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
第42章带娃
出人意料的一击之后,辩论结果如何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国子监在百官以及百姓面前将建康府学压制得毫无反击之力。
今日两家辩论,都刻意避免用晦涩难懂的词,以免百姓听不清,只是后来宋允知被气昏了头也顾不了许多。对寻常百姓而言,后半截他们也没怎么听懂,始终云里雾里,但是莫名觉得那位小神童很有气势,全场只有他一人在说话,而且对面不知为何,忽然就没了声儿。还能为何?建康府学被宋允知那一整套歪理给打得正着,他们不承认那些话听起来多有道理,仍然固执地觉得是宋允知能言善辩,固执地觉得自己没有错,错的是国子监!但他们的想法已经不重要了,外人只看结果。唐郢在府学被质问得哑口无言之际,便已放下手中对弈的黑棋,这一场,建康府学输得彻底,往后几年兴许都抬不起头了。今日过后,国子监开设农学学堂想必也能渐渐得人心。真不中用,唐郢摇头。
可唐随安跟孟溪却看得津津有味,唐随安甚至还对孟溪恭维起来:“论及慧眼识珠,还得是陈大人,门下弟子个个出挑,连这最小的也这般厉害,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孟溪也正得意小师弟给他们师门长脸,但还是替允哥儿谦逊了一句:“恩师确实教导有方。”
唐郢跟唐随风不喜欢听这些吹捧,尤其不喜欢听他们吹捧宋允知,觉得刺耳,没多久便各自散去。唐随安看了一眼街头与宋瑜并肩而立的妹妹,知道她没有被父亲击垮反而日益洒脱,也便放心地随孟溪一道离开了。唐随安甚至觉得,只要家里人不去打扰,妹妹一家还能过得更好。
帝后二人外加萧宝玄却仍旧有些意犹未尽。这场辩论后劲儿挺足,允哥儿那么小一个孩子,嘴上的道理却一套接着一套,比朝中各派吵群架还要精彩纷呈。莫怪萧宝玄喜欢,就连皇帝都想将允哥儿带在身边逗趣解闷儿。不过,陈素肯定不会答应,这事儿皇上也就只能想想。萧宝玄回头,眼巴巴地看着他父皇跟母后:“儿臣现在能去国子监读书了吗?”
他很认真地问。
帝后二人莫名有些后悔,早知道今日就不带他过来了,可以想见这孩子回去后必然会更加念念不忘。寻常的孩子若是吵闹,呵斥几句长了教训也就过去了,但是他们家这个既不吵也不闹,只是一脸希冀地望着人,可怜得紧,叫人不忍拒绝。但是他还小啊,放在国子监里哪能安心?
萧宝玄没有得到回应,却也没有灰心,只要他坚持努力,父皇母后总会答应的。
风光收尾后,宋允知再次得到了国子监所有人的热烈欢迎。他一听到台下的欢呼声,便不由自主地开始端起来,挺胸,抬头,招手,沉浸其中,仿佛自己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一样,神气十足。他果然最厉害,若是带上他的小披风,定然跟个英雄一般,宋允知掐着腰得瑟。落在百姓们眼中,得瑟便成了自信。他们本就敬畏神童,尤其允哥儿还是国子监众人还有陛下盖过章的神童,想来肯定不同凡响。有人身子攀着高台问允哥儿:“小神童,日后国子监农学真能帮助咱们提高稻谷产量么?”宋允知张口就道:“那是自然。”
这是他的口头禅,平日里吹牛吹多了这会儿也是拿来就用,后面的沈渊想阻止都来不及。
沈渊头疼,大话放早了,来日兑现不了可怎么办?又有农户问:“小神童,你也去种地么?”宋允知眼珠子转了转,他只想“指导"别人种地,可不想自己操劳。于是宋允知揣着手,灵机一动:“国子监跟民间的能人太多啦,可能都排不上我。不过,他们要是需要人帮忙我肯定会率先搭手的。”
众人只道可惜,不过见他生得可爱,仍有不少人涌上前想要跟允哥儿搭两句话逗逗他。
宋允知来者不拒。
贺延庭不知道多羡慕允哥儿,甚至恨不得代替允哥儿站在上面挥两下手,太长脸了,他什么时候也能有这样长脸的机会?
