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十九◆东归洛阳 185各怀鬼胎
击退了来犯的李大目,城头守军都纷纷欢呼,但徐晃却是不由皱了皱眉。
今夜来攻的这一支兵马只有两三千人,远非西凉军能够调动的兵力。他在想的是,如何能在西凉军十万之众尽皆压上的时候,保得函谷关不破!
等到李大目率领千余残兵狼狈地逃回大营的时候,无意间瞥见主公郭汜的嘴角正挂着一丝狰狞的笑意。
李大目心中一颤,心中已有了些恐慌。但郭汜将他训斥一顿之后,却并未处罚,甚至连兵权都为剥夺,反而是调拨了一千五百人,补充到他的麾下。
李大目有些迷惑了,但随后从另外两座营盘匆匆赶来的李傕和张济,则是通过行为暗示了李大目郭汜并未处罚他的缘由。
用郭汜的话说,叫做此战之后,不论李大目部是大获全胜还是全军覆没,朝廷与西凉军都已经正式撕破脸皮。若说先前郭汜率领亲军在华阴追击皇帝之举还只能算皇帝与郭汜之间的个人恩怨的话,那么方才发生的那场战斗,已经把李傕和张济都拉下了水。
这场擅自开启的战端,若不能成为西凉军重掌权力的转折点,便是宣告着西凉军法的衰落。
光荣或者黯淡,便在此一战!
李傕和张济瞪大眼睛望着对方,都是从彼此的眼神中觉察出了难以置信的神色。他们难以相信的是,向来胆小怯懦的郭汜郭阿多,为何能在此刻拥有如此的魄力,以损失先锋兵力的代价,将整个西凉军绑上他的战车!
惊诧之后,张济和李傕两人会意地点了点头,这两个征战多年的战友,也已经凭着双方的眼神完成了交流。
既然郭阿多如此好战,便让他来打这个先锋吧!
决定拼死抢夺天子的西凉军,并未在李大目战败之后便第一时间发动攻击。诚如梁啸所料,这三万轻骑缺乏攻城所必要的兵器,若是盲目地使用蚁附之法,只怕这三万人会全部葬送在弘农城头。
所以西凉军等候三日,在稍后的步卒抵达之后,才对弘农发动了猛攻。
这段时间里,天子行营虽然有暇行军到位于新安的新函谷关,但坚持与关上将士共同攻破敌虏的少年天子,坚执留在了弘农关上。百官公卿虽然怕伤及自身,但念及天子再次,也许是真的忠诚,也许是为表忠心,俱都留在了关上,弘农关以东的峡谷大道上,稀稀拉拉的行人中反而是以商人和流民居多。
在三日后的清晨,先行抵达的一万步卒对弘农关发动了猛攻!
殊不料,关上的两部苍头军中,左髭丈八部是最早跟随梁啸在太行群山中据守抵挡袁绍兵锋的壮士。这些人乃是从防守反击战中淬炼出来的勇士和死士,面对西凉军汹涌的攻势,夷然无惧。另一部为徐晃统领,这名日后的梁国大将最重军令秩序,在他的整训之下,那一部苍头军也许不能做到侵略如火,但若不动如山,却是得心应手。
城关上是不到两万善于防御的苍头军士,他们倚仗地利,又有天子和大督帅在侧鼓舞,想必西凉军难以逃到便宜。
城管下是渐次增多的西凉雄兵,他们大多身材高大,擅用长矛,论及野战的战斗力,虽非天下无双,但也是难得的壮勇之师。如今他们虽为城关所阻,却敢于用伙伴的尸骨为道路,铺展通往胜利之途!
鏖战,已然进行。
攻城的西凉军不计死伤,对弘农关发动连续的攻势。在郭汜等人的观念中,护卫小皇帝的部队数量极少,纵然是将张济的侄儿张绣的五百铁骑算上,也不过三千人的规模。函谷关虽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美誉,但在巨大的兵力优势之下,郭汜相信,那三千人很快便会死伤惨重,不能战满一面城墙!
