱衣那段破茧成蝶的舞姿…

无人女郎咬牙不服:唐人女子似乎...真的好美。

她们趁院内无人,试着学丽人甩手折腰舞姿,发现身上服饰根本显不出身段,顿时泄气:原是她们不配?

不,不是她们不配,是世人让她们藏在层层布料中不见天日,将此名为:妇德!

【到了宋朝行内敛之风,当众相亲不雅,于是上巳节在汉族消失不见,隆重过节的是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

要是上巳节能传到现在,说不定咱们还能多得一天假!

壮族、黎族过三月三,他们都连放三天,加上清明节及周末可能连休七天,七天!】

秦始皇:怨念!

刘彻接上:好重的怨念。

李世民好奇:后人很少放假吗?

朱元璋振振有词:放什么假?朝廷那么多活干完了吗?

【虽然上巳节消失不见,但是习俗还是传了下来。

三月三地菜当灵丹,所以要用荠菜煮鸡蛋,给小孩子挂网兜装鸡蛋;

而西南地区不吃鸡蛋吃蒿子粑粑;家里有小孩的要敬娘娘,祈求孩童健康成长。

河南等地会举行庙会,传说王母娘娘在这天举行蟠桃宴,与人间同乐,咚咚咚呛,热闹咧!

但在安徽等地,三月三则是小鬼节,有俗语曰:三月三鬼下山。

太阳落山别出门,门口烧钱送孤鬼;

把三月三过得最热闹的是壮族,最初它是祭祖日,先祖只有在这日才能享用到祭品。

所以这日壮族准备染花米饭祭祖,按照传统祭

祀完后不能出村动针线,要对歌踏舞欢庆节日。

到现在三月三主要突出歌圩,全面发展‘歌能下酒,谣可当餐’特点。

把壮族对歌、黎族的打柴舞…办得热热闹闹,欢乐得很】

原本排排坐的李世民一家大开眼界:原来壮族歌曲对着唱?

男女对唱,男男对唱,女女对唱,他们舞蹈与中原相比,听起来也别有一番滋味。

而且他们的服饰甚美,戴银帽身穿五色衣,与中原大不相同。

年龄尚小的李泰跟着天幕拍手唱:三月三龙拜山,五谷丰登人丁旺,百业兴好运转...

李世民听着小儿L跟着唱,忍不住将他抱起来笑道:“壮族舞姿粗犷倒别有一番美意。”

今日天幕甚好甚好!

【四月莺飞草长时节,是踏青扫墓的节气,所以这月有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清明节。

与清明节相伴的是寒食节!

最初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日,后来汤若望修整历法,把寒食节定为清明节前一日。

现在寒食节与清明节融合在一起,只是我们并不遵守吃寒食的习俗。

寒食节主要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是个小苦菜,为避宫中后妃迫害,不得不逃亡他国。

他在外颠簸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就陪了他十九年。

流亡艰难无食可腹时,介子推甚至割肉做成羹汤给重尔果腹,这就是‘割股啖君’的由来。

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后不赏介子推,于是他辞官归隐山林不见,晋文公为了逼他出山相见下令烧山。

最后介子被烧死在柳树下,只留下一块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木板。

介子推死后,晋文公孤独地坐在上王位哀思往日,甚至下令在介子死难之日禁火寒食,这一天称为寒食节。

后来他率臣祭奠介子时,发现柳树新生发芽,喜欣若狂地赐柳树为’清明柳’。

为意示介子重生,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秦始皇眸色疑惑:后人说词怎么怪怪的?

春秋讲忠德‘委质量为臣,有死无贰,’介子推割股食君是臣子道义之举,难道不该盛赞?

但介子推何时留下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之言?

又是后人编造?他阅史书数遍未曾见过。

【对于晋文公的做法很难评,这是什么强制爱?

但这只是寒食节的来源版本之一,其他有伍子胥传说,东汉曹娥版本等等。

而清明原指时辰:‘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它是告知农人耕种时辰、预知气候变化,作为节气存在,并无节日氛围。

唐朝开始清明节就成了节日,但他们仍有不同,从唐人王表诗句就可以看出两者区别:‘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

不管他们有多大的不同,南宋后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成了中国最大的祭日。

有诗人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道出清明节伤情,但它也是生机勃勃的节日!】

吕后放松着难得的闲暇时光,听着唐朝诗句,反复念叨几次后认同道:“难怪后人要说唐朝文盛,仅仅这一句千树雪、万家烟,就道出几分盛诗意。

她阖目沉思:天幕后人言谈有序,说话极有条理,又推崇教育,看来朝廷可利用此计划扩大官学,早日为大汉养出人才。

不过兴学之事急不得,如今大汉内忧外患,诸多国事要件件解决,她不能慌,慌了大汉就乱了。

【清明这天扫墓,要在坟包上插朵纸花,以示此坟有人祭祀。

然后供上祭品让先祖享用,再拿出香火纸钱烧给先祖。

古时纸钱多为金元宝黄纸,而近代则多了一项:玉皇大帝发行的天地银行冥币。

现在咱们的冥币在国外当做福运,没事给自己烧烧,给亲朋好友烧烧。

当然也要给先祖烧,让他们保佑自己】

朱棣都瞪大了眼:烧纸钱给自己?

哪有自己咒自己的?

还有阎王爷管得了国外鬼吗?

而民间在震惊后发现,这天地银行上的玉帝,就是上次天幕播西游记里的玉帝。

难道他真的玉帝?

【扫完墓后,就是快乐的清明活动,在这一天人们忙着呢!

插柳:清明时节天好但也要防止它雨纷纷,所以折枝柳树插在屋子里做’天气预报’:

柳条青,雨蒙蒙;

柳条干,晴了天;

而且清明节又是百鬼出行日,手上有柳就能驱邪避秽,正所谓‘去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如果手上没柳条,那得小心了,民间传说,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

清明节,你戴柳了吗?】

民间

听到仙人问他们戴柳了没,众人连忙大声答道:“戴了戴了,不仅戴柳,还要吃啥子呢。”

其中一蜀商笑道:“咱们蜀中与中原不同,我们那吃‘欢喜团’,把米炒了作粉捏成团,再用红穿上,最后在团上点各色圆点,名为‘欢喜团’。”

“南方有俗语:清明螺,抵只鹅!”带着口音的南方文人慢条斯理地说着乡情:“清明节螺未产卵,是味道最为鲜美之时,将螺或炒或煎,俱是一道美味。”

“俺们吃枣糕。”

“我畲族在这天要吃‘乌稔饭’,你们呢?”

...

【当然清明节更重要的是踏青放风筝。

放风筝是多么快乐的活动,老人小孩齐上阵,你一个我一个,快快乐乐放上天!

从鲁班做木鸟分天,到现代风筝款式变得超级丰富!

有燕子式、蜈蚣、骏马式,只要工厂敢做咱们就敢放,各地还有风筝节,

大伙齐齐放风筝,看谁放得高!】

武则天听到熟悉的踏青曲子奏响时,眉头舒展开来。

先前讲述时天幕放出好几首曲,独这首‘踏青’被众人口耳相传,不少人等着来年出游高吟此曲,没想到今日又听到它响起。

心情正愉悦时,突然听到隐约有跟和声一怔:“怎么了?”

狄仁杰轻声回道:“应该是宫外百姓应和踏青神曲。”

“当应”武则天微笑着点头,也跟着天幕哼唱:“烟花二月去踏青呃耶耶,风光无限少年心...”

只是唱着唱着声音熄了下去,无他,被天幕上的鲲鹏和天马震撼到:后人竟把他们放上天?

甚至还有望不到头的‘龙风筝’?

唐人瞳孔张大:它们怎么飞上去的?

【对古人而言,清明节重要看点是荡秋千。

荡秋千最早叫千秋,取健康长寿之意,后来为避忌讳改名叫秋千。

荡秋千不仅仅是简单上下动作,而是在秋千时做出各种动作,秋千晃动时系在绳子上的彩带随风飘荡,远观下如同一只花蝴蝶,极具观赏性。

除此之外还有射柳、斗鸡、蚕花会、蹴鞠等活动,这些活动除了蹴鞠还算传承下来外,其他目前并不举办。

至于蹴鞠演变的足球…】

天幕声音突然变得怪异:【女足咱们是铿锵玫瑰,对于男足…我只能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群太监上青楼】

蹴鞠高手刘邦:

蹴鞠先锋汉武帝:

蹴鞠爱好者汉元帝:

生病也要蹴鞠的汉成帝:

行军也要蹴鞠的霍去病:

最初苏轼还未明其意,心绪几转后猛地笑出声:“后人也太促狭了。”

那男足真有那么不堪,连男人雄风都不能起?

蹴鞠在大宋备受国人追捧,不仅宫中有蹴鞠队,连各地亦有社团对赛,就连青楼女子亦要学蹴鞠技术,以备宴上行蹴鞠表演。

后人蹴鞠...怎么没了根呢?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咱们最古老的节日之一,现在咱们过节最大的目的就是:吃粽子吃粽子,吃好吃的粽子!

五月是仲夏之初,初而以端代指,所以古人把五月初一叫做端一,初二叫端二,数到五为端五。

端五中的‘五’通‘午’,相当于五月有两个五,于是端午也叫‘重五’。而午又是阳辰之时,所以端五又叫‘端阳’。

端午节公认的说法是纪念屈原,但端午节存在远超屈原年岁】

没吃过粽子的秦始皇&刘彻:什么是粽子?好吃吗?

【最初古人把端午当做夏至,夏至是一年白昼为最长的日子,是阴气上升、阴阳两气争斗的开端。

这天人们要避祸,以祭祀来祛疫避灾,在门板上印五色止恶气,谨慎避忌以求平安。

现在我们流传下来的习俗是

系五彩绳、打鸭蛋络子、喝雄黄酒,赛龙舟。

习俗在流传中有许多改变?_[(,但我们新创了一道新习俗:

争论粽子到底吃甜的还是咸的?】

“唔,又是豆腐脑之争”朱元璋放下手中香甜的豆花,转头对马皇后道:“朕记得端午也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

马皇后端起碗少少地给他盛了几许豆花,不让他再多食:“是啊,还要薰艾叶、佩戴香囊挂菖蒲。”

不过…后人倒是可爱,连粽子甜咸也要争出胜负,嗯…支持甜荡。

粽子就要就糖吃味才美。

【六月有晒书、晒被节,到七月初便是中国情人节——七夕节!

七夕源于牛郎织女星辰传说,汉代时已有完善的牛郎织女传说。

当织女星出现在正东时就意味着季节进入秋季,有了星纪岁首的含义,所以织女星又是代表入秋的星辰】

听着后人种种言论,觉得自己啥都没闻之见之的秦始皇:心情复杂!

【汉代之前七夕时间并不定,大约在七月朔日。

古人认为九为阳七为阴,男子以九来计数,女子用七来定数,最终七夕节被定为七月七日。

七月七是古时女子喘息日,上至嫔妃下至农妇,在这天都能放下繁重的家务,在夜间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嬉戏,谓之乞巧。

因此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七巧节】

长孙皇后侧目笑言问二郎:“陛下,明岁还举行七夕宴会吗?”

每到七夕都会举办夜宴,让宫女们各自过乞巧的李世民坦然反问:“为何不举办?”

与民同乐自古有之,不过…李世民疑惑,“后人对过节似乎并不上心?”

他没感受到后人过诸节的欢喜劲,希望放假的愿望倒非常明了。

回想起后人展出的影像,长孙皇后为后人辩解几句:“后人生活颇为忙碌,不缺粮食,自然不会祈愿上天庇佑农事。

节日只剩下游玩追忆之意,自然不会如他们这般慎重以待。”

李世民点点头认为自己皇后说得有理,兴致勃勃道:“再过几日就是腊月,今岁有神迹显灵贺盛唐到来

朕要举行大型祭祀仪式,与民同乐!”

长孙皇后掩嘴轻笑:“祭祀乃国家大事,二郎当与诸臣商议。”

说着又添加了一句:“但家宴臣妾做主办得热烈些。”

李世民望着妻子柔声道:“听观音婢的!”

【乞巧习俗在汉代就有记载,汉时宫女聚集在开襟楼上,穿七孔针来乞巧,游戏内容特别多。

把针线放在宫中桌角上,宫女摸黑寻找,这就叫‘斗巧’。

对月亮用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表示她眼手越巧,这叫对月穿针。

宫女穿七孔针的记载,在这一日用五色线结在爱上手上,做‘相连爱’之意,寓意爱情永远。

魏晋战乱多,乞巧习

俗还添加了乞求富贵、乞求长寿、乞求生子感情依托。

传到唐朝七夕节活动非常盛行,唐玄宗还在宫中建了一座乞巧楼用于嫔妃宫女乞巧。

而民间对七夕节日更是期盼,用崔颢的话讲:‘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来来来,大家一起来穿针引线!

现代的我们:近视眼不配!

宋.刘娥好奇:近视眼是何意?是短视?

她收回目光,想起自己在宫外时,每逢乞巧,她穿针引线可是魁首!厉害呢!

【唐人除了陈瓜花酒拜月祭月外,也会捉蜘蛛放入小盒,看谁的蜘蛛网最密,谁就越巧。

宋代以后牛郎织女成了官祭神灵,朝廷把七夕节办得更加热闹,除了传统的灵巧、水浮针、看巧芽等游戏,还有配有‘天河配’、‘长生殿’的戏令习俗。

哐哐哐,呛呛呛!

大戏开场,起幕!

到后来不用七夕节热闹,节前三日街上车马堵得无法通行,堵堵堵,堵到半夜才散,可见人流量之多,七夕节多受欢迎!】

后面的车辆:前面的老哥,你动一动!

老哥:我脚都抬不起怎么动?

看着天幕上热热闹闹的场景,天下百姓找到熟悉的场景:“看看看,那是喷火。”

娘,糖葫芦,天上有糖葫芦。?”

“后人也开庙会呢?看上去咱们要感觉整洁多了。”

“哇塞,人好多啊!”

……

朱元璋&朱棣迟疑:后人展现的是他们大明风貌?

【七夕是缠绵的爱情日,自古文人多爱写七夕,描绘七月七夕节的诗句太多了。

如:宋朝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唐朝杜牧的‘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明朝韩上桂诗句:七月七夕云无阻,遥望银河深不深】

天幕轻叹:【可惜古时女子诗作不外传,以至于流传下来的七夕女诗甚少,我们无缘可见】

李清照翻出去岁七夕写的诗句:星桥鹊驾,经年才见…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L晴,霎儿L雨,霎儿L风。

将其放置桌上不服道:“谁说女子不写诗?”