嘴毒的随春生嗤笑一声:“别想了,你当谁都能像那小子一样伶牙俐齿?”
贺延庭瞅了他一眼,有些窝囊但是又忍不住怼了一句:“你也别取笑我,你自己不是也还在国子监混日子么?等什么时候混到了兵部去才算你真有本事。”随春生被人在心口上扎了一刀,心塞不已。他要是能去兵部,也用不着在这儿闷闷不乐了。但就像他祖母说的那样,自从镇北侯战死,夏国自上而下都分外懦弱保守,他即便去了兵部也是守着个冷板凳。想要上阵杀敌,不知道得等到何年何月。
另一边,陈素一脸复杂地在旁边观望,国子监的学子除了几个张狂的,余下大多内敛,他自己收的学生也都是谦逊有加,怎么到了允哥儿这里就变了味道呢?陈素认真反思。
薄修德拍了一下陈素的肩膀:“想开一些,允哥儿嚣张也不是全无用处。”
薄修德一指,陈素便看到另一头建康府学的人已经气歪了嘴,尤其是黄饶,那一脸的愤慨与不甘挡都挡不住。连续两次败在一个六岁小孩儿身上,谁能甘心?“建康府学这次太得意了,该借机敲打敲打一番,否则他们只会越发不知天高地厚。”
陈素听完,不禁想起上次小弟子送过来的新书。他之前不予理睬,但是如今看来,还是得反击一二,免得旁人还以为国子监怕了建康府学。
被皇上召进宫回来后,陈素便开始着手整理自己的文稿。宋允知也没闲着,他得陪着先生一块儿整理,而且陈素有意磨一磨宋允知的心性,特意让他整理最繁琐的那一批。
宋允知已经耐着性子整理了一个多时辰了,即便师娘说了会给他准备香喷喷的饭菜也不能弥补。宋允知靠着墙壁,望着眼前不知堆放多少年的稿纸,大为不满。为什么赢了府学还要受罪,他真的要闹了!
陈素一个眼风扫了过来。
宋允知立马正襟危坐,埋头看向文稿。
陈素咳了一声:“今日陛下召诸位官员议事,期间敲定了农学一事,国子监本月起便开始筹备。”宋允知没想到这帮人讨论起来还挺快的,这么快就定下来了,看来这位皇帝陛下也是个想干事儿的,只苦于没人支持才一直过得这么憋屈。
陈素继续:“事后陛下单独将我留下,还提到了你。”宋允知疑惑。
陈素:“陛下被你今口的话打动,感念你对农学一片赤诚,特许你作为旁听生前去上课还有务农,还让我给你捎一块令牌,有此物,日后你便能自由出入司农司,若有不懂之处,随时可以寻司农司的人询问清楚。”宋允知呆愣住,甚至没有接过令牌。
为什么?凭什么!
他都赢了还要面对这些,明明他只是个六岁的孩子啊!陈素也觉得怪不好意思的,自家弟子好逸恶劳,但是陛下不知为何对他印象出奇得好,觉得这小子是个勤勉用功、心v怀大义之人。尤其是今日听完这小子的话之后,更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即便年纪小也不能将他当作寻常小孩儿对待,更要支持他的理想,助他领域大道。“陛下也是一片好心,你好生努力,陛下还指望你能带领农学学子报效朝廷、造福社稷呢。“陈素也不知道陛下哪儿来的信心,但他的确是这么说的,陈素也只能如实转告。
祸从天降!
宋允知实在难受,这份好心谁稀罕谁拿去吧,他真的承受不住…….