西凉军怀有必胜的觉悟,纵然是付出一比三的战损,也要将天子的护卫部队消耗殆尽!
但仅仅攻城两天之后,西凉军的首脑张济,便觉察出些许端倪。
侄子张绣派人给自己的送来的密信尽数为梁啸安置的锐门弟子截下,所以张济也不知道关上究竟有多少兵马,但他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关上的兵马,远不止三千之数。
按照常规,梁啸作为统兵大将,又兼身负护卫天子的重任,必会留下虎贲卫士在天子身侧。而侄儿张绣所统的五百铁骑,不为守军惹麻烦便是幸运,梁啸又怎会放心去用?
如此算来,能登城正面抵抗西凉军的兵力,最多只有两千之数。
可若是只有两千人,又怎能在西凉军昼夜不停的攻势下不疲惫、不脱力?
西凉军是五千人为一部,轮番攻城,昼夜不息,若是城关上只有两千人,便只余招架之力,经过毫不停歇的两日鏖战之后,竟还能保持对西凉军的有效杀伤,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但张济在弘农驻扎已然三年,自然知道包括董承、杨奉在内的流浪军和贼寇的实力。他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凭着董承等人的人马,断无可能有如此的战力。
事实证明,张济的推断没有错,而城头上立起的“徐”字大旗,也并没有多少指示作用。
西凉军中有姓徐的猛将么?
早年间的徐荣倒算上一个,可徐荣已经死了。
天子御下、流浪军和贼军中有姓徐的统领么?
张济想了又想,并不能想到任何一个姓徐的将领。纵是关东诸侯,也难找到徐姓的将军。
但这番考虑,张济却并未对李傕和郭汜言明。
攻城之时,他每每靠后,又叮嘱麾下兵士,无需尽力,因为在他的眼中,少年天子骤然提出东归之议,必定是有所倚仗。
所以,就让郭阿多这种蠢蛋来探探虚实吧。
直到第五天的鏖战过后,郭汜才终于爆发。
想当初攻入长安的四将之中,张济可谓是深谙明哲保身之道,但作为同伴的郭汜等人却也不差。张济看得出关上兵力充足,郭汜又如何看不出?
但目下西凉军是为联军,郭汜也不敢逼迫张济和李傕两人太急,此地又是张济的治下,虽起兵之议由郭汜首倡,但张济的实力不容小觑,李傕则是由于争夺大权无望,随时有可能退出联军。
于是,在攻城五日后,不堪忍受的郭汜终于派人请来了张济和李傕两人。
“小皇帝将疲敝之师,守残破之观,吾等数万大军,累日进攻而不下,实西凉军奇耻大辱也!今郭汜麾下折损甚重,攻关之事再难做先锋,不知两位兄长以为,该如何破军得关,劫得皇帝?”
如今西凉军与皇帝已经撕破脸,郭汜也不再注意称呼和言辞,劫持就是劫持,故意说成保驾护航,也是无用。
郭汜将目光转向眼下军旅编制最为完整的张济,张济却仍然示意李傕为尊,意味在此事上,曾为长安之主的李傕更有发言权。
对于张济的示好,李傕自然没有拒绝的理由,但他麾下最精锐的兵力已经所剩无几,兵员之数比起郭汜和张济也有差距,清了清嗓子便道:“我三人共谋大事,自当齐心协力,但为防一家做大,还是兵力等同之后,再做打算为宜。至于那些裁汰下来的老弱,自可作为攻城前驱,函谷关虽然险峻,但并非不能攻破!”
郭汜听得脸色发黑,但忌惮李傕引兵离去,也只得硬生生忍着。
“小弟之见,不如掳掠流民为前驱攻城。小皇帝据说是心怀苍生,那些公卿大臣,也是自诩君子。可若是他们治下的民众往城头上去填命,不知他们还能不能指挥若定?”
张济的这番话,却令李傕、郭汜两人猛然醒悟。
是啊,何不驱使流民攻城,以乱禁军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