她就要把诗留得好好的,把它传下去,让后人知道女子亦有诗英雄!

【七夕节过了是孟秋,是农人收获新粮的季节,每到丰收天子会奉新粮让祖先尝新。

七月十五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之夜,秋气新来的阴盛之时,所以古人把秋尝祭祀放在七月十五。

后来逐渐演变成祭祀祖先亡魂的节日。

而七月又是周代祭祀为国战死士兵的月份,加上历朝都有令道人、僧侣做法事超度孤魂野鬼的命令。

也是朝廷向天下人表示:虽然你在世孤苦,但朝廷愿送你最后一程,让你安心投胎,来世平安喜乐。

于是祭祀先祖和超度孤魂野鬼结合在一起,成了‘鬼节’】

秦始皇&刘彻&李世民&朱元璋等帝王齐齐点点:没错??[,朕下令超度孤魂野鬼就是为了让鬼也沐浴皇恩。

至于没有道士佛教的秦始皇&刘彻:朕有方士超度!

方士:…陛下臣等还有研究炸、药,怎么现在又有承接超度任务了?

【因此七月十五在道教中称中元节,在佛教称盂兰盆节。

虽然现在还有祭祀烧香的习俗,但对青年影响力比不上西方万圣节,除此之外在恐怖小说里中元节存在感更深。

难道咱们湘西赶尸不惊悚,百鬼不出名,狐仙柳仙不惑人?】

秦始皇:…

刘彻:…

李世民:…

朱元璋:…

不知道该说啥!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季三月,分孟、仲、季。

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份,按天干地支叫作仲秋,仲秋与中秋通用,所以八月叫中秋。

中秋节在唐朝才成为法定假日的节日,与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要迎寒和祭月,在东方设上香案,案上摆满祭奉贡品,朝月亮行跪拜礼。

按照传统男子拜日不拜月,所以拜月主祭者为女性,男子担任赞礼、执事协助祭月。

祭拜完后全家一起吃饭赏月,听嫦娥奔月的传说。

唐朝以前并无吃月饼之说,到宋朝时已有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

所以中秋团圆寓意流传至今】!

最初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日,后来汤若望修整历法,把寒食节定为清明节前一日。

现在寒食节与清明节融合在一起,只是我们并不遵守吃寒食的习俗。

寒食节主要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是个小苦菜,为避宫中后妃迫害,不得不逃亡他国。

他在外颠簸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就陪了他十九年。

流亡艰难无食可腹时,介子推甚至割肉做成羹汤给重尔果腹,这就是‘割股啖君’的由来。

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后不赏介子推,于是他辞官归隐山林不见,晋文公为了逼他出山相见下令烧山。

最后介子被烧死在柳树下,只留下一块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木板。

介子推死后,晋文公孤独地坐在上王位哀思往日,甚至下令在介子死难之日禁火寒食,这一天称为寒食节。

后来他率臣祭奠介子时,发现柳树新生发芽,喜欣若狂地赐柳树为’清明柳’。

为意示介子重生,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秦始皇眸色疑惑:后人说词怎么怪怪的?

春秋讲忠德‘委质量为臣,有死无贰,’介子推割股食君是臣子道义之举,难道不该盛赞?

但介子推何时留下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之言?

又是后人编造?他阅史书数遍未曾见过。

【对于晋文公的做法很难评,这是什么强制爱?

但这只是寒食节的来源版本之一,其他有伍子胥传说,东汉曹娥版本等等。

而清明原指时辰:‘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它是告知农人耕种时辰、预知气候变化,作为节气存在,并无节日氛围。

唐朝开始清明节就成了节日,但他们仍有不同,从唐人王表诗句就可以看出两者区别:‘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

不管他们有多大的不同,南宋后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成了中国最大的祭日。

有诗人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道出清明节伤情,但它也是生机勃勃的节日!】

吕后放松着难得的闲暇时光,听着唐朝诗句,反复念叨几次后认同道:“难怪后人要说唐朝文盛,仅仅这一句千树雪、万家烟,就道出几分盛诗意。

她阖目沉思:天幕后人言谈有序,说话极有条理,又推崇教育,看来朝廷可利用此计划扩大官学,早日为大汉养出人才。

不过兴学之事急不得,如今大汉内忧外患,诸多国事要件件解决,她不能慌,慌了大汉就乱了。

【清明这天扫墓,要在坟包上插朵纸花,以示此坟有人祭祀。

然后供上祭品让先祖享用,再拿出香火纸钱烧给先祖。

古时纸钱多为金元宝黄纸,而近代则多了一项:玉皇大帝发行的天地银行冥币。

现在咱们的冥币在国外当做福运,没事给自己烧烧,给亲朋好友烧烧。

当然也要给先祖烧,让他们保佑自己】

朱棣都瞪大了眼:烧纸钱给自己?

哪有自己咒自己的?

还有阎王爷管得了国外鬼吗?

而民间在震惊后发现,这天地银行上的玉帝,就是上次天幕播西游记里的玉帝。

难道他真的玉帝?

【扫完墓后,就是快乐的清明活动,在这一天人们忙着呢!

插柳:清明时节天好但也要防止它雨纷纷,所以折枝柳树插在屋子里做’天气预报’:

柳条青,雨蒙蒙;

柳条干,晴了天;

而且清明节又是百鬼出行日,手上有柳就能驱邪避秽,正所谓‘去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如果手上没柳条,那得小心了,民间传说,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

清明节,你戴柳了吗?】

民间

听到仙人问他们戴柳了没,众人连忙大声答道:“戴了戴了,不仅戴柳,还要吃啥子呢。”

其中一蜀商笑道:“咱们蜀中与中原不同,我们那吃‘欢喜团’,把米炒了作粉捏成团,再用红穿上,最后在团上点各色圆点,名为‘欢喜团’。”

“南方有俗语:清明螺,抵只鹅!”带着口音的南方文人慢条斯理地说着乡情:“清明节螺未产卵,是味道最为鲜美之时,将螺或炒或煎,俱是一道美味。”

“俺们吃枣糕。”

“我畲族在这天要吃‘乌稔饭’,你们呢?”

...

【当然清明节更重要的是踏青放风筝。

放风筝是多么快乐的活动,老人小孩齐上阵,你一个我一个,快快乐乐放上天!

从鲁班做木鸟分天,到现代风筝款式变得超级丰富!

有燕子式、蜈蚣、骏马式,只要工厂敢做咱们就敢放,各地还有风筝节,

大伙齐齐放风筝,看谁放得高!】

武则天听到熟悉的踏青曲子奏响时,眉头舒展开来。

先前讲述时天幕放出好几首曲,独这首‘踏青’被众人口耳相传,不少人等着来年出游高吟此曲,没想到今日又听到它响起。

心情正愉悦时,突然听到隐约有跟和声一怔:“怎么了?”

狄仁杰轻声回道:“应该是宫外百姓应和踏青神曲。”

“当应”武则天微笑着点头,也跟着天幕哼唱:“烟花二月去踏青呃耶耶,风光无限少年心...”

只是唱着唱着声音熄了下去,无他,被天幕上的鲲鹏和天马震撼到:后人竟把他们放上天?

甚至还有望不到头的‘龙风筝’?

唐人瞳孔张大:它们怎么飞上去的?

【对古人而言,清明节重要看点是荡秋千。

荡秋千最早叫千秋,取健康长寿之意,后来为避忌讳改名叫秋千。

荡秋千不仅仅是简单上下动作,而是在秋千时做出各种动作,秋千晃动时系在绳子上的彩带随风飘荡,远观下如同一只花蝴蝶,极具观赏性。

除此之外还有射柳、斗鸡、蚕花会、蹴鞠等活动,这些活动除了蹴鞠还算传承下来外,其他目前并不举办。

至于蹴鞠演变的足球…】

天幕声音突然变得怪异:【女足咱们是铿锵玫瑰,对于男足…我只能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群太监上青楼】

蹴鞠高手刘邦:

蹴鞠先锋汉武帝:

蹴鞠爱好者汉元帝:

生病也要蹴鞠的汉成帝:

行军也要蹴鞠的霍去病:

最初苏轼还未明其意,心绪几转后猛地笑出声:“后人也太促狭了。”

那男足真有那么不堪,连男人雄风都不能起?

蹴鞠在大宋备受国人追捧,不仅宫中有蹴鞠队,连各地亦有社团对赛,就连青楼女子亦要学蹴鞠技术,以备宴上行蹴鞠表演。

后人蹴鞠...怎么没了根呢?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咱们最古老的节日之一,现在咱们过节最大的目的就是:吃粽子吃粽子,吃好吃的粽子!

五月是仲夏之初,初而以端代指,所以古人把五月初一叫做端一,初二叫端二,数到五为端五。

端五中的‘五’通‘午’,相当于五月有两个五,于是端午也叫‘重五’。而午又是阳辰之时,所以端五又叫‘端阳’。

端午节公认的说法是纪念屈原,但端午节存在远超屈原年岁】

没吃过粽子的秦始皇&刘彻:什么是粽子?好吃吗?

【最初古人把端午当做夏至,夏至是一年白昼为最长的日子,是阴气上升、阴阳两气争斗的开端。

这天人们要避祸,以祭祀来祛疫避灾,在门板上印五色止恶气,谨慎避忌以求平安。

现在我们流传下来的习俗是

系五彩绳、打鸭蛋络子、喝雄黄酒,赛龙舟。

习俗在流传中有许多改变?_[(,但我们新创了一道新习俗:

争论粽子到底吃甜的还是咸的?】

“唔,又是豆腐脑之争”朱元璋放下手中香甜的豆花,转头对马皇后道:“朕记得端午也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

马皇后端起碗少少地给他盛了几许豆花,不让他再多食:“是啊,还要薰艾叶、佩戴香囊挂菖蒲。”

不过…后人倒是可爱,连粽子甜咸也要争出胜负,嗯…支持甜荡。

粽子就要就糖吃味才美。

【六月有晒书、晒被节,到七月初便是中国情人节——七夕节!

七夕源于牛郎织女星辰传说,汉代时已有完善的牛郎织女传说。

当织女星出现在正东时就意味着季节进入秋季,有了星纪岁首的含义,所以织女星又是代表入秋的星辰】

听着后人种种言论,觉得自己啥都没闻之见之的秦始皇:心情复杂!

【汉代之前七夕时间并不定,大约在七月朔日。

古人认为九为阳七为阴,男子以九来计数,女子用七来定数,最终七夕节被定为七月七日。

七月七是古时女子喘息日,上至嫔妃下至农妇,在这天都能放下繁重的家务,在夜间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嬉戏,谓之乞巧。

因此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七巧节】

长孙皇后侧目笑言问二郎:“陛下,明岁还举行七夕宴会吗?”

每到七夕都会举办夜宴,让宫女们各自过乞巧的李世民坦然反问:“为何不举办?”

与民同乐自古有之,不过…李世民疑惑,“后人对过节似乎并不上心?”

他没感受到后人过诸节的欢喜劲,希望放假的愿望倒非常明了。

回想起后人展出的影像,长孙皇后为后人辩解几句:“后人生活颇为忙碌,不缺粮食,自然不会祈愿上天庇佑农事。

节日只剩下游玩追忆之意,自然不会如他们这般慎重以待。”

李世民点点头认为自己皇后说得有理,兴致勃勃道:“再过几日就是腊月,今岁有神迹显灵贺盛唐到来

朕要举行大型祭祀仪式,与民同乐!”

长孙皇后掩嘴轻笑:“祭祀乃国家大事,二郎当与诸臣商议。”

说着又添加了一句:“但家宴臣妾做主办得热烈些。”

李世民望着妻子柔声道:“听观音婢的!”

【乞巧习俗在汉代就有记载,汉时宫女聚集在开襟楼上,穿七孔针来乞巧,游戏内容特别多。

把针线放在宫中桌角上,宫女摸黑寻找,这就叫‘斗巧’。

对月亮用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表示她眼手越巧,这叫对月穿针。

宫女穿七孔针的记载,在这一日用五色线结在爱上手上,做‘相连爱’之意,寓意爱情永远。

魏晋战乱多,乞巧习

俗还添加了乞求富贵、乞求长寿、乞求生子感情依托。

传到唐朝七夕节活动非常盛行,唐玄宗还在宫中建了一座乞巧楼用于嫔妃宫女乞巧。

而民间对七夕节日更是期盼,用崔颢的话讲:‘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来来来,大家一起来穿针引线!

现代的我们:近视眼不配!

宋.刘娥好奇:近视眼是何意?是短视?

她收回目光,想起自己在宫外时,每逢乞巧,她穿针引线可是魁首!厉害呢!

【唐人除了陈瓜花酒拜月祭月外,也会捉蜘蛛放入小盒,看谁的蜘蛛网最密,谁就越巧。

宋代以后牛郎织女成了官祭神灵,朝廷把七夕节办得更加热闹,除了传统的灵巧、水浮针、看巧芽等游戏,还有配有‘天河配’、‘长生殿’的戏令习俗。

哐哐哐,呛呛呛!

大戏开场,起幕!

到后来不用七夕节热闹,节前三日街上车马堵得无法通行,堵堵堵,堵到半夜才散,可见人流量之多,七夕节多受欢迎!】

后面的车辆:前面的老哥,你动一动!

老哥:我脚都抬不起怎么动?

看着天幕上热热闹闹的场景,天下百姓找到熟悉的场景:“看看看,那是喷火。”

娘,糖葫芦,天上有糖葫芦。?”

“后人也开庙会呢?看上去咱们要感觉整洁多了。”

“哇塞,人好多啊!”

……

朱元璋&朱棣迟疑:后人展现的是他们大明风貌?

【七夕是缠绵的爱情日,自古文人多爱写七夕,描绘七月七夕节的诗句太多了。

如:宋朝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唐朝杜牧的‘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明朝韩上桂诗句:七月七夕云无阻,遥望银河深不深】

天幕轻叹:【可惜古时女子诗作不外传,以至于流传下来的七夕女诗甚少,我们无缘可见】

李清照翻出去岁七夕写的诗句:星桥鹊驾,经年才见…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L晴,霎儿L雨,霎儿L风。

将其放置桌上不服道:“谁说女子不写诗?”

她就要把诗留得好好的,把它传下去,让后人知道女子亦有诗英雄!