可以预料,今后的日子肯定不会太平。先生说了,待农学学堂开设之后,城郊的官田会划一部分出来给他们耕种,而且国子监里面也会挑选一块园林用来种地,城郊的还能躲一躲,在国子监里有种地的课该怎么躲?宋允知悲伤地看着自己还嫩生生的爪子,可能过不了多久,他就得晒成黑炭了。下回记得问问系统有没有什么法子,让他不变黑。
爪子上多了一块令牌。
陈素慈祥道:“陛下给的,咱们只能收着了。”宋允知呜呜地哭了起来。
陈素摸着弟子的头,看他圆润矮小的身子,脑海里已经能想象他头戴斗笠、身着小袖短衣在田间四处奔走的场面了,怪可爱的。上回的务农的衣裳可以再多做几件,换着花样做,反正日后都用得上。还有农具,也得量身定制几副小小的,到时候还可以趁弟子务农的时候躲画几张画,待他长大之后翻出来,必然很有意思。师徒俩一喜一忧,一时间都没说话。
宋允知将作为旁听生去农学课堂上课的消息,不知为何也传得很快。除王承台之外,大部分人对此可见其成,而且也跟陛下似的,莫名其妙对宋允知抱有殷切期待,就好像提前预知了宋允知一定能做出一番成就一样。这得归功于宋允知每时每刻都自信,旁人看多了,也自然觉得他比别人厉害许多。就连谢蕴也这般想,她甚至有些羡慕允哥儿:“你这学业未免太丰富了,既能跟着陈大人读书,又能外出务农,为百姓做一些实事,还是国子监好,出人头地的机会都比外头多。”
宋允知很想从谢蕴脸上看出一些嘲讽的意味,若谢蕴这话当真是嘲讽他倒霉,宋允知还能接受点儿,但是他看了半天,竞发现谢蕴是真心羡慕他。
宋允知更伤心了,世上没有人理解他,他何其孤零!回家之后,他爹还兴冲冲地告诉他,下个话本的故事梗概已经写好了。宋允知强打起精神应对,就听他爹说:“这还是允哥儿你给的灵感,下一本,我想写一个务农少年的故事。”
宋允知”
爹也不能理解他。
甭管日后多艰难,眼下的日子还是得过,而且宋允知还不好露出怕苦怕累的模样。看先生的口风,陛下似乎已经对他上心了,他这个盖戳的神童可不能叫陛下丢了脸面,这地,他不仅得种,还得笑着种。这大概就是成为神童的代价了吧。
又过了些日子,听闻北戎跟燕国的送来的求学的学子已经抵达京师,来日面圣过后便会入住国子监。可有三位身份不凡的学生,却比他们先一步住到了国子监的寝房。宋允知他们寝相邻的那间本来是空着的,昨儿晚上忽然来了不少人对着屋子一通打扫,连家具都换了新的。宋允知撑着下巴打量半日,回过头笑嘻嘻地同贺延庭调笑说:“不知道隔壁要来什么样的大人物。”贺延庭随口道:“兴许是北戎学生吧。”
宋允知:“我想也是。”
这么兴师动众,总不会是自家人吧,谁能有这个面子?兴许是看热闹不好,翌日宋允知便被叫先生叫去。一脚迈进去后,宋允知便发现先生书房里多了三个人,两个十来岁且桀骜不驯的少年,旁边站着一个有过一面之缘、曾经缠着他要来国子监被他糊弄过去的小矮子。宋允知心都跳慢了半拍,不会吧?
陈素牵起萧宝玄的手,将他带到弟子跟前。陈素也不知该如何措辞,难道要说帝后太宠孩子了,架不住孩子闹腾硬是将三个孩子都送到了国子监?这三个孩子若是再国子监出一点儿事,他这个国子监祭酒都难辞其咎。好在皇家的暗卫足够多,陈素目前也不至于太担心。萧宝玄双目灼灼地盯着宋允知,小心翼翼牵起允哥儿的手,脑袋自然而然靠了过去。
小孩子天生崇拜会玩会闹的大孩子,尤其允哥儿那日还大出风头,在萧宝玄眼中,他已然成了了不得的人物了。这小孩儿太乖了,又软又乖,但是不能改变他才三岁的事实,宋允知心肠硬了一瞬,明知故问:“先生,这几位是?”
陈素简明扼要:“是二皇子、三皇子还有四皇子。”宋允知艰难地问:“那他们过来?”
“来国子监读书的。"陈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