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娶小赵氏
村长媳妇带着李家人非常强硬的将孩子抱了回来,回到李家,李余娘已经醒过来了。
正在床上因为李余突然不能生育的事情而一个人偷偷的流泪,听见吵闹声。
李余娘以为又发生了什么事,急忙走出去看,结果一出门就看到女儿怀着抱着一个孩子走了进来。
李余娘有些搞不懂状况,询问道:“你这是抱着谁家的孩子啊?”
村长媳妇见机急忙说道:“娘!这是李余的孩子啊!咱们李家没有绝后,老天开眼了,让李余留了一个孩子,您快别伤心了。”
李余娘一听,激动的说道:“真的吗?你没有在骗我吧!”
村长媳妇笑了笑,说道:“娘,这孩子都抱回来了,我怎么骗你啊!”
李余爹在一旁说道:“是真的!这个就是李余的孩子,而且是个男孩呢!”
李余娘这下开心了,抱过孩子疼爱的说道:“哎呀,你瞅瞅,这孩子跟李余小时候长得多像啊,还真是咱们李家的孩子!”
李余娘抱着孩子急忙去给李余送去,自从李余知道自己以后都不能生育之后,李余非常的消沉,一直躲在屋子里不肯出来,李余娘觉得这个孩子来的时机刚刚合适,李余知道自己有了孩子,一定会重新振作起来的!
李余娘抱着孩子高兴的走了进去,对床上躺着的李余说道:“孩子,你别难过,你看这就是你的孩子,咱们李家没有绝后!”
李余听了母亲的话,一直躺在床上的身体终于动了动,起身看着床边抱着孩子的母亲,问道:“这个孩子你们是从哪儿弄来的。”
一旁的村长媳妇笑了,“还能是哪里的!你自己倒是忘了?”
李余一听就明白了,“你们去赵家了?找了小赵氏?”
村长媳妇回答道:“没错,凭什么我们赵家的儿子要给他们赵家养,再说,你这现在的情况……总之都是天意!”
李余听了姐姐的话之后没有言语,而是把孩子从自己的母亲手中抱了过来,李余看着怀中的孩子有些新奇,一种自豪一点点的从心底升起,这以后就是自己的儿子了!自己唯一的儿子!
不一会儿,李余对孩子的新鲜劲过去了,孩子也因为不知道什么原因开始大哭,哭声让李余头疼,在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能让孩子停止哭泣之后,李余毫无耐心的举起孩子要扔到地上去。
一旁的李余爹娘立刻阻止,将孩子从李余的手中抢了过来,疾言厉色的问道:“李余你干什么?”
李余很不耐烦的说道:“哭哭哭,就知道哭,吵死了!赶紧让他闭嘴!”
李余娘有些难过的说道:“李余,你要想清楚,这个孩子就是你这辈子最后一个孩子了,你摔死了他,你就绝后了!你知道吗?”
李余被提到伤心事,顿时不说话了,伸手将屋子里的人都赶了出去。
李余爹和李余娘没有办法,只要先照顾好孩子,但是家里没有什么钱,只能让孩子先吃一点米粥抵饿,如此坚持了一天,孩子还是一直哭闹不止,李余爹和李余娘有些力不从心了。
晚上,村长媳妇不放心,又跑到爹娘家看望,一进门就看到双眼疲惫的父母和村长媳妇顿时有些心疼,口中不住的埋怨起李余来。
“这个李余,让我这个做姐姐的说他点什么好,孩子管都不管,都让你们二老照顾怎么得了啊!而且现在家里一没钱二没物的,这个孩子怎么养活啊!”
李余的爹娘也在犯愁这件事,李余娘说道:“我也在想这件事,你当我和你爹不愁吗?可是你看你弟弟的样子,现在他还能做些什么呀?”
村长媳妇想了想,说道:“娘,你有没有想过把小赵氏给娶回来,给我弟弟做媳妇?”
李余娘听了后满脸的犹豫:“能行吗?”
村长媳妇说道:“当然能行,怎么不行?那个小赵氏当初都能跟着李余,现在这个境况咱们李家能娶她,她还不谢天谢地啊?你想啊!如果让李余娶了小赵氏,那孩子也有人照顾了,而且你们二老和李余也都有人伺候了,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儿吗?而且女儿说句话,您二老别不爱听,您想想我弟弟现在这个情况,以后哪个黄花大闺女能嫁给他啊,咱们现在见好就收吧!”
李余的爹娘想了想觉得女儿说的有道理,就答应了下来。
小赵氏这边被赵家赶出来之后,根本没有地方可去,无奈只能回到了娘家,可以娘家人听说她是因为与别人私通,还生下来一个孩子所以才被夫家给休了的之后,娘家人也不怎么想收留小赵氏,嫌她给娘家丢人,但是小赵氏实在无处可去,只能厚着脸皮在娘家住下了。
就算如此,小赵氏娘家的生活也不好过,每次出门外面的人都会对她指指点点最后,小赵氏连门都不敢出了,家里的人也看不上
她,家里的嫂子总是会拿一些话来嘲讽她,小赵氏难过极了,但是却不敢言语。
就在小赵氏为以后的怎么生活而发愁的时候,李家的人上门了。是李余的爹娘亲自托人和村长媳妇一起过来的,对于李家人的到来,小赵氏和家人都很疑惑不解,小赵氏自问,从她与李余的事情被人知道后,自己与李家就再也没有了往来,今天,李家突然登门,不知是为了什么?
村长媳妇一进门就热情地拉住小赵氏的手,说道:“妹子在家呆了这么久,可还好啊?”
小赵是一脸的懵,但还是与村长媳妇寒暄道:“挺好的,劳您挂心了。”
村长媳妇一脸笑意的将今天的来意与小赵氏的娘家人说了说:“今天我来呢,主要就是为了我那个不争气的弟弟,我那弟弟一直对你家姑娘痴心不改,而且他们两个还有了一个孩子,我总想着为了孩子,也为了我弟弟,不知道能不能让你家姑娘嫁到我们李家去?”