【七夕节过了是孟秋,是农人收获新粮的季节,每到丰收天子会奉新粮让祖先尝新。

七月十五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之夜,秋气新来的阴盛之时,所以古人把秋尝祭祀放在七月十五。

后来逐渐演变成祭祀祖先亡魂的节日。

而七月又是周代祭祀为国战死士兵的月份,加上历朝都有令道人、僧侣做法事超度孤魂野鬼的命令。

也是朝廷向天下人表示:虽然你在世孤苦,但朝廷愿送你最后一程,让你安心投胎,来世平安喜乐。

于是祭祀先祖和超度孤魂野鬼结合在一起,成了‘鬼节’】

秦始皇&刘彻&李世民&朱元璋等帝王齐齐点点:没错??[,朕下令超度孤魂野鬼就是为了让鬼也沐浴皇恩。

至于没有道士佛教的秦始皇&刘彻:朕有方士超度!

方士:…陛下臣等还有研究炸、药,怎么现在又有承接超度任务了?

【因此七月十五在道教中称中元节,在佛教称盂兰盆节。

虽然现在还有祭祀烧香的习俗,但对青年影响力比不上西方万圣节,除此之外在恐怖小说里中元节存在感更深。

难道咱们湘西赶尸不惊悚,百鬼不出名,狐仙柳仙不惑人?】

秦始皇:…

刘彻:…

李世民:…

朱元璋:…

不知道该说啥!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季三月,分孟、仲、季。

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份,按天干地支叫作仲秋,仲秋与中秋通用,所以八月叫中秋。

中秋节在唐朝才成为法定假日的节日,与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要迎寒和祭月,在东方设上香案,案上摆满祭奉贡品,朝月亮行跪拜礼。

按照传统男子拜日不拜月,所以拜月主祭者为女性,男子担任赞礼、执事协助祭月。

祭拜完后全家一起吃饭赏月,听嫦娥奔月的传说。

唐朝以前并无吃月饼之说,到宋朝时已有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

所以中秋团圆寓意流传至今】!

最初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日,后来汤若望修整历法,把寒食节定为清明节前一日。

现在寒食节与清明节融合在一起,只是我们并不遵守吃寒食的习俗。

寒食节主要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是个小苦菜,为避宫中后妃迫害,不得不逃亡他国。

他在外颠簸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就陪了他十九年。

流亡艰难无食可腹时,介子推甚至割肉做成羹汤给重尔果腹,这就是‘割股啖君’的由来。

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后不赏介子推,于是他辞官归隐山林不见,晋文公为了逼他出山相见下令烧山。

最后介子被烧死在柳树下,只留下一块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木板。

介子推死后,晋文公孤独地坐在上王位哀思往日,甚至下令在介子死难之日禁火寒食,这一天称为寒食节。

后来他率臣祭奠介子时,发现柳树新生发芽,喜欣若狂地赐柳树为’清明柳’。

为意示介子重生,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秦始皇眸色疑惑:后人说词怎么怪怪的?

春秋讲忠德‘委质量为臣,有死无贰,’介子推割股食君是臣子道义之举,难道不该盛赞?

但介子推何时留下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之言?

又是后人编造?他阅史书数遍未曾见过。

【对于晋文公的做法很难评,这是什么强制爱?

但这只是寒食节的来源版本之一,其他有伍子胥传说,东汉曹娥版本等等。

而清明原指时辰:‘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它是告知农人耕种时辰、预知气候变化,作为节气存在,并无节日氛围。

唐朝开始清明节就成了节日,但他们仍有不同,从唐人王表诗句就可以看出两者区别:‘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

不管他们有多大的不同,南宋后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成了中国最大的祭日。

有诗人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道出清明节伤情,但它也是生机勃勃的节日!】

吕后放松着难得的闲暇时光,听着唐朝诗句,反复念叨几次后认同道:“难怪后人要说唐朝文盛,仅仅这一句千树雪、万家烟,就道出几分盛诗意。

她阖目沉思:天幕后人言谈有序,说话极有条理,又推崇教育,看来朝廷可利用此计划扩大官学,早日为大汉养出人才。

不过兴学之事急不得,如今大汉内忧外患,诸多国事要件件解决,她不能慌,慌了大汉就乱了。

【清明这天扫墓,要在坟包上插朵纸花,以示此坟有人祭祀。

然后供上祭品让先祖享用,再拿出香火纸钱烧给先祖。

古时纸钱多为金元宝黄纸,而近代则多了一项:玉皇大帝发行的天地银行冥币。

现在咱们的冥币在国外当做福运,没事给自己烧烧,给亲朋好友烧烧。

当然也要给先祖烧,让他们保佑自己】

朱棣都瞪大了眼:烧纸钱给自己?

哪有自己咒自己的?

还有阎王爷管得了国外鬼吗?

而民间在震惊后发现,这天地银行上的玉帝,就是上次天幕播西游记里的玉帝。

难道他真的玉帝?

【扫完墓后,就是快乐的清明活动,在这一天人们忙着呢!

插柳:清明时节天好但也要防止它雨纷纷,所以折枝柳树插在屋子里做’天气预报’:

柳条青,雨蒙蒙;

柳条干,晴了天;

而且清明节又是百鬼出行日,手上有柳就能驱邪避秽,正所谓‘去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如果手上没柳条,那得小心了,民间传说,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

清明节,你戴柳了吗?】

民间

听到仙人问他们戴柳了没,众人连忙大声答道:“戴了戴了,不仅戴柳,还要吃啥子呢。”

其中一蜀商笑道:“咱们蜀中与中原不同,我们那吃‘欢喜团’,把米炒了作粉捏成团,再用红穿上,最后在团上点各色圆点,名为‘欢喜团’。”

“南方有俗语:清明螺,抵只鹅!”带着口音的南方文人慢条斯理地说着乡情:“清明节螺未产卵,是味道最为鲜美之时,将螺或炒或煎,俱是一道美味。”

“俺们吃枣糕。”

“我畲族在这天要吃‘乌稔饭’,你们呢?”

...

【当然清明节更重要的是踏青放风筝。

放风筝是多么快乐的活动,老人小孩齐上阵,你一个我一个,快快乐乐放上天!

从鲁班做木鸟分天,到现代风筝款式变得超级丰富!

有燕子式、蜈蚣、骏马式,只要工厂敢做咱们就敢放,各地还有风筝节,

大伙齐齐放风筝,看谁放得高!】

武则天听到熟悉的踏青曲子奏响时,眉头舒展开来。

先前讲述时天幕放出好几首曲,独这首‘踏青’被众人口耳相传,不少人等着来年出游高吟此曲,没想到今日又听到它响起。

心情正愉悦时,突然听到隐约有跟和声一怔:“怎么了?”

狄仁杰轻声回道:“应该是宫外百姓应和踏青神曲。”

“当应”武则天微笑着点头,也跟着天幕哼唱:“烟花二月去踏青呃耶耶,风光无限少年心...”

只是唱着唱着声音熄了下去,无他,被天幕上的鲲鹏和天马震撼到:后人竟把他们放上天?

甚至还有望不到头的‘龙风筝’?

唐人瞳孔张大:它们怎么飞上去的?

【对古人而言,清明节重要看点是荡秋千。

荡秋千最早叫千秋,取健康长寿之意,后来为避忌讳改名叫秋千。

荡秋千不仅仅是简单上下动作,而是在秋千时做出各种动作,秋千晃动时系在绳子上的彩带随风飘荡,远观下如同一只花蝴蝶,极具观赏性。

除此之外还有射柳、斗鸡、蚕花会、蹴鞠等活动,这些活动除了蹴鞠还算传承下来外,其他目前并不举办。

至于蹴鞠演变的足球…】

天幕声音突然变得怪异:【女足咱们是铿锵玫瑰,对于男足…我只能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群太监上青楼】

蹴鞠高手刘邦:

蹴鞠先锋汉武帝:

蹴鞠爱好者汉元帝:

生病也要蹴鞠的汉成帝:

行军也要蹴鞠的霍去病:

最初苏轼还未明其意,心绪几转后猛地笑出声:“后人也太促狭了。”

那男足真有那么不堪,连男人雄风都不能起?

蹴鞠在大宋备受国人追捧,不仅宫中有蹴鞠队,连各地亦有社团对赛,就连青楼女子亦要学蹴鞠技术,以备宴上行蹴鞠表演。

后人蹴鞠...怎么没了根呢?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咱们最古老的节日之一,现在咱们过节最大的目的就是:吃粽子吃粽子,吃好吃的粽子!

五月是仲夏之初,初而以端代指,所以古人把五月初一叫做端一,初二叫端二,数到五为端五。

端五中的‘五’通‘午’,相当于五月有两个五,于是端午也叫‘重五’。而午又是阳辰之时,所以端五又叫‘端阳’。

端午节公认的说法是纪念屈原,但端午节存在远超屈原年岁】

没吃过粽子的秦始皇&刘彻:什么是粽子?好吃吗?

【最初古人把端午当做夏至,夏至是一年白昼为最长的日子,是阴气上升、阴阳两气争斗的开端。

这天人们要避祸,以祭祀来祛疫避灾,在门板上印五色止恶气,谨慎避忌以求平安。

现在我们流传下来的习俗是

系五彩绳、打鸭蛋络子、喝雄黄酒,赛龙舟。

习俗在流传中有许多改变?_[(,但我们新创了一道新习俗:

争论粽子到底吃甜的还是咸的?】

“唔,又是豆腐脑之争”朱元璋放下手中香甜的豆花,转头对马皇后道:“朕记得端午也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

马皇后端起碗少少地给他盛了几许豆花,不让他再多食:“是啊,还要薰艾叶、佩戴香囊挂菖蒲。”

不过…后人倒是可爱,连粽子甜咸也要争出胜负,嗯…支持甜荡。

粽子就要就糖吃味才美。

【六月有晒书、晒被节,到七月初便是中国情人节——七夕节!

七夕源于牛郎织女星辰传说,汉代时已有完善的牛郎织女传说。

当织女星出现在正东时就意味着季节进入秋季,有了星纪岁首的含义,所以织女星又是代表入秋的星辰】

听着后人种种言论,觉得自己啥都没闻之见之的秦始皇:心情复杂!

【汉代之前七夕时间并不定,大约在七月朔日。

古人认为九为阳七为阴,男子以九来计数,女子用七来定数,最终七夕节被定为七月七日。

七月七是古时女子喘息日,上至嫔妃下至农妇,在这天都能放下繁重的家务,在夜间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嬉戏,谓之乞巧。

因此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七巧节】

长孙皇后侧目笑言问二郎:“陛下,明岁还举行七夕宴会吗?”

每到七夕都会举办夜宴,让宫女们各自过乞巧的李世民坦然反问:“为何不举办?”

与民同乐自古有之,不过…李世民疑惑,“后人对过节似乎并不上心?”

他没感受到后人过诸节的欢喜劲,希望放假的愿望倒非常明了。

回想起后人展出的影像,长孙皇后为后人辩解几句:“后人生活颇为忙碌,不缺粮食,自然不会祈愿上天庇佑农事。

节日只剩下游玩追忆之意,自然不会如他们这般慎重以待。”

李世民点点头认为自己皇后说得有理,兴致勃勃道:“再过几日就是腊月,今岁有神迹显灵贺盛唐到来

朕要举行大型祭祀仪式,与民同乐!”

长孙皇后掩嘴轻笑:“祭祀乃国家大事,二郎当与诸臣商议。”

说着又添加了一句:“但家宴臣妾做主办得热烈些。”

李世民望着妻子柔声道:“听观音婢的!”

【乞巧习俗在汉代就有记载,汉时宫女聚集在开襟楼上,穿七孔针来乞巧,游戏内容特别多。

把针线放在宫中桌角上,宫女摸黑寻找,这就叫‘斗巧’。

对月亮用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表示她眼手越巧,这叫对月穿针。

宫女穿七孔针的记载,在这一日用五色线结在爱上手上,做‘相连爱’之意,寓意爱情永远。

魏晋战乱多,乞巧习

俗还添加了乞求富贵、乞求长寿、乞求生子感情依托。

传到唐朝七夕节活动非常盛行,唐玄宗还在宫中建了一座乞巧楼用于嫔妃宫女乞巧。

而民间对七夕节日更是期盼,用崔颢的话讲:‘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来来来,大家一起来穿针引线!

现代的我们:近视眼不配!

宋.刘娥好奇:近视眼是何意?是短视?

她收回目光,想起自己在宫外时,每逢乞巧,她穿针引线可是魁首!厉害呢!

【唐人除了陈瓜花酒拜月祭月外,也会捉蜘蛛放入小盒,看谁的蜘蛛网最密,谁就越巧。

宋代以后牛郎织女成了官祭神灵,朝廷把七夕节办得更加热闹,除了传统的灵巧、水浮针、看巧芽等游戏,还有配有‘天河配’、‘长生殿’的戏令习俗。

哐哐哐,呛呛呛!

大戏开场,起幕!

到后来不用七夕节热闹,节前三日街上车马堵得无法通行,堵堵堵,堵到半夜才散,可见人流量之多,七夕节多受欢迎!】

后面的车辆:前面的老哥,你动一动!

老哥:我脚都抬不起怎么动?

看着天幕上热热闹闹的场景,天下百姓找到熟悉的场景:“看看看,那是喷火。”

娘,糖葫芦,天上有糖葫芦。?”

“后人也开庙会呢?看上去咱们要感觉整洁多了。”

“哇塞,人好多啊!”

……

朱元璋&朱棣迟疑:后人展现的是他们大明风貌?

【七夕是缠绵的爱情日,自古文人多爱写七夕,描绘七月七夕节的诗句太多了。

如:宋朝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唐朝杜牧的‘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明朝韩上桂诗句:七月七夕云无阻,遥望银河深不深】

天幕轻叹:【可惜古时女子诗作不外传,以至于流传下来的七夕女诗甚少,我们无缘可见】

李清照翻出去岁七夕写的诗句:星桥鹊驾,经年才见…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L晴,霎儿L雨,霎儿L风。

将其放置桌上不服道:“谁说女子不写诗?”

她就要把诗留得好好的,把它传下去,让后人知道女子亦有诗英雄!

【七夕节过了是孟秋,是农人收获新粮的季节,每到丰收天子会奉新粮让祖先尝新。

七月十五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之夜,秋气新来的阴盛之时,所以古人把秋尝祭祀放在七月十五。

后来逐渐演变成祭祀祖先亡魂的节日。

而七月又是周代祭祀为国战死士兵的月份,加上历朝都有令道人、僧侣做法事超度孤魂野鬼的命令。

也是朝廷向天下人表示:虽然你在世孤苦,但朝廷愿送你最后一程,让你安心投胎,来世平安喜乐。

于是祭祀先祖和超度孤魂野鬼结合在一起,成了‘鬼节’】

秦始皇&刘彻&李世民&朱元璋等帝王齐齐点点:没错??[,朕下令超度孤魂野鬼就是为了让鬼也沐浴皇恩。

至于没有道士佛教的秦始皇&刘彻:朕有方士超度!

方士:…陛下臣等还有研究炸、药,怎么现在又有承接超度任务了?

【因此七月十五在道教中称中元节,在佛教称盂兰盆节。

虽然现在还有祭祀烧香的习俗,但对青年影响力比不上西方万圣节,除此之外在恐怖小说里中元节存在感更深。

难道咱们湘西赶尸不惊悚,百鬼不出名,狐仙柳仙不惑人?】

秦始皇:…

刘彻:…

李世民:…

朱元璋:…

不知道该说啥!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季三月,分孟、仲、季。

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份,按天干地支叫作仲秋,仲秋与中秋通用,所以八月叫中秋。

中秋节在唐朝才成为法定假日的节日,与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要迎寒和祭月,在东方设上香案,案上摆满祭奉贡品,朝月亮行跪拜礼。

按照传统男子拜日不拜月,所以拜月主祭者为女性,男子担任赞礼、执事协助祭月。

祭拜完后全家一起吃饭赏月,听嫦娥奔月的传说。

唐朝以前并无吃月饼之说,到宋朝时已有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

所以中秋团圆寓意流传至今】!

最初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日,后来汤若望修整历法,把寒食节定为清明节前一日。

现在寒食节与清明节融合在一起,只是我们并不遵守吃寒食的习俗。

寒食节主要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是个小苦菜,为避宫中后妃迫害,不得不逃亡他国。

他在外颠簸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就陪了他十九年。

流亡艰难无食可腹时,介子推甚至割肉做成羹汤给重尔果腹,这就是‘割股啖君’的由来。

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后不赏介子推,于是他辞官归隐山林不见,晋文公为了逼他出山相见下令烧山。

最后介子被烧死在柳树下,只留下一块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木板。

介子推死后,晋文公孤独地坐在上王位哀思往日,甚至下令在介子死难之日禁火寒食,这一天称为寒食节。

后来他率臣祭奠介子时,发现柳树新生发芽,喜欣若狂地赐柳树为’清明柳’。

为意示介子重生,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秦始皇眸色疑惑:后人说词怎么怪怪的?

春秋讲忠德‘委质量为臣,有死无贰,’介子推割股食君是臣子道义之举,难道不该盛赞?

但介子推何时留下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之言?

又是后人编造?他阅史书数遍未曾见过。

【对于晋文公的做法很难评,这是什么强制爱?

但这只是寒食节的来源版本之一,其他有伍子胥传说,东汉曹娥版本等等。

而清明原指时辰:‘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它是告知农人耕种时辰、预知气候变化,作为节气存在,并无节日氛围。

唐朝开始清明节就成了节日,但他们仍有不同,从唐人王表诗句就可以看出两者区别:‘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

不管他们有多大的不同,南宋后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成了中国最大的祭日。

有诗人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道出清明节伤情,但它也是生机勃勃的节日!】

吕后放松着难得的闲暇时光,听着唐朝诗句,反复念叨几次后认同道:“难怪后人要说唐朝文盛,仅仅这一句千树雪、万家烟,就道出几分盛诗意。

她阖目沉思:天幕后人言谈有序,说话极有条理,又推崇教育,看来朝廷可利用此计划扩大官学,早日为大汉养出人才。

不过兴学之事急不得,如今大汉内忧外患,诸多国事要件件解决,她不能慌,慌了大汉就乱了。

【清明这天扫墓,要在坟包上插朵纸花,以示此坟有人祭祀。

然后供上祭品让先祖享用,再拿出香火纸钱烧给先祖。

古时纸钱多为金元宝黄纸,而近代则多了一项:玉皇大帝发行的天地银行冥币。

现在咱们的冥币在国外当做福运,没事给自己烧烧,给亲朋好友烧烧。

当然也要给先祖烧,让他们保佑自己】

朱棣都瞪大了眼:烧纸钱给自己?

哪有自己咒自己的?

还有阎王爷管得了国外鬼吗?

而民间在震惊后发现,这天地银行上的玉帝,就是上次天幕播西游记里的玉帝。

难道他真的玉帝?

【扫完墓后,就是快乐的清明活动,在这一天人们忙着呢!

插柳:清明时节天好但也要防止它雨纷纷,所以折枝柳树插在屋子里做’天气预报’:

柳条青,雨蒙蒙;

柳条干,晴了天;

而且清明节又是百鬼出行日,手上有柳就能驱邪避秽,正所谓‘去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如果手上没柳条,那得小心了,民间传说,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

清明节,你戴柳了吗?】

民间

听到仙人问他们戴柳了没,众人连忙大声答道:“戴了戴了,不仅戴柳,还要吃啥子呢。”

其中一蜀商笑道:“咱们蜀中与中原不同,我们那吃‘欢喜团’,把米炒了作粉捏成团,再用红穿上,最后在团上点各色圆点,名为‘欢喜团’。”

“南方有俗语:清明螺,抵只鹅!”带着口音的南方文人慢条斯理地说着乡情:“清明节螺未产卵,是味道最为鲜美之时,将螺或炒或煎,俱是一道美味。”

“俺们吃枣糕。”

“我畲族在这天要吃‘乌稔饭’,你们呢?”

...

【当然清明节更重要的是踏青放风筝。

放风筝是多么快乐的活动,老人小孩齐上阵,你一个我一个,快快乐乐放上天!

从鲁班做木鸟分天,到现代风筝款式变得超级丰富!

有燕子式、蜈蚣、骏马式,只要工厂敢做咱们就敢放,各地还有风筝节,

大伙齐齐放风筝,看谁放得高!】

武则天听到熟悉的踏青曲子奏响时,眉头舒展开来。

先前讲述时天幕放出好几首曲,独这首‘踏青’被众人口耳相传,不少人等着来年出游高吟此曲,没想到今日又听到它响起。

心情正愉悦时,突然听到隐约有跟和声一怔:“怎么了?”

狄仁杰轻声回道:“应该是宫外百姓应和踏青神曲。”

“当应”武则天微笑着点头,也跟着天幕哼唱:“烟花二月去踏青呃耶耶,风光无限少年心...”

只是唱着唱着声音熄了下去,无他,被天幕上的鲲鹏和天马震撼到:后人竟把他们放上天?

甚至还有望不到头的‘龙风筝’?

唐人瞳孔张大:它们怎么飞上去的?

【对古人而言,清明节重要看点是荡秋千。

荡秋千最早叫千秋,取健康长寿之意,后来为避忌讳改名叫秋千。

荡秋千不仅仅是简单上下动作,而是在秋千时做出各种动作,秋千晃动时系在绳子上的彩带随风飘荡,远观下如同一只花蝴蝶,极具观赏性。

除此之外还有射柳、斗鸡、蚕花会、蹴鞠等活动,这些活动除了蹴鞠还算传承下来外,其他目前并不举办。

至于蹴鞠演变的足球…】

天幕声音突然变得怪异:【女足咱们是铿锵玫瑰,对于男足…我只能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群太监上青楼】

蹴鞠高手刘邦:

蹴鞠先锋汉武帝:

蹴鞠爱好者汉元帝:

生病也要蹴鞠的汉成帝:

行军也要蹴鞠的霍去病:

最初苏轼还未明其意,心绪几转后猛地笑出声:“后人也太促狭了。”

那男足真有那么不堪,连男人雄风都不能起?

蹴鞠在大宋备受国人追捧,不仅宫中有蹴鞠队,连各地亦有社团对赛,就连青楼女子亦要学蹴鞠技术,以备宴上行蹴鞠表演。

后人蹴鞠...怎么没了根呢?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咱们最古老的节日之一,现在咱们过节最大的目的就是:吃粽子吃粽子,吃好吃的粽子!

五月是仲夏之初,初而以端代指,所以古人把五月初一叫做端一,初二叫端二,数到五为端五。

端五中的‘五’通‘午’,相当于五月有两个五,于是端午也叫‘重五’。而午又是阳辰之时,所以端五又叫‘端阳’。

端午节公认的说法是纪念屈原,但端午节存在远超屈原年岁】

没吃过粽子的秦始皇&刘彻:什么是粽子?好吃吗?

【最初古人把端午当做夏至,夏至是一年白昼为最长的日子,是阴气上升、阴阳两气争斗的开端。

这天人们要避祸,以祭祀来祛疫避灾,在门板上印五色止恶气,谨慎避忌以求平安。

现在我们流传下来的习俗是

系五彩绳、打鸭蛋络子、喝雄黄酒,赛龙舟。

习俗在流传中有许多改变?_[(,但我们新创了一道新习俗:

争论粽子到底吃甜的还是咸的?】

“唔,又是豆腐脑之争”朱元璋放下手中香甜的豆花,转头对马皇后道:“朕记得端午也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

马皇后端起碗少少地给他盛了几许豆花,不让他再多食:“是啊,还要薰艾叶、佩戴香囊挂菖蒲。”

不过…后人倒是可爱,连粽子甜咸也要争出胜负,嗯…支持甜荡。

粽子就要就糖吃味才美。

【六月有晒书、晒被节,到七月初便是中国情人节——七夕节!

七夕源于牛郎织女星辰传说,汉代时已有完善的牛郎织女传说。

当织女星出现在正东时就意味着季节进入秋季,有了星纪岁首的含义,所以织女星又是代表入秋的星辰】

听着后人种种言论,觉得自己啥都没闻之见之的秦始皇:心情复杂!

【汉代之前七夕时间并不定,大约在七月朔日。

古人认为九为阳七为阴,男子以九来计数,女子用七来定数,最终七夕节被定为七月七日。

七月七是古时女子喘息日,上至嫔妃下至农妇,在这天都能放下繁重的家务,在夜间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嬉戏,谓之乞巧。

因此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七巧节】

长孙皇后侧目笑言问二郎:“陛下,明岁还举行七夕宴会吗?”

每到七夕都会举办夜宴,让宫女们各自过乞巧的李世民坦然反问:“为何不举办?”

与民同乐自古有之,不过…李世民疑惑,“后人对过节似乎并不上心?”

他没感受到后人过诸节的欢喜劲,希望放假的愿望倒非常明了。

回想起后人展出的影像,长孙皇后为后人辩解几句:“后人生活颇为忙碌,不缺粮食,自然不会祈愿上天庇佑农事。

节日只剩下游玩追忆之意,自然不会如他们这般慎重以待。”

李世民点点头认为自己皇后说得有理,兴致勃勃道:“再过几日就是腊月,今岁有神迹显灵贺盛唐到来

朕要举行大型祭祀仪式,与民同乐!”

长孙皇后掩嘴轻笑:“祭祀乃国家大事,二郎当与诸臣商议。”

说着又添加了一句:“但家宴臣妾做主办得热烈些。”

李世民望着妻子柔声道:“听观音婢的!”

【乞巧习俗在汉代就有记载,汉时宫女聚集在开襟楼上,穿七孔针来乞巧,游戏内容特别多。

把针线放在宫中桌角上,宫女摸黑寻找,这就叫‘斗巧’。

对月亮用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表示她眼手越巧,这叫对月穿针。

宫女穿七孔针的记载,在这一日用五色线结在爱上手上,做‘相连爱’之意,寓意爱情永远。

魏晋战乱多,乞巧习

俗还添加了乞求富贵、乞求长寿、乞求生子感情依托。

传到唐朝七夕节活动非常盛行,唐玄宗还在宫中建了一座乞巧楼用于嫔妃宫女乞巧。

而民间对七夕节日更是期盼,用崔颢的话讲:‘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来来来,大家一起来穿针引线!

现代的我们:近视眼不配!

宋.刘娥好奇:近视眼是何意?是短视?

她收回目光,想起自己在宫外时,每逢乞巧,她穿针引线可是魁首!厉害呢!

【唐人除了陈瓜花酒拜月祭月外,也会捉蜘蛛放入小盒,看谁的蜘蛛网最密,谁就越巧。

宋代以后牛郎织女成了官祭神灵,朝廷把七夕节办得更加热闹,除了传统的灵巧、水浮针、看巧芽等游戏,还有配有‘天河配’、‘长生殿’的戏令习俗。

哐哐哐,呛呛呛!

大戏开场,起幕!

到后来不用七夕节热闹,节前三日街上车马堵得无法通行,堵堵堵,堵到半夜才散,可见人流量之多,七夕节多受欢迎!】

后面的车辆:前面的老哥,你动一动!

老哥:我脚都抬不起怎么动?

看着天幕上热热闹闹的场景,天下百姓找到熟悉的场景:“看看看,那是喷火。”

娘,糖葫芦,天上有糖葫芦。?”

“后人也开庙会呢?看上去咱们要感觉整洁多了。”

“哇塞,人好多啊!”

……

朱元璋&朱棣迟疑:后人展现的是他们大明风貌?

【七夕是缠绵的爱情日,自古文人多爱写七夕,描绘七月七夕节的诗句太多了。

如:宋朝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唐朝杜牧的‘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明朝韩上桂诗句:七月七夕云无阻,遥望银河深不深】

天幕轻叹:【可惜古时女子诗作不外传,以至于流传下来的七夕女诗甚少,我们无缘可见】

李清照翻出去岁七夕写的诗句:星桥鹊驾,经年才见…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L晴,霎儿L雨,霎儿L风。

将其放置桌上不服道:“谁说女子不写诗?”

她就要把诗留得好好的,把它传下去,让后人知道女子亦有诗英雄!

【七夕节过了是孟秋,是农人收获新粮的季节,每到丰收天子会奉新粮让祖先尝新。

七月十五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之夜,秋气新来的阴盛之时,所以古人把秋尝祭祀放在七月十五。

后来逐渐演变成祭祀祖先亡魂的节日。

而七月又是周代祭祀为国战死士兵的月份,加上历朝都有令道人、僧侣做法事超度孤魂野鬼的命令。

也是朝廷向天下人表示:虽然你在世孤苦,但朝廷愿送你最后一程,让你安心投胎,来世平安喜乐。

于是祭祀先祖和超度孤魂野鬼结合在一起,成了‘鬼节’】

秦始皇&刘彻&李世民&朱元璋等帝王齐齐点点:没错??[,朕下令超度孤魂野鬼就是为了让鬼也沐浴皇恩。

至于没有道士佛教的秦始皇&刘彻:朕有方士超度!

方士:…陛下臣等还有研究炸、药,怎么现在又有承接超度任务了?

【因此七月十五在道教中称中元节,在佛教称盂兰盆节。

虽然现在还有祭祀烧香的习俗,但对青年影响力比不上西方万圣节,除此之外在恐怖小说里中元节存在感更深。

难道咱们湘西赶尸不惊悚,百鬼不出名,狐仙柳仙不惑人?】

秦始皇:…

刘彻:…

李世民:…

朱元璋:…

不知道该说啥!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季三月,分孟、仲、季。

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份,按天干地支叫作仲秋,仲秋与中秋通用,所以八月叫中秋。

中秋节在唐朝才成为法定假日的节日,与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要迎寒和祭月,在东方设上香案,案上摆满祭奉贡品,朝月亮行跪拜礼。

按照传统男子拜日不拜月,所以拜月主祭者为女性,男子担任赞礼、执事协助祭月。

祭拜完后全家一起吃饭赏月,听嫦娥奔月的传说。

唐朝以前并无吃月饼之说,到宋朝时已有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

所以中秋团圆寓意流传至今】!

最初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日,后来汤若望修整历法,把寒食节定为清明节前一日。

现在寒食节与清明节融合在一起,只是我们并不遵守吃寒食的习俗。

寒食节主要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是个小苦菜,为避宫中后妃迫害,不得不逃亡他国。

他在外颠簸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就陪了他十九年。

流亡艰难无食可腹时,介子推甚至割肉做成羹汤给重尔果腹,这就是‘割股啖君’的由来。

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后不赏介子推,于是他辞官归隐山林不见,晋文公为了逼他出山相见下令烧山。

最后介子被烧死在柳树下,只留下一块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木板。

介子推死后,晋文公孤独地坐在上王位哀思往日,甚至下令在介子死难之日禁火寒食,这一天称为寒食节。

后来他率臣祭奠介子时,发现柳树新生发芽,喜欣若狂地赐柳树为’清明柳’。

为意示介子重生,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秦始皇眸色疑惑:后人说词怎么怪怪的?

春秋讲忠德‘委质量为臣,有死无贰,’介子推割股食君是臣子道义之举,难道不该盛赞?

但介子推何时留下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之言?

又是后人编造?他阅史书数遍未曾见过。

【对于晋文公的做法很难评,这是什么强制爱?

但这只是寒食节的来源版本之一,其他有伍子胥传说,东汉曹娥版本等等。

而清明原指时辰:‘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它是告知农人耕种时辰、预知气候变化,作为节气存在,并无节日氛围。

唐朝开始清明节就成了节日,但他们仍有不同,从唐人王表诗句就可以看出两者区别:‘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

不管他们有多大的不同,南宋后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成了中国最大的祭日。

有诗人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道出清明节伤情,但它也是生机勃勃的节日!】

吕后放松着难得的闲暇时光,听着唐朝诗句,反复念叨几次后认同道:“难怪后人要说唐朝文盛,仅仅这一句千树雪、万家烟,就道出几分盛诗意。

她阖目沉思:天幕后人言谈有序,说话极有条理,又推崇教育,看来朝廷可利用此计划扩大官学,早日为大汉养出人才。

不过兴学之事急不得,如今大汉内忧外患,诸多国事要件件解决,她不能慌,慌了大汉就乱了。

【清明这天扫墓,要在坟包上插朵纸花,以示此坟有人祭祀。

然后供上祭品让先祖享用,再拿出香火纸钱烧给先祖。

古时纸钱多为金元宝黄纸,而近代则多了一项:玉皇大帝发行的天地银行冥币。

现在咱们的冥币在国外当做福运,没事给自己烧烧,给亲朋好友烧烧。

当然也要给先祖烧,让他们保佑自己】

朱棣都瞪大了眼:烧纸钱给自己?

哪有自己咒自己的?

还有阎王爷管得了国外鬼吗?

而民间在震惊后发现,这天地银行上的玉帝,就是上次天幕播西游记里的玉帝。

难道他真的玉帝?

【扫完墓后,就是快乐的清明活动,在这一天人们忙着呢!

插柳:清明时节天好但也要防止它雨纷纷,所以折枝柳树插在屋子里做’天气预报’:

柳条青,雨蒙蒙;

柳条干,晴了天;

而且清明节又是百鬼出行日,手上有柳就能驱邪避秽,正所谓‘去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如果手上没柳条,那得小心了,民间传说,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

清明节,你戴柳了吗?】

民间

听到仙人问他们戴柳了没,众人连忙大声答道:“戴了戴了,不仅戴柳,还要吃啥子呢。”

其中一蜀商笑道:“咱们蜀中与中原不同,我们那吃‘欢喜团’,把米炒了作粉捏成团,再用红穿上,最后在团上点各色圆点,名为‘欢喜团’。”

“南方有俗语:清明螺,抵只鹅!”带着口音的南方文人慢条斯理地说着乡情:“清明节螺未产卵,是味道最为鲜美之时,将螺或炒或煎,俱是一道美味。”

“俺们吃枣糕。”

“我畲族在这天要吃‘乌稔饭’,你们呢?”

...

【当然清明节更重要的是踏青放风筝。

放风筝是多么快乐的活动,老人小孩齐上阵,你一个我一个,快快乐乐放上天!

从鲁班做木鸟分天,到现代风筝款式变得超级丰富!

有燕子式、蜈蚣、骏马式,只要工厂敢做咱们就敢放,各地还有风筝节,

大伙齐齐放风筝,看谁放得高!】

武则天听到熟悉的踏青曲子奏响时,眉头舒展开来。

先前讲述时天幕放出好几首曲,独这首‘踏青’被众人口耳相传,不少人等着来年出游高吟此曲,没想到今日又听到它响起。

心情正愉悦时,突然听到隐约有跟和声一怔:“怎么了?”

狄仁杰轻声回道:“应该是宫外百姓应和踏青神曲。”

“当应”武则天微笑着点头,也跟着天幕哼唱:“烟花二月去踏青呃耶耶,风光无限少年心...”

只是唱着唱着声音熄了下去,无他,被天幕上的鲲鹏和天马震撼到:后人竟把他们放上天?

甚至还有望不到头的‘龙风筝’?

唐人瞳孔张大:它们怎么飞上去的?

【对古人而言,清明节重要看点是荡秋千。

荡秋千最早叫千秋,取健康长寿之意,后来为避忌讳改名叫秋千。

荡秋千不仅仅是简单上下动作,而是在秋千时做出各种动作,秋千晃动时系在绳子上的彩带随风飘荡,远观下如同一只花蝴蝶,极具观赏性。

除此之外还有射柳、斗鸡、蚕花会、蹴鞠等活动,这些活动除了蹴鞠还算传承下来外,其他目前并不举办。

至于蹴鞠演变的足球…】

天幕声音突然变得怪异:【女足咱们是铿锵玫瑰,对于男足…我只能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群太监上青楼】

蹴鞠高手刘邦:

蹴鞠先锋汉武帝:

蹴鞠爱好者汉元帝:

生病也要蹴鞠的汉成帝:

行军也要蹴鞠的霍去病:

最初苏轼还未明其意,心绪几转后猛地笑出声:“后人也太促狭了。”

那男足真有那么不堪,连男人雄风都不能起?

蹴鞠在大宋备受国人追捧,不仅宫中有蹴鞠队,连各地亦有社团对赛,就连青楼女子亦要学蹴鞠技术,以备宴上行蹴鞠表演。

后人蹴鞠...怎么没了根呢?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咱们最古老的节日之一,现在咱们过节最大的目的就是:吃粽子吃粽子,吃好吃的粽子!

五月是仲夏之初,初而以端代指,所以古人把五月初一叫做端一,初二叫端二,数到五为端五。

端五中的‘五’通‘午’,相当于五月有两个五,于是端午也叫‘重五’。而午又是阳辰之时,所以端五又叫‘端阳’。

端午节公认的说法是纪念屈原,但端午节存在远超屈原年岁】

没吃过粽子的秦始皇&刘彻:什么是粽子?好吃吗?

【最初古人把端午当做夏至,夏至是一年白昼为最长的日子,是阴气上升、阴阳两气争斗的开端。

这天人们要避祸,以祭祀来祛疫避灾,在门板上印五色止恶气,谨慎避忌以求平安。

现在我们流传下来的习俗是

系五彩绳、打鸭蛋络子、喝雄黄酒,赛龙舟。

习俗在流传中有许多改变?_[(,但我们新创了一道新习俗:

争论粽子到底吃甜的还是咸的?】

“唔,又是豆腐脑之争”朱元璋放下手中香甜的豆花,转头对马皇后道:“朕记得端午也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

马皇后端起碗少少地给他盛了几许豆花,不让他再多食:“是啊,还要薰艾叶、佩戴香囊挂菖蒲。”

不过…后人倒是可爱,连粽子甜咸也要争出胜负,嗯…支持甜荡。

粽子就要就糖吃味才美。

【六月有晒书、晒被节,到七月初便是中国情人节——七夕节!

七夕源于牛郎织女星辰传说,汉代时已有完善的牛郎织女传说。

当织女星出现在正东时就意味着季节进入秋季,有了星纪岁首的含义,所以织女星又是代表入秋的星辰】

听着后人种种言论,觉得自己啥都没闻之见之的秦始皇:心情复杂!

【汉代之前七夕时间并不定,大约在七月朔日。

古人认为九为阳七为阴,男子以九来计数,女子用七来定数,最终七夕节被定为七月七日。

七月七是古时女子喘息日,上至嫔妃下至农妇,在这天都能放下繁重的家务,在夜间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嬉戏,谓之乞巧。

因此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七巧节】

长孙皇后侧目笑言问二郎:“陛下,明岁还举行七夕宴会吗?”

每到七夕都会举办夜宴,让宫女们各自过乞巧的李世民坦然反问:“为何不举办?”

与民同乐自古有之,不过…李世民疑惑,“后人对过节似乎并不上心?”

他没感受到后人过诸节的欢喜劲,希望放假的愿望倒非常明了。

回想起后人展出的影像,长孙皇后为后人辩解几句:“后人生活颇为忙碌,不缺粮食,自然不会祈愿上天庇佑农事。

节日只剩下游玩追忆之意,自然不会如他们这般慎重以待。”

李世民点点头认为自己皇后说得有理,兴致勃勃道:“再过几日就是腊月,今岁有神迹显灵贺盛唐到来

朕要举行大型祭祀仪式,与民同乐!”

长孙皇后掩嘴轻笑:“祭祀乃国家大事,二郎当与诸臣商议。”

说着又添加了一句:“但家宴臣妾做主办得热烈些。”

李世民望着妻子柔声道:“听观音婢的!”

【乞巧习俗在汉代就有记载,汉时宫女聚集在开襟楼上,穿七孔针来乞巧,游戏内容特别多。

把针线放在宫中桌角上,宫女摸黑寻找,这就叫‘斗巧’。

对月亮用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表示她眼手越巧,这叫对月穿针。

宫女穿七孔针的记载,在这一日用五色线结在爱上手上,做‘相连爱’之意,寓意爱情永远。

魏晋战乱多,乞巧习

俗还添加了乞求富贵、乞求长寿、乞求生子感情依托。

传到唐朝七夕节活动非常盛行,唐玄宗还在宫中建了一座乞巧楼用于嫔妃宫女乞巧。

而民间对七夕节日更是期盼,用崔颢的话讲:‘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来来来,大家一起来穿针引线!

现代的我们:近视眼不配!

宋.刘娥好奇:近视眼是何意?是短视?

她收回目光,想起自己在宫外时,每逢乞巧,她穿针引线可是魁首!厉害呢!

【唐人除了陈瓜花酒拜月祭月外,也会捉蜘蛛放入小盒,看谁的蜘蛛网最密,谁就越巧。

宋代以后牛郎织女成了官祭神灵,朝廷把七夕节办得更加热闹,除了传统的灵巧、水浮针、看巧芽等游戏,还有配有‘天河配’、‘长生殿’的戏令习俗。

哐哐哐,呛呛呛!

大戏开场,起幕!

到后来不用七夕节热闹,节前三日街上车马堵得无法通行,堵堵堵,堵到半夜才散,可见人流量之多,七夕节多受欢迎!】

后面的车辆:前面的老哥,你动一动!

老哥:我脚都抬不起怎么动?

看着天幕上热热闹闹的场景,天下百姓找到熟悉的场景:“看看看,那是喷火。”

娘,糖葫芦,天上有糖葫芦。?”

“后人也开庙会呢?看上去咱们要感觉整洁多了。”

“哇塞,人好多啊!”

……

朱元璋&朱棣迟疑:后人展现的是他们大明风貌?

【七夕是缠绵的爱情日,自古文人多爱写七夕,描绘七月七夕节的诗句太多了。

如:宋朝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唐朝杜牧的‘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明朝韩上桂诗句:七月七夕云无阻,遥望银河深不深】

天幕轻叹:【可惜古时女子诗作不外传,以至于流传下来的七夕女诗甚少,我们无缘可见】

李清照翻出去岁七夕写的诗句:星桥鹊驾,经年才见…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L晴,霎儿L雨,霎儿L风。

将其放置桌上不服道:“谁说女子不写诗?”

她就要把诗留得好好的,把它传下去,让后人知道女子亦有诗英雄!

【七夕节过了是孟秋,是农人收获新粮的季节,每到丰收天子会奉新粮让祖先尝新。

七月十五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之夜,秋气新来的阴盛之时,所以古人把秋尝祭祀放在七月十五。

后来逐渐演变成祭祀祖先亡魂的节日。

而七月又是周代祭祀为国战死士兵的月份,加上历朝都有令道人、僧侣做法事超度孤魂野鬼的命令。

也是朝廷向天下人表示:虽然你在世孤苦,但朝廷愿送你最后一程,让你安心投胎,来世平安喜乐。

于是祭祀先祖和超度孤魂野鬼结合在一起,成了‘鬼节’】

秦始皇&刘彻&李世民&朱元璋等帝王齐齐点点:没错??[,朕下令超度孤魂野鬼就是为了让鬼也沐浴皇恩。

至于没有道士佛教的秦始皇&刘彻:朕有方士超度!

方士:…陛下臣等还有研究炸、药,怎么现在又有承接超度任务了?

【因此七月十五在道教中称中元节,在佛教称盂兰盆节。

虽然现在还有祭祀烧香的习俗,但对青年影响力比不上西方万圣节,除此之外在恐怖小说里中元节存在感更深。

难道咱们湘西赶尸不惊悚,百鬼不出名,狐仙柳仙不惑人?】

秦始皇:…

刘彻:…

李世民:…

朱元璋:…

不知道该说啥!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季三月,分孟、仲、季。

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份,按天干地支叫作仲秋,仲秋与中秋通用,所以八月叫中秋。

中秋节在唐朝才成为法定假日的节日,与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要迎寒和祭月,在东方设上香案,案上摆满祭奉贡品,朝月亮行跪拜礼。

按照传统男子拜日不拜月,所以拜月主祭者为女性,男子担任赞礼、执事协助祭月。

祭拜完后全家一起吃饭赏月,听嫦娥奔月的传说。

唐朝以前并无吃月饼之说,到宋朝时已有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

所以中秋团圆寓意流传至今】!

最初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日,后来汤若望修整历法,把寒食节定为清明节前一日。

现在寒食节与清明节融合在一起,只是我们并不遵守吃寒食的习俗。

寒食节主要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是个小苦菜,为避宫中后妃迫害,不得不逃亡他国。

他在外颠簸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就陪了他十九年。

流亡艰难无食可腹时,介子推甚至割肉做成羹汤给重尔果腹,这就是‘割股啖君’的由来。

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后不赏介子推,于是他辞官归隐山林不见,晋文公为了逼他出山相见下令烧山。

最后介子被烧死在柳树下,只留下一块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木板。

介子推死后,晋文公孤独地坐在上王位哀思往日,甚至下令在介子死难之日禁火寒食,这一天称为寒食节。

后来他率臣祭奠介子时,发现柳树新生发芽,喜欣若狂地赐柳树为’清明柳’。

为意示介子重生,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秦始皇眸色疑惑:后人说词怎么怪怪的?

春秋讲忠德‘委质量为臣,有死无贰,’介子推割股食君是臣子道义之举,难道不该盛赞?

但介子推何时留下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之言?

又是后人编造?他阅史书数遍未曾见过。

【对于晋文公的做法很难评,这是什么强制爱?

但这只是寒食节的来源版本之一,其他有伍子胥传说,东汉曹娥版本等等。

而清明原指时辰:‘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它是告知农人耕种时辰、预知气候变化,作为节气存在,并无节日氛围。

唐朝开始清明节就成了节日,但他们仍有不同,从唐人王表诗句就可以看出两者区别:‘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

不管他们有多大的不同,南宋后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成了中国最大的祭日。

有诗人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道出清明节伤情,但它也是生机勃勃的节日!】

吕后放松着难得的闲暇时光,听着唐朝诗句,反复念叨几次后认同道:“难怪后人要说唐朝文盛,仅仅这一句千树雪、万家烟,就道出几分盛诗意。

她阖目沉思:天幕后人言谈有序,说话极有条理,又推崇教育,看来朝廷可利用此计划扩大官学,早日为大汉养出人才。

不过兴学之事急不得,如今大汉内忧外患,诸多国事要件件解决,她不能慌,慌了大汉就乱了。

【清明这天扫墓,要在坟包上插朵纸花,以示此坟有人祭祀。

然后供上祭品让先祖享用,再拿出香火纸钱烧给先祖。

古时纸钱多为金元宝黄纸,而近代则多了一项:玉皇大帝发行的天地银行冥币。

现在咱们的冥币在国外当做福运,没事给自己烧烧,给亲朋好友烧烧。

当然也要给先祖烧,让他们保佑自己】

朱棣都瞪大了眼:烧纸钱给自己?

哪有自己咒自己的?

还有阎王爷管得了国外鬼吗?

而民间在震惊后发现,这天地银行上的玉帝,就是上次天幕播西游记里的玉帝。

难道他真的玉帝?

【扫完墓后,就是快乐的清明活动,在这一天人们忙着呢!

插柳:清明时节天好但也要防止它雨纷纷,所以折枝柳树插在屋子里做’天气预报’:

柳条青,雨蒙蒙;

柳条干,晴了天;

而且清明节又是百鬼出行日,手上有柳就能驱邪避秽,正所谓‘去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如果手上没柳条,那得小心了,民间传说,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

清明节,你戴柳了吗?】

民间

听到仙人问他们戴柳了没,众人连忙大声答道:“戴了戴了,不仅戴柳,还要吃啥子呢。”

其中一蜀商笑道:“咱们蜀中与中原不同,我们那吃‘欢喜团’,把米炒了作粉捏成团,再用红穿上,最后在团上点各色圆点,名为‘欢喜团’。”

“南方有俗语:清明螺,抵只鹅!”带着口音的南方文人慢条斯理地说着乡情:“清明节螺未产卵,是味道最为鲜美之时,将螺或炒或煎,俱是一道美味。”

“俺们吃枣糕。”

“我畲族在这天要吃‘乌稔饭’,你们呢?”

...

【当然清明节更重要的是踏青放风筝。

放风筝是多么快乐的活动,老人小孩齐上阵,你一个我一个,快快乐乐放上天!

从鲁班做木鸟分天,到现代风筝款式变得超级丰富!

有燕子式、蜈蚣、骏马式,只要工厂敢做咱们就敢放,各地还有风筝节,

大伙齐齐放风筝,看谁放得高!】

武则天听到熟悉的踏青曲子奏响时,眉头舒展开来。

先前讲述时天幕放出好几首曲,独这首‘踏青’被众人口耳相传,不少人等着来年出游高吟此曲,没想到今日又听到它响起。

心情正愉悦时,突然听到隐约有跟和声一怔:“怎么了?”

狄仁杰轻声回道:“应该是宫外百姓应和踏青神曲。”

“当应”武则天微笑着点头,也跟着天幕哼唱:“烟花二月去踏青呃耶耶,风光无限少年心...”

只是唱着唱着声音熄了下去,无他,被天幕上的鲲鹏和天马震撼到:后人竟把他们放上天?

甚至还有望不到头的‘龙风筝’?

唐人瞳孔张大:它们怎么飞上去的?

【对古人而言,清明节重要看点是荡秋千。

荡秋千最早叫千秋,取健康长寿之意,后来为避忌讳改名叫秋千。

荡秋千不仅仅是简单上下动作,而是在秋千时做出各种动作,秋千晃动时系在绳子上的彩带随风飘荡,远观下如同一只花蝴蝶,极具观赏性。

除此之外还有射柳、斗鸡、蚕花会、蹴鞠等活动,这些活动除了蹴鞠还算传承下来外,其他目前并不举办。

至于蹴鞠演变的足球…】

天幕声音突然变得怪异:【女足咱们是铿锵玫瑰,对于男足…我只能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群太监上青楼】

蹴鞠高手刘邦:

蹴鞠先锋汉武帝:

蹴鞠爱好者汉元帝:

生病也要蹴鞠的汉成帝:

行军也要蹴鞠的霍去病:

最初苏轼还未明其意,心绪几转后猛地笑出声:“后人也太促狭了。”

那男足真有那么不堪,连男人雄风都不能起?

蹴鞠在大宋备受国人追捧,不仅宫中有蹴鞠队,连各地亦有社团对赛,就连青楼女子亦要学蹴鞠技术,以备宴上行蹴鞠表演。

后人蹴鞠...怎么没了根呢?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咱们最古老的节日之一,现在咱们过节最大的目的就是:吃粽子吃粽子,吃好吃的粽子!

五月是仲夏之初,初而以端代指,所以古人把五月初一叫做端一,初二叫端二,数到五为端五。

端五中的‘五’通‘午’,相当于五月有两个五,于是端午也叫‘重五’。而午又是阳辰之时,所以端五又叫‘端阳’。

端午节公认的说法是纪念屈原,但端午节存在远超屈原年岁】

没吃过粽子的秦始皇&刘彻:什么是粽子?好吃吗?

【最初古人把端午当做夏至,夏至是一年白昼为最长的日子,是阴气上升、阴阳两气争斗的开端。

这天人们要避祸,以祭祀来祛疫避灾,在门板上印五色止恶气,谨慎避忌以求平安。

现在我们流传下来的习俗是

系五彩绳、打鸭蛋络子、喝雄黄酒,赛龙舟。

习俗在流传中有许多改变?_[(,但我们新创了一道新习俗:

争论粽子到底吃甜的还是咸的?】

“唔,又是豆腐脑之争”朱元璋放下手中香甜的豆花,转头对马皇后道:“朕记得端午也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

马皇后端起碗少少地给他盛了几许豆花,不让他再多食:“是啊,还要薰艾叶、佩戴香囊挂菖蒲。”

不过…后人倒是可爱,连粽子甜咸也要争出胜负,嗯…支持甜荡。

粽子就要就糖吃味才美。

【六月有晒书、晒被节,到七月初便是中国情人节——七夕节!

七夕源于牛郎织女星辰传说,汉代时已有完善的牛郎织女传说。

当织女星出现在正东时就意味着季节进入秋季,有了星纪岁首的含义,所以织女星又是代表入秋的星辰】

听着后人种种言论,觉得自己啥都没闻之见之的秦始皇:心情复杂!

【汉代之前七夕时间并不定,大约在七月朔日。

古人认为九为阳七为阴,男子以九来计数,女子用七来定数,最终七夕节被定为七月七日。

七月七是古时女子喘息日,上至嫔妃下至农妇,在这天都能放下繁重的家务,在夜间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嬉戏,谓之乞巧。

因此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七巧节】

长孙皇后侧目笑言问二郎:“陛下,明岁还举行七夕宴会吗?”

每到七夕都会举办夜宴,让宫女们各自过乞巧的李世民坦然反问:“为何不举办?”

与民同乐自古有之,不过…李世民疑惑,“后人对过节似乎并不上心?”

他没感受到后人过诸节的欢喜劲,希望放假的愿望倒非常明了。

回想起后人展出的影像,长孙皇后为后人辩解几句:“后人生活颇为忙碌,不缺粮食,自然不会祈愿上天庇佑农事。

节日只剩下游玩追忆之意,自然不会如他们这般慎重以待。”

李世民点点头认为自己皇后说得有理,兴致勃勃道:“再过几日就是腊月,今岁有神迹显灵贺盛唐到来

朕要举行大型祭祀仪式,与民同乐!”

长孙皇后掩嘴轻笑:“祭祀乃国家大事,二郎当与诸臣商议。”

说着又添加了一句:“但家宴臣妾做主办得热烈些。”

李世民望着妻子柔声道:“听观音婢的!”

【乞巧习俗在汉代就有记载,汉时宫女聚集在开襟楼上,穿七孔针来乞巧,游戏内容特别多。

把针线放在宫中桌角上,宫女摸黑寻找,这就叫‘斗巧’。

对月亮用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表示她眼手越巧,这叫对月穿针。

宫女穿七孔针的记载,在这一日用五色线结在爱上手上,做‘相连爱’之意,寓意爱情永远。

魏晋战乱多,乞巧习

俗还添加了乞求富贵、乞求长寿、乞求生子感情依托。

传到唐朝七夕节活动非常盛行,唐玄宗还在宫中建了一座乞巧楼用于嫔妃宫女乞巧。

而民间对七夕节日更是期盼,用崔颢的话讲:‘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来来来,大家一起来穿针引线!

现代的我们:近视眼不配!

宋.刘娥好奇:近视眼是何意?是短视?

她收回目光,想起自己在宫外时,每逢乞巧,她穿针引线可是魁首!厉害呢!

【唐人除了陈瓜花酒拜月祭月外,也会捉蜘蛛放入小盒,看谁的蜘蛛网最密,谁就越巧。

宋代以后牛郎织女成了官祭神灵,朝廷把七夕节办得更加热闹,除了传统的灵巧、水浮针、看巧芽等游戏,还有配有‘天河配’、‘长生殿’的戏令习俗。

哐哐哐,呛呛呛!

大戏开场,起幕!

到后来不用七夕节热闹,节前三日街上车马堵得无法通行,堵堵堵,堵到半夜才散,可见人流量之多,七夕节多受欢迎!】

后面的车辆:前面的老哥,你动一动!

老哥:我脚都抬不起怎么动?

看着天幕上热热闹闹的场景,天下百姓找到熟悉的场景:“看看看,那是喷火。”

娘,糖葫芦,天上有糖葫芦。?”

“后人也开庙会呢?看上去咱们要感觉整洁多了。”

“哇塞,人好多啊!”

……

朱元璋&朱棣迟疑:后人展现的是他们大明风貌?

【七夕是缠绵的爱情日,自古文人多爱写七夕,描绘七月七夕节的诗句太多了。

如:宋朝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唐朝杜牧的‘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明朝韩上桂诗句:七月七夕云无阻,遥望银河深不深】

天幕轻叹:【可惜古时女子诗作不外传,以至于流传下来的七夕女诗甚少,我们无缘可见】

李清照翻出去岁七夕写的诗句:星桥鹊驾,经年才见…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L晴,霎儿L雨,霎儿L风。

将其放置桌上不服道:“谁说女子不写诗?”

她就要把诗留得好好的,把它传下去,让后人知道女子亦有诗英雄!

【七夕节过了是孟秋,是农人收获新粮的季节,每到丰收天子会奉新粮让祖先尝新。

七月十五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之夜,秋气新来的阴盛之时,所以古人把秋尝祭祀放在七月十五。

后来逐渐演变成祭祀祖先亡魂的节日。

而七月又是周代祭祀为国战死士兵的月份,加上历朝都有令道人、僧侣做法事超度孤魂野鬼的命令。

也是朝廷向天下人表示:虽然你在世孤苦,但朝廷愿送你最后一程,让你安心投胎,来世平安喜乐。

于是祭祀先祖和超度孤魂野鬼结合在一起,成了‘鬼节’】

秦始皇&刘彻&李世民&朱元璋等帝王齐齐点点:没错??[,朕下令超度孤魂野鬼就是为了让鬼也沐浴皇恩。

至于没有道士佛教的秦始皇&刘彻:朕有方士超度!

方士:…陛下臣等还有研究炸、药,怎么现在又有承接超度任务了?

【因此七月十五在道教中称中元节,在佛教称盂兰盆节。

虽然现在还有祭祀烧香的习俗,但对青年影响力比不上西方万圣节,除此之外在恐怖小说里中元节存在感更深。

难道咱们湘西赶尸不惊悚,百鬼不出名,狐仙柳仙不惑人?】

秦始皇:…

刘彻:…

李世民:…

朱元璋:…

不知道该说啥!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季三月,分孟、仲、季。

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份,按天干地支叫作仲秋,仲秋与中秋通用,所以八月叫中秋。

中秋节在唐朝才成为法定假日的节日,与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要迎寒和祭月,在东方设上香案,案上摆满祭奉贡品,朝月亮行跪拜礼。

按照传统男子拜日不拜月,所以拜月主祭者为女性,男子担任赞礼、执事协助祭月。

祭拜完后全家一起吃饭赏月,听嫦娥奔月的传说。

唐朝以前并无吃月饼之说,到宋朝时已有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

所以中秋团圆寓意流传至今】!

最初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日,后来汤若望修整历法,把寒食节定为清明节前一日。

现在寒食节与清明节融合在一起,只是我们并不遵守吃寒食的习俗。

寒食节主要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是个小苦菜,为避宫中后妃迫害,不得不逃亡他国。

他在外颠簸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就陪了他十九年。

流亡艰难无食可腹时,介子推甚至割肉做成羹汤给重尔果腹,这就是‘割股啖君’的由来。

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后不赏介子推,于是他辞官归隐山林不见,晋文公为了逼他出山相见下令烧山。

最后介子被烧死在柳树下,只留下一块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木板。

介子推死后,晋文公孤独地坐在上王位哀思往日,甚至下令在介子死难之日禁火寒食,这一天称为寒食节。

后来他率臣祭奠介子时,发现柳树新生发芽,喜欣若狂地赐柳树为’清明柳’。

为意示介子重生,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秦始皇眸色疑惑:后人说词怎么怪怪的?

春秋讲忠德‘委质量为臣,有死无贰,’介子推割股食君是臣子道义之举,难道不该盛赞?

但介子推何时留下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之言?

又是后人编造?他阅史书数遍未曾见过。

【对于晋文公的做法很难评,这是什么强制爱?

但这只是寒食节的来源版本之一,其他有伍子胥传说,东汉曹娥版本等等。

而清明原指时辰:‘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它是告知农人耕种时辰、预知气候变化,作为节气存在,并无节日氛围。

唐朝开始清明节就成了节日,但他们仍有不同,从唐人王表诗句就可以看出两者区别:‘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

不管他们有多大的不同,南宋后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成了中国最大的祭日。

有诗人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道出清明节伤情,但它也是生机勃勃的节日!】

吕后放松着难得的闲暇时光,听着唐朝诗句,反复念叨几次后认同道:“难怪后人要说唐朝文盛,仅仅这一句千树雪、万家烟,就道出几分盛诗意。

她阖目沉思:天幕后人言谈有序,说话极有条理,又推崇教育,看来朝廷可利用此计划扩大官学,早日为大汉养出人才。

不过兴学之事急不得,如今大汉内忧外患,诸多国事要件件解决,她不能慌,慌了大汉就乱了。

【清明这天扫墓,要在坟包上插朵纸花,以示此坟有人祭祀。

然后供上祭品让先祖享用,再拿出香火纸钱烧给先祖。

古时纸钱多为金元宝黄纸,而近代则多了一项:玉皇大帝发行的天地银行冥币。

现在咱们的冥币在国外当做福运,没事给自己烧烧,给亲朋好友烧烧。

当然也要给先祖烧,让他们保佑自己】

朱棣都瞪大了眼:烧纸钱给自己?

哪有自己咒自己的?

还有阎王爷管得了国外鬼吗?

而民间在震惊后发现,这天地银行上的玉帝,就是上次天幕播西游记里的玉帝。

难道他真的玉帝?

【扫完墓后,就是快乐的清明活动,在这一天人们忙着呢!

插柳:清明时节天好但也要防止它雨纷纷,所以折枝柳树插在屋子里做’天气预报’:

柳条青,雨蒙蒙;

柳条干,晴了天;

而且清明节又是百鬼出行日,手上有柳就能驱邪避秽,正所谓‘去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如果手上没柳条,那得小心了,民间传说,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

清明节,你戴柳了吗?】

民间

听到仙人问他们戴柳了没,众人连忙大声答道:“戴了戴了,不仅戴柳,还要吃啥子呢。”

其中一蜀商笑道:“咱们蜀中与中原不同,我们那吃‘欢喜团’,把米炒了作粉捏成团,再用红穿上,最后在团上点各色圆点,名为‘欢喜团’。”

“南方有俗语:清明螺,抵只鹅!”带着口音的南方文人慢条斯理地说着乡情:“清明节螺未产卵,是味道最为鲜美之时,将螺或炒或煎,俱是一道美味。”

“俺们吃枣糕。”

“我畲族在这天要吃‘乌稔饭’,你们呢?”

...

【当然清明节更重要的是踏青放风筝。

放风筝是多么快乐的活动,老人小孩齐上阵,你一个我一个,快快乐乐放上天!

从鲁班做木鸟分天,到现代风筝款式变得超级丰富!

有燕子式、蜈蚣、骏马式,只要工厂敢做咱们就敢放,各地还有风筝节,

大伙齐齐放风筝,看谁放得高!】

武则天听到熟悉的踏青曲子奏响时,眉头舒展开来。

先前讲述时天幕放出好几首曲,独这首‘踏青’被众人口耳相传,不少人等着来年出游高吟此曲,没想到今日又听到它响起。

心情正愉悦时,突然听到隐约有跟和声一怔:“怎么了?”

狄仁杰轻声回道:“应该是宫外百姓应和踏青神曲。”

“当应”武则天微笑着点头,也跟着天幕哼唱:“烟花二月去踏青呃耶耶,风光无限少年心...”

只是唱着唱着声音熄了下去,无他,被天幕上的鲲鹏和天马震撼到:后人竟把他们放上天?

甚至还有望不到头的‘龙风筝’?

唐人瞳孔张大:它们怎么飞上去的?

【对古人而言,清明节重要看点是荡秋千。

荡秋千最早叫千秋,取健康长寿之意,后来为避忌讳改名叫秋千。

荡秋千不仅仅是简单上下动作,而是在秋千时做出各种动作,秋千晃动时系在绳子上的彩带随风飘荡,远观下如同一只花蝴蝶,极具观赏性。

除此之外还有射柳、斗鸡、蚕花会、蹴鞠等活动,这些活动除了蹴鞠还算传承下来外,其他目前并不举办。

至于蹴鞠演变的足球…】

天幕声音突然变得怪异:【女足咱们是铿锵玫瑰,对于男足…我只能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群太监上青楼】

蹴鞠高手刘邦:

蹴鞠先锋汉武帝:

蹴鞠爱好者汉元帝:

生病也要蹴鞠的汉成帝:

行军也要蹴鞠的霍去病:

最初苏轼还未明其意,心绪几转后猛地笑出声:“后人也太促狭了。”

那男足真有那么不堪,连男人雄风都不能起?

蹴鞠在大宋备受国人追捧,不仅宫中有蹴鞠队,连各地亦有社团对赛,就连青楼女子亦要学蹴鞠技术,以备宴上行蹴鞠表演。

后人蹴鞠...怎么没了根呢?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咱们最古老的节日之一,现在咱们过节最大的目的就是:吃粽子吃粽子,吃好吃的粽子!

五月是仲夏之初,初而以端代指,所以古人把五月初一叫做端一,初二叫端二,数到五为端五。

端五中的‘五’通‘午’,相当于五月有两个五,于是端午也叫‘重五’。而午又是阳辰之时,所以端五又叫‘端阳’。

端午节公认的说法是纪念屈原,但端午节存在远超屈原年岁】

没吃过粽子的秦始皇&刘彻:什么是粽子?好吃吗?

【最初古人把端午当做夏至,夏至是一年白昼为最长的日子,是阴气上升、阴阳两气争斗的开端。

这天人们要避祸,以祭祀来祛疫避灾,在门板上印五色止恶气,谨慎避忌以求平安。

现在我们流传下来的习俗是

系五彩绳、打鸭蛋络子、喝雄黄酒,赛龙舟。

习俗在流传中有许多改变?_[(,但我们新创了一道新习俗:

争论粽子到底吃甜的还是咸的?】

“唔,又是豆腐脑之争”朱元璋放下手中香甜的豆花,转头对马皇后道:“朕记得端午也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

马皇后端起碗少少地给他盛了几许豆花,不让他再多食:“是啊,还要薰艾叶、佩戴香囊挂菖蒲。”

不过…后人倒是可爱,连粽子甜咸也要争出胜负,嗯…支持甜荡。

粽子就要就糖吃味才美。

【六月有晒书、晒被节,到七月初便是中国情人节——七夕节!

七夕源于牛郎织女星辰传说,汉代时已有完善的牛郎织女传说。

当织女星出现在正东时就意味着季节进入秋季,有了星纪岁首的含义,所以织女星又是代表入秋的星辰】

听着后人种种言论,觉得自己啥都没闻之见之的秦始皇:心情复杂!

【汉代之前七夕时间并不定,大约在七月朔日。

古人认为九为阳七为阴,男子以九来计数,女子用七来定数,最终七夕节被定为七月七日。

七月七是古时女子喘息日,上至嫔妃下至农妇,在这天都能放下繁重的家务,在夜间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嬉戏,谓之乞巧。

因此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七巧节】

长孙皇后侧目笑言问二郎:“陛下,明岁还举行七夕宴会吗?”

每到七夕都会举办夜宴,让宫女们各自过乞巧的李世民坦然反问:“为何不举办?”

与民同乐自古有之,不过…李世民疑惑,“后人对过节似乎并不上心?”

他没感受到后人过诸节的欢喜劲,希望放假的愿望倒非常明了。

回想起后人展出的影像,长孙皇后为后人辩解几句:“后人生活颇为忙碌,不缺粮食,自然不会祈愿上天庇佑农事。

节日只剩下游玩追忆之意,自然不会如他们这般慎重以待。”

李世民点点头认为自己皇后说得有理,兴致勃勃道:“再过几日就是腊月,今岁有神迹显灵贺盛唐到来

朕要举行大型祭祀仪式,与民同乐!”

长孙皇后掩嘴轻笑:“祭祀乃国家大事,二郎当与诸臣商议。”

说着又添加了一句:“但家宴臣妾做主办得热烈些。”

李世民望着妻子柔声道:“听观音婢的!”

【乞巧习俗在汉代就有记载,汉时宫女聚集在开襟楼上,穿七孔针来乞巧,游戏内容特别多。

把针线放在宫中桌角上,宫女摸黑寻找,这就叫‘斗巧’。

对月亮用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表示她眼手越巧,这叫对月穿针。

宫女穿七孔针的记载,在这一日用五色线结在爱上手上,做‘相连爱’之意,寓意爱情永远。

魏晋战乱多,乞巧习

俗还添加了乞求富贵、乞求长寿、乞求生子感情依托。

传到唐朝七夕节活动非常盛行,唐玄宗还在宫中建了一座乞巧楼用于嫔妃宫女乞巧。

而民间对七夕节日更是期盼,用崔颢的话讲:‘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来来来,大家一起来穿针引线!

现代的我们:近视眼不配!

宋.刘娥好奇:近视眼是何意?是短视?

她收回目光,想起自己在宫外时,每逢乞巧,她穿针引线可是魁首!厉害呢!

【唐人除了陈瓜花酒拜月祭月外,也会捉蜘蛛放入小盒,看谁的蜘蛛网最密,谁就越巧。

宋代以后牛郎织女成了官祭神灵,朝廷把七夕节办得更加热闹,除了传统的灵巧、水浮针、看巧芽等游戏,还有配有‘天河配’、‘长生殿’的戏令习俗。

哐哐哐,呛呛呛!

大戏开场,起幕!

到后来不用七夕节热闹,节前三日街上车马堵得无法通行,堵堵堵,堵到半夜才散,可见人流量之多,七夕节多受欢迎!】

后面的车辆:前面的老哥,你动一动!

老哥:我脚都抬不起怎么动?

看着天幕上热热闹闹的场景,天下百姓找到熟悉的场景:“看看看,那是喷火。”

娘,糖葫芦,天上有糖葫芦。?”

“后人也开庙会呢?看上去咱们要感觉整洁多了。”

“哇塞,人好多啊!”

……

朱元璋&朱棣迟疑:后人展现的是他们大明风貌?

【七夕是缠绵的爱情日,自古文人多爱写七夕,描绘七月七夕节的诗句太多了。

如:宋朝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唐朝杜牧的‘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明朝韩上桂诗句:七月七夕云无阻,遥望银河深不深】

天幕轻叹:【可惜古时女子诗作不外传,以至于流传下来的七夕女诗甚少,我们无缘可见】

李清照翻出去岁七夕写的诗句:星桥鹊驾,经年才见…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L晴,霎儿L雨,霎儿L风。

将其放置桌上不服道:“谁说女子不写诗?”

她就要把诗留得好好的,把它传下去,让后人知道女子亦有诗英雄!

【七夕节过了是孟秋,是农人收获新粮的季节,每到丰收天子会奉新粮让祖先尝新。

七月十五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之夜,秋气新来的阴盛之时,所以古人把秋尝祭祀放在七月十五。

后来逐渐演变成祭祀祖先亡魂的节日。

而七月又是周代祭祀为国战死士兵的月份,加上历朝都有令道人、僧侣做法事超度孤魂野鬼的命令。

也是朝廷向天下人表示:虽然你在世孤苦,但朝廷愿送你最后一程,让你安心投胎,来世平安喜乐。

于是祭祀先祖和超度孤魂野鬼结合在一起,成了‘鬼节’】

秦始皇&刘彻&李世民&朱元璋等帝王齐齐点点:没错??[,朕下令超度孤魂野鬼就是为了让鬼也沐浴皇恩。

至于没有道士佛教的秦始皇&刘彻:朕有方士超度!

方士:…陛下臣等还有研究炸、药,怎么现在又有承接超度任务了?

【因此七月十五在道教中称中元节,在佛教称盂兰盆节。

虽然现在还有祭祀烧香的习俗,但对青年影响力比不上西方万圣节,除此之外在恐怖小说里中元节存在感更深。

难道咱们湘西赶尸不惊悚,百鬼不出名,狐仙柳仙不惑人?】

秦始皇:…

刘彻:…

李世民:…

朱元璋:…

不知道该说啥!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季三月,分孟、仲、季。

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份,按天干地支叫作仲秋,仲秋与中秋通用,所以八月叫中秋。

中秋节在唐朝才成为法定假日的节日,与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要迎寒和祭月,在东方设上香案,案上摆满祭奉贡品,朝月亮行跪拜礼。

按照传统男子拜日不拜月,所以拜月主祭者为女性,男子担任赞礼、执事协助祭月。

祭拜完后全家一起吃饭赏月,听嫦娥奔月的传说。

唐朝以前并无吃月饼之说,到宋朝时已有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

所以中秋团圆寓意流传至今】!

最初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日,后来汤若望修整历法,把寒食节定为清明节前一日。

现在寒食节与清明节融合在一起,只是我们并不遵守吃寒食的习俗。

寒食节主要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是个小苦菜,为避宫中后妃迫害,不得不逃亡他国。

他在外颠簸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就陪了他十九年。

流亡艰难无食可腹时,介子推甚至割肉做成羹汤给重尔果腹,这就是‘割股啖君’的由来。

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后不赏介子推,于是他辞官归隐山林不见,晋文公为了逼他出山相见下令烧山。

最后介子被烧死在柳树下,只留下一块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木板。

介子推死后,晋文公孤独地坐在上王位哀思往日,甚至下令在介子死难之日禁火寒食,这一天称为寒食节。

后来他率臣祭奠介子时,发现柳树新生发芽,喜欣若狂地赐柳树为’清明柳’。

为意示介子重生,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秦始皇眸色疑惑:后人说词怎么怪怪的?

春秋讲忠德‘委质量为臣,有死无贰,’介子推割股食君是臣子道义之举,难道不该盛赞?

但介子推何时留下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之言?

又是后人编造?他阅史书数遍未曾见过。

【对于晋文公的做法很难评,这是什么强制爱?

但这只是寒食节的来源版本之一,其他有伍子胥传说,东汉曹娥版本等等。

而清明原指时辰:‘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它是告知农人耕种时辰、预知气候变化,作为节气存在,并无节日氛围。

唐朝开始清明节就成了节日,但他们仍有不同,从唐人王表诗句就可以看出两者区别:‘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

不管他们有多大的不同,南宋后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成了中国最大的祭日。

有诗人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道出清明节伤情,但它也是生机勃勃的节日!】

吕后放松着难得的闲暇时光,听着唐朝诗句,反复念叨几次后认同道:“难怪后人要说唐朝文盛,仅仅这一句千树雪、万家烟,就道出几分盛诗意。

她阖目沉思:天幕后人言谈有序,说话极有条理,又推崇教育,看来朝廷可利用此计划扩大官学,早日为大汉养出人才。

不过兴学之事急不得,如今大汉内忧外患,诸多国事要件件解决,她不能慌,慌了大汉就乱了。

【清明这天扫墓,要在坟包上插朵纸花,以示此坟有人祭祀。

然后供上祭品让先祖享用,再拿出香火纸钱烧给先祖。

古时纸钱多为金元宝黄纸,而近代则多了一项:玉皇大帝发行的天地银行冥币。

现在咱们的冥币在国外当做福运,没事给自己烧烧,给亲朋好友烧烧。

当然也要给先祖烧,让他们保佑自己】

朱棣都瞪大了眼:烧纸钱给自己?

哪有自己咒自己的?

还有阎王爷管得了国外鬼吗?

而民间在震惊后发现,这天地银行上的玉帝,就是上次天幕播西游记里的玉帝。

难道他真的玉帝?

【扫完墓后,就是快乐的清明活动,在这一天人们忙着呢!

插柳:清明时节天好但也要防止它雨纷纷,所以折枝柳树插在屋子里做’天气预报’:

柳条青,雨蒙蒙;

柳条干,晴了天;

而且清明节又是百鬼出行日,手上有柳就能驱邪避秽,正所谓‘去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如果手上没柳条,那得小心了,民间传说,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

清明节,你戴柳了吗?】

民间

听到仙人问他们戴柳了没,众人连忙大声答道:“戴了戴了,不仅戴柳,还要吃啥子呢。”

其中一蜀商笑道:“咱们蜀中与中原不同,我们那吃‘欢喜团’,把米炒了作粉捏成团,再用红穿上,最后在团上点各色圆点,名为‘欢喜团’。”

“南方有俗语:清明螺,抵只鹅!”带着口音的南方文人慢条斯理地说着乡情:“清明节螺未产卵,是味道最为鲜美之时,将螺或炒或煎,俱是一道美味。”

“俺们吃枣糕。”

“我畲族在这天要吃‘乌稔饭’,你们呢?”

...

【当然清明节更重要的是踏青放风筝。

放风筝是多么快乐的活动,老人小孩齐上阵,你一个我一个,快快乐乐放上天!

从鲁班做木鸟分天,到现代风筝款式变得超级丰富!

有燕子式、蜈蚣、骏马式,只要工厂敢做咱们就敢放,各地还有风筝节,

大伙齐齐放风筝,看谁放得高!】

武则天听到熟悉的踏青曲子奏响时,眉头舒展开来。

先前讲述时天幕放出好几首曲,独这首‘踏青’被众人口耳相传,不少人等着来年出游高吟此曲,没想到今日又听到它响起。

心情正愉悦时,突然听到隐约有跟和声一怔:“怎么了?”

狄仁杰轻声回道:“应该是宫外百姓应和踏青神曲。”

“当应”武则天微笑着点头,也跟着天幕哼唱:“烟花二月去踏青呃耶耶,风光无限少年心...”

只是唱着唱着声音熄了下去,无他,被天幕上的鲲鹏和天马震撼到:后人竟把他们放上天?

甚至还有望不到头的‘龙风筝’?

唐人瞳孔张大:它们怎么飞上去的?

【对古人而言,清明节重要看点是荡秋千。

荡秋千最早叫千秋,取健康长寿之意,后来为避忌讳改名叫秋千。

荡秋千不仅仅是简单上下动作,而是在秋千时做出各种动作,秋千晃动时系在绳子上的彩带随风飘荡,远观下如同一只花蝴蝶,极具观赏性。

除此之外还有射柳、斗鸡、蚕花会、蹴鞠等活动,这些活动除了蹴鞠还算传承下来外,其他目前并不举办。

至于蹴鞠演变的足球…】

天幕声音突然变得怪异:【女足咱们是铿锵玫瑰,对于男足…我只能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群太监上青楼】

蹴鞠高手刘邦:

蹴鞠先锋汉武帝:

蹴鞠爱好者汉元帝:

生病也要蹴鞠的汉成帝:

行军也要蹴鞠的霍去病:

最初苏轼还未明其意,心绪几转后猛地笑出声:“后人也太促狭了。”

那男足真有那么不堪,连男人雄风都不能起?

蹴鞠在大宋备受国人追捧,不仅宫中有蹴鞠队,连各地亦有社团对赛,就连青楼女子亦要学蹴鞠技术,以备宴上行蹴鞠表演。

后人蹴鞠...怎么没了根呢?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咱们最古老的节日之一,现在咱们过节最大的目的就是:吃粽子吃粽子,吃好吃的粽子!

五月是仲夏之初,初而以端代指,所以古人把五月初一叫做端一,初二叫端二,数到五为端五。

端五中的‘五’通‘午’,相当于五月有两个五,于是端午也叫‘重五’。而午又是阳辰之时,所以端五又叫‘端阳’。

端午节公认的说法是纪念屈原,但端午节存在远超屈原年岁】

没吃过粽子的秦始皇&刘彻:什么是粽子?好吃吗?

【最初古人把端午当做夏至,夏至是一年白昼为最长的日子,是阴气上升、阴阳两气争斗的开端。

这天人们要避祸,以祭祀来祛疫避灾,在门板上印五色止恶气,谨慎避忌以求平安。

现在我们流传下来的习俗是

系五彩绳、打鸭蛋络子、喝雄黄酒,赛龙舟。

习俗在流传中有许多改变?_[(,但我们新创了一道新习俗:

争论粽子到底吃甜的还是咸的?】

“唔,又是豆腐脑之争”朱元璋放下手中香甜的豆花,转头对马皇后道:“朕记得端午也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

马皇后端起碗少少地给他盛了几许豆花,不让他再多食:“是啊,还要薰艾叶、佩戴香囊挂菖蒲。”

不过…后人倒是可爱,连粽子甜咸也要争出胜负,嗯…支持甜荡。

粽子就要就糖吃味才美。

【六月有晒书、晒被节,到七月初便是中国情人节——七夕节!

七夕源于牛郎织女星辰传说,汉代时已有完善的牛郎织女传说。

当织女星出现在正东时就意味着季节进入秋季,有了星纪岁首的含义,所以织女星又是代表入秋的星辰】

听着后人种种言论,觉得自己啥都没闻之见之的秦始皇:心情复杂!

【汉代之前七夕时间并不定,大约在七月朔日。

古人认为九为阳七为阴,男子以九来计数,女子用七来定数,最终七夕节被定为七月七日。

七月七是古时女子喘息日,上至嫔妃下至农妇,在这天都能放下繁重的家务,在夜间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嬉戏,谓之乞巧。

因此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七巧节】

长孙皇后侧目笑言问二郎:“陛下,明岁还举行七夕宴会吗?”

每到七夕都会举办夜宴,让宫女们各自过乞巧的李世民坦然反问:“为何不举办?”

与民同乐自古有之,不过…李世民疑惑,“后人对过节似乎并不上心?”

他没感受到后人过诸节的欢喜劲,希望放假的愿望倒非常明了。

回想起后人展出的影像,长孙皇后为后人辩解几句:“后人生活颇为忙碌,不缺粮食,自然不会祈愿上天庇佑农事。

节日只剩下游玩追忆之意,自然不会如他们这般慎重以待。”

李世民点点头认为自己皇后说得有理,兴致勃勃道:“再过几日就是腊月,今岁有神迹显灵贺盛唐到来

朕要举行大型祭祀仪式,与民同乐!”

长孙皇后掩嘴轻笑:“祭祀乃国家大事,二郎当与诸臣商议。”

说着又添加了一句:“但家宴臣妾做主办得热烈些。”

李世民望着妻子柔声道:“听观音婢的!”

【乞巧习俗在汉代就有记载,汉时宫女聚集在开襟楼上,穿七孔针来乞巧,游戏内容特别多。

把针线放在宫中桌角上,宫女摸黑寻找,这就叫‘斗巧’。

对月亮用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表示她眼手越巧,这叫对月穿针。

宫女穿七孔针的记载,在这一日用五色线结在爱上手上,做‘相连爱’之意,寓意爱情永远。

魏晋战乱多,乞巧习

俗还添加了乞求富贵、乞求长寿、乞求生子感情依托。

传到唐朝七夕节活动非常盛行,唐玄宗还在宫中建了一座乞巧楼用于嫔妃宫女乞巧。

而民间对七夕节日更是期盼,用崔颢的话讲:‘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来来来,大家一起来穿针引线!

现代的我们:近视眼不配!

宋.刘娥好奇:近视眼是何意?是短视?

她收回目光,想起自己在宫外时,每逢乞巧,她穿针引线可是魁首!厉害呢!

【唐人除了陈瓜花酒拜月祭月外,也会捉蜘蛛放入小盒,看谁的蜘蛛网最密,谁就越巧。

宋代以后牛郎织女成了官祭神灵,朝廷把七夕节办得更加热闹,除了传统的灵巧、水浮针、看巧芽等游戏,还有配有‘天河配’、‘长生殿’的戏令习俗。

哐哐哐,呛呛呛!

大戏开场,起幕!

到后来不用七夕节热闹,节前三日街上车马堵得无法通行,堵堵堵,堵到半夜才散,可见人流量之多,七夕节多受欢迎!】

后面的车辆:前面的老哥,你动一动!

老哥:我脚都抬不起怎么动?

看着天幕上热热闹闹的场景,天下百姓找到熟悉的场景:“看看看,那是喷火。”

娘,糖葫芦,天上有糖葫芦。?”

“后人也开庙会呢?看上去咱们要感觉整洁多了。”

“哇塞,人好多啊!”

……

朱元璋&朱棣迟疑:后人展现的是他们大明风貌?

【七夕是缠绵的爱情日,自古文人多爱写七夕,描绘七月七夕节的诗句太多了。

如:宋朝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唐朝杜牧的‘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明朝韩上桂诗句:七月七夕云无阻,遥望银河深不深】

天幕轻叹:【可惜古时女子诗作不外传,以至于流传下来的七夕女诗甚少,我们无缘可见】

李清照翻出去岁七夕写的诗句:星桥鹊驾,经年才见…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L晴,霎儿L雨,霎儿L风。

将其放置桌上不服道:“谁说女子不写诗?”

她就要把诗留得好好的,把它传下去,让后人知道女子亦有诗英雄!

【七夕节过了是孟秋,是农人收获新粮的季节,每到丰收天子会奉新粮让祖先尝新。

七月十五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之夜,秋气新来的阴盛之时,所以古人把秋尝祭祀放在七月十五。

后来逐渐演变成祭祀祖先亡魂的节日。

而七月又是周代祭祀为国战死士兵的月份,加上历朝都有令道人、僧侣做法事超度孤魂野鬼的命令。

也是朝廷向天下人表示:虽然你在世孤苦,但朝廷愿送你最后一程,让你安心投胎,来世平安喜乐。

于是祭祀先祖和超度孤魂野鬼结合在一起,成了‘鬼节’】

秦始皇&刘彻&李世民&朱元璋等帝王齐齐点点:没错??[,朕下令超度孤魂野鬼就是为了让鬼也沐浴皇恩。

至于没有道士佛教的秦始皇&刘彻:朕有方士超度!

方士:…陛下臣等还有研究炸、药,怎么现在又有承接超度任务了?

【因此七月十五在道教中称中元节,在佛教称盂兰盆节。

虽然现在还有祭祀烧香的习俗,但对青年影响力比不上西方万圣节,除此之外在恐怖小说里中元节存在感更深。

难道咱们湘西赶尸不惊悚,百鬼不出名,狐仙柳仙不惑人?】

秦始皇:…

刘彻:…

李世民:…

朱元璋:…

不知道该说啥!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季三月,分孟、仲、季。

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份,按天干地支叫作仲秋,仲秋与中秋通用,所以八月叫中秋。

中秋节在唐朝才成为法定假日的节日,与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要迎寒和祭月,在东方设上香案,案上摆满祭奉贡品,朝月亮行跪拜礼。

按照传统男子拜日不拜月,所以拜月主祭者为女性,男子担任赞礼、执事协助祭月。

祭拜完后全家一起吃饭赏月,听嫦娥奔月的传说。

唐朝以前并无吃月饼之说,到宋朝时已有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

所以中秋团圆寓意流传至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